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预测 » 21世纪教育股票分析
扩展阅读
南京应用技术大学 2024-10-05 10:54:18
股票挂单价格是什么意思 2024-10-05 10:54:12

21世纪教育股票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5-16 11:58:38

⑴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感想`急求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学术和教育·教案

作者:中国教师 文章来源:中教育 点击数:3465 更新时间:2004-11-20 11:59:41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学术和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学术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和表现;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的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内容浅显的第一手的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历史思维的能力,从个别事物中归纳出共性特点。

3.态度、价值观方面:(l)通过对现代学术整体化发展趋势的讲述,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共同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4.学法指导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内容浅显的第一手的史料,找出相应的教育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归纳现代教育改革的共性特点,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是重点。由于科技人才培养是当代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焦点,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各国竞相发展教育。通过了解世界性教育改革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特点,加深对我国“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

2.难点分析:现代学术的整体化发展趋势是难点。学术是由各种专业学科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互为矛盾的两种过程——专门化和整体化。这两种过程同时进行,相互补充,但不平衡,各在不同时期呈现优势。而在学术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的现代世界,学术整体化发展趋势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新特点。由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所限,理解这一问题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注意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加以解释更为妥当。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一章的第一节,了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轫于实验室,其影响却是全方位的,而随着科技革命的逐步深入,与之相关的学术与教育的发展在现代也呈现出新特点。

一、学术

师:从历史上看,文明时代之初所有的学术活动都是哲学家的天职。近代自然科学走出哲学的象牙之塔,成为独立学科,是以1543年一本重要的天文学著作的发表为标志的,这本著作以“日心说”从人们思维深处一举击溃了中世纪上帝宗教的理论根基,这本书就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其后,自然科学经历了长期的门类分化过程。而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的兴起比自然科学大约要晚两个世纪,后来逐渐向多学科发展。20世纪以来,已高度分化达2 400多个主要学科。在我国,学科分类是一种什么情况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科学学科。

生:(回答)[屏幕显示]

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学科分类情况,略)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刚才有的同学在回答中已经涉及了一些由于这种趋势而诞生的新学科。这种新趋势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势。自然科学走向同社会科学的结合,成为20世纪的一大潮流。

当代学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呢?

生:(回答)

师:引发这股潮流的直接原因是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这些横跨技术系统、生物系统、社会和思维领域,具有高层次综合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的诞生。它们的广泛应用为科学知识整体化开创了新局面。此后,在学科日益专门化的同时,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至当代由于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综合化、整体化占优势的新特点。

那么当代学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的表现是什么呢?

生:(作答)

师:第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有哪几种方式呢?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第二,“纬线学科”迅速发展,教材小字部分对“经线学科”、“纬线学科”的含义有所说明,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并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作答)

师:“纬线学科”是综合许多经线学科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如,能源学将使核聚变能与太阳能成为21世纪技术的支柱。材料学将根据需要设计新材料,为高技术研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三,总体化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请思考比较总体化综合性学科与“纬线学科”二者之间的不同?

生:(作答)

师:总体化综合性学科有别于“纬线学科”,不是从一个角度在某领域内综合各学科,而是汲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去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独立的新学科。如青年学、老年学等。

当代较为重要的总体化综合性学科的出现,有未来学的兴起。什么是未来学?它是怎样诞生的?它要解决什么问题?

顾名思义,未来学是预测未来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新生学科,自德国学者费莱希泰姆于1943年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未来学应运而生了。在发达国家,由于它们始终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潮头,对未来的科学预测就更为重要。在美国自 50年代以来出版了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本巨著(屏幕显示):1956年社会学家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197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1982年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他们一致预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将起决定作用,智力密集型产业将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在这种信息社会浪潮的冲击下,作为未来中国的主人,同学们是不是感到一种压力呢?你又该如何去努力呢?

在未来学家对未来的预测中,对教育的关注显而易见。我们来考察一下现代教育。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因素(板书)

师:教育作为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周期很长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一定的社会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又对它们给予影响和作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世界,现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教育日益递增的影响力正是与之相伴的。下面请大家思考:据你了解,教育一般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生:(作答)

师:以美国为例:有人说,美国教育是由在苏联、中国、非洲或波兰发生的事件决定的。我们在此也可以看到,除了同学们刚才举出的因素,影响20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决定因素出现了——一体化世界的影响:当我们回过头来考虑20世纪国家内的教育发展时,我们必须承认教育首先是一体化世界的事件的产物,其次才是国内事件产生的结果。这与现代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也是吻合的。具体到一个国家内部,当代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学生思考)

师:首先,自然是在经济上找原因。

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这三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坐标。那么科学从何而来?技术从何而来?现代化的管理又从何而来?不难发现这三个坐标有一个共同的源泉,那就是教育。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之上的。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工业国家于19世纪初,相继建立了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19世纪下半期,从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开始,又相继实行不同年限的义务教育。结果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社会生产力近百年来得到很大发展,美、英、德等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8倍。在东方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即提出“教育立国”,1872年,义务教育立法;1947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重视教育,使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竟实现百年高速发展,人均国民总产值增长高达40~50倍。

反之,无任何国家教育落后而能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当今世界教育投资最少、教育体制陈旧的国家往往是经济上的不发达国家;而经济上的不发达反过来又制约着对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成为制约其社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所以这些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教育除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还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以美国5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为例。

(播放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录像资料)

一颗水球大小的苏联卫星,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以每小时 18 000英里的速度,每96.2分钟绕行地球一周,这是1957年10月 4日由苏联塔斯社向美国公众发布的消息,这是人类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大家要充分领会这一报道的冲击力量,因为1957年之际,美国还被认为是唯一的科学发明之家。对美国来说,这件事引起的震惊之强烈,毫不亚于当年的股票市场大崩溃。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冷战的时代,赫鲁晓夫哇哇叫:“全世界的人都指着这颗卫星看,都说,美国失败了。”此时的美国人作何感想?不过当时的美国人不得不接受在宇航技术上,苏联超过了美国的现实。

美国人在惊讶和愤怒之余,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美国的教育事业,强烈地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投资,在这种形势的压力下,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

[屏幕显示]国会特此作出决定并宣布,国家安全需要最充分地发展男女青年的智力和技术能力。目前的紧急状态要求给予更多的更为有效的教育机会。我国国防依赖于从复杂的科学原理中发展而来的现代技术优势。同时,它还取决于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这一法案的目的在于以各种形式给予个人、各州以及所属地区提供重要的援助,以保证受教育的人的足够数量和质量,满足美国国防的需要……

美国《国防教育法案》(1958.9.2)

大家来思考这个法案的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学生思考、回答)

师:可见,“教育与国防需要相结合,以保证国家的未来安全与繁荣”是其明确表达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次“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自195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教育迅速繁荣,与西进时代“到西部去!”的口号相比,此时的人们在竞相召唤“到学院去!”至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

最后,众所周知,现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现代科技要求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要求人们更主动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因而,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道德标准、生活方式都应当现代化,人本身的现代化是任何现代化社会的基础,而培养现代化的人的关键在教育。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竞相发展教育事业,甚至采取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方针。

本目小字所引邓小平有关科技和教育的论述,扼要体现了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决策和方针。

请思考教育在当今世界的战略地位。

生:(作答)

师:正是由于教育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各国纷纷增加教育投资,规划教育发展,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了当代教育的迅速发展。这同时也说明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作出相应的调整,塑造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那么世界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2.世界的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师:在一体化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明显加强,同时个别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其他国家将要或已经或正在面对同样的困扰。我们可以通过对个别国家教育改革的考察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性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战后日本官方的一则声明:

(屏幕显示战后日本城市残破景象的图片及文字)

重建祖国的理想在于建设一个和平的,有文化的民主国家,而要成就此大业,唯有致力在物质方面确立国民生活的经济基础,在精神方面加强对每一个公民进行正确的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满6周岁到15周岁的少年儿童普及小学6年、中学3年的义务教育,也就是确立所谓的六·三义务教育制。这种制度的确立,在于谋求提高形成国民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的普及率,废除男女间的差别,使之享有平等地教育的机会,启迪公民的素质,打下建设民主主义和平国家的根基。

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委员长关于坚决实施六·三义务制的声明(1947.2.20)

我们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的措施的核心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这正是世界的教育改革的最明显的共同特点。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而国际竞争所依赖的正是综合国力。

教育发展的重点,由扩大教育机会转为提高质量。70年代以前,各国教育的重点是发展数量,相对忽视了教学的质量。然而,7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普遍出现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力素质下降等问题,西方国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把它同教育质量问题联系起来看,在发达国家的各种传媒中,“教育危机”、“功能性文盲”、“教育荒废”等词不断使用,表明了有识之士对教育质量问题的严重忧虑。加上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发展仍然缓慢,发达国家已不再担心因人口增长带来的对教育的压力,而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上来。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显示)“21世纪的人才需要三张通行证:一张是知识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是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是许多国家所持的教育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共同特点:第二,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传统教育往往重视前两张通行证,而忽视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但一个人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就难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与变化,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潜力。(屏幕显示)在新加坡扩展工业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提高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加强各级学院的训练……我们必须在大学中加强科学和技术的教学,单单训练高级的工程师和技师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改善技术工人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设立许多职业训练学校,收容全日课程和半日课程的学生,例如,为工人设立夜学班,并且在工厂中组织有系统的学徒训练制度。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经济政策》(1959.3.22)

同学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可以看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又一个共同特点:第三,建立终身教育体制,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当然全面的讲既要加强成人教育还要加强学前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也至为重要。而在所有人中,最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新的是教师,因为他们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职责,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完善自身,便会直接贻误下一代人。

(屏幕显示)教师最少每五年脱产六个月,薪金照发,使他们能在国内外进修,以获得最新的教育知识,不断改进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

菲德尔·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1953.10.16)

难得的是卡斯特罗对古巴的教育事业关注的这番话是在他起义被捕后为自己作法庭辩护时所说的。

终身教育的思想自60年代提出以来,逐步得到了各国的认可,日益深入人心。这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终身教育的兴起已经使教育在空间上越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在年龄上由青少年教育向成年人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延伸。因此教育的功能也更加充实了,由过去的仅仅对青少年进行职业前的培训,改变为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进行教育,使人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正步入终身学习的社会。

与之相关,我们从前面的材料看到新加坡经济的腾飞还有一个有益的经验,这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共同特点:第四,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而将此与国民经济直接挂钩,则是新加坡执政者的明智之举。

最后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第五,重视教育手段现代化。电脑是本世纪最令人兴奋的发明,将电脑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课堂教育模式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小结)教育改革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以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其主要标准的新时代。在信息社会中,劳动技能不再以人的体力为主,而转化为以智力和知识为主。处于这个新的历史时代,劳动生产者既要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能,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智力水平,因此,在信息社会中,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缩小科学技术和人之间的距离。

这个差距的缩小,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怎样为信息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呢?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造,使它们更具有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其总的趋势是:如何使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活力和较高的效率,能及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新时期青少年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

总之,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复习一下本节课内容。

(屏幕显示)当代学术整体化发展趋势的三个具体表现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五个特点。

作业:组织学生联系我国教育和所在学校的教育状况作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模式。

四川省绵阳中学 吴忧

⑵ 李加明的科研成果

1.《面向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淮海经济开发》,2001年第1期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国第三产业》。2001年第4期
3.《21世纪安徽保险市场体系构建与发展》,《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利用专项审计来防范和化解保险基金风险》,《广西财专学报》,2001年第3期
5.《中国保险对外资开放的政策思路》,《新东方》,1999年第5期
6.《论寿险营销员的顾客接近》,《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7.《产权过户登记是否影响保险利益》,《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8.《浅议建立保险企业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保险与风险》,1995年第1期
9.《保险条款的解释真的是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内蒙古保险》,1995年第10期
10.《导入CI:再塑人保新形象》,《上海保险》,1995年第5期
11.《我国洪水灾害的保险对策》,《上海保险》,1992年第9期
1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的理论与实务》,《上海保险》,1999年第2期
13.《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山东保险》,1996年第7期
14.《肥猪也哼哼,瘦猪也哼哼——保险自身经济效益唯一论》,《宁夏保险》,1995年第1期
15.《未系安全带应引入“承运座位责任险”的除外条款》,《安徽保险》,1995年第3期
16.《医疗保险: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安徽保险》,1993年第4期
17.《信用卡风险的保险对策》,《安徽保险》,1996年第6期
18.《公共关系:PICC迈向市场的名片》,《新疆保险》,1995年第2期
19.《保险信息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新疆保险》,1995年第6期
20.《效益漏损:真的是解不开的死结吗?》,《新疆保险》,1995年第3期
21.《简易人身保险储蓄性质初探》,《新疆保险》,1991年第1期
22.《浅议机动车辆保险的赔付率》,《新疆保险》,1992年第4期
23.《改革医疗保障实行医疗保险》,《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4.《浅议于竞争态势下人保公司的制胜对策》,《新疆保险》,1992年第5期
25.《计算机在简身险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3年第1期
26.《乌鲁木齐灾害分析及其保险对策》,《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7.《自杀身亡就一定要拒付吗?》,《新疆保险》,1993年第2期
28.《“独联体”保险市场管窥》,《新疆保险》,1993年第3期
29.《抵抗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地震保险》,《新疆保险》,1993年第4期
30.《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新疆保险》,1994年第1期
31.《试论“生命价值”在确定寿险保额中的应用》,《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2.《PICC:是被推向市场还是迈向市场》,《新疆保险》,1994年第2期
33.《“骨折”给付的理论界定和现实选择》,《新疆保险》,1994年第3期
34.《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906期
35.《加强业务管理 促进业务开展》,《当代保险》,1992年第3期
36.《浅谈我国冰雹的分布规律及其保险对策》,《灾害学》,1992年第1期
37.《销售商品专项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55期
38.《为您的家庭财产请一尊“保护神”》,《乌鲁木齐晚报》,第2862期
39.《意外死亡与疾病死亡的区分》,《乌鲁木齐晚报》,第2864期
40.《好人真的一生都平安吗》,《乌鲁木齐晚报》,第2891期
41.《简易人身保险退保为何扣款》,《乌鲁木晚报》,第2894期
42.《为您设计参加何种保险》,《乌鲁木齐晚报》,第2894期
43.《养老保险伴您潇洒走一回》,《乌鲁木齐晚报》,第2904期
44.《厂长、经理应具备“保险观”》,《乌鲁木齐晚报》,第2908期
45.《听话的孩子就无祸吗?》,《乌鲁木齐人口报》,1993年第5期
46.《酒文化下的保险行为》,《中国保险》,1993年第9期
47.《PICC应找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突破口》,《乌鲁木齐金融》,1993年第3期
48.《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怎么办?》,《江西保险》,1993年第4期
49.《医疗保险是婴幼儿成长的“卡介苗”》,《新疆日报》,第5576期
50.《保险促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选择》,《四川保险》,1993年第6期
51.《保险促销:PICC展业的现实选择》,《特区保险》,1993年第6期
52.《狗年:PICC推销保险的决窍就在于“多跑”》,《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2期
53.《“三国”与人才》,《新疆保险报》,1994年第5期
54.《恶人用酒作恶》,《人与社会》,1993年第4-5期
55.《基层管理者:PICC走向市场的关键》,《江苏保险》,1994年第3期
56.《财产保险费率构成不应包含利润率》,《江苏保险》,1992年第6期
57.《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的经济补偿方式——地震保险》,《乌鲁木齐灾害研讨会文集》,1992年
58.《对改革学生团体平安保险的浅见》,《德阳保险》,1994年第3期
59.《论如何对保险市场实施宏观监控》,《新疆金融》,1995年第1期
60.《未系安全带应列入“承运客座位责任险”的免责条款》,《中国商业保险》,1995年第1期
61.《导入CI:重塑PICC新形象》,《辽宁保险》,1995年第2期
62.《效益漏损:真的不是解不开的“死结”吗?》,《重庆保险》,1995年第3期
63.《保险信息的非对称性对保险的影响》,《陕西保险》,1995年第3期
64.《谈建立保险人的灾害统计指标体系》,《德阳保险》,1995年第2期
65.《保险条款解释:应有利于被保险人吗?》,《平安月刊》,1995年第8期
66.《保单调查:规避寿险经营风险》,《中国保险》,1998年第11期
67.《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险》,1999年第7期
68.《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防范商业保险风险》,《安徽审计》,1999年第5期
69.《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1期
《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4期
70.《房地产综合保险:房改的新思路》 《淮海经济开发》2002年第4期
71.《构建国内体育保险之探讨》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2.《新保险法的理解与适用》 《安徽保险》2003年第3期
73.《客户教育:个性化服务》 《中国保险》 2001年第6期;
74.《保险诚信体系构建与创新》 《现代企业》 2004年第12期;
75.《娱乐业应强制火灾保险》 《中国保险》 2005年第1期;
76.《我国保险市场潜力的需求拉动》 《安徽保险》2005年第4期;
7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78.《论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5期
79.《谈谈我国保险市场的宏观监控》,《保险研究》,1995年第5期
80.《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保险研究》,1997年第12期
81.《保险犯罪罪名适用》,《保险研究》,1998年第7期
82.《保险责任免除条款相关问题分析》,《保险研究》,1999年第4期
83.《银行保险创新中国金融制度》,《保险研究》,2001年第5期
84.《借北京奥运成功启动 ,重新构建我国的体育保险》《保险研究》2003年第5期
85.《保险数据库营销:拓宽保险营销新渠道》《保险研究》2005年第6期; 1.《中国农村保险制度研究》,2000年度安徽财经大学规划课题,(00AC030)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2.《补充保险制度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2jw085zc)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3.《中国农业保险政策研究》,2003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200331)课题主持人。已完成。
4.《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41010),项目组主要成员。
5.《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JL013),项目组主要成员。
6.《淮河漫堤行洪保险研究》,2004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05sk085),课题主持人 1.富邦奖学金 三等奖 中国保险学会颁发,2001年3月2日
2.《关于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研究》一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2000年12月6日;
3.《面向二十一世纪:安徽保险市场发展》二等奖 安徽省保险学会,1999年12月6日;
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保险实务》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1998年10月16日
5.《组建我国农村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1998年5月;
6.《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论文奖,华龄出版社,中国新世纪丛书编委会,1999年10月12日;
7.《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优秀奖,安徽财贸学院,1999年;
8.《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三等奖 蚌埠金融学会 2002年6月;
9.《保险业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的辨证思考》 二等奖 安徽省金融学会 2001年12月;
10.《财税政策对保险巨灾准备金积累的影响》 三等奖 蚌埠市人民政府 2001年2月;
11.《投资连结保险的风险控制》 三等奖 安徽保险学会 2002年10月。
12.《保险控股公司:一个有效混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二等奖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4年1月;
13.《火灾公众责任在娱乐业中的制度安排》一等奖 安徽省科技论坛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