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预测 » 股票分析读后感
扩展阅读
gta5买股票刺杀赚钱 2025-02-08 06:34:52
恩捷股份股票价格 2025-02-08 06:08:40
长江证券新开户能买股票 2025-02-08 05:37:54

股票分析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7-26 05:00:02

⑴ 跪求大学生读后感(是关于经济类书籍的),股票或者是房地产的。2000字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读后感
我很敬佩的宏观老师魏老师推荐我们去看一本——《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这本书是沃顿商学院博士郎咸平所著。正好做我旁边的一位好友买了这本书。我接过来看后,总体上感觉这本书前面部分写得还不错,只是后面部分写得有点粗糙。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经济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中国经济的现状是怎样的?
郎教授直接指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方面,这样的问题源于两大困境:第一,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内外需的不足以及中国的银行体系对中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不足。第二,产能过剩,主要由于中国过于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正式由于这两个困境的影响,出台的4万亿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很小。那么这部分资金流向哪里了?一方面,大量的资金用来修建一些几乎没有车辆跑公路桥梁;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从而导致经济下滑时股价和楼价还继续上涨。按照郎教授的观点,中国的楼市出现了很大的泡沫,这泡沫迟早会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买地产股和银行股的人就要更加谨慎了,因为说不定哪一天房产泡沫就破了。
二. 如何解救中国的经济?
中国投入4万亿信贷资金如果不能真正的进入实体经济,那么过剩的流动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一方面经济没有快速发张(就算快速发展如果需求上涨速度较慢的话很可能会发生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通货膨胀,那么中国就会走上“滞涨”的道路。当“滞涨”出现后一切的经济措施都是徒劳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有3驾马车拉动——即消费,投资和出口。目前投资已经过剩,内外需又不足,那么怎样才能拉动中国的经济呢?郎教授指出拉动中国经济需要第四驾马车——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注意,这里是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而不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之所以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是很重的原因在于,当我们从传统产业转化为高科技产业后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另外高科技产业经不起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郎教授认为中国是应该提升产业结构,不过应该慢慢来,目前最重要的是怎么把产业链的个个环节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控制成本并且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三. 我的看法
1. 对本书主要观点的看法。
郎教授的深入的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案,让我们在一致看好中国经济的同事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从而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中国的经济。我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
2. 对本书不足之处的看法。
从本书的标题——《谁在拯救中国的经济》可以看书,本书应该是放映中国经济的问题,说明谁在拯救中国的经济,提出拯救方案。然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不是让人很满意。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经济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却没有深入的探讨应该怎么利用产业链的搞笑整合去拯救中国的经济。另外,也没有说清楚“谁”在拯救中国的经济。这本书的前面部分比较符合写书的目的,然和后面部分且谈及古代的四大商帮。似乎给人一种凑字数便数的感觉。另外,这本书在编排上出现了不少文字错误。或许是郎教授很忙,没有时间去好好编书吧。不过,这些问题只是小问题,不影响这本书的整体震撼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浅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见解不妨分享一下。

期货与股票方面读书笔记

这个太简单了,你把这两本书的序加上自己的话改改,300个字很容易搞定吧。

⑶ 《怎样选择成长股》读后感

在本学期选修了证券投资学这门课前,我一直很好奇股市为什么可以带给人们那么大的魅力,从那些退休的老人到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们,都能成迷其中并为之付出一切或获得巨额回报。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然非常想了解这么一个能够赚钱的渠道,嗯,学完之后,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投资,而在我身上可能更体现出的是一种投机,因为我非常喜欢频繁的交易并通过差价获得收益。
就证券投资这么一本书是无法对这个庞大的运作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了解到了一点皮毛而已。于是我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去自行选看了一本《怎样选择成长股》的相关书籍来扩充知识面。这本书很显然不是一本教科类书籍,在此书中,股市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不是作为知识点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他的论点进行详细和幽默的解释,融汇于他的论述中,即如何去选择成长股。这在我眼里是典型的投资行为,而且根据课本来说,这种投资行为是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得利息上的收益。、
于是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怎样找到它?对,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找到那么一类属于成长股的股票呢?作者费舍的经验就是首先求助于富有经验的投资专家,但是专家提供的线索总的来说仍然只是原始资料,而要从其中迅速筛选出若干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公司,则主要靠经验了。心中有了被选对象的大致范围之后,费舍就开始了他称之为"闲聊"的过程,寻找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不断丰富自己对所研究的公司的认识,"闲聊"对象主要应该是: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大学和政府的科学家、行业协会的成员以及公司以前的员工等。 费舍坚持认为,只有从侧面了解到有关于一家公司至少50%以上的信息之后,才可以去拜访目标公司的管理阶层,否则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因为投资人对目标公司没有足够多的了解,极容易被公司的管理人员所误导;此外,也根本无从判断最基本的要点之一,那就是高管人员本身的能力。费舍非常反对那种只凭几张财务报表和研究报告就匆忙下结论的做法,他讥讽道:"一个人如果一个星期只花一个晚上,躺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浏览一些经济商免费报告,便获得很高的利润,你觉得说的过去么!"费舍非常反对那种只凭几张财务报表和研究报告就匆忙下结论的做法,他讥讽道:"一个人如果一个星期只花一个晚上,躺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浏览一些经济商免费报告,便获得很高的利润,你觉得说的过去么!"
第二个问题在于何时买卖,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课本中的金叉死叉和移动均线这类知识点。那些知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参考依据,但总让我有种纸上谈兵,难以在市场获得实现的感觉。而作者的投资哲学的核心就在于找到现在被市场忽视、但是未来几年内每股盈余将有大幅度成长的少数股票;进一步地,想要获得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就应该仔细考虑出时机问题。费舍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传统的依据景气研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来决定是否买卖股票的做法,他持否定的态度。他明确提出:过分信任经济预测的可靠性,无异于拿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冒险。费舍认为,最佳买入点应该是在"盈余即将大幅度改善,但盈余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时",而抓住最佳买入点的基础就在于能够正确判断目标公司相对于整体经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另外,由于市场的
原因导致的股价大幅下跌也是买进优质股的好时机。从这些来看,我更觉得者符合我在正常情况下面对那些满屏幕的数字时的本能反应。换句话说,这些更直观适合我这种初学者。对于卖出持股,费舍认为只能基于三个理由:首先是原始买进时就犯下了错误;其次是公司出现了重大问题,管理出现退步,或者是增长潜力消耗殆尽,难于继续拥有突出的表现。第三个理由是投资者又发现了比手中持有的股票更优秀的品种。费舍认为最后一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随时准备更换持股组合的风险其实很大。
还有些就是作者对投资者的告诫,如: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不可过分依赖数字,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价格之外,也不要忽视时机因素,不要缁铢必较,不要忽视市盈率的分析等。这些简单的告诫对于我来说比起那些技术分析,更简洁易懂,而且我在利用学校的模拟交易系统时也发现了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正确性。
总的来说,读完一本书,可能不必完全记住他的一切,也没这个能力,但是其经典之处就在于我对他的书名所提出的问题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于证券投资这个问题来说,我也觉得不是一个学期的书本学习就能掌握的,许多学者甚至花了毕生的心血去研究其规律。当然,有了稍许的理论知识后,在将来真正进入股市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底气了。而且这东西不是拼运气,而是完全的技术理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改进空间,在将来大力发展的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有很大的动作空间。这些书,将作为我们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⑷ 菲利普.费雪 《怎样选择成长股》读后感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已经是两三年前的事了,以当时的能力和水平想要充分理解书中所述的理念对我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提升,重读此书的计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最近,带着“温故而知新”的想法,用了大概两周的时间精读了本书的所有内容,对自己的投资理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提炼。《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想对于投资之道的修炼也应该在“日益”和“日损”的过程中进行,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吸收提炼的基础上稳步提高。
下面就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理念进行归纳和提炼,作为日后定期回顾的记录。
关于菲利普·费雪的生平及主要投资理念
在股票投资领域,我认为有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对于现代价值投资理论的贡献是具有奠基性的,一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主要著作有《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费雪出生于1907年,卒于2004年,在其职业生涯的前两三年里他从事证券分析师的工作,随后便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从1932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始,费雪的投资生涯长达近70年,他的业绩在50,60年代达到巅峰(根据费雪的第三个儿子肯尼斯·费雪的回忆),随后的日子里由于衰老而导致业绩下滑,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饱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本书出版于1958年,之后费雪做过几次修改。如果说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奠定了有价证券分析理论和价值型投资理念的基础的话,那么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则为成长型投资指明了方向,这两本书对于后来的投资者来说都有着圣经一般的地位和价值。与格雷厄姆的“选择具有极大安全边际的低估值股票进行投资”不同,费雪将公司的质地和成长性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花合适的价钱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远比花便宜的价钱买入一家平庸公司的股票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当然,所谓“合适的价钱”必须是建立在保守和谨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他对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组织架构和管理层是极为关注的,这一点是格雷厄姆的理论体系中所没有的。
费雪的投资理念曾经给巴菲特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能够不再局限于格雷厄姆的体系中,从而迈入了更广泛的投资领域。芒格曾经回忆与费雪的会面经历,他承认两人之间有着相当愉快的交流,自己从中获益匪浅。这两位执掌伯克希尔50年并创造出惊人投资业绩的巨擎都对费雪的价值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可见其投资理念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⑸ 谁能给一篇关于《中小企业股票上市》的读后感,跪求!

没看过阿 怎么写?
分整高点

⑹ 股市法则读后感1500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读文章读书的感觉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写读后感最好是实际写自己的感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否则作文会显得空虚。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注意不要写成流水账!

⑺ 股票作手回忆录得读后感

经典之作如果楼主觉得没有什么价值,说明还未入门,去学一下基础知识比较适合.

⑻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读后感

我建议你去读美国最新出版的,关于股票研究的书,因为美国股票市场比我国早了几十年,而且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史与美国有七成相似。你如果知道了美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史,你就等于知道了中国股票市场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只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好反复读上几遍,然后才能读更深奥的股市研究论著。这样才能在股市走的更远 。

⑼ 怎样选择成长股 菲利普.费舍读后感

《怎样选择成长股》读后感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两年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与专业十分相关的课程。我们一直都希望能较早的学习专业知识,幸运的是我们在大三上学期,开了《证券投资》这门课程。虽然我们是金融专业,但由于我们之前接触的金融方面的知识都很少,所以一开始上这门课还是比较吃力的,许多老师上课提到的专业名词我们都没听说过。与此同时,闫老师要求我们在同花顺上面进行模拟炒股,鉴于我对于股票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并且闫老师曾多次向我们推荐《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巴菲特也曾说“在读完《怎样选择成长股》之后,我开始寻找菲利普·A·费舍,当我见到他时,他和他的思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利用菲利普的技能,就能获得对行业及其商业模式的彻底理解,能使一个人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因此我决定阅读这本书籍,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了解股票市场。
在一开始阅读《怎样选择成长股》时,有时我会觉得很无趣,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慢慢地我通过网络的帮助,一点点地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弄清楚,对这本书描写的内容也更加感兴趣,读完真本书后我也受益颇深。
这本书很显然不是一本教科类书籍,在此书中,股市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不是作为知识点来罗列,而是通过作者对他的论点进行详细和幽默的解释,融汇于他的论述中,即如何去选择成长股。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第一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找到那么一类属于成长股的股票呢?费雪认为心中有了被选对象的大致范围之后,就要寻找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不断丰富自己对所研究的公司的认识,信息对象主要应该是: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大学和政府的科学家、行业协会的成员以及公司以前的员工等。费舍坚持认为,只有从侧面了解到有关于一家公司至少50%以上的信息之后,才可以去拜访目标公司的管理阶层,否则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因为投资人对目标公司没有足够多的了解,极容易被公司的管理人员所误导;此外,也根本无从判断最基本的要点之一,那就是高管人员本身的能力。费舍非常反对那种只凭几张财务报表和研究报告就匆忙下结论的做法,他讥讽道:"一个人如果一个星期只花一个晚上,躺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浏览一些经济商免费报告,便获得很高的利润,你觉得说的过去么!"费舍非常反对那种只凭几张财务报表和研究报告就匆忙下结论的做法,他讥讽道:"一个人如果一个星期只花一个晚上,躺在舒适的扶手椅里浏览一些经济商免费报告,便获得很高的利润,你觉得说的过去么!"
第二个问题在于何时买卖,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金叉死叉和移动均线这类知识点。那些知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参考依据,但总让我有种纸上谈兵,难以在市场获得实现的感觉。而作者的投资哲学的核心就在于找到现在被市场忽视、但是未来几年内每股盈余将有大幅度成长的少数股票;进一步地,想要获得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就应该仔细考虑出时机问题。费舍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传统的依据景气研究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来决定是否买卖股票的做法,他持否定的态度。他明确提出:过分信任经济预测的可靠性,无异于拿自己的全部积蓄去冒险。费舍认为,最佳买入点应该是在"盈余即将大幅度改善,但盈余增加的展望还没有推升该公司的股票价格时",而抓住最佳买入点的基础就在于能够正确判断目标公司相对于整体经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另外,由于市场的原因导致的股价大幅下跌也是买进优质股的好时机。从这些来看,我更觉得者符合我在正常情况下面对那些满屏幕的数字时的本能反应。换句话说,这些更直观适合我这种初学者。对于卖出持股,费舍认为只能基于三个理由:首先是原始买进时就犯下了错误;其次是公司出现了重大问题,管理出现退步,或者是增长潜力消耗殆尽,难于继续拥有突出的表现;第三个理由是投资者又发现了比手中持有的股票更优秀的品种。费舍认为最后一种情况非常罕见,而且随时准备更换持股组合的风险其实很大。
还有读者总结出的怎样选择成长股——27条军规、15个要点更是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翻译这本书时,总能体会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把深奥的投资理论融合在我们身边的投资实践中。作为成长型投资者的偶像,他的成功业绩就是实力的最好见证。在这本书里,作者路易斯.纳维里尔把自己近30年投资实践的精髓,一览无余地奉献给我们。无疑,他对股票市场的洞察,对选股技术的理解,以及对投资理念的认知,将为每一位读者带来幸运。
总的来说,读完一本书,可能不必完全记住他的一切,也没这个能力,但是其经典之处就在于我对他的书名所提出的问题有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于证券投资这个问题来说,我也觉得不是一个学期的书本学习就能掌握的,许多学者甚至花了毕生的心血去研究其规律。当然,有了稍许的理论知识后,在将来真正进入股市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毫无底气了。而且股市不是拼运气,而是完全的技术理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改进空间,在将来大力发展的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有很大的动作空间。这些书,将作为我们最基本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