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啤酒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啤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侯丽薇
,
谢
赤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湖南
长沙
410082)
收稿日期
:
2010-
08-
25
作者简介
:
侯丽薇
(
1970-
),
女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
。
研究方向
:
产业与资本
。
摘要
: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
我国啤酒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
1998
年以后
,
随着啤酒消费增速下降
,
啤酒行业进入到一个有节制增长的时期
。
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全国市场战略竞争和行业大整合的爆
发
,
啤酒行业开始向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
未来五年
,
我国啤酒行业将会呈现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
长
、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
行业利润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
。
关键词
:
啤酒行业
;
发展趋势
;
集中度
;
利润水平
中图分类号
:
F4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7685(
2010)
10-
0107-
03
近三十年来
,
我国啤酒行业已取得巨大的发
展
,
2009
年我国啤酒销量为
4
236
万千升
,
较
1980
年增长
80
多倍
;
啤酒
行业的销售收入为
1
200
亿
元
,
较
1980
年增长
200
多倍
,
并且我国啤酒产量
已连续八年稳居世界首位。
[
1]
那么未来啤酒行业
将会如何发展
,
是行业主管部门、
企业本身及投资
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
本文认为未来啤酒行业将会
呈现总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
提高、
行业利润水平逐步提升等三大趋势。
一
、
啤酒销量将保持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增长将拉动
行业增长。将
1980
~
2009
年的人均
GDP
增速和人均啤酒消费量增速
进行相关分析
,
得出结论
:
啤酒消费与宏观经济之
间显著相关
,
它的发展受益于宏观经济
的增长。
随着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
,
人均收入的增加
,
行业的销量也会稳步增
长。据中国社
科院
预测
,
2010
~
2015
年
间中
国
GDP
年均增
长将达
9
5
%
,
到
2015
年
城市化
率
53%
,
[
2]
这将带动啤酒消费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到
2015
年
,
我们啤酒销量将达
6
000
万千升
,
未来
五年啤酒消费量年均增速将维持在
5
%
~
7
%
。
虽然我国啤酒销量保持稳定增长
,
但行业增
速将会放缓。美国、
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
人均啤酒消费量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而增加
,
当
人均
GDP
达到
3
000
美元增
速逐步趋缓。
[
3]
[
4]
进
一步分析我国啤酒消量的增速与
GDP
的增速可
以发现
,
2000
年以前
,
啤酒消量的增速大多高于
GDP
的增速
,
而
2000
年以后
,
啤酒消量的增速大
多低于
GDP
的增速
,
表明在趋于成熟阶段啤酒消
量增速放缓。对比国外数据也可以看出
,
人均啤
酒消费量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而增加
,
但增速逐
步趋缓。目前
,
我国发达地区及部分一二线城市
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已经接近饱和。
2008
年
,
我国
三
分
之一
的
省市
啤酒
消
费已
达
到或
接
近饱
和
(
50L
左右
);
一二线城市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更是
达到
60L~
70L
;
北京、
浙江、
河北、
安徽等
10
个省
市
2008
年啤酒消费量较前一年有所下降。
[
5]
回顾
美国啤酒市场可以发现
:
1960
~
1980
年是美国啤
酒市场的快速成长阶段
,
人均啤酒消费量稳步上
升
,
啤酒产量快速增长
;
1981
年以后
,
美国啤酒市
场进入成熟阶段
,
人均啤酒消费量稳步回落
,
同时
由于人口增长的因素
,
啤酒产
量趋于稳定。
[
6]
依
107
经济纵横
2010
年第
10
期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据美国的发展模式推测
: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
长
,
人均啤酒消费量将先增后减
;
啤酒消费总量在
人均消费量拐点出现后
,
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在一
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市场
,
将成为啤酒销
量增长的主要区域。在欠发达地区三四线城市和
农村市场
,
人均啤酒消费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
目
前西部省份人均啤酒消费量基本都在
30L
以下
,
农村地区更是不足
10L
。随着国家加大对中西部
及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
,
这些地区普通居民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
,
进
而带动啤酒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二
、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
一
)
目
前行业
CR4
(
行业前
4
名
份额
集中
度
)
已达
49
%
上世纪末开始的啤酒行业并购过程中
,
以华
润雪花、
青岛、
燕京、
百威英博四家公司为代表的
第一集团表现强势
,
不到十年市场份额增加一倍
多
,
CR4
达
49%
;
相比之下
,
以珠江、
重庆、
金星为
代表的
20
多家区域及地方啤酒企业组成的第二
集团受到第一集团的压制和由各地小啤酒厂组成
的第三集团的蚕食
,
市场占有率整体明显下滑
;
第
三集团企业在
2007
年原料涨价危机过后大幅减
少
,
显示出竞争力低、
抗风险能力差的不足。
[
7]
(
二
)
三大因素推动行业集中度提高
1
.
产能过剩是行业整合的根本原因。目前
,
我国啤酒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
2001~
2009
年
,
全国新增啤酒产能近
3
500
万
KL
,
而销量仅增加
1800
万
KL
左右
,
按此计算
,
产
能利用率刚刚超过
50
%
。部分
地区和低端产品
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2008
年以来
,
由于信贷
政策相对宽松
,
啤酒行业掀起新一轮投
资热潮。
加快扩张的产能与有限的
增长空间之间
矛盾突
出
,
导致行业竞争热度难减
,
盈利水平受到抑制。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下
,
部分竞争力弱的企业
不得不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并购。
2
.
政策导
向是行业
整合的持
续动力。早在
1996
年的酿酒行业
!
九五
∀
计划中
,
国家就提出
:
重点搞好国有大中型酿酒企业的改革
,
力争创出
几个销售额在
20
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
;
推动酿
酒行业从速度型向效益型、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
方向迈进。此后
,
在酿酒行业
!
十五
∀
、
!
十一五
∀
规划中
,
推进啤酒行业走规模化、
集团化和现代化
道路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续
,
并给予税收、
信贷、
融
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
持续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啤
酒行业的整合。
3
.
外资企业是推动整合的重要角色。外资主
要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国内市场。
2001
年开始
,
外
资啤酒企
业掀起一轮整合
高潮。通过一
系列并
购
,
外资啤酒企业已经快速成长为我国啤酒行业
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
,
世界前
10
名的啤酒跨国
企业都已涉足我国市场
,
同时全国前十大国产啤
酒品牌
,
除了燕京外
,
全部拥有了外资血统。外资
的进入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打破了中国
啤酒生产传统管理的模式
,
加速了行业的整合进
程
,
促进了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
[
8]
(
三
)
未来五年龙头
企业市场占有率
有望接
近
80
%
近年来
,
啤酒企业呈现数量下降
,
规模上升的
特点。
2008
年啤酒企业为
249
家
,
较
2003
年少
了
82
家。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
决定了目前仍处于并购整合期。整合的动因是企
业寻求扩大自身规模
,
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啤
酒行业的
CR4
仅为世
界主要
国家的一
半
(
韩国
CR499
%
、
日本
CR494
%
、
美国
CR489
%
),
未来啤
酒行业
必
将
再
次
迎
来
一次
整
合
高
潮。预
计
到
2015
年行业内第一集团
(
CR4)
市场占有率将达
80
%
左右。
三
、
未来行业利润将逐步得到提升
(
一
)
行业竞争激烈
与并购费用压力
导致盈
利水平下降
1999~
2004
年
,
国内啤酒行业掀起了首轮整
合高潮
,
主要是雪花啤酒、
青岛啤酒、
燕京啤酒三
大国内龙头企业及进入我国的外资啤酒企业
,
对
遍布全国的中小啤酒企业的收购。整合过后
,
啤
酒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呈现明显下滑态势
,
毛利率
由
2003
年的
17
%
降至
2009
年的
14%
左右。由
于首轮整合并不彻底
,
啤酒企业数量依然较多
,
国
内啤酒市场竞争热度难减
,
近年来的成本上升很
少传导到终端价格上
,
造成行业毛利率下降。企
业逐渐认识到在盈利方面
,
区域市场内规模比全
国市场规模更重要。主要生产企业已在区域市场
108
经济纵横
2010
年第
10
期
各自形成垄断格局
,
市场由低价过度竞争趋于理
性。企业通常采取并购重
组的方式进入
区域市
场
,
通过
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
,
集中推广优势品
牌
,
并从低端产品价格战中走出来
,
向中高端市场
发展。此外
,
首轮整合中
,
被并购的企业普遍规模
较小
,
存在设备老旧、
人员观念落后的弊端
,
很多
企业财务状况不佳
,
而且由于产能限制和面对的
市场容量有限
,
再投资的回报率较差。这种以大
并小、
以强并弱的并购方式给后来的整合过程带
来了极大的难度
,
被并购企业一直处于
!
输血
∀
的
过程
,
而收购企业承受了较大的财务负担。
(
二
)
未来行业盈利状况有望先抑后扬
从美国啤酒行业盈利水平和集中度变化的对
照可以看出
,
在
20
世纪
60~
80
年代
,
美国啤酒行
业基本完成了整合
,
啤酒企业数量减少
,
但产量持
续上升。在此过程中
,
啤酒行业盈利能力先是跟
随企业数量的快速减少出现大幅下降
,
然后随着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降低而回升。啤
酒行业整合前后盈利能力呈现
!
微笑曲线
∀
式的
变化。
未来五年我国啤酒行业整合仍会加剧
,
行业
竞争与并购费用压力继续存在
,
一个低利润阶段
不可避免。对啤酒企业而言
,
现阶段盈利水平的
提升不是首要目标
,
市场份额的上升才是未来制
胜的法宝。为提高盈利水平
,
企业更多采取内部
成本控制的方式
,
即使提价也是在控制力较强的
产品领域市场区域内谨慎实施
,
短期盈利能力会
受到费用增加的侵蚀
,
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仍将
下滑。
预计再过五年左右
,
我国啤酒行业二次整合
高潮基本结束
,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
主
要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届时企业由于
并购而产生的销售、
管理和财务三项费用将显著
下降
;
企业间的竞争程度趋缓也将使毛利率得以
提高
;
并购后市场份额增加和生产能力提高
,
将带
动企业销量增长
,
并有利于产品结构升级。上述
效应都将推动企业盈利水平回升。
(
三
)
提价将是未来提高盈利的最佳途径
未来企业盈利水平上升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实
现
:
一是提高啤酒销售价格。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
中美
两
国
每
升
啤
酒
价
格
分
别
占
个
人
收
入
的
0
025
%
和
0
035
%
,
我国低于美国
30
%
。我国啤
酒吨酒价格远低于国际同行水平。具体提价方式
包括优势区域提价、
产品结构调整和包装减量降
度等。二是降低销售和管理费用。由于销售和管
理费用占比较高
,
我国主要啤酒企业毛利率虽接
近世界同行水平
,
但税前利润率却处于全球末位。
我们认为啤酒行业经过再次整合
,
市场份额进一
步集中
,
营销和管理费用将下降。三是控制原料
成本特别是大麦成本。随着国内大麦种植面积扩
大、
企业降低麦芽汁浓度或采用替代品
,
未来我国
啤酒企业议价能力将增强。对上游原料成本的控
制预计需要较长时间
,
而国内粮食价格仍将维持
上涨趋势
,
因此对利润贡献也不突出。
四
、
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
,
未来五年我国啤酒行业
将呈现总量稳定增长、
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盈利水
平逐步提升的变化趋势。在这一过程中
,
相关政
府部门及行业组织应放开对具有
!
三高
∀
特征的
中小规模啤酒企业的保护
,
支持啤酒行业的内部
整合
,
同时引导企业向低碳、
环保、
低排放方向发
展。啤酒企业自身也应
借助行业内部整
合的契
机
,
巩固各自的优势区域
,
并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
地区拓展市场
,
把握未来新的盈
⑵ 百威和嘉士伯还在大量地收购中国各地方的啤酒品牌,中国啤酒能否守住自己的阵地
当然还是有些品牌可以的。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之时,百威英博的手腕多少有点“奸雄”的意味。准备到哪个区域建新厂,先跟四五个城市谈判,签下框架协议,然后等着这几个城市互相竞价,政策最优惠者得。最终公布前,谁都不知道百威英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年百威英博准备布局河北,同时跟石家庄、张家口、廊坊、保定谈,最终把厂设在了保定清苑。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区,套路都是这样。
合并之后,不仅并购的“弹药”更充足,而且,对中国地方品牌形成的“威慑力”更强悍。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002461.SZ)……2015年百威英博准备收购南非米勒时,甚至打起了华润雪花的主意。南非米勒持有华润雪花49%的股份,如果不是因为“反垄断”调查,百威英博是断然不会放弃中国啤酒“老大”的。目前,百威英博仅次于华润啤酒(00291.HK)和青岛啤酒(600600.SH),在中国啤酒市场排名第三。除了走高端路线的主品牌百威,全国性品牌哈啤、雪津和几十个地方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场。也许你每天都在喝百威,只是,如果不仔细看,你根本发现不了。据说百威英博每4年搞一次大并购,不知道下一个“猎物”会是谁,又会对中国啤酒市场产生什影响。嘉士伯暗度陈仓很多人会好奇,最好的啤酒在欧洲,人均啤酒消费量最大的是欧洲,啤酒工业的发源地在欧洲,但是,最大啤酒企业却不在欧洲。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欧洲人会酿酒,会创新产品,会在营销上完美契合消费者痛点,但是,在资本运作层面,不如在商场久经征战的美国人或者巴西人。
⑶ 为什么百威和嘉士伯会在中国大量地收购中国各地方的啤酒品牌
觊觎中国市场的啤酒巨头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温不火,朝日进展不畅,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顺利挤进前五,瞄准中国啤酒行业的“铁王座”。
至此,百威英博的“东部战线”初现雏形。合并之后,不仅并购的“弹药”更充足,而且,对中国地方品牌形成的“威慑力”更强悍。
在巨头看中的市场,地方品牌“要么投降、要么打死”,能选择的顶多是卖给A还是卖给B。
卖给雪花的,只能留下产能和渠道;卖给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品牌能留下,但已然成为外资。
在这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的并购从未停过,2011年河南维雪、大连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
⑷ 百威收购sabmiller对雪花啤酒有影响
此次收购已近尾声,但百威英博能否顺利获取SABMiller持有的华润雪花49%的股权尚有不确定性,极可能会触及中国反垄断法,因此我们认为百威英博接管SABMiller持有的华润雪花49%的股权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商务部2008年对百威英博反垄断审查附加的第三条限制性条件明确提到,“不得增加英博公司在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现有28.56%的持股比例”,但今年7月百威英博参与珠江啤酒定增使其所持股权比例升至29.99%,商务部对此至今无回应。参考珠江啤酒的案例,我们认为此次收购成功后SABMiller所持华润雪花的股权将被迫降至30%以下,百威英博仍将面临华润雪花的竞争压力。基于我们的判断,我们具体从在华股权投资、市场份额、产能、品牌四个方面对百威英博成功收购SABMiller对我国啤酒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百威英博收购SABMiller将使其在全球多数地区占据遥遥领先的地位,进而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中国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进行品牌打造和扩大产能。从目前行业格局来看,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位居第一梯队,燕京、嘉士伯、珠江为第二梯队;收购SABMiller后实力剧增的百威英博更加具有挑战华润雪花的资本,在中国势必发力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引发行业竞争加剧。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啤酒行业仍维持两个梯队的格局,但百威英博或将在中国啤酒行业第三的位置上更进一步。
⑸ 精酿啤酒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前景怎么样
不管国内外都一样,好的很好,差的很差。
只是国内起步晚,原料还没有产业化,目前好的国内精酿都用外国的原料。
⑹ 百威英博怎么样
一般般,去面试过
⑺ 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怎么样
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