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达麦哲伦基金
麦哲伦基金创立于1963年,原名富达国际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为麦哲伦基金。
富达·麦哲伦是美国共同基金业中的龙头,长期以来,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庞大的规模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这只基金最初由富达的总裁奈德·约翰逊管理,后来由彼得·林奇来操作。在林奇管理麦哲伦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达29%,使业界极为震惊。
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自从1996年6月鲍勃·斯坦斯基接管麦哲伦以来,麦哲伦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数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于麦哲伦。去年麦哲伦基金比标准普尔落后4个百分点,虽说这也并不是很严重,却有负投资者们对它的期望。
从林奇1990年离任到现在,麦哲伦只是一直依靠自身显赫的声望来维持惨淡的经营。过去十年的收益积累了200多亿的资产,所以,虽然经营不怎么样,却依然在美国15只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鲍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钱》杂志采访时曾很潇洒地说,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他的目标没有变,和《钱》杂志两年前采访他时所说的一样: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3到5个百分点,同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一两年中业绩并不怎么好。
其实,过去一两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误还是很明显的,由于担心科技股定价过高,收入不会像预计的那么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资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麦哲伦基金中科技股占总资产的15%,相当于标准普尔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买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尔和思科)的少量股票,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内跑赢了大势。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医药公司(比如2003年股价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举投资,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资,包括投资在花旗集团、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买上的,都不能弥补他的损失。
斯坦斯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麦哲伦基金最近处于弱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麦哲伦相当长时期内的萎靡不振。自从1990年以来,在三个不同基金经理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基本上跟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每当基金经理更替,主动式的投资风格也给予投资者不亚于指数走势的回报,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规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离任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有140亿美元的资产,1999年泡沫高峰期,该基金旗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甚至减少到680亿美元,不只落后于先锋500指数,而且落后于两只美国基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拥有巨额的资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万美元投资一只有前途的小股票,那无论这只股票怎么样,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基金整体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资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来,他向挑选出的每家公司投资了2.9亿美元,最多的超过20亿美元,结果,他的资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拥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维亚康姆、通用、微软等蓝筹巨头。
斯坦斯基认为,巨大的基金规模决定了他应该主要购买相匹配的标准普尔200(标准普尔500中最大的两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说,基金的规模要和所要购买股票的公司规模相适应。
林奇却不同,他往往会买一些亲自调研之后确信会升值的品种,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国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的基金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说过的,不要担心错过所谓的最佳投资时机,因为真正的好机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尽管外界长期评论说,麦哲伦不过是只指数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达都表示否认,比如,富达指出,去年底麦哲伦持有的233只股票中只有175只选择了标准普尔500,标准普尔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不过自从1990年以来,麦哲伦基金的走势几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步。关于鲍勃
鲍勃·斯坦斯基是一个在小地方成长起来的成功男孩,父亲是一个火炉和空调维修人员,斯坦斯基从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阶层中,后来获得达德利尼可斯大学的会计学学位和纽约大学的工商硕士学位。他说他的第一份收入来自曾经买的一支叫Valtec工业的光纤股票,当时这只股票从每股9美元一下飙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赚了一笔。1983年斯坦斯基进入富达不久后便被安排作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助手,当时他并没有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管理麦哲伦基金,只是考虑什么可以帮助他得到一些股权,以便可以留在富达。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达成长公司基金,管理206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长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16%,并积累了85亿美元的资产。1990年购买思科IPO股票也许是他整个事业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资,那时几便士就能买进一股,低廉的股价使其不断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麦哲伦基金,事实证明,这比管理成长型公司基金有着更艰巨的挑战,不光巨大的基金规模束缚着斯坦斯基的管理,他还必须让麦哲伦在富达的方针指引下进行运作。一定程度上,这要归结于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杰斐·维尼克,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后来因为在债券上投了一笔明显失误的赌注后辞职而去,此后,富达便对麦哲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约束。
为了从401(k)投资者那儿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达对它旗下的许多大基金开始强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创造出的牛仔式的企业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赏。基金经理们鼓足干劲去寻求固定的收益,不再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作为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达旗下子基金,麦哲伦必须保持稳步前进。
现在一些麦哲伦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了。根据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在斯坦斯基任期内,麦哲伦基金的净赎回额达203亿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资者们纷纷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时候净赎回额也达24亿美元。
从1997年起,麦哲伦不再对新的投资者发售,但不断下降的资产回报率让富达损失严重。在2001年3月31日财政年结束的时候,麦哲伦为富达赚了7.1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44亿美元。对于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麦哲伦基金衰退影响的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达将会作出什么改变吗?对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达管理和调查部门的负责人阿比·约翰逊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认为基金的规模是合适的,目前他们没有改变其结构的打算。
一些旁观者认为,富达或许正给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经理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承受寻求高回报所产生的风险。对于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相当一部分财产已经投入了麦哲伦,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买进,持有还是抛售?
大致来说,每10个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个投资了麦哲伦基金。新泽西普罗维登斯的退休者赛斯勒夫妇持有麦哲伦基金有20多年了--投资到个人养老帐户(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经升值到65000美元。现年73岁的鲍勃·赛斯勒认为,或许现在麦哲伦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时那样好,但也不错了。而"FundAlsrm.com"的创始人罗伊·维茨则认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麦哲伦基金的旗舰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却不能不让人们有些伤感。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麦哲伦目前的情况,大致来说,投资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达到征税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麦哲伦基金对新的投资者停止发售之前买的基金,所持有的数量已经达到征税程度,要是转移投资的话,你得缴数量巨大的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钱继续保留在基金里,同时寻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资。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已经无利可图。如果像超过四分之三的麦哲伦投资者一样,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经无利可图,那么不需要担心缴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把所持有的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编辑]从麦哲伦基金成长的故事看中国新兴基金业
话说三十几年前,二十郎当岁的彼得·林奇刚就任基金经理人不久,那个基金规模很小,摇摇欲坠,可能被撤销或与别的命运同样坎坷的小基金合并。彼时正是美军败走中南半岛,世界经济在能源危机扫荡下奄奄一息的悲惨岁月。
林奇的上司富达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边想给小老弟一些秘诀:"怎么不买些XX股呢?你看,上周涨这么多!"或者:"听说,那个某某,要大干一场,赶快让基金买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几年已经让人很不爽了,老板还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实在烦人。
某日,彼得终于开窍了,告诉长官:这几个月搭地铁上下班让我有个心得,车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赶。有些人珍惜时光,为了两三分钟,跑步赶火车,不信纸有没有赶上,摔倒、被门夹到、脚扭到的机会都比别人高很多,真是不划算啊!反正下班车一会儿就来。接着他又说:股票也不用追,这个涨了,还有没涨该涨的;也有涨了会跌回来的,追股票的下场跟追地铁一样,得不偿失。后来,他的基金真的因为太小而跟另一档合并,经过二十年之后,这个基金成长为全世界管理资产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长期稳定的操作纪录,为投资创造的收益至今无人能及。猜到了吧,这个基金就麦哲伦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为发达的市场--美国,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的股东对于基金报酬的预期、基金管理独立性的尊重都经过相当长时间学习的过程。国内的基金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对于投资基金的信心并不坚定。这一点没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观察及等待,我估计在国内至少还要有一轮多空循环,方可看出高下。在国外,也是经过多个多空循环后,一些坚守基本面分析专业、坚守纪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人,以杰出的绩效向投资者证明买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谓杰出的绩效包括几个元素,首要的是稳定性,再就是比市场好,一个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场上涨时基金净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涨更上层楼、在每一次下跌时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时净值垫高一些。在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向上的趋势不改变,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成长的橱窗,速度或许有快有缓,基金都有长足发展空间。
中国基金业发展所倚赖的资本市场一般被归类为新兴市场,过去国际上对于新兴市场的印象大致可归类为两点:第一是市场波动性较大;第二点则是公司治理结构不佳。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新兴市场似乎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较高的风险溢价。不可否认,这两点的确曾是新兴市场的特征,不过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融合,新兴市场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投资入应该修正对于新兴市场的认知。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十分迅速,因此波动性大已不再。是新兴市场的特色。从市场波动值(Volatility)来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过去两年的波动值已经比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波动值要高,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值在今年甚至亚洲邻近市场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浪潮下,许多新兴市场逐渐解除原有的限制,对外开放市场,例如台湾最近即废止QFII的制度。事实显示,在国际资金的进驻后,新兴市场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在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市场,一些占大盘权值高的蓝筹股,外资持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过半,就股东结构而言,这些公司已算是国际级的企业,因此在管理上须同步提升至国际级的水平,决策时亦须考虑外资股东的想法。国内的企业在迈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遇到如股权结构改变、购并的情况时,也必须尊重国外媒体的看法,这也是升级为国际企业所必经的过程。
综合以上两点,投资新兴市场的策略也须加以调整。过去国际投资人习惯将市场按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来划分,但随着新兴市场国际化的脚步,不同国家间的股市渐趋同步,反而是不同产业间的景气周期差异更加明显。因此,以国别作为资产分散的依据,已远不如以不同产业来分散风险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产业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一向采取价值型投资法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其投资组合中就有中国石油这家公司,他并不会因为中国石油来自属于新兴市场的中国大陆就不投资,这个例子亦告诉我们,只要公司治理国际化,且所属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即使公司在新兴市场,投资前景仍被看好。
㈡ 股票是怎么来的集团股份制是什么意思
股票的由来 股票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16世纪作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而进入远航贸易领域。 在15世纪,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南美州新大陆,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线,使海外贸 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暴富的捷径。而要组织远航贸易就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是组建 船队需要巨额的资金;其二是因为远航经常会遭到海洋飓风和土著居民的袭击,要冒很大的风险。 而在当时,没有一个投资者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且也没有谁甘愿冒这么大的风险。为了筹集远航的资本和分摊经营风险,就出现了以股份集资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 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给出资人并将所获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 为保护这种股份制经济组织,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不但给予它们各种特许权和免税优惠政策,且还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从而为股票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条件和社会环境。 在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 公司,其采取的方式就是公开招买股票,购买了股票就获得了公司成员的资格。这些公 司开始运作时是在每次航行回来就返还股东的投资和分取利润,其后又改为将资本留在公司内长期使用,从而产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应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为在贸易航行中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这类公司就迅速膨胀,相应地股票也得到发展。在1660年之间,股东若要转让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内找到相应的人员来接 受,或设法依公司章程规定将本公司以外的承购者变为公司的成员,股票的转让相当不便。但从1661年开始,股票开始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东资格,享有股东权。 到1680年,此类公司在英国已达49家,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确认其独立的、固定的 组织形式。在17世纪上半叶,英国就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股金成为长期投资。股东凭借公司制作的股票就享有股东权, 领取股息。 与此相适应,证券交易也在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17世纪初,为了促进 包括股票流通在内的筹集资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里昂、安特卫普等地出现了证券交易 场所。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二、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股票逐渐进入金融和工业领域。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大机器工业生产 代替手工生产的产业革命迅猛崛起,导致了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适应了大工业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股票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出于生产对于扩大资金来源 和进行远距离运输以扩大市场的需要,银行、运输业急需大量筹集资金,而通过发行股 票来筹集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资 本主义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及美国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银行——合众美国银行都 是以发行股票为基础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价制银行既可发行银行券,又能吸收社会资金来发放贷款,其盈利非常可观。而相对于远航贸易来说,银行股票是金融业股 票,不但股息多,且风险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导致了工业革命。此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工业部门从手工业逐渐地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不但纺织 业使用了大机器,且推广到轮船和机车,改变了整个工业的交通状况,大大地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这时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是单个资本家的小规模投资所能适应,它不但需要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还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巨大 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却不是少数资本家或当时政府的财力所能承担的。而股份有限公司 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条用资本社会化来集中资金的出路。 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股票集资这种形式共修建了长达2200英里 的运河系统和5000英里的铁路。美国在18世纪初的50年里建成了约3000英里的运河及28 00英里的铁路。 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要求扩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技 术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独资或合伙办企业就难以适应。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私人集资兴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工业系统确立统治地位。 于是,股票的自由转让,特别是利用股票价格进行投机,刺激了人们向工业企业进行股 票投资的兴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个工业领域都迅猛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且通过股票筹措的资本额越来越大。如1799年杜邦创立的杜邦火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筹措了15股资本创办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则用股票筹措了多达 14亿美元的股金资本,成为第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随着证券交易的发展,其相应的法规及手段日益完善。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股票发行数量的日益增多,证券交易所也在逐步发展。 1773年,股票商在伦敦的新乔纳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现伦敦证券 交易所的前身),并在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认。它最初经营政府债券, 其后是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到19世纪中叶,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 英国兴起。 美国的证券市场从费城、纽约到芝加哥、波士顿等大城市开始出现,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证券交易局面。这些证券市场开始经营政府债券,继而是各种公司股票。1790年 美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1792年纽约的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 11号共同组织了“纽约证券交易会”,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随 着股票交易的发展,在1884年,美国的道和琼斯发明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雏形——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 股票在近代和现代的高速发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断完备。 各个西方国家均通过制定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来维护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发展,以保护股东的权益。美国根据1929年经济危机的经验,于1933年颁布了《证券法》主要规定了股票发行制度。1934年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法》,用于解决股票交易问题,并依该法成立了证券委员会作为股票市场的主管机关。1970年,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减少投资风险,颁布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另外,在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形成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公司编制的道·琼斯股票价 格平均指数,是美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垄断公司股票的价格指数。有关证券(股票)法律的公布和股票价格指数的产生,促进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发展。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 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上海的飞乐公司、深圳的宝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 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 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而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集团股份制 集团股份制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企业】《公司法》中并没有“集团”一说,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提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某某集团公司的名头,其实这不过是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罢了。另外有的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多个领域均成立了相应的子公司,这样,母子公司之间也会因为这种“血缘”关系组成一个企业集团,颇类似于军队当中的集团军。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团公司的由来。
一、公司法中没有关于集团的概念。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集团公司的概念。集团公司,在国家有关规范性文件中均称为企业集团,但在工商注册时,一般称为某某集团公司。
二、最早关于设立企业集团,并对企业集团给出定义的国家规范性文件,是《国家体改委、国家经委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1987年12月16日)。该文件是这样定义企业集团的:
1.企业集团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经济组织。它的核心层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能够承担经济责任、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2.企业集团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名牌优质产品或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产品为龙头,以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独立科研设计单位为主体,由多个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组成;它在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较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具有科研、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上述规定已经不能囊括所有企业集团,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非公有制的企业集团。1991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71号)中称:“企业集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此时已不再强调公有制。但是,该文件的精神还是主要支持建立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企业集团。1992年5月,国家工商局/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 联合发布了《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该文件规定:
第二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应由一个大型企业或控股公司为核心组建,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审批机关批准后,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企业集团名称。
第三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有一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集团核心。集团核心可以是一个大型生产、流通企业,也可以是一个资本雄厚的控股公司。
(二)必须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除核心企业外,必须有三个以上的紧密层企业,还可以有半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业。
(三)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要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应建立资产控股关系。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与半紧密层企业之间,应逐步发展资产的联结纽带。
(四)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各自都具有法人资格。第四条 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应是一个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或国家控股的公司。
此后,国家工商局又制定了《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此文件规定:
第三条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第四条 企业集团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单位组建而成。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也可以成为企业集团成员。
母公司应当是依法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股企业。
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企业集团的其他成员应当是母公司对其参股或者与母子公司形成生产经营、协作联系的其他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或者社会团体法人。
第五条 企业集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
当然,鉴于各地规定不同,此条件有所变动。目前所知集团最低标准是: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2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
㈢ 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意义是开创了新航线,把西方文明传播出去,应该学习他敢于探险的精神。
㈣ 推荐一下过去股灾中成功赚钱的例子
从投资大师的炒股业绩一览表中,我们可以验证,熊市才是赚钱的大机会。
彼得·林奇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年间一共遇到9次股市大跌,其中包括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麦哲伦基金每次都比股市跌的更惨,在大盘下跌时,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盘指数跌幅的更大,但大盘反弹时,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盘反弹的更大”。
巴菲特同样也是在大盘下跌时,所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盘指数跌幅的更大,但大盘反弹时,所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盘上涨的更多。
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少见具三代投资传承的家族之一,雪拜·戴维斯的父亲雪拜·科伦·戴维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国著名的投资人,喜爱长期投资保险公司,当他在1994年去世之时,累积的资产即达8.3亿美元,雪拜·戴维斯的两个儿子克里斯·戴维斯及安德鲁·戴维斯目前在基金公司工作,已成为杰出的基金经理。
作为戴维斯精选顾问公司的掌门人、美洲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克里斯·戴维斯在2009晨星投资年会的开幕报告中说:投资者应该对自己期待的东西保持谨慎,但很显然,又一次机会来临了。克里斯·戴维斯在报告中说:“现在,我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因为目前的市场简直就和地狱一样。”
克里斯·戴维斯说,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经常会非常羡慕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因为他们都曾经经历过漫长的熊市,这使他们能够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非常好的公司,然后通过长期投资来获得非常惊人的回报。
雪拜·科伦·戴维斯也曾经这样告诉他的孙子们:“投资者的大部分钱实际上是在熊市中赚到的,只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刻骨铭心的经历会对今后的操作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1929年炒股巨亏之后,格雷厄姆认为投资的两条铁律是: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本杰明·格雷厄姆形容当时的情景是:“在人生旅途的中点,被困在漆黑的森林里。”
1929年大崩溃时,格雷厄姆35岁,费雪22岁。格雷厄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商业经验,并且也预感市场即将崩溃,然而他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退出市场。虽然当时费雪很年轻,比格雷厄姆小13岁,但是他预测到“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可惜的是,初出茅庐的费雪是言行不一者,最后损失惨重。
与格雷厄姆转向寻找低价股,注重长期投资不同,同样经历1929年大崩盘,且成功逃脱的投资大师杰拉尔德·勒布则是短线投资的代表人物。他在成名作《投资生存之战》中说,长时间拥有一只股票是无法思议的事情。
勒布因为成功逃脱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熊市,他投资的指导原则就是:即使止损,要投机而不是长期持有。
巴鲁克也是成功逃脱1929年股灾的投资大师,纽伯格还在这次急剧下挫行情中有所斩获,利弗莫尔则是这次崩盘行情的大赢家。1929年大萧条来临,利弗莫尔的个人财富因为做空市场而累积到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是1929年股灾的见证人。但他是作为熊市抄底的悲剧人物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提及。
1932年到1933年的交界日子,格雷厄姆打了翻身仗。但科斯托拉尼却遭遇了第一次破产,他于1934年初接到巴黎法院的传票,在拍卖行的家具在2月26前如若没还清债务,将被拍卖。
公寓的门上被贴上了封条和拍卖通知,科斯托拉尼无限感慨。4年前,还春风得意,到处炫耀自己在大股灾之前成功逃顶,那年,23岁的科斯托拉尼赚了很多钱,还给自己买了为期30年的人身保险,保额1万美元;没想到,4年后,自己却要破产了。
这就是股市,这就是股市人生。
虽然巴菲特在1929年还没出生,但他偏要跟这个年份扯上点关系。他在许多场合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来感谢1929年的大崩溃。
“我对于1929年相当有好感,因为那是我生命开始的年份。我爸爸当时是一名股票经纪人,股市崩溃后,他不敢给任何人打电话,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倾家荡产。所以每天下午都呆在家里,而那时也没有电视。然后……1929年11月30日左右妈妈就怀上了我,因此我永远都对那次崩盘心存感激。”
从投资大师的炒股业绩一览表中,我们可以验证,熊市才是赚钱的大机会。
彼得·林奇在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13年间一共遇到9次股市大跌,其中包括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麦哲伦基金每次都比股市跌的更惨,在大盘下跌时,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盘指数跌幅的更大,但大盘反弹时,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盘反弹的更大”。
巴菲特同样也是在大盘下跌时,所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盘指数跌幅的更大,但大盘反弹时,所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盘上涨的更多。
戴维斯家族是美国少见具三代投资传承的家族之一,雪拜·戴维斯的父亲雪拜·科伦·戴维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国著名的投资人,喜爱长期投资保险公司,当他在1994年去世之时,累积的资产即达8.3亿美元,雪拜·戴维斯的两个儿子克里斯·戴维斯及安德鲁·戴维斯目前在基金公司工作,已成为杰出的基金经理。
作为戴维斯精选顾问公司的掌门人、美洲精选基金的基金经理,克里斯·戴维斯在2009晨星投资年会的开幕报告中说:投资者应该对自己期待的东西保持谨慎,但很显然,又一次机会来临了。克里斯·戴维斯在报告中说:“现在,我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因为目前的市场简直就和地狱一样。”
克里斯·戴维斯说,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经常会非常羡慕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因为他们都曾经经历过漫长的熊市,这使他们能够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非常好的公司,然后通过长期投资来获得非常惊人的回报。
雪拜·科伦·戴维斯也曾经这样告诉他的孙子们:“投资者的大部分钱实际上是在熊市中赚到的,只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刻骨铭心的经历会对今后的操作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1929年炒股巨亏之后,格雷厄姆认为投资的两条铁律是: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本杰明·格雷厄姆形容当时的情景是:“在人生旅途的中点,被困在漆黑的森林里。”
1929年大崩溃时,格雷厄姆35岁,费雪22岁。格雷厄姆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商业经验,并且也预感市场即将崩溃,然而他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退出市场。虽然当时费雪很年轻,比格雷厄姆小13岁,但是他预测到“25年来最严重的大空头市场将展开”,可惜的是,初出茅庐的费雪是言行不一者,最后损失惨重。
与格雷厄姆转向寻找低价股,注重长期投资不同,同样经历1929年大崩盘,且成功逃脱的投资大师杰拉尔德·勒布则是短线投资的代表人物。他在成名作《投资生存之战》中说,长时间拥有一只股票是无法思议的事情。
勒布因为成功逃脱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熊市,他投资的指导原则就是:即使止损,要投机而不是长期持有。
巴鲁克也是成功逃脱1929年股灾的投资大师,纽伯格还在这次急剧下挫行情中有所斩获,利弗莫尔则是这次崩盘行情的大赢家。1929年大萧条来临,利弗莫尔的个人财富因为做空市场而累积到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是1929年股灾的见证人。但他是作为熊市抄底的悲剧人物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提及。
1932年到1933年的交界日子,格雷厄姆打了翻身仗。但科斯托拉尼却遭遇了第一次破产,他于1934年初接到巴黎法院的传票,在拍卖行的家具在2月26前如若没还清债务,将被拍卖。
公寓的门上被贴上了封条和拍卖通知,科斯托拉尼无限感慨。4年前,还春风得意,到处炫耀自己在大股灾之前成功逃顶,那年,23岁的科斯托拉尼赚了很多钱,还给自己买了为期30年的人身保险,保额1万美元;没想到,4年后,自己却要破产了。
这就是股市,这就是股市人生。
虽然巴菲特在1929年还没出生,但他偏要跟这个年份扯上点关系。他在许多场合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来感谢1929年的大崩溃。
“我对于1929年相当有好感,因为那是我生命开始的年份。我爸爸当时是一名股票经纪人,股市崩溃后,他不敢给任何人打电话,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倾家荡产。所以每天下午都呆在家里,而那时也没有电视。然后……1929年11月30日左右妈妈就怀上了我,因此我永远都对那次崩盘心存感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现实:股票市场崩溃后10个月,即1930年8月30日,霍华德·巴菲特家的第二个孩子沃伦·爱德华出生,比预产期早产了5周
㈤ 麦哲伦交易软件与落户大连的富达 Fidelity投资 管理研究公司有什么关系呢
麦哲伦交易软件与落户大连的富达 Fidelity投资 管市场下跌时的买入就像抓下刀。有时你很幸运,购买后市场反弹。但大多数时候你最终会伤害到更多自己。油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叫五荤或者五辛,是指五种有辛味的蔬菜,
㈥ 谁创出了股票
股票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16世纪作为筹集资金、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而进入远航贸易领域。
在15世纪,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南美州新大陆,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
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些地理上的大发现开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航线,使海外贸
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暴富的捷径。而要组织远航贸易就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是组建
船队需要巨额的资金;其二是因为远航经常会遭到海洋飓风和土著居民的袭击,要冒很
大的风险。
而在当时,没有一个投资者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资金,且也没有谁甘愿冒这么大的风
险。为了筹集远航的资本和分摊经营风险,就出现了以股份集资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
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给出资人并将所获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
为保护这种股份制经济组织,英国、荷兰等国的政府不但给予它们各种特许权和免税优
惠政策,且还制订了相关的法律,从而为股票的产生创造了法律条件和社会环境。
在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
公司,其采取的方式就是公开招买股票,购买了股票就获得了公司成员的资格。这些公
司开始运作时是在每次航行回来就返还股东的投资和分取利润,其后又改为将资本留在
公司内长期使用,从而产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应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为在贸易航行中获取的利润十分丰厚,这类公司就迅速膨胀,相应地股票也得到
发展。在1660年之间,股东若要转让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内找到相应的人员来接
受,或设法依公司章程规定将本公司以外的承购者变为公司的成员,股票的转让相当不
便。但从1661年开始,股票开始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东资格,享有股东权。
到1680年,此类公司在英国已达49家,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确认其独立的、固定的
组织形式。在17世纪上半叶,英国就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
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股金成为长期投资。股东凭借公司制作的股票就享有股东权,
领取股息。
与此相适应,证券交易也在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17世纪初,为了促进
包括股票流通在内的筹集资本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里昂、安特卫普等地出现了证券交易
场所。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二、17世纪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股票逐渐进入金融和工业领域。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大机器工业生产
代替手工生产的产业革命迅猛崛起,导致了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适应
了大工业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股票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出于生产对于扩大资金来源
和进行远距离运输以扩大市场的需要,银行、运输业急需大量筹集资金,而通过发行股
票来筹集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资
本主义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及美国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银行——合众美国银行都
是以发行股票为基础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价制银行既可发行银行券,又能吸收
社会资金来发放贷款,其盈利非常可观。而相对于远航贸易来说,银行股票是金融业股
票,不但股息多,且风险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导致了工业革命。
此时,资本主义的主要工业部门从手工业逐渐地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不但纺织
业使用了大机器,且推广到轮船和机车,改变了整个工业的交通状况,大大地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这时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是单个资本家的小规模投资所能适应,它不
但需要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还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巨大
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却不是少数资本家或当时政府的财力所能承担的。而股份有限公司
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条用资本社会化来集中资金的出路。
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股票集资这种形式共修建了长达2200英里
的运河系统和5000英里的铁路。美国在18世纪初的50年里建成了约3000英里的运河及28
00英里的铁路。
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要求扩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技
术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独资或合伙办企业就难以适应。这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采
取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私人集资兴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工业系统确立统治地位。
于是,股票的自由转让,特别是利用股票价格进行投机,刺激了人们向工业企业进行股
票投资的兴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个工业领域都迅猛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且通过股票筹措的资本额越来越大。如1799年杜邦创立的杜邦火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筹措了15股资本创办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则用股票筹措了多达
14亿美元的股金资本,成为第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随着证券交易的发展,其相应的法规及手段日益完善。
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股票发行数量的日益增多,证券交易所也在逐步发展。
1773年,股票商在伦敦的新乔纳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现伦敦证券
交易所的前身),并在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认。它最初经营政府债券,
其后是公司债券和矿山、运河股票。到19世纪中叶,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证券市场也在
英国兴起。
美国的证券市场从费城、纽约到芝加哥、波士顿等大城市开始出现,逐步形成全国
范围的证券交易局面。这些证券市场开始经营政府债券,继而是各种公司股票。1790年
美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1792年纽约的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
11号共同组织了“纽约证券交易会”,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随
着股票交易的发展,在1884年,美国的道和琼斯发明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
数雏形——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
股票在近代和现代的高速发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断完备。
各个西方国家均通过制定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来维护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
发展,以保护股东的权益。美国根据1929年经济危机的经验,于1933年颁布了《证券法》
主要规定了股票发行制度。1934年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法》,用于解决股票交易问题,
并依该法成立了证券委员会作为股票市场的主管机关。1970年,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减少投资风险,颁布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另外,在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形成了
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公司编制的道·琼斯股票价
格平均指数,是美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垄断公司股票的价格指数。有关证券(股
票)法律的公布和股票价格指数的产生,促进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发展。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
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上海的飞乐公司、深圳的宝安公司相继发行了股票。
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
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而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
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从而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㈦ 麦哲伦外汇是固定点差还是浮动点差
在外汇市场中,外汇点差分为固定点差和浮动点差两大类。至于哪个更好,准确的说各有千秋,不然就不会存在固定点差和浮动点差了。固定点差的点值是固定不变的,在市场行情清淡和波动剧烈的时候点差都是一样,比较适合初入汇市的新手;而浮动点差的优势就是没有行情时点差很小,缺点是行情波动大时点差也随之瞬间扩大,不好把握。对于喜欢炒行情的客户来说会增加交易费用。
㈧ 麦哲伦基金的现任经理鲍勃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达成长公司基金,管理206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长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16%,并积累了85亿美元的资产。1990年购买思科IPO股票也许是他整个事业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资,那时几便士就能买进一股,低廉的股价使其不断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麦哲伦基金,事实证明,这比管理成长型公司基金有着更艰巨的挑战,不光巨大的基金规模束缚着斯坦斯基的管理,他还必须让麦哲伦在富达的方针指引下进行运作。一定程度上,这要归结于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杰斐·维尼克,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后来因为在债券上投了一笔明显失误的赌注后辞职而去,此后,富达便对麦哲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约束。
为了从401K(401K计划,也称401K条款,该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投资者那儿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达对它旗下的许多大基金开始强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创造出的牛仔式的企业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赏。基金经理们鼓足干劲去寻求固定的收益,不再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作为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达旗下子基金,麦哲伦必须保持稳步前进。
现在一些麦哲伦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了。根据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在斯坦斯基任期内,麦哲伦基金的净赎回额达203亿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资者们纷纷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时候净赎回额也达24亿美元。
从1997年起,麦哲伦不再对新的投资者发售,但不断下降的资产回报率让富达损失严重。在2001年3月31日财政年结束的时候,麦哲伦为富达赚了7.1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44亿美元。对于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麦哲伦基金衰退影响的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达将会作出什么改变吗?对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达管理和调查部门的负责人阿比·约翰逊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认为基金的规模是合适的,目前他们没有改变其结构的打算。
一些观察者认为,富达或许正在给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经理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承受寻求高回报所产生的风险。对于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相当一部分财产已经投入了麦哲伦,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买进,持有还是抛售?
大致来说,每10个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个投资了麦哲伦基金。新泽西普罗维登斯的退休者赛斯勒夫妇持有麦哲伦基金有20多年了,投资到个人养老帐户(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经升值到65000美元。现年73岁的鲍勃·赛斯勒认为,或许现在麦哲伦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时那样好,但也不错了。而罗伊·维茨则认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麦哲伦基金的旗舰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却不能不让人们有些伤感。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麦哲伦目前的情况,大致来说,投资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达到征税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麦哲伦基金对新的投资者停止发售之前买的基金,所持有的数量已经达到征税程度,要是转移投资的话,你得缴数量巨大的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钱继续保留在基金里,同时寻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资。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已经无利可图。如果像超过四分之三的麦哲伦投资者一样,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经无利可图,那么不需要担心缴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把所持有的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为了实现规模效应,1976年富达公司把600万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和另一个1200万美元基金额的患难兄弟埃塞克斯基金合二为一。该基金也是股市萧条的牺牲品,它曾经是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由于在股市萧条期间表现极其糟糕,唯一的成果就是亏损太厉害,所以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亏损税收减免。
1977年5月,在麦哲伦总裁乔治·沙利文的大力推荐下,加入富达公司10周年的林奇临危受命,接替沙利文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当时他只有33岁。 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个月,主要的事情就是换股,整天忙着把前任基金经理沙利文挑选的股票卖出,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欣赏的股票。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
1978年3月31日,林奇接管麦哲伦基金已经10个月,麦哲伦基金的年度报告出来了,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基金增值了20%,而同期道·琼斯平均指数却下降了17.6%,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了9.4%。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归功于林奇所选择的新股。他的投资策略是减少汽车、航空、铁路、公用事业、化工、电子以及能源行业的持股比率,增加金融机构、广播、娱乐、保险、消费品等行业的持股比例。这一策略使他买了不到50种股票,价值却高达2000万美元。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全面的战略,他挑选股票完全是经验主义方法,依靠的是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直觉判断力。
由于麦哲伦基金是一家资本增值基金,因此林奇可以不受限制地买任何证券—从各种类型的国内股票到国外股票,甚至债券,这给了他充分发挥潜能的余地,他可以不受增长型基金经理那种行事方式的限制。 1978年1月,林奇告诉他的投资者:“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大部分由三大类公司组成,特殊情况公司、价值被低估的周期性公司以及中小成长型公司。”
1979年,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18.44%,而麦哲伦基金表现尤为突出,资产升值了51%。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麦哲伦基金再现上一年的辉煌,麦哲伦基金的股东们享受到了69.9%的收益增长率,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只上升了32%。 1981年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合并后,麦哲伦资产为1亿美元,到1982 年底变成了4.5亿美元。1983年4月,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达到10亿美元,这是麦哲伦基金的一个里程碑。
继1983年及1984年麦哲伦基金每年吸收10亿美元资金之后,1985年麦哲伦又吸收了17亿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的净资产等于哥斯达黎加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了吸引这些资金,林奇保持不断的进攻性,重估投资组合,找寻新的持股或增加已有持股。
1986年2月,麦哲伦基金资产突破50亿美元大关,当年增值23.8%,1987年上半年增值39%,并于1987年5月成为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规模已经相当于瑞典国民生产总值。 然而在1987年9月11日到10月31日的股市大崩盘中,美元疲软、高通胀、国会关于减税的辩论,以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银根紧缩,导致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麦哲伦基金的损失相当惨重。
但在1987年结束时,麦哲伦基金仍有1%的收益,这使得麦哲伦基金连续10年超过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并且麦哲伦基金在反弹时再次超过市场水平。股灾使麦哲伦基金的总资产从1987年8月份的110亿美元变成了10月份的72亿美元,损失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民生产总值。
市场回稳后,福特股票是麦哲伦基金最大比例的持股,其次是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和默克公司,再次是克莱斯勒和数字设备公司股票。
1987年股灾之后,真正的赢家是增长型股票,而不是周期性股票。幸运的是,林奇能够及时把资金从汽车股票转移到运转良好、收支平衡的公司中,如莫里斯、柯达、默克等。
1988年,麦哲伦基金的收益率为22.4%,1989年为34.6%,1990年林奇退休时再次超过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林奇离开的时候,麦哲伦资产达到140亿美元,其中14亿为现金。在林奇13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了超过基金平均水平的记录,年均收益率达29%,使业界极为震惊。
但是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自从1996年6月鲍勃·斯坦斯基接管麦哲伦以来,麦哲伦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数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于麦哲伦。去年麦哲伦基金比标准普尔落后4个百分点,虽说这也并不是很严重,却有负投资者们对它的期望。
从林奇1990年离任到现在,麦哲伦只是一直依靠自身显赫的声望来维持惨淡的经营。过去十年的收益积累了200多亿的资产,所以虽然经营不怎么样,却依然在美国15只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鲍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钱》杂志采访时曾很潇洒地说,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他的目标没有变,和《钱》杂志两年前采访他时所说的一样: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3到5个百分点,同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一两年中业绩并不怎么好。
其实,过去一两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误还是很明显的,由于担心科技股定价过高,收入不会像预计的那么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资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麦哲伦基金中科技股占总资产的15%,相当于标准普尔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买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尔和思科)的少量股票,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内跑赢了大势。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医药公司(比如2003年股价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举投资,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资,包括投资在花旗集团、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买上的,都不能弥补他的损失。
斯坦斯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麦哲伦基金最近处于弱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麦哲伦相当长时期内的萎靡不振。自从1990年以来,在三个不同基金经理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基本上跟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每当基金经理更替,主动式的投资风格也给予投资者不亚于指数走势的回报,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规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离任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有140亿美元的资产,1999年泡沫高峰期,该基金旗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甚至减少到680亿美元,不只落后于先锋500指数,而且落后于两只美国基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拥有巨额的资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万美元投资一只有前途的小股票,那无论这只股票怎么样,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基金整体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资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来,他向挑选出的每家公司投资了2.9亿美元,最多的超过20亿美元,结果他的资金都被大公司所套牢。他拥有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维亚康姆、通用、微软等蓝筹巨头。 斯坦斯基认为,巨大的基金规模决定了他应该主要购买相匹配的标准普尔200(标准普尔500中最大的两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说,基金的规模要和所要购买股票的公司规模相适应。
林奇却不同,他往往会买一些亲自调研之后确信会升值的品种,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国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的基金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说过的,不要担心错过所谓的最佳投资时机,因为真正的好机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尽管外界长期评论说,麦哲伦不过是只指数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达都表示否认,比如,富达指出,去年底麦哲伦持有的233只股票中只有175只选择了标准普尔500,标准普尔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不过自从1990年以来,麦哲伦基金的走势几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步。
㈨ 麻烦各位推荐几本看股票基本面的书籍,经典一点的
如果真的有心进入交易这一行,请读一下下面的书,如果仅仅只是业余爱好,可以有选择的读。希望对你有帮助.书呢还是看一些经典的比较好,最起码不会误入歧途。至于国内国外不重要,毕竟国内发展时间太短,经验毕竟有限
1》道氏理论
1股市晴雨表 (美) 汉密尔顿
2道氏理论--市场分析的基石 陈东
《2》K线
1日本蜡烛图技术 (美) 史蒂夫。尼森
2股票K线战法 (美) 史蒂夫。尼森
3蜡烛图方法:从入门到精通 (美)斯蒂芬 W.比加洛
4主控战略K线 (台湾)李进财 谢佳颖 阿民
《3》波浪理论
1波浪原理 (美)艾略特
2艾略特名著集(含自然的法则) (美)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
3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 (美)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
4艾略特波浪原理三十讲 侯本慧、郭小洲
5费波纳茨奇异数字的应用和买卖交易策略 罗伯特。费雪
《4》江恩理论
1华尔街四十五年 (美)江恩
2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 (香港)黄柏中
3江恩投资实战技法 侯本慧、郭小洲
4江恩角度线与时间之窗 侯本慧、郭小洲
5江恩投资几何学原理 候本慧
《5》混沌和分形
1证券混沌操作法 (美)比尔。廉姆斯
2证券交易新空间--面向21世纪的混沌获利方法 (美)比尔。廉姆斯
3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美)埃德加。E。彼得斯
4分形市场分析--将混沌理论应用到投资与经济理论上 (美)埃德加·E·彼得斯
《6》交易心理
1直觉交易商 (美)罗伯特。库佩尔
2冷静自信的交易策略 (美)理查。迈克尔
3重塑证券交易心理--把握市场脉搏的方法和技术 (美) Brett N. Steenbarger
4投资心理规则:锤炼赢者心态 (美) 罗伯特.库佩尔;霍华德.阿贝尔
5投资心理学 (美) 杰克.伯恩斯坦
6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修订版) (挪威)拉斯.特维斯
7大投机家的证券心理学 〔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7》技术方法
1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美 ) 约翰.墨吉
2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美)约翰·墨菲
3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美) 施威格
4股价型态总览 (美)David L. Bradford,Allan R. Cohen
5专业投机原理 (美) 维克多·斯波朗迪
6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美)杰西·利物默
7操作生涯不是梦 (美)Alexander elder
8期货交易策略(克罗谈投资策略) (美)斯坦利.克罗
9你也可以成为股票操作高手 (日)立花义正
10短线交易秘诀 (美)拉瑞。威谦姆斯
11多空操作秘笈 (美)史丹·温斯坦
12技术分析精论 (美)马丁。J。普林格
13多空交易日志 (台湾)邱逸凯
14股票技术分析新思维--来自大师的交易模式 (美) 瑞克·本塞诺
15交易的艺术--左右脑并用的投资法 (美)麦马斯特
16稳操胜算 (加拿大) William R. Gallacher
17股票操作学 (台湾)张龄松
18高胜算操盘 马塞尔·林克
19高级技术分析 布鲁斯·巴布科克
20盘口解读技术 克利斯朵夫·舒马赫
更多可以向我要
《8》系统方法
1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美)范。K。撒普
2高级技术分析 (美)Bruce Babcock
3技术交易系统新概念 (美)威尔德著
4系统交易方法 波涛
5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 波涛
6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 波涛
《9》理念
1炒股的智慧 陈江挺
2金融怪杰 (华尔街操盘高手) (美) 施威格
3新金融怪杰 (华尔街点金人) (美) 施威格
4美国期货专家经验谈 (美)威可夫
5操盘建议--全球顶尖交易员的成功实践和心路历程 (英)阿尔佩西.帕特尔
6投机智慧 (香港) 许沂光
7亚当理论 (美)韦尔德
8攻守四大战技 (美)Bruce Babcock
9期货决胜108篇 (香港)刘梦熊
10 幽灵的礼物 〔美)阿瑟·L·辛普森
11 炒股的智慧 陈江挺
《10》人物传记
1股票作手回忆录 (美) 爱德温。李费佛
2交易冠军 (美)马丁。舒华兹
3投机生涯 (美)维克多。尼德霍夫
《11》其他
1与天为敌 (美)彼得。伯恩斯坦
2战胜华尔街 (美)彼得。林奇
3欧奈尔制胜法则--如何在股市中赚钱 (美)欧奈尔
4漫步华尔街 (美)伯顿·麦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