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预测 » 释迦指股票走势
扩展阅读
相互保保险公司股票 2025-01-18 09:47:49
山河智能股股票行情 2025-01-18 09:46:07
股市端午节2017 2025-01-18 09:44:09

释迦指股票走势

发布时间: 2022-09-14 18:03:32

① 释迦牟尼尊者的问题

佛陀不是天上的神。他是个凡人。但他又不太平凡,因为他是一位太子。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乔达摩。

他享有优裕的生活,在迦毗罗卫国有美丽的宫殿、钟爱的妻儿、敬爱的双亲、忠心的臣民、孔雀悠游的苍翠花园,还有一群才华出众的宫女随伺在侧。

当悉达多还在襁褓时,一位占星家曾预测,太子将来可能会选择做一名隐士。但是净饭王决心要让悉达多继承王位。

当悉达多渐渐长大成人,他对自己的国土以及外面的世界开始好奇起来。净饭王拗不过太子多次的恳求,答应让他到宫外出游。

悉达多尽情享受了沿途的水光山色和自然丰沛的大地。但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在路边呻吟的乡下人,被极大的病痛所折磨。悉达多一辈子都被魁梧的侍卫和健康的宫女所围绕,听见呻吟的声音,见到受病苦折磨的躯体,对他来说是一大冲击。目睹了人身的脆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王宫。

随着时光流逝,太子好像又回复了平常。但他渴望再度出游。这一回,悉达多看到以为齿牙脱落、老态龙钟的妇人,步履蹒跚,踽踽独行。他立刻叫迦那停车,他问迦那:“为什么她那样走路?”

迦那说:“主人,因为她老了。”

“什么是老?”悉达多问道。

“她身体各部分经长期使用都已经耗损了。”迦那回答他。

悉达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下令掉头回宫。

如今悉达多的好奇心再也无法平息,他想知道外面到底还有什么,于是和车夫第三次出游。这一回他同样欣赏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尽览青山绿水。但在回程的时候,他看到四个人抬着一个尸架,上面躺着一具毫无生气的躯体。悉达多一生都没看到过这样的东西。迦那向他解释那个躯体事实上已经死亡。

悉达多问迦那:“其他人也会死吗?”

迦那回答:“是的,主人,每个人都会死。”

“我的父王甚至我的儿子也会吗?”

“是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论你是富裕或贫穷,种性高贵或低贱,都无法避免死亡。这是生在这世界上所有人的最终命运。”

第三次出游回来,悉达多感到极度的沮丧。净饭王越来越担心预言成真,说不定他的儿子真的会放弃继承王位,选择苦行之路。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和净饭王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让自己和别人避开真相。我们告诉自己“不要老想着这些事”,并且用正面的方式来鼓励自己。

我们在生日派对中吹熄蜡烛来庆生,而事实上熄灭的蜡烛应该用来提醒自己,离死亡又缩短了一年。我们以烟火与香槟庆祝新年,让自己忘掉旧的一年永不复返、新的一年难以预料的事实。

遇到不满意的时候,就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摇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样。

对悉达多而言,仅只一瞥老死的景象,就在他心中升起来追求真理全貌的渴望。在一个不平常的夜晚,他看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最后一眼,便悄然消失在深深的夜里。

在很多地方,我们也和悉达多一样。我们有自己的宫殿——不论是贫民区的单房公寓、双层别墅或巴黎的顶层阁楼。我们有事业,宠物猫咪,数不尽的责任在身。所有的事情老是出状况。家电坏了,邻居吵闹,亲爱的人死了;或是他们早上醒来之前,下巴和悉达多的宫女一样松垮,也许他们闻起来有秽浊的烟味或昨晚的大蒜味。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困在那里,不试图逃开。或者终于忍无可忍,心想,我受够了!然后结束一段关系,却再找另一个人重新来过一遍。

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倦,因为我们期待并相信,有个无暇的灵魂伴侣或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处等着我们。

面对每天令人懊恼的事,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可以把它们弄对,我们可以感到完满。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为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有开始。

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太子并不是舍弃他的世间责任。他不是因为逃避兵役而加入有机农场,或是去追寻浪漫的美梦。他身为一家之主,决心牺牲安逸,离家远行,为的是让家人获得最需要,最珍贵的东西——即使他们并不了解。

我们很难想像隔天早上净饭王是多么悲伤和失望。这种心情类似一些现代的父母,发现它们的青少年孩子,学习六十年代的嬉皮花童,跑到加德满都或伊维萨岛去追去理想中的乌托邦。

但悉达多不是用穿喇叭裤、脸上穿洞、染紫头发、身体刺青的方式,而是以脱下太子的华服来颠覆传统,他成了一名游方的托钵行者。

我们的社会,会期待悉达多留在宫中,享受权势、继承王统,因为我们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

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典范是比尔盖茨。我们很少想到甘地式的成功。

想像你的儿子,有个显赫又赚钱的事业,但他洞悉了老死的秘密后,突然辞职。他再也看不出一天工作十四小时、巴结老板、贪婪地吞并对手、破坏环境、压榨童工、压力不断,只换得一年几周休假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他说要卖掉所有的股票,全数捐给孤儿院,然后去浪迹天涯。这时候你会怎么做?祝福并向朋友夸耀你的儿子终于醒悟了吗?还是斥责他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且送他去看心理医生?

我们也许会想知道悉达多能去什么地方。王宫内外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死亡。即使耗尽王室的财富也不能为他延续生命一分一秒。他是在追求长生不老吗?我们对希腊神话中的永生神祗、盛满不死甘露的圣杯和庞塞·德·莱昂带领将士寻找青春之泉的故事都觉得十分滑稽。我们对秦始皇派遣童男童女赴东海求不死仙丹的传说也会置之一笑。

到现在还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每天大概有二十五万人死亡。我们亲近的人不是已经死亡就是将会死亡。然而当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震惊和悲伤;我们还是继续寻找青春之泉或是长寿秘方。频访健康食品店,家里一罐罐的维他命、强力瑜伽课、韩国高丽参、整形手术、各种保养品都是我们内心和秦始皇一样渴望长生不老的明证。

的确,悉达多是带着某种天真的想法离开王宫的,但是他的探索却没有白费。

悉达多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悉达多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身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悉达多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
悉达多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她们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悉达多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悉达多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悉达多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名号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其大略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痛苦存在着,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烦恼和苦 ,精神上的,物质身体上的。每个人都受着衰老、疾病、和死亡支配着。

原因是什么呢?一切苦的根源是什么呢?是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人生和世界真相的蒙昧和迷惑 。佛法里叫做无明。一切的苦都来自无明。我们通过释迦牟尼佛教导的方法,去除这内心的迷惑蒙昧,看清一切的真相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一切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到达永恒安乐的寂静的真理彼岸。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自他灭度后,五百大阿罗汉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② 释迦牟尼佛的初心是怎么得的

阿弥陀佛

初心是我们本有的,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

你要问是怎么得到的,《心经》有说,无智亦无得。

净空法师---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末后长者都给我们讲,这一部经里头许许多多的因果法门。说异名菩萨众,这是十住初心,十住初心不离旧法。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想想我们初发心是不是成正觉?初发心决定成正觉,但是你没发心。你自己以为你发心,那是增上慢,那是错误,不是真的。什么叫初发心?初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在《华严经》上是什么果位?初住菩萨的果位。你要晓得,初住菩萨不但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初发心。初发心的人是什么样子?你要想知道初发心人的形象,他的生活行为表现出来的样子,给诸位说,《大乘起信论》是初发心的形象,大乘起信。《楞严经》上所讲“二十五圆通章”,那二十五位菩萨是初发心的。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是初住菩萨位,初住的观音菩萨;《华严经》上观音菩萨,七回向的观音菩萨;《法华经》上的观音菩萨,是等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在哪个阶级,是表现什么样的形象。我们今天没有发心,一发心你就入了菩萨位。但是大心凡夫往发心位这个方向目标逐步逐步接近,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决定没有偏差,决定没有回头。

③ 《金刚经》中的智慧(四十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唐咸通九年刊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由卷首画、经文及施刻人组成。

        其卷首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石窟中发现,骗掠回英国。此卷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即可读通此经,开悟人生。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主旨。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谓相,是指事物的现象和表现。所谓虚妄,不是你所理解的虚幻和徒劳的概念,而是指因为变化、因为无常,而认识到的无可执着。因为一切都是有种种因种种缘在参与,所以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如幻、如梦,而经中更有关于水沫、泡沫、影等等这些比喻。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并不是说你所认识和发现、感受到的外界事物都不存在、也不是说你参与的任何事任何社会行为都没有意义,而是说作为我们凡夫,因为自己经常被自己的意识思维所局限和束缚,经常执着在自我的意识里面,所以我们所认识的理解的事物,未必是真实的。

        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佛法说空,说无相,不是说没有,说虚无,而是说源于无常使我们感受的变异,并由这个变而知如何随缘应对,不执着任何“我”的概念便无苦恼,这才是佛法的本质。所谓如来,就是本来如是的意思,也就是说事物的这个现象所表现,并不是其真正的内涵,而是我们自己做自己在解释,明白这个基本思路,自然就有如何应对无常而不是逃避的思路,平静、清净去观察和思维,才能理解事物为什么这样表现,所以说是如理如法作意而不是无明行事,这才是即心即佛的简单说明。

        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

        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相都有,但是当我们看清相的本质的时候,心不会受其影响而波动。

        之所以发生影响和波动,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觉得那些人、事、物、环境状况种种对自己太重要了,和自己的利害、得失有关,所以认为是真实相。

      《坛经》里。其中有一个故事最能解释这句话。

        一个旗在风中飘动,有的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旗在动,而六祖说,风和旗都没有动,而是心在动。

        风也是相,旗也是相,当旗与风都是相,都是虚妄时,唯一能使旗动的就是心念了。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诸佛菩萨的看法是这样的,它像闪电,它像露水,它不是真的,存在的时间很短。

        在梦中,一切皆只是念头形成的‘相’,可说是‘名字相’,不是实物,称之为“无”;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梦,也不能说没有一切相,称之为“有”,也就是‘相有体无’。心的念头和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即是空(心),空即是色“。

        ‘一切唯心造应作如是观’——我们的生活的空间就是和”梦“一样的,是心的显现。量子学已发现粒子不是物质而是波动的现象——但是科学不知道是心念的波动形成的现象而已。

        有个比喻是非常不错的,一滴水放在桌子上很容易干枯,如果把它投入到大海里去,那么这个生命就长了。人总有一死,在没死的时候,我们何必把一滴水孤立起来?我们把自己投入到众生那里去,念念不忘众生,还会活得健康一点,活得长寿一点。

        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不过几十年而已,寿命长的,七、八十岁就算是寿命长的,四、五十岁过世的很多,真的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这样看就正确,就对了。

        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诸法的实相, 不可以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佛陀为了引导众生能够最终离苦得乐、到达彼岸。不得不随顺世间言辞习惯, 不说而说,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法者, 无法可说!”, 所有一切讲出的法并不是法本身,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理解法的本质。

        “法”,它有两重解释。狭义的“法”就是指佛教,也就是释伽牟尼说的佛法;我们说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的“法”指的就是佛陀说的法,说的能令众生涅槃的道理。广义的“法”指的是我们众生的思想能够想到的一切外在存在的事物。“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之法,对应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法”对应的是“意”,“意”就是思想。佛陀说“人我空”、“法我空”,这里的“法”也是指我们想到的一切的外在的世界。当我们读佛经遇到“法”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想是取“法”的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呢。

        用刷碗的例子来比喻,如果把一个油污的碗比作我们众生的心,那么佛所说的法就是洗洁精和水。

        只有用洗洁精和水才能把碗洗彻底洗干净,但是一个沾满了洗洁精的碗绝对不能算一个干净的碗。

        所以还要把洗洁精也冲干净,把水也晾干,然后才能算一个真正干净的碗。

        同样我们当通达了某个法的真正意趣之后,不可以对这个法太执着,该舍的时候就要舍弃掉。

        然而, 如果我们还没有真正通达的时候, 是不是可以随便舍弃这个法的。

      《金刚经》里面同样还有一句“知我说法如伐喻者”, 就是说, 佛所说的这个法呢, 就像一个小船, 如果你过了河呢, 就要果断地把船舍弃掉, 不然带着船怎么继续前进的行程。

        可是如果你还没过去这个河, 就把这个船给舍弃掉了, 这河可怎么过呀?

        四、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者,其实没有佛法之相,贵在体悟。能悟,一切法都是佛法。不能悟,你就是拿了佛法也会把他变成世俗法、轮回法。因为你不能真正体悟,执著于这个相。比方说你诵《金刚经》,你要求的是世间怎样身体健康,这就把佛法变成世俗法了,所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居易有过一首诗名为《僧院花》:“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这也可以说明,在一切之中能悟的话都能见佛法。

        在名言现相之中,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这些都是为了引导我们破执著,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都如阳焰、如水月一般的存在。实相之中,无任何所谓的佛法存在。名言显现的佛法也要众生通过积累资粮,有福德因缘才能得以遇见。所以也不要轻视这个名言显现的佛法,如果没有福慧资粮,没有善根因缘,还是难以得遇,所谓的“佛种从缘起”,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胜义谛来说,佛法即非佛法。因为佛法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而已。佛说种种法,为了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真正的法是离一切戏论边执的实相无为法。

        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执着在法的虚相的概念上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佛法”即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这句经文的关键在于第二句话“即非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要看破世间万物,不要去执着。所谓佛法也是教导我们如何去看破、放下世间万物的方法。

        《金刚经》的根本思想,就是让我们去掉一切牵挂,放下一切烦恼,达到心灵的绝对清净安宁,得大解脱。

        所以最后,我们也不能执着于佛法带来的种种不可思议。

        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应该无任何执着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把心念停留在色、声、香味、触法上。

        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 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六、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为“四相”?

        “我相”:指(能感知)的那个,亦即执着我的观点。例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我相”。

        “人相”:指(被感知)的那个,亦即由执着我的观点而建立的二元对立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故此只要有人否定榴梿雪糕好食,小明就不认同~“人相”。

        “众生相”:指是无数个由我被感知的那个,而产生的执着种种二元对立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 将这个观点一直伸延,去建立种种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同时排斥否定榴梿雪糕的点子~“众生相”。

        “寿者相”:寿指寿命,亦即是时间。内涵是指是于“过去、现在、未来”时空上,所建立的一切观点。如小明食过榴梿雪糕感觉好食这个观点,一直纠缠于小明的脑海,谁知道经过时间的洗礼,市场上已经出现一种“番薯雪糕”,而且榴梿雪糕已经被社会淘汰,不再生产,但是小明仍然不知道,只不断坚持这个时空上曾经体验榴梿雪糕感觉好食的观点~“寿者相”。

        破四相是为了解决执着的苦。

        人只能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观点更加是“中性、空性、虚幻、无常”。

        所谓“中性、空性、虚幻、无常”是指人、事、物所呈现的只是“心的感觉”,这份感觉更是人人不同,只是误以为相同。

        原因是随着那一刻实际状况运用某观点面对然后,必须将某观点马上放下,不能滞留,否则就叫“执着”。

        因为当时某观点只是个人及时空匹配而呈现,事情一过,观点可能已经完全失去意义。

        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

        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

        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世出世间一切事物、现象、概念都是“自体相空”,即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也就是说,在空性的层面,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法无高下,因为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只是相而已,在这个层面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万法唯心,是说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观点、见解、情绪、情感.…等等,都是由心而生,佛法也是由心而生,大乘由心而生,小乘由心而生,藏密由心而生,乃至儒家、道家,无一不是由心而生,全部都是圣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观点和见解,所有这一切者是由心而生。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契机的法就是最好的法,法法都可以达到目的,达到目的了就无有高下了。法是途径,道是目的,从达到目的这个角度讲,哪条路都是可行的,只要适合自己,所以,路路皆通,法法平等。从契机的角度看,法无优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万法唯心,法不离心,心不离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心法一体,哪有高下?

        九、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最好解释是菩提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那段对话。梁武帝一生造了许多寺庙,剃度了许多僧人,主持编订了许多佛典,大力弘扬佛法,做了许多有福报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是以一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来做这些事情的,所以这最多也只是得了一个天人的果报,而不是菩萨的果报。正因为如此,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认为梁武帝并无甚功德。真正的行菩萨道、行布施波罗蜜是不求回报、不贪著的,以清净自然、没有功利的心态去做善事。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做善事不求福德的果报。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过了,不住不著。虽然有福德,但菩萨自己并不贪著,虽然有好处,但是菩萨并不领受,而是回向给世间一切的众生。布施波罗蜜中包含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是同样的道理。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三轮体空”了,真正的布施,无布施者,无布施物,亦无接受布施者。

      《金刚经》是十分有意思的般若经典,每每说福德,每每又将福德推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本来都无一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修福德,是提得起;智慧成就了会晓知福德也空,无可贪著,这就真的懂得放下了。

        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

        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馈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十、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到底什么是“如来”?“如”是比喻,意思是“好像”,“来”则是代表了“来去”等之相状。成佛就是好像不来不去,如如不动。这个状态或许很难体会,但当我们自问“过去的时间、记忆”在哪里时,多少就能有些体会了。好像是来了又去了,又好像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因此《心经》中有言“是诸法空相”,即便我们想去执著,其实也是无有所得。就像我们每时每刻的念头,贸贸然来了,贸贸然去了,当我们拼命想把念头、妄想空掉时,就已经离如来十万八千里了。妄想本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坛经》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妄想烦恼留也留不住,我们又在烦恼什么呢?我们若是如此懂得了“如来”,那就自然时时刻刻都在清净之中了。

        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驻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金刚经》中字字句句、在在处处皆是平凡无奇的不二法门,信受奉行就在当下。

        我始终相信:心如莲花,你就不会辜负于天下之人;念如菩提,天下之人亦当不会辜负于你。

        当我们悟透了岁月,悟透了世事,悟透了自已,才知道何为人生之终极,何为生命之真谛。

④ 职场人如何看清行业的趋势

医药行业将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组是重头戏
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通过改革与重组,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6000多家企业将逐步减少到4000户或更少,加上13000多家批发公司,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无论是生产集中度或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强者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形势逼迫一大批无特色、无优势的企业转向其它行业或联大靠强。
今年上海医药集团公司药品销售收入已经赶上了2003年世界药业排名第50位的日本小野制药,预计未来5年还将有4到5户大企业跻身世界医药企业50强行列。
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结构的优化,历史形成的一个药品多厂生产的局面正在缓慢地得到改善,像氟哌酸这样一个产品有1000多家制剂厂生产的情形将会迅速减少。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落实,有企业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品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像地奥心血康、排毒养颜胶囊等年销售5亿元甚至10亿元的产品会越来越多。扬子江药业的左旋氧氟沙星作为一个仿制药品,2003年销售近10亿元,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随着"模仿创新"的深入发展,我国迟早会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二、区域市场联动
曾经有许多商业企业有过宏伟的全国布点蓝图,提出"打造全国万家连锁店"的口号。但是,中国太大了,各地方之间的差异也太大了,加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无论哪一家企业的网络要想形成全国性的控制,几乎都不可能!那么,未来的市场流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有限范围的市场控制能力加上区域市场的联动为主体,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即不同地方的批发企业各自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在品种上相互调剂,发展联合代理配送服务,既竞争又合作,以期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流通成本。
未来5年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8%至9%会逐步降到6%至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必然会由目前的8.75%水平逐步下降。现在已经出现流通费用率在1%至3%的优秀批发企业,如安徽华源仁济药业公司、湖北九州通药业公司等,这类企业在城镇及县、乡市场还会不断增加,这种被称为"大卖场"的医药批发是"降费增效"的必然产物。前不久,重庆太极集团、上药集团雷允上药业、广药集团组合成一个联盟,资源共享、三地联动、共同受益,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整合物流中心
整合做强是大势所趋,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全国范围的物流中心热会迅速降温。因为每个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像成都五块石地区一下子建了多个规模庞大的医药物流中心,不少资金被闲置了。怎么办呢?或转做他用、或适当联合,以优质服务、高效率和低费用吸引第三方,再逐步扩大流量,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公共平台,为其它企业服务。珠海联邦制药公司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他们算帐后没有建自己的物流中心,而选择了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他们考虑的出发点是,物流是一门学问、一个独立的产业,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都要自己做,应该发挥优势、突出主业、特色发展为好。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所谓"走出去",在改革开放初期,指的是人员走出去学习考察、开眼界;后来"中国制造"越来越多了,指的是产品走出去。现在,应当更关注资本走出去。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发展的例证,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抓住机遇走出去,让中国的优势产品在发达国家实现本土化生产,是新形势下的新增长点,也是实现利润倍增的良策。"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引进来"是指外商的投资。对外开放20多年来,各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都投资建了工厂,他们的全球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可以说这一轮的产业投资已告一段落。外资当前正在发生的投资方向的变化是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如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瑞士诺华公司和罗氏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必成公司、美国礼来公司等等,他们相继在中国巨资投入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这对国内企业正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五、后GMP时代的竞争
轰轰烈烈的GMP改造已近尾声。近1000亿元投入,从基本生产条件到企业管理都彻底改变了中国医药生产的面貌。
欣喜之余,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GMP改造后的隐忧,由于GMP改造投入较大,成本、费用上升,企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改造中盲目竞相扩大了制剂加工能力,使原来就不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更低了,这是让人忧虑的问题。
我们希望,经过GMP改造后的药企采取为其他企业、医院、商业企业委托加工来缓解困难。因此,我们也建议政策面放开对科研单位自身成果产业化的限制,放开对行业外企业持有新药证书后委托加工的限制,以期减少新建药厂。
现在,大家都成为GMP认证企业后,GMP企业的优越感将不复存在,新的竞争更明显地集中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来。企业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研发和市场上,抱着金碗要饭吃也会饿死。
六、医院改革将有突破
"三项改革"进展很快,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矛盾,例如:为什么药品招标采购无人叫好?为什么药品屡屡降价人们却反应冷淡?为什么红包愈演愈烈?......这都与医院改革滞后有关系。"以药养医"、"补偿机制"、"经营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分开"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急待取得政策性突破。根据国外改革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预计不久的将来,关于医院改革的重大政策会陆续出台,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鼓励医院投资多元化,对医院资产评估、人员身份转换及相关政策予以明确;
2、允许医院自主决定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3、增加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并完善财政对公益性医院的补偿机制;
4、提高部分医疗收费标准;
5、推动建立医院内部和外部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医院装备等实现市场化配置;
6、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并纳入医疗保险等等。
七、药品定价市场化
药品是商品,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不管以"药品是特殊商品"作借口,还是以"涉及稳定"作挡箭牌,都不能改变药品价格管理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万多种中西药品全部供过于求,药品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在卫生改革到位的前提下,再担心药价会漫天飞涨,影响群众看病或社会稳定等等完全是不必要的。原来的药品价格管理出发点是好的,在短缺经济时期也很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的今天,现行价格管理制度既不科学、又无实效,管的人很辛苦,社会各界也不满意。比如,今年上半年对抗生素的大幅降价,使国有骨干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华药、石药、新华、鲁抗的利润分别下降50%至91%,利润率低到0.64%、1.37%不等,损害了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引起社会舆论与企业议论纷纷。原因在哪里呢?关键问题就在于药品定价要不要市场化。我认为,市场机制决定药品价格是正确的出路,什么"平均成本"原则、"单独定价"、"对原研药品定价优惠"等条款,都是错误的或行不通的。
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我们希望,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如果考虑到不要加重医疗保险的负担,那么也可以考虑授权医疗保险部门制定"给付比例",即报销比例。政府可以对一部分价格较高的药品按一定比例由保险公司承担,超出部分由选择该药品的用药人自付,这样既尊重了市场定价原则,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
八、招标采购步入正轨
招标采购作为建立竞争机制的一个措施,本来是无可非议的,药品招标采购初衷也是好的,为什么3年多的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工厂不满意,公司不满意,群众不满意,连医院自己也不满意。其实,导致各方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是医疗体制问题,医院改革不到位。只有从体制改革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矛盾。医院改革中,补偿机制建立起来,"医药分业"也不再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医院改革中,国家对公益性医院和经营性医院分类管理,政府部门也就没有必要再过问经营性医院的招标采购。公益性医院继续实行招标采购,应该让医院也成为招标主体,按照医院自身的需要去决定一切。
我们希望,既要从招标竞争机制中降低成本,又要在竞争中建立长期、稳定、诚信的工-商、商-卫、工-卫关系,不能让企业天天为招标而疲于奔命。这是招标采购应走的市场经济的正路。

⑤ 佛说世间有因果那做功德回向是不是自欺欺人,怎么做才有用

不是自欺欺人。
做功德回向,本身就是因。

⑥ 学佛人可以买股票

以请净心买卖。(互

战胜股市秘诀
股市是什么?是魔鬼、是地狱.我入股市十五年,几翻大起大落。深感市场之变幻、庄家之诡异、政策之误导、舆论之欺骗.使中小散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慌乱不可终曰;到处是魔鬼、恶庄,把散户的心态,愚弄玩耍的死去活来。故说股市是地狱、练狱,是吞食杀戮之地。生活在股市中,人们心灵均处于地狱中,倍受折磨。
如何战胜股市?战胜恶庄、魔鬼!余研读道氏理论、江恩理论、波浪理论、孙子兵法、周易理论,但效果都不大。后读《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看到一偈,感受颇多。股乃魔也,股市乃炼狱也,用佛法破地狱、魔鬼岂不妙哉,正好管用。愿与大家分享,共同战胜股市地狱!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臂如工画师,我们看k线、庄家划k线做市,都是和画家、画工作画一样;分布诸彩色,庄要做各种线:长阴线、中阴线、小阴线; 长阳线、中阳线、小阳线;长上影、长下影、十字线。也要做各种线的组合,以反映体现庄家意图,大家要用心去体会其用意:或进攻向上、或撤离休整、或震荡整理洗盘;虚妄取异相,1.庄家、散户都心存妄想,以我观、我见为判断依据,不看清线的客观走势、主力意图;故多错少对。2.庄家多时用虚:就是假象,这时要考察它的异相,就是不正常的走势、成交量、长上下影线以判断其用意、意图。此为观测之要决。
大种无差别。即大势、大种类型;大家走势都差不多,大势好了都要涨,大势不好都要跌;不过是有的先、有的后,有的多些、有的少些。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这是说大盘和个股关系。大盘中没有具体‘色’的个股走势,个股走势中也没有大盘走势,但也离不开大盘走势;各个、个股走势和大盘走势综合得到的判定,可以相互印证,能从中得到准确的判断;从而也可准确判明个股走势动向;即有色‘个股’可得;此为判定的要决。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心,有彩画可得。心中,不要有任何主观意识、个人意愿,即不用先见什么彩画、k线;在看 k线、即彩画中剔除种种个人意志、愿望,即做到无心才能客观正确。然而也不离心、关键是从无心处用心,在没有个人企图条件下,看庄主力企图;就有真实客观的k线可得;即能正确客反映庄家主力企图、反映k线的真实意义,看到主力的操纵,好应对于我们的操作。此为股市之心法要诀。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这是说市场的不确定性质。主力、庄和我们的心经常在变化:宏观、微观;政策、消息;供需、企业;利多、利空……..这些反照到我们心里,使庄和我心都波动不止、摇摆不定;心恒不定性使市场上串下跳,狂妄不止;这都是人心巨幅波动造成.人的心理预期是市场原因,是市场波动的本原。所以表现出来的一切个股,谁也不知明天会怎样?在这种不确定、无序的市场中,我们的心、要有镇定,行、操作要有序,就不能不研究心法。诸事无常怎么办?请看下文。
臂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这是具体说明心法怎么用,市场无常,心恒不住,不能知自心?怎么办就看它画的线:由心故画,它的心意图谋都画在线上了!所有的方法、本心自性都一样真实地表现在图线上。从它表演中看透它的本性、法术!再高明的骗子总有破绽暴露。此为心法运用之要决。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适。这是说你有主观能动性,你的心就和工画师一样,能画出五彩k线,多姿态、妙横生;所有各种k线、所有各样操作法都从你心中产生,没有什么方法你不能学会;没有什么k线你不能破解,没有什么庄家你不能适应。如何做到呢?请看下文。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因为这一切都是由掌握已心、他心的人创造的。何况只是一个股市而已,得心法者,必取胜于股市。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也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只要是人都能见到佛---得到‘觉悟’,都能了解‘觉悟’的真实来源和产生、运用方法;并掌握它变为自已的方法。心意识的话动并不能被身体约束、砠碍,精神世界能超越生理世界的限制。因而,如果能自觉掌握和运用主宰精神世界的方法,那你会有从未有过的自在和快乐。此为战胜股市快乐之要决。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果有人,要了解知道过去、现在、将来一切有知觉能觉悟的圣人们,应观察十方法界、哲学界的体性和功用,一切都是人心所创造。股市也是人的虚妄心制造的,属于虚拟经济,知心者,能决胜股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些。
南无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觉林菩萨

⑦ 用一句话概括您的股市经历,务必真实,高分奖励!

1、风险大于收益时,不参与;

2、股价上升趋势成立时,积极参与;

3、当某一股票沉寂很长时间,突然受到超大资金买盘追捧时,积极参与;

4、善于空仓的人,才会善于捕捉战机,机会每天都有;

5、市场永远是对的,不可在逆市的环境下,自欺欺人。涨不言顶,跌不言底,顺势而为;
6、恐惧和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所在,主力往往会借题发挥;

7、周K线要比日K线准确的多;

8、有些技术指标虽然很实用,但往往也会被主力利用。密切关注成交量的变化始终是决定你买卖股票的关键所在;

9、千万不要想着去走在市场的前面,也许你能准确预测到一次,但不可能次次都准;

10、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市场里的钱是赚不完的,然再多的钱也都是亏的完的;

11、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钱一次性的把鸡蛋(股票)全部买回来。可能后面还有更低价,控制好仓位很重要;

12、资金量少的话,买一两只股票就够了。如果买的多,很容易会分散你操盘的注意力。但自选的股票可以随市场的变化选取多个;

13、炒股是炒将来,不要过份依赖其业绩,那只代表过去;

14、究股票的技术面,不如去细心研究股票的基本面的变化。研究股票的基本面,不如去探究政策面的导向。

15、设定止盈、止损位很有必要,且严格执行。

⑧ 佛法理念谈找工作

以下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
再有人问,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
又有人问,佛教徒不可害人,如果做生意赚到钱而使他人亏本,又该如何?
也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股票投资、放利息、房地产买卖等活动吗?因为这些事都有投机性质。
更有人问,佛教徒可以做粮食饲料等的买卖吗?如果粮食饲料是被买去喂畜牲,是否间接助长了他人的杀业?
是的,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面对而加以检讨的。首先必须了解,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人民分为四大阶级,亦即1.宗教师的婆罗门,2.从事军政的刹帝利,3.从事工商的吠舍,4.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佛陀释迦世尊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其他都在容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加以赞叹,可见佛教徒从事工商业是正当的。
至于说,做生意是说谎而骗人上当的行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并不是必须的手段,而是一般人的习惯和心理所造成的。货真价实、信用可靠,是工商界应有的职业道德。也唯有信用可靠,才能够可大可久,否则为何许多商号都要以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老店’招牌做号召?我曾经说过:‘如果跟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做生意,不必担心他欺骗你。’相对地,身为佛教徒如果还会让人担心我们用欺骗手段以招徕顾客,这不仅不是佛教徒的正确态度,甚至连一个小商人的基本观念都尚未建立。
当然,我们知道,有些行业往往漫天要价,目的是等著顾客就地还钱;但也有类似的行业却以老少无欺、不二价为号召的。我们做为佛教徒,应该带动风气,诚实无欺。也许刚开始时,生意差一些,利润少一些,日久之后,你的信誉就能为你赚钱。
一般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心态;做生意一本万利,想当然是为了使个人生活有保障,乃至为子孙万代留下吃喝不完的余荫。但是,时代已经改变,观念已经不同。现代的大企业家,不应著眼于自利,而是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社会人类谋福利,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完成事业为目的,造福人群为理想,就没有贪心的成分在其中。至于普通人的智慧体能,虽然不足以为社会大众提出多少贡献,但至少也该负担起个人的生活开销,进一步维持家庭的成员和公司的员工,这是互助,也是为了各取所需。
因此,人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所能,不论是资金的、智慧的或劳力的。身为佛教徒,更不应有做生意是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的想法。因为社会是群体的因缘所成,我们参与社会做任何事,就跟其他人发生关系,产生互动互惠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
《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1.家计的生活,2.营业的资本,3.储存在家以防意外,4.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1.供养父母,2.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3.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佛法说应该从事正当职业,所谓正当职业,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既然如此,怎会自己赚钱而使他人亏本?当然,当你开的店经营不善或公司亏损累累时,不免会想脱手转让。由于各人的经营观念和方式有别,社会关系也不同,知识能力也相异,因而同样的行业和生意,在不同的经营者手中就有不同的结果,如某甲会蚀本,某乙可能赚钱。
基本上,不要存著把烫手山芋丢给人的心态去害人,而要希望他人因为承购你的原有产业而大发利市。同时,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好的,别人也做不好;或者自己认为不好的,别人也认为不好。只要你对自己卖出的东西不做虚伪宣传,那么,一旦有人愿意承购,他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利益。如果对方蚀本,这也不是你的存心,与你无关。总之,佛教徒做任何事业,都须以真心诚心待人,至于结果如何,不是你的责任,不必耿耿于怀。
股票和房地产买卖,是现代世界各国政府所公认的投资生意。前者是股票公司运用民间游资,透过股票市场成为企业投资的资本,是发展工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金融事业,应属正当的投资。但问题出在有些人掌握大量股票而制造股票行情,并操纵股票涨跌,这是不道德的。要操纵股票只有大资本家才能办到,一般投资人只能看行情的起伏买进卖出,故其中不免有些冒险的成分。在金融稳定的社会,操纵股票是犯法的,大企业家虽然拥有大量的股资,也不致于操纵市场制造涨落,否则会自食恶果,得不偿失。
至于房地产投资,也是正当正常的商业行为。一般人所诟病的,是指炒地皮,垄断房地产,不论购进或抛出都操纵于股掌之上,这不是正常的现象,佛教徒应该避免。若以正当的价格做合理的买卖,也是一种商业服务,没有什么不可以。
另外,就放利息而言,将钱存入银行或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也是一种投资方法。而以民间的小额存款互相周转或者集中投资于某些大企业,也是自利利他、繁荣社会经济的途径,值得鼓励。不过,若为贪取高利而放高利贷,等于火中取栗,危险性大,往往连母款也被倒掉。佛教徒不可因贪高利而放款,一则自己没有保障,二则对人剥削太多,有伤慈悲,最好不做。
至于商业的种类,古时有谓三百六十行,在现代工商业社会,可能超过三千六百行。不过,身为佛教徒有个原则,即凡是杀业、淫业、盗业、赌博和妄语,乃至于酒类等的买卖,都应避免;但是不能斩钉截铁说某种生意不能做。比如开电影院,专门放映诲淫诲盗的影片,当然不可;若是放映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影片,则属于正业。至于贩卖粮食,只需以所卖的终究是供人食用,或是加工后用于工业的动机即可;即使别人买去喂畜牲,也是为了供给众生吃的,我们本身并未从事杀业。当然,自己如果明知饲料是供养猪场养鸡场之用,可以考虑改行或改变销售的物品。总之,佛教不鼓励杀业也不从事杀业,凡与杀业有关的,应该避免。

⑨ 般若可否代替世智

般若同世间智完全是两码事,人世间的智慧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而般若就不同了。般若为诸佛之母,诸佛由般若生,佛法的根本就在般若。般若的空,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也不是彼有此无的物外空,而是既有而空。般若有空和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体,就是无所得;有相就是无所住,有用就是无所取。唯识学讲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感性认识】意【理性认识】,意根之识【是悟性认识】,种子之识【是自信认识】。无明即是识,觉悟便是智。破无明,证得菩提即将种子之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即转八识成四智,这样就证得般若了。总之事物的本来实体,本来面目,本来作用都是般若。若证得般若考高分,赚钱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拜托,在还没证得般若前是不是应该要脚踏实地的好好学习呢?我可是听说佛家讲的上报四重恩中有:国家恩,师长恩,父母恩等我们去报呢。佛教的中心理论实乃一个“孝”字而已,要好好珍惜身边的缘份。

⑩ 释迦佛割股奉亲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