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预测 » 17年上市公司股票分析
扩展阅读

17年上市公司股票分析

发布时间: 2022-09-16 13:14:06

❶ 试分析股票上市对公司的利弊

成为上市公司的优点:
1、新的直接融资通道;
2、上市有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理清公司自身发展战略,务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3、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公司在客户、供货商和银行心目中的地位;
4、上市使得公司对员工更有吸引力;
5、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6、合并及收购;
7、退出战略和财富转移等。

上市带来的优势是巨大而深远的,但也必须考虑上市的重大不利因素和上市成本。这些缺点包括:
1、专有信息的披露;
2、失去保密性;
3、披露和受托责任;
4、盈利压力和失去控制权的风险;
5、上市和其它开销;
6、管理责任等。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有关上市公司股票估值方法的书介绍下!

书名:股票价值评估-简单、量化的股票价值评估方法

ISBN:750057113

作者:(美国)格里·格瑞//于春海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定价:40

页数:226

出版日期:2004-5-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

简介:华尔街顶尖投资经理的投资技巧!财经易文、学习的伙伴,教你投资前掌握每只股票的真正价值以提高投资收益!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以一种睿智、清新的风格,作者阐述了如何运用易懂的4阶段方法评估公司股票,阐述了需要什么数据,去哪里快速获得,以及如何运用它们。

格里·格瑞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金融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他也是几家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咨询顾问。以前,他曾在莱曼兄弟、希尔森·莱曼兄弟以及E.F.修顿任执行总裁。

帕特里克·J.古萨蒂斯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金融学客座副教授,并且是第一联合国家银行的董事。古萨蒂斯博士以前是莱曼兄弟的副总经理,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计算机建模、定量分析技术以及套期策略。

本书为你驰骋于股票市场提供了赚钱工具,它关注于评估一只股票真正的价值,为股票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简单、量化的股票价值评估方法。你无需MBA学位,市场参与者,包括个体投资者、投资俱乐部的成员、股票经纪人、证监会成员、公司经理、公司董事会董事以及那些想学习股票评估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获得投资股票和提高收益的方法。

你想了解如何运用贴现现金流方法评估股票,如何计算和预测一个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和资本成本,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如何评估变量,如何建立扩展表,以更好地寻找买卖时机吗?本书将告诉你评估工作的步骤和技巧,使你成为一名信息更加灵通的、更加聪明的并更有盈利能力的投资者。它教你:

可应用于任何股票的一个简单的4阶段评估方法;

怎样在利率变化、收益报表以及其他普通经济因素的市场影响下获利;

如何寻找充满免费评估信息的公司和投资者网站;

无需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微观数据,开发多功能评估扩展表的步骤;

分析一个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如何快速计算这种重要统计数据。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用信息武装你自己

测量身后蹦极绳的长度

本书的重点

4步骤的DCF评估法

DCF方法评估股票的过程

与评估相关的一些有用的概念

抵押:一个类似的评估

股票评估——艺术.科学,还是玄学

股票评估方法——DCF方法适用于何处

基本面分析

技术分析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

我们的评估理念

从这里我们能够到达何处

注释

第二章如何评估一只股票的价值

评估深度或股票“提示”

股票持有者的收益是什么意思

计算股票持有者的收益

投资者对股市收益率的预期

投资者对股票收益率的预期

对股票的评估是否合理

股票价值和股票价格

DCF方法:微软——一个简化的评估例子

第一步:预测期望现金流

第二步:估计贴现率——WACC

第三步:计算公司价值

第四步: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

以后各章的内容

注释

第三章现金流的重要性

现金流至上的理念终将成为潮流

公司净收入.支出和净营运利润率

公司自由现金流

公司管理的投资准则

公司自由现金流理念

自由现金流——股票回购计划和股息

自由现金流——公司的投资决策

FCFF方法——适用于何处

贴现FCFF评估法

评估过程的4个步骤

超额收益期和竞争优势

3种评估类别

为什么是DCF而不是EPS

评估——成长型对价值型.大企业对小企业

评估——下一步工作

注释

计算股票持有者的收益

投资者对股市收益率的预期

投资者对股票收益率的预期

对股票的评估是否合理

股票价值和股票价格

DCF方法:微软——一个简化的评估例子

第一步:预测期望现金流

第二步:估计贴现率——WACC

第三步:计算公司价值

第四步: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

以后各章的内容

注释

第三章现金流的重要性

现金流至上的理念终将成为潮流

公司净收入.支出和净营运利润率

公司自由现金流

公司管理的投资准则

公司自由现金流理念

自由现金流——股票回购计划和股息

自由现金流——公司的投资决策

FCFF方法——适用于何处

贴现FCFF评估法

评估过程的4个步骤

超额收益期和竞争优势

3种评估类别

为什么是DCF而不是EPS

评估——成长型对价值型.大企业对小企业

评估——下一步工作

注释

第四章5种最重要的现金流指标

预测期望现金流

收入增长率和超额收益期

微软的收入增长率

麦当劳的营业收入增长率

麦当劳的超额收益期

与营业收入增长和超额收益期相关的评估输入

净营运利润率和NOP

和NOPM有关的评估输入

所得税税率和调整税

与税率有关的评估输入

净投资

与净投资有关的评估输入

递增的营运资本

与递增的营运资本相关的评估输入

公司自由现金流——下一步

评估练习:估计麦当劳的自由现金流

注释

第五章贴现之后再计算

估计资本成本

作为投资组合收益率的WACC

如何计算资本成本

利率.公司WACC和股票价值

计算WACC和市值

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

评估麦当劳的WACC

与资本成本和市场价值相关的评估输入

普通股票和未清偿股份的成本

无风险率和期望收益

与全体普通股有关的收益率

和个别股票相关联的回报

期望收益率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未清偿股票数量——期权问题

债务的税后成本和未清偿债务

相对于国债的收益率差——违约风险指标

债务的税后成本

优先股成本和未清偿数量

资本成本之后的工作——下一步

评估实践:估计麦当劳公司的WACC

注释

第六章获取价值评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给我信息!

艰难途径

便捷方法

为投资者提供信息的互联网和万维网

公司网址

专门提供投资信息的网站

公司价值评估中易于找到的输入条件

损益表信息

资产负债表信息

现金流量表信息

需要估计的评估输入

资本成本的评估输入

股票现价和未清偿股份

30年期国债收益

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的收益率差

公司优先股收益率

股票风险溢价

公司B值

债券和未清偿优先股的价值

特殊条件下的价值评估——下一步的工作

价值评估练习:麦当劳公司

注释

第七章评估实践

概述

微软的价值评估

微软公司的一般描述——完美的增长型公司

微软公司的基准评估——1998年8月27日

增长率,25%,超额回报期,10年,NOPM,45.87%,

WACC,9.12%

微软公司的评估——两阶段增长模型

预计收入增长率在第6到第10年降低

英特尔公司的评估

英特尔概述——“优秀”的增长型公司

英特尔公司的基准评估:1998年8月28日

增长率,20%,超额回报期,10年,NOPM,35%,

WACC,8.9%

英特尔公司的评估——如果NOPMs降低,情况将如何

英特尔公司的评估——如果NOPMs和增长率都降低,结果又会怎样

联合爱迪生公司的评估

联合爱迪生公司概述——“一般的”公共事业公司

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基准评估:1998年8月31日

增长率,2%,超额收益期,5年,NOPM,20.8%,

WACC,6.75%

联合爱迪生公司的评估——每股47.31美元的价格需要什么样的增长率来支撑

联合爱迪生公司的评估——如果利率和WACCs提高会怎样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评估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概述——一个“良好”的公司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基准评估:1998年8月31日

增长率,11.5%,超额收益期,7年,NOPM,13.58%,WACC,6.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评估——如果NOPMs提高将会如何

麦当劳公司的评估

麦当劳公司的基准评估:1998年9月1日

增长率,13%,超额收益期,7年,NOPM,25.2%,WACC,7.85%

麦当劳公司的评估——如果NOPMs增长会怎样

现在我们该去向何方

注释

第八章扩展表评估方法

模型概要

一般输入屏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屏

一般预测屏

定制的评估屏

如何购买ValuePro2000软件

附录A网址

附录B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检验

弱式有效

半强式有效

强式有效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证据

弱式有效

半强式有效

强式有效

资本市场有效性小结

注释

附录C投资者要求的股票收益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B系数

股票风险溢价

套利定价模型

注释

词汇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❸ 上市公司的业绩明明很好,但股票却一直往下跌是什么原因

1、比例提升不等于绝对值提升。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公司业绩大增,净利润增长500%,很容易就认为该公司很赚钱,股价应该会大涨。而事实上,业绩增长500%只是增长比例,而不等于绝对值的增长。也就是说,就算是净利润增长500%,绝对值也可能并不高。

比如说一家上市公司上年度净利润20万元,本年业绩增长500%,也只是达到100万元而已。而如果公司本身估值水平较高,增长净利润对估值水平吸引力的提升也是微不足道的。

2、业绩提升可能只是非经营性损益。业绩增长体现在利润表上,但利润反应的是总收入与成本之差,包含公司经营业务和营业外收入。比如投资收益、政府补贴及转让子公司股权获得收益,这些收益是一次性收益使利润增长,但不具持续性。

3、市场不会单纯看到业绩增长就买入,如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实际公司业绩下滑,投资资金会在单纯看到业绩增长购买时选择抛售,而这类资金对股价的影响力显然大于诸多看好利好空炒股的散户,从而形成下跌。

4、业绩增长幅度达不到市场预期。有些股票业绩增长一直较高,投资者对公司的期望也很高。虽然公司发布业绩显示,依然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如增长没达到预期,也会造成股价下跌。

5、业绩增长预期已经在市场反应。有些股票在业绩发布前会持续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公司业绩较好,股价反应市场预期,当这种预期已提前在市场中得到反应后,当预期兑现时就无法再对股价继续形成推动力,或牵引股价上升的预期消失,资金选择兑现,导致下跌。

(3)17年上市公司股票分析扩展阅读

目前整个市场,很缺钱,很缺资金。有几个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2015年上证指数一天的成交量是1.3万亿,上证指数一天的成交量萎缩至1200亿以下。1300亿是一个地量的标志,地量就会见地价。

因为成交量已经萎缩至1200亿以下,而且不止一天,是频繁的出现。在17年的时候,上证指数的成交量可以去翻看一下,基本上大多数交易日维持在2000亿以上,2000亿以上的成交量,算是放量!所以市场很缺钱缺钱。

❹ 哪支股票成立以来涨1000倍以上

目前市场上没有任何1只股票可以做到1000倍的涨幅。我们假设一只股票以1元为发行价(实际上发行价都远高于1元,因为通常原始股就要1元了),涨1000倍以上,不算复合增长,也至少有1000元以上了(算上复合增长,那恐怕股价上万了)。
09年度第一牛股:大元股份 年涨幅: 663% 入选理由: 大股东恶炒 股价翻6倍 7月31日,大元股份控股股东实德投资宣布以每股11元的价格将所持大元股份股权悉数转让。实德投资退出 上海泓泽入主大元股份。 在此之前,市场早有传闻大元股份要重组,伴随重组传闻的是大元股份股价的节节攀升,年初至今,股价升幅超过379%。 公司大股东利用股权之争造成重组假象,自拉自唱,上演逼空大戏。公司在新能源、电子信息方面有较多资源,未来有望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数据统计显示,自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00倍的股票已有26只,其中,万科A、格力电器上市以来累计涨幅最大分别达到188328%、178346%。此外,在3381只上市公司中,过去17年,仅41股跑赢一线房价,累计涨幅均超过10多倍,占比1.2%。
多年来,中国股市并不缺乏牛股,而自股市开市至今,上市公司累计涨幅超过百倍的,也为数不少。其中,以万科A为例,股票于1991年上市,发行价格仅有1元,但至今复权价格最高达到4095元,而目前有所回落,也有3000元左右的复权价格,累计涨幅相当惊人。再以格力电器为例,其股票于1996年上市,发行价格为2.5元,复权后股价最高达到4718元,累计涨幅上千倍。与此同时,累计涨幅在500倍以上的上市公司,仍包括福耀玻璃、云南白药等股票,而上述股票上市以来的复权价格也基本上达到了1000元以上。至于部分老牌绩优股,其上市以来的表现,依然非常亮眼,为长期持股者带来巨额的投资收益。

❺ 上市公司增发股票,股价是上升还是下降

很长时间以来,股票增发问题一直是市场热点之一, 其利弊众说纷纭。本文就股票增发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股票增发对股价行为的影响和股票增发倾向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 检验。 股票增发趋势分析 沪深证券市场从1998年6月开始正式试点实施增发新股融资方式 ,1998和1999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 在2000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 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后,许多上市公司纷纷" 弃配改增",增发数量迅速增加。 从1998年至2002年6月30日, 共有203家公司提出并公告了拟增发预案。从2001年开始, 提出拟增发预案的公司在急剧增多, 特别是200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27家。 上市公司提出的股票增发预案只有在得到证监会的批准之后才能实施 。因此,实施的增发数量要远远小于公布的增发预案。 从1998至2002年间,共有77家公司实施了股票增发, 其中13家系原有A股和B股公司增发A股, 55家系原有A股公司增发A股,8家系原有B股公司增发A股, 1家系原有B股公司增发B股。考虑到A、 B股市场之间股票价格的关系,本文只研究原有A股公司( 包括同时发行B股的A股)增发A股的情况, 这样共有68家A股公司增发了新股。 由根据发行日统计的股票增发数据看出,从1998年开始, 股票增发数量呈不断增长之趋势。 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从我国股票增发的市场实践来看, 增发一般对市场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表现为增发意向书公告日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本文尝试采用事件研究方法, 用事件前后股价行为的变化来考察股票增发对股价的影响。 本文定义增发意向书公告日为基准日( 如果增发意向书公告日是非交易日, 则以公告日后一个交易日为基准日)。本文随后以公告日(基准日) 前40个交易日、后80个交易日为计算超额收益率的事件期。 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市场调整超额收益率( 股票收益率与对应A股指数收益率的差额) 来表示股票在事件期的超额收益率( 这实际上意味着假设所有股票的β系数都等于1), 通过计算增发股票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和累积超额收益率来考察增发对 股价行为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基准日前40个、后20个共61个交易日的情况。 由结果可以看出,在股票增发意向书公告日或者是次日, 超额收益率显著小于零,平均达-3.52%, 显示在股票增发公告时,股价有迅速的反映。 在增发公告前后的61个交易日内, 只有一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显著大于零, 而10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是显著小于零, 其余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没有显著异于零, 显示在股票增发公告前后超额收益率并没有显著异于零。换句话说, 在公告日后并没有一致的超额收益率为负的情况出现。 对各年度基准日前后平均超额收益率的检验也说明, 绝大多数的超额收益率都没有显著小于零,因此,可以认为, 在股票增发意向书公告日或者次一交易日, 股价迅速反映了增发对股票价格的利空效应。 增发动机分析 实施增发公司的货币资金数量没有显著小于市场平均水平, 即实施增发公司的平均货币资金数量并没有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因此,很难认为上市公司因为缺乏货币资金才进行增发。 它从侧面说明了上市公司并非因为缺钱才进行增发, 而往往是因为它满足了增发的条件,所以不愿意放弃通过增发" 圈钱"的机会。 我们计算了在1999年至2001年实施增发的61家公司的流通 股股数占总股数的比重发现,在这61家公司中,比重超过50% 的公司只有两家,比例为3.23%+。 我们比较了各年度市场平均流通股比重, 发现实施增发公司的平均流通股比重要小于市场平均水平。 同时,我们发现, 信息技术业中的上市公司提出股票增发预案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一 些; 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提出股票增发预案 。从这个角度看, 中国证监会提高股票增发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要求是有道理 的。 另外,每股收益越高,股票增发预案获批准的概率越大。 这说明中国证监会在进行股票增发预案审批时对于拟增发新股的每股 收益指标比较重视, 每股收益高的公司所提出的股票增发预案较容易获批准。 从股票增发条件的变化历史看, 2000年之前对增发公司基本没有明确的财务指标要求, 2000年4月30日发布的《 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暂行办法》 所提出的股票增发条件较低, 并且所有提出股票增发预案的公司基本都符合这一条件。因此, 实证结果表明, 每股收益对股票增发预案获批准的概率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历史演变过程看,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更加重视。 在2002年7月24日发布的《 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中, 明确提高了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但并没有涉及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率而不是净资产收益率对股票增发预案获批准的概率有影响 的原因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 增发并未有效改善业绩 对股票增发的主要批评之一是, 股票增发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为了比较股票增发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实施增发公司在实施增发前后五年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 我们分别计算了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实施增发的68家上 市公司在1997年至2001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值, 其中年度股票增发家数是根据新股发行日确定的。作为对照, 我们计算了1997至2001年主要财务指标市场平均值的变化情 况。 就1998年实施增发的7家上市公司而言, 由于在增发新股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注入优质资产等重组活动, 因此,这些公司在增发后实现了公司经营情况和业绩的大幅度改善。 在重组当年,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两项指标的增长幅度非常高: 平均净利润从2192万元上升到13985万元, 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从67965万元上升到225778万元。 此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也有非常大的改善, 每股净资产也呈显著上升。这说明, 增发所导致的摊薄作用在1998年实施增发的这7家公司中并不明 显。但是, 考虑到1998年实施增发的7家公司当年还实施了重大重组, 即在增发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重组活动, 因此业绩的大幅度改善可能是由于大规模重组所导致的。相应地, 下面进行的分析中我们基本上剔除了这7家公司。 就1999年实施增发的5家公司而言,在重组当年, 除净资产收益率外,各项指标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改善, 但改变的幅度并未远远大于市场平均指标的改善程度。 在实施增发后的两年之内,净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每股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市场所有上市公司 平均指标的下降程度。这说明, 1999年实施增发的公司的业绩在实施增发后非但没有提高, 反而有了急剧的下降。 2000年实施增发的19家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要比1999年实 施增发的公司更差:公司业绩在增发当年就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在2000年,除了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外,净利润、 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的下降幅度更大。这说明, 2000年实施增发公司的业绩恶化程度要大于1999年实施增发 的公司。 对于2002年实施增发的18家公司, 我们只能比较它们在增发实施之前的平均业绩和市场平均业绩之间的 关系。比较结果显示, 2002年实施增发公司的平均业绩要大大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即实行增发的上市公司是所有上市公司中优秀的群体, 其经营业绩在上市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 这是提高增发条件之后的必然结果。但是, 这些公司在增发新股当年及以后能否继续保持优良的业绩则更引人注 目。 综上所述,对于股票增发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 1)股票增发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 除1998年实施增发的公司因同时实施大规模重组而改善业绩之外 ,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在实施增发之后业绩反而下降, 部分公司在实施增发当年业绩就有大幅度的下降。因此, 认为增发能够改善业绩的结论是得不到充分支持的。(2) 较低的上市公司增发条件一定程度上导致增发公司在实施增发后业绩 急剧变坏,即所谓的"变脸"。 2000年实施增发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说明了这一点。(3) 在提高增发条件后,2001年、 2002年实施增发公司在增发前的平均业绩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2001年实施增发的公司在增发当年的业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 下降。 结论 1、实施股票增发的公司在股票增发完成后并没有显著地改善业绩, 有些甚至在实施增发后业绩有很大的下降;由于股本扩大, 因此导致了每股收益的下降,损害了长期持股老股东的利益。 从1998年以后增发案例的结果来看, 增发这种再融资行为并非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有效手段。 2、从增发对股价的影响来看,增发的确是对股票价格的"利空" 消息:在增发意向书公告日前的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 显示市场提前就对这一利空消息作出反映, 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示对增发行为的否定。 3、 增发价格折扣率对公告日前后11个交易日累积超额收益率有一定的 解释能力,并且不同年份对该累积超额收益率的影响也有差异。 这显示出市场对股票增发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价格的下降程度。 4、 1999年和2000年实施增发股票在增发新股上市后股价的累积 超额收益率曾经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所以参与增发的投资者在增发前后可以获得了较大的价格差, 存在着明显的套利机会。但是从2001年开始, 在增发后的超额收益率没有显著为正, 即这种套利机会开始逐步消失。 5、关于增发公司存量资金的分析表明, 增发公司拥有的平均货币资金没有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即上市公司并不是因为缺乏货币资金才要进行增发。 实际上由于增发条件的限制, 往往可以进行增发的公司其业绩和财务状况都比较好, 所以增发公司的平均闲置资金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也是必然的。 分析其增发动机,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公司业务和规模的扩张,通过增发募集资金投入新项目; 二是由于增发融资的门槛越来越高,成功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不" 浪费"宝贵的增发机会而进行增发。 6、 有关实施股票增发和提出股票增发预案公司的流通股比例的分析表明 , 提出股票增发预案和实施增发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要小于没有实施增发 或没有提出股票增发预案的公司, 说明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增发的倾 向性。 虽然流通股比例较小的公司通过增发来改善股权结构无可厚非, 但要注意在这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流通股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大股东的利益, 增发应以提高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为主要目的。尤其在增发过程中, 股票价格的市场风险完全由流通股东承担, 因此流通股东应在增发决策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 7、有关提出股票增发预案倾向性的二元选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提出股票增发预案倾向性在不同行业有差异: 信息技术行业更倾向于提出股票增发预案;而且重要的三个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比例会影响上市公司提出股票增发预案的概率: 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 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提出股票增发预案。 8、股票增发预案获批准情况的二元选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每股收益高的公司所提出的股票增发预案更容易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 准。 这说明盈利能力较高公司的股票增发预案更能够得到发行审核部门的 认可。

❻ 各行业上市公司股票龙头企业一览表

以下是目前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供大家参考。

1、食品饮料

贵州茅台(白酒)、伊利股份(牛奶)、双汇发展(猪肉)、海天味业(酱油)、安琪酵母(酵母)、金禾实业(甜味剂)。

2、家用电器

美的集团(全线产品)、青岛海尔(全线产品)、格力(空调)、老板电器(抽油烟机)、飞科电器(剃须刀)

3、家具制造

索菲亚(定制家具)

4、超市零售

永辉超市(超市)


12、钢铁煤炭

宝钢股份(普钢)、方大特钢(特钢)、中国神华(煤炭+电力+运输)

13、基建、房地产、建材、园林环保

万科(房地产)、华夏幸福(园区)、中国建筑(基建)、海螺水泥(水泥)、东方雨虹(防水)、伟星新材(管材)、东方园林(园林生态)、金螳螂(幕墙)

14、服装

伟星股份(服装辅料:纽扣与拉链)、歌力思(女装品牌)、海澜之家(男装品牌)

15、电子信息、芯片

京东方(显示面板)、信维通信(手机天线)、歌尔股份(声学器件)、立讯精密(连接器)、长信科技(显示触控)、三安光电(LED芯片)、木林森(LED封装)、拓邦股份(智能控制器件)、紫光国芯(芯片)

16、化工与原材料

万华化学(化工)、中国巨石(玻璃纤维)、康得新(碳纤维)、浙江龙盛(染料)、龙蟒佰利(钛白粉)

17、养殖

温氏股份(生猪养殖)

18、机械加工

大族激光(激光加工工具)、先导智能(锂电池加工工具)

19、传媒

蓝色光标(整合营销)、分众传媒(电梯广告)

20、锂电池

天齐锂业(锂矿)、赣锋锂业(锂化合物加工)、国轩高科(锂电池制造)

21、高铁、航空运输

中国中车(轨道车辆)、中国国航(航空公司)

22、环保

三聚环保(净化剂)、碧水源(污水处理)

23、旅游

中国国旅(旅行社)、宋城演艺(主题公园)

24、人工智能

科大讯飞(语音识别)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研究结果,不作为投资建议!

❼ 怎么显示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在交易软件的的这支股票的资料里面一般都会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

❽ 粮食概念股有哪些粮食概念股一览

生产粮食的上市公司股票有哪些?

600598北大荒
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销售

600311荣华实业
淀粉及其副产品的批发零售;农业种植养殖

600127金健米业
开发、生产、销售粮油及其制品。

600359新农开发
农业种植、农产品 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000998隆平高科
水稻种子的生产和销售

000876新希望
饲料、原料添加剂、农副产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002041登海种业
米种子生产、自育种子销售

600108亚盛集团
高科技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农副产品种植

❾ 中国股市真相 中国股市17年怎么样

读罢《中国股市十七年》,颇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正如张志雄在此书的结尾写道“够了,本书快要成了犯罪大全了,我们仿佛身处贼窝”。 中国股市的十七年是一部充满了欺骗、犯罪、腐败、圈钱和权力斗争的传奇小说,置身其间者苦不堪言,有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则是劳神伤财,置身事外者则仿佛在观看一部光怪陆离的电影。在这部传奇里,早期的弄潮儿把握了时代先机,他们有的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但更多的则在这个充满欺诈的游戏中被套牢,甚至倾家荡产。而我们不光看到他的传奇,也看到金钱及欲望所来的种种扭曲,“先富起来”的这部分,很少有人能及时收手,他们想要在这场贪婪的游戏中得到更多,结果许多人反而被金钱机器所捕获。 中国股市的混乱不仅摧毁了许多传奇大亨,也摧毁了一批优秀企业。 许多人说起中国早期股市的传奇人物,吕梁、朱焕良、唐万新等人,难免心怀愤懑。他们用种种不光彩手段,将民众的财富攫取,自己获得巨大利益。这些传奇人物当年操纵股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得到巨额财富,在钱生钱的游戏中说一不二。 但他们的结局也难以称得上圆满。这些人不是锒铛入狱,就是漂泊海外。当然有人认为与他们的所作所为相比,逍遥法外或者与其罪行不相当的惩罚是非常轻微的。而在我看来,这些本应该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在中国经济史中却只能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并最终为大家所唾弃,这是他们的悲哀。 而在股市的混乱里更让人痛心的是,有许多优秀企业就此毁灭,股市让人看到无本买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利润。实业家们也按捺不住,纷纷投身股市,弃实业于不顾。这不仅是对股市的破坏,更是对实业的重大破坏。而一些优秀的实业家也在股市的乱潮中落马,令人唏嘘不已。 中国十七年来的股市发展曲曲折折,其中不难发现的一双黑手就是政府。因为政府的股权分置才造成中国股市十几年来的扭曲;因为政府给上市公司资金定额度,才造成上市公司将股市视为圈钱的地方。而几乎所有投机家和有违法行为的资本大鳄都与政府有或多或少的牵扯来往。 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扮演赢家角色的“中经开”是中国财政部的嫡系,“蓝田神话”的瞿兆玉是退伍军人、前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德隆的唐万里还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我看来中国股市所有的罪恶尽在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对于中国股市而言,与生俱来两大痼疾,即“旧股不流通”和新股发行审批制。这两大难题可谓万恶之源,“旧股不流通”人为将市场割裂,造成所谓的法人股和国家股。非流通股的价钱远远低于流通股,其中衍生了种种弊病。所幸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已将”旧股不流通“问题解决。 但新股发行审批制却至今仍在祸害中国股市。一个正常的股市实行的是发行注册制,即按要求披露资料即可上市发行,这种制度让市场而不是管理者来决定公司上市。但在中国,实行发行审批制,不但审批重重,增加上市公司制度成本,而且审批环节中滋生的腐败亦令人发指。最重要的是,发行审批制造成上市公司数量少,而质量难以准确衡量。在市场有充裕资金的前提下,僧多粥少使上市公司变成圈钱的场所,股市处于一种“虚高”的状态,上市即市值暴增,而这种暴增却不是建立在公司业绩的前提下。这样的股市处于不正常情况下,投资者不能依靠公司的业绩来判断投资方向,公司也难以消化暴增的财富,这也是中国股市十七年来投资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因此可以说是发行审批制扭曲了整个中国股市。 如果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有很好的规范,这些诸如圈钱、欺诈的罪恶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眼看着有漏洞可以钻,有可能一夜暴富,有几个人能忍得了这种诱惑。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制度和法律规范,将人们的投机心理扼杀在摇篮之中。 可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在做什么呢? 《中国股市十七年》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恐怕不是连篇累牍的犯罪记录,而是证监会稽查局调查张志雄时的对话。在这段对话里,证监会的角色不清已到了极端的境地,完全搞不清作为监管者应有的行为和态度。 当然如果这么批评政府的话,肯定又会有许多人跳出来说美国的股市当年也很混乱,中国的股市发展时间还不长等诸如此类的话,就好像刘鸿儒在《基金黑幕》出来时抛出的“撒尿论”。 我无比庆幸,我们看到股市的趋势还是在不断开放和向前发展。今天的人们已经获得了比当年更规范的环境,困扰中国股市的两大核心问题“旧股不流通”和发行审批制度,也已经逐步解决。通过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旧股不流通”已经得到解决。 而另一核心问题发行审批制度目前虽未彻底解决,但目前也姑且看得到发展前景,今年1月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发行审批制将逐步向注册制转化,但没有具体时间表。 一个更规范的股市也许让想要投机的人找不到用武之处,但是在更加公平规范的环境下,股市才有可能健康发展,才有可能使每一个身处股市的人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