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析预测 » 美国著名股票分析师
扩展阅读
加凯城股票行情 2025-01-16 15:45:36
还有买汇丰银行股票的吗 2025-01-16 15:20:36
光宝公司股票 2025-01-16 15:16:29

美国著名股票分析师

发布时间: 2022-09-17 07:28:54

1. 蔡钧毅是哪里人

蔡钧毅没有公开说过自己是那里人:

蔡钧毅,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市场分析师。

2021年9月,蔡钧毅先被警方带走又被免职,上海证券回应称,蔡钧毅的行为是其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

2021年9月14日,市场传出蔡钧毅被警方带走调查并已被公司免职的消息。

当时,上海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公司从有关渠道获知蔡钧毅事情,相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我们高度关注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其的调查,如有进一步结果,我司将及时告知各位。

上海证券相关负责人称,初步与相关部门沟通获悉,蔡钧毅的行为是其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

证券分析师是指依法取得《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有效合格成绩,并在证券经营机构就业的专业人员。

主要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证券市场、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及预测,并向投资者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投资价值报告等,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向投资者提供上述报告及分析、预测或建议等服务的专业人员。

《美国注册特许分析师分析师(RCA)》的考试认为分析师的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同等重要,因而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分析师享有更高美誉,如有违背公众利益,RCA无条件取消会员资格,终身不得再次考试、入会。

证券分析师在中国又称为股评师、股票分析师,他们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就证券市场、证券品种走势及投资证券的可行性,以口头、书面、网络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众或投资机构提供分析、预测或建议等信息咨询服务的专家。

证券分析师是一个高智慧、高挑战的职业,执业资格方面门槛不低,从业需拥有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律知识,能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指标和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

了解中国为调控金融风险和证券发行、承销交易而制定的法律体系,熟悉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时,通晓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不但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分析能力,且能在此基础上,依据现阶段证券市场运行特点而有所创新,形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办法。

2. 有哪些有名的股票分析师

一般股漂配姿公司里都会有专门的分析师给用户提供专业的帮助。

3. 华尔街是什么,为什么很多股票大师都在那里

华尔街(wall street)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一条大街的名字,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 这里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

我去过两次华尔街,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时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进华尔街地铁站,连铁道上都满是积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这条街又短又窄,街口设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进行翻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积水。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如临大敌地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他们的头顶是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除此之外,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除了德意志银行,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的名字,更不用说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华尔街,这次不是去观光,而是到三位一体教堂听牧师讲道。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的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在华尔街还没有沦落为旅游胜地的时候,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进晚餐。他已经在华尔街工作近三十年,两鬓却没有一根白头发,话语里还透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与自信。他一边喝着白葡萄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当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没有一座高楼,现在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时候与纽约的证券分析师召开电话会议,当时台湾时间还是凌晨4点,窗外台风大作,整个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来,“那滋味可真令人永远难忘!”他大笑着总结道。

在谈到许多工作话题和政治话题之后,我问他:“你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吗?”我这样问是有所指,CNBC有一个著名的证券分析节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写了一本非常自大的书,名字就叫“华尔街瘾君子”,也就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电视节目,就觉得他像个野人,拿着一只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锐甚至粗俗的语言喊出他对证券市场的看法,那种表情简直可以让好莱坞的所有喜剧明星黯然失色。许多人告诉我,这家伙是个彻底的疯子——不过大家还是喜欢看他的节目,分析师尤其爱看,他们觉得这个华尔街瘾君子真是个了不起的超级智者。在这里,瘾君子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说:“是的,我就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华尔街真够劲。你知道,在这里,这么多富有才华的人在处理这样巨大的财富,他们创造着效率,也赚取着金钱;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这一切都很有乐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动的语气继续说道:“每天早晨,是什么在支撑人们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无穷无尽的资产,去为那些企业融资呢?如果你不热爱华尔街,你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所以唯一能够做出伟大事业的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华尔街从事的一切工作,对这种人来讲都如此有趣,以至于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觉得累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愿意做华尔街瘾君子。我以此为荣。”

这是我听过的对华尔街最崇高的赞颂。从前,我曾经听许多人讲过他们对华尔街的态度:赞许的态度,憧憬的态度,不屑的态度,乃至仇恨的态度。我曾经听一个长辈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华尔街:“在华尔街,即使资历最浅的金融专业人员,都可以拿到6万美元以上的年薪,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许是这样的,在许多人看来,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还记得在回答某家投资银行的招聘试题的时候,一个朋友毫不犹豫地写下:“我愿意加入贵银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赚一大笔钱。”她当然不是在开玩笑!那时,谁听说过“华尔街瘾君子”这个褒义词呢?谁能想象有人竟然会如此发自内心地热爱华尔街?

在华尔街,我看到年过六旬的投资经理仍然怀着饱满的精神研究新的行业、新的市场;我看到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像砖头一样厚的报告,甚至忘记了吞咽;我看到年轻的交易员在下班之后的Party上仍然在热烈地讨论交易策略,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国内的金融界并不是这样的。整个亚洲的金融界都不是这样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诉我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几年,赚到足够的钱,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难道金融不是你喜欢的事情吗?”我困惑不解地问他。“当然不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样,我学习金融,并且希望从事金融,只是为了赚许多许多的钱。难道你不是这样吗?”

难怪华尔街能够一直统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难怪华尔街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一直代表着金融创新的最高水平。因为在这里,银行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仅是因为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因为热情;分析师每天阅读几百页研究报告不仅是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为兴趣;交易员每天打几十个电话、输入上百个交易指令不仅是为了应付老板,也是因为他们喜欢交易。总之,这里的人们对华尔街上了瘾。我还记得自己的老师,一位曾经担任某家著名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的纽约人的话:“当我刚开始做债券交易员的时候,每天12个小时盯着屏幕,追随着债券利率变动的轨迹。我知道对于一个不喜欢债券的人来说,这份工作有多么枯燥;但是我喜欢。所以我根本不觉得这是一种折磨!”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华尔街的瘾君子。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称谓)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正在三万英尺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华尔街的王牌对冲基金经理会对着CNBC的镜头大叫:“我对这一切都上了瘾!”

附带说一句,当我喝完最后一杯酒,准备回家睡觉的时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诉了我一个他最喜欢的告别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用在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头,坚定不移地互相撞击,如此反复几次,再挥手离去。“早先,这个动作代表‘成交’;现在,它的含义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坚定不移’!”在临别之前,他微笑着说。

我同意他对华尔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后,我们的看法一样坚定不移。无数对华尔街上瘾的人组成了金融界——无数的财富在这里融合沟通,无数的资产在这里配置交易,无数人在这里辛勤劳动,从事他们为之上瘾的世界。无论如何,愿华尔街能够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4. 巴菲特成首富了,真快,他是拿公司的钱炒股吗,这样可以的吗,请各位大虾分享一下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
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据路透社报道,波克夏-哈萨威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现年75岁,《福布斯》杂志预计他的身价为620亿美元,是全球首富。370亿元的善款占到了巴菲特财产的大约60%。
巴菲特在一封写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会的信中说,他将捐出1000万股波克夏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计算,等于巴菲特将向盖茨基金捐赠300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总财产目前已达300亿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

巴菲特投资“金”定律

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避税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在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巴菲特股市不败的六大要素

一、赚钱而不要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才能回到起点。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现亏损。
二、别被收益蒙骗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
根据他的价值投资原则,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应该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乐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
三、要看未来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四、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预测未来必定会有风险,因此巴菲特偏爱那些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经济屏障”的公司。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一定独占某种产品或某个市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来就不缺竞争对手。但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使他对公司价值的预测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巴菲特不愿投资科技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个公司具有足够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要赌就赌大的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 只股票上。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贾斯廷·富勒说:“这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要犹豫不定,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你最看好的投资对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巴菲特理财法:“三要三不要”

以下是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不要贪婪。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
不要跟风。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不要投机。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编辑]亿万富翁这样炼成:巴菲特理财习惯揭秘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演讲,当有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称“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赢》这类书籍,及《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最后,巴菲特是这样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巴菲特神力的源泉应该是来自阅读。

巴菲特的管理智慧

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

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多数公司董事都将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净资产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无法确保运营结果,但我们保证:如果您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不论时间多久,我们的财富将同您的同步变动。我们无意通过高薪或股票期权占您的便宜。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每股实现内在商业价值平均年增长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评价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表现。我们的衡量标准是每股的增长值。
为了达到目标,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我们的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这些组合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持续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
我们会报告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数据。
由于我们的双重目标以及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方法已难以反映真实经营业绩。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实上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会向您们报告我们控制的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数据。
账面结果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和资本配置决策。
在目标资产的兼并成本相近时,我们宁可购买未在账面体现、但是可以带来2美元收益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在账面上体现、收益为1美元的资产。
我们很少举债。
当我们真的举债时,我们试图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查理和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的额外回报而牺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们不会让股东掏腰包来满足管理层的欲望。
我们不会无视长期经济规律而用被人为操纵的价格去购买整个公司。在花您的钱时,我们就如同花自己的钱一样小心,并会全面权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
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我们不断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检测标准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为股东创造1美元的市场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只有在收获和付出相等的时候发行普通股。
这一规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发行——不仅是并购或公开发售,还包括债转股、股票期权、可转换证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着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属于您的。
无论价格如何,我们都无意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您应该很清楚,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态,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财务表现。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差强人意的业务,只要有望产生现金流,而且我们对其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算满意,在决定是否出售时,我们也会犹豫不决。
我们将会坦诚地向您报告业绩,强调对估价有正面的和负面效应的事件。
我们的原则是,要用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将我们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实情况汇报给您。这是我们的义务,决不打折扣。
我们只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讨论证券买卖。
虽然我们的策略是公开的,但好的投资点子也是物以稀为贵,并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取。同样,对好的产品和企业并购策划,也同样得注意保密。因此我们一般不会谈论自己的投资想法。
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每一个股东在持有股份的期间内,获得的收益或损失,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涨跌呈相应的比例。因此,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5. 证券分析师好考吗

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可知,证券分析师的通过率为30%左右(基础40%,交易18%,基金32%,发行15%),根据这个来看说明还是好考的,但是得根据自身实力来看。
证券分析师是指依法取得《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有效合格成绩,并在证券经营机构就业的专业人员。职业定义:主要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证券市场、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及预测,并向投资者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投资价值报告等,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向投资者提供上述报告及分析、预测或建议等服务的专业人员。《美国注册特许分析师分析师(RCA)》的考试认为分析师的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同等重要,因而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分析师享有更高美誉,如有违背公众利益,RCA无条件取消会员资格,终身不得再次考试、入会。 证券分析师在中国又称为股评师、股票分析师,他们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就证券市场、证券品种走势及投资证券的可行性,以口头、书面、网络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众或投资机构提供分析、预测或建议等信息咨询服务的专家。
证券分析师是一个高智慧、高挑战的职业,执业资格方面“门槛”不低。从业需拥有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律知识,能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指标和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了解中国为调控金融风险和证券发行、承销交易而制定的法律体系,熟悉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时,通晓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不但具有较强的综合技术分析能力,且能在此基础上,依据现阶段证券市场运行特点而有所创新,形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办法。证券分析师需具备宏观经济理论知识,懂得并会有效收集、处理与金融市场,尤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国民经济综合景气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各个行业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各种消费信息指数、以及市场预测心理状况等,再做出当下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运行趋势或方式的科学合理的判断分析,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态势,探析政府管理层可能会推出的财政货币调控政策,或对各个行业具有产业指导性的措施,及其会对证券市场演绎何种趋势,产生什么方向的作用,其力度大小,大概提前或滞后多长时间等,以力求把握证券市场的趋势或波段,从而有效避免犯方向性的误导投资者的错误。证券分析师最好有银行、信托公司或其它投资公司投资工作的经历,拥有投资学知识,对实体经济投资项目进行过调查研究、考察筛选、论证决策,因而积累起有选择投资项目的丰富实践经验;善于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经验及特别的“感悟”能力,挑选出成功概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从而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证券分析师通过走访或者电话访谈与公司管理层取得联系获得直接信息、参加上市公司新闻发布会、业绩说明会等,广交朋友,尤其与证券市场层次较高的人广为接触,争取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以增加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形成丰富、完善、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网络。

6. 美国股神是谁,,叫什么名字

巴菲特被称为华尔街的“股神”,他是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世界第二大富豪,他的公司股票近期创下天价,每股价格超过10万美元。

巴菲特193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的证券推销员家庭,从小就有赚钱的强烈欲望,梦想在35岁时成为富豪。受家庭影响,他对股票特别着迷,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飞机模型、玩棒球或赛马的时候,他却一门心思盯着华尔街的股市图表,像大人一样,专心致志地画出各种股票价格波动的曲线,画得像模像样,使得父母惊叹不已。

11岁时,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赚得不多,收获了教训: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震荡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断地在股市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初中刚毕业,他就用炒股赚的钱在拉斯维加斯州购置了一块40亩的农场,成为一个“小地主”。正因为小时候的炒股经验,锻造出巴菲特决定长线投资的心态。巴菲特选择投资标的物时,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师去预测,而是把自己视为企业经营者。巴菲特非常反对短线交易,认为那只是浪费时间及金钱的行为而已,而且会影响到操作绩效。巴菲特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 10 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

进入高中,巴菲特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倾向到大学攻读金融学。21岁时,巴菲特在股市获利达9800美元,这笔钱是他日后赚钱的“种子”,是致富的孵化器。

大学期间,巴菲特特别醉心投资之道,成为“金融教父”——本杰明·格兰姆教授的得意门生。大学毕业后,格兰姆邀请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纽约投资” 公司共事,巴菲特自然大喜过望。他仔细研究《股市导向》杂志,以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寻找那些被格兰姆称作“烟蒂股”的股票,所谓“烟蒂股”即股价十分低廉,花很少钱就可以买到的股票(就是我们经常称谓的“垃圾股”)。当他确定下股票后,会向格兰姆请教,然后,就力所能及地购买。4年后,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万美元变成了4万美元。因此,有人认定巴菲特只买绩优股,不买垃圾股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烟蒂股”上赚取的。

巴菲特大学毕业,跟着格兰姆教授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行事了,他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谢绝了格兰姆教授挽留,辞职后开了一家“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资产是炒股得来的4万美元,股东是他们夫妻俩。创业之初,纽约证券市场处于熊市,巴菲特将主要精力用来创办实体,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回到股市中,因为他的天才与兴趣是金融投资。他密切关注股市的发展,精心挑选“垃圾”股,同时经常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比较。巴菲特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题材。

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状况将继续低迷,股价会不断走低。而巴菲特认为,它们是成长性企业,后期看好,其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在股市上人家抛出,他偏吃进,巴菲特尽一切可能大量吃进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多种传媒业的股票。很快,这些企业因业绩前景好而止跌上涨,巴菲特再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巴菲特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勤奋耕作,创业2年后,他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 22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较好的声誉,1965年,因经营不善,该公司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通过反复调查比较后,巴菲特力排众议,甚至对亲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购下该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如鱼得水,赚尽天下财富。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不断全盘收购或部分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评论家对此非常不理解,认为巴菲特做法保守,尽吃“垃圾”股。巴菲特不为世人的讥笑而动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奉行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后来人们逐渐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朋友们也惊奇地观察到巴菲特的财富如神话般地增长,巴菲特成为了纽约以投资证券致富的新贵族。

2003年《财富》杂志资料显示,沃伦·巴菲特个人资产280亿美元,是世界10位亿万富翁之一。2004年《富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沃伦 ·巴菲特个人资产429亿美元,是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沃伦·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坚持中长期投资,至少是5—10年,这需要坚持投资他熟悉的领域,坚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他决不动摇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就是这样成为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大富豪。

7. 什么是股市5浪3 3浪3

这是股票理论之一:波浪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分析师艾略特创始的。你可以参考一下:http://ke..com/view/31644.html?wtp=tt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理论并不适合一般人,它很难掌握。

8. 美国除了巴菲特索罗斯还有哪些是靠炒股赚取上百亿美元的

巴菲特和索罗斯到底谁最厉害?

索罗斯名义上退休了,我们都很难在明处看到他的投资动作了。

惜乎?惜哉!

索罗斯的投资成就无与伦比,事实上他比另一个大师巴菲特更加伟大。表面上,巴菲特个人财富更多,但是只要我们深通背后的逻辑,我们就发现索罗斯比巴菲特的成绩高很多。

首先:起点大不一样。

巴菲特是地道的美国人,家庭背景比索罗斯好。巴菲特的爷爷欧内斯特﹒巴菲特曾担任奥马哈扶轮俱乐部主席,是地方名流。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巴菲特是美国议员,交友甚广,而且他还是一名出色的股票经纪人。霍华德﹒巴菲特曾在1963年,即去世的前一年立遗嘱,把他的财富中33万投到小巴菲特的公司。

在此之前,1957,也就是索罗斯刚到美国的第二年,巴菲特就掌管50万美元的资金;1962年,巴菲特个人已经拥有100万美金,而此时索罗斯刚到美国第6个年头,还是个为混饭而发愁的分析师呢。

与巴菲特的家世比起来,索罗斯相见形拙。就在巴菲特还是学生时代就可以拿出一万一千美金买股票得时候,而彼时索罗斯和他父母天天还在躲避希特勒的迫害,索罗斯在英国伦敦商学院读书的时候还不得不申请贫穷救济才能糊口。

索罗斯1956年到美国的时候,身上携带的全部家当只有5000美金,生存和生活只能全能靠5000元,而此时巴菲特个人资产已经几十万美金。当索罗斯1969年刚刚成立双鹰基金的时候,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6500万。起点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屌丝和贵族之间的差别,初始财富差距以万倍来计。

其次,资金分配天壤之别。

巴菲特是有名的抠门,每天就喝可乐吃面包,对于子女也是十分抠门,比尔盖茨到巴菲特家造访,发现他简朴的不得了。巴菲特在给比尔盖茨慈善基金捐钱之前,是有名的吝啬鬼,基本上很少捐款。巴菲特的钱只用一个用处:继续投资,复利赚钱。

而索罗斯就大不一样了。索罗斯有伟大的社会目标,他一生致力于开放社会,为此他捐了很多钱,在比尔·盖兹和沃伦·巴菲特开始捐款前,索罗斯的捐款金额多年蝉联第一。

索罗斯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在过去30年时间里,他捐赠了80多亿美元资金来促进民主、培育言论自由、改善教育和消灭全球范围内的贫穷现象。

虽然巴菲特也把钱捐出去了,但那是后来一次性捐出去的,之前一直是积累,本金没有缩小。而索罗斯捐款是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捐出去的,每捐出去一笔钱,都缩小本金。

苏联解体的时候,索罗斯个人曾经出资养活苏联一半的科学家,索罗斯害怕这些科学家被极端独裁分子和恐怖分子拉拢,所以出手很慷慨。巴菲特是赚到钱等老来一起捐,索罗斯是边捐款边赚钱,这是两种模式,当然巴菲特积累的更多了。如果索罗斯把捐出的80亿美金也加在他的基金上面,按照他本人的收益率,索罗斯的总财富要翻一番还不止。

第三,巴菲特通过控制波克夏哈维公司来控制投资,而索罗斯通过基金来控制投资。

本质上,巴菲特是作为股东,用经营企业的方法来投资,而索罗斯则是基金经理,通过拿提成和管理费来投资。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当然巴菲特更容易积累钱。说白了,巴菲特更接近企业家,而索罗斯更充满金融投资家的色彩。

这么一比较就知道,索罗斯和巴菲特个人财富差别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我说索罗斯比巴菲特伟大,还源于:

第一,投资收益。据复旦大学孙飞舟博士的博士论文《乔治索罗斯金融投资思想研究》统计,从1969到2002,巴菲特的复合收益率24.31%;而索罗斯是30.23%。关于这两个大师的收益率比较,媒体有不同版本,但是记者的写法都不严谨,我采用博士论文的数据,这比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数据严谨多了,也比证券公司的数据客观真实。

根据孙飞舟博士的统计,我把索罗斯和巴菲特的年度收益率和累计收益率用两个图表来直观对比,如图1和2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年度收益率巴菲特比较稳定,索罗斯比较波动大,但整体上索罗斯比巴菲特收益高。这点在后面的累计收益图就更明显了,索罗斯的收益总是遥遥领先于巴菲特。这是用数据说话,索罗斯比巴菲特更能赚钱。

9. 目前市场上最有名的股票分析师是谁

肯定是10个人能说出几十个答案来。个人认为刘勘、边风炜是第一财经分析师中最好的两个了。尤其是边风炜,思路敏捷、口齿清楚、普通话很标准,说了什么听的非常清楚,就是长的差点意思,不过这不重要。
以前还有一个宏观分析师叫洪曦的,现在不再来了,他的水平也很高,很久以前当股市反弹到5500点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劲的认为高了高了,与宏观经济形式背离严重,现在终于被言中。还有很多的观点比如投资黑石虽然巨亏,但是他减持认为战略方向是正确的,现在更加验证了,国外目前很多便宜筹码等着我们去拣呢。很想知道他现在对股市的观点,可惜看不到。和他类似观点的分析师还有一个叫王罗新的,不过人家在加拿大从业,可能更难看到了。他们都是坚决看空的,现在都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