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唯一可以长期持有的股票
适合长期持有的股票推荐:
1.中国远洋:601919。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海洋干散货航运公司,业绩优异,仍有油轮和造船业资产未注入。
2.工行:601398。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的龙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3.中国石化:600028。完整的石油生产和炼油结构链,蓝筹市场大,抗风险能力强。
4.中国铝业:601600。中国领先的有色工业,资源稀缺,在世界各地购买和储存了大量有色资源,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5.中国平安:601318。中国领先的保险行业业绩优异,成长性极佳。并逐步向海外市场拓展。
6.万科A: 00002。地产龙头,业绩优异,超跌严重。
7.中国船舶:600150。造船业是一个业绩优秀、基本面良好、成长性优秀的巨头。业务订单已至2011年,预计未来3-5年业绩仍将高速增长。
8.招商银行:600036。领先的商业银行,行业扩张迅速,业绩持续增长。
9.中国联通:600050。资产重组,长期发展向好。
10.宝山钢铁:600019。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龙头。
1.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005。扩张重组,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扩展信息:
国资中型股,各行业龙头股,几乎都值得长期持有。这些行业龙头本身几乎就是行业的一面旗帜,亏损到破产的风险很低。另外,相对于股市未来的增长,我认为目前的指数只能算是在低位徘徊。如果你相信股市不会永远停留在6000点以下,长期选择这些股票总会有回报的。原因很简单,但由于大部分人天天盯着股市,很容易被短期内的快速涨跌所蒙蔽,所以无法长期持有。在股市中很难找到一个持有一只股票超过几年的人。如果你能坚持持有一只股票五年甚至十年,我相信只要抛弃那些正在亏损然后又在亏损的可怜股票,任何一只没有破产的股票都可以在几年内带来回报。
『贰』 平安车险怎么样
从一开始,保险理赔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利益纠葛。我和我的车主都是普通司机,遵纪守法,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纳税,为国家做出相应的收益。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其实大部分人对法律的了解很少或者说相当多。我对相应的交通法律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
平安车险怎么样
从一开始,保险理赔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利益纠葛。
我和我的车主都是普通司机,遵纪守法,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纳税,为国家做出相应的收益。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其实大部分人对法律的了解很少或者说相当多。我对相应的交通法律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对国家相应的法律只有片面的了解。所以不是因为用户不懂法或者法律意识不够高。用这种信息来忽悠用户,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企业要想做好自己的文化,就必须赢得用户的认可和同意。当然,我承认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因素。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一直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获得用户对其企业文化品牌和口碑的认可。以我个人的了解,我觉得平安保险一直是服务最好的公司。作为一名普通司机,感谢平安保险常年不断的保驾护航。让每一位车主都能安心驾驶中国这片土地,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对平安车险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服务态度也很认可。但最终还是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很不幸,这个意外发生在我身上。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单方面事故。故事是这样的,2020年10月中下旬的晚上七八点,我的车在进小区的时候不小心撞上了小区的龙门架。然后下车查看周围情况,看是否再次发生其他重大事故。现场观察,是普通的保险杠损坏事件。安全无误后打电话给保险公司。电话那头保险公司的服务也很周到,很周到。第一时间询问是否有人员伤亡。如有人员伤亡,请第二次及时拨打120询问事故最重要的实际情况。客服了解相应事故情况后,无大碍,请通知相应理赔员联系我,赶往现场。很快,不到10分钟,理赔员的电话就来了。我问了一下事故的大致情况。在现场了解情况后,我问车是不是停在小区门口,影响了其他小区业主的正常出行。我可以把车停在一边等吗?我得到了理赔员的口头同意,把车挪到小区大门边等着。等了30多分钟,理赔员还是没赶到现场。然后理赔员的电话又来了。经过一些谈判后,索赔理算员同意明天将车开到4S的商店进行定损。事后,这辆车被开到4S的一家商店进行损坏评估。初步损坏评估结果是,前一年保险杠损坏,中网损坏,大灯损坏。整个定损费用8000多元。然后4S店负责保险对接的人员通知。索赔人在平安现场的损失评估结果是8000多元。过了几天才知道8000多。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按照一个普通事故的正常流程,去保险公司做了相应的损失评估。这时我接到了保险公司理赔员相应的电话,说我的车上有早期划痕,不属于这次事故造成的问题。跟我协商37驾,我承担30%,保险公司承担70%。当时保险公司给出的相应解决方案,我并不认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的车有新伤或者旧伤。不等于这次事故造成的用来沟通的筹码。保险公司提供的第一个方案我承担30%,但是从保险公司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出来。我的车确实有明显的旧伤,但并不代表我会马上报保险公司维修理赔。相信作为广大平安好车主,普通琐事一般不会去找保险公司理赔。这可以归功于良好的保险广告和品牌宣传。所以普通车主不去保险公司承担普通小事故的责任,算个几百块也没什么。但是在这次事故中,前保险杠损坏了,不是几百块钱就能修好的,而是整个保险杠都要更换。我承担30%是指前保险杠的全部费用由车主自己承担,车主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过错买单,但不代表保险公司推卸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在全保的第一年买的车。如果是旧车,我可能会接受保险公司提供的方案。我一边不同意保险公司提供的方案,一边表示马上上报,并向上级汇报情况。同时他含糊的告诉我,如果这件事继续下去,保险公司可能会拒赔。你什么意思?当场没看懂,但是有点迷茫!我没当回事。我以为是最常见的交通事件,就没在意。显然,作为利益的受害者,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也会使用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但事实要客观公正。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判断,然后做出相应的结论。在我不接受提供这个方案的保险公司所谓同事的时候,其实作为我自己,我也在分析这个事件的过程和原因。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是什么?是赔偿太多,还是因为我交的保险一年6000元?事故造成8000元,所以造成了保险公司的损失。保险公司与车主协商,尽量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责任。奇怪,这是大品牌应该做的吗?(在平安的广告品牌宣传中,平安是中国不能倒闭的大公司。我在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上过很多课。导师所说的觉知和平是中国最大最好的。)国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走程序就完了。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客观意见?
事故的第一阶段:
所以我想思考并假设只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平安把定损交给了第三方机构。平安只进行内部流程审计。如果所谓的第三方机构能够为平安挽回一定的损失,平安也会对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但是,有了这次事故,相信很多车主都会和我一样,对平安这个品牌感到失望。
第二个原因:其实更简单。车主法律意识淡薄,事件不清不楚,打信息的擦边球,通过第三方的所谓组织来忽悠车主。让主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伪装。
第三方组织的合伙关系。我们一起忽悠保险公司理赔吧。当然,我假设的两个问题只是我分析的原因,不代表大家的观点。我相信平安公司这么大的品牌,它有相应的制度来管理和完善它的所谓授权或者说它的人事制度。
在此,我声明一下,我从来没有从事过保险行业,所以不了解平安公司的管理制度,我只是客观事实来分析这个问题的发生。
这件事沟通过后,时间过得很快,半个多月就没了。我的车还停在4S的店里。又一次接到保险公司关于现场取证调查的电话。我对平安公司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充满期待,于是约了相关工作人员做了相应的记录。但当我到达他的所在地时,那是一个汽车城,一眼望去是BBA的专属之地。我四处找了很久,到处找人,但是没有找到,又打了很多次电话给他。我确定。原来,平安的理赔员正坐在梅赛德斯-奔驰4S店的办公室里等我。实际上,我对那首曲子不是很熟悉。难道就不能请你用高挑的腿去迎接吗?作为平安的忠实消费者,我不在乎某些个人的行为,采取这种方式去见他的客户。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品牌,这不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应该做的相应事件。每个员工都应该对公司的品牌有深刻的理解。管理哲学和核心价值观。经过一番口头交涉,还原了事故的全过程。在这件事上,我被当作囚犯一样审问。最后双方的结果都不是特别愉快。很明显,还是我题目里说的利益纠葛。其实有些车主也累了,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告诉我,保险公司要查清真实情况,拒绝赔偿。我还说大哥现在什么年代了,我们能不能真诚一点,你赔,不赔,不赔,别满脑子都是名堂。我们对至少一个品牌的认知度有多高?企业文化管理有多深?
最后被要求在家等。已经20多天了,还得等结果。你要不要都无所谓。就等着吧。结果将在11月29日揭晓。我等待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拒赔。他说的原因不是特别详细,他给的答案是司机掉包了。天哪,我心想,我已经在现场了。他怎么会给出司机掉包的结果?没有完全理解。他也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官方通知,就是下面那个所谓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打电话给我拒绝赔偿。而且是不同的理赔员,不同的电话告诉我。平安拒绝赔偿。你想给我发书面通知吗?让我想想你发的是什么书面通知。寄了也没关系,但是既然打了这么多次电话,能不能问一下我的地址在哪里?那样的话,你怎么能发给我呢?我怎么能接受呢?是不是又在试探主人,输了一个深水炸弹,看主人的心态?因为我的意图和他的策划,我不得不陷入这个漩涡。我是说,何必呢?何必呢?真的没关系为什么说没关系?其实并不是因为那几千块钱。这辆车20多万。我买得起,也一定能修好。不然我为什么要买?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的价值在于他为主人做了多少事,而不是所谓的筹码。整个事件过程中,我就是想把双方的责任划分清楚。说实话,周日我接到了所谓的平安理赔员的口头电话。我没有查他的工作成绩,他是不是一个安全的人,我不知道。就一个电话,平安拒绝理赔。那时我正在一家购物中心购物。这是一个多么愉快的周末啊。一个电话让我内分泌上升,精神压力大,血压高。我以为还好,我还挺年轻的,血压瞬间就降回原点了。这么简单的事有必要问这么多问题吗?
今天是11月30日。我还是和大多数车主一样。去投诉我的不公正或者东西的维修费用,甚至所谓的拒赔。相信很多车主都给保监会打电话投诉过保险公司。我们可以打电话给保监会,但我们必须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所有关于是否打这个电话的问题,以及后续处理的结果,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打电话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是否有理有据。
事故的第二阶段:
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司机改包:电话里,听保险公司理赔员透露的几句话。我好像明白了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对于他给的理由,我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告诉你详细的过程。我说保险公司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所以司机掉包,拒赔。我在想,我们已经在现场了,但是你们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赶到现场查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其证据似乎是通过当时现场周围所谓的摄像头拍摄当天的相关视频给出的。司机换包拒赔的一个原因。我想说,大哥,我们一直在现场等你的到来。车里没有其他人。总共有两个人。你怀疑司机掉包只是因为车上除了司机还有多余的人吗?请问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否已被彻底核实?
换句话说,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举报人不一定是车主本人,也不一定是司机本人。如果说公司的车出了事故,我想问一下公司法人是否应该来现场报案?保险公司的哪些规则和章程对此有约束?请保险公司相关人员注明。
第二种可能也存在,就是司机喝酒,对方司机不喝酒。但遗憾的是,那天没有接待,我已经很多年没喝酒了。所以不存在酒驾,更不可能掉包,相关人员一直在现场,等待保险公司理赔员的相应指令。如果我觉得保险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赶到现场造成损失,我有一个提议,建议保险公司调查当时门口岗的保安。
第三种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的司机无证驾驶,或者驾照过期。事故发生后,我当场掉包与保险公司和公安人员互动,但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是按照法律法规合法上路的。
为此我搜索了我国的相关法律以及与司机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但是没有找到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除非只有另一种可能,这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规定,我们广大车主是不知道的。与国家宪法无关。如果你这样想,那我就能理解保险公司为什么拒赔了。因为这是他的决定,你必须按他的方式做。其实这样的小事,好像都是保险公司说了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这是我提出的三个问题。保险公司到底是进行了核实,还是笼统地找了所谓的相应证据拒绝理赔来忽悠消费者?如果这种行为继续下去,是否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其实在我心里,说实话,我还是挺感激平安公司的。在我作为第一个二手车司机的第一年。在这次重大事故中,平安公司帮了我一把,把我从这次重大事故中解救了出来。不要陷入诉讼。所以七八年过去了,我一直首选中国平安公司的保险。从第一辆车,第二辆车,第三辆车,包括现在出事的第四辆车,我还是选择平安公司的保险。所以,希望平安公司相应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不在乎平安公司赔不赔,也不在乎赔我多少。这是从一个清晰的角度把两个东西分开。截至今天,11月30日,我的车仍然停在4S商店,等待保险公司支付修理费。太巧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录用通知。温馨提示:您的车险可以报价。。。。。
但我要感谢广汽传祺的代步车服务,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这样一个举动表示深深的认可和赞许。
2020年12月1日
40分钟前发布的。
平安保险公司怎么样
我持有中国平安很多年了,从2014年的不到20元到现在的50元左右(之前已经复职)。七年多来,无论是16年跌回20元,还是去年超越90元,我都是只增不减,是忠实粉丝。以下是我个人从平安基本面和估值两个方面对这匹大白马的看法(此时评论平安似乎有风险:):
一.基本原则:
从历史上看,中国平安无疑是一匹基本面非常稳健的白马,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内含价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领先行业。
近期,以平安为首的保险公司正处于行业转型期,将由代理人规模效应驱动的粗放式发展向线上线下结合的多渠道高效发展转变。在转型期,业绩受损的概率很大,未来三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保守预计2-3年业绩不会增长甚至下降。2019年净利润增长20%以上其实有点虚,利润所得税减少。实际上税前净利润只增长了5%,跟停滞差不多。个人认为,2020年业绩下滑是转型期的正常反映,2021年大概率表现不佳。
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还是乐观的。目前我还是选择坚持。有五个原因:
1.中国保险业的渗透率远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分别排在世界第38位和第46位。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寿险保单数量不足1张,仅为0.8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说明行业空还是比较大的;
2.高峰人口,主要是70后,即将老龄化,这将带来保险业的需求。从历史经验来看,高峰人群是所有行业兴衰的始作俑者(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教育行业……);
3.在中国平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代理人规模减少了40%以上,但业绩并没有大幅崩盘。反而人均销量增加了,这至少不能证明转型的失败;
4.近期平安连续操作的公司回购,以及以马明哲为首的高管增持,都显示了公司及管理层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5.中国平安的股息率逐年提高,既是回馈股东的良好姿态,也是公司稳健发展的证明;
6.互联网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最近处境不好,保险业作为金融支柱,输不起。个人认为安全性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估价:
我们从市盈率的角度回顾一下近期的高点和近期的低点,看看中国平安的估值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如下图(请注意,这里没有还原)。中国平安最近一次低点出现在2015年8月,市盈率8倍,此后开始上涨。但从a股市场的情况来看,这个位置只是第一个低点,后面还有三个低点,这也说明了中国平安在股灾中的韧性;2018年1月股价创新高,市盈率升至13倍的较高位置;2019年1月回调至7倍市盈率;2019年9月,股价创新高,市盈率重回11倍;2020年3月,由于转型的不确定性,市盈率降至8倍。2020年12月,股价再次创新高,市盈率达到12倍。现在股价将近腰斩,市盈率低至7倍(如果静态市盈率5倍的话)。
理解市盈率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企业本身的成长带来的每股收益的变化,这是股价上涨的源头;二、市场群体意识给企业定价,既预测了企业的未来,也有各种情况造成的偏见。正因为如此,市盈率才有波动。从中国平安的情况来看,增长的历史表现一直很好,净利润和内含价值的年复合增长都超过20%。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平安目前的静态市盈率和2015年8月低点的市盈率是8倍,但是复权后股价从当时的25元涨到了现在的49.47元,这是企业自身成长带来的价值。那么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会有大的变化吗?我不这么认为。首先,中国的保险业远未达到高普及率(与美国相比,很明显,保险业的普及率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的)。其次,我们这一代人口红利高峰已经进入并将继续进入对保险的需求窗口期。最后,中国保险龙头平安虽然在积极转型,但这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转型。企业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变,近期盈利空(疫情,Luckin咖啡赔偿)等原因都是短期影响。所以至少目前来看,中国平安未来的增长还是比较确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长期增长没有问题,而市场组定价又到了历史低点,现在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预测:即使短期内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每股收益也可能受到影响。考虑到去年第四季度的内含利润,极端情况下,我假设2021年净利润下降15%,2022年逐步回升,假设增长0%。那么2021年和2022年的预测每股收益为6.885元。假设大家的群体偏见逐渐消失,市盈率保守估计是历史中位数的10倍。平安2021年和2022年的预测股价将达到68.85元!现在49.47元,我愿意放心持有,期待成功转型,恢复增长。 平安车险怎么样 @2019
『叁』 对中国平安进行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
中国平安,中国最大的保险行业,去年成功收购了深发展银行,逐渐发展成综合的金融机构,未来收益点在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公司发展前景广阔,值得一提的是同股同权,H股与A股存在溢价,而且公司现金流充裕。目前由于受市场打压,整体金融板块表现不佳,但现在这个价位的确不高,如果你是炒股,可以在它启动后玩玩,如果你是投资,就要在它便宜时大胆买进,无畏市场短期波动。最后一点就是,买这样的股,首先是要对国家经济有希望,不知楼主你有吗?
『肆』 中国平安股票
我是平安的一名员工,当然不能因为我是公司员工就说平安好.
不过总结一句话:"平安挺好"
1.业绩好.我在产险,近几年产险的业务品质不断提高,而且高管层不断有新的创意,在精细管理中实现健康发展
2.培训好,平安给员工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让员工尽其所能发挥能量,不需要走关系,不需要官僚,只要能力在,只要业绩在,就会为自己创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3.关心员工.在各家保险公司里面,平安的薪酬不是最高的,但为什么在平安的大旗下会聚集4万余名内勤员工,就是因为在平安我们有家的感觉.能充分体会到为平安贡献自己的能力能得到肯定.
我也买了平安的股票,当然不是最低点买的,但是我会坚决不卖的,今年不长看明年,明年不长看后年,长期持有,当作自己的养老金,或者留给子女们.
虽然受在融资的影响,社会对平安有些看法,但是,大家要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再融资是要进一步扩大业绩,为股民带来更丰厚的回报,当然这里涉及商业秘密,不便多说.
总之,我认为平安是一家负责的公司,我愿意长期持有平安的股票
仅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伍』 推荐几只股票
转发:中金公司,最后一只恐龙走向何方?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鼠年年末。农历新年气息渐浓,在国际贸易中心28层工作的中金公司(CICC)投行部(IBD)员工们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忙碌,大家在谈论着春节假期的出游计划、牛年的工作规划和08年公司几近腰斩的收入……当然,最热门也最敏感的话题还是当日下午即将发放的08年年终奖金(Bonus)。
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朱云来(Levin)和IBD Head丁玮在不同场合已经给所有人不止一次的打了预防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承销收入下降大半、08-09年度公司人数膨胀一倍,大家都要降低对Bonus的预期与公司共度寒冬……但对那一帮刚刚经历了07年公司收入达到6亿美金、IBD年薪超过华尔街一流投行的投资银行家(Banker)们来说,对即将到手的Bonus仍抱有极高的期望。毕竟,这是一年辛苦忙碌工作的成果。按照Levin的说法计算,即使人均收入下降75%,即使只获得相当于07年25%水平的Bonus,也还是可以接受的。况且,Levin也提到公司管理层要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如果真的能够与外资投行的管理层降薪力度持平,员工们的收入水平将还是很可观的……
即使做了如此充分的心理准备,Banker们拆开Bonus信封时,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Bonus仅相当于07年的5% ~ 10%!对于一年加班时间以千小时计算的Bankers来说,与普通行业最直观、最容易区分也最引以为傲的差别就是年终高额Bonus。而CICC的Bonus也是其区分其他境内证券公司,自诩与境外投资银行摩根(MS)、高盛(GS)、瑞银(UBS)等为伍的特殊资本。08年年终奖金的大幅降低,是否意味着这一只中国本土的金融恐龙从此将摘下“一流国际投行”的王冠,归于平凡?加之08年金融风暴的洗礼, Banker这个高傲、自私、贪婪却又承载着无数年轻精英血汗和梦想的职业是否就此在中国境内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CICC今年年终的无奈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确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 自欺欺人的全业务(Full Service)投行
作为CICC的掌舵人,Levin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Full Service”,也就是向客户提供包括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研究咨询的全方位服务;同时借助强大的研究能力,以自有资金为支点,借助杠杆进行私募投资和股票、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投资。
因其特殊的合资身份和其他种种问题,CICC在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和直接投资这3个目前资本市场最赚钱的领域一直无法取得与其直接竞争对手(如中信证券)相当的地位。在07年到08年上半年A股市场风起云涌加之资产价格大幅飙升的过程中,CICC错过了资本盈利的大好时机。后知后觉的管理层选择08年疯狂扩张各项业务却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寒冬,所谓亡羊补牢却作茧自缚。此外,因政府换届等众所周知的原因,Levin的影响力也被大大削弱,大型国有企业把CICC当作“客户”给予关照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到了。绝大部分换届后的地方政府也不再将Levin + CICC作为特殊选择,直接竞争无疑导致了收入的进一步降低。
2008年初,MS欲出售CICC股权一案,因管理层强势的干预和金融危机造成的估值大幅缩水,至今未有定论。金融危机迟早将成为过去,但是管理层的实际控制却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只要CICC的股权问题一天不得到妥善的解决,Full Service终将是一纸空谈。而CICC也将继续依赖其IBD的承销、财务顾问和资产管理等穷途末路或羽翼未丰的收入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08年CICC债券自营收入超过10亿人民币,几近公司收入的一半。而这些收入竟仅由不足10人的小团队直接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喜。但仔细分析,这种情况是建立在08年基准利率大幅波动的基础之上,而CICC的交易头寸也受制于其资本不足,使这种收入更多的只是一种安慰,反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和09年的严峻形势。
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扩充资本实力,而从2004年就甚嚣尘上的CICC上市至今仍遭搁置。股权归属、激励计划、上市方案等等问题当然存在,但最直接的障碍还是信息披露,或者说,是收入披露——所有员工的收入披露。在08年年底,一个表现出色的分析员(本科第一年毕业生)收入可以轻松超过1,000,000RMB,一个卓有贡献的VP(年纪低于30岁,毕业4-5年)可入账10,000,000RMB,而那些资深的董事经理们一定会为马明哲事件而暗自窃喜:老马管理20万人,年薪40,000,000RMB引发如此多的争议,而CICC超过两位数的高管年薪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果这些数字出现在CICC 2007年年报上,将具有何等爆炸性的效果? 2008年度对基层员工的大幅降薪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管理层的巨额高薪。要知道,在股东弱势又无需信息披露的情况下要求高管抑制自身的欲望确实是强人所难。从这层意义上说,CICC的管理层在2008-2009年的金融寒冬当中,要比华尔街的那群大佬们们幸福的多了。
二、 投资银行文化之痛
在CICC IBD 的Banker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中信、银河、国信等中资证券公司被称为“本地券商”,MS和GS等公司被称为“外资投行”。其实,除了国别,这两类机构的内涵并无二致,区别的产生,更多的来源于一种尊敬,尊敬“外行”们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血统、咋舌的高薪甚至还包括那些真材实料同时也目空一切的精英。同时,这种区别也透露出一种归属感,毕竟,CICC对外一贯是以“投行”自居的。
CICC 08年IBD收入大幅缩水,虽然全年实现股本融资509亿,债券融资2215亿,兼并收购金额489亿。但是IBD的收入仅为5亿左右,粗粗算来,承销的佣金比例不足0.2%。这个数值大大低于0.5~1%的行业标准,主要的原因在于:
1、债券收入占比过高,这也反应出08年承销市场的普遍情况。相比承销费比例相对较为丰厚的股本融资,债券融资的承销费率要低的多。许多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债券融资项目当中,承销费收入竟不足千万,费用比例以万分位计算。这不仅仅是CICC的尴尬,也是08年境内证券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窘境。
2、多家券商分食使得本就微薄的承销佣金更加可怜。除大型国企IPO外,中小型企业IPO、后续股本发行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项目类型中,CICC早已风光不再。平庸的销售力量、高高在上的承销费率预期、羸弱的资本承诺实力使得CICC不再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在很多承销项目中,CICC的承销费用分成已经大大低于中信、中银国际等竞争对手。
3、新兴业务瓶颈明显,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兼并收购业务和固定收益类新产品承销是IBD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CICC IBD的收入版图中,兼并收购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境内兼并收购业务必须面对境内企业股权结构固化、行政审批严格等硬伤,而受制于国际服务能力的不足,跨境业务中CICC也很难争取到足够的优势。但最为致命的是境内企业对兼并收购服务的认同程度非常之低,毕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公平交易而不是像融资服务那样“空手套白狼”无本万金。许多兼并收购项目成了免费服务或是客户关系维护。这种情况在CICC尤其常见,将兼并收购作为IPO融资的“添头”听来好笑确是近期多数项目的真实写照。而曾经走在ABS等固定收益类新产品开发前沿的CICC也无法改变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产品的反思,新产品开发和承销工作基本停滞。
三、 境内投资银行走向何方
投行也好,券商也罢,说的都是立足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服务机构,并无高下之分。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因超强的盈利能力和高端的服务姿态为从业人员赢得了打工皇帝的美誉。这个行业交织了太多梦想、荣耀和批评,他深深的根植于美欧(不是欧美,在欧洲,这种老美的东西总不是那么淋漓尽致)商业文化中,发挥着潜移默化却又无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者工商企业的行业专家来说有着难以名状的魔力。但是,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一份似乎与个人日常工作并不成正比的、极高的年薪而已。没有了Bonus作为底座,再漂亮的奖杯都将会无处摆放。
除CICC之外,境内的投行(至少听起来似乎比券商好听些,先这么叫着吧)其实并不具备这些光环,原因很简单,薪水不那么诱人。
过去10年,以MS、GS、UBS为代表的外资投行再加上一个如日中天的CICC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巨型海外IPO项目,这些项目也是境内投行业务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随着大型国企上市浪潮的逐渐褪去和IPO项目竞争的日趋激烈,CICC的好日子也在一步步远离人们的记忆。在未来2年内,除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等屈指可数的3-5个大型IPO项目外,CICC的传统优势项目将彻底消失。寒酸的中小型IPO,风险极大、CICC因资本实力弱而无法承担的后续发行,债券承销,兼并收购等“二三流”项目能否满足CICC这只史前巨兽的胃口,答案将逐渐揭晓,而09年年初的Bonus信封,似乎为故事的结局暗藏下一个并不隐晦的伏笔。
在华尔街,投行们 “卖力赚钱”的IBD早已沦为客户关系维护的纽带、而非主要收入来源,直接和间接“用钱赚钱”的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交易(Trading Desk)成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虽然金融危机对这种疯狂的资本行为敲响了警钟,但投行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回到100年前依靠IBD佣金的时代,而是在对整体的业务模型进行完善和调整,进一部扩充资本实力,为几年后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埋下种子。
更加本质的问题在于,中国商业文化的力量远远强于所谓的“投行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种外来的商业文化。所有的外来行业,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打上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烙印。这种中国商业文化包括股权问题、政府问题、社会结构甚至风俗习惯。
CICC,这只孤独的恐龙,面对如此恶劣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和大而无形的文化环境是否走到了辉煌生命的尽头?一个薪资水平向 “国内券商”看齐的CICC是否还是国内外一流学府传说中的那个令人神往的圣地?时间将给出答案,相信我们不用等待太久。
『陆』 中国平安股可以长期持有吗
我个人认为中国平安这只股票是适合长期持有的。
类似之前有专业人士问中国平安总市值会成为A股最大市值的股票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中国平安的发展壮大,中国平安是可能成为A股市场最大市值的股票,从这里可以说明整个市场都是看好中国平安,间接性说明中国平安适合长线持有的。
(4)长期上涨趋势
中国平安自从上市之后在2008年之时见到低点4.48元,随后开始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出,尤其从2014年开始,中国平安走出加速上涨行情;截止本周中国平安再度创了92.47元的新高;11年时间已经走出了近20倍的涨幅,已经相当于每年都有1倍以上的收益率;从历史中国平安涨幅来看是适合长期投资的。
综合以上四个角度分析中国平安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平安是适合长线持有的,也是具备长期价值投资的股票。
『柒』 中国平安股票分红为什么下跌
大多数人对于股份分红还是很陌生,对于少部分人来说它很清晰透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股票分红的这些知识吧,想了解股票分红的知识的朋友,看这一篇就够了!
分析之前,紧跟学姐的节奏,带你们领取一波福利--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新鲜出炉,赶紧看看吧:【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股票分红的意思
(1)股票分红是什么?股票多久分一次红?
股东得到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就是股票分红,上市公司在经营以及投资所得的盈利中,投资者可以获得一定的红利,金额是以股票份额的相应比例来定的。通常来说,上市公司会采取在半年报或者年报的时候开展分一次红。不能肯定是这个时间,还是取决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具体情况以公司发布的公告为准。
(2)股票怎么分红?怎么领取?什么时候到账?
股份分红是有两种方式的,送现金和送股票,类似“每10派X元”是的涵义每十股派x元的现金。“每10转X股”的意思就是每10股会送你10股股票。
一般通常分红都会在除权除息日当天到账,不过偶尔也是有例外的。具体还是要看看上市公司是怎么安排的,通常在半月之内就会到账。就像那种大盘股,分红涉及的资金太多,结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多。分红送股送现金这些都会自动进行,完全不用投资者操心,只需要花一点耐心等待。
(3)怎么知道有哪些分红的股票?怎么查看自己的股票有没有分红?
如果有股票分红,那上市公司一定会发布公告,行业软件里面也是可以自行查看的。但不少的行情软件没有把分红信息给做得很好,这就让许多的投资者失去了很多的投资机会。这里有款软件很优秀推荐给你,这个投资日历有许多关于股票解禁、上市、 分红的实时信息,对股民们而言,这绝对是一款神器,欢迎点击下方,即可领取!专属沪深两市的投资日历,助你快速了解行情
(4)股票分红需要扣税吗?如何规定?
股票分红的时候,也需要按照比例进行纳税,股票所得红利扣税额度和持有股票的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买入股票的时间不同,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对应的计算持有股票的时间。具体的交税标准已经为大家准备到下图中。
三、股票分红是利好还是利空,可以买吗?
不过长期来看,分红对股价来说更多的是偏中性的,不可以此来作为买卖依据,上市公司是否分红并不是评议一家公司好坏的唯一判断依据。
重要原因是股票分红的影响持续期间较短,长期行情走势还是要根据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基本面良好的公司,一般都处于上涨趋势,短期涨跌没有影响到长期趋势。
假如你不会判断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成长能力等,干脆点开下面的链接,开始进行诊股,会有专业的投顾帮你分析,你看好的股票是否可以购买:【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好不好?
应答时间:2021-08-2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捌』 平安股票分红怎么算的
股票分红是每年年报和半年报,大概是3月份,7月份,上市公司开股东大会,根据盈利情况,公司经营情况,决定每10股分红多少钱。中国平安,2018年具体分红多少,还没有确定下来,耐心等待结果吧,2017年,分红每10股1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