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及其成因分析 一、系統風險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要風險 我國證券市場目前存在兩大風險: 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是指因個別證券公司的特殊狀況造成的風險。如公司的業績不佳、財務狀況不良信息的披露、工人的罷工、公司領導人的更換、市場競爭中的失敗、派息不合理等。 由於各個上市公司的情況千差萬別,非系統風險具有相互抵消的可能, 所以這類風險,可以通過證券組合來加以避免。 系統風險是指由於某些因素給市場上所有的證券都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如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國家稅法的變化、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變化、世界能源狀況的改變都會使股票收益發生變動。由於這些風險來自企業外部,是單一證券無法抗拒和迴避的,它對所有企業的證券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投資者不能通過多樣化投資分散掉,因此,這些風險又叫不可迴避風險或不可分散風險。 根據有關人士對我國上海證券市場風險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所佔的比例較大,平均值為 80% ,而在西方的成熟股市中,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所佔的比例都較小,平均值一般都低,有的僅為 30% 。由此可見,我國的股市與西方成熟股市的差別。 相反,系統風險在證券市場風險中所佔比例較大, 非系統性風險所佔比例較小, 這必然會導致通過投資多元化來分散和降低風險的空間極其有限,股市投資風險較大。回顧我國股票市場發展的短暫歷史,分析造成股市幾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也可以證明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主要來自系統風險。 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周期性波動風險、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主要來自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指政府有關證券市場的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或是有重要的舉措、法規出台,引起證券市場的波動,從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二、我國證券市場系統風險成因分析 有關部門過多地採用政策手段干預,加劇了證券市場系統風險。由於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催生的,而相對於西方證券市場百年興衰發展史來說,且僅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還是一個新生的、不成熟的嬰兒。人們對證券市場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各種法規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充分,再加上管理體制本身的局限性、市場競爭的無序性、信息的壟斷性以及運行方式的不規范性等因素的存在,單靠證券市場自身力量無法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運行,這就決定了政府必然較多地、更容易地使用政策手段來干預市場,「政策市」即色彩很強。 由於監管層次單一,還沒有形成政府、證券業本身及社會等多個層次的監督體系,並且監管缺乏足夠的透明度,一般投資者事先很難預測股市政策變動的情況,從而造成很大的風險。(2006 年等年份股票市如一場疾風暴雨大起大落,就是因為政府政策、政府幹預、市場消息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引起股價上躥下跳,股價並沒有體現出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與財務指標等非系統因素的影響,其結果是中小股民受到最大的損失。從股市過去走勢與經濟發展不協調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也是有關人士為什麼說我國的股票市場是典型的、封閉的政策市場的原因)。 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加大了系統風險 一般而言, 證券市場有資源配置、企業融資、對資本資產的風險收益進行合理定價等基本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資源配置功能。在我國由於證券市場不發達,對證券市場功能定位主要局限在幫助國有企業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國有企業籌資解困等。 正是過於強調了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忽略了證券市場的其它功能,導致部分上市公司不思進取,考慮更多的是怎樣索取,通過發新股、配股、增發新股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方式,變著法向投資者圈錢,把股市圈來的錢當作免費大餐,投資者長期持有,不僅賺不到錢,還要接受上市公司的不斷盤剝圈錢。上市公司的短期行為雖然解決了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但卻為日後再籌資以及股市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也加大了系統性風險。這就客觀上加大了系統風險。 退出機制不到位導致過度投機 近年來,在證券市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投資績優股賺不了錢,而投機垃圾股能賺到錢。原因在於大搞資產重組,實實在在出現了一些「烏鴉變鳳凰」的案例。正是在這種誘惑下,兩市大炒重組股,不管真真假假,只要有重組的可能就大炒特炒。然而,真正能重組成功的案例數量卻非常少,比例相當低。但暴炒的結果卻給投資者造成一種錯誤的理念,投資績優股賺不了錢,投機垃圾股能賺大錢。 正是因為退出機制不到位, 才使常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具有所謂的「殼資源」 價值,於是市場中很多早應摘牌的企業,不但沒有被市場淘汰,反而總能屢屢起死回生,成了「莊家的寵兒」。在新規定的退市和恢復上市辦法中,可以說寬松得不能再寬鬆了。 管理層不但給了虧損公司一年的寬限期, 而且同時又規定只要公司重組後盈利,就可以摘掉虧損的帽子,獲得重新籌資能力。正是新規定的出台,使奄奄一息的虧損一族大漲,其原因是投資者認為既然獲得寬限期,那麼必然能重組成功,所以寄希望在「資產重組」上大賭一把,因此忽視了市場風險的存在。這其中的投機成分足可見一斑。這在客觀上損害了理性投資者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再相信所謂的正確的投資理念,客觀上也誤導了人們對政府政策的理解。 購買垃圾股能賺錢的財富效應,使投資者認識趨同,紛紛轉向垃圾股,使股市的系統風險越積越大。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盡快實施退出機制,對大幅虧損股票要堅決摘牌,不搞「起死回生」,真正作到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才能為股票市場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查處不力,加劇了系統風險。 有關部門監管不嚴,盡管我們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這對維護二十多年來股票市場的發展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行的法律和法規在實際貫徹執行方面還存在不足,執法力度還很不夠。主要表現在:現行的法律對於約束上市公司恪守投資承諾軟弱無力,使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行為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如大慶聯誼利用財務公告誤導投資者,至今沒有受處罰;深華源公開違反會計准則做假帳,至今沒有被立案審查;億安科技、水仙股東起訴上交所和證監會,操縱股價造成投資者損失,管理層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等等。在此我們不討論責任的歸屬問題,而是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根源,這就是監管不嚴,查處不力。這樣,無論是上市公司, 還是投資者都無法在一個市場游戲規則健全,能夠完全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環境中參與交易,其結果不僅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損害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加劇了系統風險。 因此, 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上重視資本市場的法制建設問題。企業資金入市助長了股市過度上漲,1993 年證券市場資金准入的制度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允許國有企業、國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市, 允許保險公司資金入市,允許券商的增資擴股資金、股票抵押貸款資金和從銀行拆借市場獲得資金入市,對於溝通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推動股市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但應看到,允許企業資金入市,可 以使資金面變得寬松,但如此寬松的一個負面效果在於投資者忽視股市的基本面風險,上市公司增加股票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股市泡沫風險,不僅損害了大眾投資者的利益,而且也將自己的業績風險暴露在股市泡沫風險面前。 在實業投資前景不好、實際稅負較重、企業邊際利潤很小,而證券市場投資一級市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200%, 又幾乎沒有風險,二級市場投資風險目前也並不大的情況下,使證券投資對資金的吸引力遠遠大於實業投資。允許企業資金入市,為資金名正言順流入股市打開了方便之門。於是,很多貸款特別是一些大企業的貸款,只在企業內走上一圈,很快就進入市盈率可觀的股市。貸款資金用於「炒股」 雖金額並不太大, 但發生額卻不小。據測算,股票抵押貼現,券商透支,銀行融資,放大了系統風險數倍。一些上市公司收1益的來自戰略投資人,一些上市的實業公司甚至轉向資本運營公司,從價值創造者變成了價值評估者, 就是這種情況的最好證明。 由於受目前各種市場和市場因素的潛在影響,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在客觀上會導致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使上市公司獲得超額認購資金,這又使發行價走高成為必然趨勢。再就是更多的上市公司為了獲得較多的募集資金,在招股說明書中空列項目,在得到資金後,又變更募集資金投向,更多的上市公司則直接將 錢交給券商炒股票,助長了股市泡沫。三是部分上市公司由於難以處理超過計劃的那部分資金,出現募集資金被閑置浪費的現象,違背了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的初衷,也不利於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功能。四是目前股權結構非流通股居多,流通股發行價越高,與非流通股的成本價相差越大,將來 國有股按市場價減持的阻力就越大。五是當市場機制不靈時,市場化就成了無政府化的代名詞。其結果是: 發行價高、上市首日開盤價高、上市首日換手率高的三高現象,使上市公司圈錢之風愈演愈烈, 二級市場失血狀況越來越嚴重。造成信息不對稱,加大了系統風險。 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信息披露制度已成為證券市場制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證券法規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規定,我們國家也不例外。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並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和國際化,極大地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發展。但相對於迅速發展起來的證券市場而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管理相對滯後,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這主要表現在: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信息披露的隨意性;信息披露的滯後性和不連慣性;信息披露的虛假性、信息披露的不規范性。由此造成投資者和投資者之間以及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因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內容的真假、時間上的先後不同對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做出不同的反映和判斷。由於對新信息的產生及其客觀性、真實性和有效性很難預期,買賣雙方對證券產品的價值變化的判斷就很不確定,雙方信息的不對稱狀況十分容易引起價格操縱,導致證券產品價格的嚴重扭曲,由此造成證券市場上供求雙方大量的非理性投機。 這一方面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證券市場的風險。 加大了系統風險。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 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要求上市公司是一個有國家法律保護的、制度嚴謹的分權——制衡體系,通過一系列委託代理關系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機制,維系公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企業改制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換個形式罷了。主要表現在: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國有資產所有者嚴重缺位,和由此產生的代理問題, 作為公司代理人的經理人員缺乏長期的激勵機制;股權結構畸形,難以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由於在我國的國有企業中,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經理人員三者之間的責、權、利制度安排難以規范和統一,其結果是,董事會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肩挑,行為不受監督和約束,甚至凌駕於董事會之上,獨斷專行等等。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上市公司與原有母體之間形分實合,在人員、資產、財務方面難分彼此,界限模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是兩個獨立的經濟實體,但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由於其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資產、財務不分彼此, 完全是一筆糊塗帳,這就給了某些別有用心的大股東以可趁之機。如幸福實業 20億多萬元資產被集團私自拿去抵押,三年來公司居然不知情。更奇怪的是絕大多數擔保不要說沒經過董事會討論,甚至連董事會也不知道。然而,即使上市公司與集團明明白白地實行了「三分開」,部分上市公司也難逃「搖錢樹 」的下 場。因為在多數公司仍然是「一股獨大」。 在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情況下,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難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將中小股東玩弄於鼓掌之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析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系統性風險,我們不難發現,股票市場最大風險,不是莊家做市炒股票,而是市場交易規則不健全,政策不完善,是管理層重大政策出台時不能確保投資者同一時間獲知,導致上市公司與莊家相互勾結進行內幕交易,而監管部門不及時查處違規、涉嫌犯罪的行為所帶來的風險。投資者在一個 交易規則不健全的市場參與沒有完全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游戲, 其系統性風險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 我國證券市場的系 統風險是在特定時期和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我 們不能因此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 事實上, 我國證券市場的系統風險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
2. 我國股票市場的產品結構有哪些不合理,或者說有哪些有待改進的
中國股市的長期操作策略
一、用企業價值增長的理念來進行投資股票投資是投資企業,應該只買未來幾年能夠有大概率業績增長的 企業股票,這樣才能在未來幾年中贏得業績和市盈率雙重增長帶來的大回報。戴維斯雙擊是應該讓投資者 全力追求的標的。最關鍵的是企業價值的「增長」,否則將可能面臨另外一種可怕的結局:戴維斯雙殺。要 持續不斷地關注持有股票的那家公司,你對公司的關注要勝過對持有的那個股票的關注。要高度關注企業 現金流,而不是盈利。因為基於每股盈利的會計處理可以做出公司管理層想要的利潤,但是現金流卻是很 難胡來。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最現實的區別,在於他們對待股市變化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於預測 市場波動,並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於按合適的價格購買並持有合適的證券。實際上,市場波動 對投資者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市場出現低價時,投資者會理智地做出購買決策;市場出現高價時,投資者 必然會停止購買,而且還有可能做出拋售的決策。擁有穩健過票組合的投資者將會面對股價的波動;但是, 他既不應該因為價格的大幅下跌而擔憂,也不應該因為價格大幅上漲而興奮。他始終要記住,市場行情給 他提供了便利--要麼利用市場行情,要麼不去管它。他千萬不要因為股價是上漲而購買,或者因為股價下 跌而拋售。如果按下面的說法來簡單地理解這句座用銘,那麼他就不會犯下太大的錯誤:不要在股價出現 大幅上漲後立即購買,也不要在股價出現大幅下跌後立即出售股票。
二、用長遠的眼光對待一個投資輪回(五年期左右),要適應股票價格波動投資者要有人生 和投資的長遠目標和希望,站高看遠,這樣才能在不斷地在奔向目標時不至於迷失自我,也能夠很好地避免 因為過多的關注細節而影響自己的情緒,進而影響操作。絕大多數人都把財富的快速增值看的太重了,而 忽略了時間因素的作用,放大了細微的東西,而忽略了大勢。一些市場統計數據顯示,一隻股票一年的正 負波動往往可以達到 50%,但從更長期來看,價值一定會以合適的價格體現。格雷厄姆說,50 年的投資經 歷,讓他沒有發現一個跟隨市場走勢操作能夠長期盈利的人。把股市當成快速致富工具的看法是十分危險 的,尤其是那些夢想通過股票迅速致富的人,最終只能是虧損累累。晨星公司在過去 15 年時間里,仔細研 究了成千上萬的基金管理人的談話,發現沒有一個基金管理人花費時間思考市場短期走勢;相反,他們把 目光盯在他們能夠長期持有的低估的股票上。 要建立長期跟蹤股票群,以便為下一波機會到來時做好准備。成長股的定義是:不僅過去的業績超過了 平均水平,而且預計將來也會如此!市場習慣於高估那些增長極快或在其他方面很出色的普通股,相對而 言,市場至少會對那些因為發展不令人滿意而暫時失寵的公司做出低估。積極投資者要關注那些在一段時 間內已不受歡迎的大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價格被低估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當期令人失望的及格過,二 是長期被忽視或不受歡迎。 從根本上講,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含義,即他們使得投資者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下跌時 做出理智的購買決策,同時有機會在價格大幅上升時做出理智的拋售決策。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里,投 資者最好忘記股市的存在,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股息回報和企業的經營結果。 人們往往會把風險的概念,擴展到所持有的股票可能會出現下跌的情況,即使這種下跌只是周期性和暫 時性的,而且他無需此時賣出。但從實際意義上看,這並非真正的風險。就真正的投資者而言,單是市場 價格的下跌,並不會導致投資者的虧損;因此,市場可能出現下跌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他面臨著實際的 虧損風險。如果以合理的投資年限來衡量,一組精心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能為我們提供滿意的整體回報, 那麼,這一組合實際上就是「安全」的!在此期間,其市場價值肯定會有所波動,但投資者同樣有可能不會 在成本價之下賣出股票。如果這一事實給投資造成了「風險」,那麼,這種投資既應被稱作是有風險的,同 時也應被稱作是安全的。假如我們僅把風險這一個概念應用於價值的損失(股票的實際售出、公司地位的 嚴重惡化,或者更常見的是由於買家相對債券的內在價值過高而出現了虧損),那麼,這種混淆就可以避 免。投資者不能應給股票價格的波動而宣稱「股票有風險」!投資者應該了解波動,而且應該對此做好財務 上和心理上的准備。投資者想從市場水平的變化中獲利---當然是通過所持有的股票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 而上漲,但也有可能是通過按有利的價格進行購買和出售。在研究某企業的財務報告時,從最後一頁開始, 慢慢地往前閱讀。凡是企業不願意你看到的東西都放在後面,這就是你應該首先查看後面的原因。
三、深思熟慮的投資方法,是穩固建立在安全邊際的基礎上 就一般的(通常情況下用於投資的)普通股而言,其安全邊際表現在預期的盈利能力大大高於債券的利 率。將所付出的與所得到的進行比較,這種習慣是投資方面的一種寶貴特徵。在長期關注的基礎上,買入 具有較大的安全邊際的企業股票。在熊市群氓的恐慌下,合適安全邊際之下還有更大的安全邊際。股票往 往在下跌過程中剛剛開始出現誘人安全邊際時,往往是需要投資者開始重點關注的時候,而不是馬上重倉 買入。實際情況是,下跌之之後還有更大的下跌,2008 年的大熊市就是很好的明證。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學 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操作,不要急著全倉買入,或者重倉買入。我們閱讀有關巴菲特的傳記,往往能夠看 到巴菲特買入的一些優秀企業往往只有 6-8 倍的動態 PE, 這也說明耐心是多麼重要。 從美國股市歷史來看, 盡管經歷了與地震一樣無法預測的波折和事故,但是這一點不會改變:穩健的投資原則一定會帶來穩妥的 結果。在以後的行動中,仍然必須堅持這些原則。股票的穩健投資並不僅僅在於購買價格接近於其資產價 格。除此之外,投資者還必須要求:合理的市盈率,足夠強有力的財務地位,以及今後幾年內的利潤至少 不會下降。無論如何小心謹慎,你投資購買的股票的價格仍將會不時走低。雖然無人能夠根除此種風險, 但安全邊際和控制恐懼可以讓你管理好風險。投資者的「可怕」損失總是由於「投資者在買入時忘了問一下 ?價值幾何??而造成的」。最令人痛心的時,這些投資者總是在其最需要自製力的時候失控;這恰恰證明了 格雷厄姆的如下論斷:投資者的最大問題甚至最可怕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那些被高估的股票將 在隨後的市場上出現大幅下跌。 在股價合理的情況下,成長股值得去購買。但是,在其市盈率大大高於 20 或 30 倍時,再去大量購買就 會有些不妙了。股價的暴跌,並不是表明人們對兩家公司未來的長期增長產生了懷疑;相反,它反映了人 們對溢價(來自於股市本省對這些企業極為看好的前景所做出的高估)缺乏足夠的信心。多年的觀察結果 告訴我們,投資者的主要虧損來自於經濟狀況有利時期所購買的劣質股票。股票購買者把當期較高的利潤 當成了「盈利能力」,並且認為業務興旺就等同於安全邊際。成長股的購買者所以來的預期盈利能力,要大 於過去的平均盈利能力。因此,可以說,他在計算安全邊際時,以預期利潤取代了以往的利潤記錄。 四、現金管理極其重要,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現金管理體系 重要的是,聰明的投資者必須始終提防那些意外的和估計不足的事情。要考慮極端的可能性:一方面, 股票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則有可能突然出現同樣大幅度的暴跌。在大熊市時,這一點會讓你 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