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艾利斯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漁具上市公司股票 2024-09-23 11:11:31
企業國外上市股票價格 2024-09-23 11:09:10
華大股票行情中心 2024-09-23 11:03:36

艾利斯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6-08 08:20:49

『壹』 ABC行為分析理論(模型)是誰提出的

為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

情緒ABC理論為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1)艾利斯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ABC行為分析理論的相關要求規定:

1、對來自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覺分析;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對外部影響的內部模式,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期望。

2、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儲存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進行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

3、現實情景的知覺分析與基於過去經驗的認知加工間的比較系統,稱為認知比較器,它帶有龐大的生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激活機構,並與效應器官聯系。

『貳』 艾利斯的abc理論中,a,b,c各代表什麼其中關鍵因素是哪個

A是指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

B即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

C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關鍵因素是B。事件A只是誘發情緒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對事件A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2)艾利斯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是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然而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2、是過分概括化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

3、是糟糕至極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叄』 請利用艾利斯的ABC理論解讀病人的情緒和行為特點

嗨,一點點不舒服,逼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又不想去看,可以堅持西無法增值,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時代

『肆』 結合自身實際,運用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調節和控制情緒。(

我覺得想要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話,你就可以給自己找一個事情做,分散注意力。

『伍』 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內容是什麼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陸』 請舉例說明艾利斯清緒調節的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如圖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後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ridge),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闡釋編輯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麼?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起作用。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2不合理的信念編輯
一切按照心理期待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一個人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情緒由外界控制,自己無能為力;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

3特徵編輯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過分概括的評價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4情緒療法編輯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 ABC 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5案例分析編輯
【案例一】有一個年輕人,自我感覺很有才華,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於是便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一天他決定跳海,但他剛跳下去就被一個老漁民用漁網撈了起來。
他很生氣,沖著老漁民嚷道:「你什麼意思,把我撈起來干什麼?」
老漁民說道:「年輕人,為什麼跳海呀,你這么年輕多可惜呀!」
於是年輕人就對老人訴說了他懷才不遇的苦衷。
老漁民聽完,說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運氣來了。我正好是治懷才不遇的專家,我幫你治治吧。」
年輕人很詫異,急忙問老漁民醫治之法。
老漁民說:「我有秘訣,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老漁民說著,順手從沙灘上揀起一粒沙子,往旁邊一扔,說:「年輕人,幫我去把我剛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揀過來,然後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聽了很生氣,說道:「你想耍我呀?這么多沙子,我怎麼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聽了,笑著說:「別生氣,我這還有個條件,如果你滿足了我這個條件,我也告訴你。我這里有一顆珍珠,我把它扔到沙灘上,你去給我找回來。」
很顯然,年輕人輕而易舉地把珍珠揀了過來,交給了老漁民,並很虔誠地說:「老人家,我把珍珠揀過來了,可以告訴我秘訣了吧?」
老漁民一臉安詳,說道:「年輕人,秘訣我已經講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之所以有懷才不遇的感覺,是因為自己是無數沙子中的一粒,跟旁邊的沙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如果因為自己是一顆珍珠,那麼伯樂就會很容易地發現我們。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伯樂,而是因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萬馬叢中能夠讓別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千里馬。
【案例二】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糟,只是他把自己想像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比如,同樣是失戀了,有的人放得下,認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卻傷心欲絕,認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會有愛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試失敗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次面試只是試一試,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有的人則可能會想,我精心准備了那麼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麼用啊,人家會怎麼評價我。這兩類人因為對事情的評價不同,他們的情緒體驗當然不同。
對於上面這個失戀的年輕人來說,失戀只是一個誘發事件A,結果C是他情緒低落,生活受到影響,無法專心工作;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正是他的認知B--他認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對方的回報,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換個想法--她這樣不懂愛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現在她離開可能避免了以後她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傷害,那麼他的情緒體驗顯然就不會像現在這么糟糕。
【案例三】我認識一個女孩小麗,她大學時學的是中文,後來,進入了一家廣告公司,擁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年薪。按說,小麗應該過得不錯,不會有跳槽的念頭。
一天,小麗為老總寫一個活動的演講稿,怎麼也不能讓老總滿意。小麗硬著頭皮改了七八次,可總被老總批得體無完膚,還說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麗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認定是老總有意為難她。自己怎麼碰到這么個挑剔的老闆呢?真是命苦啊!一連幾天,小麗都陷入這種痛苦又無法擺脫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當然,老總的發言稿也沒再讓她寫,而是讓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師姐代勞了。
對此,小麗很不高興。一方面覺得老闆針對了她,另一方面又覺得師姐代勞她的工作傷了她的自尊。我勸她說,工作上的困難,誰都遇到過。遇到了困難誰都不會高興,關鍵是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困難。沒有一個老闆會無緣無故地處處為難一個員工,他大不了可以開除你。這對你倒是一個磨煉的好機會,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本領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逼迫學到的。你不妨這樣想想,並虛心一點跟你的師姐好好學習一下。她聽從了我的意見。
幾天後,師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講稿,老闆很滿意,並拍著她的肩膀說:"小麗,你還是有潛力的,工作的時候要勤於把它們挖出來呀!"聽了老闆這樣的肯定,她頓時又覺得老闆是個和藹的老頭了。這個女孩的認知改變了,情緒改變了,結果也改變了。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么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

『柒』 請用文字簡述艾利斯的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就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7)艾利斯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依據ABC理論,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情況,我們不難發現人的不合理觀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

過分概括的評價,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捌』 簡述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舉例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受這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比如,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8)艾利斯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特徵:絕對化的要求是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過分概括的評價,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

『玖』 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成長經歷

1913年9月27日,阿爾伯特·艾利斯出生在美國匹茲堡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是3個孩子中
阿爾伯特·艾利斯
的長子,4歲時全家移居紐約市。艾利斯的父親是一位商人,經常在外商務旅行,對孩子較少關愛。
阿爾伯特·艾利斯在他的自傳中,描繪他的母親是一位熱衷於自己想法、有兩極傾向的婦女,「喋喋不休,但從不傾聽」。對於大部分話題,她都要詳細解釋她的強烈的意見,但極少說明這些觀點的事實依據。艾利斯的母親和父親一樣,對孩子感情冷漠。艾利斯說到,在他上學時,他母親經常還在睡覺,而他放學回家時,母親又經常不在家。除了情感痛苦以外,阿爾伯特·艾利斯也要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他用自己的錢買了一個鬧鍾,叫醒他們,並為他們穿衣。當大蕭條到來時,三個孩子都不得不找工作來幫助家庭。
阿爾伯特·艾利斯在童年時期體弱多病,青年時期也一直遭遇無數的健康問題。5歲時因腎炎住院,還因扁桃體炎住過院。
阿爾伯特·艾利斯在紐約市立大學商學院學習,獲得文學士以後,才涉足臨床心理學領域。
1942年,艾利斯開始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主要接受心理分析學派的訓練。
1943年6月,阿爾伯特·艾利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艾利斯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又進行了附加的心理分析訓練。如同當時大部分心理學家,他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論很感興趣。
1947年阿爾伯特·艾利斯獲得博士學位後不久,開始個人分析。卡倫·霍妮對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思想影響最大,不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艾瑞克·弗洛姆和 沙利文的作品也對艾利斯形成他的心理模型起到關鍵作用。艾利斯相信阿爾弗雷德·科爾茲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和他的書科學與 Sanity,使他開始從哲學途徑創立理性情緒療法。
1953年1月,阿爾伯特·艾利斯徹底與心理分析分道揚鑣,開始將自己稱為理性臨床醫生。艾利斯提倡一種更積極的新的心理療法。1955年,他將自己的新方法命名為理性療法(RT)。這種療法要求臨床醫生幫助客人理解,自己的個人哲學(包括信仰)導致了自己的情感痛苦。 例如「我必須完美」或「我必須被每個人所愛」。艾利斯相信通過理性分析,人們可以理解他們的錯誤
當時實驗心理學中流行行為主義觀點,而臨床心理學中流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爾·榮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等心理分析學派大師的觀點。盡管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方法強調認知、情緒、行為方式,他對認知的強調還是激怒了幾乎每一個人,可能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追隨者除外。因此,他經常在專業會議上和出版物中感到敵意。
1965年,阿爾伯特·艾利斯發表了《同性戀:原因與治療》一書,將同性戀看作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在此10年前出版的金賽報告曾發現同性戀行為在男性和女性中都相當普遍。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宣布同性戀不再列為心理疾病,因而不需治療。1976年,艾利斯批判了自己在〈性與解放的男人〉中的早期觀點,轉而強烈支持同性戀者的權利。
2004年,阿爾伯特·艾利斯罹患嚴重的腸炎,
2007年7月24日自然死亡,享年93歲。

https://www..com/s?ie=utf-8&f=8&rsv_bp=1&tn=&wd=%E8%A7%A3%E8%9C%9C29140944

『拾』 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情緒ABC理論的內容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這個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種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10)艾利斯股票分析擴展閱讀

ABC理論是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的核心,這一療法是由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創立的,它屬於3種認知療法中的一種,另外兩種分別是認知行為矯正法和阿倫貝克(Arron Beck)對抑鬱的認知療法。

在RET理論中,A是指外界的誘發性事件,即外界發生的客觀事件,B是指信念(Belief),即個人對外界發生事件的解讀評價,它是基於個體幾十年的成長經歷形成的,且通常是內隱的不易為個體所察覺,C是指結果,即個體產生的情緒或心理反應,如焦慮抑鬱,通常的觀點認為是A引起了C。

而RET的創始者認為我們產生的不良情緒C並不完全是由A引起的,A只是一個間接誘因,我們的信念B對外界事件的解讀才是直接原因。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去解讀,會引起不一樣的行為和情緒,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是由直接原因B引發的,可以說B作用的發揮恰恰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