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邦納的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三包集團股票代碼 2024-09-23 10:06:55
100萬買建設銀行股票 2024-09-23 08:31:31
評分久其軟體股票行情 2024-09-23 08:23:48

邦納的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6-08 09:16:55

⑴ 金剛石中間的金色是什麼

金剛石中除按四面體成鍵方式互相連接的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及碳結構,都稱為雜質.
天然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其他元素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等.
一般來說需要除雜的是人造金剛石,人造金剛石提純主要是將金剛石合成棒中的觸媒金屬、葉蠟石、石墨等雜質去除干凈.觸媒金屬目前多採用電解(或酸溶)的方法去除.葉蠟石則採用鹼處理的方法.石墨的去除傳統一般採用高溫加熱硫酸和硝酸的方法.通過長期工作實踐,去除石墨有以下經驗:
1.通過加熱硫、硝酸除掉的石墨是極少量的,而金剛石中大量的石墨是通過水洗除去的.
2.金剛石作為一種特殊的磨料,在其相互間不斷的摩擦過程,完全可以將依附在其表面的少量石墨研磨成粉狀,用水淘洗即可去除.
3.再用酸除金剛石中含有極少金屬的過程中也能對其表面少量的石墨起腐蝕作用

人造金剛石提純新技術研究:氣相氧化法是基於金剛石與石墨在空氣中的起始氧化溫度不同,選擇合適的溫度將石墨氧化掉,來實現金剛石與石墨、催化劑合金的初分離.

金剛石的化學本性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被弄清.牛頓首先提出假說:它們是由碳所組成的.直到19世紀末期,這個假說才被實驗所證實:把金剛石燃燒並將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數量換算成純碳,金剛石燃燒後還殘留若干灰分,這證明金剛石中存在其他雜質元素.當燃燒透明的金剛石晶體時,灰分為0.02%-0.05%.只有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數量達4.8%.在灰分中查明存在著下列元素:Fe、Ca、M9、Ti和Si.有的天然金剛石燃燒後,於氣態產物里找到氫和氧.還發現存在惰性氣體氮、氖等.
由於用高靈敏度分析方法(發射光譜儀、分光光度計、等離子體色譜、放射性測量等),因而可以檢出微量雜質.發現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比以前知道的多得多.
金剛石中的氣體雜質在早期的研究金剛石化學組成的著作里,已指出金剛石中氫的存在.但這些早期文獻中,所列的氫的含量,顯然是偏高的.
金剛石中的氮雜質,最初是用氣體色譜法測出的.金剛石中氮的含量變動范圍很大,某些晶體中達到0.23%(約4×1020原子/cm3).在紅外光譜中,譜線1280cm-1的吸收系數與氮雜質的含量有對比關系.氮的含量可按下式計算
n=3.3×10-5N•a
式中N為1cm3金剛石晶格中原子數,等於1.73×1023原子/cm3,為波長7.8um(1280cm-1)時的吸收系數.現代分析表明,工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最大,達0.25%,在Ⅱ型金剛石中它的濃度不高於0.001%.
在金剛石中的順磁中心,往往是單個氮原子,並異質同晶地取代碳.金剛石中這種形態的氮可用電子順磁共振法來測定.
在工.型金剛石中,氮以小片狀體存在其晶體中,這些小片狀體影響了紫外線和紅外光譜的吸收光,降低了熱導率等物理性質.l型金剛石也含有氮,但量少,且以分散的順磁方式存在.在Ⅱ型金剛石中,雜質氮以自由狀態存在著,它導致金剛石具有特別的解理性質以及光學性質和熱學性質.
在研究電子順磁共振譜時發現,除N14外,在金剛石中還有少量的N15.
人造金剛石順磁共振分析,同樣發現含有氮雜質.由Ni-Fe-Mn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用電子探針分析譜線可知有氮.
金剛石中有氧存在.例如對卡邦納達的分析結果得知有氧1.5%.
金剛石中的金屬和非金屬雜質進行發射光譜分析時,發現金剛石中有雜質硼.有人研究工型和Ⅱ型透明金剛石晶體,發現其中有些含有硼,硼的含量在大多數情況下與Al、Fe、Mg和Si一樣,這是一些經常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
在具有半導體性(Ⅱb型金剛石)的青色和藍色的天然金剛石中,必然存在有硼.因為某些研究者認為,這種性質與硼有關.而且目前所知,當天然和人造的金剛石滲硼時便染成深色並變成半導體.
金剛石中的雜質鈉,是用發射光譜分析確定的.某些研究表明,鈉的含量變動在4.4×10-9~4.2×10-6、g/g范圍內.有的研究報道,金剛石晶體內外層鈉含量不一,某些金剛石晶體外層鈉含量達1.4X10-9/g,而在晶體其餘部分里的含量不高於5X10-109/g.
在進行金剛石化學分析時,鎂是作為灰分而經常出現在金剛石中的一種元素.在灰分MgO的含量從痕量到個位數之間的范圍內變動.金剛石晶體中鎂的含量,如某些測試結果在痕量到0.001%之間.
在對金剛石灰分進行化學分析時,首次測出了金剛石中含有鋁雜質,灰分中Al2O3的含量可達18.77%.還有些測量結果表明,金剛石晶體中鋁的含量大約在0.1×10-89/g之間.同時,在某晶體中鋁和硅含量之問的對應關系是:鋁的含量越多,硅的含量就越高.
在金剛石灰分中,一般都含有硅這個元素,其中SiO2的數量有時佔47.08%.有的金剛石晶體硅的含量變動於0.0046%~0.01%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粗晶中的雜質元素,發現其中含有磷.某些金剛石的灰分中,含磷可達0.25%.
在粗晶和有殼的晶體的灰分中,第一次發現雜質鈣.作放射分析時,在金剛石中找到了鈧.分析中,鈧的含量在5.4x10-10~5.2×10-89/g之間.
在金剛石灰分中,發現有少量的鈦,它的含量在0.001%~0.005%.
有的金剛石,錳的含量在2.5X109~2.5×1016g/g之間.金剛石晶體中含有雜質鐵.
用放射研究時,測出了金剛石中的鈷.它的含量在3.1×10-8~7.7x10-79/g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幾乎總能在金剛石晶體中找到痕量的銅.有些分析,銅的含量在5.6~7.3g/g的范圍內.
金剛石中的雜質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

如上所述,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它對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晶體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在文獻中首先劃分的兩種類型的金剛石之間,它們彼此的區別就在於氮雜質的濃度.在1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達4×1020原子/crn3(約0.25%),現在這一類型的金剛石有時被稱為「含氮的」金剛石.在Ⅱ型金剛石中,含氮量小於0.001%(1015~1018原子/cm3),與I型金剛石相反,它被稱為「無氮的」金剛石.此外,還有中間型金剛石,其中含氮量在0.001%~0.01%范圍內變動.
根據對金剛石雜質元素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金剛石中幾乎總是含有Si、Ca、M9和Mn.經常發現有Na、Ba、Cu、Fe、B、Cr和Ti.在有殼的晶體中,幾乎總有Fe和Ti(而且通常是共存的),可是在普通的晶體中,Fe並不多見,而Ti特別少見.其餘元素Cr、CO、Zr、P、Sc、La、Lu、Pt、A9、An和Pb在金剛石中有時能找到.在各種晶體里,它們的含量不大,共存關系還不清楚.
不同礦床的金剛石中的雜質的濃度(g/g)是不同的.
由於人造金剛石有0.1-0.5mm/min的較快的晶體生長線速度,使得它一般都含有較多的雜質.這種情況下,生長的晶體能強烈而嚴重的包裹石墨、金屬和金屬碳化物.雜質含量可達3%以上,使金剛石成為不太透明或不透明的晶體.
在較慢的生長速度的條件下,生成透明的晶體,在這種晶體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雜質的分布特性.這些雜質除了不規則地散布在整個晶體中外,在某些情況下,雜質相應於晶體的對稱要素,有規律地排列著.

在人造金剛石中雜質元素的分布在被研究的金剛石中,雜質經常沿著晶體的對稱軸排列.它們形成從晶體生長點(此點和晶體幾何中心一般不重合)開始向晶體頂端成射線或點線.在八面體晶形的晶體中,雜質中心向八面體頂沿著L.排列是常有的.在某些金剛石中,雜質除線狀分布外,還有薄片狀、桿狀、扁盤狀或較大的不規則顆粒雜質.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表l是不同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的電子探針分析數據.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

⑵ 如何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呈現不斷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趨勢,波及歐洲、亞洲等地區並產生了嚴重影響。只有從理念、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這些影響,才能有助於我們正確面對今天和未來,有助於我們防患於未然。1、新自由主義思想和市場有效性理論破滅此次金融危機標志著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破滅。投行經營模式的消失以及商業銀行和房貸機構被政府大規模託管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了切身利益而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管。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僅導致了自身毀滅,也產生了必須由全社會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但監管過嚴又會窒息創新並阻礙市場所應發揮的功效。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又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在自由經濟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幹預這只「有形之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將是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2、巴塞爾新協議執行受到影響作為全球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框架,巴塞爾新協議(BaselII)在歷經十幾年的修改和完善,於2005年正式推出,並要求協議成員在2007年底執行。該協議把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准備金同銀行的信貸風險掛鉤。在當前形式下,銀行如執行新協議必須提取大量資金以抗風險,但這樣銀行就必然縮減用於信貸的資金,從而給信用緊縮雪上加霜。因此,金融危機使得巴塞爾新協議得不到有效執行。美國和歐盟已決定推遲執行新協議。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努力不得不又一次擱淺。3、風險管理制度和方法重新審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測算適度的風險准備金,用以彌補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一般有兩種測演算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採用「內部模型法」,是由公司內部自主開發模型,例如大銀行和券商普遍開發「風險值」(valueatRisk)模型來度量市場風險;另一種是適用於中小銀行和券商的「標准法」,即由監管機構提出一系列的針對各種風險類別的監控指標,銀行和券商按指標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後,銀行和券商的大規模破產將迫使監管當局推出更加嚴格的監控指標,並重新審視「內部模型法」的適用條件和范圍。4、國際會計制度和計價准則修訂現行會計准則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採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marktomarket)。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復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金融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是在財務報表的備注中一帶而過。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offbalancesheet),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這些會計准則和制度方面的漏洞急需填補。新的會計准則應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5、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不斷強化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如美國三大:穆迪(Moody)、標准普爾(Standard&Poor)、惠譽(Fitch),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得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被評公司需付高額年費),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中的高級債券類(SeniorNotes)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鑒於此,政府需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使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6、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正在完善金融危機的爆發提出了很多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董事會縱容投行使用如此高的杠桿率(雷曼的杠桿率高達37倍)?董事會在公司風險管理中起到什麼作用?董事會的構成、特徵、決策過程是怎樣的?獨立董事是否真正獨立?金融高管的豐厚薪酬是怎樣決定的?如何避免高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拿股東利益去賭博?等等。這些問題將敦促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制訂和設計更加完善的治理結構。7、金融市場陷入持續下滑和巨幅震盪的惡性循環股票、債券和商品價格泡沫的破裂給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養老基金造成巨額虧損。這些基金將在投資人大規模贖回及券商不斷要求補充保證金(marginfunction());}s)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忍痛割肉,進而加劇了市場下行和震盪,形成惡性循環。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Roubini曾在2006年就准確描述出金融危機爆發的次序,先是房市和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引發持有高杠桿的券商和房貸機構的破產,然後投資者的瘋狂出逃造成作為現金主要來源的貨幣市場資金的枯竭。這些後果都不幸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一一得到了驗證。按照Roubini教授的預測,金融市場的下一個引爆點將集中在靠高杠桿運作的對沖基金,以及由不良消費信貸(如汽車貸款)造成巨額損失的商業銀行上,從而引發金融市場的新一輪危機。8、重新審視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杠桿使用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華爾街投行通過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各種衍生工具,其本身價值取決於它所依附的標的資產的價值。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如運用得當,它是分散和規避標的資產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作炒作標的資產的投機工具。由於衍生工具都是伴隨著高杠桿使用的,投機風險也被成倍放大。隨著華爾街投行的消失,金融產品的無止境創新和高杠桿的無節制使用必將受到限制。9、金融業態重組速度加快作為金融創新的源頭和世界精英的代表,華爾街五大投行曾風光無限。2007年底,高盛雇員的平均分紅達到了令人咋舌的66萬美元,雷曼兄弟緊隨其後。僅一年時間,雷曼倒閉,美林和貝爾斯登被兼並,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將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變化之巨應驗了西方一句諺語:「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標志著投行這種「借短放長」(借入短限流動資本通過金融工程打包出售長限非流動性投資品種)、「以小搏大」(以小額經營資本通過高杠桿運作大額投資組合)的極具創新精神的經營模式的破滅。10、銀行收緊信貸引發信用緊縮銀行因投資和放貸的虧損而收緊信貸,這樣就割斷了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為緩解信貸緊縮,美聯儲已對大銀行注資超過2500億,要求銀行對企業放貸。其他各國央行也採取相同的措施。但據美國《商業周刊》調查,銀行拿到政府資金後只把少部分用於信貸,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危機,卻把大部分政府資金用於自保(填補已知虧損並預備將來損失),政府資金並未有效通過銀行流入企業。11、全球資本流動性枯竭在美國,最有力的證據體現在短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枯竭。這個市場是銀行間拆借流動資本和大企業流動資金的生命線。金融危機使得這條生命線出現了一個反常現象:以往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都會伴隨著貨幣市場利率的應聲下調,但過去幾個月此利率卻節節上升,反應出銀行之間和銀行對企業的極度不信任。為應對這一問題,美聯儲一方面大幅降息至零以示決心,另外還向這個生命線注資高達5400億。但此注資規模相對於更加龐大的資本市場只是杯水車薪,而零利率的效果還要拭目以待。放眼全球,資本流動性枯竭是當前各國央行都面臨的棘手問題,相對於僅一年前的全球資本流動性過剩,其變化之巨真是觸目驚心。12、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陷入困境如果企業不能從銀行和短期貨幣市場借到錢,另外的融資途徑只有發行債券或增發股票,但都不樂觀。在當前的股市形勢下增發股票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企業債券市場也同股市一樣大幅跳水,反應在企業債券市場收益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前有些企業債券即使承諾高達20%收益率也還是無人問津,反應了投資者對企業的極度悲觀情緒。13、實體經濟持續萎縮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正是由於其所有融資渠道(銀行、短期資本市場、股市、債市)的關閉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試想如果三大巨頭都面臨這樣的融資困境,中小企業的籌資能力就更加有限了。再發展下去的惡果將表現在不僅劣質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優質企業也面臨同樣困境而可能瀕臨倒閉,從而爆發全面的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將在信用緊縮、流動性枯竭、企業融資困境的三重壓力下持續萎縮。汽車行業作為美國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所推動和拉動的工業部門不計其數,因此三大巨頭的命運將決定美國實體經濟危機蔓延的程度。14、重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將以泡沫化的方式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衡量虛擬經濟是否達到正常水平以及是否保持穩定的狀態,最關鍵的是要看它能不能為實體經濟創造發展的條件,能不能為實體經濟的成長源源不斷地輸送有效的資金。如果出現負面效應,導致實體經濟的資源流失,削弱實體經濟的發展後勁,甚至掠奪實體經濟的資源,這種虛擬經濟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而虛擬經濟的發展應當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帶來的繁榮不會持久。15、國際油價和原材料價格暴跌原油和原材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其價格反映了人們對今後經濟增長的預期。國際油價從2008年7月的147美元,經歷了巨幅震盪,短短半年時間就跌到了現今的40美元左右。同時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盪和跌幅,發出了全球經濟衰退的明確信號。16、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果將是失業率大幅攀升。據經濟學家估計,美國2009年的失業率樂觀估計將到8.5%,而悲觀估計的這一數字將達到12%以上。而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力保在8%以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人口維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如何解決高失業率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大難題。17、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急轉直下的經濟形勢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滋生與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國國會最近提出「購買美國貨」這樣典型的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遭到世界各國的猛烈抨擊。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緊固件、檸檬酸、味精等多種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盡管去年11月20國集團協議表示今年不會設立新的貿易障礙,但從那時起,歐盟出台了更全面的玩具管理規則,印度已對某些鋼鐵進口提高關稅,阿根廷對鞋和汽車零件實施新的貿易壁壘,俄羅斯提高進口汽車、禽類和豬肉的關稅,印尼對500餘種商品的進口增加限制等。隨著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一定會更猛烈。但歷史經驗證明,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達到「損人不利己」的效果。18、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構金融危機為重新評價各國地位並重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了契機。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各國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各國要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充分發揮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19、全球金融機構監管體制的改革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市場缺乏有效監管。歐洲具有強烈的改革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願望,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是如此。各國應在加強更廣泛的全球監管並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作用方面達成一致。通過修改現有的監管架構,改善公信力,從而提高政策穩定措施的效果。IMF與新的市場規則和國際規則共同發揮更廣泛的監管作用。2009-2-258:08:54頂樓[方案]美國邦納-空瓶計數zlx12345文章:2112搜索本壇貼子搜索所有歷史貼子歷史積分:236新積分:3254給他發消息|加入好友查看詳細資料注冊:2006-6-9我的工控博客(6)20、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開始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三十年,美元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是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雖然,美國的皮特·凱爾教授認為中國因為儲備有大量美元,多年獲得很少的回報而受到批評,現在是得到報償的時候了,美元的走強使中國獲益。但是,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獨大的弊病,暴露了美國的不負責任,使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大打折扣,使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開始動搖。美元的走強具有臨時性,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應實施國際儲備多元化戰略,不斷降低美元在外匯儲備結構中的比重。21、國際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改進美國無監控的貨幣發行權、美元鑄幣稅的獨享權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權,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本次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的總爆發,也擾亂了國際金融的正常秩序。美元的特權使其發行缺乏基本的制約,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發行紙幣(百元美鈔的印製成本僅6美分)。美國向世界徵收了「鑄幣稅」,又時常向世界徵收「通貨膨脹稅」,因而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現在是改進國際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時候了。要改變美國主導國際金融秩序格局,就要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程,要讓的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有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要完善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在維護國際和地區金融穩定等方面的作用。22、美國巨額債務償還將引發爭執據經濟學家統計,美國自2000年起向外舉債超過3萬億美元,用以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模式。外債的很大部分進入了次貸市場而血本無回。誰來償還這筆巨債關繫到美國債務人(次貸借主)、美國納稅人(美國政府)、和國際債權人(如中國政府)的重大切身利益。一般認為,債務損失只能由三方共同承擔。各方承擔的比例將成為今後國際政治角逐的焦點。23、歐盟體制有效性受到考驗歐盟的持續擴容使其內部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歐盟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不僅有大國與小國、老成員與新成員的矛盾,還有三大機構的權力大小以及成員國在其中的權力分配的爭奪的矛盾。新舊成員國的心態和預期各不相同,新老歐洲間的分歧在歐盟擴大後表現得更為明顯。歐盟現有的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擴大後的新形勢。東擴使三大機構——歐洲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面臨癱瘓的危險。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各國的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他們在農業補貼、貿易、投資、人口流動與就業等問題上的分歧加大,從而更難達成共識。24、打擊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信心受挫導致恐懼心理的產生,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進而使危機更加深重。最近公布的兩個信心指數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1月份公布的全球CEO信心指數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CEO信心急劇下降,從第三季度的40下降到了24,這是自1976年第二季度開始這項調研以來的最低水平。CEO信心指數的下降折射了2008年最後幾個月惡劣的經濟狀況。展望未來,CEO們對2009年上半年的投資前景仍然保持悲觀態度。另一個廣泛應用的指標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它綜合反映了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並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從最新公布的2008年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美國、歐元區、英國、韓國等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指數均創歷史新低,折射出民眾對經濟發展前景的極度悲觀情緒。25、美國人的自信受到沉重打擊美國的文化就是自信與樂觀,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地球上最優秀的。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給美國人以沉重的打擊,讓自信和樂觀大打折扣,甚至普遍產生了悲觀和絕望的情緒。許多讓美國人引以為榮的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在殘酷的經濟事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並且不再具有示範意義。26、美國夢正在開始破滅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曾經是全世界的榜樣,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企業運作等方面,人們往往是言必稱美國。投行界的偶像級公司雷曼兄弟已經轟然倒塌,汽車界的偶像級公司通用也已搖搖欲墜。實際上,最讓一些國家氣憤的是美國經常兜售自己並不信奉的理念。美國曾先後向遭遇經濟危機的日本、拉丁美洲、俄羅斯、東南亞等國推銷休克療法,但美國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地採取積極干預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夢」在亞非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迅速下降。27、發達國家消費模式變化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是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中國的儲蓄率是所有大國里最高的,而美國的儲蓄率恰恰相反是所有大國里最低的。幾十年來,中國與美國儲蓄率的差異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儲蓄率是美國的2倍,現在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大約是50%,只佔國內產值的約10%,中國是美國的5倍。美國是一個超前消費型國家,現實的消費力量和超前的消費力量共同拉動了美國近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為的消費的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但事實表明,這種遠遠超過支付能力的過度消費模式是難以持久的,金融危機將會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消費方式。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過度消費模式會有所收斂。28、各國社會矛盾不斷加劇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人類生存容量急劇縮小,因而導致各國社會矛盾趨於激烈。具體表現就是各國的抗議活動、群體性事件發生頻次增加。比如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多個地方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俄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意率已經達到39%。最近在法國巴黎爆發了250萬民眾參加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對金融危機應對不力。同時,買賣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房地產糾紛、證券權益糾紛等民商事案件在各國都將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29、對國有企業評價發生改變西方一些國家根據政府對生產的控製程度、政府對資源分配、企業產出和價格決策的控製程度等標准,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一直以中國國有企業較多為由,認為國有企業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但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了某些西方國家理念與行動的不一致。在運用利率手段調節經濟的方式基本失效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政府開始動用國有化手段。美國政府已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進行了國有化,並有可能對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實施國有化。英國政府向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BankofScotland,RBS)、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和勞埃德TSB銀行(LloydsTSB)這三家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此舉直接導致英國政府成了這幾家大銀行的控股股東。在英國公布注資方案的當天,歐元區各主要成員國均紛紛仿效,以各種方式向銀行業提供救助。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挪威等歐盟國家全線加入,使歐洲國家的救助資金達到創紀錄的1.9萬億歐元。中國的國有企業模式為國外企業國有化進程提供了榜樣和經驗。30、中國更加重視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剛剛公布的海關統計2月份數字,中國外貿進出口額確實是比1月份和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月份進出口總額是1662億美元,和去年相比增長18.4%,其中出口874億美元,只增長6.5%,增幅比較小,已經到了個位數,比去年同期的增幅要回落45%,比1月份也要回落20%。當前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國際需求大幅收縮,使中國經濟增長中出口的貢獻度大幅下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口眾多,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有利條件,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31、為中國能源戰略實施創造了機遇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能源生產大國和第二消費大國,但由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能源的供給仍然存在缺口。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避免受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影響,我國提出了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構想。現在是加速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絕佳時機,也是利用一些國家能源企業資金匱乏的機會,購買採油權和采礦權,或參股控股這些能源企業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最大的煤業公司神華能源出資2.999億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亞煤礦開采執照,兗州煤業洽購澳洲煤礦企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FelixResources),中石化集團斥資130多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Tangfunction(iterator)石油公司,這些案例都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前進。32、中國出口市場向多元化發展對於曾經以其產品百分之百銷往美國為榮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場危機的教訓是最為深刻的。盡管多元化已經提了很多年,可有些企業就是沒有感覺,滿足於單一的出口市場帶來的收益,而沒有考慮風險的過度集中。中國大陸對美歐實際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在50%左右,令中國出口過度依賴美歐市場。這場危機並沒有徹底改變美歐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地位,但在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下降。33、對企業經營戰略影響加深國內一些企業一直奉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基礎的經營戰略,這些從事完全貼牌生產的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最為嚴重。這將促使部分企業調整經營戰略,開始重視品牌建設的意義。34、中國外匯儲備結構發生變化弗里德曼在分析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時曾經說道,美中戰略經濟依存的基礎堪比冷戰期間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美中之間總算找到了真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有毒資產」。中國的財富被美國套牢。截至去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34%。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方向是美國國債,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人,截至去年11月末,累計持有美國國債6819億美元。在美國「零利率」的政策背景下,美元存在長期貶值的趨勢,我國應該適時地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在資產結構上增持歐元和日元資產;在持有美國國債的期限結構上,增持短期國債,減持長期國債。35、人民幣區域國際化步伐國際化是人民幣的發展方向,但人們一直就時機是否成熟、條件是否具備而爭論不已。我們要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首要任務是區域國際化,確切地說是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成為貿易結算貨幣甚至是儲備貨幣。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人民幣在港澳地區被普遍接受,在周邊其它國家和地區開始流通。2008年1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促進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經進行了5年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嘗試。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12日宣布簽署一個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為雙方的金融體系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並推動雙邊貿易發展。隨後,中國又與包括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等在內的周邊8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已從中國周邊地區。36、中國時代加速來臨有英國媒體認為,除非中國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國分量行事,否則不妨把它作為350個阿爾巴尼亞而不是一個美國來看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時代正在加速來臨。中國並非新興經濟體,確切地說,中國是「復興」經濟體。麥迪森曾組織專家運用購買力評價方法進行過比較精細和全面的定量測算,1820年中國GDP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量的28.7%,印度、法國、英國加起來才佔世界總量的26.5%。2007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257306億元,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總體而言,金融危機對歐美的影響要大於中國,如果應對得當,無疑將會加速中國復興的進程。

⑶ NBA2KOL邦納投籃包多少錢

投籃包介紹
馬特·邦納的標志性投籃和罰籃動作,邦納擁有一手三分絕技,而且出手較快。
投籃包等級: B
適合位置:
1級可用(PG、SG、SF、PF、C)
投籃包價格:
1天/240、7天/1080、30天/4000
分析
優點:邦納投籃包出手的速度比較快,定點投籃的穩定性不錯。三分線外的命中率也很可觀。
缺點:邦納投籃包的後仰投籃和漂移投籃的出手點不好掌握,出手速度也比較快。相比實用性240點券的價格就有些略貴了。

⑷ 金剛石中都有什麼雜質該怎麼處理

金剛石中除按四面體成鍵方式互相連接的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及碳結構,都稱為雜質.
天然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其他元素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等.
一般來說需要除雜的是人造金剛石,人造金剛石提純主要是將金剛石合成棒中的觸媒金屬、葉蠟石、石墨等雜質去除干凈.觸媒金屬目前多採用電解(或酸溶)的方法去除.葉蠟石則採用鹼處理的方法.石墨的去除傳統一般採用高溫加熱硫酸和硝酸的方法.通過長期工作實踐,去除石墨有以下經驗:
1.通過加熱硫、硝酸除掉的石墨是極少量的,而金剛石中大量的石墨是通過水洗除去的.
2.金剛石作為一種特殊的磨料,在其相互間不斷的摩擦過程,完全可以將依附在其表面的少量石墨研磨成粉狀,用水淘洗即可去除.
3.再用酸除金剛石中含有極少金屬的過程中也能對其表面少量的石墨起腐蝕作用

人造金剛石提純新技術研究:氣相氧化法是基於金剛石與石墨在空氣中的起始氧化溫度不同,選擇合適的溫度將石墨氧化掉,來實現金剛石與石墨、催化劑合金的初分離.

金剛石的化學本性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被弄清.牛頓首先提出假說:它們是由碳所組成的.直到19世紀末期,這個假說才被實驗所證實:把金剛石燃燒並將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數量換算成純碳,金剛石燃燒後還殘留若干灰分,這證明金剛石中存在其他雜質元素.當燃燒透明的金剛石晶體時,灰分為0.02%-0.05%.只有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數量達4.8%.在灰分中查明存在著下列元素:Fe、Ca、M9、Ti和Si.有的天然金剛石燃燒後,於氣態產物里找到氫和氧.還發現存在惰性氣體氮、氖等.
由於用高靈敏度分析方法(發射光譜儀、分光光度計、等離子體色譜、放射性測量等),因而可以檢出微量雜質.發現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比以前知道的多得多.
金剛石中的氣體雜質在早期的研究金剛石化學組成的著作里,已指出金剛石中氫的存在.但這些早期文獻中,所列的氫的含量,顯然是偏高的.
金剛石中的氮雜質,最初是用氣體色譜法測出的.金剛石中氮的含量變動范圍很大,某些晶體中達到0.23%(約4×1020原子/cm3).在紅外光譜中,譜線1280cm-1的吸收系數與氮雜質的含量有對比關系.氮的含量可按下式計算
n=3.3×10-5N•a
式中N為1cm3金剛石晶格中原子數,等於1.73×1023原子/cm3,為波長7.8um(1280cm-1)時的吸收系數.現代分析表明,工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最大,達0.25%,在Ⅱ型金剛石中它的濃度不高於0.001%.
在金剛石中的順磁中心,往往是單個氮原子,並異質同晶地取代碳.金剛石中這種形態的氮可用電子順磁共振法來測定.
在工.型金剛石中,氮以小片狀體存在其晶體中,這些小片狀體影響了紫外線和紅外光譜的吸收光,降低了熱導率等物理性質.l型金剛石也含有氮,但量少,且以分散的順磁方式存在.在Ⅱ型金剛石中,雜質氮以自由狀態存在著,它導致金剛石具有特別的解理性質以及光學性質和熱學性質.
在研究電子順磁共振譜時發現,除N14外,在金剛石中還有少量的N15.
人造金剛石順磁共振分析,同樣發現含有氮雜質.由Ni-Fe-Mn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用電子探針分析譜線可知有氮.
金剛石中有氧存在.例如對卡邦納達的分析結果得知有氧1.5%.
金剛石中的金屬和非金屬雜質進行發射光譜分析時,發現金剛石中有雜質硼.有人研究工型和Ⅱ型透明金剛石晶體,發現其中有些含有硼,硼的含量在大多數情況下與Al、Fe、Mg和Si一樣,這是一些經常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
在具有半導體性(Ⅱb型金剛石)的青色和藍色的天然金剛石中,必然存在有硼.因為某些研究者認為,這種性質與硼有關.而且目前所知,當天然和人造的金剛石滲硼時便染成深色並變成半導體.
金剛石中的雜質鈉,是用發射光譜分析確定的.某些研究表明,鈉的含量變動在4.4×10-9~4.2×10-6、g/g范圍內.有的研究報道,金剛石晶體內外層鈉含量不一,某些金剛石晶體外層鈉含量達1.4X10-9/g,而在晶體其餘部分里的含量不高於5X10-109/g.
在進行金剛石化學分析時,鎂是作為灰分而經常出現在金剛石中的一種元素.在灰分MgO的含量從痕量到個位數之間的范圍內變動.金剛石晶體中鎂的含量,如某些測試結果在痕量到0.001%之間.
在對金剛石灰分進行化學分析時,首次測出了金剛石中含有鋁雜質,灰分中Al2O3的含量可達18.77%.還有些測量結果表明,金剛石晶體中鋁的含量大約在0.1×10-89/g之間.同時,在某晶體中鋁和硅含量之問的對應關系是:鋁的含量越多,硅的含量就越高.
在金剛石灰分中,一般都含有硅這個元素,其中SiO2的數量有時佔47.08%.有的金剛石晶體硅的含量變動於0.0046%~0.01%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粗晶中的雜質元素,發現其中含有磷.某些金剛石的灰分中,含磷可達0.25%.
在粗晶和有殼的晶體的灰分中,第一次發現雜質鈣.作放射分析時,在金剛石中找到了鈧.分析中,鈧的含量在5.4x10-10~5.2×10-89/g之間.
在金剛石灰分中,發現有少量的鈦,它的含量在0.001%~0.005%.
有的金剛石,錳的含量在2.5X109~2.5×1016g/g之間.金剛石晶體中含有雜質鐵.
用放射研究時,測出了金剛石中的鈷.它的含量在3.1×10-8~7.7x10-79/g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幾乎總能在金剛石晶體中找到痕量的銅.有些分析,銅的含量在5.6~7.3g/g的范圍內.
金剛石中的雜質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

如上所述,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它對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晶體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在文獻中首先劃分的兩種類型的金剛石之間,它們彼此的區別就在於氮雜質的濃度.在1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達4×1020原子/crn3(約0.25%),現在這一類型的金剛石有時被稱為「含氮的」金剛石.在Ⅱ型金剛石中,含氮量小於0.001%(1015~1018原子/cm3),與I型金剛石相反,它被稱為「無氮的」金剛石.此外,還有中間型金剛石,其中含氮量在0.001%~0.01%范圍內變動.
根據對金剛石雜質元素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金剛石中幾乎總是含有Si、Ca、M9和Mn.經常發現有Na、Ba、Cu、Fe、B、Cr和Ti.在有殼的晶體中,幾乎總有Fe和Ti(而且通常是共存的),可是在普通的晶體中,Fe並不多見,而Ti特別少見.其餘元素Cr、CO、Zr、P、Sc、La、Lu、Pt、A9、An和Pb在金剛石中有時能找到.在各種晶體里,它們的含量不大,共存關系還不清楚.
不同礦床的金剛石中的雜質的濃度(g/g)是不同的.
由於人造金剛石有0.1-0.5mm/min的較快的晶體生長線速度,使得它一般都含有較多的雜質.這種情況下,生長的晶體能強烈而嚴重的包裹石墨、金屬和金屬碳化物.雜質含量可達3%以上,使金剛石成為不太透明或不透明的晶體.
在較慢的生長速度的條件下,生成透明的晶體,在這種晶體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雜質的分布特性.這些雜質除了不規則地散布在整個晶體中外,在某些情況下,雜質相應於晶體的對稱要素,有規律地排列著.

在人造金剛石中雜質元素的分布在被研究的金剛石中,雜質經常沿著晶體的對稱軸排列.它們形成從晶體生長點(此點和晶體幾何中心一般不重合)開始向晶體頂端成射線或點線.在八面體晶形的晶體中,雜質中心向八面體頂沿著L.排列是常有的.在某些金剛石中,雜質除線狀分布外,還有薄片狀、桿狀、扁盤狀或較大的不規則顆粒雜質.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表l是不同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的電子探針分析數據.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

⑸ 含有雜質的金剛石密度能大於3.52嗎

小於3.52
金剛石中除按四面體成鍵方式互相連接的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及碳結構,都稱為雜質.
天然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其他元素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等.
一般來說需要除雜的是人造金剛石,人造金剛石提純主要是將金剛石合成棒中的觸媒金屬、葉蠟石、石墨等雜質去除干凈.觸媒金屬目前多採用電解(或酸溶)的方法去除.葉蠟石則採用鹼處理的方法.石墨的去除傳統一般採用高溫加熱硫酸和硝酸的方法.通過長期工作實踐,去除石墨有以下經驗:
1.通過加熱硫、硝酸除掉的石墨是極少量的,而金剛石中大量的石墨是通過水洗除去的.
2.金剛石作為一種特殊的磨料,在其相互間不斷的摩擦過程,完全可以將依附在其表面的少量石墨研磨成粉狀,用水淘洗即可去除.
3.再用酸除金剛石中含有極少金屬的過程中也能對其表面少量的石墨起腐蝕作用

人造金剛石提純新技術研究:氣相氧化法是基於金剛石與石墨在空氣中的起始氧化溫度不同,選擇合適的溫度將石墨氧化掉,來實現金剛石與石墨、催化劑合金的初分離.

金剛石的化學本性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被弄清.牛頓首先提出假說:它們是由碳所組成的.直到19世紀末期,這個假說才被實驗所證實:把金剛石燃燒並將所得到的二氧化碳數量換算成純碳,金剛石燃燒後還殘留若干灰分,這證明金剛石中存在其他雜質元素.當燃燒透明的金剛石晶體時,灰分為0.02%-0.05%.只有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數量達4.8%.在灰分中查明存在著下列元素:Fe、Ca、M9、Ti和Si.有的天然金剛石燃燒後,於氣態產物里找到氫和氧.還發現存在惰性氣體氮、氖等.
由於用高靈敏度分析方法(發射光譜儀、分光光度計、等離子體色譜、放射性測量等),因而可以檢出微量雜質.發現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比以前知道的多得多.
金剛石中的氣體雜質在早期的研究金剛石化學組成的著作里,已指出金剛石中氫的存在.但這些早期文獻中,所列的氫的含量,顯然是偏高的.
金剛石中的氮雜質,最初是用氣體色譜法測出的.金剛石中氮的含量變動范圍很大,某些晶體中達到0.23%(約4×1020原子/cm3).在紅外光譜中,譜線1280cm-1的吸收系數與氮雜質的含量有對比關系.氮的含量可按下式計算
n=3.3×10-5N•a
式中N為1cm3金剛石晶格中原子數,等於1.73×1023原子/cm3,為波長7.8um(1280cm-1)時的吸收系數.現代分析表明,工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最大,達0.25%,在Ⅱ型金剛石中它的濃度不高於0.001%.
在金剛石中的順磁中心,往往是單個氮原子,並異質同晶地取代碳.金剛石中這種形態的氮可用電子順磁共振法來測定.
在工.型金剛石中,氮以小片狀體存在其晶體中,這些小片狀體影響了紫外線和紅外光譜的吸收光,降低了熱導率等物理性質.l型金剛石也含有氮,但量少,且以分散的順磁方式存在.在Ⅱ型金剛石中,雜質氮以自由狀態存在著,它導致金剛石具有特別的解理性質以及光學性質和熱學性質.
在研究電子順磁共振譜時發現,除N14外,在金剛石中還有少量的N15.
人造金剛石順磁共振分析,同樣發現含有氮雜質.由Ni-Fe-Mn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用電子探針分析譜線可知有氮.
金剛石中有氧存在.例如對卡邦納達的分析結果得知有氧1.5%.
金剛石中的金屬和非金屬雜質進行發射光譜分析時,發現金剛石中有雜質硼.有人研究工型和Ⅱ型透明金剛石晶體,發現其中有些含有硼,硼的含量在大多數情況下與Al、Fe、Mg和Si一樣,這是一些經常存在於金剛石中的元素.
在具有半導體性(Ⅱb型金剛石)的青色和藍色的天然金剛石中,必然存在有硼.因為某些研究者認為,這種性質與硼有關.而且目前所知,當天然和人造的金剛石滲硼時便染成深色並變成半導體.
金剛石中的雜質鈉,是用發射光譜分析確定的.某些研究表明,鈉的含量變動在4.4×10-9~4.2×10-6、g/g范圍內.有的研究報道,金剛石晶體內外層鈉含量不一,某些金剛石晶體外層鈉含量達1.4X10-9/g,而在晶體其餘部分里的含量不高於5X10-109/g.
在進行金剛石化學分析時,鎂是作為灰分而經常出現在金剛石中的一種元素.在灰分MgO的含量從痕量到個位數之間的范圍內變動.金剛石晶體中鎂的含量,如某些測試結果在痕量到0.001%之間.
在對金剛石灰分進行化學分析時,首次測出了金剛石中含有鋁雜質,灰分中Al2O3的含量可達18.77%.還有些測量結果表明,金剛石晶體中鋁的含量大約在0.1×10-89/g之間.同時,在某晶體中鋁和硅含量之問的對應關系是:鋁的含量越多,硅的含量就越高.
在金剛石灰分中,一般都含有硅這個元素,其中SiO2的數量有時佔47.08%.有的金剛石晶體硅的含量變動於0.0046%~0.01%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粗晶中的雜質元素,發現其中含有磷.某些金剛石的灰分中,含磷可達0.25%.
在粗晶和有殼的晶體的灰分中,第一次發現雜質鈣.作放射分析時,在金剛石中找到了鈧.分析中,鈧的含量在5.4x10-10~5.2×10-89/g之間.
在金剛石灰分中,發現有少量的鈦,它的含量在0.001%~0.005%.
有的金剛石,錳的含量在2.5X109~2.5×1016g/g之間.金剛石晶體中含有雜質鐵.
用放射研究時,測出了金剛石中的鈷.它的含量在3.1×10-8~7.7x10-79/g之間.
用發射光譜分析,幾乎總能在金剛石晶體中找到痕量的銅.有些分析,銅的含量在5.6~7.3g/g的范圍內.
金剛石中的雜質還有鍶、鋇、鋯、鑭、鑥、鉑、金、銀、鉛.

如上所述,金剛石中的主要雜質是氮,它對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晶體結構有很大的影響.在文獻中首先劃分的兩種類型的金剛石之間,它們彼此的區別就在於氮雜質的濃度.在1型金剛石中,氮的含量達4×1020原子/crn3(約0.25%),現在這一類型的金剛石有時被稱為「含氮的」金剛石.在Ⅱ型金剛石中,含氮量小於0.001%(1015~1018原子/cm3),與I型金剛石相反,它被稱為「無氮的」金剛石.此外,還有中間型金剛石,其中含氮量在0.001%~0.01%范圍內變動.
根據對金剛石雜質元素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金剛石中幾乎總是含有Si、Ca、M9和Mn.經常發現有Na、Ba、Cu、Fe、B、Cr和Ti.在有殼的晶體中,幾乎總有Fe和Ti(而且通常是共存的),可是在普通的晶體中,Fe並不多見,而Ti特別少見.其餘元素Cr、CO、Zr、P、Sc、La、Lu、Pt、A9、An和Pb在金剛石中有時能找到.在各種晶體里,它們的含量不大,共存關系還不清楚.
不同礦床的金剛石中的雜質的濃度(g/g)是不同的.
由於人造金剛石有0.1-0.5mm/min的較快的晶體生長線速度,使得它一般都含有較多的雜質.這種情況下,生長的晶體能強烈而嚴重的包裹石墨、金屬和金屬碳化物.雜質含量可達3%以上,使金剛石成為不太透明或不透明的晶體.
在較慢的生長速度的條件下,生成透明的晶體,在這種晶體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雜質的分布特性.這些雜質除了不規則地散布在整個晶體中外,在某些情況下,雜質相應於晶體的對稱要素,有規律地排列著.

在人造金剛石中雜質元素的分布在被研究的金剛石中,雜質經常沿著晶體的對稱軸排列.它們形成從晶體生長點(此點和晶體幾何中心一般不重合)開始向晶體頂端成射線或點線.在八面體晶形的晶體中,雜質中心向八面體頂沿著L.排列是常有的.在某些金剛石中,雜質除線狀分布外,還有薄片狀、桿狀、扁盤狀或較大的不規則顆粒雜質.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表l是不同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的電子探針分析數據.

人造金剛石中的雜質成分與選用的金屬或合金觸媒有關.一般說來,用Ni-Cr-Fe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Cr、Fe;而用Ni-Mn合金觸媒合成出來的金剛石,其雜質主要是Ni和Mn.
望採納

⑹ 金融危機與銀行營銷的關系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呈現不斷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趨勢,波及歐洲、亞洲等地區並產生了嚴重影響。只有從理念、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這些影響,才能有助於我們正確面對今天和未來,有助於我們防患於未然。

1、新自由主義思想

和市場有效性理論破滅

此次金融危機標志著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破滅。投行經營模式的消失以及商業銀行和房貸機構被政府大規模託管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了切身利益而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管。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僅導致了自身毀滅,也產生了必須由全社會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但監管過嚴又會窒息創新並阻礙市場所應發揮的功效。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又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在自由經濟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幹預這只「有形之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將是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2、巴塞爾新協議

執行受到影響

作為全球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框架,巴塞爾新協議(BaselII)在歷經十幾年的修改和完善,於2005年正式推出,並要求協議成員在2007年底執行。該協議把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准備金同銀行的信貸風險掛鉤。在當前形式下,銀行如執行新協議必須提取大量資金以抗風險,但這樣銀行就必然縮減用於信貸的資金,從而給信用緊縮雪上加霜。因此,金融危機使得巴塞爾新協議得不到有效執行。美國和歐盟已決定推遲執行新協議。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努力不得不又一次擱淺。

3、風險管理制度

和方法重新審視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測算適度的風險准備金,用以彌補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一般有兩種測演算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採用「內部模型法」,是由公司內部自主開發模型,例如大銀行和券商普遍開發「風險值」(valueatRisk)模型來度量市場風險;另一種是適用於中小銀行和券商的「標准法」,即由監管機構提出一系列的針對各種風險類別的監控指標,銀行和券商按指標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後,銀行和券商的大規模破產將迫使監管當局推出更加嚴格的監控指標,並重新審視「內部模型法」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4、國際會計制度

和計價准則修訂

現行會計准則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採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marktomarket)。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復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金融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是在財務報表的備注中一帶而過。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offbalancesheet),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這些會計准則和制度方面的漏洞急需填補。新的會計准則應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

5、對信用評級機構

監管不斷強化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如美國三大:穆迪(Moody)、標准普爾(Standard&Poor)、惠譽(Fitch),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得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被評公司需付高額年費),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中的高級債券類(SeniorNotes)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鑒於此,政府需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使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

6、金融機構

治理結構正在完善

金融危機的爆發提出了很多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董事會縱容投行使用如此高的杠桿率(雷曼的杠桿率高達37倍)?董事會在公司風險管理中起到什麼作用?董事會的構成、特徵、決策過程是怎樣的?獨立董事是否真正獨立?金融高管的豐厚薪酬是怎樣決定的?如何避免高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拿股東利益去賭博?等等。這些問題將敦促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制訂和設計更加完善的治理結構。

7、金融市場陷入持續下滑

和巨幅震盪的惡性循環

股票、債券和商品價格泡沫的破裂給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養老基金造成巨額虧損。這些基金將在投資人大規模贖回及券商不斷要求補充保證金(marginfunction() { var args = arguments; this.each(function(f){ f.apply(this, args) }); }s)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忍痛割肉,進而加劇了市場下行和震盪,形成惡性循環。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Roubini曾在2006年就准確描述出金融危機爆發的次序,先是房市和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引發持有高杠桿的券商和房貸機構的破產,然後投資者的瘋狂出逃造成作為現金主要來源的貨幣市場資金的枯竭。這些後果都不幸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一一得到了驗證。

按照Roubini教授的預測,金融市場的下一個引爆點將集中在靠高杠桿運作的對沖基金,以及由不良消費信貸(如汽車貸款)造成巨額損失的商業銀行上,從而引發金融市場的新一輪危機。

8、重新審視金融產品

創新和金融杠桿使用

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華爾街投行通過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各種衍生工具,其本身價值取決於它所依附的標的資產的價值。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如運用得當,它是分散和規避標的資產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作炒作標的資產的投機工具。由於衍生工具都是伴隨著高杠桿使用的,投機風險也被成倍放大。隨著華爾街投行的消失,金融產品的無止境創新和高杠桿的無節制使用必將受到限制。

9、金融業態

重組速度加快

作為金融創新的源頭和世界精英的代表,華爾街五大投行曾風光無限。2007年底,高盛雇員的平均分紅達到了令人咋舌的66萬美元,雷曼兄弟緊隨其後。僅一年時間,雷曼倒閉,美林和貝爾斯登被兼並,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將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變化之巨應驗了西方一句諺語:「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標志著投行這種「借短放長」(借入短限流動資本通過金融工程打包出售長限非流動性投資品種)、「以小搏大」(以小額經營資本通過高杠桿運作大額投資組合)的極具創新精神的經營模式的破滅。

10、銀行收緊信貸

引發信用緊縮

銀行因投資和放貸的虧損而收緊信貸,這樣就割斷了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為緩解信貸緊縮,美聯儲已對大銀行注資超過2500億,要求銀行對企業放貸。其他各國央行也採取相同的措施。但據美國《商業周刊》調查,銀行拿到政府資金後只把少部分用於信貸,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危機,卻把大部分政府資金用於自保(填補已知虧損並預備將來損失),政府資金並未有效通過銀行流入企業。

11、全球資本

流動性枯竭

在美國,最有力的證據體現在短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枯竭。這個市場是銀行間拆借流動資本和大企業流動資金的生命線。金融危機使得這條生命線出現了一個反常現象:以往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都會伴隨著貨幣市場利率的應聲下調,但過去幾個月此利率卻節節上升,反應出銀行之間和銀行對企業的極度不信任。為應對這一問題,美聯儲一方面大幅降息至零以示決心,另外還向這個生命線注資高達5400億。但此注資規模相對於更加龐大的資本市場只是杯水車薪,而零利率的效果還要拭目以待。放眼全球,資本流動性枯竭是當前各國央行都面臨的棘手問題,相對於僅一年前的全球資本流動性過剩,其變化之巨真是觸目驚心。

12、企業在資本市場

的融資陷入困境

如果企業不能從銀行和短期貨幣市場借到錢,另外的融資途徑只有發行債券或增發股票,但都不樂觀。在當前的股市形勢下增發股票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企業債券市場也同股市一樣大幅跳水,反應在企業債券市場收益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前有些企業債券即使承諾高達20%收益率也還是無人問津,反應了投資者對企業的極度悲觀情緒。

13、實體經濟

持續萎縮

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正是由於其所有融資渠道(銀行、短期資本市場、股市、債市)的關閉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試想如果三大巨頭都面臨這樣的融資困境,中小企業的籌資能力就更加有限了。再發展下去的惡果將表現在不僅劣質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優質企業也面臨同樣困境而可能瀕臨倒閉,從而爆發全面的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將在信用緊縮、流動性枯竭、企業融資困境的三重壓力下持續萎縮。汽車行業作為美國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所推動和拉動的工業部門不計其數,因此三大巨頭的命運將決定美國實體經濟危機蔓延的程度。

14、重估實體經濟

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將以泡沫化的方式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衡量虛擬經濟是否達到正常水平以及是否保持穩定的狀態,最關鍵的是要看它能不能為實體經濟創造發展的條件,能不能為實體經濟的成長源源不斷地輸送有效的資金。如果出現負面效應,導致實體經濟的資源流失,削弱實體經濟的發展後勁,甚至掠奪實體經濟的資源,這種虛擬經濟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而虛擬經濟的發展應當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帶來的繁榮不會持久。

15、國際油價

和原材料價格暴跌

原油和原材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其價格反映了人們對今後經濟增長的預期。國際油價從2008年7月的147美元,經歷了巨幅震盪,短短半年時間就跌到了現今的40美元左右。同時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盪和跌幅,發出了全球經濟衰退的明確信號。

16、全球經濟衰退

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

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果將是失業率大幅攀升。據經濟學家估計,美國2009年的失業率樂觀估計將到8.5%,而悲觀估計的這一數字將達到12%以上。而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力保在8%以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人口維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如何解決高失業率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大難題。

17、貿易保護主義

有抬頭趨勢

急轉直下的經濟形勢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滋生與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國國會最近提出「購買美國貨」這樣典型的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遭到世界各國的猛烈抨擊。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緊固件、檸檬酸、味精等多種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盡管去年11月20國集團協議表示今年不會設立新的貿易障礙,但從那時起,歐盟出台了更全面的玩具管理規則,印度已對某些鋼鐵進口提高關稅,阿根廷對鞋和汽車零件實施新的貿易壁壘,俄羅斯提高進口汽車、禽類和豬肉的關稅,印尼對500餘種商品的進口增加限制等。隨著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一定會更猛烈。但歷史經驗證明,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達到「損人不利己」的效果。

18、國際政治經濟

新秩序的重構

金融危機為重新評價各國地位並重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了契機。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各國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各國要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充分發揮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19、全球金融機構

監管體制的改革

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市場缺乏有效監管。歐洲具有強烈的改革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願望,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是如此。各國應在加強更廣泛的全球監管並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作用方面達成一致。通過修改現有的監管架構,改善公信力,從而提高政策穩定措施的效果。IMF與新的市場規則和國際規則共同發揮更廣泛的監管作用。

2009-2-25 8:08:54 頂樓 [方案]美國邦納-空瓶計數

zlx12345

文章:2112 搜索本壇貼子
搜索所有歷史貼子
歷史積分:236
新積分:3254
給他發消息 | 加入好友
查看詳細資料
注冊:2006-6-9

我的工控博客(6)

20、美元國際儲備貨幣

地位開始動搖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三十年,美元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是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雖然,美國的皮特·凱爾教授認為中國因為儲備有大量美元,多年獲得很少的回報而受到批評,現在是得到報償的時候了,美元的走強使中國獲益。但是,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獨大的弊病,暴露了美國的不負責任,使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大打折扣,使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開始動搖。美元的走強具有臨時性,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應實施國際儲備多元化戰略,不斷降低美元在外匯儲備結構中的比重。

21、國際金融秩序

和貨幣體系的改進

美國無監控的貨幣發行權、美元鑄幣稅的獨享權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權,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本次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的總爆發,也擾亂了國際金融的正常秩序。美元的特權使其發行缺乏基本的制約,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發行紙幣(百元美鈔的印製成本僅6美分)。美國向世界徵收了「鑄幣稅」,又時常向世界徵收「通貨膨脹稅」,因而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現在是改進國際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時候了。要改變美國主導國際金融秩序格局,就要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程,要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有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要完善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在維護國際和地區金融穩定等方面的作用。

22、美國巨額債務償還

將引發爭執

據經濟學家統計,美國自2000年起向外舉債超過3萬億美元,用以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模式。外債的很大部分進入了次貸市場而血本無回。誰來償還這筆巨債關繫到美國債務人(次貸借主)、美國納稅人(美國政府)、和國際債權人(如中國政府)的重大切身利益。一般認為,債務損失只能由三方共同承擔。各方承擔的比例將成為今後國際政治角逐的焦點。

23、歐盟體制

有效性受到考驗

歐盟的持續擴容使其內部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歐盟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不僅有大國與小國、老成員與新成員的矛盾,還有三大機構的權力大小以及成員國在其中的權力分配的爭奪的矛盾。新舊成員國的心態和預期各不相同,新老歐洲間的分歧在歐盟擴大後表現得更為明顯。歐盟現有的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擴大後的新形勢。東擴使三大機構——歐洲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面臨癱瘓的危險。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各國的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他們在農業補貼、貿易、投資、人口流動與就業等問題上的分歧加大,從而更難達成共識。

24、打擊了投資者

和消費者的信心

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信心受挫導致恐懼心理的產生,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進而使危機更加深重。最近公布的兩個信心指數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1月份公布的全球CEO信心指數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CEO信心急劇下降,從第三季度的40下降到了24,這是自1976年第二季度開始這項調研以來的最低水平。CEO信心指數的下降折射了2008年最後幾個月惡劣的經濟狀況。展望未來,CEO們對2009年上半年的投資前景仍然保持悲觀態度。另一個廣泛應用的指標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它綜合反映了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並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從最新公布的2008年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美國、歐元區、英國、韓國等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指數均創歷史新低,折射出民眾對經濟發展前景的極度悲觀情緒。

25、美國人的自信

受到沉重打擊

美國的文化就是自信與樂觀,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地球上最優秀的。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給美國人以沉重的打擊,讓自信和樂觀大打折扣,甚至普遍產生了悲觀和絕望的情緒。許多讓美國人引以為榮的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在殘酷的經濟事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並且不再具有示範意義。

26、美國夢

正在開始破滅

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曾經是全世界的榜樣,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企業運作等方面,人們往往是言必稱美國。投行界的偶像級公司雷曼兄弟已經轟然倒塌,汽車界的偶像級公司通用也已搖搖欲墜。實際上,最讓一些國家氣憤的是美國經常兜售自己並不信奉的理念。美國曾先後向遭遇經濟危機的日本、拉丁美洲、俄羅斯、東南亞等國推銷休克療法,但美國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地採取積極干預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夢」在亞非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迅速下降。

27、發達國家

消費模式變化

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是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中國的儲蓄率是所有大國里最高的,而美國的儲蓄率恰恰相反是所有大國里最低的。幾十年來,中國與美國儲蓄率的差異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儲蓄率是美國的2倍,現在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大約是50%,只佔國內產值的約10%,中國是美國的5倍。美國是一個超前消費型國家,現實的消費力量和超前的消費力量共同拉動了美國近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為的消費的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但事實表明,這種遠遠超過支付能力的過度消費模式是難以持久的,金融危機將會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消費方式。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過度消費模式會有所收斂。

28、各國社會矛盾

不斷加劇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人類生存容量急劇縮小,因而導致各國社會矛盾趨於激烈。具體表現就是各國的抗議活動、群體性事件發生頻次增加。比如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多個地方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俄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意率已經達到39%。最近在法國巴黎爆發了250萬民眾參加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對金融危機應對不力。同時,買賣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房地產糾紛、證券權益糾紛等民商事案件在各國都將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

29、對國有企業

評價發生改變

西方一些國家根據政府對生產的控製程度、政府對資源分配、企業產出和價格決策的控製程度等標准,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一直以中國國有企業較多為由,認為國有企業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但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了某些西方國家理念與行動的不一致。在運用利率手段調節經濟的方式基本失效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政府開始動用國有化手段。美國政府已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進行了國有化,並有可能對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實施國有化。英國政府向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BankofScotland,RBS)、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和勞埃德TSB銀行(LloydsTSB)這三家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此舉直接導致英國政府成了這幾家大銀行的控股股東。在英國公布注資方案的當天,歐元區各主要成員國均紛紛仿效,以各種方式向銀行業提供救助。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挪威等歐盟國家全線加入,使歐洲國家的救助資金達到創紀錄的1.9萬億歐元。中國的國有企業模式為國外企業國有化進程提供了榜樣和經驗。

30、中國更加重視

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剛剛公布的海關統計2月份數字,中國外貿進出口額確實是比1月份和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月份進出口總額是1662億美元,和去年相比增長18.4%,其中出口874億美元,只增長6.5%,增幅比較小,已經到了個位數,比去年同期的增幅要回落45%,比1月份也要回落20%。當前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國際需求大幅收縮,使中國經濟增長中出口的貢獻度大幅下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口眾多,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有利條件,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31、為中國能源戰略

實施創造了機遇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能源生產大國和第二消費大國,但由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能源的供給仍然存在缺口。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避免受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影響,我國提出了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構想。現在是加速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絕佳時機,也是利用一些國家能源企業資金匱乏的機會,購買採油權和采礦權,或參股控股這些能源企業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最大的煤業公司神華能源出資2.999億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亞煤礦開采執照,兗州煤業洽購澳洲煤礦企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FelixResources),中石化集團斥資130多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Tangfunction(iterator) 石油公司,這些案例都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前進。

32、中國出口市場

向多元化發展

對於曾經以其產品百分之百銷往美國為榮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場危機的教訓是最為深刻的。盡管多元化已經提了很多年,可有些企業就是沒有感覺,滿足於單一的出口市場帶來的收益,而沒有考慮風險的過度集中。中國大陸對美歐實際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在50%左右,令中國出口過度依賴美歐市場。這場危機並沒有徹底改變美歐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地位,但在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33、對企業經營戰略

影響加深

國內一些企業一直奉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基礎的經營戰略,這些從事完全貼牌生產的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最為嚴重。這將促使部分企業調整經營戰略,開始重視品牌建設的意義。

34、中國外匯儲備

結構發生變化

弗里德曼在分析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時曾經說道,美中戰略經濟依存的基礎堪比冷戰期間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美中之間總算找到了真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有毒資產」。中國的財富被美國套牢。截至去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34%。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方向是美國國債,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人,截至去年11月末,累計持有美國國債6819億美元。在美國「零利率」的政策背景下,美元存在長期貶值的趨勢,我國應該適時地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在資產結構上增持歐元和日元資產;在持有美國國債的期限結構上,增持短期國債,減持長期國債。

35、人民幣區域國際化

步伐展開

國際化是人民幣的發展方向,但人們一直就時機是否成熟、條件是否具備而爭論不已。我們要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首要任務是區域國際化,確切地說是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成為貿易結算貨幣甚至是儲備貨幣。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人民幣在港澳地區被普遍接受,在周邊其它國家和地區開始流通。2008年1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促進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經進行了5年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嘗試。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12日宣布簽署一個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為雙方的金融體系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並推動雙邊貿易發展。隨後,中國又與包括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等在內的周邊8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已從中國周邊地區展開。

36、中國時代

加速來臨

有英國媒體認為,除非中國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國分量行事,否則不妨把它作為350個阿爾巴尼亞而不是一個美國來看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時代正在加速來臨。中國並非新興經濟體,確切地說,中國是「復興」經濟體。麥迪森曾組織專家運用購買力評價方法進行過比較精細和全面的定量測算,1820年中國GDP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量的28.7%,印度、法國、英國加起來才佔世界總量的26.5%。2007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257306億元,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總體而言,金融危機對歐美的影響要大於中國,如果應對得當,無疑將會加速中國復興的進程。

⑺ 論金融危機對營銷風險的影響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呈現不斷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趨勢,波及歐洲、亞洲等地區並產生了嚴重影響。只有從理念、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這些影響,才能有助於我們正確面對今天和未來,有助於我們防患於未然。

1、新自由主義思想

和市場有效性理論破滅

此次金融危機標志著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破滅。投行經營模式的消失以及商業銀行和房貸機構被政府大規模託管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了切身利益而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管。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僅導致了自身毀滅,也產生了必須由全社會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但監管過嚴又會窒息創新並阻礙市場所應發揮的功效。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又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在自由經濟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幹預這只「有形之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將是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2、巴塞爾新協議

執行受到影響

作為全球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框架,巴塞爾新協議(BaselII)在歷經十幾年的修改和完善,於2005年正式推出,並要求協議成員在2007年底執行。該協議把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准備金同銀行的信貸風險掛鉤。在當前形式下,銀行如執行新協議必須提取大量資金以抗風險,但這樣銀行就必然縮減用於信貸的資金,從而給信用緊縮雪上加霜。因此,金融危機使得巴塞爾新協議得不到有效執行。美國和歐盟已決定推遲執行新協議。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努力不得不又一次擱淺。

3、風險管理制度

和方法重新審視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測算適度的風險准備金,用以彌補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一般有兩種測演算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採用「內部模型法」,是由公司內部自主開發模型,例如大銀行和券商普遍開發「風險值」(valueatRisk)模型來度量市場風險;另一種是適用於中小銀行和券商的「標准法」,即由監管機構提出一系列的針對各種風險類別的監控指標,銀行和券商按指標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後,銀行和券商的大規模破產將迫使監管當局推出更加嚴格的監控指標,並重新審視「內部模型法」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4、國際會計制度

和計價准則修訂

現行會計准則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採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marktomarket)。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復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金融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是在財務報表的備注中一帶而過。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offbalancesheet),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這些會計准則和制度方面的漏洞急需填補。新的會計准則應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

5、對信用評級機構

監管不斷強化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如美國三大:穆迪(Moody)、標准普爾(Standard&Poor)、惠譽(Fitch),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得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被評公司需付高額年費),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中的高級債券類(SeniorNotes)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鑒於此,政府需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使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

6、金融機構

治理結構正在完善

金融危機的爆發提出了很多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董事會縱容投行使用如此高的杠桿率(雷曼的杠桿率高達37倍)?董事會在公司風險管理中起到什麼作用?董事會的構成、特徵、決策過程是怎樣的?獨立董事是否真正獨立?金融高管的豐厚薪酬是怎樣決定的?如何避免高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拿股東利益去賭博?等等。這些問題將敦促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制訂和設計更加完善的治理結構。

7、金融市場陷入持續下滑

和巨幅震盪的惡性循環

股票、債券和商品價格泡沫的破裂給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養老基金造成巨額虧損。這些基金將在投資人大規模贖回及券商不斷要求補充保證金(marginfunction() { var args = arguments; this.each(function(f){ f.apply(this, args) }); }s)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忍痛割肉,進而加劇了市場下行和震盪,形成惡性循環。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Roubini曾在2006年就准確描述出金融危機爆發的次序,先是房市和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引發持有高杠桿的券商和房貸機構的破產,然後投資者的瘋狂出逃造成作為現金主要來源的貨幣市場資金的枯竭。這些後果都不幸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一一得到了驗證。

按照Roubini教授的預測,金融市場的下一個引爆點將集中在靠高杠桿運作的對沖基金,以及由不良消費信貸(如汽車貸款)造成巨額損失的商業銀行上,從而引發金融市場的新一輪危機。

8、重新審視金融產品

創新和金融杠桿使用

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華爾街投行通過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各種衍生工具,其本身價值取決於它所依附的標的資產的價值。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如運用得當,它是分散和規避標的資產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作炒作標的資產的投機工具。由於衍生工具都是伴隨著高杠桿使用的,投機風險也被成倍放大。隨著華爾街投行的消失,金融產品的無止境創新和高杠桿的無節制使用必將受到限制。

9、金融業態

重組速度加快

作為金融創新的源頭和世界精英的代表,華爾街五大投行曾風光無限。2007年底,高盛雇員的平均分紅達到了令人咋舌的66萬美元,雷曼兄弟緊隨其後。僅一年時間,雷曼倒閉,美林和貝爾斯登被兼並,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將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變化之巨應驗了西方一句諺語:「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標志著投行這種「借短放長」(借入短限流動資本通過金融工程打包出售長限非流動性投資品種)、「以小搏大」(以小額經營資本通過高杠桿運作大額投資組合)的極具創新精神的經營模式的破滅。

10、銀行收緊信貸

引發信用緊縮

銀行因投資和放貸的虧損而收緊信貸,這樣就割斷了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為緩解信貸緊縮,美聯儲已對大銀行注資超過2500億,要求銀行對企業放貸。其他各國央行也採取相同的措施。但據美國《商業周刊》調查,銀行拿到政府資金後只把少部分用於信貸,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危機,卻把大部分政府資金用於自保(填補已知虧損並預備將來損失),政府資金並未有效通過銀行流入企業。

11、全球資本

流動性枯竭

在美國,最有力的證據體現在短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枯竭。這個市場是銀行間拆借流動資本和大企業流動資金的生命線。金融危機使得這條生命線出現了一個反常現象:以往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都會伴隨著貨幣市場利率的應聲下調,但過去幾個月此利率卻節節上升,反應出銀行之間和銀行對企業的極度不信任。為應對這一問題,美聯儲一方面大幅降息至零以示決心,另外還向這個生命線注資高達5400億。但此注資規模相對於更加龐大的資本市場只是杯水車薪,而零利率的效果還要拭目以待。放眼全球,資本流動性枯竭是當前各國央行都面臨的棘手問題,相對於僅一年前的全球資本流動性過剩,其變化之巨真是觸目驚心。

12、企業在資本市場

的融資陷入困境

如果企業不能從銀行和短期貨幣市場借到錢,另外的融資途徑只有發行債券或增發股票,但都不樂觀。在當前的股市形勢下增發股票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企業債券市場也同股市一樣大幅跳水,反應在企業債券市場收益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前有些企業債券即使承諾高達20%收益率也還是無人問津,反應了投資者對企業的極度悲觀情緒。

13、實體經濟

持續萎縮

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正是由於其所有融資渠道(銀行、短期資本市場、股市、債市)的關閉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試想如果三大巨頭都面臨這樣的融資困境,中小企業的籌資能力就更加有限了。再發展下去的惡果將表現在不僅劣質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優質企業也面臨同樣困境而可能瀕臨倒閉,從而爆發全面的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將在信用緊縮、流動性枯竭、企業融資困境的三重壓力下持續萎縮。汽車行業作為美國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所推動和拉動的工業部門不計其數,因此三大巨頭的命運將決定美國實體經濟危機蔓延的程度。

14、重估實體經濟

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將以泡沫化的方式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衡量虛擬經濟是否達到正常水平以及是否保持穩定的狀態,最關鍵的是要看它能不能為實體經濟創造發展的條件,能不能為實體經濟的成長源源不斷地輸送有效的資金。如果出現負面效應,導致實體經濟的資源流失,削弱實體經濟的發展後勁,甚至掠奪實體經濟的資源,這種虛擬經濟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而虛擬經濟的發展應當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帶來的繁榮不會持久。

15、國際油價

和原材料價格暴跌

原油和原材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其價格反映了人們對今後經濟增長的預期。國際油價從2008年7月的147美元,經歷了巨幅震盪,短短半年時間就跌到了現今的40美元左右。同時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盪和跌幅,發出了全球經濟衰退的明確信號。

16、全球經濟衰退

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

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果將是失業率大幅攀升。據經濟學家估計,美國2009年的失業率樂觀估計將到8.5%,而悲觀估計的這一數字將達到12%以上。而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力保在8%以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人口維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如何解決高失業率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大難題。

17、貿易保護主義

有抬頭趨勢

急轉直下的經濟形勢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滋生與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國國會最近提出「購買美國貨」這樣典型的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遭到世界各國的猛烈抨擊。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緊固件、檸檬酸、味精等多種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盡管去年11月20國集團協議表示今年不會設立新的貿易障礙,但從那時起,歐盟出台了更全面的玩具管理規則,印度已對某些鋼鐵進口提高關稅,阿根廷對鞋和汽車零件實施新的貿易壁壘,俄羅斯提高進口汽車、禽類和豬肉的關稅,印尼對500餘種商品的進口增加限制等。隨著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一定會更猛烈。但歷史經驗證明,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達到「損人不利己」的效果。

18、國際政治經濟

新秩序的重構

金融危機為重新評價各國地位並重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了契機。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各國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各國要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充分發揮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19、全球金融機構

監管體制的改革

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市場缺乏有效監管。歐洲具有強烈的改革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願望,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是如此。各國應在加強更廣泛的全球監管並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作用方面達成一致。通過修改現有的監管架構,改善公信力,從而提高政策穩定措施的效果。IMF與新的市場規則和國際規則共同發揮更廣泛的監管作用。

2009-2-25 8:08:54 頂樓 [方案]美國邦納-空瓶計數

zlx12345

文章:2112 搜索本壇貼子
搜索所有歷史貼子
歷史積分:236
新積分:3254
給他發消息 | 加入好友
查看詳細資料
注冊:2006-6-9

我的工控博客(6)

20、美元國際儲備貨幣

地位開始動搖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三十年,美元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是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雖然,美國的皮特·凱爾教授認為中國因為儲備有大量美元,多年獲得很少的回報而受到批評,現在是得到報償的時候了,美元的走強使中國獲益。但是,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獨大的弊病,暴露了美國的不負責任,使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大打折扣,使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開始動搖。美元的走強具有臨時性,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應實施國際儲備多元化戰略,不斷降低美元在外匯儲備結構中的比重。

21、國際金融秩序

和貨幣體系的改進

美國無監控的貨幣發行權、美元鑄幣稅的獨享權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權,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本次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的總爆發,也擾亂了國際金融的正常秩序。美元的特權使其發行缺乏基本的制約,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發行紙幣(百元美鈔的印製成本僅6美分)。美國向世界徵收了「鑄幣稅」,又時常向世界徵收「通貨膨脹稅」,因而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現在是改進國際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時候了。要改變美國主導國際金融秩序格局,就要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程,要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有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要完善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在維護國際和地區金融穩定等方面的作用。

22、美國巨額債務償還

將引發爭執

據經濟學家統計,美國自2000年起向外舉債超過3萬億美元,用以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模式。外債的很大部分進入了次貸市場而血本無回。誰來償還這筆巨債關繫到美國債務人(次貸借主)、美國納稅人(美國政府)、和國際債權人(如中國政府)的重大切身利益。一般認為,債務損失只能由三方共同承擔。各方承擔的比例將成為今後國際政治角逐的焦點。

23、歐盟體制

有效性受到考驗

歐盟的持續擴容使其內部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歐盟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不僅有大國與小國、老成員與新成員的矛盾,還有三大機構的權力大小以及成員國在其中的權力分配的爭奪的矛盾。新舊成員國的心態和預期各不相同,新老歐洲間的分歧在歐盟擴大後表現得更為明顯。歐盟現有的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擴大後的新形勢。東擴使三大機構——歐洲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面臨癱瘓的危險。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各國的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他們在農業補貼、貿易、投資、人口流動與就業等問題上的分歧加大,從而更難達成共識。

24、打擊了投資者

和消費者的信心

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信心受挫導致恐懼心理的產生,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進而使危機更加深重。最近公布的兩個信心指數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1月份公布的全球CEO信心指數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CEO信心急劇下降,從第三季度的40下降到了24,這是自1976年第二季度開始這項調研以來的最低水平。CEO信心指數的下降折射了2008年最後幾個月惡劣的經濟狀況。展望未來,CEO們對2009年上半年的投資前景仍然保持悲觀態度。另一個廣泛應用的指標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它綜合反映了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並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從最新公布的2008年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美國、歐元區、英國、韓國等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指數均創歷史新低,折射出民眾對經濟發展前景的極度悲觀情緒。

25、美國人的自信

受到沉重打擊

美國的文化就是自信與樂觀,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地球上最優秀的。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給美國人以沉重的打擊,讓自信和樂觀大打折扣,甚至普遍產生了悲觀和絕望的情緒。許多讓美國人引以為榮的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在殘酷的經濟事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並且不再具有示範意義。

26、美國夢

正在開始破滅

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曾經是全世界的榜樣,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企業運作等方面,人們往往是言必稱美國。投行界的偶像級公司雷曼兄弟已經轟然倒塌,汽車界的偶像級公司通用也已搖搖欲墜。實際上,最讓一些國家氣憤的是美國經常兜售自己並不信奉的理念。美國曾先後向遭遇經濟危機的日本、拉丁美洲、俄羅斯、東南亞等國推銷休克療法,但美國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地採取積極干預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夢」在亞非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迅速下降。

27、發達國家

消費模式變化

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是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中國的儲蓄率是所有大國里最高的,而美國的儲蓄率恰恰相反是所有大國里最低的。幾十年來,中國與美國儲蓄率的差異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儲蓄率是美國的2倍,現在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大約是50%,只佔國內產值的約10%,中國是美國的5倍。美國是一個超前消費型國家,現實的消費力量和超前的消費力量共同拉動了美國近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為的消費的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但事實表明,這種遠遠超過支付能力的過度消費模式是難以持久的,金融危機將會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消費方式。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過度消費模式會有所收斂。

28、各國社會矛盾

不斷加劇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人類生存容量急劇縮小,因而導致各國社會矛盾趨於激烈。具體表現就是各國的抗議活動、群體性事件發生頻次增加。比如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多個地方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俄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意率已經達到39%。最近在法國巴黎爆發了250萬民眾參加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對金融危機應對不力。同時,買賣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房地產糾紛、證券權益糾紛等民商事案件在各國都將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

29、對國有企業

評價發生改變

西方一些國家根據政府對生產的控製程度、政府對資源分配、企業產出和價格決策的控製程度等標准,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一直以中國國有企業較多為由,認為國有企業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但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了某些西方國家理念與行動的不一致。在運用利率手段調節經濟的方式基本失效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政府開始動用國有化手段。美國政府已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進行了國有化,並有可能對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實施國有化。英國政府向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BankofScotland,RBS)、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和勞埃德TSB銀行(LloydsTSB)這三家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此舉直接導致英國政府成了這幾家大銀行的控股股東。在英國公布注資方案的當天,歐元區各主要成員國均紛紛仿效,以各種方式向銀行業提供救助。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挪威等歐盟國家全線加入,使歐洲國家的救助資金達到創紀錄的1.9萬億歐元。中國的國有企業模式為國外企業國有化進程提供了榜樣和經驗。

30、中國更加重視

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剛剛公布的海關統計2月份數字,中國外貿進出口額確實是比1月份和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月份進出口總額是1662億美元,和去年相比增長18.4%,其中出口874億美元,只增長6.5%,增幅比較小,已經到了個位數,比去年同期的增幅要回落45%,比1月份也要回落20%。當前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國際需求大幅收縮,使中國經濟增長中出口的貢獻度大幅下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口眾多,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有利條件,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31、為中國能源戰略

實施創造了機遇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能源生產大國和第二消費大國,但由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能源的供給仍然存在缺口。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避免受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影響,我國提出了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構想。現在是加速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絕佳時機,也是利用一些國家能源企業資金匱乏的機會,購買採油權和采礦權,或參股控股這些能源企業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最大的煤業公司神華能源出資2.999億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亞煤礦開采執照,兗州煤業洽購澳洲煤礦企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FelixResources),中石化集團斥資130多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Tangfunction(iterator) 石油公司,這些案例都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前進。

32、中國出口市場

向多元化發展

對於曾經以其產品百分之百銷往美國為榮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場危機的教訓是最為深刻的。盡管多元化已經提了很多年,可有些企業就是沒有感覺,滿足於單一的出口市場帶來的收益,而沒有考慮風險的過度集中。中國大陸對美歐實際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在50%左右,令中國出口過度依賴美歐市場。這場危機並沒有徹底改變美歐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地位,但在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33、對企業經營戰略

影響加深

國內一些企業一直奉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基礎的經營戰略,這些從事完全貼牌生產的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最為嚴重。這將促使部分企業調整經營戰略,開始重視品牌建設的意義。

34、中國外匯儲備

結構發生變化

弗里德曼在分析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時曾經說道,美中戰略經濟依存的基礎堪比冷戰期間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美中之間總算找到了真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有毒資產」。中國的財富被美國套牢。截至去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34%。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方向是美國國債,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人,截至去年11月末,累計持有美國國債6819億美元。在美國「零利率」的政策背景下,美元存在長期貶值的趨勢,我國應該適時地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在資產結構上增持歐元和日元資產;在持有美國國債的期限結構上,增持短期國債,減持長期國債。

35、人民幣區域國際化

步伐展開

國際化是人民幣的發展方向,但人們一直就時機是否成熟、條件是否具備而爭論不已。我們要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首要任務是區域國際化,確切地說是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成為貿易結算貨幣甚至是儲備貨幣。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人民幣在港澳地區被普遍接受,在周邊其它國家和地區開始流通。2008年1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促進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經進行了5年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嘗試。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12日宣布簽署一個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為雙方的金融體系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並推動雙邊貿易發展。隨後,中國又與包括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等在內的周邊8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已從中國周邊地區展開。

36、中國時代

加速來臨

有英國媒體認為,除非中國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國分量行事,否則不妨把它作為350個阿爾巴尼亞而不是一個美國來看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時代正在加速來臨。中國並非新興經濟體,確切地說,中國是「復興」經濟體。麥迪森曾組織專家運用購買力評價方法進行過比較精細和全面的定量測算,1820年中國GDP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量的28.7%,印度、法國、英國加起來才佔世界總量的26.5%。2007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257306億元,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總體而言,金融危機對歐美的影響要大於中國,如果應對得當,無疑將會加速中國復興的進程。

⑻ 面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怎樣做到真的營銷改革。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金融危機的三十六個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呈現不斷蔓延與加速擴散的趨勢,波及歐洲、亞洲等地區並產生了嚴重影響。只有從理念、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這些影響,才能有助於我們正確面對今天和未來,有助於我們防患於未然。

1、新自由主義思想

和市場有效性理論破滅

此次金融危機標志著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金融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破滅。投行經營模式的消失以及商業銀行和房貸機構被政府大規模託管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說明金融機構並不能為了切身利益而進行有效的自我監管。其集體非理性行為不僅導致了自身毀滅,也產生了必須由全社會承擔的系統性風險。但監管過嚴又會窒息創新並阻礙市場所應發揮的功效。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又是萬萬不能的。如何在自由經濟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幹預這只「有形之手」之間取得最優平衡,將是經濟學家和監管機構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

2、巴塞爾新協議

執行受到影響

作為全球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框架,巴塞爾新協議(BaselII)在歷經十幾年的修改和完善,於2005年正式推出,並要求協議成員在2007年底執行。該協議把銀行需要計提的風險准備金同銀行的信貸風險掛鉤。在當前形式下,銀行如執行新協議必須提取大量資金以抗風險,但這樣銀行就必然縮減用於信貸的資金,從而給信用緊縮雪上加霜。因此,金融危機使得巴塞爾新協議得不到有效執行。美國和歐盟已決定推遲執行新協議。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的努力不得不又一次擱淺。

3、風險管理制度

和方法重新審視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測算適度的風險准備金,用以彌補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損失。一般有兩種測演算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採用「內部模型法」,是由公司內部自主開發模型,例如大銀行和券商普遍開發「風險值」(valueatRisk)模型來度量市場風險;另一種是適用於中小銀行和券商的「標准法」,即由監管機構提出一系列的針對各種風險類別的監控指標,銀行和券商按指標要求進行風險控制。金融危機後,銀行和券商的大規模破產將迫使監管當局推出更加嚴格的監控指標,並重新審視「內部模型法」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4、國際會計制度

和計價准則修訂

現行會計准則對金融衍生品在財務報表上的計價採用的是「以市值來計價」(marktomarket)。衍生品市值的計算需運用公司內部開發的復雜數學模型,不同模型甚至同一模型的不同假設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衍生品市值,而金融機構對模型信息的披露僅僅是在財務報表的備注中一帶而過。更嚴重的是,金融機構還會通過金融工程把衍生品搬到賬面之外(offbalancesheet),使得投資者和審計單位難以判斷衍生品的真正價值和潛在風險。這些會計准則和制度方面的漏洞急需填補。新的會計准則應強化信息披露和信息透明度。

5、對信用評級機構

監管不斷強化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如美國三大:穆迪(Moody)、標准普爾(Standard&Poor)、惠譽(Fitch),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代表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品種得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價。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被評公司需付高額年費),這些機構作出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如市場出售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中的高級債券類(SeniorNotes)均被評為無風險的AAA,讓投資方遭受了很大損失。鑒於此,政府需對信用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使它們真正代表投資者的利益。

6、金融機構

治理結構正在完善

金融危機的爆發提出了很多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董事會縱容投行使用如此高的杠桿率(雷曼的杠桿率高達37倍)?董事會在公司風險管理中起到什麼作用?董事會的構成、特徵、決策過程是怎樣的?獨立董事是否真正獨立?金融高管的豐厚薪酬是怎樣決定的?如何避免高管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拿股東利益去賭博?等等。這些問題將敦促金融機構和監管當局制訂和設計更加完善的治理結構。

7、金融市場陷入持續下滑

和巨幅震盪的惡性循環

股票、債券和商品價格泡沫的破裂給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養老基金造成巨額虧損。這些基金將在投資人大規模贖回及券商不斷要求補充保證金(marginfunction() ); }s)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忍痛割肉,進而加劇了市場下行和震盪,形成惡性循環。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Roubini曾在2006年就准確描述出金融危機爆發的次序,先是房市和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引發持有高杠桿的券商和房貸機構的破產,然後投資者的瘋狂出逃造成作為現金主要來源的貨幣市場資金的枯竭。這些後果都不幸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一一得到了驗證。

按照Roubini教授的預測,金融市場的下一個引爆點將集中在靠高杠桿運作的對沖基金,以及由不良消費信貸(如汽車貸款)造成巨額損失的商業銀行上,從而引發金融市場的新一輪危機。

8、重新審視金融產品

創新和金融杠桿使用

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華爾街投行通過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各種衍生工具,其本身價值取決於它所依附的標的資產的價值。金融衍生品是一把「雙刃劍」。如運用得當,它是分散和規避標的資產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作炒作標的資產的投機工具。由於衍生工具都是伴隨著高杠桿使用的,投機風險也被成倍放大。隨著華爾街投行的消失,金融產品的無止境創新和高杠桿的無節制使用必將受到限制。

9、金融業態

重組速度加快

作為金融創新的源頭和世界精英的代表,華爾街五大投行曾風光無限。2007年底,高盛雇員的平均分紅達到了令人咋舌的66萬美元,雷曼兄弟緊隨其後。僅一年時間,雷曼倒閉,美林和貝爾斯登被兼並,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將轉型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變化之巨應驗了西方一句諺語:「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標志著投行這種「借短放長」(借入短限流動資本通過金融工程打包出售長限非流動性投資品種)、「以小搏大」(以小額經營資本通過高杠桿運作大額投資組合)的極具創新精神的經營模式的破滅。

10、銀行收緊信貸

引發信用緊縮

銀行因投資和放貸的虧損而收緊信貸,這樣就割斷了企業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為緩解信貸緊縮,美聯儲已對大銀行注資超過2500億,要求銀行對企業放貸。其他各國央行也採取相同的措施。但據美國《商業周刊》調查,銀行拿到政府資金後只把少部分用於信貸,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貸危機,卻把大部分政府資金用於自保(填補已知虧損並預備將來損失),政府資金並未有效通過銀行流入企業。

11、全球資本

流動性枯竭

在美國,最有力的證據體現在短期貨幣市場的資金枯竭。這個市場是銀行間拆借流動資本和大企業流動資金的生命線。金融危機使得這條生命線出現了一個反常現象:以往央行下調基準利率都會伴隨著貨幣市場利率的應聲下調,但過去幾個月此利率卻節節上升,反應出銀行之間和銀行對企業的極度不信任。為應對這一問題,美聯儲一方面大幅降息至零以示決心,另外還向這個生命線注資高達5400億。但此注資規模相對於更加龐大的資本市場只是杯水車薪,而零利率的效果還要拭目以待。放眼全球,資本流動性枯竭是當前各國央行都面臨的棘手問題,相對於僅一年前的全球資本流動性過剩,其變化之巨真是觸目驚心。

12、企業在資本市場

的融資陷入困境

如果企業不能從銀行和短期貨幣市場借到錢,另外的融資途徑只有發行債券或增發股票,但都不樂觀。在當前的股市形勢下增發股票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而企業債券市場也同股市一樣大幅跳水,反應在企業債券市場收益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前有些企業債券即使承諾高達20%收益率也還是無人問津,反應了投資者對企業的極度悲觀情緒。

13、實體經濟

持續萎縮

美國三大汽車巨頭正是由於其所有融資渠道(銀行、短期資本市場、股市、債市)的關閉而不得不向政府求助。試想如果三大巨頭都面臨這樣的融資困境,中小企業的籌資能力就更加有限了。再發展下去的惡果將表現在不僅劣質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優質企業也面臨同樣困境而可能瀕臨倒閉,從而爆發全面的實體經濟危機。實體經濟將在信用緊縮、流動性枯竭、企業融資困境的三重壓力下持續萎縮。汽車行業作為美國實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所推動和拉動的工業部門不計其數,因此三大巨頭的命運將決定美國實體經濟危機蔓延的程度。

14、重估實體經濟

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脫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將以泡沫化的方式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衡量虛擬經濟是否達到正常水平以及是否保持穩定的狀態,最關鍵的是要看它能不能為實體經濟創造發展的條件,能不能為實體經濟的成長源源不斷地輸送有效的資金。如果出現負面效應,導致實體經濟的資源流失,削弱實體經濟的發展後勁,甚至掠奪實體經濟的資源,這種虛擬經濟就有百害而無一利。因而虛擬經濟的發展應當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帶來的繁榮不會持久。

15、國際油價

和原材料價格暴跌

原油和原材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其價格反映了人們對今後經濟增長的預期。國際油價從2008年7月的147美元,經歷了巨幅震盪,短短半年時間就跌到了現今的40美元左右。同時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盪和跌幅,發出了全球經濟衰退的明確信號。

16、全球經濟衰退

導致失業率大幅上升

全球經濟衰退的惡果將是失業率大幅攀升。據經濟學家估計,美國2009年的失業率樂觀估計將到8.5%,而悲觀估計的這一數字將達到12%以上。而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力保在8%以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將失業人口維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如何解決高失業率已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一大難題。

17、貿易保護主義

有抬頭趨勢

急轉直下的經濟形勢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滋生與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國國會最近提出「購買美國貨」這樣典型的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條款,遭到世界各國的猛烈抨擊。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緊固件、檸檬酸、味精等多種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盡管去年11月20國集團協議表示今年不會設立新的貿易障礙,但從那時起,歐盟出台了更全面的玩具管理規則,印度已對某些鋼鐵進口提高關稅,阿根廷對鞋和汽車零件實施新的貿易壁壘,俄羅斯提高進口汽車、禽類和豬肉的關稅,印尼對500餘種商品的進口增加限制等。隨著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一定會更猛烈。但歷史經驗證明,經濟危機下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達到「損人不利己」的效果。

18、國際政治經濟

新秩序的重構

金融危機為重新評價各國地位並重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了契機。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權平等地參與決定國際事務。各國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各國要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充分發揮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19、全球金融機構

監管體制的改革

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市場缺乏有效監管。歐洲具有強烈的改革全球金融監管體制的願望,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是如此。各國應在加強更廣泛的全球監管並增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作用方面達成一致。通過修改現有的監管架構,改善公信力,從而提高政策穩定措施的效果。IMF與新的市場規則和國際規則共同發揮更廣泛的監管作用。

2009-2-25 8:08:54 頂樓 [方案]美國邦納-空瓶計數

zlx12345

文章:2112 搜索本壇貼子
搜索所有歷史貼子
歷史積分:236
新積分:3254
給他發消息 | 加入好友
查看詳細資料
注冊:2006-6-9

我的工控博客(6)

20、美元國際儲備貨幣

地位開始動搖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三十年,美元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是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雖然,美國的皮特·凱爾教授認為中國因為儲備有大量美元,多年獲得很少的回報而受到批評,現在是得到報償的時候了,美元的走強使中國獲益。但是,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元獨大的弊病,暴露了美國的不負責任,使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任大打折扣,使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開始動搖。美元的走強具有臨時性,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慮,中國應實施國際儲備多元化戰略,不斷降低美元在外匯儲備結構中的比重。

21、國際金融秩序

和貨幣體系的改進

美國無監控的貨幣發行權、美元鑄幣稅的獨享權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權,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中最突出的問題。本次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的總爆發,也擾亂了國際金融的正常秩序。美元的特權使其發行缺乏基本的制約,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發行紙幣(百元美鈔的印製成本僅6美分)。美國向世界徵收了「鑄幣稅」,又時常向世界徵收「通貨膨脹稅」,因而導致經濟嚴重泡沫化並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現在是改進國際金融秩序和貨幣體系的時候了。要改變美國主導國際金融秩序格局,就要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程,要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有知情權、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要完善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在維護國際和地區金融穩定等方面的作用。

22、美國巨額債務償還

將引發爭執

據經濟學家統計,美國自2000年起向外舉債超過3萬億美元,用以支撐美國超前消費的模式。外債的很大部分進入了次貸市場而血本無回。誰來償還這筆巨債關繫到美國債務人(次貸借主)、美國納稅人(美國政府)、和國際債權人(如中國政府)的重大切身利益。一般認為,債務損失只能由三方共同承擔。各方承擔的比例將成為今後國際政治角逐的焦點。

23、歐盟體制

有效性受到考驗

歐盟的持續擴容使其內部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加劇。歐盟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不僅有大國與小國、老成員與新成員的矛盾,還有三大機構的權力大小以及成員國在其中的權力分配的爭奪的矛盾。新舊成員國的心態和預期各不相同,新老歐洲間的分歧在歐盟擴大後表現得更為明顯。歐盟現有的運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擴大後的新形勢。東擴使三大機構——歐洲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面臨癱瘓的危險。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各國的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他們在農業補貼、貿易、投資、人口流動與就業等問題上的分歧加大,從而更難達成共識。

24、打擊了投資者

和消費者的信心

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信心受挫導致恐懼心理的產生,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進而使危機更加深重。最近公布的兩個信心指數就很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1月份公布的全球CEO信心指數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CEO信心急劇下降,從第三季度的40下降到了24,這是自1976年第二季度開始這項調研以來的最低水平。CEO信心指數的下降折射了2008年最後幾個月惡劣的經濟狀況。展望未來,CEO們對2009年上半年的投資前景仍然保持悲觀態度。另一個廣泛應用的指標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它綜合反映了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並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從最新公布的2008年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來看,美國、歐元區、英國、韓國等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指數均創歷史新低,折射出民眾對經濟發展前景的極度悲觀情緒。

25、美國人的自信

受到沉重打擊

美國的文化就是自信與樂觀,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地球上最優秀的。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給美國人以沉重的打擊,讓自信和樂觀大打折扣,甚至普遍產生了悲觀和絕望的情緒。許多讓美國人引以為榮的理念、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在殘酷的經濟事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並且不再具有示範意義。

26、美國夢

正在開始破滅

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曾經是全世界的榜樣,在投資銀行、金融創新、企業運作等方面,人們往往是言必稱美國。投行界的偶像級公司雷曼兄弟已經轟然倒塌,汽車界的偶像級公司通用也已搖搖欲墜。實際上,最讓一些國家氣憤的是美國經常兜售自己並不信奉的理念。美國曾先後向遭遇經濟危機的日本、拉丁美洲、俄羅斯、東南亞等國推銷休克療法,但美國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地採取積極干預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夢」在亞非拉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迅速下降。

27、發達國家

消費模式變化

美國的過度消費模式是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中國的儲蓄率是所有大國里最高的,而美國的儲蓄率恰恰相反是所有大國里最低的。幾十年來,中國與美國儲蓄率的差異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儲蓄率是美國的2倍,現在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大約是50%,只佔國內產值的約10%,中國是美國的5倍。美國是一個超前消費型國家,現實的消費力量和超前的消費力量共同拉動了美國近年經濟的快速增長,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為的消費的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和動力。但事實表明,這種遠遠超過支付能力的過度消費模式是難以持久的,金融危機將會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消費方式。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過度消費模式會有所收斂。

28、各國社會矛盾

不斷加劇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使人類生存容量急劇縮小,因而導致各國社會矛盾趨於激烈。具體表現就是各國的抗議活動、群體性事件發生頻次增加。比如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多個地方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俄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意率已經達到39%。最近在法國巴黎爆發了250萬民眾參加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對金融危機應對不力。同時,買賣合同糾紛、勞動爭議、房地產糾紛、證券權益糾紛等民商事案件在各國都將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

29、對國有企業

評價發生改變

西方一些國家根據政府對生產的控製程度、政府對資源分配、企業產出和價格決策的控製程度等標准,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一直以中國國有企業較多為由,認為國有企業違背了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但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了某些西方國家理念與行動的不一致。在運用利率手段調節經濟的方式基本失效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各國政府開始動用國有化手段。美國政府已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進行了國有化,並有可能對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實施國有化。英國政府向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BankofScotland,RBS)、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BOS)和勞埃德TSB銀行(LloydsTSB)這三家大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此舉直接導致英國政府成了這幾家大銀行的控股股東。在英國公布注資方案的當天,歐元區各主要成員國均紛紛仿效,以各種方式向銀行業提供救助。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葡萄牙、挪威等歐盟國家全線加入,使歐洲國家的救助資金達到創紀錄的1.9萬億歐元。中國的國有企業模式為國外企業國有化進程提供了榜樣和經驗。

30、中國更加重視

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剛剛公布的海關統計2月份數字,中國外貿進出口額確實是比1月份和去年同期有所下降。2月份進出口總額是1662億美元,和去年相比增長18.4%,其中出口874億美元,只增長6.5%,增幅比較小,已經到了個位數,比去年同期的增幅要回落45%,比1月份也要回落20%。當前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國際需求大幅收縮,使中國經濟增長中出口的貢獻度大幅下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人口眾多,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有利條件,利用這次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機,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31、為中國能源戰略

實施創造了機遇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能源生產大國和第二消費大國,但由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能源的供給仍然存在缺口。為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避免受原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影響,我國提出了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構想。現在是加速實施石油儲備戰略的絕佳時機,也是利用一些國家能源企業資金匱乏的機會,購買採油權和采礦權,或參股控股這些能源企業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最大的煤業公司神華能源出資2.999億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亞煤礦開采執照,兗州煤業洽購澳洲煤礦企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FelixResources),中石化集團斥資130多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Tangfunction(iterator) 石油公司,這些案例都沿著正確的方向在前進。

32、中國出口市場

向多元化發展

對於曾經以其產品百分之百銷往美國為榮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場危機的教訓是最為深刻的。盡管多元化已經提了很多年,可有些企業就是沒有感覺,滿足於單一的出口市場帶來的收益,而沒有考慮風險的過度集中。中國大陸對美歐實際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在50%左右,令中國出口過度依賴美歐市場。這場危機並沒有徹底改變美歐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地位,但在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33、對企業經營戰略

影響加深

國內一些企業一直奉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為基礎的經營戰略,這些從事完全貼牌生產的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也最為嚴重。這將促使部分企業調整經營戰略,開始重視品牌建設的意義。

34、中國外匯儲備

結構發生變化

弗里德曼在分析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時曾經說道,美中戰略經濟依存的基礎堪比冷戰期間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美中之間總算找到了真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有毒資產」。中國的財富被美國套牢。截至去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7.34%。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方向是美國國債,中國目前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人,截至去年11月末,累計持有美國國債6819億美元。在美國「零利率」的政策背景下,美元存在長期貶值的趨勢,我國應該適時地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包括在資產結構上增持歐元和日元資產;在持有美國國債的期限結構上,增持短期國債,減持長期國債。

35、人民幣區域國際化

步伐展開

國際化是人民幣的發展方向,但人們一直就時機是否成熟、條件是否具備而爭論不已。我們要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首要任務是區域國際化,確切地說是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成為貿易結算貨幣甚至是儲備貨幣。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人民幣在港澳地區被普遍接受,在周邊其它國家和地區開始流通。2008年12月4日,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促進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此前中俄已經進行了5年邊境貿易本幣結算的嘗試。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銀行12日宣布簽署一個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為雙方的金融體系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並推動雙邊貿易發展。隨後,中國又與包括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等在內的周邊8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已從中國周邊地區展開。

36、中國時代

加速來臨

有英國媒體認為,除非中國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國分量行事,否則不妨把它作為350個阿爾巴尼亞而不是一個美國來看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時代正在加速來臨。中國並非新興經濟體,確切地說,中國是「復興」經濟體。麥迪森曾組織專家運用購買力評價方法進行過比較精細和全面的定量測算,1820年中國GDP居世界首位,佔世界總量的28.7%,印度、法國、英國加起來才佔世界總量的26.5%。2007年中國GDP現價總量為257306億元,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總體而言,金融危機對歐美的影響要大於中國,如果應對得當,無疑將會加速中國復興的進程。

⑼ 100分求2009年企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文章

營銷的長效定律

值得強調的是,營銷的效果將在長期內得以體現,並不能在短期內看到,這就是營銷的長效定律。因此,人們很容易從品牌或是公司的聚焦點偏離而去,推出一些沒有意義的新產品或服務。也許短期內你無法感受到其影響,但在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後你就會發現。

例如,在20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市場上,沃爾沃完全聚焦於「安全」:沃爾沃的廣告在談安全,沃爾沃的公關在談安全,沃爾沃甚至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實驗室以測試汽車的安全性能。到了1992年,沃爾沃成為美國市場上最暢銷的高價位歐洲汽車,其銷售量超過了寶馬和梅賽德斯-賓士。

但是,沃爾沃隨後便失去了它的焦點:沃爾沃的廣告開始宣傳「性能」和「奢華」,沃爾沃公司甚至推出了跑車和敞篷車(它並不是看重「安全性」的購買者所期待的汽車)。

「僅僅是安全還不夠」,沃爾沃公司全球廣告主管這樣說。這只是一相情願的想法,事實表明並非如此。以去年為例,在美國市場上,寶馬和賓士的銷售量都已經是沃爾沃的3倍。下面是3個汽車品牌11個月的銷售數據:

·寶馬:231053輛

·梅賽德斯-賓士:206482輛

·沃爾沃:68149輛

沃爾沃落入了一個我們所說的「眾所周知」陷阱。眾所周知,沃爾沃是安全的汽車,所以我們不必浪費金錢去談「安全性」了,讓我們擴大品牌,在「性能 」和「奢華」的汽車市場上也「分一杯羹」吧。其結果是:既弄丟了焦點又失去了市場份額。

「眾所周知 」是一個陷阱,很多企業都陷入其中。每個人都知道你的定位,也許這是事實,但是沒關系,連續不斷、年復一年地強調相同的概念,品牌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請記住,心智是健忘的,如果你沒有不斷提醒他們,你的顧客和潛在消費者就會忘記你代表的是什麼。同時,逐步成長的年輕人開始不斷進入到這個市場,而他們需要知道你究竟代表什麼。

絕佳的營銷機會

最後,金融危機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信心,也影響了企業的信心。自然地,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營銷投入的回報也將大打折扣,於是,很多企業開始大幅度地削減營銷預算。對於少數具有遠見的企業而言,這也許正是一個機會。

企業可以削減生產成本、產品線、生產線、工廠甚至員工以減少開支,但企業最不應該削減的就是營銷預算,因為這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而當大多數企業都開始削減營銷預算的時候,營銷的成本往往是最低的,因為此時的傳播噪音和類似信息的干擾是最小的。也許你的營銷投入無法馬上變成銷量,但經濟一旦回暖,你將獲得加倍的回報。

當其他人正靜坐著期望平安度過這場金融風暴的時候,對你來說正是追加營銷開支以建立你的心智地位和品牌的最好時機;當別人束手無策只能等待經濟回暖的時候,正是一個企業開創新局面的理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