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軍珍珠港。。
指的根據統計分析的方法,及概率論來減少被擊沉的商船,
舉個例子(德國U2潛艇打商船的):
根據以往商船被擊沉的時間,數量的統計,及情報部門的情報)得到的一組數據
德國一段時間及區域內,商船碰到U2的概率為0.8
單個護航幾乎被擊沉,即單個護航被擊沉的概率為1
幾個護航被擊沉的概率為(因為有好多船時,U2有限,來不及全部打擊,U2隻能集中打一二個)0.1
現在有10隻商船要經過德國U2出沒內
10隻船在單一出航(分10次出航)被擊沉的數量為 10*0.8*1=8隻
10隻船在全部出航(只1次)被擊沉的數量為1*0.8*0.1=0.8隻
所以集中出航的好10隻商船最多損失1隻,而分次出10隻就大致要損失8隻.
就是在把幾個護航被擊沉的概率提高到0.5,單個護航被擊沉的概率下降到0.9時
單一出船的損失達10*0.8*0.9=7.2隻
多個出船的損失才1*0.8*0.5=4隻,還是相差一半,所以採用分析統計的好處在於這!
B.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股市有沒有休市
在當時的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據說美國的股市沒有救市,還正常在交易。
C. 珍珠港屬於什麼證券類別
美國 珍珠港所在島嶼瓦胡島,是夏威夷群島中的一族,也是夏威夷州府所在地。據說,此地從前盛產帶珍珠的牡娌,因而得名。
D. 偷襲珍珠港內幕是
1941年12月7日凌晨,從六艘日本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一百多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對停泊在港內的美軍重型戰列艦、巡洋艦和陸上機場進行猛烈襲擊。戰斗結束後,美軍重創。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促使了美國正式參戰。隨著對歷史的研究,人們不禁懷疑:當時的美國真的事先對日本的偷襲計劃一無所知嗎?對此人們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日軍偷襲珠珠港完全出乎羅斯福政府意料。當時,美國政府雖然認識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區的沖突不可避免,但他們認為日本襲擊首選不是進攻美國,更不可能是遠離日本6000公里的珍珠港。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許多國家所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專著中,都將珍珠港事件說成是日本玩弄外交手腕、違反國際慣例的一次不宣而戰的偷襲。
也有人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人的陰謀,是羅斯福的一次逼戰。據說,在日本准備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國先進的無線電監聽系統早已得悉日本的信息。羅斯福對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但他故意使太平洋艦隊處於無准備狀態,為的就是犧牲珍珠港,喚醒民眾,激起孤立主義者參戰的決心。
然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堅持認為,美國事先的確不知道日本將偷襲珍珠港,至少美國總統羅斯福未見過這樣的信息。
美國歷史學家布拉特澤爾和魯特在《珍珠港?微型照片和J?埃德加?胡佛》一文中寫道,包括參與策劃襲擊的艦長源田實在內的日本艦隊官員都斷言,發自駛向夏威夷群島的日本航空母艦的無線電報並未使羅斯福事先得知即將發生襲擊。
他們認為,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聯邦調查局確實截獲了一份有關日本偵察珍珠港的微型照片調查表。多方調查核實證明,除聯邦調查局前局長埃德加?胡佛和他的助手之外,美國總統及官員們均未見過這份調查表。他們分析,正是胡佛判斷失誤使得信息沒有被傳至羅斯福手中。
如果真的是這樣,胡佛為什麼不把調查表送交給羅斯福及其他情報機關?羅斯福真的沒有了解到關於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嗎?歷史已經過去,這些疑問至今仍留在人們心中。
E. 股票珍珠港最新消息
英國首相為何「高興得老淚往下淌 和 如何理解丘吉爾所言的「好了!我們總算贏了」? 是同一個問題,原因就在於美國當時在世界范圍內實力相當大,有美國參與,可以扭轉戰局。而且當時英國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已經有些支撐不住了,在快要撐不住的情況下,得到美國參戰的消息,豈不是雪中送炭?
F. 中國股市現狀分析(最終200分+50分)
郎咸平的博客里有詳細的解讀
G. 日本海軍軍令部,為什麼認定偷襲珍珠港是投機
“珍珠港事件”,單從戰術角度看,可以說是航空制勝論的經典戰例。作為該事件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一戰成名,成為二戰中日軍稱得上的戰術家之一。然而,選定珍珠港作為襲擊目標,並不是山本空穴來風,而是他幾十年軍事生涯的積淀。
一是,學習優異、前途無量的山本,以外交官的身份到哈佛大學深造,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讓他十分震撼。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盡量縮小日、美海軍的差距?他認為,剛剛興起的海軍航空兵,是趕超美軍的理想兵種。
眼看精心設計的計劃化為泡影,山本乾脆召集200多名將佐,在海軍大學進行圖上軍演,證明是可行的。至此,“Z計劃”歷時9個月,勉強獲得了軍令部,以及參謀本部的認可。從事後看,偷襲是成功的,但未達到擊沉3艘航母的預期。
偷襲珍珠港,在戰術上是成功,在戰略是失敗的。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H. 偷襲珍珠港
「還能把兩艘造價昂貴的航母也留在港內讓它打沉嗎?」沒文化真可怕!別誤導人行嗎?
1941年12月7日,威廉.哈爾西當時正在帶領兩艘航母在夏威夷外海訓練,日本偷襲的時候剛好不在港內,建議二樓的回去好好看看《虎!虎!虎!》。
「我聽說美國是知道日本要偷襲的」這個說法確實有證據可查:
1、美國陸軍航空兵(當時美國還沒又成了正式的空軍,「U.S.A.A.F」譯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比利·米切爾上校早在1931年的《驅逐機》雜志上,就曾經預測過美國在未來戰爭中最有可能最早遭到轟炸的地方為「珍珠港」,該篇文章雖然是一篇關於《中遠程轟炸機在未來戰爭中的運用》的技術性的文章,但卻給出了非常認真且專業的分析為什麼珍珠港會在戰爭中率先遭到攻擊,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該文章似乎說明美國人知道偷襲,也是日本人和很多羅斯福的政敵用來攻擊美國的最早依據。(美國人為了紀念比利·米切爾將北美航空公司的B-25雙發中程轟炸機命名為「米切爾」,正式這些轟炸機於1942年4月16日轟炸了東京,而外人更加堅信美國人是知道轟炸的)。
2、英國海軍情報部門曾於1941年上半年,通過首相曾傳達給羅斯福小心日本人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然而美國政府和當時的很多美國人認為英國是為了遠東的利益想要拉美國人下水,因此包括美國海軍很多人在內的美國人並沒有對警告予以重視。
3、中國政府的效率更高,戴笠的軍統局甚至搞到了日本聯合艦隊的航行坐標,目的地就是「珍珠港」,於是當時的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也曾通過宋子文警告過羅斯福小心日本人,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慮中國迫切需要直接支援並且最好是通過戰爭形勢的,所以並沒有將航行坐標告訴美國人,只是提醒他們要注意夏威夷,而當時的美國情報部門,甚至是美國海軍情報部都對中國破獲如此重要的情報表示懷疑。
4、1941年下半年,美國海軍情報部的瑟曼上校和少數人堅持認為夏威夷地區將有可能遭到攻擊特別是轟炸,而時任太平洋艦隊最高司令的金.梅爾海軍上將則堅持認為菲律賓、馬來西亞一線將最先遭偷襲或可能的軍事攻擊,認為珍珠港不可能受到長途的奔襲(金.梅爾是滿悍的堅船利炮主義的類型人,而不是一個新時代的人物,對海軍航空兵了解不多的人)。
綜上所述美國人是知道日本人要偷襲的,只是不知道具體位置在哪裡,可能是馬來西亞、菲律賓或是夏威夷。到了1941年底,美國情報突然顯示日本聯合艦隊消失了,這才將珍珠港提到戰爭戒備狀態,然而此時距離攻擊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分析:
1、如果美國人以珍珠港為誘餌,誘使日本人攻擊珍珠港,那麼這樣的誘餌成本代價太高了!有人說美國人的航母當時不在港內這是故意的,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那麼我們假設美國人誘使日本人攻擊這個條件成立,那麼一舉消滅日本聯合艦隊的時機也是最好的,最為成熟的,因為從純軍事的角度上將,日本的偷襲就在賭博,一賠十的概率日本人的聯合艦隊被全滅!如果日本艦隊行動暴露那麼被屠殺的就是聯合艦隊,而不是珍珠港中的美軍,換句話說如果是故意,那麼美國海軍的航母在日本艦隊返航時發起攻擊,同樣對日本艦隊的打擊也是毀滅性的。當然也會有人提出質疑「就兩艘美國航母找聯合艦隊拚命無易於自殺」這話要麼是不懂軍事的人說的,要麼就是一廂情願的軍迷說的。為什麼呢?確實航母在沒有其它伴隨艦保護下獨自行動是非常危險且非常脆弱的,那麼懂航母的人明白航母主要攻擊手段是艦載機,而艦載機對艦隊的打擊雙方都是對等的,也就是說美軍航母也能使聯合艦隊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之後的中途島戰役就是例子。
2、從戰略主動權的角度上講,美國當時在政治上正處於孤立主義的環境下,政府大多數人和民眾都不想捲入戰爭。但當時的羅斯福是想迫切的幫助英國,因為戰爭一旦英國輸了,那麼美國的利益會受損失,最起碼錢會打水漂!而亞太地區的利益空間正被日本所壓縮,而英國和英國海軍正在疲於應付德國納粹,沒有能力顧及亞洲,這就直接導致美國和日本的直接碰撞,任何理性的領導者都明白戰略主動權的重要性,設想如果犧牲戰爭資源而換取主動權是指珍珠港,那麼其代價和成本都過於高昂,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資源的損失的直接後果,就是在於日本在對抗上處於被動。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日本如果不發展大陸軍主義,而是瘋狂的發展海軍,美國的本土西海岸將直接面臨日本的軍事威脅,整個太平洋地區的主動權將牢牢地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戰略主動權決定戰爭的勝敗,誰握有主動權誰就贏得戰爭!而僅僅為了「激起民憤的出兵理由」這樣做的風險也太大了,雖然美國重新獲得主動權用了不到一年,甚至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這是由美國的綜合國力所決定的,由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做保障的。
針對問題回答:
1、美國知道日本要偷襲,只是不知道具體在哪裡;
2、美國希望日本來攻擊,但沒有讓日本來偷襲;
3、日本的偷襲確實激起美國民憤;
4、美國確實獲得的一個不爭的、且絕佳的,參戰、出兵理由,這個理由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自己找上來的,說明美國是被迫戰爭的。②最好是不宣而戰,特別是偷襲,能夠激起巨大民憤,使美國民眾徹底擺脫孤立主義情緒;
5、美國也有能力自己找參戰的理由,只要他想找一定有很多,但必須時機成熟,上述條件滿足。
I. 珍珠港事件真相
日本進攻中國,導致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大打折扣,為了報復,美國凍結了日本海上運輸線,日本後勤困難,尤其是石油供應,日本當時想稱霸亞太,只能進攻東南亞,而此地又是美國勢力范圍,為了戰爭需要,就必須和美國發生沖突,而當時日本是打不過美國的,日本當時是想在美國的戰爭機器還沒運轉過來時,就打到美國西海岸,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快速解決戰爭,而太平洋艦隊又是日本進行戰爭的威脅,所以日本就必須消滅這支部隊,為日後戰爭打好基礎。
J. 珍珠港中的人物分析
在表演方面,三位主角都算稱職,但缺乏閃光點。本·阿弗萊克演慣了牛氣轟轟的角色,大概跟他本人氣質相差不遠;新人喬什·哈奈特有點像年輕時的理查·基爾,頗有明星相但看不出有多高的演技;英國女演員凱特·貝金賽爾似乎在模仿妮可·基德曼,靠本片混個臉熟應該沒問題。三人的扮相都不錯,在攝影、化裝和服裝的精心調理下,展現出他們本身雖有基礎、但不太充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