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中國醫葯股票差距分析
擴展閱讀
最近股票價格回彈 2024-10-10 11:00:24
買股票基金還是股票 2024-10-10 10:50:19

中國醫葯股票差距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5-08 03:25:04

❶ 中醫發展現狀和前景是怎樣的

中醫葯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海外市場需求日趨流行

中醫葯行業海外日趨流行

近年來,療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醫葯在海外日趨流行。明星效應的推動也幫助中醫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醫葯的海外推廣並不盡如人意。如今英國中醫葯行業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沉澱期」。盡管在爭取英國醫保體制認可上屢屢碰壁,業界仍在為推動英國中醫立法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海外傳播效果頗豐

中醫起初是為海外華僑華人服務,隨後傳播給了華人圈子附近的外國人。如今,中醫葯在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傳播效果最好,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也有所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醫葯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中葯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葯品形式注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葯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葯人才。

中醫葯行業發展阻礙分析

盡管海外傳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醫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在醫學實踐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除韓日以外,中醫並未進入當地醫療體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個體戶式」的診所模式。在中醫接受度較高的荷蘭,中醫有4000多人,卻開有1500多家中醫診所,每間診所受訓的中醫人員亦不過3人,中醫在立法、標准制定、教學體系、職業系統和社會聲譽方面都不樂觀。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醫葯在海外傳播的困境,與立法監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關系,英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之前,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葯診療方法在英國發展迅速,其對於部分疑難雜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療效果,贏得了英國主流媒體關注和社會認可。然而,英國政府對中醫葯治療的零監管也使低水平的中醫診所混入市場,中醫診療整體水準出現滑坡。90年代末爆發的「中葯致癌」事件大大損害了中醫葯的聲譽,其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2011年《歐盟傳統草葯製品法令》正式實施,占據中葯市場份額達60%的中成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國家對中草葯進口的限制仍然是中醫葯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海外中醫葯人才缺乏

海外中醫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響中醫葯長足發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後備人才不足成為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部分在英國行醫的中醫葯醫生來自中國,年齡較大,在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和新的信息技術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響其行醫效果。在英國的中醫診所良莠不齊,通過市場優勝劣汰,服務不佳的診所被市場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場規律。

完善產業加強監管

如今,中醫葯的海外傳播獲得了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各省區市陸續發布的中醫葯行業發展扶持文件多達50份,據《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稱,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醫葯全球發展,支持國際傳統醫葯發展,促進國際中醫葯規范管理。目前,中國政府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訂中醫葯合作協議86個,中國政府已經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個中醫葯中心。

中醫葯的國際化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各國推進。據《中醫葯「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中醫葯「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葯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葯國際標准,注冊100種中葯產品,建設50家中醫葯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葯已成為中國與東盟、歐盟、非洲、中東歐等地區和組織衛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未來,中醫葯在海外的發展應致力於人才供應鏈、產業供應鏈、金融供應鏈的搭建。中醫葯在海外的推廣需要構建相關的政策、市場、科研、教育等全體系專業人才結構;同時搭建貫穿產地種植、生產加工、運輸物流、零售服務終端的產業供應鏈;利用人參、紅豆杉等具有金融屬性的中草葯產品,結合創新金融投資模式,藉由金融渠道推進中醫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推動中醫葯的國際化。

❷ 中國的醫療和醫葯和器械放面是不是不夠發達

嗯,中國的醫療和醫葯器械方面應該是還行呢,只不過中國的技術可能並沒有外國高。

❸ 老師布置了一作業;選擇一家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其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創造現金流量能力.

財務管理吧,呵呵,這個簡單呀,由於時間的關系告訴你方法,具體做自己動手吧,畢竟是你的作業喲。

1、先去下載個股票軟體給你參考安信證券,去軟體下載里下載個通達信版的軟體。

2、先想想你想測試比較的行業,就拿醫葯板塊來說吧,你可以選「復星醫葯「,按F10查看這只股票的財務數據,裡面什麼都有,如圖:

4、分別進入他們的F10財務資料去看標桿企業的指標,然後與目標企業「復星葯業對比」

對比方法你就可以財管書上說的差額分析法或者其他的都行,找出具體哪個指標差距

搞定,按照這個方法做,用心的話應該是一份不錯作業哦,不用考慮了採納吧

(PS:截圖第二個是漲幅排行,呵呵,自己去找行業排名)

❹ 為什麼國內外股票發行價相差那麼大

這種現象客觀存在,而且應該是發展中國家常態。原因涉及區域經濟及國民認知,全面分析很難,可以舉幾個特例看問題。
區域視野差異造成:例如國內醫葯股、高科技股走勢很牛,但是放到國際上根本不入流,技術水平差距巨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走勢卻死氣沉沉。同樣的事情在體育比賽中也普遍存在,中國男子短跑在全運會,乃至亞運會威風八面,但是在奧運會上卻根本不入決賽。中國乒乓球很強,全運會的第4名可能也是奧運會的第4名,但是這個國際水平的第4名,在國內的待遇一定比不上那些雖然在國際上不入流,但是到國內卻很風流的短跑選手。所以說區域優勢也是一種價值。
是不是A股股價就一定比外面高呢?不見得,例如現在金融保險股在香港的H股有的就比A股高40%。這其中是不是投資機會,自己想一想。

❺ 中國醫葯企業未來的機會在哪裡

中國向世界級醫葯市場邁進的過程,會給中國醫葯產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不妨先了解美國醫葯產業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自1929 年到2006 年,美國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比例從不足4%穩步攀升到16%左右。在這個過程中,推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對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創新,使得企業願意持續不斷地在創新方面進行投資;社會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為醫療服務提供了有強大支付能力的支付方;市場化的兼並收購行為促進了產業的整合和企業規模效應的提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醫葯市場,產生了輝瑞、強生、默克這樣的醫葯產業巨頭。目前世界銷售額排名前二十的制葯企業中,美國企業就佔了7家。
對比中國的數據,中國醫葯及醫療衛生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從過去較低的水平逐年增長到2010 年的5 %左右。如果我們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醫葯及醫療衛生服務業GDP佔比10%左右水平的話,整個醫葯健康產業都將會得到非常良性的發展。按照這樣的假設,未來中國醫葯健康產業的成長性良好,發展空間巨大。當這一切成為現實後,我們的醫葯工業將會如何?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目前,我國的醫葯產業發展有幾個主要推動力:
第一是經濟的增長,即GDP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
第二是人口結構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尤其在中國的大中城市,老齡化的程度已經相當高,一些常見病、慢性病的發病率已經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第三,國家政策法規對醫葯行業發展的支持也顯而易見。在新醫改的配套措施中,盡管有葯價以及招標等政策對行業存在不利影響,但整體來看,考慮到醫保覆蓋中國13億人口帶來的市場增量,以及醫療保險水平逐步提升和公平化,新醫改對行業發展整體還是有利的。目前,國家也很重視創新,「十二五」規劃等產業振興和創新計劃不斷出台為此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工信部、商務部等也出台了一些鼓勵產業集中度提高、鼓勵大企業發展、鼓勵收購兼並的一系列政策。
機會不僅在國內,在海外也有所體現。醫改不止中國在搞,美國也在搞,奧巴馬政府也鼓勵使用更多仿製葯,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中國的醫葯企業在過去三年裡開展了大量國際化工作,很多中國的制劑企業也在紛紛申請cGMP認證,有大量的ANDA儲備正在向美國申報。
不妨再來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醫葯企業。目前國內領先的醫葯企業銷售規模在10 億~20億美元之間,利潤不到2億美元。與美國企業如輝瑞600多億美元的銷售收入,80億美元的利潤規模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在產品上,中國企業目前還很難拿出一個全球性的能稱之為「重磅炸彈」的產品。當然,這種差距與各自發展階段不同有關,但有挑戰也有機會。目前很多跨國企業正是看到了這個機會,在加大對中國投資。
在日化行業,我們不得不承認跨國公司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中是全面占優的。我們今天的日常用品中,大多來自寶潔、聯合利華等公司。本土企業目前還在追趕,但是份額在日益降低,處在劣勢地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產品線的市場擴張策略,另一個是,本土日化行業沒有大的戰略舉措,反而本土品牌紛紛被外資所並購。
再來看汽車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合資廠商仍然占據牢不可破的地位。這個局面的背後實際上是本土市場和外資企業的共贏,在外資企業最困難的時候,中國市場為他們貢獻了很大的需求。大眾在中國迅速發展,同時上汽這樣一些國內優勢企業也在進步,這是一個雙贏的格局。當然現在國家也在努力幫助國內企業自主創新,打造自有品牌。
未來中國的生物醫葯產業到底會形成什麼樣的格局?目前為止仍然是個問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析三方力量:跨國公司、本土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中國醫葯集團、上海醫葯集團等老牌國企有傳統優勢,還有國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的支持;復星醫葯是民營企業代表,和其他民營企業一樣,都希望在這個市場參與競爭,最終形成一個跨國公司、國企、民營領先公司共生共贏的格局,但要形成這樣的局面,對博弈的任何一方而言都不會輕松,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作為中國本土企業,在發展策略上,我們認為應該把營銷網路的打造作為首要任務。因為營銷網路實際上是對市場的掌控能力,對市場的參與程度和市場份額都有決定性作用。第二是研發創新。研發創新首先是以品牌仿製葯、生物仿製葯為核心,同時兼顧小分子葯物、單克隆抗體以及疫苗的創新研發。第三是國際化。目前正在興起的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的趨勢,不僅將有助於提高國內仿製葯行業的水平,還將促使中國醫葯企業實現產業升級,並加速國際化。比如復星醫葯過去已經跟歐盟的一些公司開展合作,像西班牙的CHEMO,像瑞士龍沙,未來我們還會跟更多全球的主流制葯公司進行合作,共同開發中國市場。
講求創新、國際化,規劃未來的發展定位,尋找可以作為對標的標桿企業非常必要。從復星醫葯的角度來說,全球范圍內的制葯公司我們首先關注強生,因為它也是一個產業多元化的企業;我們同時還關注輝瑞,因為它是一個強勢的整合型企業。但是從更現實的角度看,我們還需要關注TEVA這樣專門生產仿製葯的公司。TEVA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從80 年代開始開發仿製葯,逐步參與全球仿製葯市場的並購重組,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排名前十,且惟一一家以仿製葯為主的公司。
我們看到TEVA用了10 年的時間,市值從100 億美元成長為400 億~500億美元,從而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仿製葯公司。(本文作者陳啟宇為復星醫葯集團董事長)

❻ 醫療行業以前的樣子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三大不利因素待解,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10月中國醫葯行業虧損狀況有所收窄

截止2018年10月底,我國醫葯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7556家,其中虧損企業數量1223家,虧損面16.2%,環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2018年前10個月醫葯行業虧損總額114.6億元,同比增長38.9%。

2019年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28185.5億元,同比增長0.44%。截止到2018年1-10月,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了20180.6億元,同比增長13.6%。預計在2019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將達到28333億元,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53%,並預測到了2023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將達到39313億元。

2017-2023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不利因素分析

1、技術研發創新不足。我國現已成為全球化學原料葯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學葯制劑生產國。但是,醫葯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醫葯產業起步晚、基礎差,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成熟市場有較大差距。化學制葯行業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化葯創新葯開發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和周期長的特點。化學葯品的生產需要符合嚴格的技術標准,對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的要求較高。目前,國際領先的化學制葯企業掌握著先進的化學合成工藝,具備較強的專利優勢和技術優勢,創新葯基本由其壟斷,憑借專利保護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技術領先。我國化學制葯起步較晚,制葯企業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一直以低技術附加值的低水平仿製為主,研發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2、仿製葯行業競爭不足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葯市場,中國已有的葯品批准文號總數中95%以上為仿製葯,仿製葯仍是國內醫葯消費市場的主體,但主體仿製葯行業競爭力不高。雖然國內仿製葯市場規模達5000億,但是行業集中度(CR8)極低,對比印度CR8佔比52.31%、美國CR8佔比52.96%,而中國CR8佔比僅為18.82%;中國仿製葯行業中存在的低水平仿製和惡性低價競爭現象十分嚴重,且仿製葯絕大部分品種還存在大量重復批文,市場環境相對惡劣;而且由於過去我國批准上市的葯品沒有與原研葯一致性評價的強制要求,導致有些仿製葯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葯存在很大差距,行業盈利能力差,毛利率等指標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國際競爭力不足。

3、醫葯企業門檻提高

一方面,由於環境和資源約束加強,國家對化學原料葯及制劑產品的質量標准和環保標准不斷提高,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政府一系列葯品價格調控政策的實施,葯品整體的價格水平持續下降,我國制葯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目前,醫葯企業在監管、市場等各方面較以前承受了更大的壓力,隨著研發、生產到流通的產業鏈各環節標準的提升和監管的強化,行業門檻將進一步提高,相當數量的企業面臨淘汰。醫葯行業分化趨勢明顯,醫葯行業正在加速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有利因素分析

1、利好政策支持發展。繼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葯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十三五」國家葯品安全規劃》等政策之後,2017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正式落地實施,該法案將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健康發展。

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葯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從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葯品創新和仿製葯發展、加強葯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強組織實施六方面提出36條具體意見,深化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

隨後,食葯監總局還相繼發布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中成葯規格表述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稿)》等規范管理性文件,體現出我國政府對葯品產業的健康發展的高度重視。

2、醫葯市場需求增長

在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全面二胎政策的開放、政府持續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大健康產業推動醫葯消費升級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中國醫葯產品需求市場不斷增長,醫葯行業將持續發展。醫療保健作為人類一種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特徵,隨著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應提高,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識提升,醫療保健需求上升,從而拉動葯品需求。近年來,老年病、慢性病和腫瘤的發病率持續增長,這些驅動因素將持續存在並繼續推動醫葯產品形成巨大的葯品市場需求,另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醫療支出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醫葯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3、資本市場環境逐步改善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公開發行股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醫葯成為受益最大的行業之一。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為技術創新、開拓市場、兼並重組和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風險投資分散了新葯開發的風險,有力地支持了醫葯技術創新活動。上述背景對於推動醫葯行業內優勢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行業內的重組整合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❼ 2019年,我國醫療行業有什麼新變化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三大不利因素待解,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10月中國醫葯行業虧損狀況有所收窄

截止2018年10月底,我國醫葯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7556家,其中虧損企業數量1223家,虧損面16.2%,環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2018年前10個月醫葯行業虧損總額114.6億元,同比增長38.9%。

2019年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分析預測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28185.5億元,同比增長0.44%。截止到2018年1-10月,中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達到了20180.6億元,同比增長13.6%。預計在2019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將達到28333億元,未來五年(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53%,並預測到了2023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將達到39313億元。

2017-2023年我國醫葯製造業銷售收入總額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不利因素分析

1、技術研發創新不足。我國現已成為全球化學原料葯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學葯制劑生產國。但是,醫葯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醫葯產業起步晚、基礎差,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成熟市場有較大差距。化學制葯行業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化葯創新葯開發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和周期長的特點。化學葯品的生產需要符合嚴格的技術標准,對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的要求較高。目前,國際領先的化學制葯企業掌握著先進的化學合成工藝,具備較強的專利優勢和技術優勢,創新葯基本由其壟斷,憑借專利保護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技術領先。我國化學制葯起步較晚,制葯企業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一直以低技術附加值的低水平仿製為主,研發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2、仿製葯行業競爭不足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葯市場,中國已有的葯品批准文號總數中95%以上為仿製葯,仿製葯仍是國內醫葯消費市場的主體,但主體仿製葯行業競爭力不高。雖然國內仿製葯市場規模達5000億,但是行業集中度(CR8)極低,對比印度CR8佔比52.31%、美國CR8佔比52.96%,而中國CR8佔比僅為18.82%;中國仿製葯行業中存在的低水平仿製和惡性低價競爭現象十分嚴重,且仿製葯絕大部分品種還存在大量重復批文,市場環境相對惡劣;而且由於過去我國批准上市的葯品沒有與原研葯一致性評價的強制要求,導致有些仿製葯品在療效上與原研葯存在很大差距,行業盈利能力差,毛利率等指標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國際競爭力不足。

3、醫葯企業門檻提高

一方面,由於環境和資源約束加強,國家對化學原料葯及制劑產品的質量標准和環保標准不斷提高,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政府一系列葯品價格調控政策的實施,葯品整體的價格水平持續下降,我國制葯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目前,醫葯企業在監管、市場等各方面較以前承受了更大的壓力,隨著研發、生產到流通的產業鏈各環節標準的提升和監管的強化,行業門檻將進一步提高,相當數量的企業面臨淘汰。醫葯行業分化趨勢明顯,醫葯行業正在加速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

2018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有利因素分析

1、利好政策支持發展。繼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葯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十三五」國家葯品安全規劃》等政策之後,2017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正式落地實施,該法案將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健康發展。

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葯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從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葯品創新和仿製葯發展、加強葯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強組織實施六方面提出36條具體意見,深化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

隨後,食葯監總局還相繼發布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中成葯規格表述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稿)》等規范管理性文件,體現出我國政府對葯品產業的健康發展的高度重視。

2、醫葯市場需求增長

在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全面二胎政策的開放、政府持續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大健康產業推動醫葯消費升級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中國醫葯產品需求市場不斷增長,醫葯行業將持續發展。醫療保健作為人類一種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特徵,隨著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應提高,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識提升,醫療保健需求上升,從而拉動葯品需求。近年來,老年病、慢性病和腫瘤的發病率持續增長,這些驅動因素將持續存在並繼續推動醫葯產品形成巨大的葯品市場需求,另外,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醫療支出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醫葯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3、資本市場環境逐步改善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公開發行股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醫葯成為受益最大的行業之一。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為技術創新、開拓市場、兼並重組和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風險投資分散了新葯開發的風險,有力地支持了醫葯技術創新活動。上述背景對於推動醫葯行業內優勢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行業內的重組整合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❽ 論我國股票市場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關於股市運行機制問題
我國股市在某種程度上只注重「擴容發展」,沒有理順「監管」與「改革」、「發展」的關系。我國股市的「圈錢」體制,粗放式擴張,雖然使股市得到了跳躍式的擴容,但累進的結構性制度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筆者認為我國股市發展歷史上最大的失誤在於解散了跨部門、跨利益集團的股市發展政策設計部門,如國務院證券委。正是失去了這一戰略思維的「心臟」,我國股市出現了「只談發展」「不談發展改革」,「只談監管」不談「改革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現狀是:由警察部門主導的全面規劃發展!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股市「監管」與「發展」「改革」的關系,就難以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我們「破」了不規范的市場力量,但沒有「立」起相應規范化的市場力量。打擊不規范力量給「莊家」「私募基金」「跨市場、跨產品套利」等種種交易行為以重創!而這種重創基本瓦解了由他們組成的自下而上的自發形成的我國股市的流動力提高機制。
但是,由於我們沒有相應的針對「規范化」市場運作機制的主動的戰略性的建設方案,在瓦解的同時沒有建立流動力提高機制。這樣做的嚴重消極影響就是:隨著我國股市流動力提高機制的不斷被削弱被瓦解,我國股市的運行安全正收到嚴重威脅。
因此,只有處理好監管者和市場的關系,才能建立良性的股市運作機制,促進股市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作為市場監管者既不能「當婆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前,經典的自由市場理論大行其道,認為政府是「守夜人」,反對政府對市場進行任何的干預。在發生了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之後,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強有力干預的凱恩斯主義逐漸取得了經濟學中主流地位。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呈現明顯的周期性特徵,要熨平經濟波動的「峰」和「谷」,政府應主動實施反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政策。
二、關於機構投資者
在美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占絕大多數,占股票總值的80-85%。美國股票市場的重要投資者依次是:養老基金、人壽保險基金、財產保險基金、共同基金、信託基金、對沖基金、商業銀行信託部、投資銀行、慈善基金等。這些機構投資者都是以證券作為主要的投資業務,他們素質高,經營豐富,通過投標方式來參與新股發行的定價,制定出的價格通常能反映發行公司的價值。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規模太小,2000年全美共同基金資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總值則只有700億元人民幣。二是單個基金的塊頭太小,目前世界上基金規模動輒上千億美元,而我國最大規模的只要30億元人民幣,三是家數太少,美國達7000多隻,我國不到40隻。
這幾年,我國股市的發展重點之一是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並且把發展的形式定位在「公募型契約」證券投資基金。但出現了「唯證券基金獨尊「的發展戰略。由此,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隊伍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出現了以證券投資基金取代其他一切機構投資者的傾向。相對於證券投資基金的快速發展,我國股市的其他機構投資者明顯萎縮
這種只扶持證券基金的片面的股市發展政策,實踐證明已危及股市運行安全。證券投資基金的研究表明,證券投資基金的行為從整體上而言表現為「順勢操作」,因此從整體和長期而言並不能明顯為股市提供流動力支持。分析從2000年以來的四個1300點附近的各類投資者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看出,證券投資基金並未表現出逆勢進場的模式,從而無能力擔當起為市場提供流動力的重任。但是與此同時,隨著不斷的監管和加壓,在這四個1300點附近,其他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正趨於土崩瓦解之勢。比較2000年以前的我國股市,我們在市場上已經越來越難以看到「抄底「資金的身影。投資者的高度「同質化」,破壞了證券市場應有的機構投資者的「異質化」結構。這就破壞了證券市場上各類機構投資者的應有的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的生態平衡局面,帶來了獨家壟斷性發展的失衡狀態。
筆者認為: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投資者隊伍,建立生態平衡系統,市場機構化是當今國際資本市場的特點之一,也是我國股市健康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和共同基金這三類投資者。有的國家還包括開辦個人投資信託和證券自營的銀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仍然以散戶為主,證券投資基金剛開始發展,保險基金從1999年開始以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形式間接入市,但尚不能直接投資股票,養老基金由於體制問題,也未形成一個真正的法人。
由此,培養機構投資者的任務艱巨。培養機構投資者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開放式基金,擴大基金市場和基金品種,基金設立和發行要逐漸由審批制過渡到注冊制,要通過組建中外基金管理公司,提高國內基金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素質和競爭力;為保險基金自由進入市場創造條件,包括保險基金可以作為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人,通過自己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進入市場等;培養養老基金,幫助這部分基金進入市場。
目前我們欣喜的聽到證券監管高層表態:將給私募基金合法的地位!同時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保險公司將投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表示:今年八月底資產規模已達2300億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也將進軍資本市場。所有這些措施的貫徹無疑將提高股市的流動性,擴大股市容量,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用,對於股市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三、關於證券市場體系
美國股票市場具有多層次的市場格局,股票市場通過層次細分可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本的供需平衡。中國股票市場結構單一,主板A股市場規模較大,二板市場未能開設;三板市場規模小,同時滬、深兩地市場的同質性、重疊性限制了整個市場容量的擴展。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建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其中包括:
一)創業板市場(二板市場):為高科技,高成長型企業服務。特點:企業規模小,經營年限短,採取保薦人制度,股份全部流通,規定主要股東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條件,嚴格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1、二板市場定位
無論在主板市場內部設立二板市場,還是單獨設立為主板服務而且為主板市場培養上市公司的依附型市場,都不符合我國經濟改革和產業轉型的客觀要求。由於主板市場存在問題較多,行政色彩過濃,因而在主板市場的基礎上建立二板市場,就會留下隱患。從外國的發展過程看,如果把二板市場當作主板市場的輔助市場存在,一般來說都不是成功的。因此應建立一個有獨立運行規則、獨立的發展目標、獨立的服務對象、獨立的上市基準、交易機制的二板市場。二板市場應該為高科技企業服務,那些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環保等主導的高科技產業應該是我國二板市場的首選服務對象。為此,可以考慮把上海、深圳交易所合而為一,然後將深圳交易所變為二板市場。
2、二板市場的制度設計
1)上市標准
上市的最低資本要求及社會公眾股比例應該較主板市場有大幅度的降低
可不設盈利要求
對業務要求應該嚴格
2)交易機制
在市場上推行做市商制度
確保管理層的穩定和公司成長的連續性
實行T+0的交易制度
3)監管機制
強調信息披露基礎上的投資者保護
強調監管機構對發行質量和對投資者保護的責任
4)二板市場的風險及防範
建立科學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實行嚴格的保薦人制度
實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實行嚴格的市場監管制度
二)三板市場
其實早在1992年,中國曾經設立過場外交易市場(三板市場),那就是STAQ和NET兩個入股交易系統。1999年兩個市場暫停交易,後一直沒有開市。2001年新的場外交易市場啟動――中國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正式開張。中國所謂三板市場掛牌的公司是業績差,問題多的企業,而美國OTCBB市場上掛牌的公司並不是因為業績差而是公司實力較小,所以中國三板市場的定位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股,像指垃圾桶,而美國的OTCBB市場的定位是小企業的孵化器,是NASDAQ的市場後備。
令人感動欣慰的是,據報到:新三板融資大門將開啟,中科軟定向增發方案已公布。新三板市場的推出,對於證券市場體系尤其是退市機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四、關於上市公司
一)質量問題
我國上市公司的業績低下,普遍存在「一年好,兩年差,三年ST,四年PT」的經營狀況,虧損戶數不斷增加,凈資產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每股收益不斷降低,審計報告中出具保留意見的公司不斷增多,上市公司丑聞屢見不鮮。我國的1300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發生過丑聞,出事比例高達16%,而同期美國市場的比例是1%,1994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凈資產增長速度低於GDP的增幅,凈資產收益率呈下降趨勢。
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原因:1)股票市場的功能定位不準確:管理部門過於關注市場的融資功能,特別是為國有企業籌資。很多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把股票市場完全當作「圈錢」「脫困」的場所,籌集資金是國企的最終目的,改制是手段。這樣的上市目的使得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籌集資金而進行形式上改頭換面,公司上市後經營機制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經營業績逐年下滑。2)股票發行制度不合理:股票發行從「審批制」轉為「核准制」。由最初的「額度控制」到「通道制」,再到「保薦人制度」。但現行的保薦制度不能杜絕「江蘇瓊華」事件。股票發行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大量的績差公司充斥市場。3)股票市場退出機制不健全:沒有嚴格的摘牌制度,一些嚴重資不低債、缺乏市場重組潛力和收購價值的劣質公司仍然沒有被淘汰。
對此,我們解決的對策是:1、股票市場的准確定位應該是融資和資源的優化配置;2、改革股票發行制度,推行機構詢價、網上發行和網下配售制度,建立「綠鞋」回撥機制;3、加快三板市場改革,建立暢通的退出機制。
二)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不充分、不及時、不規范。
瓊民源的造假,藍田股份的欺詐,銀廣廈的虛幻,草原興發巨額財務黑洞,人們對會計信息產生了懷疑。其深層原因包括:1、巨大的利益誘惑;2、低廉的違規成本;3、法規政出多門;4、相關制度不完善。
對此,我們的解決思路應該是:1、建立以會計准則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規范體系;2、建立以注冊會計師公正審計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監督體系;3、建立以證監會抽查復審為核心的會計信息披露再監督體系。
三)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由於股權分置,一股獨大的現實,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形同虛設,「內部人」控制非常嚴重,這種局面既不利於公司的發展,更不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其實,股市的根本在於上市公司,沒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上市公司就不可能穩步發展和長期盈利。對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建立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1、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前提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其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除了「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外,還有「社會價值目標」,比如:稅收指標、就業指標、公益活動指標等待,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高度理想主義的表現。美國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高度理想主義,即使被採用,也只能削弱商業公司的主要優勢及其有效實現確定目標的能力,同時還會放大政府的基本缺陷,使其迷失方向,並陷於利益集團的無休止的競爭中」。我國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對企業不負責的惡果也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堅持公司治理結構的目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並不是說公司可以忽略公司利益相關者(包括雇員、債權人、顧客、社區)的利益。
2、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重點是要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畸形股權結構。
從實踐上看,英美的股份公司都經歷了家族資本主義、經理資本主義與機構資本主義三個階段,其股權結構也經歷了由集中到分散,再由分散到集中的變化。「一股獨大」並沒有錯,相反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沃倫.巴菲特在希爾公司、比爾.蓋茨在微軟公司、李嘉誠在和記黃埔公司都曾占很高比例的股權。
我國只所以反對國有股「一股獨大」,關鍵是國有股股東行為非理想化,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一是國家所有權的代理行使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國家所有權的代表是「形至而實不至」「缺位」現象嚴重,缺乏能真正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的人格化代表;二是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國企改制而來,受傳統觀念束縛嚴重;三是國有股「一股獨大」導致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基本由原企業的管理人員組,從而形成了國家行政干預的「內部人控制」局面;四是國有股不能流通,致使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市場對公司的治理「失靈」,加劇了國有股股東行為的扭曲;五是法制不健全,打擊不力。
3、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核心是要保證公司董事會的「獨立性」,建立充分履行其職能的運行機制。
4、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重點是要建立一個與公司治理結構相適應的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包括市場機制、行政機制與社會機制)
1)公司外部治理市場機制:主要指的是公司控制權市場和職業經理人市場
A、公司控制權市場主要表現為敵意兼並和收購,主要是對公司董事長及董事會成員總經理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約束。英美國家公司控制權市場十分活躍,公司經營狀況糟糕,就可能更換董事長或總經理,甚至發生局外人通過收購該公司的股票繼而達到兼並公司的目的,這樣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就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我國的公司控制權市場發展嚴重滯後,原因是國有股不能流通,從而妨礙了上市公司的敵意收購和兼並,這也是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
B、同樣,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也很落後。公司經理的選擇主要依靠行政部門,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對公司在職經理來說沒有構成任何威脅。
2)公司外部治理行政機制
政府對一級市場及二級市場的管理機制。
3)公司外部治理社會機制
主要是指中介機構的信用機制。
5、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條件是要創造一種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
1)樹立「股份公司是股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理念;
2)樹立「股東公司最高權利機關是股東大會,核心機構是董事會」;
3)樹立「人力資本價值」理念。
四)關於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問題
1、我國獨立董事佔比過低
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的比例在10%左右,有的根本沒有獨立董事。根據經合組織(OECD)1999年的調查,獨立董事占董事會的比例,美國為62%,英國為34%,法國為29%《財富》美國公司1000強中,董事會的平均人數為11人,獨立董事為9人。
2、我國上市公司實行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障礙分析
1)缺乏相關法律作支撐
現在的公司法沒有給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間和條件。而在美國,獨立董事依靠法律這把「上方寶劍」,可以把獨立董事的個人意志變成董事會乃至公司的意志。而我國目前的法律沒有賦予獨立董事特殊表決權,人數也不佔優勢,很難從根本上與公司內部董事制衡。
2)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
美國公司目前最大的股東是機構投資者,一般在一個特定公司的持股比例為1%,按照美國《投資公司法》(1940),人壽公司和互助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必須分散化,這也導致了美國股權的高度流動性。
當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主要問題是控股股東通過關聯交易,如擔保、應收帳款,資產置換等各種手段來侵佔上市公司資產,侵害中、小股東利益。
3)獨立董事的引入與我國監事會制度不相容
獨立董事制度產生於普通法為主的美英法系國家,這些國家採用「一元制」的董事會制度結構,在公司機構設置上沒有獨立的監事會。我國公司立法上採用的是大陸法系的「二元制」結構組織體系,即在股東大會之下設董事會和監事會。如此,獨立董事的職責就會和監事會重疊甚至沖突。
4)具備擔當獨立董事素質的人才匱乏
5)市場選擇機制和評價體系尚未形成
3、我國上市公司有效運作獨立董事制度的相關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A、公司法應賦予獨立董事一定的權利,建立權利實現保障機制。這些權利包括信息知情權、監督權、獨立的審核權、否決權。
B、上市公司還應當賦予獨立董事特別職權:第一,重大關聯交易的認可權;第二,向董事會提議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第三,向董事會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第四,提議召開董事會;第五,獨立聘請外部審計和咨詢機構;第六,向股東徵集投票權。
2)改革「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
3)協調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功能。獨立董事的監督具有天然的事前監督,內部監督以及決策過程監督緊密結合的特點,而監事會具備了經常性監督、事後監督與外部監督的特點。
4、對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和能力,聘任和激勵約束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1)任職資格和能力
2)聘任
3)提供獨立董事的比例
4)提供充分信息和良好的工作條件
5)設立獨立董事發揮作用的機構
6)建立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7)強化獨立董事的誠信勤勉義務
5、建立獨立董事的自律組織
五)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過高,有的達90%以上,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公司治理和資本流動。英國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僅為10%,這種分散的股權結構使上市公司的決策更為透明,且能更好的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因而投資活躍,證券市場融資能力較強且流動性好。英國公司首次公開上市時間平均在公司創立後8年,而德國卻是40年。英國公司上市的平均規模是1600萬美元,而德國是6000萬美元。德國上市公司的結構十分復雜,相互持股使得公司的直接持有者不等於最終持有者,個人持股比例小,而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持股比重和非金融公司交叉持股比重很大。
為此,要改變我國上市公司的畸形股權結構,必須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保險基金和養老基金入市,給私募基金應有的合法地位,這樣才能改變股權過於集中的局面。
五、關於分業經營問題
世界金融業的發展有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金融機構可以跨行業經營銀行、證券、保險與信託等各種金融業務,稱為混業經營模式。其中最關鍵、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混合,即「銀證合一」,另一種稱為分業經營模式,即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不允許交叉經營業務。
金融業的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在西方金融史上曾經幾分幾合。1929年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和金融危機之後,國家金融領域逐漸由混業經營一統天下的格局演變成分業和混業兩種經營模式並存的狀態。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實行分業經營的國家開始出現重新實行混業經營的新方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金融市場上逐漸出現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 Holding Company),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國際保險監管協會將其定義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的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公司。
1998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1998年金融服務業法案》,該法案在涉及銀行組織的條款中,創造了「金融控股公司」這一新的法律范疇。1986年撒切爾夫人在英國實行金融「大震」(big bang)改革,全面摧毀了金融分業經營的體制,促進了混業經營。在東亞,日本和韓國曾經以大財團的形式發展起了一些企業集團,其中有一些是金融控股公司。與此同時,中國的證券業與銀行業仍實行銀證分業的制度。這種制度的明顯缺點在於:
1、資金方面
在投資銀行業務中,券商需要通過咨詢、策劃、融資、估價、談判等一系列操縱來幫助企業資本運營,這要求券商有一定的資金融通職能,而經紀業務的開展,銀行網點的鋪設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券商要為客戶提供融資、融券功能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自營業務的開展更增大了券商對資金的需要,在混業經營模式下,這些資金需求可以通過銀行達到便利的滿足,但在分業經營中券商就無能為力了。
2、營銷網路方面
投資銀行開展證券配售業務、經紀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都需要建立一個網路體系來直接面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混業經營下可以利用銀行的營銷網路,降低成本,提供利用效率。
3、信息和信譽度方面
商業銀行的經營歷史遠遠長於投資銀行,它們對經濟實體的了解更多、更豐富,況且建立了一定的信譽度,容易接近客戶,依賴商業銀行的信譽投資銀行可以順利開展業務。
4、面對入世後金融大鱷的挑戰,中國需要混業經營以打造自己的金融航母,否則難以抵禦外來的金融風險,喪失競爭力。
對此,筆者強烈建議我國資本市場盡快走混業經營的道路,利用我國原有商業銀行的優勢,拓寬券商融資渠道,營造全方位的銷售網路,增強自身抗禦風險能力,以便在國際金融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六、關於證券交易所
20世紀90年代之前,全球證券交易所幾乎全都是以會員制形式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交易所是由會員出資組成的交易所為會員所有和控制,只對會員服務,只有會員才能利用交易所的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由於服務者和出資者為同一人,因此大多數實行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都是非盈利的服務性組織。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會員制形式逐漸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
資本的國際化使各地的證券交易所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全球市場上形成了相互競爭的對象。一方面,競爭使定價過高的交易所得不到客戶,也就沒有收入來源,從而面臨淘汰的命運;另一方面,作為交易所,要在競爭的條件下生存,就必須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市場份額,否則就有被蠶食的危險。但在會員制下,交易所籌資能力受限,融資成本過高,非盈利性的組織機構也限制了它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種條件下,交易所只有採取以獲得競爭優勢為導向的商業治理結構才能獲得競爭力,因此,進入90年代,交易所的治理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出了公司化的發展趨勢,交易所開始由非盈利性的會員制向盈利性的公司制轉變。 公司制的特點在於:1、是以滿足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組織;2、交易所可以向社會公眾發行股份,不必局限於是會員還是交易者;3、通過公開發行股票,使市場交易權和所有權分開,不是股東也可以獲得在交易所交易的資格,而在會員制下,只有會員才有資格直接交易。顯然,公司制各方面都要優於會員制。而我國目前證券交易所組織模式為「行政會員制」,它是行政管理與會員參與相結合的組織模式。由於實施行政管理,它能從宏觀上保障證券交易所的活動首先符合國家利益,有利於實施監管;由於會員參與,它還要考慮會員的切身利益,「行政制」和「會員制」的結合必然導致低效率和缺乏市場競爭力。
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股票市場改革矛頭主要指向籌資者,投資者和券商,很少觸及證交所。目前的證交所內無動力,外無壓力,沒有競爭和市場意識,面對資本全球化的沖擊,整合和股份化改造是證交所改革之路。
筆者認為我國證券交易所的改革包括兩個方面:
1、證券交易所的整合,上海、深圳證交所合並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從全球看,證交所集中化的呼聲超過了分散化的呼聲。目前世界范圍內形成的三大勢力范圍:一是以紐約證交所為首的GEM陣營(global Equity Market)控制歐洲、美洲和亞太,股票市值超過了19萬億美元。二是以英德為首的IX陣營,市值為4萬億沒有,以歐元報價,壟斷歐洲股票交易額的53%和高科技股的80%,三是以納斯達克為首的創業板市場陣營即「全球數碼股市」。
2、公司制的證交所結構。世界上大多數證券交易所已經改製成股份公司,有不少公司正在上市。把屬於市場的還給市場,只有這樣,中國的資本市場才能面對全球競爭,才能在世界資本市場中站穩腳跟。

❾ 為什麼港股和A股估值差距這么大

今年的A股市場專治各種不服。

從1200元的貴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恆瑞醫葯,再到3000億市值的醬油股。

什麼樣的白馬股都可能會辜負你,只有消費行業的核心資產才是穩穩的幸福。

不過從傳統意義上的估值情況來看,大消費板塊無論市盈率(PE)還是市凈率(PB),都已經不便宜了:

① 食品飲料行業的PE為32.17倍,達到歷史百分位68%,PB為6.5倍,達到歷史百分位的81%;

② 細分白酒板塊市盈率更是高達32.17倍,遠高於歷史均值水平。

消費股的估值,過高了嗎?

國泰君安零售團隊最新發布《堅守消費龍頭,分享中國成長》,詳細地分析了消費股估值邏輯正在發生的轉變。

本文共2303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鍾,拉至本文底部可閱讀本文核心觀點。

還記得美國「漂亮50」嗎?

探討消費白馬股估值是否過高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下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謂「漂亮50」,指的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備受追捧的50隻大盤股,它們當中有很多我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漂亮50」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盈利、高PE同時存在,直譯為「很貴的好股票」。

自1971年開始,「漂亮50」股價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數超過40倍,最高的寶麗來公司估值甚至超過了90倍,而同期標普500估值中位數僅為12倍。

縱觀市場,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股尤其受到大資金的重點青睞。分析其背後原因,我們認為有兩點:

1、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 2、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消費股抱團行情何時會結束?

仍舊以美國「漂亮50」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終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國大幅的財政赤字和信貸擴張積聚高通脹泡沫,糧食危機觸發CPI上行,美聯儲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導致通脹進一步惡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蝕企業盈利,企業毛利率和盈利增速雙雙下行,股市由牛轉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開始回落,盈利穩定性受到市場質疑。

我們認為,A股機構「抱團取暖」的現象只可能在兩種情況下被打破:

1)消費龍頭業績持續低於預期,但目前而言,貴州茅台、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白馬股營收和凈利潤保持穩定增長;

2)像美國「漂亮50」那樣,A股遭遇大的外部變動,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級或全球經濟斷崖式衰退,但目前來看概率很小。

兩種情況在目前來看可能性都很小。

後續如何配置?

後續配置上,我們建議從兩條主線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1)供給看效率:經營效率高、業績增長穩健、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將會持續通過擠壓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獲得成長,值得重點關注。

2)需求看紅利:三四線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消費需求紅利,看好所處賽道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尤其是戰略重心向低線級市場擴張、能夠通過自身管理及成本優勢提升市場份額的龍頭公司。

本文觀點總結:

1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消費板塊現在已經不便宜了。

2 但消費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龍頭股不應簡單按照市盈率(PE)判斷估值水平高低。

3消費行業的估值體系正在從PE模型向DDM模型轉變。消費龍頭一旦建立起足夠深的「護城河」,穩健增長、市佔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續分紅等就足以支撐其估值水平。

4 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在大消費行業保持了較高的配置熱情。消費股受到大資金青睞的原因是其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且在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5 消費股抱團行情在短期內不容易被打破。後續配置上,從供給看,關注龍頭企業;從需求看,關注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

❿ 為什麼業績好的股票總跌,業績越差的股票漲的越厲害

基本面信息包括業績或者利好利空和股價不是絕對關系,而且你所知道的利好利空,都是公司公告以後或者看新聞才知道的消息,你想想,公司老闆,大股東甚至行業對手,去調研過的機構都會比你先知道情況吧。那麼是好他們就會先賣股票,股價就會先漲,是壞就會先賣出,股票就會跌。往往在出基本面利好之前先把股價炒上去,出利好的時候就會借消息出貨套人,比如公布三季度利潤上升106%的贛鋒鋰業,當天跳空下跌4%,之後跌了20%多了。 現在才漲回來。

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業績好,但股價跌可能是公司有沒公告的利空,而現在業績差卻漲,有可能背後有你沒看到的利好,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還沒出年報,你看到的業績數據還是17年前三季度,那麼如果四季度大幅度增加呢?

業績公布不如預期大跌20%的寒銳鈷業現在卻是歷史新高對不對
然後,股票的漲跌,基本面的信息和消息面只決定他的根本質量,而不是直接決定因素。
直接決定因素,第一是籌碼面,意思就是持有這家股票大多流通股份的人是主力還是散戶,如果是主力,易漲難跌,如果是散戶,易跌難漲。然後,如果是主力的話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力。國家隊,法人機構,外資這類型的主力,股票確定上漲趨勢後,就會沿著固定的均線上漲,正乖離過大就會拉回,比如茅台,格力的六十日均線。但如果主力是牛散,游資,私募之類,股性就會較為活躍,來回波動大,需要更多的方法去判斷買賣。
直接決定因素,第二是技術面,技術面不是網上泛泛而談的什麼技術指標,K線組合這些,而是量價,趨勢,波浪,時間轉折等等,這些東西是主力進出的痕跡,可以最快捷的判斷要漲要跌或者要盤整。
股票不是跌多了就會漲,有業績有概念。會不會漲取決於有沒有主力進貨做他。而一旦主力進貨了,技術面上就一覽無余。
有不懂可以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