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有什麼本質區別
中國股市的建立始自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初,可以說,中國股市的規則是「胎生」於美國股市的規則。同時,結合了中國的具體情況,修改建立的。相較美國股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股市只有二十多年,法規的完善性需要時間的彌合。總體講,兩個市場有主要區別如下:
單一國家與世界區域的范疇區別:
中國股市僅僅涵蓋是中國的企業,這不同於美國集合了近一百個國家的企業。到2011中國股市的市場規模約合3兆億美元,而美國NYSE和NASDAQ總和為128兆億,它的規模大大超出了世界前五名的總量。
中國股市近年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市場,但是,從國際投資的自由度來講,至今還要通過QFII和RQFII等形式,才能進入A股市場,限制多多。故此,它還屬於單一性的地域市場,完全不同於美國股市的自由和世界性特點。
政策市與自由市的大環境區別:
一是中國設立的漲停板,對日交易波動設置上下限的控制,這使得大幅沖擊,需要若干天才能釋放完,交易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美國市場,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一般不停盤,對於股票日差上下不予干涉。二是在中國,由於有許多國有企業掌控在政府手裡,政府就是最大的股東,這樣有許多非流通股存在,容易造成流通股相對較少和股票的大幅波動;而美國政府,一般只以養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購買企業股,並由特別指定的專業公司為其管理,投資在個股的比例一般都不大,這樣基本不會影響流通。當然,解決流通量問題,可以增加發行股,但是,量過大,會造成長期股值的增長緩慢,影響股民的積極性。
投機市場與投資市場的目地區別:
中國股市常有莊家操控,其目的為短期獲利;再加上,中國上市企業,分紅很少,這樣股市投機的意味較濃;美國股市的許多機構,包括養老金,退休金在內的投資機構,一般是以長線或紅利回報為目的,機構操作不明顯,平日的交易量,都只佔總股數目的0.5%-3%左右,這樣微量的交易,不太容易引起的的波動,穩定性極好。沒有所謂「莊家」。一般百姓,也主要買共同基金。
T+1與T+0---股票買賣時效性區別
中國股市不能在同一日實現買與賣;美國股市可以買後即賣,其操作自由度完全依靠股票所有人。這種靈活性可能造成「喜者更喜,悲者更悲」的一邊倒的現象,增加了股票的幅度變化。另一方面,使得投資者,能夠有可能快速逃離危險及快速套利。
鮮少做空與普遍做空的監督機制的區別:
紐約股票交易市場(NYSE),納斯達克(NASDAQ)和美國交易市場(AMEX)是三個主要的交易市場。其中絕大部分股票都設有做空機制。做空機制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到股票市場的健康與否。做空機構會從反面,促進企業行為的規范。企業一旦做出違反規則的事情而讓做空機構抓住了「小辮子」,並通過媒體公布於天下。股票就會下跌,搞不好,董事會就要換人。去年,美國許多做空機構,抓住許多中國在美上市企業的財務造假和隱瞞違規操作的問題,迫使近30家企業被停牌或摘牌。確實起到了民眾對企業的監督作用。
在中國,做空機制開始不久,允許做空的企業也不多。加上對問題企業取證較難,對取證人員的安全缺乏保障,對做空的監督執行缺乏力度。再者,由於上市主體為國企,再要另外一個國企去「監視」,很難透明地說出它的公允程度。
此外,在與交易有關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如交易代號與代碼,手續費,借貸,紅利發放(年/季),稅收,金融衍生品等方面,中美股市都存在差別。
總之,中美兩國股市的區別是成長與成熟的區別。美股市場的成熟發展給它帶來了巨大的機會,而中國市場的崛起,正向世人展現它未來的潛力。
2. 為什麼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差異如此巨大
因為兩個股市的價值觀取向完全不同,美國股市是典型的幫助其經濟結構實 現不斷升級的價值觀和定位,因此,在不 同階段,培養出來不同的世界級企業。中國股市只有定位於助推中國經濟結 構的不斷升級,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企 業,定位於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才有可能迎來長期的慢牛?
1、股市長期牛市的基礎來自於企業的 不斷做強做大,而企業的做強做大絕對不 能靠人為壟斷,中國人為壟斷的企業始終會是 襁褓中的嬰兒。
反思中國的大市值公司基本上都是政 策壟斷型企業,基本上依靠國家政策。這 樣很難培養出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定價權的 企業。
2、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 高,才是股市長期走牛的前提。
人類歷史總是在不斷前進,一個階段 的大市值公司只能代表這個歷史階段,而 且新興產業的市值往往會超過傳統產業, 因此,後來居上的大市值公司在絕對值上 又會超過前期公司。從而推動股票指數不 斷迭創新高。這種情況下,只有代表階段 性新興產業的公司才是推動經濟不斷進步 的持久動力。
美國10年前的前十大市值公司與今天 相比,已經有50%以上發生了變化,而中 國股市十幾年來仍然是工商銀行、中國石 油等老面孔,代表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完 全沒有涌現出來。
3. 中國與美國的股市相同點在那裡,而不同點又有那些。•
中國股市只會下跌,美國股市會下跌也會上漲。
4.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區別:
(一)投融資平台架構。美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從現貨到遠期、期貨、期權,從場內市場到場外市場,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它不但為企業提 供了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投資平台。然而,中國資本市場體系卻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們有現貨市場,但衍生市場十分欠缺;我們有相對發展較快的場內市場,但場外市場規模狹小;此外,與擁有150萬億總資產的銀行業相比,中國股市、債市、基市規模仍很狹小。因此,中國企業融資偏好集中於銀行貸款,老百姓財富保管偏好銀行存款。單一而狹窄的投融資渠道,無法形成組合投資、分散投資,在理財無門、保值無路的情況下,投資者除了炒還是炒。
(二)上市公司質與量。上市公司是股市的生命線。美國股市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市場,美國不僅擁有世界大批一流的跨國公司,例如,可口可樂、麥當勞、IBM、微軟、蘋果等,而且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為其提供保質足量的上市資源。相反,我國A股市場只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國內缺乏世界一流的知名企業,而且也不允許外國企業來上市,市場甚至非常害怕聽到「國際板」的聲音。
(三)國民投資心態。美國擁有全國統籌、全民覆蓋、全國統一、以稅代費的社保體系,以及僱主設立的補充養老、補充醫保福利,使得國民從搖籃到墳墓全程均有足夠保障,再加上美國民眾在家庭理財上十分看重養老需求,並將養老作為家庭理財的終極目標,因此,其投資目標更長遠,投資行為更理性、更從容、更快樂!相反,中國現代社保制度建立的時間較短,除了城鎮職工社保外,農民社保及城鎮居民社保只是象徵性地覆蓋、保障程度很低,而且大多數僱主均不提供補充養老和補充醫保,因此,除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及城鎮職工以外,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依靠養子防老或是個人儲蓄養老。在國民保障不足的前提下,投資者缺乏安全感,投資心態更加浮躁、急功近利,他們希望通過短炒賺快錢、發大財,甚至一夜暴富,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投機心態。這種心態也造成了中國股市「投資不足、投機有餘」的格局。
5. 什麼軟體可以看美國股市的全部歷史圖表 從1896年有股票市場以來的全部K線走勢 先謝謝了
萬得資訊wind可以看到道瓊指數自1896年以來的K線走勢
其他國外的Bloomberg Reuters等費用不斐
6. 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有什麼不同嗎
美國股市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股市只有二十多年,法規的完善性需要時間的彌合。兩個市場最大的區別主要在以下這幾方面:
單一國家與世界區域的范疇區別:
中國股市僅僅涵蓋是中國的企業,這不同於美國集合了近一百個國家的企業。到2011中國股市的市場規模約合3兆億美元,而美國NYSE和NASDAQ總和為128兆億,它的規模大大超出了世界前五名的總量。中國股市近年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市場,但是,從國際投資的自由度來講,至今還要通過QFII和RQFII等形式,才能進入A股市場,限制多多。故此,它還屬於單一性的地域市場,完全不同於美國股市的自由和世界性特點。
政策市與自由市的大環境區別:
一是中國設立的漲停板,對日交易波動設置上下限的控制,這使得大幅沖擊,需要若干天才能釋放完,交易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美國市場,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一般不停盤,對於股票日差上下不予干涉。二是在中國,由於有許多國有企業掌控在政府手裡,政府就是最大的股東,這樣有許多非流通股存在,容易造成流通股相對較少和股票的大幅波動;而美國政府,一般只以養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購買企業股,並由特別指定的專業公司為其管理,投資在個股的比例一般都不大,這樣基本不會影響流通。當然,解決流通量問題,可以增加發行股,但是,量過大,會造成長期股值的增長緩慢,影響股民的積極性。
7. 比較中美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差異從投資者特點、類型、結構 比較 盡量詳細點,謝謝!
一、問題提出
一般認為,市場有效性可以分為三個程度:弱勢有效性、半強勢有效性和強勢有效性,其中研究最多、爭議最大的是市場的弱勢有效性。Fama和Blume(1966)、Fama(1970)及以後的大多數研究都驗證了美國股市呈弱勢有效性。對中國股市是否呈現弱勢有效並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例如:俞喬(1994)、吳世農(1996)與孫碧波、方健雯(2004)通過檢驗認為中國證券市場還沒有達到弱勢有效性;宋頌興、金偉根(1995)、胡朝霞(1998)與周四軍(2003)的研究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弱勢有效性成立。
本文從弱勢有效性定義出發,弱勢有效性是指交易者無法利用股票的歷史價格預測未來價格。具體而言,如果現行價格充分反映了股票歷史價格序列中包含的全部信息,投資者就無法通過技術分析獲得長期而穩定的超額利潤,這時就認為市場具有弱勢有效性。技術分析是指通過觀察市場過去的行為來預測它的未來走勢。近期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一些簡單的技術規則具有可觀的獲利能力[如Brock等(1992)、Bessembinder和Chan(1995)以及Ito(1999)]。這些結論對有效市場假說提出了極大地挑戰。但技術規則具有預測能力是否可以直接等同於市場不具備弱勢有效性?弱勢有效市場的支持者強調一點即技術分析往往需要頻繁交易,交易成本的存在足以抵消它的超額利潤,若技術分析的確有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且去除交易成本這種超額利潤依然存在,則認為股票市場還沒有達到弱勢有效性。
二、技術分析模擬投資的實證檢驗
我們選擇上證指數和S&P500作為投資標的。以技術分析中最為基本的移動平均線為指標,進行歷史期模擬投資檢驗,找到最為合適的指標組合;再對2000年至2007年中國股市的實證檢驗,以期證明移動平均線技術分析對於中國、美國股票市場是否有指導作用。
考慮到市場階段和特性,我們選擇模擬投資歷史期為:1997年初至1999年底,實證檢驗應用期為:2000.01.01~2007.12.31。同時,假設初始資本為1000000單位本國貨幣,根據應用期末的資本情況評價模擬投資結果。本文數據來源於文華財經。
(一)在歷史期內最優步長組合策略(移動平均線指標)的確定
首先,選定上證指數和S&P500移動平均線指標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所謂最優步長組合策略,即按照最為常見的短期(1、5、10日)、中期(20、30、60日)分類,以短期均值>中期均值為買人信號,條件不滿足時為賣出信號。在歷史期進行操作,以歷史期期末總收益率為標准,選擇總收益率最大的步長組合為該指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表1為歷史期內S&P500最優步長組合,今日黃金價格白銀價格我們假設每次交易的費用為總資金的1%,經過測算,短期均值10>中期均值60的為歷史期S&P500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
同樣的,我們可以得到上證指數歷史期內最優步長組合策略。表2為歷史期內上證指數的最優步長組合,我們假設每次交易的費用為總資金的1%,經過測算,短期均值5>中期均值20的為歷史期內上證指數的最優步
8. 中國的股市是有多非理性和美國相比差異在哪呢
最成熟的美國股市 你一定閱讀完哦 我都不累你可別辜負我的心血哦 看完你會學到很多
祝炒股順利!
美國股市領軍西方股市 間接影響中國股市
中國股市從2009年底開始,以超過24萬億元的總市值超越日本,成為列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場。按照最新修訂的2009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34.0507億元,中國經濟證券化率達到了71.28%。
在中國股市規模快速提升之際,一種將中國股市與美國股市進行比較參照的思考方式也在流行。比如,每天開盤前,無論機構還是散戶,都會關注一下隔夜美股的情況;一遇到美國股市大漲或者大跌,中國股市大多會在開盤時「應和」一下。當然,金融危機以來,以美國股市為代表的發達股市也往往拿中國股市說事。
不過,我們整體上認為,中國股市仍是一個「發展中的股市」,市場化改革仍然有較大的差距,也是一個有自己優勢和特點的股市,是一個「活力不斷迸發的股市」。拿我們與美國股市作對比,在很多時候並不適宜。我們既不可能跟著美國股市亦步亦趨,現階段也不可能引領美國股市。
中美股市成熟度不同 發展階段不同
美國股市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市場化運行機制和監管體系相當成熟。股票市場是美式資本市場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債券市場、期貨市場、期權市場和共同基金市場共同構成其資本市場體系。各個市場相互協調,資本融通的效率高,資源有效配置的水平高,投資者可以有多種有效的避險渠道。
在美國股市,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政府通常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如1996年美國股市持續高漲,除了格林斯潘說了一句「美國股市已出現非理性繁榮」之外,政府層面沒有採取任何刺破泡沫的貨幣政策措施,也沒有採用財政政策對股市施以重拳。直到4年後,股市泡沫自然破滅。
中國股市雖然是參照美國股市建立,監管體系以及監管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學習借鑒美國股市的做法和通例,但總體上,中國股市有其自身的特點,有些特點還比較突出。到今年12月,中國股市將滿20周歲,但其仍然屬於發展中的市場,還不是一個發達的市場。
「新興加轉軌」,是2001年時管理層對中國股市階段性判斷的概括性提法。多年來,中國證監會按照這一基本判斷,立足於這一階段性特徵,制定、實施各項改革舉措,堅持不懈地走符合我國市場實際的改革發展道路。
在我國股市早期,是政策催生了市場,政策催動著中國股市的成長。中國股市僅僅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走過的歷程,與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的運用是分不開的。未來發展中國股市,依然需要政策扶持。在政策運用空間很大這一點上,中美股市差異較大。
美國股市領軍西方股市 但對中國股市的影響較為間接
由於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實體,其股市規模或市值也是首屈一指,一舉一動自然對其他國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例如,在連續上漲十幾年後,美國主要股指在2000年第一季度相繼產生了階段性高點,英、法、德、意、加、日等國的股市也在此前後紛紛見頂回落。經過兩年多的調整,美國三大股指在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這9個月里震盪築底,極端低點還同時出現在2002年10月,而英、法、德、意、加、日等國的股市緊隨其後,相繼在2003年3月前後呈現最低點。
再如,隨著美聯儲史無前例的連續17次加息,美股完成底部形態後又形成了一波持續4年多的上漲行情。全球股市大多也出現了持續上揚的喜人局面。
2007年5月後,美國股市再次出現見頂跡象,10月產生了行情的極端高點。歐洲主要股指尚未創出歷史高點紀錄,便隨著次貸危機的蔓延陷入了大幅回落態勢中。雖說這次見頂的時間差距很大(加拿大2008年6月創新高),但全球主要股指隨後的運行軌跡卻如出一轍。也就是說,它們都深幅下調並在2009年3月擊穿了上次的最低點,見底後都出現了一波強勁的反彈;而且在今年4月「不約而同」地因歐洲債務危機又一次回落。
由此可見,美股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全球特別是西方成熟市場的運行格局,這既充分體現在大勢轉折上,也時常表現在中期趨勢上。
不過,美股對中國股市的引領作用無論上拉還是下撤都相對有限;甚至可以說,中國滬深兩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按照自己的步調運行的。譬如,美股在網路神話破滅後陷入調整,可直到2001年6月上海股市再創歷史新高之前,滬深股市的上行步伐卻沒有停止;在美股升勢已成的2005年上半年前,中國股市卻一直埋頭於艱苦的築底之旅。此後的上揚雖與美股方向一直,但步子卻大得多,大盤的漲幅也是令美股望塵莫及。而在去年3月前美股不斷尋底中甚至暴跌時,中國股市更是「風景這邊獨好」。
中國股市走勢吸納了全球性因素 但不足以引領美股和全球
作為兩個經濟大國的經濟晴雨表,中美股市聯系越發緊密,互有影響,A股在經濟敏感度等方面已有超越美國的趨勢,但並不像某些境外媒體、國際投行渲染的那樣,中國股市的影響足以震動全球。
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之後,由於市場化改革更加深入,市場力量得到進一步釋放,中國股市的估值能力更強了。同時,中國股市對於全球化因素的反應能力也更強了,有時甚至過於敏感。
我們可以發現,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股市在轉折時間點上較之美股乃至全球股市總是領先一步。如2007年10月中旬,上證綜指形成極端高點6124.04點,美國三大股指直到月底才陸續出現;2008年10月底,上證綜指見底1664.93點,美股卻在4個多月後即2009年3月才觸及極端低點;去年8月初和12月初,滬深大盤相繼出現了大級別的反彈高點,而美國主要股指則在今年4月26日才出現較明顯的遇阻回落跡象。從這一點看,中國股市在市場運行方向的選擇方面的確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就美國股市來說,雖然在過去的15個月里尤其是今年5月份十分動盪,但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卻更多地體現在開盤時間段,對於股指的整體運行方向影響有限。對於美股來說,日漲跌幅度超過1%通常足以稱得上是大波動了,3%或以上就堪稱暴漲暴跌了。自2009年3月6日見底至今,最具市場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日漲跌幅逾3%的情形就有17次之多,其中大漲10次,大跌7次。
統計可發現,在美股17次狂飆或重挫之後,上證綜指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同方向的開盤,但隨即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運行軌道上。
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所說,各國股市的表現主要還是基於國內因素的影響,同時各國市場又根據國際化程度不同,相互之間存在影響。
實事求是地說,雖然中國股市規模已經不小,但相對於中國經濟總量而言,還有較大的市值增長空間;雖然無論從上市公司參與國際市場還是從投資者對於國際性因素的吸納來看,國際化程度也還不夠高。說中國股市足以「引領美國股市乃至全球股市」,是誇大之詞。
對於中國股市來說,現在的主要任務也不應該是去影響和引導世界,而是先實現自身的強身壯體,以積極的姿態應對外界沖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9. 關於中美股票之間的關系
1、因為美國經濟對世界影響大,所以美國股票跌的時候會影響到世界其它地方的股市。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強,所以中國股市也會受到美國股市的影響跟著跌。但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還要看當時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運行情況及其它因素。
2、不和美國有直接關系,向來都沒有直接關系,只能說是關系比較大或者說關系比較強。
有可能會有那天。
A當美國的經濟對世界影響比較小的時候
B當中國經濟對美國的影響超過美國經濟對中國的影響程序的時候
C由於某些原因造成中國採取相對封閉或嚴格管控的時候
美國對中國的直接影響、關系就會比較小或沒有影響。
10. 07 08年美國股市下跌多少
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美國股市從2007年10月開始一路下跌,截至到2008年11月,短短一年多間,道瓊斯指數由最高14279點(2007年10月11日),最低跌至7800點附近(2008年10月10日),跌幅達到45%。
隨著眾多金融機構的倒下,次貸風波愈演愈烈,已經演變成一次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全球主要的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波及。各國股市紛紛下滑,而中國首當其沖,上證指數從6124點一路下跌,最低時跌至1664點,跌幅達到了72.83%,成為全球下跌相當嚴重的股票市場。
美國股票市場歷史比較悠久,市場相對成熟,全球的股票市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美國股市的影響,中國也不例外。我們希望通過對美國歷次股市下跌的分析,以及中美股市的對比,為當前中國股市的運行趨勢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是美國歷史最久的指數之一,下圖是它從1928年10月以來的運行情況,圖中畫圈的是幾次比較大的股市下跌:
從歷史走勢上看,美國股市在2007年的金融危機之前,經歷過6次較大幅度的下跌,分別發生在1929年、1937年、1974年、1977年、1987年和2001年。下面我們來具體觀察一下這幾次股市大跌: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美元跌到28美元,20種鐵路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從1929年9月繁榮的頂峰到1932年夏天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受股市影響,金融動盪也因泡沫的破滅而出現。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到1933年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幾乎還達不到1929年的三分之一。實際產量直到1937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