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礦產資源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一、能 源 合 作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資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特別是石油,2004年全年的原油進口量已經達1.23億噸。中國目前的石油50%從中東進口,其餘來自中亞、非洲、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在中國石油進口來源中,中東地區局勢不穩,中俄「安大線」原油輸送管道充滿變數。一些能源專家表示,中國的明智之舉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施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在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石油進口尋找更多出路就是這樣的「明智之舉」。而加拿大正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重點。目前由於該地的油砂儲油量被計算進已探明石油儲量,加拿大一下成為可與中東媲美的石油儲藏地,成為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資源國。2004年統計,加拿大已探明的常規原油和油砂(含瀝青原油)的儲量為245億噸。其中油砂資源主要集中在艾伯塔省,西方媒體報道,此處必將成為可以取代中東的世界未來石油的首要產油區。
加拿大是個不錯的選擇。隨著技術的發展,在加拿大開採油砂的費用正在降低。有專家分析,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油砂礦特殊,埋藏很淺,開采成本很低。隨著技術的發展,提煉和初步加工的成本也在降低。雖然開采成本比中東原油要貴一些,只要石油價格保持在30美元以上,就有利可圖。另外,在地理位置上,中國與加拿大之間海運經過寬闊的太平洋,無須經過馬六甲海峽,相對順暢,這個距離也短於中東石油運抵中國的距離。
石油業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行業。由於開采風險較高,投資量較大,客觀上需要一個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機制,世界上大多數的石油開發項目都是由多國共同承擔的。所以,從加拿大的角度來看,吸引更多的投資,將分散開采風險,還可以降低開采成本。因此,加拿大希望有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其石油業,當然也包括中國資本。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加拿大也愈加重視與中國的合作。2004年6月初,加拿大艾伯塔省省長克萊恩訪華時表示,希望中國企業到加拿大進行礦業開發,同時發出了一個讓中國心動的承諾:「投資艾伯塔油砂,可以保證中國未來的石油供應。」
加拿大艾伯塔省省長克萊恩中國之行,會見了中國三大石油石化公司的代表,表示如果中國尋找石油的話,歡迎來艾伯塔省投資開採油砂,並希望中國公司去實地考察。對於加拿大來講,更多的國家參與投資油砂開采,是大有益處的。
為加強雙方的合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加拿大艾伯塔省在北京共同投資建立有中加阿爾伯達(艾伯塔)石油中心。該中心成立於1989年,現已成為中加石油經濟技術交流培訓與合作的中心,雙方工作人員經常穿梭兩地,研究開發各方面的石油合作。
中國對艾伯塔省油砂的興趣應該是很大的,近兩年有好幾個代表團專門為此事前往艾伯塔省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對加拿大油砂提煉出的原油性能做過多次鑒定。通過雙方的不斷努力,中加雙方現在的油氣合作很順利,目前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中海油收購加拿大MEG能源公司股權
2005年5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宣布:該公司已與加拿大MEG能源公司就收購其16.69%股權一事簽訂合同,中海油方面已為此項收購支付1.5億加元(約合1.21億美元)。中海油是通過其下屬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海油(比利時)BVBA公司完成該項收購的。
MEG是一家加拿大私人能源公司,專注於油砂業務,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擁有52個油砂區租賃許可證100%的工作權益,總面積達3.29萬英畝。有關方面估算,以上區域共有油砂地質儲量超過40億桶,總可采儲量約20億桶。
2.中國石化集團與加拿大企業合資開發北極之光油砂項目
2005年5月30日下午(加拿大卡爾加里當地時間),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SIPC)的全資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與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共同宣布,雙方已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並組成合夥企業,共同開發位於艾伯塔省東北部的北極之光油砂項目。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加石油公司出資約1.5億加元,獲得北極之光合夥企業40%的股份;西年科公司以項目資產出資,獲得合夥企業60%的股份,並擔任執行合夥人,即該項目的作業者。據悉,西年科公司是為開發北極之光項目而專門成立的加拿大能源公司,1999年開始對油砂資源進行評價,2003年開始進入開發前期准備工作。
北極之光項目位於加拿大艾伯塔省阿薩巴斯卡地區東北部,是一體化的油砂項目,包括采礦、萃取和瀝青改質等,總投資約45億加元,最終日產將達到10萬桶的合成原油(年產約為500萬噸)。
3.其他項目合作
在鈾礦方面中國與加拿大也有較大的合作潛力。目前中國正向加拿大尋求長期購買大量用於製造核燃料的鈾,以滿足未來核能發電增長的需求。2005年7月加拿大政府自然資源部發言人萬斯證實,中國官方正同加拿大官方接觸尋求加拿大長期提供放射性金屬鈾。近兩年中國有好幾個代表團訪問加拿大,與加拿大鈾礦公司接觸,包括佔加拿大鈾產量五分之一的CAMECO公司,並開始就多項合作進行磋商。
加拿大是世界第一大產鈾國,目前每年產量為1萬1千多噸,其中半數出口到美國。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發言人萬斯表示,中國希望加拿大成為中國金屬鈾的穩定供應國,同時也在探討與加拿大合資開采鈾礦的可能。
除了石油和鈾礦方面的合作以外,中國與加拿大在能源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合作。實際上中加在能源方面早有合作。1994年,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協定。1995年,雙方簽署了關於合作建設秦山CANDU核電站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秦山核電站信貸協議簽署,使迄今中加間最大的合作項目開始付諸實施。2002年12月31日,秦山三期核電站一號機組順利實現滿功率連續100小時運行,提前43天正式投入商業運行。二號機組已於2003年6月並網發電。
1997年,中國水利部與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2001年,中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與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簽署了《關於能源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05年1月20日,加拿大總理保羅·馬丁訪華,中加兩國聯合發布了《21世紀能源合作聲明》。《21世紀能源合作聲明》強調,中加兩國決定推動合作,以增強能源安全和促進在能源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該合作涵蓋了廣泛的能源領域,包括能源供應的來源、能效和新技術。石油天然氣、核能、能效和清潔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為雙方合作的優先領域。雙方將在遵守兩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推動長期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合作。
中國和加拿大兩國在石油、天然氣和鈾資源領域的合作開展順利,包括在加拿大油砂方面的合作。據了解,雙方將鼓勵兩國企業在上述領域建立互惠互利的經貿關系,同時鼓勵和推動雙方開展油砂技術的全面合作研究。核能,在中加能源合作中是優先考慮的一個方面,中加兩國將擴大在核能領域的商務合作,並對先進核能技術及其相關領域進行研究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核能系統的安全性。在能效和清潔能源領域,中加也將加強聯系,尋求合作項目和意向。
在《21世紀能源合作聲明》這個框架指導下,雙方的能源合作進展順利。中國和加拿大的戰略工作組正在對雙方在核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空間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以及互補性展開研究。能源方面的合作包括傳統能源、低碳排放量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鈾材料等。加拿大政府同意撥款,專門用於上述技術的研究。
二、固體礦產合作
1.中國企業進軍加拿大
加拿大礦產資源豐富,礦業發達,開采經驗和技術為世界一流,具有完善的礦業資本市場,有較好的礦業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國際礦業公司。近兩年,中國礦業企業也開始關注並涉足加拿大礦業市場,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紫金礦業成功入股加拿大頂峰礦業公司。
據報道,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之一——紫金礦業集團於2005年8月17日在溫哥華宣布,以195萬加元購買加拿大頂峰礦業公司(Pinnacle Mines Ltd.)21%的股份,參與頂峰礦業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北部的勘探。據稱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成功投資加拿大的礦業公司。
根據雙方對外宣布的合作協議。紫金礦業將以每股0.65加元的價格收購300萬股頂峰礦業的股權,占頂峰股份總額的21%,總成交額為195萬加元。其中每股包括1股普通股及1股半認股權證。交易令紫金礦業在頂峰董事會上的席位從一位增加至三位,紫金礦業將可參與頂峰礦業公司目前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北部地區Silver Coin礦區的勘探工作。與此同時,紫金礦業同意為頂峰礦業公司在中國尋找適合的項目進行合資經營開發,頂峰礦業公司也願意協助紫金礦業在中國以外地區尋找采礦地點。
頂峰礦業有限公司的總部位於溫哥華,是一家國際性礦業勘探和開采公司,在多倫多創業板市場上市,市值約900萬加元,凈資產總值約300萬加元。主要項目位於加拿大和中國地區。該公司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北部擁有多個礦產項目,其中包括有著名的Barrick Gold公司的Eskay Creek金礦項目。在中國,其主要項目集中在雲南東南部。
紫金礦業簡介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H股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簡稱:紫金礦業,股票代碼:2899),其中32%股份由福建省上杭縣政府持有。該公司是中國著名的黃金礦業企業、國家大型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至2004年底,公司總資產達32.66億元人民幣,凈資產為19.27億元人民幣,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5.07億元人民幣(約合2億2800萬加元);利潤總額為8.24億元人民幣(約合1億2400萬加元)。2004年生產黃金13噸,在全球黃金企業中排名第22位。2003、2004連續兩年位居福建省企業績效十佳之首。
公司以金、銅等有色金屬開發為主,核心企業紫金山金礦近幾年已成為國內單體礦山保有可利用儲量最大、采選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礦石入選品位最低、單位礦石處理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的黃金礦山。集團公司累計獲得采礦權14個,面積26.3136平方公里;探礦權59個,面積1612.79平方公里;目前在中國控制的金礦金屬儲量約315噸,銅金屬量約345萬噸,鋅礦金屬儲量約60萬噸,鐵礦礦石量18789萬噸,煤6000萬噸。
2005年初,中國五礦計劃以50億加元收購加拿大諾蘭達礦業(Noranda),遭到不少加拿大人的反對,理由是資源性行業涉及國家安全,最終這項收購沒有成功。而紫金礦業的收購應當是一個突破。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項交易數額較少,而且頂峰礦業也是一家尚無盈利的二板上市公司,市值只有900萬加元,資產總值不足300萬加元,加上該公司的董事長非業內人士,所以,不能因這宗交易成功而認為加拿大已經完全開放中國企業入股加國礦業。
目前到加拿大進行礦產開發投資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加拿大的一些地方政府頻出橄欖枝,希望中國企業到加拿大進行礦業投資。2005年8月,加拿大育空地區主管礦業的經濟發展部長親率代表團到中國進行礦業引資宣傳。他們走訪了中國的一些礦山企業及政府部門,於8月23日在國土資源部做了關於育空地區礦產資源情況和礦業投資環境的專項報告。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國的企業到育空地區進行礦業開發。
據報道,加拿大紐芬蘭省的一家螢石生產商——Burin Minerals Ltd.(BML)公司目前正在尋找中國投資夥伴,該公司在紐芬蘭省控制的已探明的螢石儲量有800萬噸,由於目前氧化鋁價格上漲,作為冶煉氧化鋁時的助溶劑,氟石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該公司原先關閉的螢石礦也正計劃重新投入運營,加之距離美國近以及中國需求增長等因素,該公司希望感興趣的中國礦業公司能夠投資螢石生產。
據中國礦業網2005年3月報道,加拿大駐華使館根據中加兩國領導人商談意見,加方向中國礦業聯合會推薦了17個中小型有色金屬礦的勘查、可研、開發項目,希望通過中國礦業聯合會聯系投資者到加拿大投資勘查開發這些項目(表6-1)。
2.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中國的活動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礦業投資環境不斷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制定和頒布了鼓勵外商投資開采礦產資源的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礦產資源對外開放政策更加寬松。國際礦業投資相繼進入中國,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南非等國家的一大批知名礦業公司。其中最為活躍是加拿大的礦業公司,特別是加拿大艾芬豪公司在蒙古靠近中蒙邊界巨型銅礦的發現和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在中國雲南省金礦勘查項目的成功,大大地刺激了加拿大礦業公司在華的礦產勘查投資,尤其是投入相對較小的金屬礦。例如加拿大阿富勘礦業公司在青海省灘澗山金礦項目,加拿大曼德羅礦業公司的遼寧貓嶺金礦項目,太平洋礦業公司的湖南水口山金礦項目,加拿大Planet勘探公司在內蒙古包頭附近的烏蘭布蘭金礦項目,加拿大上市的王朝金礦公司在新疆的哈圖金礦項目等,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表6-2)。
表6-1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向中國企業推薦的可赴加拿大投資勘查與開發的中小型礦床
續表
表6-2 近些年來加拿大礦業公司在中國的主要活動情況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已有實際行動的國外礦業公司約有來自十多個國家的76家,其中加拿大的公司超過1/4。這些加拿大公司中有相當部分為初級資源勘探公司,他們通常是到中國先行進行調查找項目,找到合適的項目後就回到加拿大礦業資本市場或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礦業融資。僅2003年底的2個月內,在中國投資礦產勘查的8家初級礦產勘探公司從加拿大資本市場上就募集到超過4000萬加元的資金用於在中國勘查。其中包括太平礦業12月15日完成的920萬加元籌資;SKN公司11月6日完成的495萬加元籌資;APAC公司11月4日完成的300萬加元籌資;斯帕通公司11月26日完成的154加元籌資,11月11日完成的86萬加元籌資;Afean公司10月23日完成的1000萬加元籌資;明科公司11月14日完成的500萬加元籌資;西南金礦公司11月17日完成的675萬加元籌資;TVI公司10月1日完成的360萬加元籌資。這些說明中國有好的礦產勘查和開發項目,加拿大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看好中國。
2. 哪個多家鈾礦最多
加拿大
3. 兩市唯一鈾礦概念股是什麼意思
2021年鈾礦概念股有:中鋼天源002057:大股東中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CrockerWell-MountVictoria公司所持鈾礦60%的股權,該鈾礦包含1480萬噸的礦石,足夠開采5-7年。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10.27%,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18年的9.49%,最高為2020年的11.54%。東方鋯業002167:公司主營為核燃料、核材料、鈾產品以及相關核技術的生產,鈾礦勘察、開采。從近三年ROE來看,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19年的-21.89%,最高為2018年的1.02%。金鉬股份601958:公司擁有的金堆城鉬礦是世界六大原生鉬礦床之一,鉬礦和鈾礦是共生的。從近三年ROE來看,近三年ROE復合增長為-30.74%,過去三年ROE最低為2020年的1.42%,最高為2019年的4.33%。
拓展資料:
股市的概念,原本也是一類具有共同特徵股票的總稱。如奧運概念,指的就是與承辦奧運有商業機會的一類公司的總稱。這樣的概念還有許多,如網路概念、3G概念,WTO概念、生物醫葯概念,整體上市概念,股指期貨概念,??但是在股市上,概念的內在含義卻不僅僅是對某一股票類別的概括,其引申含義是一個市場共識。比如網路概念,在網路成為概念之前,涉及互聯網的股票充其量只能稱之為一個板塊,是一種中性的界定,但成為概念含義就變了。概念是一個更為積極、含義更為肯定的投資共識。概念類股票的產業背景、投資機會以及未來的前景,投資人會進行非常細致的分析研究並報以極大的信心。
4. 鈾礦股票有哪些
有以下3個:東方鋯業、海南礦業、江西銅業。
公司主營為核燃料、核材料、鈾產品以及相關核技術的生產,鈾礦勘察、開采。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
拓展資料
鈾礦石-uranium ore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能從其中提取鈾的礦物原料。
鈾礦石的分類有以下四種:
(1)按圍岩或脈石的成分分類。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的稱為硅酸鹽型礦石。碳酸鹽含量高的稱為碳酸鹽型礦石。
(2)按含鈾量高低分類(這里的鈾指化合物氧化鈾U3O8),含鈾量高的稱為富礦。有的富礦含鈾量達百分之幾,但其儲量一般不多。含鈾量低的稱為貧礦。除非其中含有其
他有用成分,鈾可作為副產品回收,目前尚無開采價值。含鈾量適中(0.05%~0.2%)的稱為一般品位礦石,是目前工業提取鈾的主要原料。
(3)按從中浸出鈾的難易分類。次生鈾礦一般屬易浸礦石,原生鈾礦及含黏土和有機質較多的鈾礦屬難浸礦石。
(4)按礦石中鈾和其他有用成分存在情況分類。有用成分只有鈾的礦石為單一鈾礦,除鈾以外還含有其他有用成分的礦石稱為復合礦石。後者的加工處理需考慮綜合利用問題。
鈾是核裂變的主要物質,是保持國家核威懾力量和維系核大國地位的堅強保障。
天然鈾具有一定放射性。但對於它的放射程度以及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的應用了解並不全面。其實,自然界中無處不存在放射性物質,只是放射性強度不同而已。
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衣兜里揣著重約0.5千克的鈾礦石,每天所承受的輻射量與戴著一塊夜光手錶差不多。過去,鈾還被用作調色劑來製造好看的玻璃和陶器彩釉。
1千克U235衰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用42節火車車廂運載煤所產生的能量,是能量密度巨大的一種物質。天然鈾衰變主要對外釋放α射線,並不是危險的γ射線,這種射線是氦原子的質子核,僅需一張A4紙就可以擋住,而人的衣服和皮膚完全可以隔絕α射線,不會對人體內部組織造成影響。
5. 不整合型鈾礦床
一、內容概述
不整合型鈾礦床是指與不整合面密切相關的鈾礦,常指由晶質鈾礦和瀝青鈾礦的塊狀扇體、脈和(或)浸染狀體構成,在空間上與元古宙碎屑盆地和變質基底之間的不整合面伴生的一類礦床。根據礦物和金屬組合,該類礦床可細分為單金屬型和多金屬型兩種亞類。前者指產出晶質鈾礦的U,後者則包含不同數量的Ni、Co、As和痕量Au、Pt、Cu以及其他元素。有些礦床包括這兩種礦床的亞類和過渡類型,其單金屬礦化多賦存在基底內,多金屬亞類一般賦存於不整合面上的底部硅質碎屑地層和基底古風化殼內。從蝕變礦物和地球化學特徵上看,上述兩種亞類又分別對應於「內斂型」和「外溢型」兩種蝕變類型。
據統計,不整合型鈾礦床是當今最重要的鈾礦床類型之一,其資源量約佔全球資源量的33%,主要產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Jefferson et al.,2007)。不整合型鈾礦床通常產在大型克拉通內部,發育在準平原化構造變質雜岩之上的沖積層底部,沖積層的厚度不大,一般不足5km。該類礦床的最大特點就是受特定的區域不整合面控制。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該類礦床都具有這一明顯特點,礦化多產於中、古元古界的不整合面附近。在阿薩巴斯卡盆地和多隆盆地,不整合面之下還保存有古風化帶,上部為赤鐵礦-高嶺石,下部為鐵、鎂綠泥石,反映了形成不整合面時的熱帶氣候與氧化環境,後來的近礦熱液蝕變影響了這些古風化帶的礦物組合。不整合面型鈾礦床的形成時期,囊括了古元古代的結束和新元古代(里菲紀)的開始。它在澳大利亞、非洲、東歐和北美古老地台之上均有顯示。除了不整合面型鈾礦床外,還有許多其他類型鈾礦化的形成與該時期有關,可以把這一時期看作是全球性的產鈾時期。上述時期古地理條件決定於3個主要因素的組合:元古宙偏強的太陽輻射、控制含不整合面型成礦省分布的地殼斷塊構造體制特點以及古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初期大氣圈中氧作用的增強(朱吉才等,2009)。
該類礦床的控制地質要素主要包括局部性斷層、底部不整合面的不規則起伏和含石墨的基底岩石單元。局部性斷層與鈾礦聚集部位之間的關系密切。大多數礦體均賦存於順層或切層的斷層角礫岩和破碎帶中,只有少數情況下可見斷層穿過不整合面。這一特徵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被應用於勘查實踐。該類型礦體的形態可概括為近水平的雪茄狀到拉長的歪斜「T」形,但不同礦床的礦體形態和產狀的細節變化很大,主要與賦礦地層有關,通常介於兩種端元之間:①塊狀礦體沿基底與硅質碎屑岩之間的不整合面發育或剛好位於不整合面上方,被黏土岩包圍(圖1A);②礦體主要產在基底內,受斷裂控制(圖1C);③有些礦床同時擁有產在基底內的礦體和不整合面上的礦體(圖1B)。
不整合型鈾礦床的主要礦物有晶質鈾礦、瀝青鈾礦等,在礦石中呈塊狀、浸染狀、細脈狀產出。根據金屬伴生關系,該類型礦床又可分為兩類:單金屬型、多金屬型。從蝕變礦物和地球化學角度看,多金屬和單金屬兩種礦床類型分別對應於外溢型和內斂型兩種蝕變類型。根據外溢型礦床上面的硅質碎屑岩地層內發育的蝕變暈可進一步分為兩種單元:①溶蝕石英+伊利石;②硅化+高嶺石+電氣石。與外溢型礦床不同,內斂型礦床上方只是有限的蝕變,從勘查標志上看基本上為「盲」礦,只能用物探方法探測。許多內斂型礦床是完全賦存在基底內的單金屬礦床,沿基底構造旁側發育有非常狹窄的方向性蝕變暈。從內側的伊利石±鋁電氣石,向外經鋁電氣石±伊利石,到外側的Fe-Mg綠泥石+黑雲母+鋁電氣石再向外側是未蝕變的基底岩石。有些礦床同時具有內斂型和外溢型兩種特徵。
圖1 不整合型鈾礦床3種主要亞類示例
(據Jefferson et al.,2007)
A—雪茄湖礦床,主要為不整合面礦體,伴有次要的基底容礦透鏡體和產在上覆馬尼圖福爾斯組中心「懸空」的礦體;B—基湖礦區的代曼礦床,包括基底容礦和不整合面容礦的礦體;C—伊格爾波因特礦床,完全賦存在基底內(該礦床本體已采空,但其外延部分正在開采)
關於不整合鈾礦的形成,研究者提出多種成因模式,包括鹵水模式、成岩模式、表生模式、深成模式和成岩-熱液成礦模式等,其中熱液成礦模式目前為多數人普遍接受。在該模式中,搬運U的氧化性盆地流體在地溫梯度的加熱下最終在不整合面達到200℃(5~6km處),並且與基底內的石墨發生反應而生成甲烷,還原性流體與氧化性流體的混合促成了U的沉澱。沉澱作用主要集中在構造和物理化學圈閉內,這些圈閉在發生混合的部位長期作用,持續數億年之久。流體混合帶以蝕變暈的發育為特徵,其中含有伊利石、高嶺石、鎂電氣石、綠泥石、自形石英,局部含有Ni-Co-As-Cu硫化物。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和澳大利亞的派恩克里克礦區的鈾礦均可用此種模式來解釋(圖2)。
圖2 不整合礦床的成岩-熱液成因模式
(據Hunt et al.,2005)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加拿大阿薩巴斯卡不整合型鈾礦位於加拿大地盾丘吉爾地質省,由太古宙和阿斯比亞期的結晶基底和較年輕的赫利基亞蓋層組成。結晶基底的構造形式主要表現為北東走向的地質單元,其中多數以剪切帶或主斷層為界。在阿薩巴斯卡群沉積作用之後形成的基性侵入岩充填於某些北西和南北向的斷層帶中。多呈環狀構造產於阿薩巴斯卡盆地西部,被解釋為潛火山形跡。
阿薩巴斯卡礦床的形成至少經歷2個主要成礦期:①礦化作用與大約1740Ma的赫德森造山運動有關;②礦化作用與大約1240Ma的構造事件有關。與第一期有關的礦化活動在結晶基底岩石內,而第二期礦化作用主要與阿薩巴斯卡底部不整合面有關。第一期的鈾礦床產於阿薩巴斯卡盆地北部比佛羅支地區;第二期礦床產於不整合面之下的已蝕變結晶基底岩石中和不整合面之上的已蝕變沉積岩內,而更常見的是在結晶基底岩石和上覆的碎屑沉積岩之間的蝕變分界面內,即沿阿薩巴斯卡群底部不整合面存在。伴隨著礦化作用產生了主岩的退化變質作用(如泥化、石墨的虧損)、鎂交代作用和鐵、硅、鋁氧化物的再分布。伊利石或綠泥石通常產在礦化周圍形成暈圈,而高嶺石則產於離礦化較遠的地方。礦化附近主岩赤鐵礦化,在砂岩中心較高的部位褐鐵礦化。直接在礦化下方泥岩中的石墨通常是虧損的。在褐鐵礦化帶之上的砂岩通常發育硅化(圖3)(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情報室,1986)。
在阿薩巴斯卡盆地東部,北面礦床以溶蝕石英為特徵,體積損失可達90%,而麥克阿瑟河地區的礦化則主要顯示硅化單元,只有非常局部的溶蝕石英,體積損失不明顯。與礦床有關的伊利石化蝕變,表現為砂岩中的伊利石比例異常高和由此而產生的K2O/Al2O3比值異常。鋁綠泥石在兩種蝕變類型中均可見到。在某些較大的脫硅化蝕變系統內發育有局部的硅化前鋒(圖3A)。與礦床有關的硅化蝕變,在基底石英岩脊的上方和近旁最為強烈(圖3B)。伊利石-高嶺石-綠泥石蝕變暈在砂岩底部寬達400m,走向數千米,在礦床上部的垂向范圍達數百米。這種蝕變通常包圍著主要控礦構造,構成羽狀或扁長鍾狀的暈,從砂岩底部向上逐漸狹縮。
圖3 加拿大阿薩巴斯卡盆地東部外溢型礦床的兩種單元砂岩蝕變模式
(據Jefferson et al.,2007)
A—溶蝕石英外溢型;B—硅化外溢型Reg—從紅色赤鐵礦殘余土向下遞變為綠色綠泥石化蝕變最終到未蝕變基底片麻岩的風化層剖面;Up-G—底板蝕變帶內保存石墨的上限;Gap—作為礦體頂蓋的次生黑紅色土狀赤鐵礦;Fresh—未蝕變基底岩石
該礦床主要特點是:①礦床產於不規則起伏的不整合面上部及其附近;②盆地基底雜岩發生強烈的變形變質作用,受斷層和盆地層序底部滑脫構造影響,基底雜岩與元古宙地台沉積組合呈構造薄層交替產出;③蝕變作用以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赤鐵礦化為主,從礦體向外延伸呈帶狀分布;④鈾礦化主要集中在斷層構造和脆性構造內部,這種蝕變通常包圍著主要控礦構造,構成羽狀或扁長鍾狀的暈,從砂岩底部向上逐漸縮小。
三、資料來源
北京鈾礦地質研究所情報室編譯.1986.元古宙不整合型和層控鈾礦床.國外鈾礦地質編輯部.106~148
毛景文,張作衡,王義天等.2012.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北京:地質出版社
施俊法,唐金榮,周平等.2010.世界找礦模型與礦產勘查.北京:地質出版社
朱吉才,叢衛克.2009.不整合面型鈾礦床的多階段形成過程——以俄羅斯卡爾庫礦床為例.世界核地質科學,26(3):154~158
Hunt J A,Abbott J G,Thorkelson D J.2006.Unconformity⁃related uranium potential:Clues from Wernecke Breccia,Yukon.In:Emond D S,Bradshaw G D,Lewis L L,eds.Yukon Exploration and Geology,2005.Yukon Geological Survey,127~137
Jefferson C W,Thomas D J,Gandhi S S et al.2007.Unconformity associated uranium deposits of the Athabasca Basin,Saskatchewan and Alberta.In:Goodfellow W D ed.Mineral Deposits of Canada:A Synthesis of Major Deposit⁃Types,District Metallogeny,the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Provinces,and Exploration Methods.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Mineral Deposits Division,Special Publication,(5):273~305
6. 與鈾有關的股票有哪些
鈾礦概念股:
中鋼天源 (002057)、中鋼吉炭 (000928):大股東中鋼集團收購澳大利亞CrockerWell -MountVictoria公司所持鈾礦60%的股權,該鈾礦包含1480萬噸的礦石,足夠開采5-7年。春興精工、長電科技(600584)鈾礦上市公司。
7. 為什麼要去做別人不願乾的事情
別人不願乾的事情前景不明朗,自然有風險,但是巨大的回報也正在這風險之中。
1916年,初涉股市的霍希哈以自己的全部家當買下了大量雷卡爾鋼鐵公司的股票,他原本希望這家公司能走出經營的低谷,然而,事實證明他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霍希哈沒有注意到這家公司的大量應收賬款實際已成死賬,而它背負的銀行債務即使以最好的鋼鐵公司的業績水平來衡量,也得30年時間才能償清。
結果雷卡爾公司不久就破產了,霍希哈也因此傾家盪產,只好從頭開始。
經過這次失敗,霍希哈一輩子都牢記著這個教訓。1929年春季,也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大股災和經濟危機來臨的前夕,當霍希哈准備用50萬美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買一個席位的時候,他突然放棄了這個念頭。霍希哈事後回憶道:「當你發現全美國的人們都在談論著股票,連醫生都停業而去做股票投機生意的時候,你應當意識到這一切不會持續很久了。人們不問股票的種類和價錢瘋狂地購買,稍有差價便立即拋出,這不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好兆頭。所以,我在8月份就把全部股票拋出,結果凈賺了400萬美元。」這一明智的決策使霍希哈躲過了滅頂之災。而正是在隨後的16年中,無數曾在股市裡呼風喚雨的大券商都成了這次大股災的犧牲品。
霍希哈的決定性成功來自於開發加拿大亞特巴斯克鈾礦的項目。霍希哈從戰後世界局勢的演變及原子能的巨大威力中感覺到,鈾將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一項戰略資源。於是,從1949年到1954年,他在加拿大的亞大巴斯卡湖買下了470平方英里的土地,他認定這片土地蘊藏著大量的鈾。亞特巴斯克公司在霍希哈的支持下,成為第一支出私人資金萬英鈾礦的公司。然後,他又邀請地質學家法蘭克
朱賓擔任該礦的技術顧問。
在此之前,這塊土地已經被許多地質學家勘探過,分析的結果表明,此處只有很少的鈾。但是,朱賓對這個結果表示懷疑。他確認這塊地上藏有大量的鈾。他竭力向十幾家公司游說,勸它們進行一次勘探,但是,這些公司均表示無此意願。而霍希哈在聽取了朱賓的詳細匯報之後,覺得這個險值得去冒。
1952年4月22日,霍希哈投資3萬美元勘探。在5月份的一個星期六早晨,他得到報告:在78個礦樣中,有71塊含有品位很高的鈾。朱賓驚喜地大叫:「霍希哈真是財運亨通。」
霍希哈從亞特巴斯克鈾礦公司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52年初,這家公司的股票尚不足45美分一股,但到了1955年5月,也就是朱賓找到鈾礦整整3年之後,亞特巴斯克公司的股票已飛漲至252美元一股,成為當時加拿大蒙特利爾證券交易所的「神奇黑馬」。
在加拿大初戰告捷之後,霍希哈立即著手尋找另外的鈾礦,這一次是在非洲的艾戈瑪,與上一次驚人相似的是,專家們以前的鑽探結果表明艾戈瑪地區的鈾資源並不豐富。
但霍希哈更看中在亞特巴斯克鈾礦開采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法蘭克·朱賓的意見,朱賓經過近半年的調查後認為,艾戈瑪地區的礦沙化驗結果不夠准確。如果能更深地鑽入地層勘探,一定會發現大量的鈾床。
1954年,霍希哈交給朱賓10萬美元,讓他正式開始鑽探的工作。兩個月以後,朱賓和霍希哈終於找到了非洲最大的鈾礦。這一發現,使霍希哈的事業躍上了頂峰。
1956年,據《財富》雜志統計,霍希哈擁有的個人資產已超過20億美元,排名世界最富有的前100位富豪榜第76位。
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當失敗的可能性大時,卻偏要去做,那自然成了冒險。商戰的法則是冒險越大,賺錢可能越多。因此每個成功的猶太商人必定具有樂觀的風險意識。
8. 加拿大Beaverlodge鈾礦田
此鈾礦田產於阿薩巴斯卡盆地北緣之外的老基底變質岩系之中。應該說和不整合脈型無關。但可以反襯阿薩巴斯卡盆地下基岩中廣泛發育鹼(鈉)交代作用成礦。
比弗洛支礦田是典型的鈉交代型熱液鈾礦田,由一批鈾礦床(例如愛伊斯、費伊、甘納爾、弗爾納、布爾格)及數千個鈾礦點組成。礦體產於鈉長石化岩石中。該區所有岩石都已被鈉長石化。
奇怪的是許多加拿大同行多年不認為這是鈉交代鈾礦。Tramblay,L.R.(1972)稱鈉長石化岩石為「變正長岩」;「Dawson,K.R.等(1962)、Beck,L.S.(1977)稱為紅色蝕變;有的稱為「似碧玉岩」(jasperoids),更為離譜。Stnard(捷克專家)告訴我實為細晶鈉長石岩。
Dahlkamp,F.,Adams,S.(1981)雖提到「鈉交代」,但仍然沒有給予充分注意。Ward,D.M.(1984)則提出是「長石岩」、「桔紅碎斑糜棱岩」、「交代石英長石花崗岩」。有的研究者竟認為是古風化產物,如Sullivan(1957),Smith(1974),Langford(1977),Tortosa等(1986)。
本區結晶基底為花崗岩化太古宙塔秦群、古元古代石英長石片麻岩。後者原岩是含石墨的泥質至砂質岩系、硅質白雲岩、石英岩(實際上是富鈾的碳硅泥岩系)。在費伊-愛伊斯礦山,礦化和含石墨雲母片岩原岩有關。此岩系在1930~1780Ma赫德森運動時變質為麻粒岩相。1840~1815Ma發生退化變質(實即鈉交代熱液作用),1795~1740Ma發生主期熱液鈾礦化。這之後在1300Ma,1100Ma,300Ma還有鈾礦化再分布(已不重要)。老礦床總是多期鈾礦化繼承,主要期是第一期。鹼交代岩規模相當之大,可在聖·路易斯斷裂下盤延伸達5km。
蝕變主要是鈉長石化、赤鐵礦化(岩石發紅)、綠泥石化、硅化、碳酸鹽化、燧石化。根據中國的經驗,上述這么多「化」實質上是鈉交代作用必然同時出現的共生蝕變礦物組合。鈾礦物主要是瀝青鈾礦,局部有鈦鈾礦,礦石為低品位礦石。鈉交代的原岩主要是泥質岩系,其次是花崗岩。鈉長石化後,鈉長石佔全岩60%,其餘為等量的石英、碳酸鹽和綠泥石(甘納爾礦床)。原岩石中石英溶解遷移而消失,岩石變為多孔狀。這都是世界各地鈉交代鈾礦普遍可見的蝕變。
各礦床主要是單鈾礦床。但在尼科爾遜小礦山中和瀝青鈾礦伴生的還有Co、Ni砷化物、硫化物,Co、Ni、Pb的硒化物,自然Pt等。在愛伊斯礦山有相當多的V富集。這均和基底含鈾碳硅泥岩系中總富含Co、Ni、V、P、Pb、As、Pt等微量元素有關。
Morton,R.D.,Sassano,G.P.(1972)認為,聖·路易斯斷裂是一個巨大規模寬達200m的碎裂和糜棱岩化帶。Krupicka,J.等(1972)指出此形變第一次是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發生塑性流動,產生花崗變晶結構,由斜長石、黑雲母、普通角閃石、綠簾石、綠泥石組成。第二期形變為角礫岩化,細粒破碎直到形成超糜棱岩剪切帶,由鈉長石、綠簾石、綠泥石、方解石、硬石膏、黃鐵礦組成,然後為瀝青鈾礦交代成礦。
在過去文獻中所謂的「鉀長石、綠簾石、綠泥石、方解石、硬石膏、黃鐵礦組合」這類礦物學名詞雜亂羅列一直成為鈾礦地質文獻的多年習慣描述。須知,這些礦物組合概念很難反映成礦機制。如按地球化學觀點用鹼(鈉)交代作用概括情況就會明朗。鈉交代中除產生大量鈉長石外,還會把岩石中鹼土金屬二價的Fe2+、Mg2+、Ca2+等釋放,故總共生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黃鐵礦等。它分前後兩階段:①先是鈉長石化交代,此時鹼性太強不能成礦,必須鹼性變弱演化到②綠泥石-碳酸鹽化階段成礦。
原蘇聯Омельяненко等(1977,1978),根據加拿大上述蝕變研究資料得出結論,明確提出加拿大Goldfields的幾十個鈾礦床、礦點是典型的鈉交代型鈾礦。
9. 世界鈾礦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國家
目前全球已探明鈾儲量為362.2萬噸,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的鈾礦資源國,佔全球鈾礦資源的30%;其次是哈薩克,佔全球的17%;加拿大是第三鈾礦資源國,佔全球12%的比率;第四是南非佔8%。2004年世界產量為40219噸,今後幾年世界鈾產量將會從每年的45000噸增加到每年的72580噸。全世界每年核能的產量相當於電產量的 17%,或者是世界能源產量的 7%。2006年全球有443個商業用核電站,發電能力369552MW。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
10. 加拿大進行礦產資源評價的經驗
1958年出版的由A.H.蘭編制的加拿大鈾礦成礦規律圖是對加拿大全境所做的第一次非工業性資源評價。自那時以來,聯邦地質調查局和某些省地質調查局已經對加拿大全境或其各個地區進行了大約24次資源評價工作。然而,資源評價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由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承擔的,省地質調查局也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工作。
加拿大使用的方法既有以統計方法為主、地質方法為輔的方法,也有以地質方法為主、統計方法為輔的方法。所取得的評價結果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在迄今所提出發展並驗證過的各種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各類型礦床和各地區礦床的概念模型。這些模型是礦床地質學家根據經驗、研究和對各類礦床許多實例所做的考察建立的。每個概念模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模型的區域地質參數,這正是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研究時要查明的參數。加拿大目前使用的這種方法通常可以對某些地區尚未發現的礦床的潛力作出初步評價,最近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已經公布了採用概念模型方法進行資源評價的許多實例,這些資源評價成果可使政府做出土地利用決策和指導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工作。
(一)概況
在加拿大進行地質研究的早年,就開始了礦產資源評價工作。W.洛根發現新斯科舍省的石炭紀岩石和英國的石炭紀岩石相似,因此預測前者可能產煤。自此以後,大多數地質報告,不管是聯邦機構出版的還是省機構出版的,都在某種程度上對所研究地區是否還有尚未發現礦床的問題進行評論。
然而,全國范圍的第一次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A.H.蘭做的。1958年A.H.蘭出版了一幅加拿大成礦預測圖,圖上標出了他認為對尚未發現的鈾礦床的產出特別有利的地區。在此以後的24年中,加拿大許多工作人員和機構已經試用了幾種資源評價方法。下文將簡單地介紹一些加拿大早期使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最後介紹一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方法。本書所說的「礦產資源評價」是指對尚未發現的礦床做的預測,而不是對已知礦床做的地質評價或經濟評價。
(二)歷史回顧
表2–1所列的是自1958年A.H.蘭發表第一幅成礦預測圖以來加拿大所進行的各種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部分實例。這些實例表明,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加拿大有關這個問題的出版物平均每年在1份以上。該表還表明,人們最早試圖進行定量預測,但近年來更加強調定性分析方法,這可能反映了人們對這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採取了某種更嚴肅和更現實的態度。
S.M.羅斯科(1966)以圖的形式報道了加拿大的鈾—釷潛力,並用不同圖例圈出了對偉晶岩型礦床、瀝青鈾礦礦床和礫岩型礦床有利的地區。
表 2-1 加拿大資源評價研究的某些實例
續表
1970年G.S.巴里和A.J.弗賴曼公布了他們對加拿大西北部礦產資源賦存量所做的評價結果,並用等值線表示出每平方英里金屬的噸位值。這兩位作者採用經過改進的德爾菲法收集了他們認為是對加拿大這部分地區地質和礦床情況有見識的幾位專家的書面意見。
1972年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礦產資源評價工作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由F.P.阿格特伯格等人發展起來的,該法實質上是地質統計方法,是把研究地區(這里指的是加拿大地盾的阿比提比帶)劃分成若干網格,並對每個網格進行多變數統計分析,評價結果是用金屬概率等值線表示的。在F.P.阿格特伯格開展評價活動的同時,另一些人在地質調查局內發展了另一種根據概念模型進行資源評價的純地質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所評價地區的地質情況與某些類型礦床(如斑岩銅礦床、矽卡岩鎢礦床、層狀鉛鋅礦床等)的特徵性地質參數進行比較。這些特徵性參數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礦床地質學家根據對加拿大和全世界許多礦床所做的直接觀察以及對文獻資料所做的大量調查推演出來的。實際評價工作是由幾個地質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完成的,通常每個礦床類型需要l~3人。按這種方式使用這種方法時,它與所謂的「簡單主觀法」相似。下面我們將比較詳細地介紹幾個使用該法進行資源評價的例子,雖然早在1972年已經使用以地質為基礎的概念模型方法估計了加拿大尚未發現的Cu,Ni,Pb,Zn,Mo,U和Fe資源。該項目(題目叫「9月行動計劃」)的成果寫在原能源、礦山和資源部(即現自然資源部)的一份未出版的報告中。「9月行動計劃」雖然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但它卻牢固地確定了這種概念模型方法。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後來進行所有資源評價研究時都使用了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資源評價方法的同時,一個兄弟部門(即現在的礦產資源政策處)的工作人員與馬尼托巴省礦山部合作研究了馬尼托巴省北部加拿大地盾區12種左右礦產尚未發現的資源量。他們使用的是改進的德爾菲方法,成果是用每個方格(400平方英里)中的金屬重量表示的。
20世紀70年代中期礦產資源評價工作中又增加了兩個新角色。安大略省開始出版了一套礦產潛力圖,圖上把根據地質條件所圈出的各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遠景區劃分為7個等級。所採用的方法是以地質為基礎的,與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所採用的方法很相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礦山部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版了一套圖,這些圖件顯示出根據地質條件圈出的某些遠景區內某些礦產產出的地質概率。
截至1980年,根據馬尼托巴省能源和礦山部以及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共同參加的一個聯合項目的要求,對馬尼托巴省北部前寒武紀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潛力做出了地質評價。使用簡單的主觀概率來表示各地區的潛力,將遠景區分為6個等級。然而,該項目與所有其他資源評價工作有一個區別,就是它評價的不是單個礦種(例如Cu,Zn,Ni),而是礦床類型(即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研究再次表明,雖然大多數的評價工作(即使不是所有的評價工作)是分礦種報道評價結果的,但實際的評價工作卻是按礦床類型進行的。把礦床類型的潛力變成礦產潛力必然要作一些假設,而且會產生許多誤差,雖然馬尼托巴省和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曾力圖避免這些誤差。
(三)鐵和鈾資源評價實例
只要看一下表2–l就會發現,對鈾和鐵進行資源評價的歷史比較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之處理這兩個礦種的方法與其他礦種有所不同,因此選出鈾和鐵進行專門研究。
1.鐵
雖然對加拿大鐵礦資源所做的大部分早期調查主要是編目性的,但這些調查仍然包括一些對未發現鐵礦床的簡單預測。鐵礦床第一次被劃分成不同的類型,而且對每個類型都建立描述性的模型和成因模型。截至1967年,已經按不同的礦床類型算出了加拿大的鐵礦儲量和預測資源量,雖然計算結果是在幾年後才發表的。盡管進行了這些預測,但在鐵礦評價工作中重點仍是已知礦床,而不是尚未發現的礦床。由於重點是放在已知礦床上,這就使鐵礦評價工作不同於有色金屬的評價工作,有色金屬評價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尚未發現的礦床的預測上。
2.鈾
繼A.H.蘭(1958)和S.M.羅斯科(1966)對鈾進行了開創性的定性評價和1972年「9月行動計劃」報告所體現的第一次鈾定量預測之後,加拿大政府1974年宣布成立一個鈾資源評價小組。這個小組由能源、礦山和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的地質學家、礦產經濟學家和選礦專家組成。任務是每年對加拿大鈾資源進行審查,到1975年末已出版了1974年鈾資源初步評價結果。V.魯齊卡(1977)介紹了進行這些評價時所使用的地質原則,H.L.馬丁等人(1977)則概要地介紹了所使用的定量化程序。鈾資源評價小組進行評價的基礎是礦床地質類型的概念模型,其原則與預測有色金屬和鐵礦所使用的原則相同。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鈾資源評價小組的年度報告不僅預測尚未發現的礦床,而且還要根據3個資源級別(確定的,推定的,推測的)評價加拿大已知的鈾資源。因此,從這點來看,鈾礦評價是介於有色金屬評價(強調預測)和鐵礦評價(強調評價已知礦床)之間。有關鈾礦的這些年度報告(從1983年開始每兩年出版一次)是加拿大最完善的、帶有方法性的礦產資源評價成果。
(四)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評價的通用方法——概念模型
從1977年起,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出版了一些有關加拿大北部幾個大區資源潛力的公開文件。這些評價工作是應當地民間組織和加拿大園林局(Park Canada)等政府機構的請求進行的,加拿大北部土地規劃方面的許多研究工作促進了這些評價工作的開展。最近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繼續進行了這項工作,認為這項工作有助於工業部門選擇勘查地區。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最常用的資源評價方法是以一定礦床類型的概念模型為基礎的。採用這種方法時,要綜合研究同一類型許多礦床所共有的明顯地質參數,為每一礦床類型建立一個描述性的假想模型或理想模型和成因模型。區域地質特徵和局部地質特徵都是概念模型的組成部分,但在礦產資源評價中應用最多的是區域地質特徵。使用概念模型時,通常考慮其他人所發表的模型,此外還根據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礦床地質學家對加拿大和全世界各類礦床所做的檢查和研究加以修改。利用這方面的經驗,再加上幾十年來所匯編的礦床資料庫中的信息,就可以建立一個綜合概念模型,然後將該模型與評價區地質情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是目前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對所有有色金屬、鈾和鐵進行評價工作的基礎,與D.A.辛格和D.L.莫熱(1981)的簡單主觀法很相似。辛格和莫熱(1981)認為簡單主觀法是一個人或更多的人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知識就可以直接進行估算的一種方法,因而可以最充分地使用現有的經驗、時間和數據。此外所取得的成果很容易採取適合其最終用途的方式進行報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法可能與許多初期階段的礦產勘查計劃並無區別,因為大部分勘查計劃也是有經驗的人根據直觀的推論制定的。
為了說明資源評價的概念模型法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目前通用的一種方法選擇一個礦床類型(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在3個地區(育空地區,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巴芬島北部)對該類型礦床進行評價。這3個地區說明了從事資源評價的地質學家通常可以得到的基礎地質資料的范圍:例如,育空地區已經編制了幾種比例尺的地質圖,有許多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已知礦床。而且其中的幾個較大地區都已進行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和巴芬島只有很好的地質圖,這兩個地區既沒有該類型礦產地的報道,也沒有進行區域地球化學研究。
1.育空地區
評價的第一階段主要根據構造和地層將該區分成一些地質區,然後選一些有泥盆—石炭紀黑色碎屑岩組(或與之相當的岩石)的地區進行專門研究。已知黑色碎屑岩組含有幾個以沉積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因此是一個很容易識別的含礦岩組。
在黑色碎屑岩組內找出所要找的礦床類型的主要地質特徵,因為在評價這么大的地區常用的1∶5萬到l∶25萬的基礎資料圖很難表示這些地質特徵。例如,大型同沉積期斷裂和噴氣活動的證據(如層狀重晶石、鐵錳氧化物、燧石等)被認為是有利的找礦標志。目前對這類礦床的了解表明,這些礦床是符合區域模式的。因此,應當根據現有地質圖上所表示的地質准則尋找可能存在的2級或3級盆地的證據,屬於這類地質准則的有直接觀察到的同沉積期斷裂或快速沉積相變、沉積厚度突變和特殊角礫岩等直接標志。特殊角礫岩可說明有斷裂崖下的山麓堆積存在或沉積環境發生突然變化(如從淺水沉積物迅速變為深水沉積物可能說明曾發生過地塹運動)。
把所有地質的和地球化學的特點主觀地結合起來,就可確定所評價地區的等級。所分出的等級有5個,從「遠景很小」到「遠景很大」,具體等級視在該區查明的控礦因素的數量和種類而定(表2–2)。
表 2-2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在育空地區進行評價研究時所使用的表示礦產潛力的遠景區等級說明
採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對產有黑色碎屑岩地區的層狀鉛鋅(—重晶石)礦床的潛力進行主觀評價,所分出的等級屬對數性質的較多,算術性質的較少。這就是說,l和2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遠遠大於6和7類地區之間礦產潛力的差別。
2.埃爾斯米爾島北部
為了評價該區的一個計劃修建的國家公園,使用了H.P.特雷廷1971年出版的地質圖。從形成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鉛鋅礦床的觀點來看,黑曾組特別有利,理由如下:該組產在克拉通內盆地,即弗蘭克林盆地中;它是在早中奧陶世在非補盆地中形成的;該組岩性與產有育空地區霍華德山口層狀鉛鋅礦床的地層的岩性相似。霍華德山口礦床也是產在下古生界受限盆地的岩相中。黑曾組中碳酸鹽含量向上逐漸減少、燧石含量逐漸增加的情況與霍華德山口組活動段中所記錄的情況很相似。此外,H.P.特雷廷指出,在黑曾組中有兩個孤立的角礫岩產地。評價人員不僅把在低能非補償盆地中形成的細粒碎屑岩和化學沉積岩中帶稜角的局部衍生角礫岩的突然出現看成是一種異常現象,而且也把這種現象看成是可能發生過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標志。根據這種解釋結果,埃爾斯米爾島北部含黑曾組的地區就被認為在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鉛鋅礦床方面具有很高的潛力。
3.巴芬島北部的博登盆地
博登盆地開始是北巴芬裂谷帶中的一條坳拉谷,是順著加拿大—格陵蘭地盾西北緣發育的幾個受挫斷裂控制的裂谷盆地之一。在博登盆地內,同沉積期斷裂作用對沉積活動有深刻的影響,造成了許多相變,使各組厚度發生很大變化。從判斷層狀鉛鋅礦床可覺察到的潛力來看,特別重要的是在北極灣組沉積時所發生的斷裂作用,北極灣組是一層局部含黃鐵礦頁岩,其厚度在裂谷西端附近為100m,到東端附近為1200m以上。
博登盆地的特點,特別是北極灣組的特點,與可能有的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層狀鉛鋅礦床有關。這些特點是:有大量同沉積期斷裂作用的證據,特別是在北極灣組期;盆地中有許多與2級盆地相當的地壘和地塹,同時又說明可能還有規模相當於礦床的3級盆地;有局部的異常地溫梯度,證據是在盆地西端有裂谷作用早期階段噴出的玄武岩存在。所有這些特點結合起來表明北極灣組具有很大的找礦遠景,即使在該層中還沒有已知的礦點。
(五)油氣資源估算
1973~1974年的世界石油危機和隨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價格調整影響了加拿大,政府的反應導致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鼓勵邊遠地區的油氣勘查。面對這一形勢,重要的是需要快速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質科學資料,為加拿大已知和潛在的油氣資源進行清查和估算提供基礎,同時必須發展新的、先進的評價方法。從1977年開始對加拿大能源的儲量和資源進行了統一的估算。有3個機構參加了這項工作:國家能源局收集了加拿大西部沉積盆地的儲量,加拿大油氣土地管理司估算了邊遠地區(北部地區和海域)的儲量和已發現的資源,加拿大地質調查局估算了全國潛在的油氣資源。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為了履行它的職責,不斷地估算潛在的油氣資源,成立了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該處設在卡爾加里的沉積地質和石油地質研究所中,石油資源評價秘書處發展和完善了評價方法。
1983年對全國6個主要油氣區(西加拿大沉積盆地、科迪勒拉盆地、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北極地區島嶼、東加拿大海域、東加拿大的古生代盆地)的石油資源再次進行了統一估算。1983年估算結果和最早1975年的估算結果相比可以看出,這六片主要地區的儲量和發現的資源減少了15%左右,其中西加拿大沉積盆地減少了40%;而全國潛在石油資源卻大幅度增加,其中以東加拿大海域和波弗特海-馬更些三角洲增加最多。
加拿大在評價國內油氣資源方面的經驗很好地說明了科學技術分析的作用,它既是形成國家政策的重要動力,也是需要制定新政策帶來的產物。後一種作用可用下列過程來加以說明:需要制定新政策——估算結果和方法不適應——發展新方法——產生新估算結果——新的估算結果被吸收到政策中——制定新政策——產生新資料——根據新資料修改估算結果——修改政策。
事實上,加拿大政府正是根據油氣資源評價結果,決定將加拿大油氣勘查重點由西加拿大盆地轉移到邊遠地區(北極地區的島嶼和東部海區),以實現能源自給的目標。
(六)鈾資源估算
加拿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就開始對全國的鈾儲量和資源進行估算。1974年,加拿大政府成立了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由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鈾與核能局的一些單位組成。1975~1981年期間,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每年都出版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加拿大鈾資源供需評價結果,1982年以後每兩年出版一次。
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過程某種程度上與油氣評價所採用的評價過程類似,不過評價方法有所不同。加拿大礦產能源技術中心根據鈾生產者提供的信息以及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確定資源分委會經過評價調查補充的信息計算出探明資源量(確定的和推定的)。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提供已知礦床和礦區附加資源(推測的和預測的)的估算數字,以及生產礦區之外地質上有利地區的假想資源。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經濟協調分委會則負責已知資源與國內需要和出口數量之間的平衡,並負責確定貯存多少鈾才能滿足國內反應堆的需要。
與油氣資源評價一樣,鈾資源評價也產生重要影響。加拿大的當時政策要求:①國內儲量必須能夠保證已經開動的和今後10年內計劃投產的所有反應堆的30年的需要(從1983年或反應堆運轉之日算起);②出口許可證以15年為限,這也是為了保證反應堆有30年的儲量備用。因此,連續不斷地提供鈾資源估算數字對加拿大鈾政策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認識到作為鈾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完善的地質科學信息,在1975年與各個省政府機構合作進行了一項為期10年、花費3000萬加元的鈾踏勘計劃,該計劃主要進行航空放射性測量和河流、湖泊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調查,由於經濟原因該計劃於1979年中止。花費了1700萬加元為全國25%的地區提供了鈾的踏勘資料。這項計劃提供的地質科學資料促進了公司在加拿大各地廣泛的勘查活動,為鈾資源評價委員會的評價提供了許多必要的新資料。
從鈾資源評價我們再次可以看出,地質科學資料、資源評價和政策需要之間有著有機的聯系。
(七)北部礦產資源評價
從20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開展了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礦產資源評價。這些評價最初有兩個目的:①為聯邦政府與各個土著民族組織進行談判(土地所有權談判)而幫助評價北部地區的土地;②幫助評價擬議中的北部地區國家公園和為其他保護目的而暫時擱置起來的土地。
最初的評價是按這些特定要求進行的,但是後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工作負擔越來越重,於是1980年成立了由能源礦山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環境部、印第安事務與北方開發部的代表組成的部際委員會,從而使這項工作正式化了。這個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負責協調進行北部礦產評價的要求。
聯邦政府提議作為北部國家公園(現在在北部地區建立了6個國家公園,另外計劃再建8~10個)而擱置起來的土地都由北部礦產和能源資源評價工作委員會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能影響國家公園政策,因為在選擇公園土地時要考慮礦產和燃料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