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具體內容
《貨幣論》中的貨幣分析
在第4章我們已經指出,《貨幣論》分析的基本命題是「信用周期」和標志著這一周期特徵的就業和產出的波動。凱恩斯對產出(和就業)周期性波動的研究,可歸結為對引起價格和成本不同變化的各種原因的研究,其中,凱恩斯特殊定義的「利潤」概念是分析的核心(1930,V1,中譯本第104-105頁)。凱恩斯認為,利潤是超過資本正常報酬的部分,它是經濟的動力。它等於一單位產出的「需求價格」(即市場價格)與「供給價格」(即生產成本)的差額。由於利潤的存在,促使企業去增加各自的產出,從而增加它們對作為投入的各種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如在虧損時情況則相反。凱恩斯的分析表明,他與魏克賽爾和哈耶克之間有某些類似之處,但凱恩斯的生產結構並不是哈耶克的「時際均衡分析」,正如哈耶克對凱恩斯的批評那樣(參見本文第4章),即並不是基於奧地利學派的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消費的時間偏好,而是基於貨幣量值計量的利潤差額,並且把這種生產結構直接與貨幣的流轉和股票市場的分析結合起來。
但是,對於《貨幣論》中的基本命題與基本方程式的關系問題,人們一直是難以理解,也是極具爭議的。爭議來自於基本方程式是新古典的貨幣價值方程式,還是暗含著一種後來後凱恩斯主義所說的相對價格理論或一種全新的價值理論?帕廷金(1987a)認為,《貨幣論》中的貨幣理論首先是一個解釋價格水平如何決定的理論。因此,如果《貨幣論》的論證是圍繞凱恩斯的基本方程開展的話,這些方程(第10章的標題表示的很清楚)就是「貨幣價值的基本方程」(凱恩斯,1930,V1,第151頁)。與帕廷金的觀點相反,哈考特(1987)則認為,「但在為《貨幣論》制定他的基本方程式時,他卻無心提供了一個和數量論對立的理論,一個關於部門價格水平的理論,在其中貨幣—工資水平和利潤差額分別成為價格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哈考特,1987,中譯本第990頁)
因此,如果把《貨幣論》中的基本命題理解為商品市場兩個部門(即消費品部門和投資品部門)的價格波動與貨幣市場股票價格波動(即公眾的「多頭」狀態與「空頭」狀態)的關系,這一問題就容易理解了。事實上,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中的相互作用是經濟周期研究的主要命題。這一命題至今尚未給予充分的討論,或者說,新古典的價值理論和貨幣數量論不可能用於這一討論。因此,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正是為這一目的設計的,以表明其基本方程式中的總量變數是與一種可以和股票價格波動相聯系的總量理論,即利潤差額和產出波動與貨幣和資本市場的相互反應。這一問題在《通論》中依然是一個核心命題,這涉及到一種新的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在信用周期理論的爭論中,哈耶克基於自己的資本和貨幣理論批評凱恩斯由於無視生產的時際結構,特別是各個生產階段的時際補充性,使得凱恩斯未能辨明能夠實現時際協調的市場過程:「凱恩斯先生的總量掩蓋了最基本的變化機制」(哈耶克,1931,第227頁)。
在基本方程式中,凱恩斯的總量是如何「加總」的呢?凱恩斯提出把異質品加總為同質的總量只能採用同質的勞動單位或貨幣單位。在《貨幣論》中,凱恩斯先區分了「消費品」和「投資品」,然後在總量或合計數意義上定義了宏觀變數來討論價格水平和貨幣價值的決定。使用這些宏觀變數,凱恩斯建立了他的基本方程式,以表示由儲蓄和投資的變動所導致的成本和利潤變動,由此聯繫到兩個部門的價格決定。我們的分析將從基本方程式出發。
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是:
PR=E-S=E÷O(R+C)-S=E(R÷O)+(I』-S)
P=E÷O+(I』-S)÷R (5.1)
P=W1+(I』-S)÷R=W÷e+(I』-S)÷R (5.2)
在方程(5.1)中,P是消費品的價格,R是消費支出,E是貨幣收入,S是儲蓄,O代表特定時期的總產出,C是投資增量,I』是新投資的成本,設W是單位人類勞動的報酬率,W1是單位產品的報酬率,e是效率系數,這樣,W=eW1 。
方程(5.1)和(5.2)表示,當儲蓄等於新投資的生產成本〔(I』-S)=0〕和價格等於生產成本(P=W),貨幣價值是不變的(P=E÷O),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不變的生產成本。按照方程(5.1)和(5.2),凱恩斯表明:
因此,上述第一項所決定的物價水準,由於產品在投資品和消費品之間的分配不一定等於收入在儲蓄於消費支出方面的分配而不能成立……消費品的物價水準和投資品的物價水準完全無關。只要知道效率報酬水準以及新投資品成本(不是售價)與儲蓄量之間的差額,消費品的物價水準就可以完全不涉及投資品的物價水準而明確的得出來(凱恩斯,1930年,第114-115頁)。
假設新投資品的價格是給定的,用P』來表示,I 是新投資的價值,總價格水平()為,
=(PR+P』C )/ O =(E-S+I)/O=E/ O+(I-S)/ O (5.3)
或者
=W1+(I-S)/ O =W/e + (I-S)/ O (5.4)
方程(5.3)和(5.4)表示,價格穩定的條件是儲蓄等於投資。這里,消費品和投資品的價格是由不同的方法決定的,其關鍵因素是儲蓄與投資。當儲蓄與投資不等,將會產生利潤差額。凱恩斯引入利潤差額使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聯系起來。設Q1為消費品部門的利潤量,Q2為投資品部門的利潤量,Q為總利潤,其公式為:
Q1=PR-(E÷O)R=E-S-(E-I』)=I』-S (5.5)
Q2=I-I』 (5.6)
Q=Q1+Q2 =I-S (5.7)
以上方程表明,消費品部門的利潤等於新投資的成本減儲蓄,資本品部門的利潤等於投資減去投資的成本,總利潤等於投資減儲蓄。還可以推論出下面的方程:
P=W1+Q1÷R=W÷e +Q1÷R (5.8)
=W1+Q÷O=W÷e+Q÷R (5.9)
方程(5.8)和(5.9)表明,消費品的價格等於消費品部門的成本加利潤,總價格水平等於總成本加總利潤。
從基本方程式的形式上看,凱恩斯的方法似乎是相當傳統的,正如在本文第4章所分析的那樣,類似於魏克塞爾(1898)、熊彼特(1934)、羅伯特森(1915)、庇古(1927)、哈耶克(1931)等在關於經濟周期分析中所使用的兩個部門模型。對於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批評,如瑞典學派俄林認為,凱恩斯只是重新表述了瑞典學派的觀點,而沒有增加新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不同於這些作者,凱恩斯拋棄了基於邊際生產力利息論和「可貸資金」的數量論的相對價格理論。《貨幣論》中強調價格調整,即產出的波動來自於成本和利潤差額的變動,這和傳統的方法不同,以表明他的「寡婦的壇子」和「節儉的悖論」,其中,利潤作為投機的動機聯繫到由收入和支出計算(見上卷「第三篇第10章」);此外,凱恩斯在《貨幣論》第6篇「投資率及其波動」開頭指出的,這一篇「屬於題外話的性質,在論述貨幣的時候去討論它是有問題的」(見下卷,第27章,中譯本第78頁)。與這種觀點一致的看法是,(勞動或資本的)邊際生產力這樣的術語在《貨幣論》中並未出現,這與《通論》在邊際價值概念從而在貨幣理論和價值理論一體化基礎上分析這樣一種體系的努力(《通論》P292-293)形成鮮明的對照。雖然如上面提到過的那樣,凱恩斯的「自然利率」被認為來自魏克塞爾,但他並未象後者那樣把它與資本的邊際生產力聯系在一起(魏克塞爾,1898,P102-104、171;1906,P192-193;1907,P214-219)。因此,凱恩斯的分析與這些經濟學家是有根本區別的。魏克賽爾、哈耶克的資本或貨幣理論的基礎是生產函數和貨幣數量論,而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則完全拋棄了生產函數的分析,其價格水平理論也完全不同於貨幣數量論。由於在許多的經濟思想史和貨幣理論史著作中,都認為凱恩斯的《貨幣論》和其中的基本方程式只不過是對貨幣數量論的一種表述,而這一結論是對比凱恩斯《通論》中的靈活偏好理論而言的。
在《貨幣論》中,凱恩斯把數量方程作為他的基本方程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利息率是使儲蓄等於投資時的利息率,它表明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那麼,貨幣利息率不等於自然利息率,將意味著貨幣供給的變動;或聯繫到儲蓄與投資不等,正值的利潤差額將使貨幣利息率超過自然利息率而導致貨幣供給超出均衡水平,從而造成經濟波動。這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儲蓄和投資、貨幣供給和需求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按照魏克塞爾(1898)和哈耶克(1931),當貨幣利息率低於自然利息率,投資將超過自願儲蓄,或「生產時期」的延長超過了自願的時間偏好,投資的增加引起投資品價格的上升,進而引起消費品價格的上升,由此導致「強制儲蓄」。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貨幣供給將適應貨幣需求,從而引起一個累積過程。只有當銀行作為准備金的儲蓄(即可貸資金)減少而使銀行提高利息率與自然利息率一致時,累積過程才會結束。因此,實際部門(儲蓄和投資)與貨幣部門是通過「可貸資金」聯系在一起的。這樣,貨幣部門和實際部門依然是分離的。換言之,當儲蓄和投資由貨幣供求相連接時,貨幣利息率偏離自然利息率而使儲蓄與投資不等,會反映到貨幣部門,但利息率並不調節貨幣的供求,而是反應貨幣儲蓄與貨幣投資的數量。雖然貨幣利息率的變動會影響價格水平,但貨幣利息率只是自然利息率的「貨幣利息率」,從而與「邊際生產力」和『時間偏好」決定的相對價格無關(參見柳欣,1996)。
凱恩斯對《貨幣論》曾寄予厚望。該書出版後不久,他在1931年6月哈里斯基金會作的題為「對失業的經濟分析」的演講中,直接引用了這本書的分析,並公開宣告:「我向你們講的對繁榮與不景氣(應當說還有其他許多)科學分析,是我內心尚未披露的思路」(《全集》第13卷,第354頁,轉引自帕廷金1987)。但凱恩斯的希望落了空。因為很快成為定論的是,這本書的理論部分並不成功,並且確實也遭到了劍橋和倫敦的經濟學家如羅伯特森、庇古、哈耶克和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如米爾達爾,英譯本1939)的尖銳批評。主要包括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基本方程」實際上只是在步人後塵;另一方面,這本書解釋了那些引起產出增減的因素,但沒有解釋是什麼決定某一時期的實際產出水平(即不能表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
如前面表明的,與傳統理論相對比,基本方程式的基礎是相當薄弱的。基本方程式作為兩個部門的恆等式本身並不能表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但它作為一種思考方法對於建立新的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不受傳統理論的限制。即給定一個定義式的恆等式,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變數和因變數以表明因果關系。基本方程式擴展了數量方程式到兩個部門模型,來表明儲蓄與投資的均衡。凱恩斯使用它表明了一個由利潤引發的非均衡過程,但它並沒有構造一個完整的模型來說明他的移動均衡,並進而說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的缺陷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這一模型並沒有考慮成本和資本品價格的變動;二是它不能構成一個一般均衡理論,因為它缺少實際部門和貨幣部門之間的明確聯系;第三,對比傳統理論,基本方程式沒有能夠明確表明人們的行為假設以便說明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些在《通論》中均予以一一糾正,如邊際消費傾向,投資與資本邊際效率表、預期的關系等),從而不能說明均衡的變動和它的穩定性。
因此,凱恩斯在《貨幣論》出版後即著手寫一本新書即以後的《通論》。實際上《通論》的主題思想在1933年的某個時期已基本成熟(見帕廷金,1987;塔希斯,1987)。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凱恩斯的《通論》正是要回答這些批評,並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從《貨幣論》出版後到《通論》主題形成期間,凱恩斯和他的「劍橋園地」(當代人稱之為「劍橋學術討論會」)討論了這些批評與問題。雖然《通論》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失業問題,但它與《貨幣論》不同,它談的只是理論,正如它的書名所示,闡述理論是全書的宗旨。凱恩斯在《通論》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本書主要是為我同行經濟學家寫的。。。本書主旨,乃在討論若干理論上的困難問題」(中譯本,P1)。
㈡ 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的精髓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1909年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方法》而獲「亞當.斯密獎」。1911-1944年任《經濟學雜志》主編,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1919年任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1942年被進封為勛爵,1944年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於心臟病,時年63歲。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他感覺到傳統的經濟理論不符合現實,必須加以突破,於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簡稱《通論》),《通論》在經濟學理論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傳統的就業均衡理論,建立了一種以存在失業為特點的經濟均衡理論。
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以薩伊法則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業的假設。認為可以通過價格調節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把研究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排除在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之外。《通論》批判薩伊法則,承認資本主義社會中非自願失業的存在,正式把資源利用的宏觀經濟問題提到日程上來。
第二,把國民收入作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凱恩斯《通論》的中心是研究總就業量的決定,進而研究失業存在的原因。認為總就業量和總產量關系密切,而這些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第三,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來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
凱恩斯《通論》中認為有效需求決定總產量和總就業量,又用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來說明有效需求的決定。在此基礎上,他說明了如何將整個經濟的均衡用一組方程式表達出來,如何能通過檢驗方程組參數的變動對解方程組的影響來說明比較靜態的結果。即,他總是利用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關系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和其他宏觀經濟問題。
第四,建立了以總需求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
凱恩斯採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產設備、資金、技術等是不變的,從而總供給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來分析總需求如何決定國民收入。把存在失業的原因歸結為總需求的不足。
第五,對實物經濟和貨幣進行分析的貨幣理論。
傳統的經濟學家把經濟分為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兩部分,其中,經濟理論分析實際變數的決定,而貨幣理論分析價格的決定,兩者之間並沒有多大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二分法。凱恩斯通過總量分析的方法把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生產貨幣理論。用這種方法分析了貨幣、利率的關系及其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從而把兩個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
第六,批判了「薩伊法則」,反對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明確提出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主張。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贊同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而凱恩斯卻反對這些,提倡國家直接干預經濟。他論證了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目標;他的這種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的思想後來成整個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甚至可以說後來的宏觀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凱恩斯的《通論》的基礎之上的。
毫無疑問,凱恩斯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他敢於打破舊的思想的束縛,承認有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首次提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對整個宏觀經濟學學的貢獻是極大的。
凱恩斯不僅是經濟學理論上的天才,而且還是位大膽的實踐者。雖然說來容易做來難,但他仍然不顧風險,虧了再賺,畢竟技高一籌,果然名利雙收。
在倫敦的一個早晨,一個男子已經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經紀人通話,為他自己、一所大學、一個辛迪加的巨大投機業務作決定。
這人就是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男爵,他不但開辟了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陣地(他的兩本主要著作給他帶來了巨大且歷久不衰的聲譽),還擔任過大學司庫和劍橋大學學監、政府官員和顧問等。凱恩斯男爵還是一位富有的投資者。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影響了幾代人,在目前的經濟政策制定中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將繼續影響未來若干年的經濟思想。
經濟學學者們總是這樣介紹凱恩斯:他從小聰明,是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與俄國的漂亮芭蕾舞演員結了婚,擔任過國王和總統的顧問。在業余時間,他為自己、為劍橋大學進行貨幣和商品投機,並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實上,這些內容中很多純粹是編造出來的,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凱恩斯的祖上是英國的貴族,他父母在劍橋大學任教。凱恩斯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們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對小凱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凱恩斯果然不負所望,從伊頓公學畢業,就取得了國王學院數學和經典著作的獎學金。1905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06年凱恩斯通過公務員考試,到外交部的印度辦公室工作。兩年後,申請國王學院的數學研究員職位,但沒有成功。
不久,劍橋大學向他提供一個教學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員職位,這個職位一直保留到他去世。凱恩斯主講的眾多課程中有一門是每周一次的關於印度貨幣和金融方面的課程。不久,凱恩斯專門研究貨幣、信用和價值。這段時間,他也寫了一些書,主要是在概率論方面,他的經濟學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貨幣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社會上普遍擔心出現金融危機,作為貨幣問題專家,凱恩斯去財政部任職。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說服首相勞合·喬治保持黃金儲備。到戰爭結束時,凱恩斯已在財政部樹立了牢固的地位,並被派到國外處理一系列的金融問題。當和平會議在巴黎舉行時,凱恩斯代表英國財政部參加了和談。
和談結束後,凱恩斯從財政部辭職,撰寫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這本書中描述了一些當時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勞合·喬治等人物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分析。
華特·利普曼把凱恩斯的著作編成一個系列,凱恩斯承擔出版費,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著作在愛丁堡印刷,用船把它運到倫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經濟後果》被海水沖到丹麥海灘。按丹麥法律,書在當地公開拍賣。這本書最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大約售出了14萬冊。
凱恩斯是一個最會把理論化為實踐的人,在撰書的同時,凱恩斯也從事貨幣買賣。根據他在財政部工作得到的經驗和對戰後德國的考察,他開始看好美元,看跌歐洲貨幣,並按10%的保證金進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貨幣倉位。不久他賺了大筆利潤,並就此認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場的走勢。
1920年4月,凱恩斯預見德國即將出現信用膨脹,以此為理由,賣空馬克。此前馬克一直下跌,但現在開始反彈。4、5月間,凱恩斯自己損失了13125英鎊,他任顧問的辛迪加也損失了8498英鎊。經紀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鎊的保證金,於是他從一個敬慕者那裡借來了5000英鎊,又用他的預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鎊,才得以付清。他承認,自己已經破產了。
1921年,通過寫作,凱恩斯的經濟狀況好轉,又開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機,交易
都採用保證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凱恩斯投資57797英鎊,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鎊,在證券業中建立了自己的聲譽。此間,凱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資復利收益率為17%,利潤雖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業績。
凱恩斯的官方傳記作者說,凱恩斯在1937年放棄了投機,原因是他身體欠佳。實際上,那時他的病已經好了,而且身體不錯,以致可以在接下來的9年裡繼續影響經濟學和政治的發展。但近年來出版的傳記指出,凱恩斯在1937年美國股市上損失慘重,考慮到第二次破產可能會損害他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的聲譽,於是及時退出了投機行列。
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凱恩斯談到了他的投資哲學,我們可以恰當地稱之為「選美理論」共有100幅候選美女照片,由公眾從中選出4人。然而,人們並不投票給他認為是最美的人,而是選擇他認為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最美的人。
像許多偉大的金融家一樣,凱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膽,敢於冒險使用大量資金以支持一個論點。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凱恩斯和一個朋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度假,他們讓一群當地小孩為他們擦皮鞋。凱恩斯付的錢太少,氣得小孩們向他們扔石頭。他的朋友建議他多給點錢了事,而凱恩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回答道:「我不會貶抑貨幣的價值。」
㈢ 凱恩斯投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投資經濟理論簡述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於英國劍橋,1902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數學,1905年畢業後師從A.馬歇爾.A.C庇古學習經濟學。1906年進英政府印度事務部任職。1909年人劍橋國王學院研究員,講授經濟學。1913-1914年人英國皇家印度貨幣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1942年晉封為勛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臟病猝發去世。
凱恩斯一生著述甚豐。著有《印度的通貨和財政》、《貨幣改革論》、《貨幣論》、《1930的嚴重蕭條》、《勸說集》、《獲致繁榮的方法》、《一個自我調節的經濟制度》、《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它為政府幹涉經濟以擺脫經濟蕭條和防止經濟過熱提供了理論依據,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受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二戰結束後,英、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宣告以實現「充分就業」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目標,迅速擺脫了二戰的影響,並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繁榮。凱恩斯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
凱恩斯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用了大量篇幅討論人們的心理對有效需求的影響(亦即人們通常說的行為金融學)。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為什麼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因為有三大心理規律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人們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費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與消費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消費熱情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後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過消費增加的幅度,收入與消費不成正比,消費熱情減少。
2、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相類似,投資初期、中期收益與投資比例成正比,投資收益較高,投資熱情高漲,中後期,投資比例不與收益成正比,投資收益率下降,投資熱情減少。
3、流動性偏好規律。所謂流動性偏好,就是人們在心理上,對持有現金存在偏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方便日常生活開支;(2)謹慎動機。預防意外,存留現金;(3)投機動機。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留現金,以備隨時調用。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另外,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人們的心理與投資的關系作了大量論述,歸納起來有兩個短期投機理論,一個長期投資理論。
1、選美理論
在股票投資操作中,凱恩斯將經濟學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心理學和行為學。他認為股票市場的運動不是基於價值,而是基於群體心理。凱恩斯用餐家報紙選美比賽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資中分析和把握群體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選股比做報紙上的選美比賽:「報紙上刊出一百幀相片,有讀者從中選出幾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的選擇接果若與其他參加競猜者之平均愛好接近,誰就得獎;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選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選其他人認為最美麗的人。每個競猜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選他們本身認為最美麗者,亦不選選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競猜者認為最漂亮者......」這樣的選美結果是,選出了「大眾情人」,選出了大多數參賽者都會喜歡的臉蛋。
這種理論用於選股,就是研究大眾的投資行為,從中獲利。其精髓在於「他人願支付乃一物之價值也」。
馬爾基爾(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博傻理論。比如說,我傻,用高價買入高出其真實價值的股票,但我預計,還有人比我更傻,他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下我手中剛買入的股票,以此類推。
2、空中樓閣理論
凱恩斯認為,股票價格是虛擬經濟的表現,股票價格並不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是有投資者心裡決定的,故此理論被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以示其虛幻的一面。
他認為,股票價格雖然在理論上取決於其未來的收益,但由於長期預期相當困難和不準確,故大眾投資應把長期預測劃分為一連串的短期預測。大眾通過對一連串的短期預測,修改判斷,變換投資,以獲得短期內的相對安全,這些短期投資造成了股票價格的波動。
空中樓閣理論完全拋棄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裡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凱恩斯認為,與其花精力估算並不可靠的「內在價值」,不如信心分析大眾投資未來可能的投資行為,搶先在大眾之前,買進或賣出。
如果說「選美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短期投機的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凱恩斯的「長期友好理論」則是長期投資的理論基礎
3、長期友好理論
凱恩斯認為,世界經濟只會越來越繁榮,一路向前而不會倒退,人們生活水平總體趨勢向上,物價指數亦會越來越高。
按照凱恩斯的經濟不斷繁榮理論,經濟形式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股市趨勢保持向上,股價指數總體趨勢不斷走高。因此,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股,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原則,靠時間積累財富,從長線而言能穩定獲利。
㈣ 凱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
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經濟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
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4)凱恩斯股票行情分析擴展閱讀: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14歲以獎學金入伊頓公學(Eton College)主修數學,曾獲托姆林獎金(Tomline Prize)。
畢業後,以數學及古典文學獎學金入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05年畢業,獲劍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滯留劍橋一年,師從馬歇爾和庇古攻讀經濟學,以准備英國文官考試。
1906年以第二名成績通過文官考試,入選印度事務部。任職期間,為其第一部經濟著作《印度通貨與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備工作。
1908年辭去印度事務部職務,回劍橋任經濟學講師至1915年。
其間1909年以一篇概率論論文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另以一篇關於指數的論文獲亞當斯密獎。概率論論文後稍經補充,於1921年以《概率論》(ATreatise on Probability)為書名出版。
二、主導理論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㈤ 凱恩斯的投資原理的合理性與不足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說:「專業投資大約可以比做報紙舉辦的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當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面孔,誰的選擇最接近全體投票者的平均偏好,誰就能獲獎;因此,每個參加者必須挑選並非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認為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面孔,這些其他參加者也正以同樣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要選的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見認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我們必須作出第三種選擇,即運用我們的智慧預計一般人的意見,認為一般人的意見應該是什麼。」
在選美比賽中,最終的結果與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無關。人們所要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為其他人認為誰最漂亮。所以凱恩斯的美人投票原理的實質是一種博弈論,簡單地說即讓人明白預期和博弈的重要性,事物的結局並不取決於事物本身的性質,而是取決於所有人對它的預期。這是其理論的合理性和威力所在,比如在股票市場中有很多用正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羊群效應,買漲不買跌等等。預期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可以決定事物的走向,而且在宏觀經濟學中預期也是很重要的,圍繞它的爭論形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和新凱恩斯主義。
局限性在於雖然預期很重要,但是大多數時候事物本身的性質和事情的實質更重要,它們決定了事物的結局。像股票理論中基本面分析法就關注於宏觀經濟的好壞和上市公司業績的好壞,它相信它們決定了股票的價值,只要價格低於價值就可買進,而不注重股票價格變化的技術分析(它比較側重於價格的快速變化,這與市場預期密切相關)。簡單說它的局限性是否定「是金子總要發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論斷。
PS:任何理論都不是完美的,看問題的角度要盡量一分為二。理論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看問題的角度,我們可以用它,但不可被它牽著鼻子走。
㈥ 凱恩斯定理和股市的關聯
凱恩斯定理和股市的聯系表述如下,具體有四: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凱恩斯定理在股市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A、B股市場從6124點以後,市場的主題是大小非全流通和與成熟股市接軌!談接軌,都接受,看空這個市場,基本上是遭到深套的人的深度反感。更不肯相信接軌的事情會發生。接軌是什麼概念?牛市的市盈30倍左右,熊市15甚至10倍以下.前幾天我給大家比較了目前各國的市盈率情況,目前基本都是在15倍之下,歐洲在10倍以下.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熊市才剛剛開始,什麼時間、什麼點位見底,只有上帝知道.如果美國、香港的市盈隨著熊市的越演越烈繼續下降,甚至有一天降到了10倍以下,我們能否獨善其身?別忘了我們有N多公司是在美國和香港同時存在,其傳導作用不言而譽.記得在三月份就曾經提示過,盡快拋出手中有H股的股票,肯定會跌到H股的價格,現在怎麼樣?當時恐怕沒幾個人信,現在AH倒掛的比比皆是.30幾元的中鋁現在跌到了9元多,還會跌,中鋁必破7元,因為橫向比較它的市盈率還是太高了,中色股份目前才6元多,被吹虛成有色茅台的錫業股份(國際錫價目前仍在高位)目前也才14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解禁和將要解禁的基本無成本的大小非待全部解禁完畢將占市場總額的三分之二,所以我們不要怪基金跑路,現在與過去的市場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體不再是基金、保資、險資、QFII,甚至不是管理層,而是這些將要佔市場三分之二的大小非,它們有絕對的話事權,是這個市場的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主導著這個市場的趨勢和大局.
㈦ 如何理解凱恩斯的炒股觀
凱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失敗的,幾乎全「金」覆沒,後一階段是成功的,斬獲豐厚。在前一階段,他的炒股觀主要是基於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具體說,投資買賣股票基於所謂「長期預期狀態」。凱恩斯認為,人們根據所謂「長期預期狀態」,推測未來收益,是出於兩種考慮,一是現有事實,二是未來發展。凱恩斯通過對當時流行的股票投資理論和自己實戰及其失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反思,得出三點結論,一是由於經濟的未來發展不可預測,據此預測股市行情便是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二是在一段長時期當中,投資之實際結果,極少與原來預期相符;三是決定股票價格的因素甚為復雜,有許多與未來收益無關系。凱恩斯進而指出:「從社會觀點看,要使得投資高明,只有增加我們對於未來之了解;但從個人觀點,所謂最高明的投資,乃是先發制人,智奪群眾,把壞東西扔給別人。鬥智之對象,不在預測投資在未來好幾年中之收益,而在預測幾個月以後,由因循成規所得市價有何變化。」凱恩斯拋棄了預測未來幾年的奢望企圖,而改為把握未來幾個月的行情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