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沖基金大鱷們第四季買了啥賣了啥
昨天是對沖基金提交第四季度13F報告的最後一天,該報告在美國市場引發巨大反應,具體體現在在Berkshire發布了新的持股後,Kinder Morgan股價在開盤前上漲了9%。一些基金增持了京東股票,Jana Partners則買進了Valeant公司的股票。Icahn(伊坎)和Einhorn(綠光資本)都減持了蘋果股票。
下面是截取的第四季度一些重要的對沖基金的13F報告內容,包括買進、增持、減持、賣出股票的信息。
以下乃有名的對沖基金的報告內容簡介,我們重點介紹10個最著名基金的頭寸變化:
就統計來看,這十隻基金里,總共有3家買入PFE(輝瑞制葯公司 )的股票,兩家買入KMI(金德爾摩根公司 能源運輸管道業務),兩家買入AGN(艾爾建制葯公司),還有兩家買入SYF(SYNCHRONY FINANCIAL 金融業務)。
而就賣出來看,這10隻基金里,共有三家基金賣出能源行業的股票,包括:
• SLB(斯倫貝謝公司油氣)
• NRG(NRG能源電力)
• CAM(卡梅倫國際 油氣)
• RDC(羅文公司 海上鑽井平台承包商)
• APA(阿帕契公司 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
• APC( 阿納達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油氣)
㈡ 摩根大通CEO表示為經濟颶風做好准備,美股市場後續的走勢如何
摩根大通全球量化分析和衍生品對策負責人馬爾科·科拉諾維奇(MarkoKolanovic)表明,美國股票市場2022年有希望逐漸恢復,標准普爾500指數值到年末很有可能保持在與往年同樣的水準,由於投資者「已經消化吸收並標價了」美聯儲的激進派現行政策轉變。
科拉諾維奇和他的精英團隊不同意這個觀點,她們說,投資者的擔心已經過分了。「什麼是空頭們說,『僅有美聯儲作出180度轉彎才可以更改市場行情走勢,』」科拉諾維奇填補道。「大家覺得這也是錯誤的,由於相比於銷售市場已經吸收的很多縮緊對策,大家要的是漸進性的更改。
㈢ 摩根大通銀行持股的股票怎麼樣
很有升值的前景。
摩根大通集團作為跨國綜合投資集團主要部門有實業投資部、投資銀行部、並購策劃部、基金管理部,集團建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公司所有營運市場的經濟資料分析書籍庫,並擁有受過良好訓練、經驗豐富的專業精英隊伍。英國摩根大通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取得了海外投資商的資格。這是摩根大通進軍中國金融市場的又一重要步驟。摩根大通旗下的基金公司摩根富林明與上海國投簽署協議,合資成立基金公司。摩根大通作為商業銀行取得了經營人民幣業務和外匯兌換牌照,這為其在中國境內開展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各項業務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英國摩根大通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這樣的國際性金融機構能夠利用其寶貴經驗,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積極創新的金融服務行業。他們掌握這個過程所必需的種種工具,風險管理方面的豐富知識和經驗,對全球范圍資本市場的廣泛接觸,創造分散風險及促進競爭的新型金融市場的第一手資料等。將與中國分享這些財富並將這些工具中國化。一段時間以來,摩根大通在中國並不很受關注,無論是商業銀行業務還是投資銀行業務,盡管它是美國第二大金融機構,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的典範。
㈣ 摩根大通的巨虧受查
2012年5月10日,摩根大通披露,由於風險對沖方面的投資策略失敗,該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首席投資辦公室」(CIO)在過去6周損失20億美元,並且損失未來還可能再增加10億美元。
巨額虧損立即引發市場對摩根大通經營狀況的質疑和擔憂,摩根大通股票在2012年5月11日開盤即一路下跌,最終收盤大跌9.3%至36.96美元,市值一日蒸發150億美元。
當天,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股市金融板塊齊跌,紐約股市銀行股下挫近1%,跌幅列各大板塊之首,摩根士丹利、花旗銀行和高盛集團股價跌幅均在4%左右。 2012年5月15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介入摩根大通巨虧丑聞的清查。摩根大通股東大會同日召開,試圖平息事態,受到金融界的廣泛關注。
摩根大通這次巨虧至少損失23億美元,摩根大通股票的市值自丑聞曝光以來則蒸發上百億美元。然而,丑聞如何發生至今依然撲朔迷離,疑點叢生。
美國司法部於2012年5月15日開始對摩根大通展開犯罪調查。司法部消息人士透露,此案暫由FBI紐約分局處理,至2013年正處於「初步問訊」階段,尚沒有摩根大通人員遭到指控。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早前已經開始了對摩根大通的調查,調查的重點是評估該銀行的風險監控措施是否癱瘓。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不能妨礙FBI的辦案。
FBI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可能都會調查摩根大通的相關內部監管文件,以及高層管理人員下達的指令。司法部和FBI均拒絕就此案發表任何評論。按照慣例,聯邦調查部門一般不會就正在調查中的重大案件發表評論。 2012年5月15日舉行的摩根大通股東大會沒有對首席執行官戴蒙追究責任。摩根大通在股東大會上挫敗了股東提出的任命獨立董事長的提議。戴蒙的領導地位暫時沒有被剝奪;他的2300萬美元年薪也沒有被調整。
對於外界要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的呼聲,戴蒙於2012年5月15日作出回應說,摩根大通不反對新的金融監管措施,並聲稱公司方面支持《多德-弗蘭克法案》的大部分內容。戴蒙此前一度是該法案的強烈反對者。
2013年摩根大通仍在調查巨虧的原因,並對造成巨虧的首席投資辦公室進行了重組。有消息人士透露,該公司可能會設法追回發給牽涉此案者的薪酬。 2012年7月13日,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銀行承認其巨額虧損飆升,已由最早預估的20億美元激增至58億美元。因「倫敦鯨事件」造成的衍生品交易損失在2012年第二季度增加了44億美元,加上第一季度的虧損14億美元,總虧損已達58億美元。
摩根大通13日公布的財報同時表明,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8.7%,至49.6億美元;重報後的第一季度利潤將較初值減少4.59億美元。摩根大通銀行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13日在同經濟分析師舉行會議時也承認,這次巨虧「令公司核心發生了動搖」。但他同時堅稱,巨虧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3年外界仍不能准確估算摩根大通這次虧損的最終總額。摩根大通13日警告,該公司第三季度仍有可能繼續面臨衍生品交易的相關損失,規模大約為7億到17億美元。美國《紐約時報》此前預估摩根大通的巨虧可能最終達90億美元。實際上,摩根大通市值自該公司宣布出現巨虧後曾一度縮水高達15%。
盡管如此,摩根大通的第二季度財報仍被市場投資者認為好於預期,因而摩根大通的股價13日早盤上漲近6%。銀行類股的表現也大多向好。分析普遍認為,戴蒙短期內應該可以保住他的首席執行官位置。
摩根大通正計劃追討牽涉巨虧丑聞的管理人士數百萬美元股票薪酬,這其中包括其首席投資辦公室前負責人德魯(Ina Drew)以及被稱為「倫敦鯨」的交易員伊克希爾(Bruno Iksil)等。 摩根大通抵押貸款部門最新裁員1800人
摩根大通銀行此前在2月份宣布將削減1.7萬個職位,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抵押貸款部門,該部門主要處理從逾期借款人處爭取拖欠貸款支付。
摩根大通在華「關系招聘」調查擴大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知情人士稱,針對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亞洲招聘實踐的一項不斷擴大的調查已發現內部文件顯示,曾有數十名新入職雇員與該行當時在爭取的交易掛鉤。
作為調查的一部分,摩根大通的律師們正把相關信息報送美國證交會(SEC)和司法部(DoJ)。調查目的是,查明該行是否曾為了爭取業務而聘用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國家政府內部權勢人物的家屬。
㈤ 股票大戰華爾街
華爾街是一個從來不缺少流氓和混蛋的地方,是一個永不平息的是非之地,是人性貪婪與卑劣的展示台.接下來要給大家講述的就是二十世紀初在華爾街上演的一次流氓之戰,他給華爾街帶來了一場劫難,使很多人在這場戰爭中被波及而傾家盪產.
戰爭發生在當時美國最為顯赫的兩大銀行巨頭之間,J.P.摩根(摩根銀行的創始人)和雅各布.謝佛。首先出場的是E.H.哈里曼。哈里曼是當時著名的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請容許我對他做一些簡要的介紹.1862年14歲的哈里曼從華爾街傳遞員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20多歲的時候靠借來的3000美元在紐約股票交易所買得一個交易席位,後來很快投身與鐵路。他的岳父是兩家鐵路公司的總裁,利用這層關系他在1881年獲的了美國安大略湖南部鐵路的控制權。他接手和整頓過多條鐵路,並使這些鐵路走上了健康的發展軌道。1898年他接手了瀕臨破產的聯合太平洋鐵路,經過分析他把賭注壓在該鐵路會帶動中西部農場的繁榮上,他贏了,聯合太平洋鐵路成了一棵搖錢樹。隨著事業的興旺,他的野心再次增大,把目光放到了其主要的競爭對手--北太平洋公司的控股權上。1901年,哈里曼在謀求北太平洋公司控制的一小段對他能夠造成威脅的鐵路的控制權時遭到了拒絕,於是哈里曼決定通過收購北太平洋公司來永遠的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引發了兩大銀行巨頭之間的戰爭---
與哈里曼合作的銀行家是雅各布·謝弗,而北太平洋公司的控制人希爾是摩根銀行的重要客戶,因此對希爾的北太平洋公司進行攻擊就是對摩根銀行進行攻擊。面對強敵雅各布·謝弗沒有絲毫的畏懼,他很快悄悄的把北太平洋公司的大部分優先股收購到手,他是還持有了相當數量的普通股票,這使哈里曼控制了絕對多數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而對普通股票的收購還在繼續。而此時摩根還在歐洲,他對此一無所知。
摩根銀行最終還是發現了這個秘密的計劃並立刻致電摩根,要求他授權銀行在5月6日(星期一)開盤購買15萬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票(總股票數是80萬股)。留給希爾的最後一線希望就是獲的大多數的普通股票,然後讓公司做出決定,回購優先股(法律賦予了公司這個權利),這樣希爾就能夠重新獲的公司的控制權。而要實施這個計劃要花費1500萬美元,摩根同意了。於是摩根和謝弗之間的戰爭開始了。
星期一早上一開盤,股票搶購戰就開始了,這時兩個人總共持有北太平洋公司80萬普通股古中的63萬股,而到了星期二收盤的時候他們掌控的數字就變成了75.4萬,市場上就剩下了區區4.6萬股在流通。
雙方就像兩群彪悍的野狗在瘋狂的爭食一隻小羊羔,他們猛烈的撕咬,隨意的踐踏,使其他很多無辜的小動物都成了受害者。當然也會因為一些小動物因為撿到了掉到地上的血漬或碎肉而獲益的。股票空頭們都在盼望股價的下跌,然後從謝弗介入這支股票那一刻起,就是註定了股價要飆升。當空頭們意識到這是摩根和謝弗兩個人的較量時,一切都太晚了。他們只能拋出自己手中的其他股票,然後以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來履行合約。對北太平洋股票的需求量如此之巨大,空頭之間也展開了瘋狂得爭奪,以至於一個經紀人為了將500股北太平洋股票運到紐約,甚至不惜專門雇了一列火車。還有一位剛從郊區返回的場內經紀人,由於不太知情很冒失的承認自己有1萬股北太平洋股票,結果被扯著他的衣服要買他股票的空頭剝了一個精光。這場浩劫中很多空頭已經傾家盪產了,股票價格還在上揚,空頭們的恐慌在加劇。
這種恐慌不僅僅只在北太平洋股票的空頭中傳播,也在其他股票的多頭中迅速蔓延。由於北太平洋股票的價格不斷增長,空頭們不的不大量拋售其他公司的股票來高價購買北太平洋股票以履行合約。在巨大的賣壓下,其他股票的價格也出現了雪崩。例如合眾國鋼鐵公司的股票短短幾天內就從54.75美元直降到26美元。
兩個銀行巨頭之間的爭斗把很多人變成了危險的野獸,整個華爾街在被恐慌所吞噬著,人們都陷入瘋狂的境地,誰都不知道下一刻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自殺、搶劫等等,即便發生了也不會覺的奇怪。
到周四下午,這兩個不顧他人死活的流氓也感到害怕了,「偉大的」銀行家J·P·摩根和雅各布·謝弗簽訂了緊急停戰協定。兩家銀行宣布不再購買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同時允許所有的空頭以150美元的價格(當時北太平洋的股價在1000多美元)平倉,把很多人又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戰爭結束了。
戰爭的肇事者哈里曼,雖然沒有獲的北太平洋公司的控制權,但他卻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那一小段鐵路的控制權,讓我們記住那一小段讓很多人經歷生死的鐵路--伯靈頓鐵路。
戰爭雖然發生在20世紀初,而且在地球的另一面。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巨額的財富如果被不負責任的流氓所掌控,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就會陷於被愚弄和踐踏的危險之中。想一想目前各大城市的房價,想一想龐大的炒房團,想一想「房子就是給富人住的」無恥言論,讓人不寒而慄···
㈥ 摩根大通巨額虧損:為什麼銀行仍沒有吸取教訓
摩根大通數周之前對外宣布,該銀行遭受了二十億的交易損失。一些分析家表示:「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即使現在虧損的金額已經增至30億美元,並從某些賬目上看這一數字有可能飆升到50億美元或更多,但這些錢對這個健康運轉、正在盈利的大型銀行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即使是造成巨虧的交易,這次交易的總體表現也是盈利的。難道盈虧不都是生意中的常事么?能被其他交易的盈利所抵消的虧損,有必要對它大驚小怪么?沃頓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教授斯科特·E.哈林頓(Scott E. Harrington)表示,問題在於摩根大通的這次虧損出現的時機太敏感了。 「對這二十億美元沒有必要這樣小題大做,這是我的第一反應,」他說。但仔細觀察後發現,此次的虧損暴露了嚴重的銀行風險承擔問題。「當前機制是鼓勵銀行去承擔風險的,」他說道,並堅持認為在金融危機襲來後的第四年,過度風險的問題仍然存在。 「就這一損失而言,摩根大通是很容易就將其消化掉的。但這次虧損發生的時間實在是不巧,正好攤上監管部門正在推行『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克里斯塔·施瓦茨(Krista Schwarz)表示。他所說的「沃爾克規則」指的是一項尚未最終定案的監管措施,其目的在於限制銀行利用手頭的錢進行投機的權利。 立法者仍在為如何抑制那些「太大而不能倒」的企業造成的系統風險而爭論不休,危機之後這些頂級銀行反而變得更為龐大開了。監督機構還在依照《2010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2010)的規定編寫相關法規。同時,今年又恰逢大選年,兩黨候選人自然也會圍繞著刺激發展、避免危機出現等方面進行角力。「我認為是政治背景導致這次事件超出了原有意義,從而使其變得新聞化了,」哈林頓說道。
摩根大通此次的虧損被很多人視為一種危險信號:盡管有著金融危機的教訓,大型金融機構的做法仍沒有得到改善。如果銀行能虧損二十億的話,那麼它會不會虧損兩百億亦或是兩千億呢?如果同時多家銀行都出了大問題呢?而漣漪效應會不會正像幾年前的那樣,把那些運行良好的銀行也拖下水呢? 「我認為這次(從摩根大通身上學到的)最主要的教訓在於,我們都認識到了風險控制的難度有多大。」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富蘭克林·艾倫(Franklin Allen)說道。「此外,盡管這次的損失摩根大通很容易就能消化掉,人們仍不禁會問這種虧損最大能大到什麼程度。舉例來說,它會不會大到讓一個大型機構倒閉的程度呢?」 沃爾克規則何去何從 大規模高風險的投機行為在金融危機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像多德-弗蘭克法案這樣的改革其目的就在於限制這些投機行為。摩根大通聲稱造,造成此次虧損的交易行為來自於一項對沖戰略,而降低風險正是該戰略的目的所在。此次事件表明,即使是對沖戰略也有可能出錯。摩根大通並沒有詳細披露其戰略細節。 對沖的目的在於抑制風險,而不在於盈利。最簡單的對沖形式是這樣的,持有一百股股票的投資者可以選擇購買「出售期權」,這就使得股票持有人可以在某段時間內以特定的一個價格將股票售出,從而避免股票價格下跌所帶來的損失。 又比如,銀行在向企業放貸時可以購買該企業股票的出售期權,或是簽訂信用違約掉期合約(這是一種用於避免特定債務違約風險的保障措施)。一旦企業破產或是違約,出售期權或是信用違約掉期合約就會產生利潤以抵消損失。「這是對沖的一種簡單理解形式,」沃頓商學院教授伊泰�6�1古德斯等(Itay Goldstein)說道。 沃爾克規則原打算允許這種對沖形式的存在,並將其運用於期權和其他金融衍生品中,以方便價值跟蹤。在金融危機中,許多金融市場參與者使用了很多個性化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衍生品往往既難以理解又難以估價。 但沃爾克規則尚未生效,其核心規定將於六月出台。大型金融機構,尤其是摩根大通和它的主席以及執行總裁傑米�6�1迪蒙(Jamie Dimon),一直在努力游說沃爾克規則放寬對對沖的限制,稱嚴格的限制會導致成本增加,從而會降低美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妨礙銀行提供必要的產品和服務。「傑米�6�1迪蒙在游說國會削弱沃爾克規則方面是最為積極的,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摩根大通的股權收益。」施瓦茨說道。 此次摩根大通的損失就包括了迪蒙想要獲許通過的對沖形式,即針對資產組合進行對沖,而不是為其中的每一項都進行對沖。"有時候,如果你的資產的走勢相同(無論是上升還是下降),將其與某些復雜的證券或是指數對沖起來就比較容易,而這正是摩根大通的做法。" 有人辯稱,組合對沖能讓銀行將注意力集中在組合投資的整體表現這個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上。但組合投資包含的風險很多,因為市場條件會對不同的股票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在某資產升值的情況下另一個會貶值。這樣的話這兩種資產就互為對沖了。因而,就沒有必要為這兩個不同的資產做單獨的對沖。 但是,當投資組合包含了大量不同的股票,債券,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時候,就很難預測該組合的整體走向了。根據迪蒙所言,摩根大通交易員「草率地」建立起的對沖模型與實際風險相去甚遠。 組合對沖越復雜,對沖工具與資產的對應性就越難保證,哈林頓說道,"對沖就更難以生效了。" "我認為這次的虧損並不是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在於它展現出來了這么一個事實:即使是摩根大通這樣一流的銀行,在危機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問題。"艾倫說道。「從系統上似乎無法做好風險控制的工作。雖然我們手頭的信息不夠充分,但這看起來不像是對沖行為,而更像是一次投機。摩根大通本可以在事情惡化前就出手進行阻止,但它並沒有這么做。」 組合對沖因為復雜所以很難讓人理解,因而可以被用來作為投機行為的一種掩飾,施瓦茨說道。「組合對沖代表了沃爾克規則中的一個漏洞,這個漏洞將默許商業銀行繼續進行投機貿易活動,」她解釋道,「它們總能在眾多選擇中找出那些帶有組合對沖特點的期權。但它畢竟不是一種對沖。」 如果交易者自己不能完全預測對沖行為的走向,監管者又怎麼會知道呢?「問題就在於我們仍不知道這里到底發生了什麼,」艾倫說,「畢竟,組合對沖太復雜了。」 個人因素是存在問題的另一方面。《紐約時報》的一篇故事詳盡描繪了摩根大通紐約和倫敦的交易員之間在小組領導生病不在時的一場激烈交鋒。即使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機制也會因為人為的失誤而失去作用。 摩根大通的問題也讓我們注意到了這么一種情況:對於一些規模大影響力強的機構,為避免他們出現問題後可能會導致的巨大損失,政府不得不用納稅人的錢來為其提供緊急救助。金融危機時就是這樣,而現在,這些大機構因為危機後的兼並活動而變得更為龐大了。「某種意義上來說,(摩根大通)表明了金融危機之後事情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古德斯等說道。 有緊急救助做後盾的企業會傾向於承擔風險,這就是專業術語中的「道德風險」。多德-弗蘭克法案目的是抑制系統中的風險,但因為強調了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而實際上神化了緊急救助程序,哈林頓補充道。這甚至延展到了其他機構類型中被認為「在系統上非常重要的」 機構中來。金融危機中大型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情況就屬此列。 「如果認為多德-弗蘭克法案已經解決了『太大而不能倒』的問題的話,這就未免太過於天真了,」哈林頓說道,「事實上,我認為多德-弗蘭克法案,正如所寫的那樣,將會讓這一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這確實看起來是在提醒我們監管的必要性,」施瓦茨說道,「摩根大通明確的得到了(美聯儲)的支持,所有人都明白他們是不會讓摩根大通倒閉的。」 「這就給了他們冒尾部風險的動力,因為他們可以從上行中獲利,而下行帶來的風險則是有限的。」她補充道,「這次的損失是處於可控制范圍內的,但是下一次就不一定了……企業建立的風險模型在尾部處從來都做得不好,因為這些事情一般很罕見,而危機之間又從不完全相同。摩根大通在風險管理方面確實做得不錯,但這次事件再次提醒了我們,這些模型往往會在最需要發揮作用的地方失去作用。」 盡管不可能保證金融危機永不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減少它出現的頻率,並降低其危害,施瓦茨補充道。「嚴格執行沃爾克規則是非常有好處的,」她說,「這可能會降低大型商業銀行的利潤率,但這些損失的收益會變成其他金融機構的利潤。同時這也有助於建立起一個更為穩定的金融體系。摩根大通出現的這次虧損對我們來說很幸運,因為它會引導監督者選擇制定一個嚴格版本的沃爾克規則。」 建立在風險之上的產業 在金融危機之前,隨處可見交易員、信貸員和風險管理人員在各種誘因的驅動之下承擔過度風險。摩根大通的例子表明了當前仍存在誘因的問題,古德斯等表示。「問題是他們有沒有從市場那裡獲得教訓,」他說。「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可不太確定。」 那些無視過度風險從而引發金融危機的人中很少有需要承擔嚴重後果的,古德斯等指出。沒有高管會因此進了監獄,而很多風投者盡管財富上蒙受損失,但仍都健健康康地活著。「當一天結束後,他們很多人仍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他們中很多人並沒有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得到教訓。這可能就是問題的一部分。」艾倫說。 「要讓更多股東的錢去承擔風險,」哈林頓補充道,並堅稱對資本要求要比當前國際上Basel III proposals要求的「多得多」才行。 此外,古德斯等說,可以要求企業在補償合同中採用嚴格的加稅補償條款,這樣關鍵人物在自己的決定導致不良後果後就可能會不得不放棄個人薪水。 據哈靈頓所言,另一種選擇就是重回《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懷抱,該法案從1933年到1999年規定將進行風投業務的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進行嚴格分離,後者因相對安全而有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這樣的政府保障。 隨著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圍繞著摩根大通的損失問題仍會出現大量的爭論,尤其是該筆交易的更多細節已經開始被披露來了。但是大銀行仍有著許多的支持者,他們認為過度監管會阻礙發展並削弱這些銀行的競爭力。 據艾倫所言,金融產業已經嘗試著改變激勵政策以達到阻止過度風險的目的。但是這是一個艱難的平衡行為,因為風險是生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否則的話就不會有借貸的出現了。「現在已經有所努力了,」他說,「我並不認為這一點已經完全取得了成功,我也並不能保證以後一定會能成功。你可能會認為這些機構能夠建立起一種機制,從而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㈦ 求:摩根和高盛由投行變普通商行的深度分析
打通了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連接通道摩根和高盛因此而得救 但埋下了巨大的風險 有可能拖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 這次金融危機來勢太凶很可怕 誰都不敢妄加預測 美國孤注一擲 玩命了他這樣做是拉其他國家下水 要所有的國家同仇敵愾共同抵禦危機 這招夠狠
㈧ 戰略領導者的戰略領導者的案例分析
當不考慮挑戰時,確實存在一些有效的和成功的戰略領導者。例如,雅芳公司的團隊CE0安德瑞·喬、首席技術官蘇珊·克魯勃(Susan Kroff),靈活地避開了公司在阿根廷經歷經濟衰退時可能導致的災難,並且,採取了其他行動鞏固難芳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當雅芳公司5%的銷售收入來自於阿根廷時,喬和克魯勃也對產品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銷售進行了有效地擴展。他們使得雅芳公司成為5億美元的中東部歐洲市場的一個主要參與者,並量在中國市場上增加了30%的銷售。在2002年,雅芳公司連續3年取得了每股收益增加10%以上(這在經濟衰退時期是一個很不錯的成就)。
另外一個成功的戰略領導者是詹姆士·摩根(James Morgan),最近從Applied Material公司退休。在他退休前,摩根已經成為了在矽谷服務時間最長的CE0,在這個位置穩坐25年之久。摩根被認為是一個前瞻性的思想者、但是,導致這種描述的行動引起一些分析家開始質疑他的戰略。摩根在經濟衰退時期採用大膽的戰略,當經濟突然好轉時,這種戰略使得企業獲得收入以及市場份額的增長。20世紀80年代,在大多數美國公司意識到亞洲市場商機之前,他事先進軍。盡管摩根的行動道致批評,他還是比競爭者提前十年進軍中國市場,最近,他的公司在中國簽訂了一個200百萬美元的合同。事實上,摩根的目標是,到2005年,公司收入的5%來自於中國。在過去的20年,相對於同時期標准普爾指數增加的500個百分點,公司的股票價植被估到5600個百分點。
還有很多成功的戰略領導者。例如,Loreal公司的CEO Lindsay 0wen—Jones、宣稱其成功部分來自於:眾許雇員犯錯誤,並從中學習。他也相信,如果沒有人犯錯誤,企業將不會冒風險,甚至失去機會。豐田公司的CEO,Fujio Cho,通過向東歐和中國擴張,領導企業成為一個全球汽車製造商。豐田的目標是全球汽車市場份額從10%增加到15%。Cho發展了管理成本文化,同時取得了商質量。Ryanair公司CEO Michael O』Leary低成本的航線業務(以及西南航線)從美國轉移到歐洲。在飛機上食品和禮儀方面,公司卻提供低水平的服務,但是,在地面上,可以進行很快的轉機(20分鍾內),這些使得Ryanair支出的平均費用比其競爭對手低50%。在2002年,企業收入增如32%,利潤增加49%。許多成功的執行者被描述為開拓者、實用者,以及有著一套正確價值的人。
不成功戰略領導者的名單長的不能列出來。最近,失敗的例子包括Quaker 0at公司前CEO William.Smithburg;維望迪環球公司(Vivendi Universal)前CE0讓一瑪麗·馬希爾;Tyo公司前CEO Dennis Kozlowski。他們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識別這些原因會有功於其他人避免類似的陷阱。根據Sydney Finkelstein所言,這些領導者以及其他的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如下幾個緣故:他們高估了自己控制企業外部環境的能力;在他們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之間不存在邊界;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他們除去了所有和他們意見相左的人;他們變得對公司未來的前景著迷;他們低估了阻礙,過於依賴於以前所發揮作用的因素。以上諸多原因可以枚歸結為自滿或是管理的自大。至少還存在一些其他主要原因、例如:缺乏很強的道德價值觀等。當Dennis Kozlowsi和Samwaksal遭受著以上所提及的幾個緣由質疑時,兩個人都披指控犯罪,並且已經宣告Waksal有罪,並判刑。
㈨ 為什麼在福布斯榜上沒有洛克菲勒、摩根
很簡單,他們已經沒有那麼有錢了,而且後代多,分下去基本就沒了。我給你分析下:
1,後代人太多,例如世界第一大財團是沙特王室,總資產將近1.5萬億美元(超過世界一半的國家,是75個李嘉誠的資產),可是由於強大的繁殖能力,王室總成員超過一萬個王子,最富有312億美元。第二財團就是沃爾頓家族,不到沙特王室的十分之一,1460億美元,四人均分。到第八名約翰遜家族的時候也就只剩288億美元,11人繼承。至於老牌財團最靠前的是杜邦家族,第十四,共3500個家族財產繼承人,共145億美元。再往後的老牌財團,梅隆家族共至少200個財產持有人,家族資產共115億美元;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至少200個財產持有人,家族資產共110億美元。可見後代均分很厲害的。尤其越老牌的家族人越多,南北戰爭前的老家族,有些都五六千人,個人分得就越少。
2,遺產稅,美國遺產稅很高的,富豪遺產稅就要交55%,如果不考慮投資收益的話,傳六代總資產就剩不到百分之一。
3慈善,近代以來,美國富豪很熱衷慈善和公益事業,很多富豪把一般以上的財產都捐了。現在美國大多的私立大學,科研機構,社會組織都是由富豪創立或靠富豪的經費維持的。
4,世界財富是在級數增長,現在數年全球創造的財富就相當於以前數百年的財富。老約翰.洛克菲勒在1937年死的時候,資產是14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當年GDP的1.5%,J.P.摩根在1913年死的時候,總資產大概6830萬美元。這在現在在中國都進不了前一百。另外需要注意到是,他們什麼富可敵國,是因為當時國家盤子小,另外他們控制產業大多是通過壟斷聯盟(托拉斯)來實現,並不代表他本身就有那麼多財富,尤其是摩根。
5.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不斷有新的產業出現,不斷有老的產業衰落(如果你對經濟學了解的話,你就明擺這是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鋼鐵為例,工業革命時佔美國產值的將近20%,現在呢,所有金屬冶煉產業在一塊才兩千億美元佔美國GDP千分之五,還沒有it行業一個零頭大。就算卡內基的壟斷聯盟(托拉斯)還能壟斷了一半多的產能,也成不了首富。
6.政策的調整,反壟斷,在財團厲害的年代裡,根本沒有反壟斷的說法,現在呢,美國的反壟斷特別嚴,另外還有許多政策影響財團,比如當年的金融分業經營,就把摩根等強行拆了。
7,經營不善,畢竟美國平均不到十年一次經濟危機,大量企業破產,每一次都是財富的洗牌,而且平時也有企業不停破產,他的子孫後代不可能一直每次都能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