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中國股票市場改革對投資的影響分析
擴展閱讀
股票和基金先學哪個 2024-11-20 20:57:22

中國股票市場改革對投資的影響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23 03:00:05

『壹』 我國的股票改革對股市有多大的作用呢

我國股市成立時制度上比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不能在交易所公開買賣),也即非流通股,也叫限售股。包括國家股,法人股等等,這就是所謂的「股權分置」或「全流通」問題。當初股權分置改革時,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也就是說,有許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暫時是不能上市流通的,其中的小部分就叫小非,大的部分叫大非。

大非指的是大規模的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小非指的是小規模的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內。解禁就是允許上市流通。大小非解禁就是限售非流通股允許上市。一般投資者購買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

比如大東股(一般都是非流通股)並不關心股價的高低,(反正不能賣),他們可以做一些對自己有利但對全體股東(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擔心股價會跌,比如轉移利潤、為他人貸款擔保,有的大東股甚至將流通股東看作是「提款機」,把流通股東出的錢當成不要成本的「善款」。這極大的影響了股市的正常發展。

2005年推出的「股權分置」改革,就是要讓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買賣,也就是「全流通」,讓股市在制度在走向完善,讓其正常發揮作用。所謂股改完成了只是制度和政策完成了,大小非解禁並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分階段、分批次的逐漸完成。真正的大規模解禁是在2007年開始的,一直到2010年全部結束,這也是2年牛市和現在熊市的內在原因。股改推出時大小非有抬高股價在解禁時套現的願望,當大規模解禁減持出現後,流通股數量急劇增加,由於數量極為龐大,現有資金在股價高位不足以承接,廠內資金對於市場預期看淡選擇出逃,因此股價急劇下滑。

由於時間悠久,上市公司經過長期發展,伴隨著分紅、配股,大小非的持股成本非常低廉,甚至為零,因此在解禁時,巨大的財富使大小非產生了強烈的套現慾望。作為戰略投資者,大非要保持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地位,減持的願望並不明顯,因此減持的主要是小非,但是密密麻麻的小非數量也是驚人的。

未來中國股市將進入全流通時代,股價真正反映了公司的價值,股價與公司的發展息息相關。股價上漲,有利於上市公司提高自身價值和競爭力,有利於在增發融資、談判、並購中爭取主動;股價下跌,意味著公司業績下滑,各方面處於不利地位,如果股價下跌嚴重,甚至有被強勢資金收購的危險。因此進入全流通後,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即公司管理者與中小股東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趨向一致,中國股市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當然,在解禁過程中,股市肯定會經歷劇烈的陣痛,這是無法改變必須面對的事實。

『貳』 股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股指下跌時財富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目前銀行仍有「惜貸」傾向,與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的企業凈值下降不無關系。隨著股市整體價格水平的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趨於下降,消費更加謹慎,企業投資收縮。

證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證券業創造的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所謂證券業增加值是證券中介機構為證券交易活動及密切相關的金融活動提供服務和進行投資所創造的價值。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測算,2000年證券市場對GDP的直接貢獻達837億元,占同期GDP的0.9%。除1998年外,證券業對經濟增長是正向拉動,且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力越來越大。證券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由1.9%上升到5.4%。

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間接影響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股票價格變動通過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消費。

財富效應是指金融財富的變化及預期的變化對推動消費支出的影響;替代效應是指股市的上揚對吸引投資者壓縮開支以投資於股市的影響程度。統計分析顯示,中國股票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要大於財富效應。

而股票價格與消費之間的財富效應不一定是線性關系,股票價格緩慢下跌與急劇下挫對消費支出影響不同,後者不確定性增加會提高居民邊際儲蓄傾向。從儲蓄資金增長情況看,股市下跌並沒有吸引相應資金進場,反而導致資金從股市的凈流出,這說明在股指下跌時財富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

其次,股票價格影響投資。

股票價格通過以下渠道間接作用於投資:一是改變資金成本。股票價格上揚,新資金成本比原有資本低廉,企業市價高於設備的重置成本,企業可以通過發行新股籌資購買相對便宜的生產設備,投資支出增加;股價下跌,企業市價低於設備的重置成本,投資支出減少,這就是托賓的q理論,q就是企業的市場價值除以資本的重置價值。我國股票市場發展不規范,企業在市價與設備的重置成本比率增加的情況下,仍不願進行實體經濟的投資,而是重新投入股市,阻礙或延緩了股市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三季度以來,由於投資於股市的收益減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房地產業而使房地產業投資有所上升,前段時間的上市公司房地產投資熱就是佐證。

二是影響信貸渠道。股票價格上漲,企業與銀行的凈值(或資產負債表結構)獲得改善,銀行能夠降低貸款利率風險溢價,進而降低資金成本。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銀行仍有「惜貸」傾向,與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的企業凈值下降不無關系。

三是影響固定投資。股票價格包含未來產出增長率的信息,因此可以影響目前投資水平。不同股票之間市盈率的差別是投資者價值取向的結果,如成熟股市上朝陽行業一般具有較高市盈率,而鋼鐵等夕陽行業市盈率一般較低。因而股票價格具有指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向的作用。

再次,股票價格影響工業增加值和國企效益。

股市價格變動影響消費和投資的過程最終將傳導到生產,隨著股市整體價格水平的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趨於下降,消費更加謹慎,托賓q比率下降,企業投資收縮。消費的收縮使工業品庫存增加,產銷率下降,工業經濟效益指數下降,這些使企業的信貸成本增加,投資能力下降;如此循環下去,會加劇通貨緊縮的局面。今年以來,工業經濟效益繼續保持增長,但增幅繼續回落,且企業扭虧出現由降轉升跡象,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額591.9億元,由1-8月份下降2.7%轉為上升3.4%。這和出口增速下降引起的外部需求減弱有直接關系,上半年,凈出口的減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放慢了近1個百分點,同時出口的萎縮使得企業生產受阻。

縱觀股市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可以得出結論,股市價格上揚時替代效用大於財富效用,但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居民的儲蓄傾向加大,財富效應又在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抑制消費。但是此次股指的下跌有利於滯留於股市的逐利資金進入實業界。

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需要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股市,股市不僅是融資和實現資本有效配置的場所,更是當前形勢下穩定居民的心理預期的指示燈,是國民經濟的睛雨表,有效的監管和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可以實現股市和國民經濟良性互動的雙贏格局。

『叄』 股權分置改革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這個話題太沉重了,我簡單說一下吧,如果追根究底,可能會涉及很多zheng 方面敏感的問題。

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中國股市獨特的流通與非流通現象,05年開始改革時,股市開始由熊變牛,這主要是因為:01-05年的5年熊市就是由全流通引起的,05年給出了一個解決的原則,市場上不明朗的因素消失了,利空出盡變利好!而且當時大小非只是獲得流通權,真正流通要等兩年後,加上05年上市公司的業績開始大幅增長,這給牛市創造了條件。

現在大小非開始流通了,市場才真正感覺到了壓力!大小非的成本太低,大部分都是幾毛錢,甚至幾分錢,股權分置改革從頭到尾都是不公平的,但沒有辦法,散戶最終是擰不過國有大股東的。當時散戶也參與了投票,在當時的環境下,為了眼前利益,散戶也不得不投贊成票,除非是條件的確很差的。

股權分置改革的目的除了國家想通過減持不想持有的股票獲得真金白銀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消除國有股一股獨大這個毒瘤,但事實上,現在改完了,烏鴉仍然是黑的,並沒變白!

其實用5個字來形容就足夠了:治標不治本。

--------------------------

如果想聽假話,書城裡很多書里都寫得有!長篇大論,這里不夠寫啊!

『肆』 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未來的走勢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

(4)中國股票市場改革對投資的影響分析擴展閱讀:

2013年影響股市表現因素分析:

我國經濟將在2013年實現溫和復甦,各項經濟指標將逐步好轉。與2012年每個季度經濟增速均低於年初預期相比,2013年每個季度實際增速有望不斷超出年初預期,預計全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仍不會有起色,但內需的增長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鐵、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增無減,投資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

『伍』 股市市場不一樣了,國家制度供給會面有哪三點重要改變對投資者的影響是什麼

股市自2015年以來進入了供給側改革,正在轉型升級階段。這里說三點可能的改變方向
1、加速注冊制、退市制,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
2、加快公司供給,引導資金進入實業;
3、加快機構市場形成,引導外資進入市場,加大市場博弈,降低市場波動
未來對投資者的影響:
1、對散戶投資者的專業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對於有研究能力的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來說,機構市形成降低了大起大落,少了韭菜的供給,機構之間博弈將會變得理性,未來所能獲得的超額利潤越來越少,只能依賴於公司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2、公司供給加大,尤其科創板建立,將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不再炒垃圾股,專注於長期投資,有助於慢牛的形成。

『陸』 股改之後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股改的全稱是「國有股股權分置改革」
那麼什麼是股權分置改革了?
什麼是股權分置
-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

翻看相關規定,既找不到對國有股流通問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

一句話概括,股權分置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股權分置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股權被分置的狀況卻由來已久。

很多老股民都知道,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初,有一些股票是全流通的。打開方正科技(原延中實業)的基本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其總股本是97044.7萬股,流通A股也是97044.7萬股。

然而,由於很多歷史原因,由國企股份制改造產生的國有股事實上處於暫不上市流通的狀態,其它公開發行前的社會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國有股也被作出暫不流通的安排,這在事實上形成了股權分置的格局。另外,通過配股送股等產生的股份,也根據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劃分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億股的總股本中,非流通股份達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國有股份。

股權分置的產生是否有相關法律依據呢?1992年5月的《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規定,「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股權設置有四種形式: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對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設置國家股、集體股和個人股,而是按股東權益的不同,設置普通股、優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國證券市場設立之初的相關規定,既找不到對國有股流通問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

股權分置改革與國有股減持不同。減持不等於全流通;獲得流通權,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減持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開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後兩次進行過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於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來。此次改革試點啟動後,有很多投資者問,流通與減持有什幺不同?對此,法律專家的解釋是,減持不等於全流通,減持可以在交易所市場進行,也可以通過其它途徑,被減持的股份並不必然獲得流通權;而非流通股獲得了流通權,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減持。

什麼要改革

-股權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約了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正是由於股權分置,使上市公司大股東有「圈錢」的沖動,卻不會關心公司股價的表現

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早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塊「心病」。市場各方逐漸認識到,股權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約了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而且,隨著新股發行上市不斷積累,其不利影響也日益突出。

首先是因股權分置形成非流通股東和流通股東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關注點在於資產凈值的增減,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關注點在於二級市場的股價。試舉一例,可以對「利益分置」有更清晰的了解:2000年12月,某上市公司以每股46元的價格增發2000萬股股票,由於是溢價發行,增發後每股凈資產由5.07元增加到6.72元。也就是說,通過增發,該公司大股東不出一文就使自己的資產增值超過30%。其後該公司股價一直下跌,大股東卻毫發無損。可見,正是由於股權分置,使得上市公司大股東有著「圈錢」的沖動,卻不會關心公司股價的表現。上市公司的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礎。

三分之二股份不能流通,客觀上導致流通股本規模相對較小,股市投機性強,股價波動較大

股權分置也扭曲了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股權分置格局下,股票定價除公司基本面因素外,還包括2/3股份暫不上市流通的預期。2/3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導致單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規模相對較小,股市投機性強,股價波動較大等。另外,股權分置使國有股權不能實現市場化的動態估值,形不成對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和增強資產增值能力的激勵機制,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也頗受制約。

我們該做些什麼

-不要以為自己股份少,說話沒人聽,便採取觀望態度。事實上「眾人拾柴火焰高」

流通股股東應當通過與非流通股股東「討價還價」,來尋找利益的平衡點

有了以前的經驗和教訓,此次改革採取了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的做法,規則公平統一、方案協商選擇,即由上市公司股東自主決定解決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對價的支付,即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一定的對價,以獲得其所持有股票的流通權(所謂對價,指一方得到權利、權益、益處或是另一方換取對方承諾,所做的或所承諾的損失、所擔負的責任或是犧牲。目前,我國法律中還沒有明確「對價」概念。這次改革實踐中,「對價」往往指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流通權,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的代價,對價可以採用股票、現金等共同認可的形式)。首批試點大都選擇了送股或加送現金的方案,得到了多數流通股東的肯定。目前,第二批試點公司的方案正在陸續推出,送股方案依然是主流,但也出現了創新的方案,如縮股、權證等。

首家改革試點公司三一重工舉行臨時股東大會時,投資者李先生在現場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只持有1000股三一重工股票,但從公司公布改革方案後,他就開始認真研究,並數次打電話給公司表達他的意見,也得到了公司工作人員認真的接待。三一重工的方案由10股送3股改為10股送3.5股,正是聽取流通股股東意見的結果。李先生認為,很多投資者覺得自己股份少,說話沒人聽,便採取觀望態度,事實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參與進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護。

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討價還價」,尋找利益的平衡點。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充分溝通就非常重要。首批試點中,試點公司通過投資者懇談會、媒體說明會、網上路演、走訪機構投資者、發放徵求意見函等多種方式,組織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進行溝通和協商,同時對外公布熱線電話、傳真及電子信箱。應當說,投資者參與改革的途徑還是很多的。

改革賦予流通股股東很大的話語權。清華同方的方案沒能通過就證明了其「威力」

不僅如此,流通股股東的投票結果也是決定性的。根據規定,改革方案要在股東大會通過,必須滿足兩個「2/3」,即參加表決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這一規定賦予了流通股股東很大的話語權,它的「威力」在首批試點中已經體現——清華同方的方案雖然總體上得票率很高,但由於流通股股東表決贊成率為61.91%,最終還是沒能通過。

改革後市場能否承受

-綜合來看,股權分置改革後實際股票供給的增加是較為有限的

名義上大股東的股票全部獲得了流通權,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二批試點結束後,將加緊做好全面推開的工作,力爭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有投資者因此擔憂,短期內完成改革,是否意味著大量非流通股將上市流通,市場能否承受這一壓力?

不能否認,非流通股上市後會給市場帶來一定壓力,但在很多時候,這一壓力被過分誇大了。以首批試點公司金牛能源為例,按照有關規定,金牛能源大股東必須保持持股在51%以上的絕對控股地位。該公司實施改革方案後,其大股東邢台礦業集團持股比例將降至57.63%。這樣,大股東只有6.63%的股份可以上市交易。也就是說,名義上大股東的股票全部獲得了流通權,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金牛能源的情況並非特例。6月中旬,國資委發布《關於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要根據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原則,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確定股權分置改革後在上市公司中的最低持股比例。可見,在改革完成後,依然會有相當比例的股票不會上市流通。

另外,如前面所述,獲得流通權與減持並不是一回事。對於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大股東不但不會減持其股票,或許還會增持。這在成熟證券市場中相當常見。

為避免非流通股上市的沖擊,試點改革還有分步上市的規定

為避免非流通股上市的沖擊,試點改革還有分步上市的規定:非流通股股東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獲得上市流通權之日起,至少在12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者轉讓。12個月期滿後,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超過5%,在24個月內不超過10%。首批試點公司中,三一重工、紫江企業和金牛能源的非流通股股東還主動提高減持門檻。綜合來看,股權分置改革後實際股票供給的增加是較為有限的。

『柒』 怎樣分析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國家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如下:
直接針對股市的政策影響,國家對待股市的態度是決定股市發展前景的根本。建立股市當初是為國企改革服務,實現國企脫貧的目標。為國企提供融資場所成為股市的使命,一直貫穿中國股市十幾年。隨著國企脫貧目標的實現,國家對待股市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十六大定位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國有經濟在競爭性行業中逐漸退出,健全的資本市場成為政府有效管理國有資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場所。因此,股權分置改革得到了國資委的支持。
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與股票價格的影響非常大。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擴大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對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交易有著積極影響。一方面企業融資成本相對降低,同時也為市場提供了相對充裕的資金,為市場行情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彈葯。但是貨幣供應太多又會引起通貨膨脹,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使實際投資收益率下降;緊縮的貨幣政策則會減少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不利於經濟發展,不利於證券市場的活躍。與寬松貨幣政策相反,緊縮政策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並減少了市場中的活躍資金總量,對行情發展不利。另外,貨幣政策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也非常大,這種影響對股市的漲跌又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國家利率政策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投資飢渴症問題。雖然理論上投資水平與利率直接相關,但是實際上,由於我國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投資反而與利率相關度並不大,所以就限制了央行通過利率調整控制投資增長的能力。但是利率的變動對股市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利率的變動對股市行情的影響也最為直接和迅速。一般來說,利率下降時,股票(除銀行股)的價格就上漲;利率上升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

『捌』 股改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財經透視
新華社10月18日全文播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與五中全會結束時發表的公報相比,昨天發表的《建議》全文更詳細地闡述了一些市場關心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第四部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任務、方向、方式和路徑等都給出了具體的回答,這將對市場今後的運行產生相當的影響。
我們認為,《建議》中提出的一些產業結構升級的重點領域將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市場今後關注的熱點也仍可能在這些領域。不過,市場對這些領域投資機會大挖掘將進一步深化。
結合二級市場,始於998點的反彈行情由股改對價預期引發.2005年對市場影響最大的事件非股改莫屬。與此前所有的變革不同,這項改革是對我國股市基本制度的一次變革,中長期來講,消除兩類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將有助於消除A股市場長期以來由於股權割裂而帶來的風險溢價。
我們認為股改帶給證券市場的絕不僅僅是對價行情:股改帶來的首先是一個利益統一的股權市場,其次是一個有效的公司控制權市場,使有效的收購與兼並行為變為可能。共同的利益基礎將刺激大股東改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外部的公司控制權市場也將對大股東形成有力的監督。從這個角度看,就是說,股權分置改革將是A股市場進行全面制度性建設的基礎。

這樣的規劃事實上已經奠定了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宏觀經濟和中國股市的基本運行格局,鼓勵消費和節約能耗的主題可能成為未來市場的投資主題。

『玖』 股改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qiangg 您好!

股權分置改革(以下簡稱股改)後中國證券市場面臨的問題,可大別為五類:一是證券市場發展問題;二是證券市場創新問題;三是證券市場監管問題;四是投資者保護問題;五是股改遺留問題。
一、證券市場發展問題
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將證券市場做大做強,才能真正發揮證券市場在發展國民經濟、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這是監管層、業界和投資者所共同關注的問題。股改消除了阻礙證券市場發展的一些制度性屏障,為證券市場發展壯大創造了歷史性的機遇。
1、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多元化投資者和企業的多樣化投融資需求與我國市場層次單一的矛盾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問題產生的根源。這一問題具體表現在:(1)單一市場造成許多企業尤其是成長型中小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2)現有的單一層次證券市場無法高效率地為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提供股權流動服務;(3)現有的單一層次市場無法滿足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4)上市公司分化,出現投資價值的明顯落差,單一層次資本市場使得風險甄別機制不健全,風險揭示能力下降,市場風險加劇。
2、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發行管理體制僵化、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落後、法治程度低下、退出機制不健全是上市公司質量不高的主要根源。這一問題突出表現在:(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不能滿足「權責分明、各司其職、有效制衡、科學決策、協調運作」的要求;(2)公司盈利能力不強,對投資者回報不高,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3)部分公司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時、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4)公司日常運作不規范,甚至從事違法違規活動,損害公司和投資者利益。
3、證券市場對外開放
金融一體化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與我國證券市場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之間的矛盾是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問題產生的根源。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問題,不僅不會因為股改的基本完成而消除,反而隨著我國入世過渡期的結束而顯得尤為迫切。這一問題可具體分解為對外開放的時機和步驟、對外開放的形式、對外開放的經濟安全、對外開放的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的風險控制、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的關系、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關系等具體的問題。
4、發展機構投資者
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嚴重失衡是制約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一大痼疾,股改並沒有直接涉及投資者結構問題,因此發展機構投資者仍是股改後中國證券市場面臨的重大課題。這一課題需要具體解決如下一些問題:(1)如何繼續發展壯大既有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包括證券投資基金、商業保險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2)如何發展新的機構投資者主體,如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等;(3)如何使國有資產管理者轉變成為真正的機構投資者:(4)如何加強對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資本市場的監控,有效防範投資機構的投資風險;(5)如何建立健全對機構投資者主要股東的有效約束機制,保持機構運行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二、證券市場創新問題
創新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原動力,它貫穿於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各個階段。股改後我國證券市場將從計劃壟斷時代逐步過渡到市場化階段,傳統的發展運作模式與市場化內在需求之間會存在激烈的矛盾沖突,只有通過創新才能解決這一矛盾。有鑒於此,證券市場創新是業界最為關心的問題。
1、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問題旨在解決我國證券市場產品單一,缺乏對沖或避險機制的問題,具體包括權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金融衍生品、基金類產品的創新。產品創新的主要症結表現為:(1)市場層次單一,產品結構雷同;(2)市場缺乏風險對沖機制;(3)市場主體創新動能不足;(4)產品創新客觀上增加了市場風險放大的可能;(5)投資者對創新產品跟風炒作的現象比較突出,理性投資的理念還未完全形成,可能由此滋生新的違規行為和市場風險。
2、制度創新
立法相對於實踐的滯後性是證券市場制度創新的根源。制度創新所引發的問題突出體現在:(1)發行、交易、結算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創新導致的市場運行機制變化,使原有的市場監管標准和監管機制不再適應新的市場形勢;(2)兩法頒布實施後,一些在原有制度框架下不被允許的制度有望突破並實施,如融資融券制度等,可能改變投資者盈利模式和行為方式,導致違法違規行為出現新的特點;(3)少數市場參與者可能利用新制度漏洞和風險盲點進行市場操縱、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
3、技術創新
證券市場技術相對於證券市場發展實踐的滯後性是技術創新的根源所在。這一問題突出體現在:(1)在股改後全流通市場環境下,市場規模、投資者數量和交易量急劇提升,迫切需要支持證券業核心業務的信息系統進行擴容和升級換代;(2)網路技術在改善證券市場微觀結構、提升資金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引致證券市場的波動性的加大與可控性的惡化;(3)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技術進步,違規者利用新技術進行反監控的能力不斷增強,違法違規行為及其操作手法越來越多樣化和具有隱蔽性,將會展開監控與反監控的技術博弈。
三、證券市場監管問題
證券市場監管涵蓋了對行為和市場主體的監管,是證券市場發展和創新的有力保障,也關繫到證券市場的運行和秩序,因此是監管層最為關心的問題。
1、違法違規監管
證券市場固有的違法違規行為與後股改時代市場的新特徵相結合將使後股改時代的違法違規行為出現新的動向,表現在:(1)部分公司有可能利用並購重組與股改組合運作之機進行內幕交易;(2)股改後上市公司及其具有持股優勢的大股東和高管人員,可能產生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內幕交易的動機和條件;(3)股改後大股東利益與股價的密切聯系增加了大股東利用粉飾報表、虛假披露等手段進行市場操縱的可能性,大股東與機構投資者合謀進行市場操縱和利益輸送的可能性也在增加;(4)隨著融資融券制度的實施和其他金融衍生產品的推出,內幕交易的手法可能更具多樣性和隱蔽性。
2、上市公司監管
隨著市場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推進,後股改時代的公司監管面臨著大股東角色變化、內部人控制、公司並購活躍和信息披露新動向帶來的挑戰。
(1)大股東監管問題。後股改時代上市公司大股東將作為新的投資者群體進入二級市場,大股東利益將更多地與股價拴在一起,由此可能引發公司大股東非法集中持股等違規動機和出售股份的套現行為。此外,股權流通性質的改變並沒有根本上解決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股獨大」問題。「一股獨大」問題的存在造成股東價值的弱化,產生公司治理的結構性缺陷,使大股東的意志凌駕於中小股東之上,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2)內部人控制問題。股改並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內部人控制的根源性問題,加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制度性缺陷,股改後上市公司高管掌握公司實際控制權的現象不會馬上得到改觀。內部人控制的弊害在於具有控制權的高管人員為謀取個己私利,往往架空所有者的控制和監督,致使所有者的權益損害。
(3)上市公司並購問題。後股改時代公司並購將日益活躍,有可能為內幕交易提供土壤。並購中還可能發生收購人無實力、不誠信,原控股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後金蟬脫殼、反收購等突出問題。
(4)信息披露問題。後股改時代上市公司有可能出現選擇性信息披露的新動向。在披露對象上,上市公司可能將部分重大而未公開信息事先透露給機構投資者;在披露內容上,受大股東控制的上市公司管理層可能根據大股東的意圖對上市公司資產、業績和經營環境等情況進行傾向性披露。此外,部分公司治理較差的公司,可能無法擺脫控股股東的干擾,不能及時向中小投資者披露股價敏感信息。
3、證券公司監管
證券公司風險處置已近尾聲,但並不能因此斷言股改後不會新的證券公司問題出現,證券市場的瞬息萬變與證券公司「靠天吃飯」的粗放經營模式之間的矛盾是證券公司風險的主要來源。股改後證券公司監管的重點主要集中在:(1)證券公司准入標準的收嚴和業務分類監管體制的建立;(2)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的建立;(3)證券公司股東資質的審查及對違法違規股東的懲戒;(4)證券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健全;(5)證券公司行政處置和司法破產法律程序的構建。
四、投資者保護問題
投資者保護是證券市場永恆的話題,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監管層和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作為轉軌經濟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新興市場,我國證券市場在投資者保護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法規制度尚不健全、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中介機構自律意識比較薄弱、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存在缺陷和投資者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等方面,我國市場經濟文化、社會責任文化和誠信文化發育的不足也影響了投資者保護各項工作的效果。
五、股改遺留問題
股改已近尾聲,但尚未大功告成。由於上市公司復雜的個體情況和證券市場的多變性,使股改產生了一系列遺留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關繫到股改的最終成敗,也影響到投資者保護的力度和市場的信心,因此是監管層和投資者較為關心的問題。
1、未股改公司的股改
截至2006年9月25日,深滬兩市尚有174家上市公司未進行股改,其中深市79家、滬市95家。未股改公司情況復雜,既有虧損嚴重、瀕臨退市的ST公司,也有因受國有資產管理股權「底線」制約而無法實施股改的公司,還有以往股改投票未能通過的二次或多次股改公司等,需要對症下葯以創新方式和組合操作解決問題;同時,股改進展仍不平衡,需要切實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尋求解決辦法。
2、股改承諾的履行
為了促使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的順利通過,許多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東在股改對價之外,都作出了補充承諾。股改承諾的切實履行,對保護投資者權益,減輕二級市場股份流通的壓力,穩定公司股價,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經營業績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股改承諾的內容及證券市場的特質考察,可能出現不履行承諾、不完全履行承諾和遲延履行承諾等各種違諾情形,應對股改承諾的履行監管、違反股改承諾的具體認定和法律責任等問題及早研究,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股改承諾履行監督機制。
3、非流通股集中上市對二級市場的沖擊
在非流通股「鎖一爬二」期限屆滿後,面臨著「小非」(持股5%以下的非流通股)和「大非」(持股5%以上非流通股)集中上市流通對市場供求關系造成的沖擊。據國信證券測算,假設可流通的限售流通股全額流通,2006年證券市場解禁市值約720億元(股數為79.49億股),其中8月份解禁壓力最大,達到340億市值(32.36億股。預計2007年解禁市值2033億,2008年上升為3208億,2009年達到5328億。市場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尤其在市場走高的情況下,機構為套現獲利,大量拋售解禁股票,市場減持壓力更大。
4、未股改公司的清欠
截至2006年9月30日,兩市還有102家公司仍存在資金佔用問題,佔用余額仍高達254.1億元。其中,清欠方案不確定,資金佔用方清償能力差的公司中,未股改公司佔了絕大多數。如何將未股改公司的股改與清欠問題有效結合起來,全面完成股改攻堅任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拾』 股票市場市場化改革的利與弊

中國的資本市場經過大的變革,取得股權結構上的突破性進展,銀行的上市問題也得到順利解決,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市場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取得嬌人的成績。但我國資本市場的現狀,與我們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仍然還有巨大差距,下階段改革的步伐可能還要加大,完善市場功能、提高市場效率可能是下階段的工作重點,而研究這些改革所帶來的市場變化就顯得尤為迫切。 隨著特大股票的成功發行和上市,市場的規模的限制被成功突破,A股市場將容納更多的大型股票。股票將不再稀缺,這樣會導致質地不好的股票的流動性將向質地好的股票轉移,存量股票的流動性向增量優質股票轉移,非指數股的流動性向指數股轉移。投資型資金向藍籌轉移,投機型資金因為衍生工具的導入也也向藍籌聚集。由於大型股票的權重較大,大盤股票控制大盤指數的時代已經到來。另外,隨著股票數量的增加,殼資源的價值會隨之下降,香港市場垃圾股不受到重視的情況有可能會在A股市場發生。 研究股份全流通後市場環境變化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變化,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其實中國證券市場建立時設計分置的股權結構,事實上是對融資者有利的結構,國內市場一直以來能夠維持比國外新興市場要高的價格就是佐證。雖然股改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事實上,到今天全流通的工作只不過是剛剛開始起步,是留守還是逃脫的問題考驗著每一個解放了的持股者,以往只是流通股股東艱苦思考的問題,現在擺在了眾多剛解放的新富者身上。 培育市場化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將改變市場單邊運行模式。以前並沒有建立穩定的市場機制,只有單邊運行模式,市場的波動相對較大。隨著雙向交易機制的導入,贏利模式改為雙向,市場的自動調節功能就會發揮,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將深刻改變我們的投資習慣和思維模式。雙向交易機制的建立,將加速定價的合理化進程,定價將更加准確。 多層次市場將會加速建立。這一直是國九條的目標之一,在一個成熟市場中,市場層次非常豐富,有主板市場,有創業板市場,有場外櫃台交易系統(OTCBB)市場和粉單市場(Pink Sheets)等。隨著國內多層次市場的逐漸建立,創業板有望建立,三板市場也將擴大和提高效率,股票價格在各個市場的排列會變得非常分明,價格體系的理順就成為可能,這對績差股有非常強烈的股價重新定位的要求。 提高市場效率,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將會給市場帶來更大的變化。市場的效率越高,投資者和融資者的利益越趨向平衡,傾向性就越來越不明顯。而以前是價格「計劃」和節奏「計劃」的工作模式,根據市場行情的冷暖來決定發行價格和節奏,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有認識上差異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維持市場高定價的需要,維護市場高價格與高效率之間的取捨。這在前階段有其存在的強大生命力,這也是其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要提高效率,就要由融資者和投資者公平地自願決定而不是 「計劃」。這樣,維持市場高定價就要讓位給市場定價。而從融資者急切盼望的現狀來觀察,現在的價格還是比較具有吸引力的,發行的節奏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在股票市場中能夠適應變化的投資者容易成功,下階段市場變化很值得我們思考該如何去應對,前階段是流通股股東享受了對價,下階段將是由非流通股股東享受對價的時候了。市場將進入市場化改革時代,階段性和結構性的機會要遠大於整體性的機會,故此,倉位控制才是風險控制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