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麥哲倫油氣股票行情分析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自動止損和追漲 2024-11-20 15:32:21

麥哲倫油氣股票行情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8-24 08:21:37

㈠ 富達麥哲倫基金

麥哲倫基金創立於1963年,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為麥哲倫基金。

富達·麥哲倫是美國共同基金業中的龍頭,長期以來,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龐大的規模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這只基金最初由富達的總裁奈德·約翰遜管理,後來由彼得·林奇來操作。在林奇管理麥哲倫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擁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關於鮑勃

鮑勃·斯坦斯基是一個在小地方成長起來的成功男孩,父親是一個火爐和空調維修人員,斯坦斯基從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階層中,後來獲得達德利尼可斯大學的會計學學位和紐約大學的工商碩士學位。他說他的第一份收入來自曾經買的一支叫Valtec工業的光纖股票,當時這只股票從每股9美元一下飆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賺了一筆。1983年斯坦斯基進入富達不久後便被安排作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助手,當時他並沒有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管理麥哲倫基金,只是考慮什麼可以幫助他得到一些股權,以便可以留在富達。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旁觀者認為,富達或許正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FundAlsrm.com"的創始人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編輯]從麥哲倫基金成長的故事看中國新興基金業
話說三十幾年前,二十郎當歲的彼得·林奇剛就任基金經理人不久,那個基金規模很小,搖搖欲墜,可能被撤銷或與別的命運同樣坎坷的小基金合並。彼時正是美軍敗走中南半島,世界經濟在能源危機掃盪下奄奄一息的悲慘歲月。

林奇的上司富達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邊想給小老弟一些秘訣:"怎麼不買些XX股呢?你看,上周漲這么多!"或者:"聽說,那個某某,要大幹一場,趕快讓基金買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幾年已經讓人很不爽了,老闆還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實在煩人。

某日,彼得終於開竅了,告訴長官:這幾個月搭地鐵上下班讓我有個心得,車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趕。有些人珍惜時光,為了兩三分鍾,跑步趕火車,不信紙有沒有趕上,摔倒、被門夾到、腳扭到的機會都比別人高很多,真是不劃算啊!反正下班車一會兒就來。接著他又說:股票也不用追,這個漲了,還有沒漲該漲的;也有漲了會跌回來的,追股票的下場跟追地鐵一樣,得不償失。後來,他的基金真的因為太小而跟另一檔合並,經過二十年之後,這個基金成長為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長期穩定的操作紀錄,為投資創造的收益至今無人能及。猜到了吧,這個基金就麥哲倫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為發達的市場--美國,基金投資人和基金公司的股東對於基金報酬的預期、基金管理獨立性的尊重都經過相當長時間學習的過程。國內的基金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對於投資基金的信心並不堅定。這一點沒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觀察及等待,我估計在國內至少還要有一輪多空循環,方可看出高下。在國外,也是經過多個多空循環後,一些堅守基本面分析專業、堅守紀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人,以傑出的績效向投資者證明買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謂傑出的績效包括幾個元素,首要的是穩定性,再就是比市場好,一個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場上漲時基金凈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漲更上層樓、在每一次下跌時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時凈值墊高一些。在中國,只要經濟發展向上的趨勢不改變,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成長的櫥窗,速度或許有快有緩,基金都有長足發展空間。

中國基金業發展所倚賴的資本市場一般被歸類為新興市場,過去國際上對於新興市場的印象大致可歸類為兩點:第一是市場波動性較大;第二點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新興市場似乎是風險極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溢價。不可否認,這兩點的確曾是新興市場的特徵,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與融合,新興市場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投資入應該修正對於新興市場的認知。

首先,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移動十分迅速,因此波動性大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的特色。從市場波動值(Volatility)來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的波動值已經比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波動值要高,中國A股市場的波動值在今年甚至亞洲鄰近市場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新興市場逐漸解除原有的限制,對外開放市場,例如台灣最近即廢止QFII的制度。事實顯示,在國際資金的進駐後,新興市場的企業管理水平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在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市場,一些佔大盤權值高的藍籌股,外資持有股權的比例已經過半,就股東結構而言,這些公司已算是國際級的企業,因此在管理上須同步提升至國際級的水平,決策時亦須考慮外資股東的想法。國內的企業在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中,遇到如股權結構改變、購並的情況時,也必須尊重國外媒體的看法,這也是升級為國際企業所必經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投資新興市場的策略也須加以調整。過去國際投資人習慣將市場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來劃分,但隨著新興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不同國家間的股市漸趨同步,反而是不同產業間的景氣周期差異更加明顯。因此,以國別作為資產分散的依據,已遠不如以不同產業來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例如一向採取價值型投資法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其投資組合中就有中國石油這家公司,他並不會因為中國石油來自屬於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就不投資,這個例子亦告訴我們,只要公司治理國際化,且所屬產業具備競爭優勢,即使公司在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仍被看好。

㈡ 股票是怎麼來的集團股份制是什麼意思

股票的由來 股票是商品經濟及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在16世紀作為籌集資金、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而進入遠航貿易領域。 在15世紀,義大利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南美州新大陸,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麥哲倫又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這些地理上的大發現開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線,使海外貿 易和殖民地掠奪成為暴富的捷徑。而要組織遠航貿易就必須具備兩大條件,其一是組建 船隊需要巨額的資金;其二是因為遠航經常會遭到海洋颶風和土著居民的襲擊,要冒很大的風險。 而在當時,沒有一個投資者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資金,且也沒有誰甘願冒這么大的風險。為了籌集遠航的資本和分攤經營風險,就出現了以股份集資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 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結束後將資本退給出資人並將所獲利潤按股金的比例進行分配。 為保護這種股份制經濟組織,英國、荷蘭等國的政府不但給予它們各種特許權和免稅優惠政策,且還制訂了相關的法律,從而為股票的產生創造了法律條件和社會環境。 在1553年,英國以股份集資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爾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 公司,其採取的方式就是公開招買股票,購買了股票就獲得了公司成員的資格。這些公 司開始運作時是在每次航行回來就返還股東的投資和分取利潤,其後又改為將資本留在公司內長期使用,從而產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應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為在貿易航行中獲取的利潤十分豐厚,這類公司就迅速膨脹,相應地股票也得到發展。在1660年之間,股東若要轉讓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內找到相應的人員來接 受,或設法依公司章程規定將本公司以外的承購者變為公司的成員,股票的轉讓相當不便。但從1661年開始,股票開始可以任意轉讓,購買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東資格,享有股東權。 到1680年,此類公司在英國已達49家,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確認其獨立的、固定的 組織形式。在17世紀上半葉,英國就確認了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觀點,從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穩定的組織形式,股金成為長期投資。股東憑借公司製作的股票就享有股東權, 領取股息。 與此相適應,證券交易也在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17世紀初,為了促進 包括股票流通在內的籌集資本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里昂、安特衛普等地出現了證券交易 場所。 1608年,荷蘭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證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二、17世紀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股票逐漸進入金融和工業領域。 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大機器工業生產 代替手工生產的產業革命迅猛崛起,導致了商品經濟的極大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適應了大工業的要求而迅速發展起來,股票也相應地得到發展。出於生產對於擴大資金來源 和進行遠距離運輸以擴大市場的需要,銀行、運輸業急需大量籌集資金,而通過發行股 票來籌集資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為當時的一種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資 本主義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及美國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合眾美國銀行都 是以發行股票為基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於股價制銀行既可發行銀行券,又能吸收社會資金來發放貸款,其盈利非常可觀。而相對於遠航貿易來說,銀行股票是金融業股 票,不但股息多,且風險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在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導致了工業革命。此時,資本主義的主要工業部門從手工業逐漸地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生產。不但紡織 業使用了大機器,且推廣到輪船和機車,改變了整個工業的交通狀況,大大地促進了生 產力的發展。這時的生產規模,已經遠遠不是單個資本家的小規模投資所能適應,它不但需要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還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巨大 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卻不是少數資本家或當時政府的財力所能承擔的。而股份有限公司 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條用資本社會化來集中資金的出路。 在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國利用股票集資這種形式共修建了長達2200英里 的運河系統和5000英里的鐵路。美國在18世紀初的50年裡建成了約3000英里的運河及28 00英里的鐵路。 到了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要求擴大企業規模、改進生產技 術和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獨資或合夥辦企業就難以適應。這時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就採取各種優惠措施來鼓勵私人集資興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工業系統確立統治地位。 於是,股票的自由轉讓,特別是利用股票價格進行投機,刺激了人們向工業企業進行股 票投資的興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個工業領域都迅猛發展,成為主要的企業組織形式,且通過股票籌措的資本額越來越大。如1799年杜邦創立的杜邦火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籌措了15股資本創辦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則用股票籌措了多達 14億美元的股金資本,成為第一個10億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隨著證券交易的發展,其相應的法規及手段日益完善。 隨著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和股票發行數量的日益增多,證券交易所也在逐步發展。 1773年,股票商在倫敦的新喬納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現倫敦證券 交易所的前身),並在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認。它最初經營政府債券, 其後是公司債券和礦山、運河股票。到19世紀中葉,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證券市場也在 英國興起。 美國的證券市場從費城、紐約到芝加哥、波士頓等大城市開始出現,逐步形成全國范圍的證券交易局面。這些證券市場開始經營政府債券,繼而是各種公司股票。1790年 美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誕生,1792年紐約的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 11號共同組織了「紐約證券交易會」,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隨 著股票交易的發展,在1884年,美國的道和瓊斯發明了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數雛形——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 股票在近代和現代的高速發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斷完備。 各個西方國家均通過制定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來維護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發展,以保護股東的權益。美國根據1929年經濟危機的經驗,於1933年頒布了《證券法》主要規定了股票發行制度。1934年又頒布了《證券交易法》,用於解決股票交易問題,並依該法成立了證券委員會作為股票市場的主管機關。1970年,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減少投資風險,頒布了《證券投資者保護法》。另外,在各國的股票交易市場上形成了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數。比如,美國的道·瓊斯公司編制的道·瓊斯股票價 格平均指數,是美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業壟斷公司股票的價格指數。有關證券(股票)法律的公布和股票價格指數的產生,促進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發展。 我國最早發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 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隨後,上海的飛樂公司、深圳的寶安公司相繼發行了股票。 1988年前後在上海和深圳出現了地區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 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集團股份制 集團股份制是為了一定的目的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的團體。
【企業】《公司法》中並沒有「集團」一說,只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提法。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某某集團公司的名頭,其實這不過是多個公司在業務、流通、生產等等方面聯系緊密,從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業)聯盟罷了。另外有的公司進行多元化經營戰略,在多個領域均成立了相應的子公司,這樣,母子公司之間也會因為這種「血緣」關系組成一個企業集團,頗類似於軍隊當中的集團軍。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集團公司的由來。
一、公司法中沒有關於集團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集團公司的概念。集團公司,在國家有關規范性文件中均稱為企業集團,但在工商注冊時,一般稱為某某集團公司。
二、最早關於設立企業集團,並對企業集團給出定義的國家規范性文件,是《國家體改委、國家經委關於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的幾點意見》(1987年12月16日)。該文件是這樣定義企業集團的:
1.企業集團是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具有多層次組織結構的經濟組織。它的核心層是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稅、能夠承擔經濟責任、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
2.企業集團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名牌優質產品或國民經濟中的重大產品為龍頭,以一個或若干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獨立科研設計單位為主體,由多個有內在經濟技術聯系的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組成;它在某個行業或某類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較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具有科研、生產、銷售、信息、服務等綜合功能。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上述規定已經不能囊括所有企業集團,因為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非公有制的企業集團。1991年,《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生產辦公室關於選擇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試點請示的通知》(國發〔1991〕71號)中稱:「企業集團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經濟組織。」此時已不再強調公有制。但是,該文件的精神還是主要支持建立國營大中型企業的企業集團。1992年5月,國家工商局/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生產辦 聯合發布了《關於國家試點企業集團登記管理實施辦法(試行) 》。該文件規定:
第二條 國家試點企業集團應由一個大型企業或控股公司為核心組建,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審批機關批准後,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登記。未經登記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使用企業集團名稱。
第三條 國家試點企業集團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必須有一個實力強大、具有投資中心功能的集團核心。集團核心可以是一個大型生產、流通企業,也可以是一個資本雄厚的控股公司。
(二)必須有多層次的組織結構。除核心企業外,必須有三個以上的緊密層企業,還可以有半緊密層和鬆散層企業。
(三)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與其他成員企業之間,要通過資產和生產經營的紐帶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核心企業與緊密層企業之間應建立資產控股關系。核心企業、緊密層企業與半緊密層企業之間,應逐步發展資產的聯結紐帶。
(四)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和其他成員企業,各自都具有法人資格。第四條 國家試點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應是一個全民所有制大型企業或國家控股的公司。
此後,國家工商局又制定了《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此文件規定:
第三條 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企業集團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第四條 企業集團由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員單位組建而成。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也可以成為企業集團成員。
母公司應當是依法登記注冊,取得企業法人資格的控股企業。
子公司應當是母公司對其擁有全部股權或者控股權的企業法人;企業集團的其他成員應當是母公司對其參股或者與母子公司形成生產經營、協作聯系的其他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或者社會團體法人。
第五條 企業集團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並至少擁有5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總和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三)集團成員單位均具有法人資格。
當然,鑒於各地規定不同,此條件有所變動。目前所知集團最低標準是:
(一)企業集團的母公司實收資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並至少擁有2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冊資本總和在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三)集團成員單位均具有法人資格。

㈢ 麥哲倫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意義何在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什麼精神

意義是開創了新航線,把西方文明傳播出去,應該學習他敢於探險的精神。

㈣ 推薦一下過去股災中成功賺錢的例子

從投資大師的炒股業績一覽表中,我們可以驗證,熊市才是賺錢的大機會。
彼得·林奇在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13年間一共遇到9次股市大跌,其中包括1987年的股市大崩盤,麥哲倫基金每次都比股市跌的更慘,在大盤下跌時,麥哲倫基金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盤指數跌幅的更大,但大盤反彈時,麥哲倫基金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盤反彈的更大」。
巴菲特同樣也是在大盤下跌時,所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盤指數跌幅的更大,但大盤反彈時,所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盤上漲的更多。
戴維斯家族是美國少見具三代投資傳承的家族之一,雪拜·戴維斯的父親雪拜·科倫·戴維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國著名的投資人,喜愛長期投資保險公司,當他在1994年去世之時,累積的資產即達8.3億美元,雪拜·戴維斯的兩個兒子克里斯·戴維斯及安德魯·戴維斯目前在基金公司工作,已成為傑出的基金經理。
作為戴維斯精選顧問公司的掌門人、美洲精選基金的基金經理,克里斯·戴維斯在2009晨星投資年會的開幕報告中說:投資者應該對自己期待的東西保持謹慎,但很顯然,又一次機會來臨了。克里斯·戴維斯在報告中說:「現在,我終於獲得了這樣的機會,因為目前的市場簡直就和地獄一樣。」
克里斯·戴維斯說,在自己的投資生涯中,經常會非常羨慕自己的祖父和父親,因為他們都曾經經歷過漫長的熊市,這使他們能夠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非常好的公司,然後通過長期投資來獲得非常驚人的回報。
雪拜·科倫·戴維斯也曾經這樣告訴他的孫子們:「投資者的大部分錢實際上是在熊市中賺到的,只是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而已。」
刻骨銘心的經歷會對今後的操作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1929年炒股巨虧之後,格雷厄姆認為投資的兩條鐵律是: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本傑明·格雷厄姆形容當時的情景是:「在人生旅途的中點,被困在漆黑的森林裡。」
1929年大崩潰時,格雷厄姆35歲,費雪22歲。格雷厄姆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商業經驗,並且也預感市場即將崩潰,然而他並未採取果斷的行動退出市場。雖然當時費雪很年輕,比格雷厄姆小13歲,但是他預測到「25年來最嚴重的大空頭市場將展開」,可惜的是,初出茅廬的費雪是言行不一者,最後損失慘重。
與格雷厄姆轉向尋找低價股,注重長期投資不同,同樣經歷1929年大崩盤,且成功逃脫的投資大師傑拉爾德·勒布則是短線投資的代表人物。他在成名作《投資生存之戰》中說,長時間擁有一隻股票是無法思議的事情。
勒布因為成功逃脫了有史以來最慘烈的熊市,他投資的指導原則就是:即使止損,要投機而不是長期持有。
巴魯克也是成功逃脫1929年股災的投資大師,紐伯格還在這次急劇下挫行情中有所斬獲,利弗莫爾則是這次崩盤行情的大贏家。1929年大蕭條來臨,利弗莫爾的個人財富因為做空市場而累積到1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是1929年股災的見證人。但他是作為熊市抄底的悲劇人物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復提及。
1932年到1933年的交界日子,格雷厄姆打了翻身仗。但科斯托拉尼卻遭遇了第一次破產,他於1934年初接到巴黎法院的傳票,在拍賣行的傢具在2月26前如若沒還清債務,將被拍賣。
公寓的門上被貼上了封條和拍賣通知,科斯托拉尼無限感慨。4年前,還春風得意,到處炫耀自己在大股災之前成功逃頂,那年,23歲的科斯托拉尼賺了很多錢,還給自己買了為期30年的人身保險,保額1萬美元;沒想到,4年後,自己卻要破產了。
這就是股市,這就是股市人生。
雖然巴菲特在1929年還沒出生,但他偏要跟這個年份扯上點關系。他在許多場合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來感謝1929年的大崩潰。
「我對於1929年相當有好感,因為那是我生命開始的年份。我爸爸當時是一名股票經紀人,股市崩潰後,他不敢給任何人打電話,因為所有人都已經傾家盪產。所以每天下午都呆在家裡,而那時也沒有電視。然後……1929年11月30日左右媽媽就懷上了我,因此我永遠都對那次崩盤心存感激。」
從投資大師的炒股業績一覽表中,我們可以驗證,熊市才是賺錢的大機會。
彼得·林奇在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13年間一共遇到9次股市大跌,其中包括1987年的股市大崩盤,麥哲倫基金每次都比股市跌的更慘,在大盤下跌時,麥哲倫基金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盤指數跌幅的更大,但大盤反彈時,麥哲倫基金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盤反彈的更大」。
巴菲特同樣也是在大盤下跌時,所持有的股票往往比大盤指數跌幅的更大,但大盤反彈時,所持有的股票也往往比大盤上漲的更多。
戴維斯家族是美國少見具三代投資傳承的家族之一,雪拜·戴維斯的父親雪拜·科倫·戴維斯在1940年代即是美國著名的投資人,喜愛長期投資保險公司,當他在1994年去世之時,累積的資產即達8.3億美元,雪拜·戴維斯的兩個兒子克里斯·戴維斯及安德魯·戴維斯目前在基金公司工作,已成為傑出的基金經理。
作為戴維斯精選顧問公司的掌門人、美洲精選基金的基金經理,克里斯·戴維斯在2009晨星投資年會的開幕報告中說:投資者應該對自己期待的東西保持謹慎,但很顯然,又一次機會來臨了。克里斯·戴維斯在報告中說:「現在,我終於獲得了這樣的機會,因為目前的市場簡直就和地獄一樣。」
克里斯·戴維斯說,在自己的投資生涯中,經常會非常羨慕自己的祖父和父親,因為他們都曾經經歷過漫長的熊市,這使他們能夠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非常好的公司,然後通過長期投資來獲得非常驚人的回報。
雪拜·科倫·戴維斯也曾經這樣告訴他的孫子們:「投資者的大部分錢實際上是在熊市中賺到的,只是當時並沒有意識到而已。」
刻骨銘心的經歷會對今後的操作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1929年炒股巨虧之後,格雷厄姆認為投資的兩條鐵律是: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本傑明·格雷厄姆形容當時的情景是:「在人生旅途的中點,被困在漆黑的森林裡。」
1929年大崩潰時,格雷厄姆35歲,費雪22歲。格雷厄姆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商業經驗,並且也預感市場即將崩潰,然而他並未採取果斷的行動退出市場。雖然當時費雪很年輕,比格雷厄姆小13歲,但是他預測到「25年來最嚴重的大空頭市場將展開」,可惜的是,初出茅廬的費雪是言行不一者,最後損失慘重。
與格雷厄姆轉向尋找低價股,注重長期投資不同,同樣經歷1929年大崩盤,且成功逃脫的投資大師傑拉爾德·勒布則是短線投資的代表人物。他在成名作《投資生存之戰》中說,長時間擁有一隻股票是無法思議的事情。
勒布因為成功逃脫了有史以來最慘烈的熊市,他投資的指導原則就是:即使止損,要投機而不是長期持有。
巴魯克也是成功逃脫1929年股災的投資大師,紐伯格還在這次急劇下挫行情中有所斬獲,利弗莫爾則是這次崩盤行情的大贏家。1929年大蕭條來臨,利弗莫爾的個人財富因為做空市場而累積到1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是1929年股災的見證人。但他是作為熊市抄底的悲劇人物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復提及。
1932年到1933年的交界日子,格雷厄姆打了翻身仗。但科斯托拉尼卻遭遇了第一次破產,他於1934年初接到巴黎法院的傳票,在拍賣行的傢具在2月26前如若沒還清債務,將被拍賣。
公寓的門上被貼上了封條和拍賣通知,科斯托拉尼無限感慨。4年前,還春風得意,到處炫耀自己在大股災之前成功逃頂,那年,23歲的科斯托拉尼賺了很多錢,還給自己買了為期30年的人身保險,保額1萬美元;沒想到,4年後,自己卻要破產了。
這就是股市,這就是股市人生。
雖然巴菲特在1929年還沒出生,但他偏要跟這個年份扯上點關系。他在許多場合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來感謝1929年的大崩潰。
「我對於1929年相當有好感,因為那是我生命開始的年份。我爸爸當時是一名股票經紀人,股市崩潰後,他不敢給任何人打電話,因為所有人都已經傾家盪產。所以每天下午都呆在家裡,而那時也沒有電視。然後……1929年11月30日左右媽媽就懷上了我,因此我永遠都對那次崩盤心存感激。」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現實:股票市場崩潰後10個月,即1930年8月30日,霍華德·巴菲特家的第二個孩子沃倫·愛德華出生,比預產期早產了5周

㈤ 麥哲倫交易軟體與落戶大連的富達 Fidelity投資 管理研究公司有什麼關系呢

麥哲倫交易軟體與落戶大連的富達 Fidelity投資 管市場下跌時的買入就像抓下刀。有時你很幸運,購買後市場反彈。但大多數時候你最終會傷害到更多自己。油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又叫五葷或者五辛,是指五種有辛味的蔬菜,

㈥ 誰創出了股票

股票是商品經濟及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在16世紀作為籌集資金、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而進入遠航貿易領域。
在15世紀,義大利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南美州新大陸,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麥哲
倫又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這些地理上的大發現開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線,使海外貿
易和殖民地掠奪成為暴富的捷徑。而要組織遠航貿易就必須具備兩大條件,其一是組建
船隊需要巨額的資金;其二是因為遠航經常會遭到海洋颶風和土著居民的襲擊,要冒很
大的風險。
而在當時,沒有一個投資者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資金,且也沒有誰甘願冒這么大的風
險。為了籌集遠航的資本和分攤經營風險,就出現了以股份集資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
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結束後將資本退給出資人並將所獲利潤按股金的比例進行分配。
為保護這種股份制經濟組織,英國、荷蘭等國的政府不但給予它們各種特許權和免稅優
惠政策,且還制訂了相關的法律,從而為股票的產生創造了法律條件和社會環境。
在1553年,英國以股份集資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爾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
公司,其採取的方式就是公開招買股票,購買了股票就獲得了公司成員的資格。這些公
司開始運作時是在每次航行回來就返還股東的投資和分取利潤,其後又改為將資本留在
公司內長期使用,從而產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應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為在貿易航行中獲取的利潤十分豐厚,這類公司就迅速膨脹,相應地股票也得到
發展。在1660年之間,股東若要轉讓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內找到相應的人員來接
受,或設法依公司章程規定將本公司以外的承購者變為公司的成員,股票的轉讓相當不
便。但從1661年開始,股票開始可以任意轉讓,購買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東資格,享有股東權。
到1680年,此類公司在英國已達49家,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確認其獨立的、固定的
組織形式。在17世紀上半葉,英國就確認了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觀點,從而使股份有限
公司成為穩定的組織形式,股金成為長期投資。股東憑借公司製作的股票就享有股東權,
領取股息。
與此相適應,證券交易也在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17世紀初,為了促進
包括股票流通在內的籌集資本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里昂、安特衛普等地出現了證券交易
場所。
1608年,荷蘭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證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二、17世紀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股票逐漸進入金融和工業領域。
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大機器工業生產
代替手工生產的產業革命迅猛崛起,導致了商品經濟的極大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適應
了大工業的要求而迅速發展起來,股票也相應地得到發展。出於生產對於擴大資金來源
和進行遠距離運輸以擴大市場的需要,銀行、運輸業急需大量籌集資金,而通過發行股
票來籌集資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為當時的一種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資
本主義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及美國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合眾美國銀行都
是以發行股票為基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於股價制銀行既可發行銀行券,又能吸收
社會資金來發放貸款,其盈利非常可觀。而相對於遠航貿易來說,銀行股票是金融業股
票,不但股息多,且風險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在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導致了工業革命。
此時,資本主義的主要工業部門從手工業逐漸地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生產。不但紡織
業使用了大機器,且推廣到輪船和機車,改變了整個工業的交通狀況,大大地促進了生
產力的發展。這時的生產規模,已經遠遠不是單個資本家的小規模投資所能適應,它不
但需要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還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巨大
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卻不是少數資本家或當時政府的財力所能承擔的。而股份有限公司
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條用資本社會化來集中資金的出路。
在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國利用股票集資這種形式共修建了長達2200英里
的運河系統和5000英里的鐵路。美國在18世紀初的50年裡建成了約3000英里的運河及28
00英里的鐵路。
到了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要求擴大企業規模、改進生產技
術和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獨資或合夥辦企業就難以適應。這時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就采
取各種優惠措施來鼓勵私人集資興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工業系統確立統治地位。
於是,股票的自由轉讓,特別是利用股票價格進行投機,刺激了人們向工業企業進行股
票投資的興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個工業領域都迅猛發展,成為主要的企業組織形式,
且通過股票籌措的資本額越來越大。如1799年杜邦創立的杜邦火葯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籌措了15股資本創辦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則用股票籌措了多達
14億美元的股金資本,成為第一個10億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隨著證券交易的發展,其相應的法規及手段日益完善。
隨著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和股票發行數量的日益增多,證券交易所也在逐步發展。
1773年,股票商在倫敦的新喬納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現倫敦證券
交易所的前身),並在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認。它最初經營政府債券,
其後是公司債券和礦山、運河股票。到19世紀中葉,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證券市場也在
英國興起。
美國的證券市場從費城、紐約到芝加哥、波士頓等大城市開始出現,逐步形成全國
范圍的證券交易局面。這些證券市場開始經營政府債券,繼而是各種公司股票。1790年
美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誕生,1792年紐約的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
11號共同組織了「紐約證券交易會」,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隨
著股票交易的發展,在1884年,美國的道和瓊斯發明了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
數雛形——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
股票在近代和現代的高速發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斷完備。
各個西方國家均通過制定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來維護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
發展,以保護股東的權益。美國根據1929年經濟危機的經驗,於1933年頒布了《證券法》
主要規定了股票發行制度。1934年又頒布了《證券交易法》,用於解決股票交易問題,
並依該法成立了證券委員會作為股票市場的主管機關。1970年,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減少投資風險,頒布了《證券投資者保護法》。另外,在各國的股票交易市場上形成了
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數。比如,美國的道·瓊斯公司編制的道·瓊斯股票價
格平均指數,是美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業壟斷公司股票的價格指數。有關證券(股
票)法律的公布和股票價格指數的產生,促進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發展。
我國最早發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
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隨後,上海的飛樂公司、深圳的寶安公司相繼發行了股票。
1988年前後在上海和深圳出現了地區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
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布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
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㈦ 麥哲倫外匯是固定點差還是浮動點差

在外匯市場中,外匯點差分為固定點差和浮動點差兩大類。至於哪個更好,准確的說各有千秋,不然就不會存在固定點差和浮動點差了。固定點差的點值是固定不變的,在市場行情清淡和波動劇烈的時候點差都是一樣,比較適合初入匯市的新手;而浮動點差的優勢就是沒有行情時點差很小,缺點是行情波動大時點差也隨之瞬間擴大,不好把握。對於喜歡炒行情的客戶來說會增加交易費用。

㈧ 麥哲倫基金的現任經理鮑勃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401K計劃,也稱401K條款,該計劃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由雇員、僱主共同繳費建立起來的完全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觀察者認為,富達或許正在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為了實現規模效應,1976年富達公司把600萬美元的麥哲倫基金和另一個1200萬美元基金額的患難兄弟埃塞克斯基金合二為一。該基金也是股市蕭條的犧牲品,它曾經是一隻1億美元的基金,由於在股市蕭條期間表現極其糟糕,唯一的成果就是虧損太厲害,所以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虧損稅收減免。
1977年5月,在麥哲倫總裁喬治·沙利文的大力推薦下,加入富達公司10周年的林奇臨危受命,接替沙利文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當時他只有33歲。 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的第一個月,主要的事情就是換股,整天忙著把前任基金經理沙利文挑選的股票賣出,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欣賞的股票。並且他還要不斷地賣股變現用以償付投資者不斷的投資贖回。
1978年3月31日,林奇接管麥哲倫基金已經10個月,麥哲倫基金的年度報告出來了,該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里基金增值了20%,而同期道·瓊斯平均指數卻下降了17.6%,標准普爾指數下降了9.4%。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歸功於林奇所選擇的新股。他的投資策略是減少汽車、航空、鐵路、公用事業、化工、電子以及能源行業的持股比率,增加金融機構、廣播、娛樂、保險、消費品等行業的持股比例。這一策略使他買了不到50種股票,價值卻高達2000萬美元。事實上,他從來沒有全面的戰略,他挑選股票完全是經驗主義方法,依靠的是自己的調查方法和直覺判斷力。
由於麥哲倫基金是一家資本增值基金,因此林奇可以不受限制地買任何證券—從各種類型的國內股票到國外股票,甚至債券,這給了他充分發揮潛能的餘地,他可以不受增長型基金經理那種行事方式的限制。 1978年1月,林奇告訴他的投資者:「麥哲倫基金的投資組合大部分由三大類公司組成,特殊情況公司、價值被低估的周期性公司以及中小成長型公司。」
1979年,標准普爾指數上漲了18.44%,而麥哲倫基金錶現尤為突出,資產升值了51%。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麥哲倫基金再現上一年的輝煌,麥哲倫基金的股東們享受到了69.9%的收益增長率,而同期的標准普爾指數只上升了32%。 1981年麥哲倫基金與塞拉姆基金合並後,麥哲倫資產為1億美元,到1982 年底變成了4.5億美元。1983年4月,麥哲倫基金的資產達到10億美元,這是麥哲倫基金的一個里程碑。
繼1983年及1984年麥哲倫基金每年吸收10億美元資金之後,1985年麥哲倫又吸收了17億美元。這時麥哲倫基金的凈資產等於哥斯大黎加整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了吸引這些資金,林奇保持不斷的進攻性,重估投資組合,找尋新的持股或增加已有持股。
1986年2月,麥哲倫基金資產突破50億美元大關,當年增值23.8%,1987年上半年增值39%,並於1987年5月成為資產達100億美元的基金,資產規模已經相當於瑞典國民生產總值。 然而在1987年9月11日到10月31日的股市大崩盤中,美元疲軟、高通脹、國會關於減稅的辯論,以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銀根緊縮,導致股票市場大幅下跌,麥哲倫基金的損失相當慘重。
但在1987年結束時,麥哲倫基金仍有1%的收益,這使得麥哲倫基金連續10年超過共同基金的平均水平,並且麥哲倫基金在反彈時再次超過市場水平。股災使麥哲倫基金的總資產從1987年8月份的110億美元變成了10月份的72億美元,損失相當於哥斯大黎加的國民生產總值。
市場回穩後,福特股票是麥哲倫基金最大比例的持股,其次是美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和默克公司,再次是克萊斯勒和數字設備公司股票。
1987年股災之後,真正的贏家是增長型股票,而不是周期性股票。幸運的是,林奇能夠及時把資金從汽車股票轉移到運轉良好、收支平衡的公司中,如莫里斯、柯達、默克等。
1988年,麥哲倫基金的收益率為22.4%,1989年為34.6%,1990年林奇退休時再次超過市場平均收益水平,林奇離開的時候,麥哲倫資產達到140億美元,其中14億為現金。在林奇13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了超過基金平均水平的記錄,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是如今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所套牢。他擁有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

㈨ 麻煩各位推薦幾本看股票基本面的書籍,經典一點的

如果真的有心進入交易這一行,請讀一下下面的書,如果僅僅只是業余愛好,可以有選擇的讀。希望對你有幫助.書呢還是看一些經典的比較好,最起碼不會誤入歧途。至於國內國外不重要,畢竟國內發展時間太短,經驗畢竟有限
1》道氏理論
1股市晴雨表 (美) 漢密爾頓
2道氏理論--市場分析的基石 陳東
《2》K線
1日本蠟燭圖技術 (美) 史蒂夫。尼森
2股票K線戰法 (美) 史蒂夫。尼森
3蠟燭圖方法:從入門到精通 (美)斯蒂芬 W.比加洛
4主控戰略K線 (台灣)李進財 謝佳穎 阿民
《3》波浪理論
1波浪原理 (美)艾略特
2艾略特名著集(含自然的法則) (美)小羅伯特.R.普萊切特
3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 (美)小羅伯特.R.普萊切特
4艾略特波浪原理三十講 侯本慧、郭小洲
5費波納茨奇異數字的應用和買賣交易策略 羅伯特。費雪
《4》江恩理論
1華爾街四十五年 (美)江恩
2江恩理論——金融走勢分析 (香港)黃柏中
3江恩投資實戰技法 侯本慧、郭小洲
4江恩角度線與時間之窗 侯本慧、郭小洲
5江恩投資幾何學原理 候本慧
《5》混沌和分形
1證券混沌操作法 (美)比爾。廉姆斯
2證券交易新空間--面向21世紀的混沌獲利方法 (美)比爾。廉姆斯
3資本市場的混沌與秩序 (美)埃德加。E。彼得斯
4分形市場分析--將混沌理論應用到投資與經濟理論上 (美)埃德加·E·彼得斯
《6》交易心理
1直覺交易商 (美)羅伯特。庫佩爾
2冷靜自信的交易策略 (美)理查。邁克爾
3重塑證券交易心理--把握市場脈搏的方法和技術 (美) Brett N. Steenbarger
4投資心理規則:錘煉贏者心態 (美) 羅伯特.庫佩爾;霍華德.阿貝爾
5投資心理學 (美) 傑克.伯恩斯坦
6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修訂版) (挪威)拉斯.特維斯
7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 〔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7》技術方法
1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美 ) 約翰.墨吉
2期貨市場技術分析 (美)約翰·墨菲
3期貨交易技術分析 (美) 施威格
4股價型態總覽 (美)David L. Bradford,Allan R. Cohen
5專業投機原理 (美) 維克多·斯波朗迪
6股票大作手操盤術 (美)傑西·利物默
7操作生涯不是夢 (美)Alexander elder
8期貨交易策略(克羅談投資策略) (美)斯坦利.克羅
9你也可以成為股票操作高手 (日)立花義正
10短線交易秘訣 (美)拉瑞。威謙姆斯
11多空操作秘笈 (美)史丹·溫斯坦
12技術分析精論 (美)馬丁。J。普林格
13多空交易日誌 (台灣)邱逸凱
14股票技術分析新思維--來自大師的交易模式 (美) 瑞克·本塞諾
15交易的藝術--左右腦並用的投資法 (美)麥馬斯特
16穩操勝算 (加拿大) William R. Gallacher
17股票操作學 (台灣)張齡松
18高勝算操盤 馬塞爾·林克
19高級技術分析 布魯斯·巴布科克
20盤口解讀技術 克利斯朵夫·舒馬赫
更多可以向我要
《8》系統方法
1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 (美)范。K。撒普
2高級技術分析 (美)Bruce Babcock
3技術交易系統新概念 (美)威爾德著
4系統交易方法 波濤
5證券期貨投資計算機化技術分析原理 波濤
6證券投資理論與證券投資戰略適用性分析 波濤
《9》理念
1炒股的智慧 陳江挺
2金融怪傑 (華爾街操盤高手) (美) 施威格
3新金融怪傑 (華爾街點金人) (美) 施威格
4美國期貨專家經驗談 (美)威可夫
5操盤建議--全球頂尖交易員的成功實踐和心路歷程 (英)阿爾佩西.帕特爾
6投機智慧 (香港) 許沂光
7亞當理論 (美)韋爾德
8攻守四大戰技 (美)Bruce Babcock
9期貨決勝108篇 (香港)劉夢熊
10 幽靈的禮物 〔美)阿瑟·L·辛普森
11 炒股的智慧 陳江挺
《10》人物傳記
1股票作手回憶錄 (美) 愛德溫。李費佛
2交易冠軍 (美)馬丁。舒華茲
3投機生涯 (美)維克多。尼德霍夫
《11》其他
1與天為敵 (美)彼得。伯恩斯坦
2戰勝華爾街 (美)彼得。林奇
3歐奈爾制勝法則--如何在股市中賺錢 (美)歐奈爾
4漫步華爾街 (美)伯頓·麥基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