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國內股票經濟形勢分析2017
擴展閱讀
張國榮同性戀的原因 2024-11-17 23:12:10
西安自駕游 2024-11-17 23:04:27
山東俊富公司股票 2024-11-17 22:38:43

國內股票經濟形勢分析2017

發布時間: 2022-09-02 23:01:13

Ⅰ 中國2017年經濟形勢

了解經濟,多去經濟論壇,多看經濟節目。 如果想深入的了解,就需要看一些理論基礎的書籍了。 目前來看,經濟確實不怎麼樣,已經持續很多年了。 傳統增長模式失效,產業結構有問題,信貸有問題,貨幣有問題,污染更是問題。 中國一直有崩盤論,還有崛起論。。我覺得,崩盤短期內不會的,崛起更是扯淡。 我介於兩者之間,中立吧。我覺得當前來看,問題的根源是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人均效率低下。至於產業結構,信貸,貨幣,都是表面現象。一個外行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分析我國股票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因此,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決定股市的基本走勢
具體來說,宏觀經濟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決定和影響股票市場。
一是與宏觀經濟走勢息息相關的貨幣供應狀況影響股市。當宏觀經濟運行良好時貨幣供應適度寬松,股市資金相對寬裕,股市需求就會增加,交投隨之活躍,股價就呈上升態勢。二是股票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直接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制約。當宏觀經濟狀況良好時,社會投資、消費、出口需求旺盛,企業銷售增加,效益上升,公司價值提高,其股價必然上漲;三是在宏觀經濟向好情況下,經濟景氣上升,就業面擴大,員工收入增加,對金融資產需求也會相應增加;投資者人數增多,股市人氣興旺,就會呈現強勢特徵。四是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向好,市場需求旺盛,外來投資就會增加,其中一部分外來資金將通過各種形式介入股市,參與投資。這也就是說,宏觀經濟運行良好,股市絕不可能長期低迷;宏觀經濟不佳,股市也絕不可能持續上漲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如此,新加坡、香港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同樣如此。

Ⅲ 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整體形勢如何

北京10月13日消息,今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介紹2017年前三季度進出口情況,並答記者問。

黃頌平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溫和增長,國內經濟穩中有進,推動我國外貿進出口持續向好。

據海關總署統計,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2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6.6%。其中,出口11.16萬億元,增長12.4%,進口9.13萬億元,增長22.3%;貿易順差2.03萬億元,收窄17.7。

七、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微幅回落,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環比提升。9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8,較上月下滑0.1。其中,根據網路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當月,我國出口經理人指數為43.9,較上月下滑0.8;出口經理人信心指數回升0.2至51.1,新增出口訂單指數、出口企業綜合成本指數分別下滑0.7、2.7至47.1、19.9。

總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回穩向好勢頭在鞏固,增長質量效益在提升。四季度,雖然外貿運行中仍面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新舊動能有序轉換、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Ⅳ 2017分析我國當當前的經濟形勢及未來走向

會更糟糕。從目前國內的經濟措施分析。首先4W億拉動內需,想法上就有問題。百姓是已經沒有錢了,如何來內需。現在應該吸引實體經濟的投資才是解決就業的根本。4W億搞基礎建設拉動內需最終只是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財政而已。

Ⅳ 股票的基本面主要看哪幾個方面怎麼分析

自上而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1.對國家經濟整體態勢的宏觀分析,包括各種經濟財政以及稅收產業政策等,還有國家各項經濟指標的狀。2.對股票所處的行業進行分析,主要對行業所處的經濟周期、發展前景以及區域經濟對公司的影響。3.對上市公司的狀況進行分析,可以具體分析上市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公司的經營財政指標,還有各項財務報表等。

Ⅵ 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形勢政策論文2000字

經濟形勢是指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和走向。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篇一

《淺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與預測》

摘 要:本文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進行分析,並預測了2017年的經濟發展走勢。首先闡述了上一年世界經濟總體的形勢,並歸納出了世界經濟運行的特點,在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預算和展望了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全球經濟 形勢 特點 預測

2015年的世界經濟已經呈現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復甦跡象,全球整體就業率有所提高,通貨膨脹明顯得到改善,公共債務水平穩定在正常的層次。同時,各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國際貿易水平增長滯緩,大宗產品的價格起伏不定。地緣政治因素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明顯,整個世界的經濟正處於經濟危機轉向正常化水平的過渡時期。筆者預測接下來的一年中,世界經濟仍然不穩定,經濟復甦的過程充滿艱辛,經濟指數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回顧

(1)經濟復甦緩慢,兩極分化愈發嚴重。2015年,世界總體的經濟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繼續呈現緩慢提升的態勢,經濟增長速度與專家的預期基本相差不大,區域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歐盟為代表的經濟體的增速為2%,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仍不樂觀,呈放緩趨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的經濟體增長速度為4.5%,從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逐漸萎縮。

(2)就業率有所提高,但地區差別比較大。2015年以來,美國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有所降低,勞動力市場趨於正常化,已經擺脫了金融危機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歐洲地區的就業率稍有提升,總體失業率在11.5%左右,金磚國家的整體就業形勢呈比較樂觀的趨勢,但是各個國家的表現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業率最低,南非的失業率最高,達到25%。

(3)物價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貨膨脹變為通貨緊縮。縱觀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貨膨脹是世界經濟的典型特徵,但到了2015年,通貨膨脹率有所下降。據世界權威部門統計,2015年第三季度,美國的物價水平下降了0.7%,歐元區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形勢也趨於正常,下降了大約0.6%,日本的物價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價指數上漲了3.2%。

(4)貿易低速增長。從世界貿易組織的分析來看,2015年世界貿易增長幅度為3.1%,國際貿易收支總體趨於平衡。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預測,世界投資總額將達到1.6萬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5%。發達國家經濟體的投資額增長幅度較大,增長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經濟運行特點

(1)美國貨幣政策調整並產生溢出效應。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2014年10月29日決定停止進行資產購買,這也標志著從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規數量寬松貨幣政策正式結束。這項 措施 從外溢效應上給予其他經濟體巨大的壓力。首先,其他經濟體因為美國逐漸收緊流動性,造成了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產生了外逃,導致本來就脆弱的銀行體系受到沖擊,貨幣發生貶值。其次,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也只能夠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確定因素。

(2)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產生分化。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並且進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卻背道而馳,這些發達經濟體仍然採取了戰後最大規模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並且這種新興的經濟體進入中高速增長的周期。根據國際貨幣的相關組織數據可知,國內生產總值在新型的市場經濟體下,其平均年增長率從2010年的7.5%過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導致了多年間的超低利率環境逐漸消失。此外,由於非常規的激勵效果不明顯以及增速放緩,以往大宗商品的繁榮時期逐漸消失殆盡。並且,各國的改革所帶來的紅利豐厚期隨著時間而漸漸降低,政府所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潛能不斷減弱。最後,這些較為發達的經濟體開放周期發生改變,趨向於從本國利益出發建立更加完善的國際經貿體系,因此新興市場經濟體受到了外界環境惡化的挑戰。

(3)原油價格因多種因素發生暴跌。能源供給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軟是導致原油價格發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進口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增速逐漸放緩,美國也因為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減少了對於原油的進口,這導致了國際市場中的能源需求量減少。並且,沙特以及俄羅斯這樣的產油大國最近也維持和增加了產量。西方國家為了減少俄羅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斷打壓油價,油氣在美國與歐佩克以及沙特三個國家之間的博弈,美國升息預期和2015年美聯儲正式退出了數量寬松的政策導致了美元指數持續波動上漲,這些因素都對油價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4)全球債務不斷上升和對鞏固復甦造成了威脅。根據日內瓦的世界經濟 報告 數據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內的全球總負債占據著全球居民總收入的比例高達215%。債務水平高的企業需要維持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總體的全球利率水平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債務的累積。目前,一些經濟體已經出現了低增長、低膨脹以及與高負債的“有毒結合”,而且這個趨勢也在不斷積累擴大。

三、2017年世界經濟形勢的預測

與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經濟能夠大幅發展的概率較低,而經濟增速與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較大,預計增幅在3.3%至3.8%之間。對2017年全球的經濟走勢進行展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關註:

(1)美國與日本和歐元區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程度以及其嚴重性。伴隨著美國貨幣政策逐漸趨向平穩,若發生通脹抬頭,2017年上半年美聯儲很可能會加大加息的概率。歐日在美國銀根收緊的同時也會不斷加大刺激的力度,這種背道而馳的宏觀政策會導致多種效應,最為顯著的是匯率發生波動。美元的升值總體上對於歐日出口復甦是有利的,但也可能會導致歐日的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抵消了歐日寬松的貨幣政策效果。毫無疑問,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將會導致全球資本和資產價格的大規模波動。

(2)歐洲國家經濟所能擺脫低估的可能性。歐洲央行為了避免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的問題中,在2014年11月注冊1萬億歐元用來購買資產支持債券以及擔保債券,與此同時該資產負債也增加到了3萬億歐元的峰值。此外,歐洲央行也決定將再融資的利率維持在0.05%的較低水平。這種大規模並且長時間寬松的貨幣政策盡管能夠防止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但是也為經濟的長期增長留下了隱患。如果實體經濟缺乏有力的增長支撐以及投資,歐洲經濟可能會再次發生衰退。

(3)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新一輪改革的范圍、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實。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後隨即啟動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大規模經濟改革計劃。中印兩國的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將直接決定它們能否繼續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續增長局面。同時,巴西、俄羅斯經濟頹勢能否得到遏制,亦會對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表現帶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 黃榮文.國際貿易風險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 盧新德.經濟全球化的新特徵及中國的對策[J].當代亞太,2013(05).

2017關於經濟形勢的論文2000字篇二

《淺談當前國內經濟形勢與經濟改革問題》

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改革問題,有兩個問題:一是當前經濟形勢,二是當前改革情況。

關鍵字:經濟形勢 發展前景 體制改革 宏觀調控

一、當前經濟形勢與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在連續三年實施積極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來,出現了不少新的可喜的變化,總的形勢比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年最高增長率曾達14%以上。由於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從1993年下半年起開始實行宏觀控制,速度隨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個百分點,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來,已經扭轉了這種減速運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長8.2%,比上年全年高一個多百分點。

2.國內需求全面回升。針對連續幾年需求不足,市場疲軟的情況,從1998年起政府採取了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職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數。實行消費信貸。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歷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8%,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達1.8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增速加快了4.9個百分點。

3.進出口貿易大幅增長。2000年以來,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長,1一11月累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33.4%,其中出口增長30.1%,進口增長37.4%,分別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個百分點。4. 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3700多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利增長了1.4倍,虧損下降16.3%。

5.通貨緊縮局面有了緩解,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增加。從1997年下半年起,中國開始出現通貨緊縮,消費價格絕對水平下降,1998年為1.8%,1999年為1.6%。2000年已基本扭轉了這種趨勢,1一11月轉為上升0.2%。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8.4%。

上述情況,不僅證明我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速回升,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而且標志著我們已經成功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機。不足之處是,目前的經濟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響較大,有礙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依然沒有根本解決。為此,我們決定在第四季度增發500億元國債,以繼續擴大投資和內需,促進市場旺銷;加之國際經濟看好,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長,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長基數較低等因素,將使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年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8%,比上年上升一個百分點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個五年計劃可以全面完成,達到五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8%,國內生產總值全年達到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超過800美元的既定目標。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中國經濟將一定能夠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大的規模向前發展。

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情況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從1957年就開始了,當時主要是在行政管理許可權上放放收收,調整隸屬關系,雖然經過二十年的探索,但由於 方法 不對頭,沒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以後,經過 總結 經驗 ,才認識到主要應解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看清了計劃經濟的諸多弊端,提出來要以市場為取向進行改革,逐步擴大市場的比重,縮小計劃的比重,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進。但是,社會主義究竟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或者商品經濟,在理論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論,改革也就不可能邁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以後,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還是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但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來,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是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准。這樣,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上,才把這個理論問題最終突破,明確提出來,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要幹些什麼?黨的十四大規定得很明確,主要要進行四個方面的改革。從現在來看,這四個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第一個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發展一個真正的市場,作為整個經濟運行的機制。搞市場經濟就必須有市場,沒有市場就不能成其為市場經濟。而且這種市場不僅僅是一般的市場,必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不僅僅是商品市場,而是包括各種生產要素在內的全面的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市場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可以說是在經濟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進展,商品市場現在已基本建立了。因為有沒有市場,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價格,即價格究竟是由國家規定,還是由市場根據供求關系來浮動。由國家來規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一個模擬市場,所以不能單純以有沒有東西賣來作為衡量市場的標准。過去較長時期甚至最困難時期也有東西賣,有的地方甚至擺得琳琅滿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場,而是模擬市場,因為價格是國家規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變化是相當大的。如消費品價格,在改革開放以前,95%以上是國家計劃規定的,現在95%以上已變為由市場決定。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采購價格,過去幾乎百分之百由國家計劃規定,現在大約80%(有說85%)以上由市場決定。這說明商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當然,價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開,任何國家也沒有百分之百放開,有少數價格如公用設施。能源價格等一般仍應由國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變。

要素市場主要有兩個,一是資金市場,一是勞動力市場,現在看來差距都還很大。資金市場衡量標準是看利率(包括匯率)是否放開,現在看還沒有。勞動力市場衡量標準是就業和工資是否由市場決定,這方面目前有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勞動就業和工資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了,國有企業的勞動力還沒有走上市場。

第二個方面的改革是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場,但市場是否能很好地運轉,取決於市場運行的主體,即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能不能與市場相適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已基本上相適應,所以發展得很快,發展得很好,而且是當前經濟的最主要的增長點;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與市場經濟至今還不相適應,盡管國家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困難還很大,已成為影響整個經濟發展。影響整個改革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改革是宏觀管理。基本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說是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的宏觀調控手段的改革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過去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採取直接調控的辦法。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採取直接調控了,要運用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有一部分帶強制性的,也只能採取法律手段,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以財政、稅收、特別是金融手段為主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並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進展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簡機構。職能轉換進展比較緩慢。

第四個方面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特別是在分配製度和分配原則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過去的分配,說是按勞分配,但實際上是平均主義的分配,鐵飯碗,大鍋飯,沒有大多的差別現在在理論上已經明確:分配製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但是又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效益對,有可能分配,沒有效益就沒有東西分配。同時還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但生產要素如資本、技術、管理等也要參加分配。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進。分配製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這是能不能達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穩定、保持群眾團結的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問題。這方面過去做得不夠,現在正在推進。

從以上四個方面,說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績。正因為改革取得進展,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的經濟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不平衡,各個領域的改革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比如市場這個環節,商品市場的建立進展後面貌改變不了,而且還影響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響金融體制和勞動體制的改革等。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黨的十五大已經明確就是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組織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實質是一部分要轉讓和退出;一條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有了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從現在進展情況看,調整所有制結構快一些,真正按規范的公司制改組慢一些,因為對怎樣搞好規范的公司制改組,包括:如何做到股權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經營者激勵和制衡機制等,還沒有找到一種切實可行和比較成熟的經驗,可能還有個探索過程。第三個方面是宏觀調控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財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快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即政府機構精簡和職能轉換。

現在,大家對機構精簡都比較重視,但職能轉換很不理想,往往是變了一種形式來控制企業,控制經濟。比如過去搞計劃經濟,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計劃來控制,現在這方面確實是少了,指令性計劃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想方設法製造了各種各樣的審批項目,干什麼都要經過他審批。這是絕對不行的。現在中央很重視這個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深圳對這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大多數審批項目都已取消。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企業還是活不起來。而且審批經濟比計劃經濟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帶來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問題會更多。所以,職能轉換一定要徹底,絕不能改頭換面,把原來的計劃權變成審批權。第四個方面就是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當前最突出的是由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不快,已經影響和制約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因為國企改革必然要進行職工下崗分流,但又沒有人“兜底”。當然,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難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退休養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費醫療制度改革方案等,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最大的困難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保障基金欠賬無法解決。據說這筆欠賬至少有3萬億元,要解決困難確實不小。但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廣大勞動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須想辦法抓緊解決這個問題。

Ⅶ 為什麼中國經濟形勢非常好,A股卻始終漲不起來,陰跌不止

據我所知:中國經濟形勢非常好,A股卻始終漲不起來,陰跌不止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新股高價發行,已經透支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股票市場上漲,一股漲幅有限,但股票市場下跌,這些高估值股票價值回升。

二是股票市場牛逼,新股發行、再融資、定向增發節奏加快,對a股市場大采血,遇到牛市一定會妨礙股票市場上升,熊市會加快股票市場采血進程,加速a股市場下跌。 現在,管理層決定即使股票市場再次下跌,a股的融資功能也不會中斷。

第三,a股市場成立了20多年,至今“沒能進入”,因為沒有退市制度,a股沒能獲勝。 這種情況下,壞股無法清除,整個a股市場的股票質量不高,股票市場的壞股也上升了,但股票市場一離開熊市,壞股就下跌了。

開盤時比雖然比指標值大很多,但之後有連續下跌的傾向,正如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看到的那樣,分時線呈狼牙的形狀,表示資金已經發貨。

比選股五步曲

第一步,9 :

25競價結束後,對量比進行排名,看前30名,漲幅在4%以下的情況。

第二步,選擇流通股票數量少的,3億以下,中小板特別好。

第三步,選擇前交換率連續多天在3%以下或連續幾天平均交換率在3%以下的股票。

第四步,選擇前多天成交量平衡良好,或者有上升停止未釋放量現象的股票【除了迄今為止無限制上升停止的股票】;

第五步最好是選擇個人操作的比較熟悉的股票進行干預操作。

量比選擇股的使用原則:

1 .每次處於振盪時期的大盤大幅下跌,一定會連續暴漲1股。 此時,請注意觀察量比是否擴大。

如果是底部位置階段性一齊漲價的現象,可以看作入場的信號。

2 .股價上漲停止後的量應該迅速向下方彎曲,如果股價上漲停止量依然有趨勢,就說明主力的上漲停止發貨。

3、收縮量上升:

即使價格上漲,比指標下降也意味著價格下降,可以看一會兒。

4、放量下跌:

如果量比指標持續上升,價格會下跌,市場現在的資金流失很明顯,建議避免短線召回風險。

5、縮量橫盤:

如果市場價格顯示橫盤整理,則量比指標持續下降,關注時分平均線,關注不破裂或小幅度裂紋平均線,可以暫時持有,等待量比指標再次擴大,如果放量持續上升,則放量下降,短線松鼠。

量比選擇法的圖解例子

1 .如果量比為2.5-5倍,則是明顯的放量,如果股價相應地突破重要的支持和阻力位置,則突破有效的概率較高,可以相應地行動。

2、量比達到5-10倍時,釋放量很大。 如果一股處於長期低位時劇烈的釋放量被突破,漲水的後續空間巨大,是“金錢”難以置信的象徵,但如果一股已經有巨大的漲幅,出現這樣劇烈的釋放量,就值得高度警惕。

Ⅷ 2017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論文(2)

2017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論文篇二
《淺談國內外經濟協調與企業決策》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關鍵轉折時期。從時代背景看,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雙中期’區間”;從國際背景看,存在中國經濟內外平衡問題,中國經濟2006年增長10.5%,2007年增長可能達到9.5%左右。

關鍵詞:經濟協調 企業決策 工業化 城市化 外匯儲備 匯率

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關鍵轉折時期,正處在與國際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時期,這就使得我國企業家在做重大決策時,不得不既考慮國內經濟環境,也要考慮國際經濟變化,還要觀察國內外經濟的相互影響。這里,本文就我國經濟所處的大階段、國內外經濟的協調、我國經濟增長近期預期及挑戰等,做一簡要的分析。

一、企業決策的時代背景: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雙中期’區間”

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科技及政治結構變化。我們根據國內外關於經濟發展階段的理論和中國發展階段的現實,選擇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核心指標,同時對比美國經濟發展歷程,得出我國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雙中期’區間”的判斷,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雙中期’區間”中國經濟發展的五大特徵,概括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雙重性規律,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1、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雙中期’區間”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單純用工業化階段或城市化階段都難以完整地概括,必須同時考慮工業化與城市化。

首先,我們根據對中美經濟史的對比分析,得出中國接近於美國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結論。我國第二產業佔GDP比重對應於美國1950-1960年的水平,即美國工業化後期階段,就業比重對應於美國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業化初期階段;而我國第三產業就業相當於美國1900年,即工業化初期的水平,三產產值佔GDP比重相當於美國1870年以前的水平,還達不到工業化初期水平。只能近似地說,中國現階段經濟處於“工業化中期區間”。

在現有的國內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中,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他分析比較了1950-1970年期間101個國家(地區)經濟結構轉變的全過程,勾畫出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轉變的“標准型式”,按他的分析 方法 ,我國2004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46.2%,已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但我國2003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22.5%,處在工業化前期。對比錢納里多國模型的工業化階段分期理論,我國經濟處於“工業化中期區間”的結論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根據美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諾瑟姆(Ray M.Northman)在 總結 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經驗 基礎上提出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模型,我國2003年、2004年城鎮化率分別為40.5%、41.8%,得出中國經濟發展同時處於城市化中期的結論。

2、“‘雙中期’區間”最新時點(2003)關鍵特徵歸納及國際比較

國民收入水平、產業發展結構、城市化程度、消費水平以及科技實力是我們分析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雙中期’區間”的中國經濟的五個關鍵特徵,並相應得到收入指數、產業發展指數、城市化指數、消費指數和科研發展指數等五個特徵指數。在進一步對“按匯率法折算的人均GDP”和“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GDP”、“農業佔GDP比重”和“服務業佔GDP比重”、“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和“二、三產業就業量占總就業量的比重”、“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和“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和“每百萬人中從事R&D研究和技術人員比例”等具體指標進行測算後,我們發現:中國的收入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值的12%,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數為0.93);中國產業發展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值的37%,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數為0.84);中國城市化發展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值的50%,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數為0.68);中國消費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值的50%,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數為0.69);中國科技投入和產出的綜合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值的34%,處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數為0.82)。

3、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雙重性規律

在進行階段劃分和階段特徵的分析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有一種雙重性現象在反復出現:

首先是收入增長的雙重性。2003年,中國GDP總量佔世界GDP總量的5%,居第6名;而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佔世界總量的14%,居第2名。從人均來看,中國按匯率法折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34名;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19名。綜合比較,中國收入現象呈現雙重性:按總量收入居第4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收入居第126位,仍然落後。

其次是產業發展的雙重性。2003年,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口額、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均居世界第4位;非農業增加值佔世界總量的3%,居世界第7位。從比率來看,中國農業佔GDP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37個國家中居第75位;中國服務業佔GDP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37個國家中居第125位。綜合比較,中國產業發展呈現雙重性:中國產業總量水平居世界的第5位,名列前茅;但農業比重偏高與服務業比重偏低,因而,產業比率指標居第100位,還是很落後的。

再次是城市化水平的雙重性。2003年,中國城市人口總量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世界發展指標2005》統計的151個國家中居第107位;中國第二、三產業就業量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2個國家中居最後一位。綜合比較,中國城市人口呈現雙重性:中國城市人口總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標居第70位。

第四是消費水平的雙重性。2003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為世界的3%,居世界第7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7個國家中居倒數第2位;中國人均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41個國家中居第36位。綜合比較,中國消費水平呈現雙重性:中國消費總量水平居第7位,人均消費支出比率在統計的37個國家中居第36位。

最後是科技實力的雙重性。2002年,中國研發經費總量居世界第6位;2004年,R&D研究和技術人員總量居世界第2位。從比率指標來看,中國研發經費佔GDP的比

例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36個國家中居第13位;中國每百萬人中從事R&D研究人員比例在《國際統計年鑒2005》統計的42個國家中居第26位。綜合比較,中國科技實力呈現雙重性:中國科技實力總量水平居第4位,比率指標在統計的42個國家中居20位,屬中等水平。

綜上,我們看到,2003年中國經濟按國民收入、城市人口、產業發展、消費以及科技實力五個方面總量指標在世界上的排序分別為第4、第5、第1、第7和第4位,五個方面的綜合排序達到新的高度,位居世界第4名,高於僅按GDP總量指標的排位,表明中國確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但若按人均量或相對量排序,這五大指標分別排在第20、第36、第70、第100、第126位,五個方面的綜合排序為第70位,還是比較落後的。

二、企業決策的國際背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平衡問題

以下歸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不平衡問題的表現,對實現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綜合平衡進行了理論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1、現實意義:三大背景新動向下求解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重大的現實背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經濟大國化:2005年中國國際貿易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的地位,中國已成為全球資源性產品價格和數量的最大影響國之一,中國的石油依賴度達到40%以上;中國的國內經濟政策已影響到世界,歐美亞對中國和平崛起議論紛紛。其次,世界經濟全球化:技術革命快速化、各國經濟緊密化、經濟制度一體化、資本交易的循環化、跨國公司國際化,把全球的貿易、金融、投資等經濟要素日益融合,全世界經濟融為一體。最後,國際經濟多極化:所謂多極化就是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批新興的國家的上台,一批老的大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多變化,而且國際間區域間合作也強化了,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區域化;貿易摩擦與金融波動強化;戰爭、瘟疫等非經濟矛盾增多。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在上述三個大背景下,考慮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平衡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求解內外平衡有助於協調中外經濟,尤其是中美經濟關系。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變動往往是通過經濟參數或變數之間的傳導作用而發生的,其中最主要的紐帶當屬匯率,以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為關鍵。中美經濟關系是中國國內外經濟關系的重要內容,中國對美政府債券持有產生的影響非常大。2004年,向美國經常賬戶提供赤字融資的並不是美國央行,最高的31%這一部分源於中國,其次是日本,為24%。據統計,2004年有三千億美元官方資本投資到美國,最大的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的投資,因此,僅僅從貿易赤字看中美關系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到我們對美國經常提供的資金。實際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對美國投資的擴大。考慮資金的國與國聯系,是判斷貿易的國與國聯系的重要方面。這意味著,美中貿易的不稱。

2、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內外不平衡的表現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確實存在不平衡問題,其內外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一是從國際收支平衡角度看,我國國際收支不太平衡,表現為順差年年繼續增加,2006年更如此:2006年6月份實現了145億貿易順差,同比增長是49%,增長幅度相當大;上半年實際利用外資284億美元。二是外匯儲備快速增加,截至2006年7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9,54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三是資本流動性過剩,由於我們外匯外資的結售匯制度的收購特點,造成了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非常大,造成相當程度的流動性過剩。2005年末,我國銀行體系存差資金已達9.4萬億元,為2000年的3.9倍。2000-2004年,金融機構在央行的超額准備金由4,050億元增至12,650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2.94%。四是由於銀行的存差非常大,會促使銀行放貸,刺激和支持投資快速增長。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從外部到內部,從外匯到基礎貨幣,最後影響儲蓄和投資關系,內外經濟不平衡表現比較突出。

在國內,經濟不太平衡的表現之一就是國內投資和消費的不太平衡。我國投資增長過快,上半年增長29.8%,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增長2.1個百分點;全社會投資第一季度為27.7%,二季度為30.9%,上半年城鎮投資31.3%,增長過快;14個省份投資增長超過35%,60多個行業中有30多個行業(製造業)增長過快,新開工項目98,850個。相比之下,我國消費率比較低,消費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小。據統計,在6月末,我們城鄉儲蓄是15.5萬億,比年初又多了1萬多億。高儲蓄的一個原因就是預期不樂觀,投資 渠道 不暢等,這也就導致消費增長不足。

3、實現國內外經濟綜合平衡的現實政策選擇

實現國內外經濟綜合平衡的現實政策,有稅率、匯率、利率、就業政策,以及行政性干預政策等,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外匯儲備規模問題。現在內外協調政策選擇中的關鍵有兩個,一是如何看待外匯儲備規模的問題,二是如何看待匯率水平問題。

1)外匯儲備規模

從外匯儲備規模變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國內外經濟之間的影響,反映出國內宏觀經濟變動的影響,反映出匯率政策變動的影響。外匯儲備增加的渠道主要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順差,企業多結匯、少購匯,外債的增加,個人轉移和收益的增加,證券投資的收益,國內機構在海外的金融資產投資的收益,外匯變化形成的收益等。在外匯儲備規模上,近幾年有很熱烈的爭論。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有多種意見,多數人認為主要考慮的因素是:①儲備至少3個月進口的外匯所需,2001、2002、2003年,我國進口總額分別為2,436億美元、2,592億美元和4,128億美元,最少需要年持有外匯儲備美元600-1,000億美元左右;②還外債每年在120-150億美元之間;③海外投資用匯估計在100億美元;④外商投資企業年匯出利潤估計也在100億美元左右。因此,年度1,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需要的。以上可以說是在正常條件下的外匯儲備規模。但是,在非正常條件下,外匯儲備規模就還要有新的因素考慮。比如,外匯儲備在國際資本沖擊下,在國際金融動盪中,似乎多一點更能抵禦外部的金融沖擊,更能增強國人的信心,更有能力干預和穩定外匯市場,更能幫助別國度過金融危機。此時,我國外匯儲備成了手中一張王牌,成了支持香港對付國際金融炒家的一支利器,成了提高國際地位的重要砝 碼。換言之,按常規經濟理論討論外匯儲備規模已不很重要了。多一點外匯儲備有什麼不好呢?多花一點經濟代價,帶來一種事關全局經濟利益和安全的保證,似乎是更重要的,更有價值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1994年我國外匯儲備上了500億美元後,有人認為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過大,1996年過了1,000億美元,這種意見就更多了。但是,到了1997年8月泰國金融危機後,這種意見似乎越來越少,盡管這時我國外匯儲備已接近1,400億美元。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7,000億,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壓力也越來越大。

而當前,我國對外匯儲備規模是不是偏大了呢?下面從三個方面做出判斷。首先,比較外匯儲備與GDP佔比:我國外匯儲備佔全世界外匯儲備的25%,我國GDP佔世界的5%,我國的外匯儲備佔比和我們GDP的佔比相比較是偏大的。其次,我國持有外匯儲備各種機會成本之和高於國內投資收益率,外匯儲備特別高會抑制對外匯政策尤其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最後,我們外匯儲備已大大高於外債規模,通常要求這一比例為40%.50%,而現在我們外債規模大概有2,800億。總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要不要繼續當,對我們內外平衡是好處還是壞處,這個是很值得研究的。之所以把外匯儲備放在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它畢竟反映了綜合的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體現在儲備上,當然最後體現在國際收支上。

2)人民幣匯率制度

現有人民幣匯率制度已形成的基本框架包括:(1)銀行結售匯制度;(2)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3)央行外匯公開市場操作,如人民幣做市商制度、外匯一級交易商等;(4)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管理,如銀行間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等。

有三種方法計算匯率水平,並對匯率水平的合理性做個初步判斷。第一種方法是購買力平價。所謂購買力平價,即以工業化國家產出的相對價格來衡量發展中國家的產出。用這種方法無疑會推出發展中國家貨幣的現有匯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結論,它相當於只是簡單地確定,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若干年後貨幣會趨於升值。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採用大漢堡包指數進行測算,根據這種方法測算,人民幣對美元約被低估了56%。

第二種方法是基本的國際收支余額。基本的國際收支余額是衡量發展中國家匯率水平的最普遍方法。第一步:根據現有的匯率水平並調整周期性因素以後,估計經常項目的今後走向;第二步:估計“基本的”資本流動,基本的資本項目余額主要指FDI和其他中長期的凈資本流動,剔除短期借貸、證券組合投資、直接的資本外逃以及官方儲備變化。高盛公司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研究結論認為,中國的基本國際收支余額無疑是順差,意味著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但是,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程度並不嚴重,大約是目前匯率的10%-15%,不足以對中國的貿易夥伴國造成太大的沖擊。第三種方法是實際有效匯率和均衡匯率的估算。這種方法要求建立人民幣均衡匯率決定的理論模型,確定變數和選取數據。均衡匯率的實際決定因素可以分為供給、需求、外部環境和商業政策四類。主要有實際有效匯率、巴拉薩一薩繆爾森效應、國內投資比率、國外直接投資、國際需求水平、貿易條件、開放程度等變數。實際有效匯率指標是衡量一段時期內貨幣匯率水平的基本工具。實際有效匯率揭示了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的趨勢。人民幣均衡匯率在中長期內面臨升值趨勢。從1994年到2001年,人民幣均衡匯率累計升值20.6%,平均每年升值2.6%。目前實際有效匯率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如果以內外部均衡較為理想的2001年下半年為基礎,2002年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6.5%-10%。這個道理對現在仍然是適用的。總之,從以上三種測算,可以看出人民幣低估是肯定的。

在轉軌期間,由於經濟體制中市場機制基礎差,宏觀間接調控手段難以真正奏效。只有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匯率機制才能越來越發揮作用。因此,匯率形成機制要市場化,而且其重要性高於匯率水平。匯率形成機制運行得好,匯率水平才有它的合理性。台大的(孫震)校長在2006年國共論壇上發表講演時,專門談到台灣經濟自由化有一個經驗,就是它的外匯完全自由化太慢了,使得90年代台灣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實踐反復證明:匯率形成機制是第一位的,匯率水平高低是第二位的。因此,我們要在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方面繼續前進,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三、企業決策的近期背景:經濟增長趨勢的近期預測

我院2006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預測結果基於以下兩種季度計量模型,一種是完全基於時間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歸移動協整模型);另一種是基於GDP與宏觀經濟政策變數相關分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預測結果如下:

1、ARIMA模型預測2006年經濟增長趨勢

根據模型預測的要求,選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數據,依據數據特性,使用ARIMA(3,1,1)(1,1,1)模型。

預測結果表明,今年我國第四季度預計經濟增長率為1O.3%,和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長將達10.5%,比2005年9.9%的水平高出0.6個百分點。

運用ARIMA模型(樣本數據為1998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對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標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請見下表:

同時,我們運用VAR模型預測的結果是,2006年四季度比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有較大的回落,回落達0.6個百分點;比2006年三季度有小幅回落,達0.2個百分點;全年經濟增長率預計達到10.3%,高出2005年0.4個百分點。

2、2007年國民經濟增長呈現高位向下微調特徵

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仍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但增長速度會有所下調,我們預測200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9.5%左右。上述預期與相關機構的預期也存在一致性。以下是8個權威機構最近對2007年經濟增長的預測。

從上表可以了解到,2007年各機構對我國經濟增長仍保持較高的預期上,各機構平均預期值為9.6%,低於2007年1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經濟在市場和政府的調節下繼續放 緩,但仍然是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將進入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這一結論,與中國企業調查系統今年調查結果相同,即大多數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狀態良好,但也認為,未來經濟增長可能趨緩。

四、企業決策的新機遇分析:關於我國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

中國連續15年成為引進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全球500強中已有480多家來華投資,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投資戰略的重要區域。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快速發展,根據中華全國工商聯不久前發布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 報告 (2005-2006)》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所佔比重為50%,而在2000年僅為42.8%,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經濟,“十五”期末兩者相加的比重已經佔到了65%;內資民營投資總量5年問增長了近三成,2005年達到了52.193億元了。

本文將跨國公司與民營企業合作暫歸納了8種模式:

1、通過跨國公司並購民營企業而形成的完全一體化合作。如西子集團公司先是通過與大型跨國公司的購銷合作進一步發展為一體化合作。要說明的是,如果一體化後,民營企業仍然擁有獨立性和產權,這種合作也即為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的公司。前者以股論權,後者以契約分利。

2、中外雙方合作形成跨國公司或多國公司。如2003年3月,中國・夏夢服飾有限公司與享譽全球的世界精品男裝著名領袖企業義大利傑尼亞集團(ErmenegildoZegna)合資成 立夏 夢・意傑服飾有限公司,各佔50%股份,夏夢將全部資產准入合資企業,迄今,該公司生產的“夏夢”服飾,被譽為中國十大男裝著名品牌之一。如1999年4月,華立集團與以色列尼斯科工業電表公司合作經營浙江華立尼斯科電器有限公司簽約;如溫州柳成集團和世界化工龍頭瑞士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日前簽訂合資協議,投資1,300多萬美元,雙方各持50%股份,成立浙江瑞成珠光顏料有限公司。

3、通過跨國公司下屬公司與中方民營企業母公司出資而形成的在垂直分工下的兄弟式平等合作。如2001年1月,浙江陽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全世界最大的節能燈具生產商和光源製造商)簽訂合資協議,合辦“浙江陽光照明有限公司”,進行強強合作,共同致力於節能照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

4、通過跨國公司資金支持而改製成其子公司而形成的母子型有隸屬關系的合作。2006年8月,國內炊具行業占據龍頭地位的民營企業――蘇泊爾集團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會議以96.4%的高票通過了《關於蘇泊爾與法國SEB進行戰略合作》的議案,這意味著法國SEB收購蘇泊爾,通過資金支持而控股蘇泊爾集團將很快進入實施階段。

5、跨國公司與中國民營企業通過貼牌生產甚至技術入股(如專利、商標、專有技術等無形財產入股)等方式形成的知識產權合作。類似事例有很多,中國的出口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加工貿易,其中絕大部分是我國內資民營企業為跨功公司貼牌生產,然後再內銷或出口,這種現象在蘇南、浙江和廣東三省尤為普遍。

6、中方或是做跨國公司的原材料供應商,或是接受跨國公司訂單進行生產,或是做跨國公司的客戶的購銷合作。如1997年8月,浙江萬向集團正式獲得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訂單,成為第一家進入美國一流主機配套市場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可口可樂公司98%以上的原料在中國采購,自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可口可樂公司產品的包裝物料就是由我國國內的民營企業供應,經過其對國內供應商的長期培植和考察,迄今,可口可樂公司從生產線、原材料到包裝物料、運輸工具和銷售設備都能從國內供應而且質量也能達到國際水平。

7、承接跨國公司代理業務甚至作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代理商的委託式合作等。美國的必能信和德國的STAPLA,是全世界最大的兩家超聲波焊接設備生產商,它們在中國都選擇民營企業作為其代理商,向國內甚至亞洲區的其他客戶銷售其產品。

8、中外雙方在某一項目上進行的短期合作。如2000年,溫州庄吉集團聘請國際著名設計大師、正裝休閑化的締造者、義大利紡織服裝工業委員會委員毛里齊奧・巴達薩里先生擔任“JUDGER庄吉”首席設計師;同時聘請義大利著名工藝師尼克羅・伯格拉里先生為技術顧問,並率先在義大利米蘭設立了“庄吉服裝設計工作室”,他們每年為庄吉集團提供400多個服裝設計款式。又比如2003年8月,西子集團與德國相關方面簽訂了合作開發太陽能項目 協議書 。

Ⅸ 如何看待明年2017年經濟形勢

根據官方發布的主要宏觀數據得出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結論依據來源下面是數據分析得出:1、2015年1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 7%2、2015年1-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 1.3%3、2015年一季失業率 5.1%4、2015年1-7月份零售銷售 1.0%5、2015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 儲備資產減少802億美金6、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圖解7、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圖解

Ⅹ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2017

2017年,中國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經濟增速小幅回升至6.9%,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升。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能利用率上升,企業盈利水平提高,質量和效益改善,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增強。

1、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

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增長6.9%,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國際收支繼續改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總體上看,宏觀經濟主要指標好於預期,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指標更趨匹配,已逐步調整至與中高速增長潛力相適應的水平。

2、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增強,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資本形成高26.7個百分點,比2013-2017年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

3、發展動能加快轉換。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加快,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保持了2015年以來的回升態勢,扭轉了金融危機後的下行局面。

4、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企業對中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適應性增強,盈利能力和利潤狀況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單位GDP能耗下降3.7%,好於年度目標,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

5、防範金融風險初現成效。

加大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板、去杠桿取得進展,金融「脫實向虛」得到初步扭轉。各方面風險防範意識得到強化,「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的市場預期正在改變,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10)國內股票經濟形勢分析2017擴展閱讀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經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827122億元,GDP總量在2016年站上70萬億元台階後,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增速在經過近7年調整後首次實現回升。

2017年,我國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活力、動力和潛力不斷釋放,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