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股票證券市場的宏觀分析ppt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怎麼看資金流向 2025-01-19 17:10:45
公司股票風險案例 2025-01-19 17:08:27

股票證券市場的宏觀分析ppt

發布時間: 2022-09-12 03:04:31

① 對證券市場的變動狀態進行宏觀(政策方面)和微觀分析

同所有商品一樣,股票在證券市場的價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我們會通過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兩種方式來判斷股市價格的未來走向。技術分析是通過各種圖表、技術指標來研究股票市場行為,以判斷股票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的方法。而基本面分析則是股市波動成因的分析,是對長線投資的定性分析。

對基本面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對影響股票價格走勢的經濟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宏觀類影響因素(經濟形勢、經濟政策),二是中現類影響因素(行業與板塊),三是微觀類影響因素(上市公司及其財務狀況)。這三類因素是股票市場基本面分析的主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它們是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宏觀經濟政策分析、行業與板塊分析、上市公司及其財務分析及其他因素分析。

一、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價格的重要性

證券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上市公司是宏觀經濟的微觀主體,因此,證券市場價格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經濟問題。由於專業化和分工的日益深化,現代經濟體系中的環節、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更加相互依賴。緊密聯系。
宏觀經濟因素對證券市場餓影響不僅是根本性的,而且是全局性的。同樣,作為經濟因素,產業或區域因素一般只會影響某個板塊即某個產業或區域的證券價格,公司因素則一般只會影響本公司上市證券的價格,它們一般不會對整個證券市場構成影響。而宏觀經濟因素則幾乎對每隻上市證券均構成影響,因而必然影響證券市場全局的走向。

宏觀經濟因素的重要性還在於它的影響是長期的。由於宏觀經濟因素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因而它的影響也就必然是長期性的。

二、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宏觀經濟運行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常常呈現周期性變化,經濟周期一般經歷上升期、高漲期、下降期和停滯期四個階段。由於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它會隨著經濟周期性波動而變化,因此,當經濟處於停滯狀態時,企業表現出效益差、開工不足、設備使用率下降等症狀,繼而是社會失業率上升,受其影響,股票指數會走低;當經濟度過停滯期,開始緩慢上升時,股市會隨著人市資金量的增加而逐漸回穩;當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並進入高漲階段時,企業生產能力得以充分利用,市場銷售增加,利潤回升,股票指數會攀升;當經濟由高漲期進入下降期後,過熱的經濟會逐漸冷卻下來,企業產品又開始積壓,生產萎縮,利潤下降,股市會受其影響,而由「牛市」轉向「熊市」。

在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對股市的影響時,還要注意二者之間變化的前後時間關系。由於股市綜合了人們對經濟形勢的預期,這種預期較全面地「吸收」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有關信息,這種預期自然也會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因此,股市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反映總是超前的。另外,宏觀經濟形勢對股市的影響程度還受股市發育程度制約。一般而言,股市越成熟,經濟波動對其影響就越大;反之,影響則越小。在股市發展初期,股市的變化並不反映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投機氣氛太濃,股市被少數資金大戶所操縱,被人為地推向巔峰或谷底。

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對股市的影響,首先就得對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進行分析,而完成這一任務就要分析各種經濟指標。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主要有:經濟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其發展速度、失業率、物價水平、進出口額等。在這些指標中,有些指標的升降對股市漲跌有正向影響,有些指標的升降對股市漲跌有負向影響。

三、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控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它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就業水平、居民收入、企業發展等都有直接影響,進而對股市產生較大影響。當國家為了控制通脹而緊縮銀根時,利率就會上升。一般情況下,利率上升,股價下跌。相反,利率下降,股價上升。貨幣政策主要有:利率政策、匯率政策、信貸政策等。

財政政策也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一般來說,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不如貨幣政策那樣直接,但它可以光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然後再間接地影響股市。另外,財政政策中關於證券交易稅項調整措施本身就是股票市場調控體系的組成部分,其對股市的影響力較大。財政政策主要包括公共支出政策、公債政策、稅收政策等,這些政策的變化對股市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是進行基本面分析時要注意的重要問題。

四、基本面分析在我國投資中的特殊地位

對於成熟的股票市場,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功用不同而已,但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中國股票市場,基本面分析卻有其特殊的意義,一者是技術分析發揮作用的條件不具備,即技術分析局限性極大,對股票投資者指導意義有限,二者是中國股市屬於「政策市」,國家政策對股市作用力度之強、影響范圍之廣是成熟股市所沒有的。

(一)、技術分析的市場環境不具備

除了自身缺點而使技術分析有較大的局限性外,中國股市的現實發展狀況也使技術分析的實用性大打折扣。經常進出股市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技術分析有時會完全失去作用。中國股市規模小、質量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盤子小的個股更容易被資金大戶所控制。在成熟的股市,一波上漲或下跌行情一般需要幾個月到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但在我國一波行情能在數天之內走完全部歷程,時間快得連人們使用技術分析的工夫都沒有,股價波動也沒有什麼規律。所以,在中國股票市場上,道氏理論、艾略特理論發揮作用的市場基礎較薄弱。只有當股市達到一定的規模後,也只有當股市的變化與當時經濟發展狀況相聯系的時候,股市才能起到經濟「晴雨表」的作用,才有規律可循,技術分析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故在現實的中國股市上,技術分析因缺陷加局限,使其略遜基本面分析一籌。

(二)、政策對股市的特扶影響

中國股市的行政色彩異常濃厚,任何涉足股市的投資者都不能對此熟視無睹。中國股市是應改革開放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股市原本是為開辟一條有別於傳統融資方式的直接融資渠道而設計的,但在中國,這條直接融資渠道主要被用來為國企改革服務。為了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國企依然是國家政策的扶持重心,故為了使國企能從股市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就必須保持股票市場大勢處於穩中有升的局面,只有這樣,投資者才會把資金源源不斷地投入股市,因此,任何引起股市偏離「穩中有升」的事件都會引起管理層的注意。同時,又由於中國股市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穩定性差,投機氣氛濃,容易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所以政府的行政干預是少不了的,目前中國股市無處不留下了國家干預的烙印,故中國股市有「政策市」之稱。由此可見,基本面分析在股市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

中國股市規模小,行情容易被操縱。有時在一些假象的迷惑下,又會引來散戶的追漲殺跌,其結果是股票市場漲、跌均會過頭,這種超漲、超跌勢頭往往又不以管理層的意志為轉移,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市場微調手段的情況下,管理層就會不斷利用行政手段,改變調控方向,也就是政府的政策跟著市場的「調子(忽高忽低的行情)起舞(不斷改變調控方向)」。因此,中國股市波動的過渡性決定了政策調控方向的多邊性。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股市「穩中有升」卻是管理層不變的意圖。

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很低,在所有企業中,上市企業更是鳳毛麟角,這說明中國股市規模還很有限,它一方面表明中國股市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管理層利用行政手段調控股市的空間依然很大。因此,作為投資者,只要把握住了政策的多變性與不變性,就能更好地把握管理層的政策趨向,做出與政策趨向相符的投資決策。

② 如何分析宏觀經濟基本面

從長期看,我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問題,包括城鄉結構問題、地區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投資消費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等等。結構性問題從廣義上講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從狹義上講則是價格層面的問題。如果不通過改革完善制度,理順定價機制(尤其是土地、資源、能源、資金、外匯等生產要素的定價機制),僅僅依靠行政命令和短期政策,是無法解決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結構性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短期看,我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量問題,即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匹配問題。從過去一年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持續負增長、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下滑來看,總量問題依然是產能相對過剩、需求相對不足的問題。因此,2013年政府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穩增長,即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以使之盡快與總供給(實際產能)相匹配。根據定義,經濟中的總需求通常指名義總需求,它在數量上等於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由於貨幣流通速度通常保持穩定,因此,適度擴張總需求在政策操作上等同於適度提高貨幣供應量增速。(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五期)

③ 宏觀經濟政策&多證券市場分析

商品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與計劃體制相比較,市場機制無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場機制並非萬能的,它還存在著許多缺陷,而這些缺陷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在宏觀上表現為一個盲目、自發的過程,一方面,單個市場主體對於信息的獲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市場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當價格信號顯示出某種產品的生產有利可圖時,生產者會蜂擁而至,趨之若鶩;一旦該產品生產過剩、相對價格水平自動降低時,商品生產者明白過來已為時晚矣。
這種盲目、自發的過程必然會導致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又如,市場機制還會造成社會收入兩極分化、壟斷、企業內部行為經濟性與其外部行為不經濟的對立等現象,同時在社會領域里,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也會大大降低。所有這些,都是市場機制自身固有而無法避免的缺陷,都會破壞市場作用的發揮。所以,經濟運行客觀上要求作為宏觀管理者的政府對市場進行調控與管理,以彌補或消除其缺陷,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政府對經濟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定並實施各種經濟政策來進行的,針對不同的目標,政府可以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
各種經濟政策在具體實現手段上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運用政府開支與稅收等工具來干預經濟的運行,而貨幣政策則主要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准備金比率等三大工具來實現政策目標。但是從實質上講,各種手段、工具都是通過對社會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的調節來實現各自政策目標的;同時又因為在短期內影響社會供給總量變動的因素如生產技術、資本設備的數量與質量、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等都可視為不變因素,因此,政府對經濟的調節就是在總供給為既定的前提下,來調節總需求,即進行需求管理。如果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有效需求不足,就會存在緊縮的缺口,引起經濟增長停滯等問題,此時政府就應採取擴張性的政策措施來調節總需求,促進總供需的平衡;如果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存在過度需求,則會存在膨脹的缺口而引起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等,政府就應該採取緊縮性政策措施來抑制總需求,促使供需趨向平衡。
政府所採取的這些或松或緊的政策,將對經濟運行產生重大影響,自然也會涉及到投資領域。投資是在整體經濟大環境中進行的,當經濟出現過熱局面、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政府必然會採取各種緊縮性政策抑制過度需求,如增加稅收、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等等,對投資者來說勢必增大其籌措投資資金與投資物品的難度,降低其投資收益水平,因此投資行為受到抑制。反之,景氣不旺、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政府的擴張性政策措施如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率與利率、增加進口等,都將會刺激有效需求,投資者此時投資不僅易於籌措資本與投資品,還可降低投資成本,所以投資需求將會增大。如果投資者能夠及時預測政府針對不同經濟運行態勢所採取的政策措施,那麼必可先發制人,提前做好各項准備工作;等到政策公布之後,即可穩收厚利。因此,對投資者來說,經濟政策分析技術構成了宏觀分析技術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經濟政策分析的首要步驟是了解各種經濟政策的功能特性等。只有對各種經濟政策的目標、政策手段、政策工具、種類等等有全面認識,才能知道在何種經濟形勢下應採取何種政策措施,才可能作出正確的分析與預測。其次,是對現行政策有效性的評價,目的在於了解目前實行的政策取得了何種成效,在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在哪些領域失去效用等,為預測下階段可能的政策措施打基礎。最後,是對計劃年度政策目標及政策目標選擇的預測。前面已經講過,政府制定各種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方面:當前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及其他因素如國內國際政治條件的變化等。因此,投資者進行預測也應該從這幾方面進行。
關於經濟政策分析有一點必須著重指出,即對經濟政策的分析必須結合對國民經濟形勢的分析方可進行。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並非無本之木,它總是產生於一定經濟環境之中,為一定的經濟目的服務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體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分析各項經濟政策。

主要經濟政策

政府經濟政策的種類很多,其中對經濟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價格政策與外貿政策。下面分別介紹這四種政策。
(1)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概括地說,它是政府財政行為的准則。政府財政行為主要是指政府財政收支行為,因此,財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財政收支的准則。
作為政府管理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財政政策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首先,財政政策體現了政府對國民經濟財力的管理。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從根本上說,無非是從宏觀上對構成經濟活動要素的資金、物資、勞動力等進行的管理,其中,對資金的管理就是對國民經濟財力的管理,它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制約著對物資和勞動力的管理,而這一財力管理主要是由財政與信貸來實現的。
其次,財政政策體現了對國民經濟的分配管理。財政是國家從宏觀上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通過對一定的生產條件或生產要素的分配,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生產結構,使經濟得以發展;另一方面,對一部分生產成果進行分配,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平衡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使經濟得以穩定。
具體地說,財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財政政策目標。財政政策目標一般指通過財政政策的運用與實施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本世紀4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充分就業曾一直是許多國家的宏觀經濟目標,但是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導致了後來的通貨膨脹、經濟波動等。所以,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實施多目標經濟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公平與資源優化配置等六大目標。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財政政策目標與經濟政策目標應是一致的,那麼這六大目標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財政政策目標的主要內容。
第一,充分就業。所謂充分就業並不是指每個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個有工作能力並且願意工作的勞動者都有工作。從更廣泛的范圍講,充分就業又指現實的、可供利用的各種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閑置無用的資源。
第二,資源優化配置。它指的是通過對整個社會的財力、物力、人力等經濟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從財政角度講,資源優化配置主要是指財力資源流向和流量的優化,即通過政府的財政收支活動,實施資金分配,調節各種經濟資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門、各地區之間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價穩定。它指的是物價總水平的穩定。物價穩定並不排斥個別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並非是物價總水平的固定不變。只要在一定時期內,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在社會可接受范圍內,即可視為物價穩定。
第四,經濟增長。它指的是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避免經濟停滯或下降。
第五,國際收支平衡。這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與它國之間進行的各種經濟交易的收支平衡,具體體現為一個適當的國際儲備水平與一個相對穩定的外匯匯率,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第六,收入公平。對於"公平"究竟應如何理解,至今尚無一個一致的、確定的認識。對"公平"的認識不僅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間存在著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不同階層成員間也存在著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國家和地區、同一階層的成員在不同時期對"公平"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公平"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在現階段,就大多數人來說,對"公平"所能達成的共識僅僅在於:收入與義務應成正比例變動,收入多者承擔較多社會義務,收入少者承擔較少的社會義務。
②財政政策手段。財政政策手段是指為了實現既定的財政政策目標而選擇的具體工具或方式方法。財政政策手段的選取以有明確可行的財政政策目標為前提,而且必須以政策目標為轉移,即它必須是既定政策目標所需要的,否則它就失去了意義。一般說來,財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預算、稅收、公債、財政支出等。
第一,預算。國家預算是財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國家財政收支的規模和平衡狀況,綜合體現各種財政手段的運用結果,制約著其他資金的活動。國家預算對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調整國家預算收支之間的關系實現的。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可以通過實行國家預算收入大於預算支出的結余預算政策進行調節,預算結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社會需求總量;反之,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可以實行國家預算支出大於預算收入的赤字預算政策來擴大社會總需求,刺激生產和消費。另外,通過調節國家預算支出結構還可調節社會供給結構與產業結構,例如,調整預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數量,促使形成符合國家要求的供給結構與產業結構;或者調整預算支出結構,形成相應需求結構以影響供給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等。
第二,稅收。稅收是主要的財政政策手段,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特徵,因而具有廣泛強烈的調節作用。通過調節稅收總量和稅收結構可以調節社會總供求,影響社會總供求的平衡關系;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調節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可以調節各種收入,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債。公債是一種特殊的財政政策手段,具有有償性是其根本特徵。政府通過對公債發行數量與期限、公債利率等的調整,可以將一部分消費基金轉化為積累基金,可以從宏觀上掌握積累基金流向,調節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可以調節資金供求和貨幣流通量,從而影響金融市場。
第四,財政支出。財政支出又可分為兩個方面,即財政投資與財政補貼。財政投資的主要方向是各種新興工業部門、基礎工業部門與基礎設施等,以促進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或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財政補貼主要包括價格補貼、投資補貼、利息補貼與生活補貼等,它具有與稅收調節方向相反的調節作用,即增加補貼可以刺激生產與需求,而減少補貼則可以起到抑制生產與需求的作用。
③財政政策的種類。財政政策種類繁多,為了全面認識財政政策,更好地研究、分析財政政策,應該對財政政策的分類有所了解。
對財政政策進行分類,主要有兩種劃分方法。
第一種是根據財政政策對社會經濟總量的影響,將財政政策劃分為三種類型: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所謂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減少財政收入或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由於減少財政收入、擴大財政支出的結果往往表現為財政赤字,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亦稱赤字財政政策。在30年代經濟危機以前,經濟學家都強調預算平衡的重要性,把年度預算的平衡視為財政是否健全的標志。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許多國家通過大量增加財政支出以恢復經濟,使得財政赤字逐漸取得合法地位,赤字財政政策亦成為一些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
所謂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的政策。由於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財政支出的結果往往表現為財政結余,因此緊縮性財政政策也稱盈餘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是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對策出現的。由於一些國家實行赤字財政政策,造成巨額財政赤字,推動了通貨膨脹。為了避免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破壞性影響,一些國家開始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力圖通過縮小財政赤字來緩和通貨膨脹及其對國民經濟的沖擊。
中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保持財政收支平衡以實現社會總供求平衡的財政政策。這里所講的財政收支平衡,不應局限於年度預算的平衡,而是從整個經濟周期來考察財政收支的平衡。在經濟周期下降的階段上,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增加消費和促進投資。這樣從財政收支的對比關繫上看,一定是支大於收,從年度預算來看必然會出現赤字。當經濟已經復甦,在投資增加和失業減少的情況下,政府就可以適當減少財政支出或增加稅收,從一個年度預算看會出現盈餘。
這樣就可以用後一階段的盈餘抵補前一階段的財政赤字,即以繁榮年份的財政盈餘補償蕭條年份的財政赤字。於是從整個經濟周期來看,財政收支是平衡的,但從各個年份來看,卻不一定平衡。
第二種劃分方式是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調節方式的不同,將其劃分為自動穩定政策與相機抉擇政策。
所謂自動穩定財政政策是指政府不須改變其政策,而是利用財政工具與經濟運行的內在聯系來影響經濟運行的政策。這種內在聯系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經濟周期中能夠自動調節社會總需求的變化所帶來的經濟波動,因此,這種財政政策工具被稱作"內在穩定器"。所得稅與各種社會保障支出是最典型的內在穩定器。在經濟繁榮時期,個人收入與公司利潤都增加,符合所得稅納稅規定的個人或公司企業也隨之增加,就會使所得稅總額自動增加;同時,由於經濟繁榮時期失業人數減少,各種社會保障支出也隨之減少,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總需求的增加與經濟的過分擴張。反之,經濟衰退時期,個人收入與公司利潤都減少,失業人數增加,那麼所得稅總額會降低,各種社會保障支出需要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經濟進一步衰退。
對於短期的、較小的經濟波動,內在穩定器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對於長期的、較大的經濟波動它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正是由於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的這一局限性,使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採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所謂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依據客觀經濟形勢的不同,通過調整財政收支規模與結構來影響經濟運行。這一政策的主要目標不是平衡政府預算,而是通過積極地運用財政政策去平衡經濟。實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要求政府根據客觀經濟形勢的不同狀況,機動靈活地採取一定的財政政策和措施。當整個社會需求不足,以致失業率提高時,政府就應增加支出,減少收入;當社會上需求過多,致使通貨膨脹猛烈發展,政府就應減少支出增加收入;當社會上借貸資本過剩,就應出售政府債券;當社會上資金不足,就應回收政府債券。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要求政府不必拘泥於預算收支之間的對比關系,而應當保持整個經濟的平衡。實際上,相機抉擇的原則是經濟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它不僅適合於財政政策,對其他宏觀經濟政策也同樣適用。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也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服務的。它是指中央銀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外匯管理等工具,調節有關變數,最終影響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一種政策手段。與財政政策一樣,貨幣政策也體現了政府對國民經濟財力的管理,但是這部分財力主要是指由銀行信貸所代表的財力。另外貨幣政策並不像財政政策那樣體現國家對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管理。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①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也稱作政策的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調節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貨幣政策目標的形成歷經了很長的時間,由最初的穩定物價發展到今天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同的四大目標:穩定物價、充分就業、適度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如前所述,這四大目標也是財政政策目標的主要內容。前面已對其作過解釋,這里就不再重復。
②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控是一種間接調控,它不能直接作用於實際經濟活動,而必須經由一定的中間目標才能實現其最終目標。因此,必須選取一定的中間目標作為貨幣政策的直接調節目的,同時還可將這些中間變數作為反映貨幣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中間目標在整個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導環節。
選取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即一個合適的中間目標必須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國民收入穩定密切聯系,又能為中央銀行所控制,且能很快地起到宣示貨幣政策意向的作用。目前,各國提出的較有影響的中間目標有利率、貨幣供給量、貸款總額、貨幣基數、股票價格等,但是,能夠被普遍認可的只有利率、貨幣供給量、貸款總額等三項。這三項指標能較好地體現上述原則,且與經濟體制與金融體制有較好的適應性,因而被廣泛運用於貨幣政策的操作中。關於利率的有關知識將在下一節中介紹,這里扼要談談貨幣供應量與貸款總額。
第一,貨幣供應量。貨幣政策最根本的目標可以歸結為為一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貨幣環境。在現代信用本位條件下,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以及二者的平衡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因此,要使貨幣的供應不成為重大經濟波動的根源並不破壞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必須根據社會總供求狀況制訂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維持適度的貨幣供應,不能因為貨幣過多或不足而造成經濟的過度繁榮或長期衰退。
所謂適度的貨幣供應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質的要求,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社會總需求不足情況下。此時整個社會經濟處於衰退或蕭條狀況,資源大量閑置,企業開工不足,社會經濟發展停滯。這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該是擴張性的,即要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刺激總需求增加,從而促進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促使社會總供求趨於平衡。
二是在社會總需求過多情況下。此時宏觀經濟處於過熱狀態,生產迅速發展,投資劇增,市場供給不足,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物價上漲。這時央行的貨幣政策應是緊縮性的,即縮減貨幣供應量,抑制社會總需求,促使經濟適度而穩定增長,促使社會總供求平衡。
三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構成不相適應的情況下。此時宏觀經濟處於這樣的狀況:一些部門需求不足,商品相對過剩,生產停滯不前;另一些部門則需求過度,商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生產發展很快。其結果將是整體經濟比例失調,畸形發展。此時貨幣政策應有緊有松,松緊結合,通過調整貨幣供給的構成和流向,改變社會總需求構成與總供給構成不相適應的狀況,促使總供求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結構上都平衡,保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第二,貸款總規模與信貸政策。貸款總規模及貸款總額,是一定時期內銀行以信用方式向社會貸款的資金總量。它與經濟發展速度有著客觀的數量關系。適度的貸款總量既能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又有利於貨幣的穩定。因此,控制貸款總規模歷來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對貸款總規模的調控主要有兩種做法:其一是規定貸款最高限額,直接控制貸款總規模。在計劃體制下這一做法較為常用,即根據國家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情況,由中央銀行統一編制信貸計劃,再下達給各專業銀行。全國貸款總規模及專業銀行貸款限額是指令性計劃,須嚴格執行不得突破。對貸款的限額控制,可以最迅速、最廣泛地進行信貸緊縮和擴張,但管得過死,不夠靈活。
其二是中央銀行再貸款影響整個銀行系統產生派生存款的能力,間接地實現總量控制目標。中央銀行運用基礎貨幣對各金融機構的再貸款是其調控貸款總量的重要手段,它會影響到各金融機構運作中形成的貸款規模的大小。
與貸款總規模緊密相連的還有另外一個概念,即信貸總規模。信貸總規模的范圍比貸款總規模略有擴大,它包括銀行貸款、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以及社會直接融資等。對信貸總規模的控制主要通過國家制訂的信貸政策來完成。
信貸政策是貨幣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它體現了國家貨幣政策的根本意圖,即通過對信貸總規模的調節與控制以尋求一個有利於經濟穩定、迅速增長的貨幣環境;另一方面,信貸政策與一般的貨幣政策又有所不同,它可以實行結構性傾斜來實現改善結構的目的,而一般的貨幣政策其主要職能就是調節貨幣供應量,使貨幣供應的增長既滿足經濟增長的合理需要,又不致於經濟增長過熱而助長通貨膨脹。因此,信貸政策的主要任務一是控制調節信貸總規模,使之符合貨幣政策目標的要求;二是通過對貸款期限、利率、規模在不同部門中按不同比例配置,調節信貸結構,以支持或限制某地區、某部門的發展。一般而言,信貸政策支持優先發展的產業,主要有基礎產業、先導產業與支柱產業等。通過對這些產業部門的政策性傾斜,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平衡,保障供給,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高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不僅謀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而且還要力爭強化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後勁。
③貨幣政策工具。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並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中央銀行必須採取適當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施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工具就是指為達到直接調節目標所採取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性的數量型間接控制工具,包括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和法定準備金比率,它們通過銀行系統管制整個經濟的總信貸水平;另一類是選擇性的質量型直接控制工具,包括改變法定保證金、消費信貸等,主要用以對特殊信貸領域和證券市場進行控制。這兩種類型的劃分並非絕對,它們都是通過改變貨幣供給、貨幣成本和信貸可獲得性而影響總需求水平。
再貼現是指一般銀行在缺少資金時,以其對顧客貼現而持有的票據請求中央銀行給予再貼現,以取得資金。而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對一般銀行的再貼現收取的利率。當出現通貨膨脹壓力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提高再貼現率,這使商業銀行因借貸成本提高而縮小准備金和放款規模,從而使價格得以穩定或者回落;反之,中央銀行也可以降低再貼現率,而使商業銀行以至工商企業增加借貸,增加總需求。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上的證券(特別是短期國庫券)買賣活動。當整個市場價格水平上升,需要加以抑制的時候,中央銀行就賣出證券,使得商業銀行的准備金下降,貸款規模縮小,從而使投資以及物價總水平的上升得到控制或逆轉。當經濟呈現蕭條跡象時,中央銀行就買進證券,使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信貸規模擴大,從而使投資需求和收入水平上升。由於中央銀行通過這種辦法控制銀行准備金非常准確、有效,所以公開市場業務在西方國家中被當作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法定準備金比率是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或金庫中的准備金佔全部存款的法定比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這個比率,使貨幣乘數變化,從而通過影響貨幣存量而對整個經濟產生作用。
由於它直接影響到各商業銀行利潤,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況下不常使用。
選擇性信貸控制主要用於管理特殊目的的信貸,如證券市場放款和消費信貸。當證券市場投機因素激增,股價暴漲的時候,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高它規定的購買股票的保證金要求,來限制借款購買股票的比重,而又不影響其他部門的經濟發展。中央銀行對消費信貸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對購買耐用消費品的貸款規定最低保證金和還款期限實現的。
選擇性信貸控制除上述兩類工具外,中央銀行還可運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各金融機構實施"道義勸告"(或"窗口指導"),來影響它們的放款數量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時,依照法令,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實施直接干預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選擇工具。
希望我的答案能讓你滿意

④ 股票基本面分析

股票投資分析 分宏觀和微觀分析
宏觀分析呢 就是通過國家的政策形勢經濟走向 選擇版塊 比如說 現在新聞一直強調西部開發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 新疆西藏版塊很有潛力 那近一步說 要開發就要運輸 所以公路版塊的機會也很大
微觀分析呢 就是選出了版塊 在在版塊里挑選個股
就是你說的基本面問題了 股票炒的都是預期 基本面我是看這個股票的市盈率
和主要項目 與預期的收益成長
技術面呢 就是看這個股票的K線 MACD等 要是用收費軟體 還有BBD這類的指標
通過數據來找到壓力位 支撐點 和 莊家的成本
反正這些都是大體的東西 要自己學習和判斷 說白了 給出一個股票的圖形 和業績一個人一個說法 炒股誰賺了錢誰判斷是對的
打了這么多 也夠累的了 把分給我吧

⑤ 證券投資的宏觀經濟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總供給。

2、總需求。

在進行總供給形勢分析時,人們會考慮全國完成工業增加值和這一數值的同比增長情況。進一步細分,人們會區別所有制分析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等不同類型的公司增長情況。

重工業增長與輕工業增長的比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反映出政府投資拉動的力度和消費低靡的狀況。

成品鋼材、銅材、鋁材、水泥、化肥、化學農葯等主要原材料的產量,耐用消費品及信息通信產品生產情況,以及全國發電量、運輸量增長情況均能反映總供給狀況。

不過,在分析基礎產品增長的時候,應當意識到基礎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例如,發電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

但由於許多行業從高能耗變為低能耗,因此即使發電量增長相對緩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同比例推斷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了。

(5)股票證券市場的宏觀分析ppt擴展閱讀:

分析意義:

1、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

在證券投資領域中,宏觀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住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證券市場的總體變動趨勢,作出正確的長期決策;

只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尤其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因素的變化,才能抓住證券投資的市場時機。

2、判斷整個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

3、掌握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力度與方向。

證券市場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或擠出泡沫,或促進經濟增長,這些政策直接作用於企業,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和企業效益,並進一步對證券市場產生影響。

⑥ 證券投資分析中宏觀經濟分析面應該分析哪些方面

1.股票價格反映人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期。隨著有關股票市場的信息進入市場,人們將改變股票未來收益和價格預期,並通過市場作用而改變價格,因而證券價格一方面受一些內在基本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受市場行為因素的
制約。綜合起來將這些因素歸納如下:
(1) 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因素
①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經濟運行具有周期性。股票市場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將提前反映經濟周期變化。總體上,從經濟繁榮初期開始,人們對未來經濟形勢持好的預期,從而對公司的利潤和發展前景也有好的預期,投資者開始購入股票使得市場價格隨之上揚;當經濟走向繁榮時,更多的投資者認識到良好的經濟形勢已經到來,尤其此時公司經營形勢已經好轉,利潤不斷增加,得到投資者完全的認同,市場必呈現大牛市走勢;當經濟繁榮接近頂峰時,意識到這一點的投資者開始撤離股市,股市交投減縮直到逆轉;到經濟開始衰退時,股市將加速下跌。當然,不同行業受經濟周期影響的程度會有差異,有些行業(如鋼鐵、能源、耐用消費品等)受經濟周期影響比較明顯,而有些行業(如公用事業、生活必需品行業等)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
②通貨膨脹。總體上說,適度的通貨膨脹對證券市場有利,過度的通膨脹必然惡化經濟環境,而且人們將資金用於囤積商品保值,對證券市場將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③利率水平。貸款利率的提高,增加公司成本,從而降低公司利潤;存款利率提高增加了投資者股票投資的機會成本,二者均會使股票價格下跌。但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利率上升,導致資本流入增加,股價受其影響可能會上漲。
④匯率水平。匯率變動對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市場影響程度較大,幣值大幅波動會影響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信心,造成資本外流,導致股價下跌。但對國際化程度較低的證券市場影響較小。
⑤貨幣政策。當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時,貨幣供應量減少,市場利率上升,公司資金困難,運行成本加大,盈利預期下降甚至虧損,紅利減少甚至沒有,居民收入下降,失業率增加,從而多方面促使股價下跌。
⑥財政政策。當政府通過支出刺激或壓縮經濟時,將增加或減少公司的利潤和股息;當稅率升降時,將降低或提高企業的稅後利潤和股息水平;財政和稅收政策還影響居民收入。這些影響將綜合作用在證券市場上。
(2)行業因素
①行業周期。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各個不同行業之間也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不同行業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某一行業伴隨經濟周期有不同的表現特徵,這便形成行業伴生周期,更長期來看,行業自身也有產生、發展和衰落的生命周期。一般將行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不同行業經歷這四個階段的長短不一。一般在初創期,盈利少,風險大,因而股價較低;成長期利潤大增,風險有所降低但仍然較高,行業總體股價水平上升,個股價格波動較大;在穩定期公司盈利相對穩定,風險較小,股價比較平穩;衰退期的行業通常稱為夕陽行業,盈利普遍減少,風險也較大,股價呈跌勢。
②其他因素。行業股價變動還受政府產業政策的明顯影響,政府通過產業、財政和貨幣政策鼓勵某行業的發展,行業的經營狀況和盈利的增加,也提高人們的預期從而使該行業股價上漲,否則下跌。相關行業的變動對行業股價也將產生影響。某行業的投入品行業產品價格上漲,本行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利潤下降,股價會下跌;替代行業的產品價格上升,本行業產品的需求會提高,盈利增加,股價會上升;互補行業產品價格上升,會影響本行業的銷售,股價會下跌。
(3)公司因素
公司因素一般隻影響特定公司自身的股票價格,這些因素包括: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息水平與股息政策、公司資產價值、公司的管理水平、市場佔有率、新產品開發能力、公司的行業性質等。
(4)市場技術因素
所謂市場技術因素,指的是股票市場的各種投機操作、市場規律以及證券主管機構的某些干預行為等因素。其中,股票市場上的各種投機操作尤其應當引起投資者的注意。
①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操作。這是影響股市價格的技術因素。在股票交易市場,一些追求短期收益的股票投機者為了從股價變動中獲取差價收益,往往對市場進行投機性操作,例如,轉帳軋空、操縱、製造題材進行技術性操
作等。這種投機性操作會影響股市價格。
②股票市場規律。任何市場都有其運動的規律,股票市場規律包括股價循環規律和信用交易規律。第一,股價循環規律是指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漲落存在一個盤旋—轉變—活躍—再盤旋的循環過程。盤旋期的股票交易不
大,股價漲落幅度較小;轉變期股票交易量上升,股價上漲幅度增大;活躍期的股票成交量劇增,股票價格也趨於大幅度上漲;回落期的股票交易賣多買少,價格大幅度下跌,當下跌到一定程度,引起下跌的因素逐漸消失後,股市價格進入新的盤旋期。可見,處於不同循環期的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也是不一樣的。第二,信用交易規律是指以信用為基礎的股票交易活動中股票價格的變動規律。當某種股票價格上漲,預期股價進一步上漲而買進股票的信用交易多於預期股價將轉而下跌而賣出股票的信用交易時,預示著未來股票市場的現貨價格因該種股票的售出沖銷交易較多而可能出現下跌;相反,當某種股票價格下跌,而遠期買進少於遠期賣出時,預示著未來股票市場的現貨交易價格因買進沖銷交易較多而可能出現上漲。把握這種規律性,對投資者也是十分重要的。③證券管理機構的管制行為。維持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是證券管理機構的任務。當某些股票的市場價格因過度投機而波動過大時,管理機構會通過規定信用貸款限額、提高信用交易的保證金比率、降低抵押證券的抵押率等方法,限制股票交易的規模,平抑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因此,證券管理機構的管制行為也經常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
(5)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即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對股票市價有著很大影響。社會心理因素對股價變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果投資者對某種股票的市場前景過分悲觀,就會不顧發行公司的盈利狀況而大量拋售手中的股票,致使股票價格下跌。有時,投資者對股市行情吃不透、看不準,股價就會盤旋呆滯。在股票交易市場,很多投資者存在一種盲目跟風心理。這種跟風心理,被人們稱之為「羊群心理」。「羊群心理」往往存在於小戶持股者身上。他們的最大心理特點是求利心切,怕吃虧。這種心理狀態往往被一些大投機者所利用,從而引起股價上漲或下跌。投資者的心理狀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對於具有不同心理素質的投資者來說,在同樣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其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一個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除了要求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股市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穩定的心理機能和對外部的抗干擾能力。
(6)市場效率因素
市場效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信息披露是否全面、准確。②通信條件是否先進,從而決定信息傳播是否快速准確。③投資專業化程度,投資大眾分析、處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速度及准確性。市場效率高,價格對信息反應越及時、准確,價格變化的隨機性越強。
(7)政治因素
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除受經濟的、技術的和社會心理的因素影響外,還要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一因素對股市價格的影響是全面的、整體的和敏感的。所謂政治因素,指的是國內外的政治形勢、政治活動、政局變化、國家
領導人的更迭、執政黨的更替、國家政治經濟政策與法律的公布或改變、國家或地區間的戰爭和軍事行為等。這些因素,尤其是其中的政局突變和戰爭爆發,會引起股票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
上述政治因素中,經常遇到的是國家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調整,這會影響到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經濟環境、經營方向、經營成本、盈利以及分配等方面,從而直接影響股市價格。
2.GDP 是一國經濟成就的根本反映,持續上升的GDP 表明國民經濟良性發展,制約經濟的各種矛盾趨於或達到協調,人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產生好的預期;相反,如果GDP 處於不穩定的非均衡增長狀態,暫時的高產出水平
並不表明一個「好的經濟形勢」,不均衡的發展可能激發各種矛盾,從而導致一個大的經濟衰退。證券市場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如何對GDP 的變動作出反應呢?我們必須將GDP 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不能簡單地以
為GDP 增長,證券市場就將伴之以上升的走勢,實際上有時恰恰相反。下面對幾種基本情況進行闡述。
(1)持續、穩定、高速的GDP 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協調增長,經濟結構逐步合理,趨
於平衡,經濟增長來源於需求刺激並使得閑置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從而表明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這時證券市場將基於下述原因而呈現上升走勢。①伴隨總體經濟成長,上市公司利潤持續上升,股息和紅利不斷增長,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改善,產銷兩旺,投資風險也越來越小,從而公司的股票和債券全面得到升值,促使價格上揚。②人們對經濟形勢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投資積極性得以提高,從而增加了對證券的需求,促使證券價格上漲。③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持續增長,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都不斷得到提高,收入增加也將增加對證券投資的需求,從而證券價格上漲。
(2)高通脹下的GDP 增長
當經濟處於嚴重失衡下的高速增長時,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這將表現為高的通貨膨脹率,這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徵兆,如不採取調控措施,必將導致未來的「滯脹」(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這時經濟中的矛盾會突出地表現出來,企業經營將面臨困境,居民實際收入也將降低,因而失衡的
經濟增長必將導致證券市場價格下跌。
(3)宏觀調控下的GDP 減速增長當GDP 呈失衡的高速增長時,政府可能採用宏觀調控措施以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樣必然減緩GDP 的增長速度。如果調控目標得以順利實現,而GDP 仍以適當的速度增長而未導致GDP 的負增長或低增長,說明宏觀調控措施十分有效,經濟矛盾逐步得以緩解,為進一步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證券市場價格亦將反映這種好的形勢而呈平穩漸升的態勢。
(4)轉折性的GDP 變動
如果GDP 一定時期以來呈負增長,當負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並呈現向正增長轉變的趨勢時,表明惡化的經濟環境逐步得到改善,證券市場價格走勢也將由下跌轉為上升。當GDP 由低速增長轉向高速增長時,表明低速增長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經濟的「瓶頸」制約得以改善,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來臨,證券市場價格亦將伴之以快速上漲之勢。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只沿著一個方向進行,每一點都可沿著相反的方向導出相反的後果。最後我們還必須強調指出,證券市場一般提前對GDP 的變動作出反應,也就是說它是反映預期的GDP 變動,而GDP 的實際變動被公布時,證券市場只反映實際變動與預期變動的差別,因而在證券投資中進行GDP 變動分析時必須著眼於未來,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3.股票市場素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經濟情況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某個時期產出、價格、利率、就業不斷上升直至某個高峰——繁榮,之後可能是經濟的衰退,產出、產品銷售、利率、就業開始下降,直至某個低谷——蕭條。此階段的明顯特徵是需求嚴重不足,生產相對嚴重過剩,銷售量下降,價格低落,企業盈利水平極低,生產萎縮,大量破產倒閉,失業率增大。接下來則是經濟重新復甦,進入一個新的經濟周期。而股票市場綜合了人們對於經濟形勢的預期,這種預期較全面地反映了人們對經濟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有關信息的切身感受。這種預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中,從而影響股票市場的價格。既然股價反映的是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因而其表現必定領先於經濟的實際表現(除非預期出現偏差,經濟形勢本身才對股價產生糾錯反應)。當經濟持續衰退至尾聲——蕭條時期,百業不振,投資者已
遠離股票市場,每日成交量寥寥無幾,此時,那些有眼光,而且在不停搜集和分析有關經濟形勢並作出合理判斷的投資者已在默默吸納股票,股價已緩緩上升。當各種媒介開始傳播蕭條已去、經濟日漸復甦時,股價實際上已經升至一定水平。隨著人們普遍認同以及投資者自身的境遇亦在不斷改善,股市日漸活躍,需求不斷擴大,股價不停地攀升,更有大戶和主力借經濟形勢之大「利好」進行哄抬,普通投資者在利慾和樂觀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極力「捧場」,股價屢創新高。而那些有識之士在綜合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上,認為經濟將不會再掀熱潮時,已悄然拋出股票,股價雖然還在上漲,但供需力量逐漸發生轉變。當經濟形勢逐漸被更多的投資者所認識、供求趨於平衡直至供大於求時,股價便開始下跌。當經濟形勢發展按照人們的預期走向衰退時,與上述相反的情況便會發生。

⑦ 股票宏觀經濟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股票的行業 國家相關政策,市場目前的階段 利率情況 貨幣供應面

⑧ 怎樣從宏觀角度分析證券

大致概括幾點為:
一、國家政策(包括貨幣政策、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等)
二、行業發展情況(包括行業所處階段、行業特點、行業不足、行業潛在風險等)
三、金融市場狀況(包括市場完善程度、市場供需情況)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⑨ 宏觀經濟因素分析對證券市場影響的特點是什麼

1.經濟因素的變動,會先在證券市場有所體現。
2.兩者相輔相成,對經濟的預期會影響對證券市場的預期,反之亦然。
3.由於經濟因素造成的證券市場的波動,在短期內難以消除。

⑩ 如何對股市做宏觀背景分析

(一)宏觀經濟運行對股市的影響

這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企業經濟效應,公司的經濟效益會隨著宏觀經濟運行周期、宏觀經濟政策、利率水平和物價水平等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變動。

2.居民收入水平,在經濟周期處於上行階段或者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消費需求。從而增加經濟效益。

3.投資者對估價的預期,投資者對股價的預期,也就是投資者的信心,是宏觀經濟影響股市最重要的途徑。

4.資金成本,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居民和單位的資金持有成本將隨著變化。比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增加)(加息或者降息)和徵收利息稅的政策,會使部分資金由銀行儲蓄變為投資,從而影響股市的走向。

(二)宏觀經濟變動與證券市場波動的關系

1國內生產總值(GDP)變動

在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與國家產業結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股票的價格變動與GDP的變化是相吻合的。但是不能簡單的認為GDP增長股市也必然上漲,實際走勢有時候恰恰相反,必須將GDP與經濟形勢結合起來分析。

(1)持續、穩定、高速的GDP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協調增長,經濟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經濟增長來源於需求刺激並使得閑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資源充分利用,從而表面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這時證券市場將基於以下原因而呈現上升趨勢:【1】伴隨總體經濟成長,上市公司的利潤持續上升,股息不斷增長。企業經驗環境改善,投資風險越來越小,從而使公司股票全面得到升值,使價格上漲。【2】人民對經濟形勢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投資積極性得以提高,增加了對證券的需求,促使價格上漲。【3】隨著GDP不斷增長,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都不斷提高,收入的增加同時增加了對證券投資的需求,從而導致證券價格上漲。

(2)高通貨膨脹下的GDP增長

當經濟處於失衡下的高速增長時,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這將表現為高通貨膨脹率。這是經濟形勢惡化的徵兆。

(3)宏觀調控下的GDP增長

當GDP呈失衡的高增長時,政府可能會採取調控措施來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樣必然會減緩GDP的增長速度。

(4)轉折性的GDP變動

如果GDP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呈負增長,當負增長減緩並呈現向正增長轉變時,表明惡化的經濟形勢逐步得到改善。經濟的制約瓶頸得到改觀,新的一輪經濟高速增長已經來臨。這時候證券市場也將伴隨著快速上漲之勢。

2經濟變動周期

經濟周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表現為擴張和收縮的交替出現。

經濟總是處在周期性的運動中,股價伴隨著經濟周期相應波動,但估價的波動往往超前於經濟運動。收集有關宏觀經濟資料和政策信息,隨時注意經濟發展動向。正確把握當前經濟發展處於何種階段,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把握經濟周期,認清經濟形勢。

3通貨變動

通貨變動包括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對於證券市場及個股的影響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完全可能產生反方向的影響。溫和且穩定的通脹對股價影響較小。通脹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圍內持續,而經濟處於景氣(擴張)階段,產量和就業都持續增長,那麼股價也將持續上漲。嚴重的通脹是很危險的,經濟可能被嚴重扭曲,貨幣加速貶值,這時候人民將會囤積商品、購買房屋等等進行保值。資金將持續流出證券市場,經濟嚴重扭曲失去效率,企業籌集不到生產必需的資金,原材料和勞務成本價格飛漲。企業經營嚴重受挫。

不同於通脹,通縮會損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造成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

二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包括:1財政政策、2貨幣政策、3收入政策

1財政政策包括:

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管理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六個方面。國家預算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為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國家預算能夠全面反映國家財力規模和平衡狀態,並且是各種財政手段的綜合運用結果的反映。因此在宏觀調控中有重要的作用。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它既是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債可以調節國民收入的使用結構和產業結構,是實現政府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如果一段時間里,國債的發行量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將會分流證券市場的資金。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某種特定需要,將一部分財政資金無償補助給某些企業和居民的一種再分配方式。財政管理體制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及國家與企事業單位之間資金管理許可權和財力劃分的一種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財力分配。轉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財政將集中的一部分財政資金,按照一定的標准撥付給地方財政的一項制度。主要功能是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力縱向不平衡,調整地區之間財力橫向不平衡。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於貨幣供應和流通組織管理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准則。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全方位的調控,其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2)通過調控利率和夥伴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3)調節國民收入中消費和儲蓄的比例。(4)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並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貨幣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選擇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這個不過多解釋。再貼現政策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據向央行融資所做的政策規定,央行對再貼現資格的規定則著眼於長期的政策效應,以發揮抑制或扶持作用並改變資金流向。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

選擇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指導。這兩個政策主要是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產生影響,這里不過多解釋。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利率,利率的變化可以影響證券市場的資金流入或者流出。利率下降,股價上漲,利率上漲,股價下跌。2央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當政府傾向於實施較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央行就會大量購進有價證券,從而使市場上貨幣供給量增加,這樣會推進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從而使企業和個人投資熱情高漲,生產擴張,利潤增加,同時又會推進股票機構上漲。反之,股票價格下跌。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國家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和總任務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則和方針。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比,收入政策有更高一個層次的調節功能,它制約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收入政策最終也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

三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國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的動盪都會對其它相關國家的市場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1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通過人民幣匯率預期來影響證券市場。一般而言,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本國產品競爭力強,出口型企業將增加收益,因此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相反的,進口型的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股票價格下跌。

2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宏觀面間接影響證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將導致出口增幅下滑,外商投資下降,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和投資者信心下降,最終使證券市場行情下跌。

3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通過微觀面直接影響股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不斷增強,一些大型企業最近幾年通過跨國兼並參與國際競爭。國內主要上市公司通過購買境外企業的股份,以達到參股的目的。另外一些大型上市公司通過購買境外企業債券進行組合投資套期保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造成境外企業的股票和債券價格大幅縮水,嚴重影響了這些公司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