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和記洋行股票走勢
擴展閱讀
悅達投資的股票價格 2024-11-28 10:46:48
買10萬股票過戶費多少錢 2024-11-28 10:33:34

和記洋行股票走勢

發布時間: 2022-09-18 07:26:32

A. 誰清楚,李嘉誠蛇吞象,當初6億是如何60億和黃。我很想知道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准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本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本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匯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藉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匯豐的關繫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餘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恆指飈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註:包玉剛入主的怡和系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B.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19世紀,和記黃埔由兩家公司創立,分別是在1863年成立的香港黃埔船塢公司與在1877年成立的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在祈德尊爵士領導之下,和記企業有限公司收購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控制性股權,並於1977年全面收購黃埔船塢,兩家公司合並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李嘉誠在1979年透過長江實業購入和記黃埔22%股權,其系逐步增持至約40%,1981年成為集團主席。1828年屈臣氏前身廣東葯房在廣州開業。1841年廣東葯房遷移至香港,並易名為香港葯房。1863年香港黃埔船塢公司(黃埔船塢)正式成立,先後收購位於中國珠江黃埔的船塢與船舶維修廠,以及在港島香港仔新建成的旱塢。同年,香港葯房易名為屈臣氏大葯房。1877年英國青年John Duflon Hutchison來到香港,在Robert Walker & Company工作,稍後更接管了這家公司,易名為和記洋行有限公司(John D Hutchison & Company Ltd)。這就是和記(Hutchison)名字的由來。1883年屈臣氏拓展海外業務至菲律賓及中國大陸,並於1884年在馬尼拉開設葯房及汽水廠。1960年在創辦人祁德尊爵士領導之下,和記企業有限公司(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imited)開始收購屈臣氏公司、德惠寶有限公司(Davie, Boag & Company Limited)、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與China Provident Company Limited。1969年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國際貨櫃)在黃埔船塢的北角和紅磡碼頭內興建貨櫃處理設施。黃埔船塢開始進軍地產發展業務。1971年和記地產有限公司(和記地產)成立,集中發展地產物業與有關服務。1973年集團收購百佳超級市場。1976年國際貨櫃在葵涌貨櫃港的四號碼頭落成。1977年和記企業有限公司與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合並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1978年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黃集團)於1月在香港上市。1979年李嘉誠先生向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大手購入和黃集團股份,成為首位控制英資公司的華人。1980年黃埔船塢與和記地產合並旗下的管理資源及業務,成立和記黃埔地產集團(和黃地產集團)。1981年屈臣氏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全資附屬機構,經營75間食品及非食品零售店鋪。

C. 上海哈爾濱路老洋行1913有什麼歷史意義

「老洋行1913」的前身,最早是英商「和記洋行」。

1913年,英國的韋斯特兄弟懷揣著「上海夢」抵滬,站在了剛剛劃入租界的湯恩路上(既今天的哈爾濱路),規劃自己的前程。作為後來者,韋斯特兄弟顯然擠不進洋行林立、競爭激烈的外灘。於是退而求其次,選定在公共租界與華界相交界的湯恩路上,開設和記洋行上海分行。這棟建築就是今天的「老洋行1913」。

1913 年,英商「和記洋行」建成,在此投資5萬英鎊開辦了和記上海機器製冰有限公司,這片建築群的百年歷程由此展開。最早的建築建於1912年,建成1913年。1926年,中心大倉庫建成;1930年代,洋行整體建築基本呈現今日結構。成為了英商和記洋行上世紀初在遠東最大的商貿中心,中國第一座製冰廠和冰庫。建國後該公司用作上海市食品公司冷藏庫,後又成為上海市牛羊肉公司。

從1843年,上海灘出現第一家洋行,到20世紀三十年代,洋行林立,外商雲集,洋行,創造並掌握著這座城市的金融、貿易等所有重要行業,也自此締造了上海「遠東第一」的繁華。

D. 洋行是什麼意思啊

「洋行」外國商人在舊中國開設的以代理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各種行號。後期亦向工礦、鐵路等生產領域擴張。根據現有資料,出現在中國的第一家外國洋行是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在廣州開設的柯克·理德行(Coxreid&Co)(一說17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過洋行)。以後,外商代理行號迅速發展,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150餘家,英商查頓、顛地兩行居於壟斷地位。這些洋行主要經營非法的鴉片貿易。大行號一般都擁有自己的飛剪船隊和保險機構。鴉片戰爭後至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洋行仍然主要依靠鴉片走私、掠騙華工、販賣人口等暴力掠奪手段積累財富。洋行還大肆進行走私貿易。正是暴力掠奪奠定了洋行財富的基礎,許多大洋行的壟斷地位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於通商口岸的增闢和內河航運權的取得,外商對華貿易迅速擴大,洋行圍繞著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投資於輪船航運、船舶修造、碼頭倉棧、保險、銀行以及為商品貿易服務的加工製造業等。一些洋行資本集團開始形成,如著名的英商怡和洋行,在代理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還與香港黃埔船塢公司、香港火險公司、怡和銀行、香港九龍倉棧碼頭公司、上海順泰碼頭公司等保有資本關系;美商旗昌洋行以旗昌輪船公司的運輸貿易為中心,還有揚子保險公司、旗昌船廠等企業。這些洋行大班都成了新一代「巨富」。甲午戰爭後,洋行勢力空前擴張,由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552家陡增至1911年(宣統三年)的2863家,1913年又激增至3805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日本洋行,至辛亥革命前已遠遠超過英國而居於首位。代理進出口貿易依然是洋行的主要業務,勢力已遍及廣大內地地區,內地的非通商口岸地區也有洋行的非法活動。軍火貿易發展成為洋行代理業務的重要內容,僅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一次就向德商訂購價值達200萬兩的軍火。這一時期,資本輸出在洋行業務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主要是對清政府的政治軍事借款,以及各地的實業借款和鐵路借款。據統計,1894至1912年,清政府的借款高達庫平銀12億余兩。參預借款的雖然以外國銀行為主,但也有大量洋行參加,有些銀行本身就有洋行投資,或者是由洋行創辦的,與洋行關系密切,有些借款則完全是由洋行出借的。洋行商人還不斷地投資設廠,業務范圍已遠遠超過甲午戰前的為商品貿易服務的行業,進入了紡織、礦山採掘、冶煉、煙草、鐵路修造等重要生產領域。通過這些投資,外國洋行剝削和掠奪中國人民,並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洋行勢力的擴張達到頂峰,幾乎深入到中國每一個城鎮和窮鄉僻壤,經營范圍也幾乎無所不包。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洋行的在華機構和業務被國民黨政府接收。全國解放前夕,英、美等國的洋行撤離大陸。解放後,不少洋行仍與中國大陸保持各種貿易關系。

E. 誰能告訴我李嘉誠的成為首富~人生歷程!~

李嘉誠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李嘉誠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 1986年增加兩倍半。

附件
1940 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16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7倍。18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7000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 「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1955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 「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400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1972年7 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6000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2.3億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1999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1100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李嘉誠自傳[李嘉誠創業發財史:坎坷人生成就驚世財富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李嘉誠自傳

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942年,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
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F. 哪裡有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的始末

李嘉誠一石三鳥收購和記黃埔
包玉剛是世界級頂尖船王,九龍倉是一家很大的現代化碼頭,收購它與船王地位很相稱。那時石油危機,油輪事業不景色,包打算登陸的發展路上事業。
先前由於匯豐銀行注資1.5億給和記,擁有了35%和記股份,而作為銀行機構又不允許經營非金融機構事業。所以匯豐也是想找人轉手的。
包與匯豐的大班沈弼的關系很好。李嘉誠就用九龍倉股轉讓給包,從中換得人情了,兩人秘密協議:李嘉誠放棄1000萬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換取包玉剛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份。
因為這一下,李嘉誠的6.93億資產長實集團控制了65億的和記黃埔,想法和做法夠有創意的吧!
上面評論講是按常理是不可想像的了,相當於拿2400萬收購2億的股份。
機遇,人品都起作用。

G. tvb 創始人個人資料

利孝和(1909年——1980年),男;漢族,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雙水嘉寮廣府人。1909年生於香港,利希慎的第三子;香港著名「利希慎家族」的核心成員。
曾出任聯合汽水廠有限公司及美都有限公司主席,還擔任香港英美煙草有限公司、國泰航空公司及上海商業銀行的董事。1967年創立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為第一任董事局主席。1980年因心臟病逝世。

祁德尊,英國人。1917年出生於非洲羅德西亞南部。畢業於英國文島的威廉王書院。1940年,他作為一名於香港服役。日本攻陷香港後,他被關進了日軍集中營。1942年,他成功地從深水埗集中營逃出,在惠州擔任前方司令一年半,負責情報工作。之後又到印度、緬甸,泰國、香港和中國服役,官至上校。1947年退役後加入怡和洋行,並移居香港。1954年,他購下擁有「和記」洋行逾半數股票的「會德豐」。1964年以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名義收購和記洋行,1965年改名為和記企業有限公司。在他掌管的10年裡,「和記」所控制的公司從30間發展到200間以上,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又不斷為香港的未來作投資,如倡建和融資興建海底隧道,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等。1975年,「和記」陷入困境,他被迫下台,由匯豐銀行接管,後轉售給李嘉誠。 他熱心社會事務,曾多次擔任香港家庭福利會和房屋協會主席,還在香港皇家輔助警察隊任指揮官達18年之久。1956年被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61年被委任為行政局議員,並獲多項獎章及被封為爵土。1981年在英國伯克郡度假時病逝,享年63歲。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多年來,邵逸夫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勛銜。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2003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2011年退休。
2014年1月7日早上8時,邵逸夫爵士被發現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最終搶救無效,享年107歲。

最有名的創始人就是這三個了,望接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