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中國金融投資管理股票走勢
擴展閱讀
算命師要我買股票 2025-01-11 14:08:56
衣索比亞總統 2025-01-11 14:02:27
根據股票判斷基金 2025-01-11 13:32:12

中國金融投資管理股票走勢

發布時間: 2022-09-29 02:28:17

Ⅰ 對散戶來說中國金融投資市場競爭格局是怎樣的

作為散戶首先先問問自己,你買股票的目的是什麼?回答是為 了賺錢,好,正好你買的股票的莊家回答他進駐這只股票的目的也是為了賺錢。莊家生活的習性就是想方設法每天去掙散戶的錢。這樣一來,只要是你掙錢莊家就得 賠錢,當莊家要是賺錢,大批散戶就得賠錢,最後是不存在雙贏情況的產生

Ⅱ 今年金融危機,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股票更是狂跌,那今年基金行情怎樣,有哪些基金適合定投

今年基金的行情還是會以震盪為主,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年!所以我的建議是配置一部分的債券型基金!這樣可以很好的幫你規避風險,又能保證一定的收益!

基金買賣網研究所經過認真篩選,為您推薦的是:

廣發強債

推薦理由:1、全球經濟放緩及股市的持續調整給債券市場帶來重大機遇。利率下行將成為一個較長時間內的趨勢,銀行間市場資金充裕,為債券市場延續前期強勢提供了很好的宏觀環境,債券基金面臨更多的投資機會。

2、廣發強債在結構設計上體現了安全性和風險控制兩大理念,最近半年漲幅高達7.30%遙遙領先於其他債券型基金,且該基金業績的穩定性較好,被多家研究機構給予推薦級別。

3、廣發強債費率設計獨特,不收取認購費和申購費,贖回費率僅為0.1%,持有期限超過30日 (含30日)的,不收取贖回費用,有效降低了投資者的手續費用。對於規避股票市場波動、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個人投資者以及穩健型的機構投資者來說,低風險中等收益的理財產品仍然是其首選。鑒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為該基金較為適合目前的市場情況,建議投資者對其積極申購。

感謝您對我們支持和鼓勵,您的財富增值,是我們團隊追求的目標!

Ⅲ 我國證券市場目前的發展趨勢

資金信託的投資方向之一是投向證券市場,目前我國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比例較低,但在證券市場2020年開始恢復以及相關政策的驅動下,我國證券市場投向的信託比例出現近年首次增長,未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平穩發展,證券投資領域信託規模有望保持增長,並且產品業務開始多樣化發展。

信託行業相關公司:中信信託、平安信託、中融信託、華潤信託、興業信託、中誠信託、重慶信託、安信信託、華信信託等

本文包含核心數據:證券市場投向信託余額規模、證券市場投向信託余額結構、證券市場投向信託平均收益

資金信託指委託人將自己合法擁有的資金,委託信託公司按照約定的條件和目的,進行管理、運用和處分,主要投向有房地產、金融機構、證券市場等。

證券投資信託重獲重視

在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託中,2015-2020年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規模整體波動發展,2017-2019年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規模連續兩年出現下降,2019年證券市場投向的信託余額規模為1.96萬億元,同比減少10.8%。

在經歷新冠疫情後,2020年中後期,我國金融市場對寬松流動性和積極財政政策作出了正面反應,股票市場出現了結構性牛市行情,社會資金向金融資產轉移。

與此同時,金融監管部門鼓勵發展標准化的金融產品,信託公司紛紛布局證券投資類信託,使得以證券投資類為主的金融類信託數量出現上升。2020年末我國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余額為2.26萬億元,同比增長12.95%。

從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託比例來看,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占整個資金信託余額的比例在2015-2019年出現連續下降,2019年佔比僅為10.92%;但在2020年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行情不斷向好,新增信託項目中,投向證券市場的增幅增大,使得我國2020年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余額佔比出現五年的首次增長,為13.87%。

債券市場是證券投資信託的主要方向

從2015-2020年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結構情況來看,投向債券市場的資金信託的佔比一直保持最大,其次是股票市場,最少的是基金市場。2020年,資金信託投向證券市場結構中,投向債券市場規模最大,達到13543.68億元,佔比達65.98%,超過一半以上比重;其次的投向股票市場的佔比為23.66%,投向基金的佔比為10.36%。

證券投資信託產品收益率較為波動

2015-2020年信託產品投向證券市場平均收益呈波動發展趨勢,2020年信託產品投向金融市場領域的平均收益大幅下滑,下降至6.24%。相較於房地產、工商企業、基礎產業其他投資領域信託產品收益率處於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和市場綜合作用影響。

一是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收益與證券市場行情震盪密切相關,二是銀監體系監管政策直接影響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收益,相應資管新規通道類結構化證券投資業務被主動暫停,證券投資類信託產品發行減少。

信託在證券市場的投資發展趨勢

證券業務信託方面,隨著股票市場的恢復和債券市場的平穩運行,證券市場發行和交易規模增長以及活躍度的進一步提升。另外,再伴隨著資管新規的發布,傳統信託業務受限,證券業務將逐漸受到信託公司的重視與探索,證券投資信託的發行量趨於上升。

但是信託公司能否真正為受益人帶來利益,要取決於信託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對國內外經濟、產業與企業發展的把握能力。

未來信託在證券市場的投資將有以下趨勢: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信託行業市場前瞻與轉型策略分析報告》。

Ⅳ 中國金融投資行情系統到哪裡可以下載到

中國金融投資行情系統1.7版本免費下載
http://www.kiiik.com/download/software/setup%201.7delay.exe
http://211.90.114.18/upfiles/200822984219612.jpg

Ⅳ 國泰君安股票走勢情況國泰君安營運能力分析中國國泰君安最新信息

隨著中國居民財富的增長、各類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以及市場各項制度越來越完善,中國股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正在慢慢的得到提高,這也給證券行業帶來了不少的發展空間。那麼我們就來說一下今天的主角國泰君安--國內最具規模的一家券商企業,到底是否值得進行投資?接下來一起來看看。


在開始分析國泰君安前,先分享一份整理好的證券行業龍頭股名單給大家,限時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證券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證券行業長期、持續、全面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商。2011到2020年,國泰君安的營業收入連續十年名列行業前三,在致力於實現高質量增長、規模領先的同時,特別注重發展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從2008年到2021年,國泰君安是很不錯的,連續十四年得到了來自中國證監會授予的A類AA級監管評級,該評級是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公司獲得的最高評級。


了解明白了公司的大概情形後,我們來瞧一瞧這家老牌券商還具有哪些優秀的地方。


亮點一:中國證券行業科技和創新的引領者


國泰君安特別注重有關科技事情的戰略性投入,針對自主金融科技創新進行一直推進,是金融科技在證券行業應用的先行者。研發了道合及Martix系統、優化數字化財富管理平台,在企業機構客戶及零售客戶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進行賦能,使得客戶經營方面的能力提升了。


深化人工智慧和知識圖譜應用,持續推進智能投研建設,形成了全資產管理系統,針對場外衍生品業務技術平台並初步搭建的方式,產生了比較大的交易體系。具備了特別突出的創新能力,具備了行業創新的領先優勢。


亮點二:打造國際業務平台


在國際業務上,公司以國泰君安金融控股為中心,創設發展國際業務平台,在香港主要通過國泰君安國際開展經紀、企業融資、資產管理、貸款及融資和金融產品、做市及投資業務。


另外,它的業務布局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地也有布局,打造了零售客戶及企業機構客戶兩大服務體系,採取提供證券產品或服務獲取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的措施,還利用證券或另類投資來獲取投資收益等。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國泰君安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國泰君安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


給證券行業帶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國企改革由試點逐步走向全面推開,將有效推進石油、民航、電力、軍工、電信等領域的混合所有制,需要股權並購、資產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投行服務。二是社保改革加速長期資金入市,對於A股市場來說,養老金入市能帶來6,000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有著比較廣闊的前景。


三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加速落地期,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產業投資等需要綜合化的金融支持。差不多所有的國際投資者都可以投資中國股票,為證券公司跨境投融資服務帶來業務機會。


綜上來看,作為券商行業龍頭的國泰君安,在國內對金融的重視力度加大的基礎上,未來極具上升空間。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想更准確地知道國泰君安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國泰君安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國泰君安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1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Ⅵ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哪些創業板股票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情況
本周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創業板一度大跌6%,隨後從盤面可發現大資金托市痕跡。過去的一年中,股市基礎逐漸恢復,股指波動趨於穩定,但「國家隊」的一舉一動仍直接牽動市場神經。
近日,曾經的「救市隊長」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公布了2016年經營情況,這讓業內一度認為「國家隊」救市成績單也體現在其中。不過,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獲得的證金公司未經審計的2016年財報,救市資金交易情況可能並未納入財務報表核算。
證金公司曾在2015年度審計報告中稱,該公司2015年7月開始開展的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專項自營業務,不納入2015年度財務報表核算反映,該報表旨在反映該公司原有業務交易及其結果。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大概率延續之前的處理方式,救市資金未納入核算。實際上,對比2016年度未經審計財報中上一年度的數據,基本與2015年審計報告中的數據一致。記者向證金公司方面進一步求證獲悉不便回應。
2016年券商業績普遍「腰斬」,證金公司也未能倖免。2016年證金公司營業收入23.63億元,同比下降63.11%,凈利潤為18.19億元,同比下降58.46%。
業績幾近腰斬
1月19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網站公布了證金公司2016年度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這讓業內一度將財報所反映的業績與救市相聯系,認為救市成績單亮相。
根據證金公司2015年度審計報告,2015年度財務報表旨在反映該公司原有業務交易及其結果,專項自營業務不納入此財務報表核算反映;該公司2015年7月開始開展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專項自營業務,總體上2015年7月6日之後進行的證券、基金買賣屬於專項自營業務。
上述審計報告同時顯示,證金公司專項自營業務與原有業務劃分的總體原則為:能夠界限清楚的業務及財務報表項目單獨認定,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利息支出、應付利息、借款、次級債、短期融資券等;未分賬核算的業務所涉及財務報表項目根據相關性原則認定,在原有業務與專項自營業務之間進行合理劃分,如:貨幣資金、利息收入、 應收利息、存出保證金等。
這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證金公司2015年度的救市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並未體現在該年度的財務報表中。而對於近期公布的2016年度未經審計財務報表是否也沿用了這一編制基礎,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應該不會有變化。
上述機構資深人士表示,從邏輯上來講,2016年的財務報表應該還是沿用2015年的編制基礎,另外也可以對比2016年財務報表中引用的上一年數據是否與2015年的相一致,若一致,則大概率說明救市情況也未反映在2016年度的財務報表中。
為此,本報記者將未經審計的2016年度財務報表數據與2015年度的對比發現,前者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類的貨幣資金、融出資金、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利息等期初余額均與2015年度的年末金額相一致,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等5個項目的上年金額也均為2015年度的金額;凈資本計算表中,金融資產的風險調整合計、其他資產項目的風險調整合計的期初余額也均與2015年度的期末余額一致。
證金公司成立於2011年10月28日,是經國務院決定、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證券類金融機構。其首次被資本市場關注是自2015年7月6日,「臨危受命」肩負救市重擔,在二級市場開啟「掃貨模式」。之後,其選股標的一度成為市場一大風向標,稱之為「證金概念股」。期間有關證金公司減持傳聞屢屢引發市場騷動,反映了證金公司的持股動向緊密牽動著市場的神經。
也幾乎每臨季報披露窗口期,以證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持股動向就成為市場的一大關注點,以看其持股偏好、盈虧,抑或是借其進退觀市場穩定程度。不過,隨著證金公司的部分持倉被「騰挪」至匯金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等多個持股平台進行管理後,證金公司的身影也逐漸淡出資本市場視線。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30日,證金公司現身50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685.29億股,持倉市值為5486.4億元。

在成為「救市英雄」之前,證金公司並不為資本市場多數人所關注,獨家經營的轉融通業務利息收入是其最為重要的利潤來源,而這些業績才是其財務報表的真正主角。
證金公司是這樣描述其經營范圍的:為融資融券業務提供資金和證券的轉融通,為開展轉融通業務籌集資金和證券;經中國證監會依法批準的其他業務。所謂轉融通業務,是指證券金融公司將自有或者依法籌集的資金和證券出借給證券公司,以供其辦理融資融券業務的經營活動。而證金公司則主要賺取的是轉手過程中產生的利差。
證金公司披露的2016年度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該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3.63億元,同比下降63.11%,比2015年少了40.43億元,凈利潤為18.19億元,同比下降58.46%。
而放大時間范圍到證金公司近四年的業績情況來看,2016年的業績相較更早的2013年和2014年則應該屬於回落到正常水平,2015年度的業績基數較大是主要原因。公開資料顯示,證金公司2013~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14億元、31.32億元、64.06億元、23.63億元 ;同期凈利潤分別為7.70億元、21.81億元、43.79億元、18.19億元。
對於2015年業績分外靚麗的原因,上述機構資深人士表示,這與2015年上半年A股市場火爆行情有關,彼時兩融交易規模屢創新高,轉融通業務規模也相應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的融資融券越逐月增加,從2015年1月份的1.13萬億元增加至當年6月份的2.04萬億元;而如今截至2017年1月19日的兩融余額僅為8959.98億元。
轉融通利息收入一直是證金公司的主要來源。證金公司2013年~2016年近四年的利息凈收入分別為12.93億元、18.55億元、22.86億元、17.5億元。2015年的利息凈收入也相較較高。
不過,從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來看,2015年的該項佔比卻最低,僅為35.69%。而2013年、2014年、2016年的該項數據分別為94.29%、59.23%、74.06%。這里的關鍵因素則在於,2015年的業績主要貢獻力來自於投資收益,該項收入達到41.17億元。
查閱證金公司2015年度審計報告中的投資收益明細發現,這41.17億元的收入來自於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間取得的投資收益5.21億元、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的投資收益35.97億元。 而根據2015年審計報告描述,前者可能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及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後者則可能是因處置了長期股權投資,該公司通過多次交易分步處置對子公司股權投資直至喪失控制權。

Ⅶ 同花順股票行情 走勢同花順投資價值深度分析300033同花順最新利好信息

隨著注冊制的推進,以及漲跌停板幅度越來越大,在改革中,中國資本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且在居民財富不斷積累的情況下,對金融投資方面的需求也逐漸開始增多,這些都為互聯網金融IT企業帶去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下面就重點分析互聯網金融IT巨頭--同花順的投資價值。


在開始分析同花順前,我整理好的互聯網金融IT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互聯網金融IT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同花順產品及服務對接產業鏈上下游的各層次參與主體,最核心的客戶包括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上市公司等機構,也服務於眾多個人投資者,主要是做為各類機構客戶提供軟體產品和系統維護服務、金融數據服務等,提供投資理財分析工具、投資交易服務等為個人投資者,所以成為我國領先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


簡單了解公司基礎概況後,下面具體分析公司獨特的投資價值。


亮點一:流量規模領跑行業


同花順是我國發展較早的金融信息服務領域公司,在早期的時候,還通過同花順財經網站收獲到了很多的用戶,並積極布局移動互聯網。現在同花順移動端流量規模是東方財富等競爭對手難以追趕的。到2020年12月為止,同花順移動APP上的活躍用戶數量已經有3314.20萬人了,這個人數是東方財富移動端活躍用戶數的兩倍多。


並且,同花順的流量除規模大之外,粘性優勢在行業中也同樣突出。根據易觀千帆數據,2020年7月-12月同花順人均單日啟動次數分別為6.19、5.62、5.60、4.50、5.09、5.38次,遠超東方財富等同業公司。


亮點二:強大AI實力與豐富數據資源


同花順AI開放平台不斷前行,為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智能投顧等多方面產品服務,給銀行、證券等企業帶去更多更好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並積極拓展至生活、醫療等更多領域。結合同花順AI開放平台的數據,總共有30個核心技術服務,使用量包括三億人,同花順致力於打造基於人工智慧的產業生態。


同時,同花順還擁有業內領先、規模龐大、歷史數據豐富的資料庫資源,涵蓋了新聞資訊、宏觀經濟數據、行業經濟數據、企業研究報告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關鍵是能夠拿到宏觀經濟研究機構和專業行業數據公司等機構提供的授權數據。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同花順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同花順點評,建議收藏!



二、行業角度


在注冊制逐漸落地實施的背景下,A股市場有望進入注冊制時代,加上某些政策的改革,比如創業板放鬆單日漲跌幅限制,開創了為A股市場全新的發展渠道,互聯網金融IT企業的成長空間也更大了。


同時,隨著居民財富日益增長,居民對金融信息的需求持續上漲,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市場容量逐漸增加,大范圍增長金融投資和財富管理的供給,加快了互聯網金融IT企業的發展速度,行業未來可期。


總體而言,同花順是一家位居行業前列的金融IT企業,將藉助行業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花順未來表現值得看好。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同花順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同花順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同花順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12,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Ⅷ 國泰君安今天股票的走勢國泰君安股票個股分析國泰君安2021年投資價值

隨著中國居民財富的增長、各類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以及市場各項制度的逐漸完善,中國股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逐漸提升,這樣證券行業的發展就有不少的空間了。那麼我們今天的主角國泰君安——國內最大的券商企業之一,到底值不值得投資?接下來一起了解了解。


在開始分析國泰君安前,先分享一份整理好的證券行業龍頭股名單給大家,限時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證券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證券行業長期、持續、全面領先的綜合金融服務商。2011到2020年,國泰君安的營業收入的排名相連接續十年都占據前三,不僅致力於實現高質量增長,規模領先,在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方面挺注重的。從2008年到2021年,國泰君安連續十四年榮獲中國證監會授予的A類AA級監管評級,該評級是迄今為止中國證券公司獲得的最高評級。


明白了公司的基本情形後,我們來看一看這家老牌券商還具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亮點一:中國證券行業科技和創新的引領者


國泰君安十分看重關於科技這一方面的戰略性投入,針對自主金融科技創新進行一直推進,屬於將金融科技最先應用在證券行業的企業。研發了道合及Martix系統、優化數字化財富管理平台,對於企業機構客戶及零售客戶服務採取體系建設的措施,提升客戶經營能力。


對於人工智慧和知識圖譜應用進行不斷深化,促進了智能投研建設,建立完成了全資產管理系統,初步擁有場外衍生品業務技術平台,將交易體系布局擴大。具有突出的創新能力,它具備了領先其他企業的創新優勢。


亮點二:打造國際業務平台


在國際業務上,公司以國泰君安金融控股為中心構建國際業務平台,在香港主要通過國泰君安國際開展經紀、企業融資、資產管理、貸款及融資和金融產品、做市及投資業務。


另外在美國和新加坡等地也進行了業務布局,已建成了企業機構客戶及零售客戶及兩大服務體系,採用提供證券產品或服務的方式來獲取手續費和傭金收入,還有用證券或另類投資等方式獲得投資收益等。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國泰君安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國泰君安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


證券行業面臨著較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國企改革由試點逐步走向全面推開,將會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軍工、電信、石油、民航等領域的步伐,在股權並購、引入戰略投資者、資產重組等投行服務方面有一定的需求。二是社保改革加速長期資金入市,預計養老金入市能帶給A股市場6,000億元人民幣的增量資金,證券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的業務前景很廣闊。


三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加速落地期,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產業投資等要在綜合化的金融支持下才能運轉起來。幾乎所有國際投資者都可以進入中國股票市場,為證券公司跨境投融資服務帶來業務機會。


綜上來看,國泰君安作為券商行業的翹楚,隨著國內對金融的重視力度加大,未來還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想更准確地知道國泰君安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國泰君安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國泰君安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30,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Ⅸ 寫一篇題為「世界金融危機下,中國股市基本面分析」的論文,應該怎樣寫

金融危機是由一部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製造的,這幫人都是具有很強的理科背景,數學功夫、想像力都相當的了得,吃飽了整天沒事就開始搗鼓怎麼樣製造出復雜的、讓人很難以理解的金融衍生產品來,從博弈論的角度上來說,這些產品很多都是零和博弈產品,但是在金融分析師的改造下具備了存在的價值,有近幾年在中國股票市場上風生水起的Warrant,還有最近因為巨虧事件浮出水面的Zero Cost Collar以及Accumulator(音譯:I kill you later),從一個哲學的角度分析,存在即合理,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存在經過金融工程的改進在某個角度上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正如巴菲特在本世紀初語言的「大規模殺傷性的金融武器」,市場需要它們,但只是在它們正確發揮本來的設計原則的前提下需要,比如期貨的功能主要是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

應對危機,中國面臨四大問題:

第一,中國雖然出台了四萬億計劃,有「國十條」、「金融九條」、「國三十條」一系列的措施,現在的關鍵是2009年特別是上半年,以總需求拉動和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能不能迅速地生效?從第一季度公布的數據來看,GDP增長率6.1%,主要是因為四萬億投資的刺激。由於一季度投資額已經很多,如果要想保8%下半年投資額必須加大,全年投資額必將超過四萬億。

第二,結構調整能不能切實融於這次反危機行動中,能否到位?如果不到位,總需求的拉動可能不困難,能拉上去,但是最後還是重復過去的故事,還在干粗活,中國的製造業還在大量的生產過去那些低附加值的產品。中國的結構調整能否像奧巴馬那樣出台明確的東西,以結構調整作為拉動內需的主要推動力量,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第三,中國危機可能碰到的問題。中國在反危機措施下面臨的形勢與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是經濟體系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中國是由於外需問題,由於新《勞動合同法》問題,甚至可能也由於我們2008年9月之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問題,中國是實體經濟部門先出問題,金融部門除了股市之外,其他的部門情況都很好。所以中國碰到的問題與美國相反,實體經濟可能影響金融體系。

第四,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問題。多年前,中國搞西部大開發,後來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兩次大戰略的成效很不理想,其實責任不在中央,中央政府有積極性,地方政府也有積極性,但是這兩次大開發背後的東西要看到。掌握全國絕大多數貨幣金融資源的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系統,在內部評級中把西部地區劃在末尾,把東北好多地區劃為信用的D類和E類地區,有錢就往江浙投。因此,中國擴張內需的關鍵在於怎樣讓掌握大部分貨幣資源的銀行行動起來。隨著中央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政策的出台,勢必會有大量資金投向東北,有了資金的刺激股市應該會有一個很好的漲幅。

目前全球金融體系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2007年4月爆發以來的次貸危機使得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花旗認為2009年全球經濟會進入收縮狀態。金融行業調整與恢復的深度、范圍和速度仍然是影響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即使到2009年下半年,經濟收縮的速度有可能放緩,在2010年經濟如預期恢復之後,經濟增長率可能仍會在低位徘徊。」

顯然,花旗對於全球經濟的態勢較悲觀。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率與通脹率的預測,花旗認為2009年全球GDP增長率在0.5%,到2010年恢復到2.6%;2009年的全球通脹率在2.5%、2010年的通脹率為2.6%。其中,2009年GDP出現負增長的地區為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

2009年GDP增長率保持領先地位的依然是中國,花旗投資研究部認為不僅保八沒問題,而且會略高,達8.2%。

花旗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我們相信中國政府有能力實現其目標增長」,他表示,「財政收入和國企利潤在GDP中所佔比重居高不下,而大部分固定資產投資和銀行資產仍由國家控制,可見,盡管經濟改革已有數十年,但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並未削弱。」

盡管中國GDP能夠保八,但是企業利潤下滑無法避免,也就是說GDP可能軟著陸,但企業盈利只有硬著陸。中國在1998-1999年間和2002年遭遇了兩次通縮問題,通縮的原因在於出口疲軟、生產過剩。而現在外需的疲軟態勢比過去10年中任何時候更為嚴重,所以出口減少造成的產能過剩和通縮問題在當前的經濟低迷時期,挑戰更為嚴峻。而通縮對企業盈利而言是利空消息。對於中國股市的判斷,股價漲跌的因素更為復雜。盡管肯定會受收入不佳等負面影響,但流動性相對充足、經濟增長超出預期、估值便宜及風險偏好趨穩等將可能是重大利好因素,市場或在今年上半年就開始復甦。

盡管受到宏觀經濟調控和次貸危機的雙重影響,2008年中國A股市場延續了2007年末的下行走勢,但依然保持相對活躍並從11月份開始回暖。隨著各項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及其效果的顯現,投資者信心逐步恢復,市場有望在2009年展開震盪上行走勢。

2008年A股市場運行的基本特點

縱觀2008年中國A股市場走勢,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第一,股指大幅下調並於年末企穩。

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創紀錄的6124點以後,中國股市即進入下行階段,2008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延伸。但這一時期影響市場下行的因素更加復雜,除了市場自身調整要求之外,政府為防止經濟過熱而採取的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使投資者產生了未來經濟降溫的預期,同時,監管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抑制股市走高的措施。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08年A股市場總體下行。上證指數從2007年底的點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點,跌幅達到65.39%。此間,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曾探底到1625點的年度最低點。2008年在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排位中,上證指數跌幅僅次於俄羅斯的MICEX指數,位於第二,遠高於金融危機震盪中的美國和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英、法、德、日等國,因此,此輪A股市場的下跌,僅僅用國際金融危機是不能完全解釋的。如果以美國道瓊斯指數下跌的幅度29.42%為據來估算,假定2008年上證指數在點的基礎上也下跌同等幅度,那麼,其下跌的絕對數為1547.79點,上證指數的年末收盤點應當在3700點以上。因此,可以說,2008年的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范疇。

受A股市場下跌影響,與2007年相比,中國證券市場的融資和交易也跌幅下落。2008年境內融資減少了4386.58億元,跌幅高達56.80%;其中,A股IPO的融資額從2007年的4590.62億元減少到2008年的1036.52億元,減少了3554.1億元,降幅高達77.42%。與2007年相比,2008年的交易日增加了2天,但股票成交金額卻從460556.2億元下落到267112.6億元(降幅達到42%),股票成交數量從36403.76億股減少到24131.38億股(跌幅達到33.71%),這些下落幅度都超過了2000年以來的任何1年。

2008年總體下行的市場行情給投資者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投資損失,但此輪的市場走勢與2001-2004年的持續陰跌行情有較大不同。首先,2008年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對2006-2007年將爆發性行情的理性修正色彩。2007年前10個月上證指數上漲126%,最高超過6000點,這種上漲速度在全球股市都非常罕見,在中國股市歷史上也不多見。雖然當年國內外經濟景氣狀況較佳,股權分置改革基本結束,市場流動性充裕,但無論基本面發生如何重大變化,都不足以支撐股市以如此速度上升,更難以支撐股指繼續上漲,股市向下調整是必然的。其次,2008年市場下行並沒有引致成交量的歷史新低,市場仍然保持一定活躍度。2008年上交所周均成交量351.6億股,低於2007年的526.1億股,但高於2005年(190.5億股)和2006年(230.1億股),是中國股市歷史上周均成交量第二高的年份。交投活躍表明市場調整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投資者信心,場內仍然存在大量買盤承接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拋售,這是日後股市回暖的重要原因。第三,2008年股市調整的低點接近於2006年年末的水平,並沒有嚴重損失掉2006年股市上漲的成果。如果捨去2007年股市爆發性行情所造成的指數虛高,那麼2008年11月市場調整結束後,可以看作是承接2006年牛市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A股市場的走勢受到歐美股市的明顯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股市動盪在2008年下半年對於中國股市的影響日益明顯。2008年歐美股市的走勢對中國A股市場走勢的影響有著加大的效應(這種影響的內在機理和機制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隨著次貸危機的深化和歐美各國政府救市措施陸續出台,歐美股市的波動幅度加大。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經濟衰退的預期對於股市投資者的心理影響逐步加強。自2008年9月份起,A股市場緊跟歐美股市的趨勢逐漸形成,這成為A股自年初以來股指跌去60%以後繼續下探的重要原因。跟隨走勢持續到年末後才逐步發生改變。事實上在A股市場提前進行了幅度遠大於歐美市場的調整以後,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經偏低,這個時候市場繼續跟隨歐美股市下探,缺乏基本面依據。

第三,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2008年中國股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股本規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市公司從2007年的1530家增加到1604家,市場總股本從1.42萬億股增長至1.89萬億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從4946億股增加至7000億股。年末股市總市值12.4萬億元,流通市值4.7萬億元。雖然低於2007年水平,但仍高於2006年水平,這是繼2007年之後中國股市第二大融資年份。另一方面,股權分置改革所產生的限售股解禁和2007年新股上市鎖定的逐步解除,使市場中的上市流通股本總量有所增加。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到2008年年末股改產生的限售股份共4682億股,其中1364億股已經解禁,佔比達29.1%。未來限售股份還會逐步解禁,從而增加上市流通股數量。股本結構的變化不僅擴大股市流通盤規模,而且將對上市公司股價產生進一步影響。

第四,市場平均市盈率下探至歷史低點。

股指迅速回調擠除了2007年市場大漲的虛高成分,股票平均市盈率在2008年10月末降至12.86倍,是1996年以來的最低點。此後,隨著市場回暖,市盈率有所回升,到2009年2月16日,市場平均市盈率達到了17.74倍。市盈率不是股票估值的惟一可靠依據,但從這一指標可以發現,股市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預期比較消極。但是,如果認真審視和對比分析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很難得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將全面陷入極度惡化的結論。暴跌之後,股價有可能被低估了。市場平均市盈率從66倍跌到13倍,只用了1年的時間,這種非同尋常的變化原因何在?難道在這1年中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至於投資者必須大幅調低全部上市公司盈利預期嗎?通過分析最近3年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我們發現上市公司財務狀況並沒有發生普遍惡化的現象。2006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5.1萬億元,同比增長19%。2007年由於大盤股集中上市的原因,這一指標迅速達到7.8萬億元,同比增長52.9%。2008年各季度上市公司主營收入保持基本穩定,表明市場總量指標受新股發行影響較小,各季度主營收入介於2.6-2.9萬億元之間。營業利潤逐季有所下降,從一季度的3028億元降至三季度的2440億元,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確實出現了下降趨勢,但上市公司利潤的下降幅度有限,而且總體來看各項財務指標相較2007年仍有一定增長。2008年前三季度的主營收入、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已經超過或者接近於2007年全年水平,可以肯定2008年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將超過2007年,只不過增長幅度有所收窄。因此,可以說,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並不支持市盈率大幅調降,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股價可能處於被嚴重低估狀態。

第五,投資者信心保持穩定。

2008年的股市大幅下滑,盡管對投資者信心產生了較大沖擊,同時也有一部分投資者作出了離場的選擇,但與前一輪熊市不同的是,此次市場回落並沒有完全抑制新投資者的進場熱情。2008年新開A股、B股和基金賬戶數合計達到1664萬戶,雖然低於2007年水平,但仍相當於2006年的3倍。從歷史上看,新開賬戶數量與股指的變化存在跟隨關系。在股指回落年份,新開賬戶數量會減少,在股指上漲的年份,新賬戶會增加,這一跟隨效應在2007年表現得尤為明顯。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96.7%,新開賬戶數也從2006年的538萬戶,暴漲至6057萬戶。可見,新賬戶數量與股指之間的這種跟隨關系在2008年依然存在。隨著股指的逐步回落,新開賬戶數量也穩步減少,但仍然維持了一個相對較高的絕對水平。11月份股市啟穩之後,12月新開賬戶數量又迅速從11月份的77.7萬戶增加到108.7萬戶。

當然,投資者新開賬戶數量並不一定意味著進入股市的資金總量凈增長。在股市回落階段,新投資者進場的同時,可能會有大量老投資者離場。雖然缺少直接數據說明2008年股市資金流入和流出的真實情況,但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布的月度投資者持倉報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走勢。從圖7中可見,根據該公司統計,A股持倉賬戶從2007年6月的3432萬戶,穩步增長至2008年7月的4789萬戶,此後持倉賬戶數量有所回落,但一直維持在4700萬戶以上,持倉賬戶佔全部賬戶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持倉賬戶數量的增加雖然不能說明進場資金量絕對增加,但至少可以說明進入股市的投資者數量是增長的,而且持倉投資者仍然具有相當的資金實力,2008年11月和12月的股市回暖之際,持倉投資者總量沒有明顯增加,表明本輪反彈行情主要是現有投資者繼續增加投資而形成的,行情初期基本可以界定為「自我解圍」式反彈行情。投資者的損失承受力和再生能力是考察一個市場成熟度的重要指標,而下半年中國A股市場投資者人數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出現市場回暖的事實說明,A股市場現有投資者群體的投資能力已經可以支撐市場在回落期穩定運行,投資者群體正日益走向成熟。

2009年股票市場走勢展望

2009年是中國經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一年。發達經濟體短期內不太可能從危機中恢復,面對不利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有力舉措,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將對資本市場產生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同時,尚存的制度性缺陷和新的改革措施也將繼續從不同著力點影響市場運行。

宏觀經濟因素。國際經濟方面,金融危機對於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已經產生深遠影響,2008年美國GDP累計值同比下降0.2%;3季度歐盟GDP同比增長0.6%,日本GDP同比下降2.1%。12月,美國工業產值同比下降7.8%,歐盟下降12.7%,代表發達經濟體經濟景氣度的OECD綜合領先指標延續了年初以來的持續下跌走勢,降至92.9,較上月回落1.1,較上年同期回落8.2。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截至2009年2月1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已降至每桶34.44美元,銅、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也在低位徘徊。世界銀行預計2009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將為-0.1%,2010年可恢復至2%;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則分別為4.5%和6.1%,其中,中國為7.5%和8.5%。

中國經濟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到四季度經濟增長率低至6.8%,全年經濟同比增長9.0%。工業全年增長12.9%,其中11月和12月份僅增長了5.4%和5.7%。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萬億元,同比僅增長4.9%。2009年1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3%,顯示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出現萎縮跡象。宏觀經濟增速回落態勢將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預計2008年四季度將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從而拖累全年盈利水平。2008年年末開始,國家刺激經濟的4萬億投資計劃陸續啟動,鋼鐵、汽車、紡織、裝備製造業等支柱行業的國家振興計劃出台,為2009年保持經濟繼續穩定增長創造了條件。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助於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但總體上應適當調低2009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預期。

關於資金面因素。由於對中國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和宏觀緊縮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上,對銀行體系的沖擊比較小,因此,2008年中國的銀行體系仍然表現出較強的信貸投放能力。2008年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余額從年初的27.8萬億元增長至年末的32萬億元。與此同時,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也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年末企業存款余額16.4萬億元,增長13.1%,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2億元,增長26.1%。在發達國家銀行體系大規模去杠桿化和收縮信貸的形勢下,中國銀行體系能夠保證信貸規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長,緩解企業在不利條件下的財務困難,體現了中國銀行體系長期穩健經營和國家宏觀調控的實際效果,同時,企業和居民存款的增長,為二者順利度過經濟調整期儲備了資金。當然,一般來說過於寬松的資金面有可能催生資產價格泡沫,但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已經預先進入調整期的情況下,今年國內資產價格再次飆升的可能性不大。

關於政策因素。克服金融危機影響,全力擴內需、保增長是2009年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就資本市場而言,保證市場穩定運行應是2009年管理層的主要目標,各種改革措施和新金融產品的推出都必須與此目標保持一致。在這一大背景下,管理層對於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的推出將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從而使得2009年資本市場在制度層面出現重大調整的可能性降低。

2009年A股市場的可能走勢。2008年的中國股市跌幅遠遠超過了歐美等嚴重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同時,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此,可以判斷,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狀態。在2008年9月以後,隨著存貸款基準利率的不斷下調,在A股市場中存在的幾百隻市盈率5倍左右的股票,其年收益率大致是1年期存款的8-10倍。這意味著,A股市場已具有重要的投資價值。曾幾何時,在2006年(尤其是2007年)股市大幅上揚以後,一些人後悔不已地感嘆,2005年入市的好時機已今生不再,但面對2008年後期的行情,可以發現,在最好的投資時機來臨之時,許多投資者還在觀望,等待著所謂底部的出現。實際上,所謂的股市下跌底部,常常只能在股市上行之後、回過頭來看才能發現;即便在股市運行中底部形成,在此底部能夠成交的股票也極為有限,並非人人可以買到,因此,希冀於底部購股,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也往往不能如願,更不要說,個人投資者了。既然A股市場屬於「嚴重超跌」,在宏觀政策放鬆和股市政策從松的背景下,2009年它就有著超跌「補漲」的內在要求。如果在2009年下半年,實體經濟走勢能夠比較回升,那麼,這種「補漲」還可能繼續展開新一輪的上行行情。因此,2009年A股市場總體走勢是上行的。

Ⅹ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4.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先向銀行還本付息,剩下的才是利潤。當企業連銀行利息都付不出時,根本無法向國家上繳利潤了。國家作為所有者從國有企業獲得的凈收入佔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78年的51%,下降為1990年的6.34%,1993年則為-138.4億元,1994年為-254.2億元(吳曉靈,1995)。國有企業上繳稅收占同期稅收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1978年,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上繳的稅金,占當年各項稅收的54%;1991年下降為42.1%,1992年為42.7%,1993年為38.5%,1994年為39.9%。

5.國有企業行為扭曲。目前,國家銀行約有70%的貸款是以較優惠的利率貸給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獲利的捷徑就是要貸款。國家銀行1995年底的貸款余額近4萬億,其中70%貸給國營企業,即28000億。假定貸給國營企業的平均利息比市場利率低8個百分點,那麼每年國家銀行通過優惠貸款給國營企業的利息補貼就是2240億元。所以國有企業的注意力主要不是放在改善經營提高效率上,而是放在爭取貸款上。

6.非國營企業行為不規范。非國營企業中三資企業的資金來源狀況較好,除三資企業以外的非國營企業的資金問題一直沒有規范化。首先是資本市場對他們不開放,靠發行股票或債券直接獲得資金的可能較小。這些企業要發展(而且往往他們有較好的項目),需要資金,就打得銀行的主意。他們不得不使用各種辦法來爭取銀行貸款,經常跨越合法線,破壞了金融秩序。

7.銀行行為不規范。我國目前利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老百姓儲蓄多少,銀行系統必須收多少。同時銀行貸款的風險越來越高,國家規定的貸款利率太低,商業銀行不願意放貸。 由於國家牌價貸款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於是出現了尋租等不規范行為。

四、改革的突破口在金融,金融怎樣改?

中國的改革在尋找新的突破口。筆者認為突破口在金融改革,因為目前我國經濟矛盾的交點在金融上。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是負債率高,資金緊,矛頭指向銀行。企業相互拖欠嚴重,信用瓦解,經濟秩序混亂,誰來負責?銀行系統。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險體系,需要對企業和個人收入和經濟往來進行記錄、監控的信用統計,又是非銀行系統不可。改變企業高負債的狀況需要建立資本市場,還是金融問題。可以說,新的金融體制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沒有它,其它現代市場經濟杠桿都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而中國的金融體制和服務滯後,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金融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金融改革應看清一步走一步。首先,積極開展金融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這是新金融體制的基礎。第二,要盡快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利率配置資源的杠桿作用,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尋租的根源――牌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差。第三,積極發展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提高銀行資產質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妥發展中國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馬上大規模放開。

金融改革應從金融服務做起。中國現行服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距甚遠。在個人服務方面,中國居民工資的銀行直存率,個人支票持有率等金融服務指標遠遠落後於與我們收入相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企業服務方面,中國的銀行劃帳轉帳、票據貼現、支票清算周期等項基本服務都不盡人意。外匯業務也是如此。要盡快增加城市工資直存比例,發展個人支票服務。個人支票可首先用於象房租、水電、電話費和子女學費等安全業務上。工資直存、支票和信用卡業務都有利於對企業和個人的收支進行記錄和監督,為最終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稅收體系打下基礎。改善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方式是引入競爭。中國各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應當進一步加強,並適當加快引入外資銀行。 逐步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麥金農和肖(1973)證明了在利率被壓低的經濟里,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儲蓄會減少。在資本利用方面,由於利率低,許多項目都爭著要貸款。

銀行很難區分哪些項目是最好的,增加了銀行選擇貸款對象的成本。因此利率被壓低會阻礙經濟成長。而在高利率下,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在貸款決定做出之前發生。利率高,有些企業(特別是軟預算約束的企業)會毛遂自薦。這些企業根本就不打算還錢,所以利率高篩選不掉他們。道德風險在企業獲得貸款以後可能發生。中國的企業是負盈不負虧的。有些企業在拿到貸款後不按預定方案投資,而是把資金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如果項目投資成功,企業獲高利潤;如果項目失敗,反正是虧銀行的錢。在利率高時,企業這種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

大力發展抵押貸款和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市場。到1995年底,中國城市有5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金融時報,1996.6.24)。我國城市目前滯銷房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只談抵押貸款問題。抵押貸款市場分這樣幾個層次,第一,由銀行向購買者提供抵押貸款。第二,由銀行將各種抵押貸款合同分組,加以標准化,然後以這些抵押合同為擔保發行債券。第三,由中央政府出面制定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設計標准抵押貸款合同,建立抵押貸款保險公司,然後對劃定范圍內的抵押貸款標准合同進行保險。國家的保險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減少交易費用,使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的二級市場健康發展,大大提高抵押貸款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美國政府大規模介入抵押貸款市場是30年代大危機時開始的。那時美國有數以千計的金融機構有抵押貸款業務,合同不一,規模不同,可謂五花八門。中國現在的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格局比美國當年好得多。美國80年代發生的儲貸銀行危機,日本90年代發生的住宅金融危機都不足以論證中國目前不應發展抵押貸款。只要管理得好,開展規范的商品房抵押貸款業務很可能提高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

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市場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有要求資本市場的內在動力。開放資本市場有風險,但不開放風險更大。不開放資本市場,中央把得很死,造成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起來對付中央。中央開放一塊,地方政府和企業就把它搞亂。象國債回購本來屬於貨幣市場的業務,企業卻用來作為長期融資手段,用於長期的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要求如同洪水,僅靠堵是不行的,疏導、規范這種需求才是長久之計。要積極發展中國急需的用來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操之過急。

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股份制改造是不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道路?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曾經對1995年我國上市公司情況做過一次調查分析,1995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滑坡,利潤大幅度下降。1995年在深滬兩大交易中心掛牌的3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74%,遠遠低於同期我國銀行存款利率。其他指標,如稅後利潤,每股稅後利潤等均不如人意。一向經營業績好,素質高,經過精挑細選的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榜樣。這一報告至少提醒我們,認為經過嚴格篩選上市的公司的經營機制已經得到轉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國家體改委生產司司長吳天林199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日金融證券研討會上介紹了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情況。中國共有股份制試點企業3.6萬多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9000多家,從業人員716萬,股本總額5970億元,其中國家股佔43%,法人股佔25.10%。吳天林報告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通過股份化改造顯著增強,1994年9000多家股份公司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42.4%,1995年可統計的1600多家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12.5%。第二,公司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4年股份公司中有107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有62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服務企業。1995年以來,深滬上市的323家公司的平均凈資產總額5.76億元/戶,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固定資產凈值平均為9294萬元/戶。1995年在深滬上市的股份公司平均稅後利潤為6338萬元/戶。第三,開辟了國有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降低了企業資產負債率。據對全國9000多家股份公司統計(包括境外上市和發行B股企業),共向社會籌資約1500億元,向內部職工籌資約350億元,籌集外資約600億元。直接融資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首批境外上市的九家企業,改制前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0.9%,1995年改制後為36.7%。對全國1600多家股份公司初步統計,199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7.8%,比同期全國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低10個百分點。

許小年(1996)分析了深滬兩市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與股權結構的關系發現,公司業績與國有股比例成反比,與法人股比例成正比,與個人股比例沒有顯著的統計關系。他認為國家股形成不了對企業的有效監督與制約,國家股所有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缺位。法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積極性也有能力去收集信息,監督企業,因此法人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好。但個人股與企業業績無關則比較難解釋。

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也存在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企業不能按時還本付息。據估計,目前約有60%的企業債券還本付息困難。發行企業債券時是由銀行擔保的,所以國家銀行不得不替企業先墊付還債資金。這些問題使得企業債券的進一步發展、二級市場的建立時間表向後推遲。

中國未來幾年進一步發展國債市場的潛力很大。中國目前國債余額不足GDP的10%,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相差甚遠。如果說改革的前十幾年中央政府從貨幣化拿到了一大塊資源,從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末,中央政府將從發展國債市場上拿(借)到一大塊資源。發展國債,使得國債余額佔GDP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是優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一步發展公開市場業務的需要。與此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國債基金,以解決買賣國債難,用不同債種分散風險等問題。

雖然起步不久,中國的資本市場已在市場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盡管股票債券與中國金融資產總量相比還是很小的百分比,但中國資本市場的雛形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