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國農科技股票環境分析
擴展閱讀
民生銀行股票分紅比例 2024-09-28 16:57:36
人民網股票代碼多少 2024-09-28 16:56:58
映翰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2024-09-28 16:32:07

國農科技股票環境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5-29 03:57:04

A. 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 現代農業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洞悉當前形勢,農村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批農業人口非農化,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預計到2020年前後下降到35%左右,中國正在加快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步伐等。這些因素將對我國農業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是農民經營土地規模相對擴大,有利於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經營,增加農民勞動者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即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了巨大的勞動力空間,同時也對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出挑戰。

從目前發展形勢看,毋庸置疑,中國正在醞釀一場新的農業革命,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國農業將有以下重大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從貢獻型向國家補貼型轉變,農業家庭化經營向農業產業化經營轉變,資源粗放經營向資源密集的集約經營轉變,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等。每一個方向上的轉變都帶有同等或更大的利益;每一個方向的轉變都為革命的種子提供充足的陽光與雨露;每一個方向的轉變都促進現代農業格局的形成。到2020年,我國農業以高產·優質·安全·生態為目標,以現代科學技術與物質裝備為手段,將以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機械和工程技術等科學技術為支撐,形成現代農業基本格局,初步實現農業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成為支撐農業增長的動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不僅受資源的稟賦,更重要的是依賴科技發展水平。今後十幾年,世界農業科技優先發展的科學領域包括: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節水農業與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農業產品加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和農業管理科學等。

農業科技研究領域與方向:

農業生物技術:種質資源的創新;植物遺傳育種;植物高效生產;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免疫診斷等方面。

信息技術:農業專家系統;精確農業;虛擬農業;農業智能決策技術;農業系統數字模擬技術;農業信息分析採集技術;農業信息網路體系集成技術等。

節水農業和節水灌溉技術:雨水蓄集工程;旱地蓄水保墒耕作技術;溝灌技術;膜上灌溉技術;噴灌技術;滴灌技術;補灌措施;化學調控技術等促進節水農業技術向著定量化·規范化·模式化·集成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

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農業廢棄物即使大污染緣又是個大的生物資源。1.形成以「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的一個全程治理的運行模式。2.使更多的廢棄有機物進入農業生物是循環體系,以保障土壤肥沃與可持續發展。3.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產業。

農產品加工技術:從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出發,加大農業產品產後處理和加工增值技術開發應用。包括農產品產生的精選·分級·保鮮·貯藏·烘乾·包裝新技術開發應用。建立全冷鏈技術,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和效率。

設施農業技術:農機與設施的全套裝備技術;節水灌溉新材料與設備;環境友好緩釋控釋肥料;新型可降解地膜合棚膜等。

管理科學技術:加強管理科學在農業中應用研究,從宏觀層面重點在提升農場品國際競爭力資源持續利用等方面;在微觀層面重點在提升經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最後還需強調的是,農民科技文化無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低,業務素質差,嚴重製約著勞動效率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民增效。當務之急必須培養出成千上萬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B. (2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表(明代以前) 註:英國學者羅伯特·坦


(1)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農學等史書典籍以文字記載著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成果,使中華農業科技得以傳承,是中國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4分) 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獨樹一幟,長期處於世界前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4分)
(2)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古代中國知識分子落後思想和傳統農業經驗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近代農業的衰微。(4分) 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我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文化政策是近代農業科技走向落後的重要原因。(4分) 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忽視了農業生產者的主體地位,不善於向勞動群眾學習是中國近代農業科技落後的重要因素。(3分) ④價值現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封建專制思想和對古代先賢的盲目崇拜禁錮了人們的科技創新精神和科技進步。(3分) (註:每問答案合理即可給分,有關鍵詞即可適當給分。)

C. 農業科技成就的資料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的國家,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業發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養話了佔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一、中國農業發展與成就
從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國民經濟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發展計劃。可以說,每一個發展計劃的實施都使中國國民經濟的實力,也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重大發展。2001年是中國實施第10個五年發展計劃(即"十五"計劃)的第一年。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 5.08億噸,比 1978年增加兩億多噸,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噸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產糧國。1978年以來;畜產品和水產品產量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1999年,肉類產量5953萬噸,蛋類產量2080萬噸,奶類產量790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產品產量4100萬噸,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農產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鄉鎮企業有2000多萬家,從業人員I.3億人,增加值25000億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實現利潤5580億元,上交稅金1750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創匯的I/3、工業增加值的1/2、農村社會增加值的2/3、農民收入的1/3來自鄉鎮企業。
3、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1978-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374%;貧困人口由2.5億下降到3400萬:貧困發生率26%下降到不足3%;農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明顯進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村委會選舉已形成比較系統的規范,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國農村從總體上進入了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
4、農業國際合作與交往發展迅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共達100多億美元,還引進了大量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種苗以及大批農業科技成果。1999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17億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國農業科技的國際交往也發展迅速,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有了農業交往,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同時中國還同13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有密切的關系;並積極開展了雙邊合作。
5、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五個方面的深刻變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突破了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全面活躍農村經濟。三是突破了統購統銷制度,市場調節農產品供求、配置資源的作用顯著增強。四是突破了單一集體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農業生產上的指令性計劃,實行指導性計劃。改變了政府調控農業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綜合運用的農村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二、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分析
1、中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點
一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國民經濟的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三是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過去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需求和環境約束;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一體化經營步伐加快,混合經濟趨勢顯現;五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六是金融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增強;七是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並重,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創匯率的產業和產品的新階段轉變;八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價格的提高,向根據市場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2、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如下機遇:(1)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松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給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3)加入WTO後,將有利於中國農業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4)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同時,也應看到,世紀之交中國農業面臨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後,中國農業將面臨國外優質、廉價農產品的沖擊,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將會受到一定影響;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距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邊際效益下降,農民增收壓力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繼續增加,就業壓力加大,對採用新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產生不利影響。
三、中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與展望
1、中國農業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增強了通過推廣良種實現農業增產的潛力;光、熱、水、士等資源利用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生物病蟲害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農業生產損失;農業綜合、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農業科技信息的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信息服務。
"九五"期間,中國農業科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並取得了累累碩果。其中,十項重大科技進展最為突出,它們是強化生物技術和常規技合,培育出大量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篩選出一批種質資源,整體育種水平得到提升;中國超級稻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在試驗田畝產近800公斤;(3)單,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研究及應用處於國際先進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研究,構築了中國面向21世紀的"五大作物"生產技術平台,為中國未來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儲備;(5)日光溫室節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促進了冬季設施蔬菜、果樹和花卉生產,完善了周年設施園藝生產技術體系;(6)棉鈴蟲、褐飛虱遷飛規律研究為提高主要稻棉害蟲的預測預報和蟲害控制技術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診斷與監測方法取得豐碩成果;(8)新型飼料及添加劑的研究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社會生態效益顯著;(9)農業信息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10)農業持續發展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研究確定了農業用水的戰略目標和節水的技術重點,肥料高效施用調節技術大面積應用。
2、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必須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領域及技術政策進行戰略調整:
--為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技術支撐;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速小城鎮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技術支撐;
--為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為大幅度地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技術支撐;
--為推進農業集約經營的增長方式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
對農業科技重點領域進行重大調整,要按照先進性、關鍵性、基礎性、實用性原則,篩選農業科技發展重點領域。要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並重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或技術體系、處於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或技術體系以及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組織實施"十大科技行動":
--實施作物良種科技行動,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實施優質高效畜牧水產科技行動,加速養殖業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進程;
--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行動,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節水農業科技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實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行動,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動,遏止重點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實施農業高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科技行動,推進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提高農業科技整體水平;
--實施農業區域發展科技行動,開發區域優勢產業和發展特色農業;
--實施農業科技能力建設行動,增強我國農業科技的實力和後勁;
--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
四、以農產品產後保鮮、貯藏和加工為突破口,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
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科技為依託,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產品和品種結構,穩定糧食生產,提高品質和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林業和水產業,積極發展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深加工。要轉變觀念,推動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食品製造業轉變。要通過現代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價值。要實現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製造業形態的轉變,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加強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農產品的保鮮、儲運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最終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加以解決。應通過內引外聯的形式,研究和開發出各種成熟適用的保鮮新技術,並因地制宜地通過農業產業化擴散科技成果,推動整個行業技術進步。要根據世界農產品保鮮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農產品保鮮市場需求,站在行業的高度,確定保鮮產業的重點開發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決農產品產後加工諸多環節的問題,要進一步發揮國家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技術創新、成果推廣與轉化等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大力加強農產品檢驗和測定標准化、科學化等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科技隊伍的建設,以便能夠及時引進、採用、組裝和配套各種高新技術、適用技術和設備,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同時,還應強調市場對研究與開發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良性循環,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

D. 如何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E. 職業環境如何分析

職業環境從以下四方面分析:

1、行業分析:如XX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人業匹配分析。

2、職業分析:如XX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要求、發展前景、人崗匹配分析。

3、企業分析:如XX單位類型、企業文化、發展前景、發展階段、產品服務、員工素質、工作氛圍等,人企匹配分析。

4、地域分析:如XX工作城市的發展前景、文化特點、氣候水土、人際關系等、人城匹配分析。

(5)國農科技股票環境分析擴展閱讀:

職業的特徵:

1、職業的社會屬性。

職業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分工現象,它體現的是勞動力與勞動資料之間的結合關系,其實也體現出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勞動產品的交換體現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

這種勞動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的關系無疑是社會性的,他們之間的勞動交換反映的是不同職業之間的等價關系,這反映了職業活動職業勞動成果的社會屬性。

2、職業的規范性。

職業的規范性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職業內部的規范操作要求性,二是指職業道德的規范性。不同的職業在其勞動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操作規范性,這是保證職業活動的專業性要求。

當不同職業在對外展現其服務時,還存在一個倫理范疇的規范性,即職業道德。這兩種規范性構成了職業規范的內涵與外延。

3、職業的功利性。

職業的功利性也叫職業的經濟性,是指職業作為人們賴以謀生的勞動過程中所具有的逐利性一面。職業活動中既滿足職業者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只有把職業的個人功利性與社會功利性相結合起來,職業活動及其職業生涯才具有生命力和意義。

4、職業的技術性和時代性。

職業的技術性指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每一種職業往往都表現出一定相應的技術要求。職業的時代性指職業由於科學技術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習慣等因素的變化導致職業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性。

F. 農學的就業前景到底怎麼樣

農學專業的就業前景:

農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

農學專業就業崗位包括:區域經理、農業技術銷售培訓生、銷售代表、銷售經理、農藝師、大區經理、化肥銷售經理、區域銷售經理、銷售代表浙江江蘇安徽、業務員、銷售工程師、化工銷售代表市場營銷專員等。

G. 互聯網 有機農業項目計劃書應從哪些方面寫

有機食品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 第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受到綠色非貿易壁壘的限制,有機食品的發展能與國際接軌,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在近幾年內將有很大發展。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了解決有機產品需求不斷增多的問題,生態有機農業科技研發基地應運而生,建立有機農業研發基地的春天已經到來。 1.3項目發展前景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北京市「十一五」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園區招商引資所形成的產業資源,馬池口村生態有機農業產業基地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將園區建設為:現代有機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樞紐,高新有機農業技術、品種及資源的展示平台;強勢有機農業企業的孵化中心;現代有機農業文化的交流窗口。通過高新科技的開發、應用、示範和推廣,吸引國內外研發機構入駐,建立小規模示範基地,開展跨科學、多領域的橫向合作,開展有機農業全程技術研究、咨詢和技術服務。並開展中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基地技術服務、基地認證服務、有機農產品開發、有機農業行業技術人才培訓、有機農業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為推動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北京市發展有機農業產業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全國農業創新中心,一貫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北京農業產業在整合資源、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展。 北京的市場優勢、技術優勢、組織資源優勢都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持。北京擁有眾多的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學和研究所,如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系統、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從業農業技術人員近11萬人,農業技術水平在全國首屈一指。全國農業產業規劃政策制定監督與管理中心全部集中在北京,具有獨特的監管與審批中心地位優勢,產業發展組織資源高度密集。針對北京市發展有機農業產業的各項優勢,結合園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馬池口村生態有機農業科技研發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將逐步完善創新、認證、監管、研發、流通、服務六大功能,立志成為全國有機農業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和總部基地的聚集區。 1.3.1項目必要性及依據 高新科技研發基地需要有適宜的外部環境,需要以國際大都市為依託,具備與國際接軌的交通、通訊、金融、商業、技術、人才、市場、政策配套等外部環境,馬池口村位於昌平新城中部,東側為京藏高速公路,西部為京包高速公路,南臨六環路,中部有區域性公路干線,交通極為便捷;城市幹路與南部國家工程創新基地及北部昌平老城區、昌平科技園園區等重要功能區緊密相連,有利於引 導技術研發與服務、商業物流、教育等生態友好型的產業向本地區輻射。京藏高速兩側集聚的大量的科教、研發、生產的高科技實體所組成的中關村高科技走廊、沙河高教園區、昌平科技園等為馬池口村建設生態有機農業科技研發總基地提供良好區位優勢。 1.3.2項目建設規模及內容 1.3.2.1項目建設規模 該項目預估用地約600畝,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發展的原則,構建一個國際一流的有機農業研發系統、綠色生態系統於一體的科技研發基地。 1.3.2.2項目內容 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創匯、高市場佔有、高關聯度的生態有機農業科研總部基地。根據「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滾動發展、形成規模」的原則,重點支持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有機肥有氧發酵和活性堆肥技術;厭氧發酵追肥技術;綠肥的種植技術;有機作物的輪作、間作技術;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生態環境改良技術;天敵保護、增值、招引和釋放技術;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技術;病蟲害誘集、驅避技術;物理防護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環境監控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努力形成集團優勢、規模優勢和集體競爭優勢。 1.3.3產業基地功能區劃分 基地主要由兩類功能區組成,如圖: 研發與企業孵化區 示範區 示範區 研發與企業孵化區:吸引國內外有機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入園建立研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建立一批關鍵技術的放大平台,加速生態有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孵化出具備產業化開發條件的技術成果和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 成果轉化區:引進和新建一批企業,針對不同有機農業產品,建立產業化開發和示範基地,帶動園區快速發展。馬池口村地勢平坦,地力肥沃,適宜培育各種有機作物和食品。 1.4項目競爭情況分析 1.41該科研基地經營戰略SWOT分析 S— 優勢 說明 1、交通便利 東臨京藏高速公路,南鄰六環路,西部為京包高速公路,中部有區域性公路干線 2、投資商資金充足 遠辰 3、區位占優勢 馬池口村位於京藏高速產業走廊核心位臵,有利於引導技術研發產業想本地區輻射 4、周邊組團經濟輻射 中關村高科技走廊、沙河高教園區、昌平科技園等為馬池口村提供良好經濟輻射 5、政策扶持 發展有機農業認證周期長,投入大,政府政策推動有機農業科研應用成果 1.42行業競爭及經營環境分析 根據市場調研分析、資料分析和實地考察,可初步做出如下結論:北京市昌平區寫字樓資源十分密集,昌平區科技園、中關村高科技走廊、未來科技城、小湯山農業示範園等,他們以絕對綜合優勢領先,鑒於馬池口村面積有限,產業園的綜合競爭力與這些園區相比差距很大,競爭不在同一水平。 但是,生態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的實施,引進各種現代先進的有機農業設備、有機農業科技實驗室,為基地內的各種有機農業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充分發揮產業園區功能,吸引國內外有機農業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入駐,突破土地面積局域限制,是馬池口村科研基地項目的突出亮點。 W— 劣勢 說明 1、政策社會環境 不處於昌平區重點規劃的產業園內 2、面積過小 農業規劃面試600畝,這與現有產業園或基地規模相比,相差很遠。 3、高壓線對基地規劃用地分割嚴重 高壓線不易移動,對馬池口村科研基地空間發展有不利影響 4、公共關系劣勢 未建立良好的區域公共關系與品牌社會形象,市場認知度低 O—機會 T— 威脅 1、國內沒有形成規模的有機農業產業園; 2、基地效應容易招商 3、舊村改造易於規劃 1、周邊昌平科技園相對強大 2、與周邊科技園同質化現象 3、現有土地面積限制發展 4、周圍村莊環境與改造後面貌不匹配 1.5項目經濟指標分析 1.5.1項目總投資與資金籌措 園區建設期3年(2011-2014),企業孵化中心和示範區總投資5億元。 園區資金來源包括業主和其他受益人自籌、申請國家投資和銀行貸款三部分,其籌措的主要途徑: (1)承擔單位自籌資金(含招商引資)25000萬元,占園區總投資的50%; (2)申請國家投資10000萬元,占園區總投資的20%; (3)申請銀行貸款15000萬元,占園區總投資的30% 。 1.5.2經濟效益 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5億元,隨著企業的不斷進駐,大約五年能收回全部投資。 1.5.3園區社會效益 通過生態有機農業高新技術的示範、推廣與應用,推動北京市現代有機農業與有機農業產業化進程及有機農業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擴展並加快有機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的范圍及速度,提高區域內有機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生產力水平。通過建設專業科技園,帶動主導產業的領先發展,並通過示範推廣與輻射,廣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以現代有機農業科技及特色有機農業資源輻射廣大的區域,為北京乃至全國有機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1.5.4園區生態效益 園區建設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建立復合型生態經濟良性系統為突破口,以優勢特色產業平台建設為切入點,從規劃布局、產品流程及環境管理全過程貫徹生態、環保、無公害理念,在馬池口村建立特色顯著、效益突出、經濟可持續的產業經營體系,為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科學的工程示範和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