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怎麼引發的
去年的之所以稱為次貸危機是因為那隻是因為次級債卷引發的主要只局限於美國國內的一場金融危機而且並沒有什麼大公司破產危害性不算很大!!
之所以今年稱之為華爾街金融風暴,是因為本身次級債卷是個風險很高的投資,但是華爾街的許多銀行卻把他的投資級別打的很高讓人們認為風險很小,而隨著第一撥的次級債卷引發的危機減退的趨勢讓很多華爾街大鱷們開始盲目樂觀,然後大量的「抄底」再加上自己本身還有許多次級債卷,所以第2撥次級債卷引發的金融爆發以後,大量的世界級公司申請破產,最終波及到了全世界,引起了這次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大風暴!!
其實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百年難得一遇除了他的體量很大還有個原因就是他讓西方社會幾百年來總結出的引以為傲的新自由主義貨幣經濟成為了一個笑話!西方人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凱恩斯赤字財政的政府幹預經濟以及佛里德曼的新自由主義貨幣經濟!基本上已經認為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可以克服所謂的金融危機了,而這次金融危機徹底打破了他們的想法,他們開始正視《資本論》,那個說資本主義只有通過金融危機才能得到發展的人的書!
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遠沒有結束,所以歐洲的金融市場到底會改革成什麼樣我們還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我們很幸運的處在了一個即將開始的金融體系的大改革時代!!
B. 如何看待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呢
最近中國平安斥資3億增持匯豐銀行股票,中國平安增持匯豐銀行消息一出,得到市場高度關注,大部分人都在吐槽平安增持匯豐事件。
匯豐銀行是匯豐集團旗下的控股公司,屬於英國的知名企業,針對我國平安增持匯豐事件,下面發表我個人看法:
第一,從國際利益來看
匯豐是英國的,平安是我國的,平安斥資3億去增持匯豐,平安如此大手筆的增持匯豐,背後必然是有原因的。
意思就是平安這種行為財產轉移,是有洗錢的行為,光明正大的用真金白銀購買國外資產,這筆資金名副其實的從國內流向了國外,這筆資金流向其他國家了。
也許這就是很多股民吐槽的地方,覺得中國平安這樣做是錯誤的,也是遭受很多國民吐槽的真正原因。
總結分析
針對中國平安3億增持匯豐銀行事件,上面從三個方面進行發表我個人看法,兩個看法是正面的,只有一個看法是負面的。
總之我個人覺得針對這件事一定要從多方面去分析,再來判定增持匯豐事件,不能憑借某個點就否定這件增持匯豐事件是不好的,就拚命吐槽,這樣的看法和觀點是不理智的,建議大家理性看待這件事,別瞎摻和進去。
C. 商業銀行和一般的銀行有什麼區別
商業銀行和一般的銀行的區別如下:
1、工作的性質不同
商業銀行主要是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人事部門負責招待領導的決策。
而銀行則包含戰略性的工作和事務性的工作,批准作用的組織、領導會計機構或會計人員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
2、盈利的計算方法不同
商業銀行計算公式為:
經營凈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出租房屋凈收入、出租其他資產凈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凈租金等。財產凈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而銀行計算公式表示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 (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3、職責不同
商業銀行負責本單位財產物資的統一管理,每年進行一次財產清查,健全保管、領用、維護、賠償、報廢、報損以及人員調動交接制度,保證賬物相符。
而銀行負責組織編制本單位資金的籌集計劃和使用計劃,並組織實施。資金的籌集計劃和使用計劃要結合本單位的經營預測和經營決策以及生產、經營、供應、銷售、勞動、技術措施等計劃,按年、按季、按月進行編制
(3)香港全民買匯豐股票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的主要性質
1、企業特徵
如:必須具備業務經營所需的自有資本,並達到管理部門所規定的最低資本要求;必須照章納稅;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以獲取利潤為經營目的和發展動力。
2、金融企業
商業銀行的經營對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貨幣、資金,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的范圍不是生產流通領域,而是貨幣信用領域,商業銀行不是直接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而是為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
3、特殊銀行
商業銀行作為特殊銀行,首先在經營性質和經營目標上,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和政策性金融機構不同。商業銀行以盈利為目的,在經營過程中講求營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不受政府行政干預。
4、法律性質
特許制
商業銀行由國家特許成立,發放銀行經營許可證的部門是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特許審批過程主要是:首先由申請人提出申請,然後由中國銀監會予以審查。[8]
形式審查要弄清各種申請文件、資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實質審查要弄清申請人是否符合各項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的條件。
審查通過後,由申請人將填寫的正式申請表和法律要求的其他文件、資料,報中國銀監會特許批准並頒發經營許可證。值得一提的是,特許批準的權力完全屬於國家,符合成立商業銀行的各項條件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取得經營許可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業銀行
D. 金融學答案
21世紀中國應對入世的承諾,以銀行上市,引入外資戰略合資者的方式對銀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卻引來了國內各界人士對「國有銀行是否賤賣」的爭論。從網上很多數據看,國有銀行每股價格相對於股市上其他股票確實低了很多。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此,我們需要換一種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所謂賤賣,不是股票上市時股價便宜了,而是作為國有企業,本來是全民所有制的產物,但現在卻被少數人以極低價格收購 。為什麼要賤賣呢,說白了,還是因為是全民所有的東西,也就是說原所有者不是一個人,而是10億個人,一人只有一點,所以賣少了大家都不心疼,賣多了購買者卻會心疼 國有銀行上市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現在巴不得多賣點錢呢,把股市搞牛了才上市就是這個目的。 關鍵是未來的法人股、職工股的分配才是是否賤賣的關鍵
首先我們不要總盯住別人的腰包,別人在我們這拿回了多少的錢。而是要看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佔了多少比例。以中國的三大商業銀行為例,外國資金投資中行、建行、工行的股份只有5%――10%對於這些小股東來說他們的收益在這幾年會有很大的回報,可是我們呢?雖然向上面所說到的到2005年為止,中行的股權轉讓獲得了10%的凈資產溢價;建行的股權轉讓獲得了17%的溢價;工行的股權轉讓也獲得了15%的溢價。這個溢價比雖然不高,但我們要想一想,這十幾個點的收益是在別人投資候我們占據著大股東的情況下的收益,如果凈核算下來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再有,一位參與國有銀行引資談判的外方高層說,最終確定的股權轉讓價格是談判雙方協商的結果,只要雙方都認可這個價格,並且不存在強買強賣的情形,就不能說這是在賤賣國有銀行。並且外資參股之後,這些銀行的國有股權仍然占很大比例,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國有股權將來的價格。即使當前向外資轉讓股權的溢價水平不高,這些銀行上市後,如果IPO價格以及市場交易價格大大高於戰略投資者的參股價格,在境外戰略投資者受益的同時,佔大頭的國有股權的持有者——財政部(國家)—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還有我國的政策是,單一銀行的外資佔比不能超過25%,單個外資投資者不超過20%,並且對投資者不是誰都可以的,要符合五個標准:投資所佔股份比例不低於5%;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駐董事;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技術和網路支持。
就像我們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對外商的投資給予了很大的優惠政策,那麼現在呢?我們還需要招商引資嗎?當然不需要。我們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並且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造成我們的工資水平低,各方面在國際上都很有競爭力。我們的銀行也如此,股份賣的便宜與否,受益的多少,我認為不是國家的目的,而我們的金融企業向國際化又邁出了一大步,這才是主要的。
持銀行被賤賣的觀點的人主要依據是1.境外戰略投資者從匯金公司平價購入中行和建
行的股權,外資沒有花費任何溢價,佔了很大的便宜。2.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股權時,沒有對中資銀行無形資產價值進行評估和計算。3.中國銀行業的股權交易正演變為賣方市場的局面。
對這種認為國有銀行被廉價地賤賣乃至威脅金融安全的觀點,幾乎所有的當事者都做出了回應,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說:"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公開發行上市(IPO)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兩個環節,雖都涉及定價,但機制、對象、策略有很大不同,兩種情況很難直接比較。從定價機制看,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定價是一對一談判,IPO定價則是公開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推銷;從定價對象看,戰略投資者和公眾投資者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戰略投資者願意與引資企業長期業務合作,共擔風險,往往要承諾較長的股票鎖定期,承諾競爭迴避。公眾投資者更多考慮股票投資收益,可能長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機。因此,戰略投資者在IPO前入資的認股價格一般要低於IPO價格;從定價策略看,引入國際知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有助於提高引資企業無形資產,提升引資企業形象和市場價值。因此,在引資定價過程中,按國際通行慣例,通常都要考慮無形資產的價值。"又說:"如果不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嚴重不足、不良資產增加、財務信息不真實,連生存都難以為繼,這才是真正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最大隱患。"交通銀行董事長蔣超良在報社記者時說:"交行和匯豐的合作,不是零和游戲,而是雙贏戰略,不能從匯豐賺錢就得出我們虧本的結論。每股1.86元的入股價格,相當於交行2003年末每股凈資產的1.76倍,此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市凈率最高的是恆生銀行入股興業銀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銀行入股浦發銀行的1.54倍,我們的定價水平是比較高的。而且,匯豐入股使我行資本充足率及時達標,溢價部分使我行每股凈資產上升了0.17元,相應提高了我行IPO的定價基礎,匯豐概念對我行IPO的成功和股價後市穩定都起到重大作用。另外,剛才我也提到了,股價上升受益的不僅是匯豐,國有股的增值更大。應該說,我們和匯豐的合作成效顯著。通過合作,交行既引進了資金,更引進了管理、技術、人才和品牌,經營管理水平顯著提升,與匯豐的合作是符合交通銀行長遠利益的。" 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回答得更乾脆:"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怎麼估計也不會過高。不把金融體系整治好,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就可能中斷,甚至可能遭遇危機。戰略投資者的進入,可以加快公司治理結構建設,改變'官商'文化,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現有的銀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廢墟。如果不真正從機制上脫胎換骨,那麼國內許多銀行所具有的價值不僅不能夠為正值,反之可能為負值。一個負價值的企業或行業,股票是發不出去的,更談不上賣得貴了還是賤了。"
銀行"賤賣論"之爭從一個側面凸顯了國有銀行改革攻堅之復雜、之艱難,也從另一個側面提示人們,金融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對於種種可能出現的失誤甚至是風險,應以殫精竭慮之心充分評估,應以如履薄冰之心小心操作。但是,它卻不能引導出這樣的結論:即困難已大到難以克服,市場化改革的路走錯了。一句話,國有銀行改革既需要大智慧、大魄力,也需要大胸懷、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