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亞洲C國經歷了30餘年的改革開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法,下列商品價格數據清晰地告訴說明了這一點:
人的一輩子總有一些不能忘懷的記憶。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以保爾-柯察金的詩來鞭策自己:「…當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為而後悔。」如今適逢改革開放30周年,我也親歷和見證了金融改革。回想起我曾經參與創建嘉興金融市場的經歷,往事歷歷在目,倍感榮耀。可以說,我們都是踏著金融改革的步伐走過了人生職業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旅程。
一、1984年,嘉興金融業的轉折點
新中國的金融曾經是高度的計劃經濟模式,在1984年以前,那時的銀行員工都是國家幹部。金融更多是履行了國家財政出納的功能,全國資金是切塊管理,舉例說,西部的銀行資金再寬余,是不可能借給浙江使用的。也就是說,資金不是按市場需求配置,而是切塊使用,船到田頭死。1978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似一股春風,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到1982年,社會上對加速金融體制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因此可以說,金融改革是順應了改革開放的要求。1983年,中國金融再次進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將原來由人民銀行承辦的工商存貸款業務全部劃歸工商銀行經營,中國人民銀行專司中央銀行職責。1984年,嘉興人民銀行專職行使中央銀行職責,從此嘉興人民銀行開始了金融市場改革的一系列旅程。
1986年4月,嘉興成立了嘉興市金融市場。這在嘉興金融史上是個創舉,意味著資金可以象商品一樣流通了。當時的嘉興市市長杜雲昌參加了成立儀式。起初的市場,是由嘉興各大銀行出資200萬元組成的會員制機構,盡管號稱金融市場,機構名稱很大,但內容單一,僅僅是銀行間的短期頭寸調劑,局限於滬蘇浙毗鄰地區銀行間1-15天的資金拆借。但不可否認它的歷史功績,它是嘉興金融業市場化的搖籃。嘉興是全國最早成立資金同業拆借市場的地區。當時嘉興市金融市場和嘉興人民銀行的綜合計劃科合署辦公,主要操作者為銀行資深退休員工。但所從事的業務都是嘉興銀行業全新的未曾有過的,可謂是老銀行碰到新業務,因此大家操作十分謹慎,在成立儀式上的成交都是幾天前確定的。首任的副經理(全面負責)是許曉村。他是一位從大興安嶺、大慶支邊10餘年回來的、令人尊敬的老知青。他為金融市場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我於1987年從嘉興人民銀行金融管理科調到綜合計劃科工作,第二年我專職從事資金拆借工作。漸漸地嘉興市金融市場與綜合計劃科脫鉤,成為人民銀行一個獨立的部門。我在這里工作了10餘年,從1988年,直至1999年圓滿撤銷。我參與了嘉興市金融市場發展的全過程,我曾做過資金拆借崗位、會計崗位和證券交易崗位。從1993年起我擔任了嘉興市金融市場總經理,期間嘉興金融市場的名稱也歷經更換,1989年更名為嘉興市融資中心,1992年又更名為嘉興市金融市場,1994年更名為浙江融資中心嘉興辦事處。同時對外掛牌的還有兩塊牌子:嘉興市金融市場證券交易營業部、浙江省證券登記中心嘉興代理處。期間全國金融市場歷經風雨,毀譽參半,三起三落,市場命運何去何從爭論不斷,我們嘉興金融市場也曾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和有意義的故事,自不在此言表。
在成立後的十年中,我們嘉興金融市場潛心走自己的路,不斷拓展市場的功能,除了資金拆借外,先後引入國債交易、企業債券公開發行、證券託管等業務,年融資量從成立到1998年撤銷,累計金額總額近1000億元,名列全省同行第一。10年經營中沒有發生一筆壞賬,這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在代理企業公開發行債券方面,我們先後承銷了10多家企業、近億元企業債券,同樣,也沒有引起一筆兌付風險。
二、嘉興金融市場為嘉興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嘉興市金融市場是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是銀行資金流通、國庫券交易和代理企業發行債券的場所,是金融業的新領域,下設融資、證券交易、證券登記三大塊業務。前面說過,計劃經濟時期的銀行,從來是按照上級制度來操作,但金融市場業務,因為是新生事物,沒有一套現成的制度、模式可以照搬。作為第一代創業者,我們從實際需要出發,自行制定了《嘉興金融市場章程》、《內部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從而保證了嘉興金融市場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不盲目跟風,在發生全國性信用危機時有效地規避了風險。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大塊業務:
1、大膽開展異地融資業務,走在金融改革最前沿
資金拆借是金融體制改革的新興產物,具有政策性和經營性雙重風險。從1984年開始金融業資金可以跨地區流通後,全國同業拆借市場風起雲涌,全面鋪開。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資金的瓶頸問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也不可否認,在搞活資金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有些甚至十分嚴重。那時候,金融機構為了拆借到資金,開展了各種宣傳公關活動,就類似於現在的商品交易會或客戶懇談會。以拆借為名的出差人員滿天飛,就如同當年一些企業的采購員。到了1993年,全國范圍內亂拆借一度導致貨幣市場混亂,引發了通貨膨脹和銀行的不良資金增加,南方一些地區的高額利差(主要是各類信託投資公司)讓北方個別不發達地區的閑散資金趨之若騖,紛紛以各種名義、各種手段把資金盲目拆向南方沿海地區,甚至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比如將銀行同業拆借資金不入在人民銀行開立的存款帳戶里,而是直接「飛過海」,匯入企業帳戶里,造成極大的風險隱患。也有的銀行把拆借資金的收益和小集體及個人利益掛鉤,盲目拆借,因此損失慘重。海南等地大量的房地產「半拉子」工程就是那時的後遺症。全國至今還有數百億呆賬資金成為中國特色的「歷史遺留問題」。為整頓金融出現的「三亂」,當年中央決定由國務院總理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可見中央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而我們嘉興市金融市場應該說是倖免於難,這和我們謹小慎微的理念和嘉興人的「儒心」分不開。工作中,我們既嚴格執行國家金融法律法規,又靈活運用市場規律,合理利用資金的時間差、地區差和行際差,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資金融通業務,融資金額和綜合考評一直名列全省同行第一。我們不跟風搞亂拆借,積極引進資金為嘉興經濟金融服務,在嘉興市資金長期緊張情況下,確保了嘉興市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在農副產品收購中未打一張白條。並未發生過一筆壞賬,從而有效地支持了嘉興經濟金融的發展。
我沒有忘記,是我們竭盡全力,不厭其煩,以誠交友,以信待人,與全國各地的銀行和資金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系。那時的我們,可以和武漢、重慶、內蒙、西安等大市場成為合作夥伴。 1988年的嘉興,還沒有程式控制長途電話,打一個市本級以外的長途電話,需要郵電局人工呼叫和漫長的等待。嘉興作為農副產品收購大市,銀行一直是借差行。資金較為緊缺。每逢農副產品收購旺季,銀行資金叫緊,我們便有無形的壓力和責任,我們的工作不可能按部就班,似乎永遠都做不完。
我沒有忘記,當年嘉興人行營業部的劉樹珍、劉雪芳等,給予我們的理解和幫助。當時拆借資金的價格很高,月利率在1.5%左右,而我們賺取的利差僅為0.015%左右,也就是說,如果當天資金不能到帳,就意味著這筆交易虧損了。而當年銀行匯款還沒有實現「天地對接」,要通過郵電局的電報匯款。是營業部的同志們急我們所急,給予通融,我們就先用電報的傳真件充抵入帳。這些做法在當時來說也是違規的,他們也承受了壓力。好在我們都與對方匯出市場建立了良好的信譽關系,也了解對方的企業文化背景,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了解你的客戶」。
我沒有忘記,當我看到其他部門的員工都在准備年貨,而我們市場的同事還在聯系資金,調劑頭寸時,不得空閑,心中便有愧疚。那時候,每天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金彷彿不是金錢,而是一個符號,僅憑一個傳真、一個電話記錄、就成交了。我們幾個人可以不辭辛苦牽頭召開全國部分地區金融市場座談會,宣傳嘉興,熱情接待,忙得不亦樂乎,為的是爭取省內外資金的流入;當然,一次次的迎來送往,我們也沒有少喝酒。
我沒有忘記,我們幾個人,在嘉興人民銀行保衛科的配合下,可以扛著幾百萬、上千萬國庫券的實物券坐火車、飛機運回嘉興。雖然我們市場收益頗豐,但我們除了招待客戶,自己十分節儉,出差住便宜的旅館,擠公交車,吃大排檔。做到了廉潔自律。
2、嘉興最早的證券市場在這里誕生
我們嘉興市融資中心在1989年首次把證券交易業務引入嘉興。起初主要是國庫券轉讓業務。國庫券當時是靠行政攤派、利率較低、不能流通、期限較長的國家債券,發行也十分困難。1988年開始在金融改革的推動下,國庫券轉讓開始成為現實。1989年4月1日,我們設立了交易專櫃,由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和聘請來的兩位退休老銀行開展了國庫券櫃台買賣和大宗機構交易業務。這是嘉興市最早的證券市場的雛形,後來曾以浙江省證券公司嘉興代理處、嘉興市金融市場證券交易營業部的名稱對外營業。後來各家銀行和信託公司、財政部門也都陸續開辦了包括股票交易在內的證券營業部,有的機構在籌建時還專門派員工在我們這里進行實習。這是後話。
當時一批有經營頭腦的人開始去收購國庫券,然後再到我們櫃台來交易,賺取差價。當時的二手買入國庫券的收益率也都很高,平均收益在17%-27%之間。給嘉興最早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那時在車站碼頭橋邊都能看見他們躲躲閃閃的身影,因為私下交易還屬於投機倒把行為,時不時會遭到沖擊。盡管他們的身份各異,甚至也有服刑期滿人員,但他們應該說是我們嘉興第一代的證券經紀人。他們到全國各地走鄉串戶去收購,有時候是成捆成箱地前來交易,我們來不及點數,只能先扎個大數,隔天交接,多還少補,信譽極好。為了利用他們的資源,也擔心失去這些客戶,我們接待他們不受營業時間的限止,並免費供應盒飯。由於他們的參與,我們的交易量不斷上升,但也因此受到單位監察室的關注,因為想不通為什麼要和販子交往,有一次還到販子所在的居民會去調查。面對如此,心裡盡管不快,然而我們還是坦盪盪,看著每天的盈利,很有成就感。
由於國庫券面值都很小,以10元面額為主,給家庭保管帶來很多隱患和不便。為了方便市民, 1991年7月1日嘉興融資中心開辦了有價證券代保管業務。銀行開辦代保管業務,這在當時也是一條見諸報端的新聞。
我們作為嘉興證券業的第一批從業人,在浙江省證券公司嘉興代理處成立之初,還在培育發展嘉興市證券和國債市場上作了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新的機構模式和交易方式,漸漸地把融資和證券交易結合起來,與財政國債部合作,通過資金融通、證券回購、代保管等業務,靈活地使用了資金,為商業銀行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達到了通過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同時也為嘉興金融市場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證券交易業務的開展也使我們大膽開拓證券一級市場,為企業代理發行債券,推動了嘉興企業的直接融資,為繁榮嘉興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在嘉興形成了功能齊全的證券市場,也向嘉興社會宣傳和普及了證券知識和風險意識。
為了緩解嘉興市企業資金不足的矛盾,我們作為嘉興市金融市場的拓荒人,深入企業調查研究,作債券發行的可行性分析,設計債券憑證和發行方案。我們先後承銷了嘉興石油公司、五交化公司、木材公司、南湖布廠、鋼絲廠等10多家,近億元企業債券的發行,期限為一年、兩年、五年不等,並要確保審批、印刷、發售、代保管和兌付無任何風險。想當初我們曾啃著麵包輪流守在嘉興印刷廠的機器旁,為的是確保印刷環節不出紕漏。每逢發行日,在我們北門的營業櫃台是人頭攢動,只有請求人民銀行的保衛科來維持秩序。「到北門望吳橋銀行買債券」在當時的嘉興市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然而當我們在成功操作這一筆筆實實在在的業務時,我們在心裡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企業直接融資,市場風險很大,這在目前仍舊是個難題,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極有可能發生擠兌風波。為了確保能按期兌付,在債券持有期內,時刻關注發行債券企業的風吹草動,幫助企業協調資金是有求必應。並在心裡祈求上帝千萬別出亂子。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們人民銀行的機構里購買的債券如果不能按期兌付,將會引起風波。
為了規范證券市場,我們還在嘉興設立了浙江省證券登記中心嘉興代理處,專門對企業持有的證券進行登記託管,為的是引導企業規范股權處置,為准備上市的企業做基礎性的工作,我們重點參與完成了錢江生化、巨石集團、惠肯股份(現為中寶科控)三家公司的登記託管工作。為他們日後的上市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難以忘卻的歷程
回想近二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金融業的改革得到了迅猛的推進,特別是最近的十年,新的金融格局已在改革中形成。並已逐步與國際接軌。曾經輝煌的嘉興金融市場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甚至被遺忘了,不為人所知了。我們今天回憶這段歷史,是對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歌頌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今天金融監管的格局,正是這段歷史的延續。同時也感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倡導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敢於創新的政策大環境給了我們機會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嘉興人民銀行領導層的開明、膽略和寬容的小環境也使我們可以放手去做。歷史不會忘記,從1988年以來,嘉興人民銀行歷任的行長朱金海、單麗蓉和王中佳等,為嘉興金融業的改革發展、為嘉興人民銀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從1993年開始,時任嘉興人民銀行副行長的王中佳同志(現任嘉興人民銀行行長),作為分管金融市場的直接領導,以敏銳的辨別力,敢於負責任的精神和豁達的胸懷,放手讓我們嘉興金融市場一班人去顯身手。正因為有這樣的決策者,才使我們嘉興金融市場轟轟烈烈,遠近聞名。不可否認,我們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這里,我要感謝嘉興各家銀行和我們的精誠合作,特別是各行計劃部門的同志,他們是:工行王青英、錢逸敏,農行馮德新、吳志勇,中行王萍、毛利君,建行程能平、張志敏,郊區農行葉士奇、高慶士等。還有其他同志包括各個縣級行社計劃部門的同志們。我們嘉興市金融市場因有你們的參與而輝煌!
如今,我們當年的這班經營者,有的繼續留在人民銀行,有的正在銀監部門的監管崗位上發揮著生力軍作用。我也要藉此機會感謝和懷念我們在望吳橋老銀行大樓里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們。他們是:鍾盛、沈君玉、楊嶺、張裕平(現在嘉興人民銀行工作);許曉村、陳竹、陳曉媛、單蘊芳、趙建林(現在嘉興銀監分局工作);李少舫(現在嘉興商業銀行工作);王連根(現在禾城合作銀行工作);唐鼎雁(現在杭州某擔保公司工作);費金星(現在上海某證券公司工作)。另外還有來自嘉興市人行、嘉興市工行、嘉興市農行的、退休聘用的老銀行工作者,他們是:姚其寅、張文若、劉樹珍、虞麗華、劉翠英、姚捷敏等。
⑵ 改革開放30周年的徵文
人的一輩子總有一些不能忘懷的記憶。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以保爾-柯察金的詩來鞭策自己:「…當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為而後悔。」如今適逢改革開放30周年,我也親歷和見證了金融改革。回想起我曾經參與創建嘉興金融市場的經歷,往事歷歷在目,倍感榮耀。可以說,我們都是踏著金融改革的步伐走過了人生職業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旅程。
一、1984年,嘉興金融業的轉折點
新中國的金融曾經是高度的計劃經濟模式,在1984年以前,那時的銀行員工都是國家幹部。金融更多是履行了國家財政出納的功能,全國資金是切塊管理,舉例說,西部的銀行資金再寬余,是不可能借給浙江使用的。也就是說,資金不是按市場需求配置,而是切塊使用,船到田頭死。1978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似一股春風,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到1982年,社會上對加速金融體制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因此可以說,金融改革是順應了改革開放的要求。1983年,中國金融再次進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將原來由人民銀行承辦的工商存貸款業務全部劃歸工商銀行經營,中國人民銀行專司中央銀行職責。1984年,嘉興人民銀行專職行使中央銀行職責,從此嘉興人民銀行開始了金融市場改革的一系列旅程。
1986年4月,嘉興成立了嘉興市金融市場。這在嘉興金融史上是個創舉,意味著資金可以象商品一樣流通了。當時的嘉興市市長杜雲昌參加了成立儀式。起初的市場,是由嘉興各大銀行出資200萬元組成的會員制機構,盡管號稱金融市場,機構名稱很大,但內容單一,僅僅是銀行間的短期頭寸調劑,局限於滬蘇浙毗鄰地區銀行間1-15天的資金拆借。但不可否認它的歷史功績,它是嘉興金融業市場化的搖籃。嘉興是全國最早成立資金同業拆借市場的地區。當時嘉興市金融市場和嘉興人民銀行的綜合計劃科合署辦公,主要操作者為銀行資深退休員工。但所從事的業務都是嘉興銀行業全新的未曾有過的,可謂是老銀行碰到新業務,因此大家操作十分謹慎,在成立儀式上的成交都是幾天前確定的。首任的副經理(全面負責)是許曉村。他是一位從大興安嶺、大慶支邊10餘年回來的、令人尊敬的老知青。他為金融市場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我於1987年從嘉興人民銀行金融管理科調到綜合計劃科工作,第二年我專職從事資金拆借工作。漸漸地嘉興市金融市場與綜合計劃科脫鉤,成為人民銀行一個獨立的部門。我在這里工作了10餘年,從1988年,直至1999年圓滿撤銷。我參與了嘉興市金融市場發展的全過程,我曾做過資金拆借崗位、會計崗位和證券交易崗位。從1993年起我擔任了嘉興市金融市場總經理,期間嘉興金融市場的名稱也歷經更換,1989年更名為嘉興市融資中心,1992年又更名為嘉興市金融市場,1994年更名為浙江融資中心嘉興辦事處。同時對外掛牌的還有兩塊牌子:嘉興市金融市場證券交易營業部、浙江省證券登記中心嘉興代理處。期間全國金融市場歷經風雨,毀譽參半,三起三落,市場命運何去何從爭論不斷,我們嘉興金融市場也曾發生過很多驚心動魄和有意義的故事,自不在此言表。
在成立後的十年中,我們嘉興金融市場潛心走自己的路,不斷拓展市場的功能,除了資金拆借外,先後引入國債交易、企業債券公開發行、證券託管等業務,年融資量從成立到1998年撤銷,累計金額總額近1000億元,名列全省同行第一。10年經營中沒有發生一筆壞賬,這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在代理企業公開發行債券方面,我們先後承銷了10多家企業、近億元企業債券,同樣,也沒有引起一筆兌付風險。
二、嘉興金融市場為嘉興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嘉興市金融市場是金融體制改革的產物,是銀行資金流通、國庫券交易和代理企業發行債券的場所,是金融業的新領域,下設融資、證券交易、證券登記三大塊業務。前面說過,計劃經濟時期的銀行,從來是按照上級制度來操作,但金融市場業務,因為是新生事物,沒有一套現成的制度、模式可以照搬。作為第一代創業者,我們從實際需要出發,自行制定了《嘉興金融市場章程》、《內部管理辦法》、《財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從而保證了嘉興金融市場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不盲目跟風,在發生全國性信用危機時有效地規避了風險。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大塊業務:
1、大膽開展異地融資業務,走在金融改革最前沿
資金拆借是金融體制改革的新興產物,具有政策性和經營性雙重風險。從1984年開始金融業資金可以跨地區流通後,全國同業拆借市場風起雲涌,全面鋪開。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資金的瓶頸問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也不可否認,在搞活資金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有些甚至十分嚴重。那時候,金融機構為了拆借到資金,開展了各種宣傳公關活動,就類似於現在的商品交易會或客戶懇談會。以拆借為名的出差人員滿天飛,就如同當年一些企業的采購員。到了1993年,全國范圍內亂拆借一度導致貨幣市場混亂,引發了通貨膨脹和銀行的不良資金增加,南方一些地區的高額利差(主要是各類信託投資公司)讓北方個別不發達地區的閑散資金趨之若騖,紛紛以各種名義、各種手段把資金盲目拆向南方沿海地區,甚至也出現了一些嚴重問題,比如將銀行同業拆借資金不入在人民銀行開立的存款帳戶里,而是直接「飛過海」,匯入企業帳戶里,造成極大的風險隱患。也有的銀行把拆借資金的收益和小集體及個人利益掛鉤,盲目拆借,因此損失慘重。海南等地大量的房地產「半拉子」工程就是那時的後遺症。全國至今還有數百億呆賬資金成為中國特色的「歷史遺留問題」。為整頓金融出現的「三亂」,當年中央決定由國務院總理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可見中央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而我們嘉興市金融市場應該說是倖免於難,這和我們謹小慎微的理念和嘉興人的「儒心」分不開。工作中,我們既嚴格執行國家金融法律法規,又靈活運用市場規律,合理利用資金的時間差、地區差和行際差,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資金融通業務,融資金額和綜合考評一直名列全省同行第一。我們不跟風搞亂拆借,積極引進資金為嘉興經濟金融服務,在嘉興市資金長期緊張情況下,確保了嘉興市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在農副產品收購中未打一張白條。並未發生過一筆壞賬,從而有效地支持了嘉興經濟金融的發展。
我沒有忘記,是我們竭盡全力,不厭其煩,以誠交友,以信待人,與全國各地的銀行和資金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系。那時的我們,可以和武漢、重慶、內蒙、西安等大市場成為合作夥伴。 1988年的嘉興,還沒有程式控制長途電話,打一個市本級以外的長途電話,需要郵電局人工呼叫和漫長的等待。嘉興作為農副產品收購大市,銀行一直是借差行。資金較為緊缺。每逢農副產品收購旺季,銀行資金叫緊,我們便有無形的壓力和責任,我們的工作不可能按部就班,似乎永遠都做不完。
我沒有忘記,當年嘉興人行營業部的劉樹珍、劉雪芳等,給予我們的理解和幫助。當時拆借資金的價格很高,月利率在1.5%左右,而我們賺取的利差僅為0.015%左右,也就是說,如果當天資金不能到帳,就意味著這筆交易虧損了。而當年銀行匯款還沒有實現「天地對接」,要通過郵電局的電報匯款。是營業部的同志們急我們所急,給予通融,我們就先用電報的傳真件充抵入帳。這些做法在當時來說也是違規的,他們也承受了壓力。好在我們都與對方匯出市場建立了良好的信譽關系,也了解對方的企業文化背景,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了解你的客戶」。
我沒有忘記,當我看到其他部門的員工都在准備年貨,而我們市場的同事還在聯系資金,調劑頭寸時,不得空閑,心中便有愧疚。那時候,每天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金彷彿不是金錢,而是一個符號,僅憑一個傳真、一個電話記錄、就成交了。我們幾個人可以不辭辛苦牽頭召開全國部分地區金融市場座談會,宣傳嘉興,熱情接待,忙得不亦樂乎,為的是爭取省內外資金的流入;當然,一次次的迎來送往,我們也沒有少喝酒。
我沒有忘記,我們幾個人,在嘉興人民銀行保衛科的配合下,可以扛著幾百萬、上千萬國庫券的實物券坐火車、飛機運回嘉興。雖然我們市場收益頗豐,但我們除了招待客戶,自己十分節儉,出差住便宜的旅館,擠公交車,吃大排檔。做到了廉潔自律。
2、嘉興最早的證券市場在這里誕生
我們嘉興市融資中心在1989年首次把證券交易業務引入嘉興。起初主要是國庫券轉讓業務。國庫券當時是靠行政攤派、利率較低、不能流通、期限較長的國家債券,發行也十分困難。1988年開始在金融改革的推動下,國庫券轉讓開始成為現實。1989年4月1日,我們設立了交易專櫃,由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和聘請來的兩位退休老銀行開展了國庫券櫃台買賣和大宗機構交易業務。這是嘉興市最早的證券市場的雛形,後來曾以浙江省證券公司嘉興代理處、嘉興市金融市場證券交易營業部的名稱對外營業。後來各家銀行和信託公司、財政部門也都陸續開辦了包括股票交易在內的證券營業部,有的機構在籌建時還專門派員工在我們這里進行實習。這是後話。
當時一批有經營頭腦的人開始去收購國庫券,然後再到我們櫃台來交易,賺取差價。當時的二手買入國庫券的收益率也都很高,平均收益在17%-27%之間。給嘉興最早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那時在車站碼頭橋邊都能看見他們躲躲閃閃的身影,因為私下交易還屬於投機倒把行為,時不時會遭到沖擊。盡管他們的身份各異,甚至也有服刑期滿人員,但他們應該說是我們嘉興第一代的證券經紀人。他們到全國各地走鄉串戶去收購,有時候是成捆成箱地前來交易,我們來不及點數,只能先扎個大數,隔天交接,多還少補,信譽極好。為了利用他們的資源,也擔心失去這些客戶,我們接待他們不受營業時間的限止,並免費供應盒飯。由於他們的參與,我們的交易量不斷上升,但也因此受到單位監察室的關注,因為想不通為什麼要和販子交往,有一次還到販子所在的居民會去調查。面對如此,心裡盡管不快,然而我們還是坦盪盪,看著每天的盈利,很有成就感。
由於國庫券面值都很小,以10元面額為主,給家庭保管帶來很多隱患和不便。為了方便市民, 1991年7月1日嘉興融資中心開辦了有價證券代保管業務。銀行開辦代保管業務,這在當時也是一條見諸報端的新聞。
我們作為嘉興證券業的第一批從業人,在浙江省證券公司嘉興代理處成立之初,還在培育發展嘉興市證券和國債市場上作了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新的機構模式和交易方式,漸漸地把融資和證券交易結合起來,與財政國債部合作,通過資金融通、證券回購、代保管等業務,靈活地使用了資金,為商業銀行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達到了通過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同時也為嘉興金融市場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證券交易業務的開展也使我們大膽開拓證券一級市場,為企業代理發行債券,推動了嘉興企業的直接融資,為繁榮嘉興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在嘉興形成了功能齊全的證券市場,也向嘉興社會宣傳和普及了證券知識和風險意識。
為了緩解嘉興市企業資金不足的矛盾,我們作為嘉興市金融市場的拓荒人,深入企業調查研究,作債券發行的可行性分析,設計債券憑證和發行方案。我們先後承銷了嘉興石油公司、五交化公司、木材公司、南湖布廠、鋼絲廠等10多家,近億元企業債券的發行,期限為一年、兩年、五年不等,並要確保審批、印刷、發售、代保管和兌付無任何風險。想當初我們曾啃著麵包輪流守在嘉興印刷廠的機器旁,為的是確保印刷環節不出紕漏。每逢發行日,在我們北門的營業櫃台是人頭攢動,只有請求人民銀行的保衛科來維持秩序。「到北門望吳橋銀行買債券」在當時的嘉興市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然而當我們在成功操作這一筆筆實實在在的業務時,我們在心裡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企業直接融資,市場風險很大,這在目前仍舊是個難題,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極有可能發生擠兌風波。為了確保能按期兌付,在債券持有期內,時刻關注發行債券企業的風吹草動,幫助企業協調資金是有求必應。並在心裡祈求上帝千萬別出亂子。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們人民銀行的機構里購買的債券如果不能按期兌付,將會引起風波。
為了規范證券市場,我們還在嘉興設立了浙江省證券登記中心嘉興代理處,專門對企業持有的證券進行登記託管,為的是引導企業規范股權處置,為准備上市的企業做基礎性的工作,我們重點參與完成了錢江生化、巨石集團、惠肯股份(現為中寶科控)三家公司的登記託管工作。為他們日後的上市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難以忘卻的歷程
回想近二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金融業的改革得到了迅猛的推進,特別是最近的十年,新的金融格局已在改革中形成。並已逐步與國際接軌。曾經輝煌的嘉興金融市場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甚至被遺忘了,不為人所知了。我們今天回憶這段歷史,是對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歌頌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今天金融監管的格局,正是這段歷史的延續。同時也感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倡導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敢於創新的政策大環境給了我們機會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嘉興人民銀行領導層的開明、膽略和寬容的小環境也使我們可以放手去做。歷史不會忘記,從1988年以來,嘉興人民銀行歷任的行長朱金海、單麗蓉和王中佳等,為嘉興金融業的改革發展、為嘉興人民銀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從1993年開始,時任嘉興人民銀行副行長的王中佳同志(現任嘉興人民銀行行長),作為分管金融市場的直接領導,以敏銳的辨別力,敢於負責任的精神和豁達的胸懷,放手讓我們嘉興金融市場一班人去顯身手。正因為有這樣的決策者,才使我們嘉興金融市場轟轟烈烈,遠近聞名。不可否認,我們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這里,我要感謝嘉興各家銀行和我們的精誠合作,特別是各行計劃部門的同志,他們是:工行王青英、錢逸敏,農行馮德新、吳志勇,中行王萍、毛利君,建行程能平、張志敏,郊區農行葉士奇、高慶士等。還有其他同志包括各個縣級行社計劃部門的同志們。我們嘉興市金融市場因有你們的參與而輝煌!
如今,我們當年的這班經營者,有的繼續留在人民銀行,有的正在銀監部門的監管崗位上發揮著生力軍作用。我也要藉此機會感謝和懷念我們在望吳橋老銀行大樓里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們。他們是:鍾盛、沈君玉、楊嶺、張裕平(現在嘉興人民銀行工作);許曉村、陳竹、陳曉媛、單蘊芳、趙建林(現在嘉興銀監分局工作);李少舫(現在嘉興商業銀行工作);王連根(現在禾城合作銀行工作);唐鼎雁(現在杭州某擔保公司工作);費金星(現在上海某證券公司工作)。另外還有來自嘉興市人行、嘉興市工行、嘉興市農行的、退休聘用的老銀行工作者,他們是:姚其寅、張文若、劉樹珍、虞麗華、劉翠英、姚捷敏等。
http://china.qianlong.com/4352/more/1610450/ZTmore1610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