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轉型與覆滅:毒梟的罪與罰
本文主要根據NetFlix播出的《毒梟一、二、三季》電影文本,基於馬克斯·韋伯有關權力與統治的社會學理論所作的關於毒梟轉型與覆滅的一項社會學分析,旨在討論聲震哥倫比亞乃至全世界的毒梟巴勃羅以及販毒集團卡利集團為何選擇轉型?這種轉型又緣何失敗?為何兩大販毒巨頭最終都走向覆滅?
有關這三個問題的回答眾口不一:從劇集角度來說,轉型失敗與覆原因自然主要是美國DEA(緝毒局)官員的正義與努力;從哥倫比亞政府角度來說,恐怕他們認為主要是總統以及少數正派官員警察的功勞;而在其他一些人看來,只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大亂斗」、黑吃黑,鷸蚌相爭而已。也許還有一些人一本正經的說「這是人民的勝利,歷史的必然」。在這里,筆者並沒有能力和精力找出這幾個問題背後的所有原因,也沒有能力去探尋這些問題背後的最終原因。在筆者看來,似乎也很難找到一個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最終的、科學客觀的原因。筆者試圖從韋伯相關社會學理論視角出發,針對上述三個問題提供一種可行的社會學角度的分析。
一、為何選擇轉型?
巴勃羅的轉型始於決定從政,競選總統,意圖統治哥倫比亞。而後經美國攪局,找出了一張巴勃羅入獄時拍的照片,證明了巴勃羅販過毒。在司法部長的指控下,最終從政失敗。在巴勃羅意圖從政的過程中,他的合夥人古斯塔沃一再勸阻,其他合夥人或手下雖然表面沒有反對,但私下裡都抱怨聲不斷。
而卡利集團在一家獨大之後,卡利集團總管吉爾伯托卻在宴會上宣布,集團正與哥倫比亞政府談判,卡利集團將在六個月後向政府投降,並交出所有與販毒有關的信息,與政府換取最輕量的處罰,卡利集團的每個人都能保留自己的財產與合法事業,不會被政府沒收。這一消息自然也是讓擦家聚會的合夥人以及其他毒販非常不滿。
巴勃羅為何要從政,他的心理動機究竟是什麼已經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巴勃羅是韋伯所說的「卡里斯馬」型領袖,憑借著自己的「英雄氣概和卓絕非凡的天資才幹」,巴勃羅從一個在麥德林大街上偷盜以及倒賣墓碑為生的窮孩子,成為一名職業殺手,又成為第一個把可卡因生產變成大規模的出口貿易,賺取巨額利潤的毒梟,甚至於排名世界首富第七名。他的巨額財富讓他為3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還為窮人修建了教堂、醫院和房屋,被譽為「拉丁美洲的羅賓漢」。這樣的卡里斯馬領袖受到他手下的毒販、也受到人民的崇信,「他們崇信他的非凡品質,而不相信規定的統治和為傳統所崇奉的地位尊嚴」,即使在不斷遭受警方追捕,手下傷亡慘重的情況下他回到麥德林依然自信的走到街頭為大家發錢,受到大家的膜拜。他選擇從政可能是由於他對自己「卡里斯馬」權威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可以受到民眾的歡迎,統治哥倫比亞。
而卡利集團的總管吉爾伯托則說的很清楚,他們是「卡利集團的紳士」,他們要轉型洗白,進入上層社會,繼續經營商業帝國。卡利集團和麥德林集團在組織架構上是有差別的,麥德林集團是「卡里斯馬」統治與傳統型統治的混合物,其權力基礎是巴勃羅個人非凡的領導能力,這種非凡品質使得追隨人認同、跟隨他。卡里集團則有著嚴密的組織結構與較為完善的「合夥人」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卡利集團的權力基礎是利益的組合,這種權利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市場或地位團體的基礎之上。甚至可以說,卡利集團與上層社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選擇親和性」。當然,作為卡利集團的幾大合夥人,他們一手策劃扳倒了巴勃羅,成立壯大了卡利集團,吉爾伯托等人無疑也具有著「卡里斯馬」領導氣質。
劇集里當然沒有說明他們選擇轉型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這里不妨做一個分析性的推理。如韋伯所言,卡里斯馬型領導在緊急狀態下出現的最頻繁,它與一種集體亢奮有關,大眾以這種亢奮對某種異常經歷作出反應,並以此將他們自己交付給一位英雄般的領袖人物。卡里斯馬型領導是危機與狂熱的產物。卡里斯馬型領導的應急性與法制型統治和傳統型統治的常規性之間的差異,影響了繼承問題。無論是對於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巴勃羅還是對於卡里集團的「紳士們」來說,他們作為毒梟的「領袖」位置是不穩定的,在集團不斷擴張做大的過程中,面臨著組織擴張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種組織擴張給他們的地位與組織的安危也帶來了風險與問題,在美國被捕的毒販為避免在美國坐牢很快將他們供了出來。另一方面,在劇中也可以看到,吉爾伯托將其兒子送去大學學了律師,不讓他參與他們的販毒事務;巴勃羅孩子雖然沒有長大,但是也可以看到,巴勃羅力圖給他們平靜的家庭生活,盡力不讓他們看到血腥與暴力。而其他毒梟的兒子即使有參加到販毒過程中的,可以明顯看到,雖然不能稱他們為「草包」,但是與父輩相比遠遠不及,他們只有作為家族子嗣獲得的尊敬,而無法繼承父輩的「卡里斯馬」氣質。對家族與後嗣的考慮也很可能是毒梟轉型的原因。
因此,轉型是兩位毒梟正確的戰略抉擇。但是同時,也是註定的悲劇。
二、緣何走向失敗與覆滅
正如前文所言,轉型失敗與最終走向覆滅的原因眾說紛壇,我在這里,也只能給出有限的分析,並不能給出全面的原因。沿循前文分析,這里,我主要探討毒梟及其集團走向失敗和覆滅的個人和內部因素。
韋伯把社會看作一個地位團體相互競爭的競技場,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地位榮譽以及對世界和人的傾向性(這一點其實在巴勃羅競選失敗發動「戰爭」時看的非常清楚,當巴勃羅針對民眾包括警察發動襲擊時,上層並沒有妥協,只有當巴勃羅開始綁架暗殺高級官員及他們的親屬,上層才立即施壓要求政府談判妥協)。對於毒梟巴勃羅來說,即使他的卡里斯馬權威在街頭演講式的競選中極大增強,即使他極其富有,他仍然不會受到官僚階層的青睞,財富並不會換來上層階級認可的名望,「販毒」是一項無法逃避的「原罪」。就像古斯塔沃在反對巴勃羅競選總統時所說的那樣「你註定不屬於那裡」。
對於巴勃羅來說,他個人極強的「卡里斯馬」權威在他提出競選總統後雖然有眾多毒販的抱怨但是並沒有削減,相反,街頭演講式的競選進一步增強了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卡里斯馬權威」,即使在與政府發生戰爭之後,這種卡里斯馬權威也沒有一落千丈。直到他發動恐怖襲擊,尤其是針對無辜兒童的恐怖襲擊之後,他的卡里斯馬權威才在民眾中基本徹底消失,因此,他由競選總統失敗而進一步走向覆亡已經不可避免。
而對於卡利集團來說,隨著集團的建立壯大,規則與傳統發展起來,「使門徒們有意為之效力的卡里斯馬發生性質變化」,領袖的「卡里斯馬」權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向傳統權威轉變。原本吉爾伯托准備投降政府就不為其他幾個合夥人以及「加盟者」所理解,一旦其被捕,即使是他的弟弟也在隨後的過程中取而代之並與在獄中的他產生極大的矛盾。而一旦組織出現裂痕,內部、外部的反對者馬上趁勢而起,從一方面來說,卡里集團的快速覆亡與巴勃羅的百足之蟲,「僵而不死」的區別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釋。
當然,由這里展開來可能會有許多人說我只不過是「以成敗論英雄」,並指出僅僅縱觀中國歷史,「無賴地痞」劉邦不也是成為漢高祖,「天生聖(僧)人」朱元璋也不是推翻元朝,一統天下。甚至於蔣介石不是也如果青幫,最後還是當上總統了嗎?歷史事實與學分析暫且不論,首先,歷史比較分析當然不可以這么用,「時勢造英雄」,時代不同自然也就無法相提並論。那還會有人指出,就在那個時代,亞洲、非洲乃至就在美洲不也是有許多毒梟富得流油,風光無限,逍遙一生嗎?當然有沒有我不知道,也許有這樣的。但是這里我也要指出一點,這里橫向比較也存在問題,不是一個量級的毒梟很難放在一起比較。在分析的開頭,筆者就說此分析只是對內部因素進行分析,並沒有研究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