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技巧 » 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
擴展閱讀
股票年初價格為10元 2024-11-17 22:22:46
股票發行價格不準 2024-11-17 22:19:00
春節旅遊 2024-11-17 22:10:38

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

發布時間: 2024-07-15 20:01:21

A. 房地美和房利美

房地美是第二大的美國政府贊助企業,商業規模僅次於房利美。1970年由國會批准成立,作為旨在開拓美國第2抵押市場,增加家庭貸款所有權與房屋貸款租金收入。

(1)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擴展閱讀

房地美與房利美均為私人擁有的上市公司,但它們是作為聯邦法律創建的「政府贊助企業」,它們可以享受特殊的權利,包括它們可以免交各種聯邦及州政府的稅收,並且享受來自美國財政部的金額均為22.5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這兩家公司共同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MBS債券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它們幫助補充抵押資金的供給,並讓購房者能夠獲得資金支持。

B.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過程

談起亞洲金融風暴,就要從1980年代開始,國際資本就不斷注入亞洲,經過二十年的高速發展,亞洲出現了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四小龍」,以及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四小虎」,亞洲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一派繁榮。還有已經發展起來的日本、正在快速發展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不少人看好亞洲,亞洲的世紀真的來臨了嗎?
在亞洲奇跡中,一些國家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放鬆了金融管制,資本項下可以自由兌換,外國資本可以自由進出。這樣,國外的資金、技術項目加速進入,經濟過熱,速度也在加快。各國股市、樓市幣值飆升。到了1997年,股市、樓市、匯市就有了泡沫。這里國際游資就蜂擁而至,向亞洲大規模集結。
1997年香港回歸後,以美國為首的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以及老虎基金和長期資本管理基金,以泰國為突破口,掀起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在風暴之前,美元與泰銖之間的匯率為1:25,這是固定的,就是1美元可以換25泰銖。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是向上發展的,泰國經濟卻出了問題,它的房地產有泡沫,經濟增長放緩,匯率怎麼能維持1:25呢?美國三大基金集結了上千億美元,第一站沖到泰國。索羅斯先找泰國銀行借入250億泰銖、拋泰銖。當時泰國人就慌了,擔心泰銖會貶值,都去拿泰銖換美元。恐慌情緒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去換美元。可泰國銀行外匯儲備是有限的,等換到最後,沒有美元了,泰國就只能放棄固定匯率制,讓泰銖自動浮動,泰銖馬上貶值。原來1:25,如果貶到1:50,一美元就可以換50泰銖。炒家拿5億美元換成250億泰銖還給泰國銀行,剩下的那5億美元就可以歸自己了。在國際炒家的輪番攻擊下,泰國政府終於寡不敵眾,於1997年7月2日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當天泰銖對美元匯率下降了17%,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正式拉開了序幕。
金融風暴迅速漫延,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暖意土崩瓦解,連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沖擊。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轉頭攻擊中國香港聯系匯率制。中國台灣主動放棄了新台幣匯率。到11月中旬,韓國又爆發了金融風暴,韓元暴跌,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緊急求援。日本許多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也相繼破產。此時東南亞金融風暴變成了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再起,再次攻擊印尼元、新加坡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銖、菲律賓比索開始第二輪暴跌。日元兌美元匯率則從1997年6月底的115:1跌至1998年5-6月間接近150:1的水平。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又對香港再次攻擊,港股恆生指數從16000點跌到6600多點。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買進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把匯率穩定在7.75港幣兌1美元的水平上。此時中國政府為其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和充足的資金後援,使國際炒家在香港未能如願,香港聯系匯率守住了,但股市卻差點崩盤。亞洲金融危機向北染指北方的俄羅斯,俄中央銀行1998年8月17日擴大盧布對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迅速導致盧布貶值70%。俄羅斯股市、匯市一路暴跌,正是這場意外使得在俄羅斯股市和債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最終導致一家交易額上萬億美元的美國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陷入了破產的境地,金融炒家這才收兵。亞洲金融風暴這才進入尾聲。
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緊密配合、聯合作戰的畫面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席捲亞洲國家30年財富的金融風暴是美國各個利益集團協同作戰的結果,它們前面有實業公司、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先頭部隊,後有專門游資的粉墨登場,美國輿論的搖旗吶喊、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關鍵時候政府出面撐腰,完全是大兵團作戰,豈是幾個對沖基金可以獨立完成的。
通過這一仗,美國終於發現了「金融衍生品」是一個好東西,將亞洲如此大規模的財富輕松收入囊中,並使亞洲國家一夜間回到了起飛前。她僅次於原子彈、氫彈的摧毀力量。這就促使許多美國人財富思想的轉變:即原來是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後來通過軍事戰爭來明搶,此時可以發動金融戰爭暗奪財富。華爾街的炒家功不可沒,這是一次成功的試驗。
1998年6月5日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和財長魯賓等人向美國國會施壓,凍結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6個月的監管權力,並於1999年11月推動了美國國會永久性廢除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權。從此,金融衍生品成為和平條件下美國最強大的掠奪性國家武器。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讓全世界目睹了美國金融霸權和美元霸權的強大蠻橫。歐洲坐不住了。
1998年5月2日歐盟宣布了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盧森堡、愛爾蘭和芬蘭等11囯成為歐元創始國。歐元從1999年1月1日起在歐元區11個國家正式流通。這對歐洲有很大的好處是:一是歐洲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節省交易成本;二是聯手對抗美元。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霸權地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阻止歐元崛起就成了美國的一個難題。
1998年10月13日歐洲境內的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機爆發。1991年南斯拉夫科索沃中90%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族。阿族於1991年單方面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國」,後來組建「科索沃解放軍」,試圖以武力實現民族獨立。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裝分子與塞族警察發生流血沖突。從此,阿塞兩族矛盾升級,武裝沖突不斷。1998年8月份,科索沃難民20萬人無家可歸,聯合國做出決議要求沖突雙方立即停火。後來迫於北約壓力,南聯盟宣布全面履行安理會決議,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由國際派員監督,並盡早與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問題開展談判。1998年10月27日北約宣布暫緩對南聯盟發動空襲。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開盤價為1歐元兌1.17美元。全世界看好歐元。美元坐不住了。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危機再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空軍開始轟炸塞爾維亞,科索沃戰爭正式爆發。經過73天的激戰,南聯盟被迫接受聯合國的調解方案,同意維和部隊進駐科索沃,並最終讓聯合國託管科索沃。一打仗,還不到一年,歐元一路下跌,最低跌到0.82。科索沃把戰爭把歐洲變成了一個不安全的地區,資金不得不加速從歐洲和歐元區撤離,歐元一路暴跌是必然的。
這里還有一個小的插曲:柯林頓是智商很高,比共和黨更大意義代表了民眾的利益,但不太了解華盛頓和紐約上層政治結構,即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從來都是由美國資本集團來支配的,柯林頓政府不代表美國資本集團的利益,結果這些資本集團就搞出了「裙子事件」,實際上就是沒有「裙子事件」,也會找出其它他們事件。最後向柯林頓提出兩個條件:要麼下台,要麼滿足資本利益集團的條件。柯林頓答應後一個條件。美國資本集團主要是石油、軍工、金融等,後來就發生了科索沃戰爭。
亞洲剛剛經歷了金融危機,歐洲打來打去,還是美國安全、美元穩定,資金如願瘋狂地流向了美國和美元。 惡劣和歐洲經濟前途黯淡,資金選擇了美國和美元。
美國於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信息技術革命,並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並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由於美國高科技時代的來臨,吸引了全世界的資金潮水般地湧入美國,湧入到矽谷,湧向了在1971年就成立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到這里來淘金。
美國很多高科技公司通過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方式,把全世界的錢吸引到美國來。這些公司拿到錢後,開始經營它們的網路和高科技公司。當時有太多的網路公司一夜暴富的。這種財富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資金流向了高科技,流向了網路。後來在網路時代來臨的時候,美國通過資本市場,使大量的錢從亞洲、歐洲以及世界各地流入美國,出現了一股網路投資熱。大量的資本原來是要流進實業,流進公司的錢,但在高科技股票高漲的時代,乾脆拿錢到納斯達克市場,去買高科技股票,買網路公司股票,這樣賺錢更快。所以大量資金注入納斯達克,掀起了炒作高科技股票熱潮,使股市有了很大的泡沫。
伴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1999年科索沃的炮火,在僅僅兩年的時間里,納斯達克指數從1000多點就一路狂奔到5000點以上。
但好景不長。到2000年4月14日,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泡沫開始破滅,一年之內就從最高5300點跌到最低1600點。從而大多的公司破產、倒閉。這時人們才明白,美國搞網路、搞信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股票有太多的泡沫,股價是人為炒上去的,根本不值這么多錢。
但互聯網路卻成就了美國,一是把全世界的大量資金吸引到了美國,成就了強勢美元。二是確立了美國在世界的高科技地位,並加速了全球化進程。三是美國財富模式深入人心,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了大規模的財富原始積累。
但是物極必反。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歐洲不打仗了,歐元區開始變得安全,資金開始流向了歐洲。歐元兌美元從1:0.82開始走向了2008年的1:1.56的水平,使美元的強勢地位受到地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納斯達克泡沫破滅之後,美國資本市場便失去了對資金的吸引力。亞洲經濟卻在此在逐漸復甦,歐洲已經恢復科索沃後的平靜,資金又開始向亞洲和歐洲迴流,流入美國的資金越來越少。1999年流入美國的資金是7000億美元,2000年是3000億美元,2001年是1000億美元。
2001年9月11日以本。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恐怖分子挾持四架民航客機,其中兩架撞塌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大廈,一架撞塌華盛頓五角大樓一角,另一架在撞向國會大廈途中因乘客奮起反抗而提前墜毀。恐怖組織襲擊了美國本土。打破了美國最安全的神話。國際資金開始大量投向了歐元。
這時禍不單行,「9.11」事件後,資金的加速撤離終於逼迫美國公司的欺詐行為陸續浮出水面。安然、安達信、施樂、朗訊科技、世通這些大跨國公司都在做假帳,最後都紛紛倒下。美國面臨著資金大規模外逃,美國經濟神話破滅。
「9.11」事件已經嚴重打擊了美國人的信心,財務丑聞又使美國大公司的神話在全世界破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千方百計轉移全世界的視線。
由於「9.11」事件讓美國人對恐怖主義深惡痛絕,而伊拉克成為最大的恐怖主義來源之一,再加上歷史的積怨。美國要打伊拉克,但聯合國堅決不準,多數國家強烈反對,美國卻一意孤行非打不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使用最先進的武器:B2隱形轟炸機、海上發射的巡般導彈、M1主戰坦克等等,讓全世界的輿論焦點立刻轉向了伊拉克。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一箭多雕:一是及時轉移了全世界對美國財務丑聞的注意力。二是啟動了戰爭,拉動了軍火需求。三是石油飛漲、黃金飛漲,刺激了對美元的需求。四是控制了伊拉克這個油庫,掌握了歐佩克組織,掌握了石油美元的權力。五是展示了美國在世界上的政治軍事霸權地位。
由此可見為了保衛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美國資本集團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例如,美國人為什麼要那麼痛恨他們自己扶植起來的薩達姆,僅僅是因為他是一個獨裁者?非要發動一場戰爭之死地而後快?為什麼美國中央情報局要搞政變把查韋斯幹掉?雖然後來政變過程中發生意外,讓查韋斯僥幸逃過一劫。就是因為因為他們兩個帶頭改變國際石油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的歷史,而改變為以歐元為結算貨幣。因為伊拉克和委內瑞拉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如果這兩個國家帶頭把國際石油的結算貨幣美元改為歐元,就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多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就會效仿,就會推倒美元的世界貨幣的霸主地位,美國資本集團控制世界經濟的手段,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問題是2000年11月薩達姆政府已經通過決定伊拉克要把石油美元結算改為歐元結算,直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才改為按美元結算。這才是伊拉克戰爭的真正由來。 伊拉克戰爭雖然暫時化解了美國國內的危機,但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資金流失,雙赤字暴增,經濟下滑的命運。打伊拉克時,美國的戰爭預算大約是500-600億美元,當時以為能速戰速決。結果從2003年到2009年,美國在伊拉克整整待了6年,花費已經超過8000億美元。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國債、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放大。這就是美國所面臨的十分緊迫的形勢。這一歷史重任落在了美國的房地產上。美國政府2000年前後就做出了選擇,號召美國人買房。美聯儲也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降息,貸款利率很低,用房地產拉動美國經濟,讓美國經濟繼續保持繁榮。鼓動美國窮人去買房,製造房地產繁榮。用製造一個更大的泡沫去堵另外一個泡沫留下的黑洞。
美國有3.5億人口,還有很多人沒買上房。先把有房的富人搜羅一遍,讓他們最好再買別墅,讓住小房的中產階級住換大房。如果再進一步動員無房住的藍領們買房,就會創造多大的房地產需求啊。次貸就一步一步產生了:
一是商業銀行放出次級貸款。
開始是信用級別高的人買房,後來優質客戶越來越少,生意不好做,商業銀行放寬了條件,讓信用級別不那麼高的人也能買房,把款貨出去就有錢賺。但是商業銀行的規矩還在擋著。怎麼辦,做假!只要貸款人同意買房,雖然信用很差,但商業銀行可以把他的信用記錄填成優良,這就可以辦理抵押貸款了。只不過商業銀行貸給優質客戶的利率是5%,而貸給信用級別低的人,利率是10%。這樣的利差對商業銀行就很有賺頭。
商業銀行給買不起房的人說,花30萬美元買一套房子,交3萬美元的首付就可以入住。幾年後如果房價漲到50萬美元,你把這房子賣了,還主銀行的本利30萬,還有剩下20萬美元的賺頭。如果首付30%付不起,那就20%,或者10%,實在不行零首付也行。如果沒有收入或收入不高,還不起月供,三年後再開始還就行,只是利息要高些。這樣買不起房的人就能買得起房子了,買房的人多了起來,房價就往上漲。買房的人很高興,既可以住房,還可以等待房產增值。買房人沒有風險,因為商業銀行用貸款已經替買房人把錢付了。
二是商業銀行把次級債賣給投資銀行。
賣房人和買房人都皆大歡喜。商業銀行卻承擔著全部風險。而一旦房價下跌,買房人還不上錢,房子也不值錢了,銀行就會面臨巨大的虧損。這樣商業銀行就把所有的房貸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按揭證券(MBS),平常按揭利率是5%,次貸利率是10%,可以按6%利率賣給投資銀行,可賺餘下的4%。這樣次級貸的風險就是從商業銀行轉移到投資銀行。
三是投資銀行打包再賣給全世界。
投資銀行購買顧這些按揭證券後,就開始設計金融衍生產品,他們也打了一個包,變成次級債券----債務抵押債券(CDO),銀行存在利率只有1%,規定次級債的利率為10%,賣給投行的大客戶。就這樣,次級債就賣到了全世界。
四是為次級債上保險。
為了打消投資者購買投資銀行次級債券的擔心,投資銀行就設計了一款新產品----信用違約掉期(CDS),這樣買次級債的投資者如果擔心風險的話,還可以買信用違約掉期,讓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風險。如一個投資者買了50萬美元的次級債券,他到保險公司去買信用違約掉期,交了3%的保險費後,如果這邊出問題,那邊保險公司就負責包賠損失。如果不出問題,保險公司就大賺了一筆。這樣次級債就大大方地賣向了全世界。
可以就在美國資本集團和美國政府金融戰爭取得重大成功的時刻,卻發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機事件:
2007年4月4日,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服務提供商美國住宅抵押貸款投資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9月7日美國財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
2007年7月16日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關閉了手下的兩家對沖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來的首次虧損。2008年3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促使摩根大通銀行收購了貝爾斯登。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9月15日晚些時候,美國銀行發表聲明,它願意收購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 。
2008年9月16日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短期緊急貸款。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出面接管了AIG。
2008年9月21日,在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接二連三地倒下後,美聯儲宣布:把現在只剩下最後兩家投資銀行,即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兩家投資銀行,全部改為商業銀行。這樣可以靠吸收存款來渡過難關了。
至此,歷史在2008年9月21日這一天為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畫上了一個驚人的句號,「華爾街投資銀行」作為一個歷史名詞消失了。
2008年10月3日布希政府簽署了總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使美國包括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等實體經濟受到很大的沖擊,實體產業危在旦夕。
美國金融海嘯也涉及全球,影響到了全世界。
2009年1月20日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宣誓就職。
(本節摘自楊家旭《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及誘因分析》一文)

C.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 文/周年洋 英國大哲羅素說:\"大多數人寧肯去死也不願思考,《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許多人確實是這樣死去的。\"用這句話去觀察芸芸眾生,你不得不嘆服哲人的深邃;如果用這句話來看待投資領域的種種事情,這句話更顯精闢。我們願意接受很多流傳甚廣的關於投資的陳詞濫調,但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下,這些陳詞濫調到底意味著什麼?只要你不培養思考的習慣,你就會被無知左右,被潮流左右。在一個20%的人賺大錢,80%不賺錢的投資世界裡,被大眾意見操縱的投資,最終結果是一次次賠錢,最後賠掉本錢,在這個市場里死掉。 要想跨進投資這個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培養思考習慣,去掉失敗投資者的七種致命投資信念:一是迷信預測。要想賺大錢,就得對市場的下一步動向進行預測;二是迷信權威。認為自己不會預測,那些權威會預測;三是迷信內部消息能賺大錢;四是迷信分散化投資;五是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風險。六是迷信工具,以為有一套技術系統能確保投資利潤;七是迷信市場必然性,市場會照著自己的預測去發展。這七種迷信幾乎是很多投資者的通病。迷信權威的預測、冒大風險才能賺大錢、迷信分散化投資、內幕消息和技術指標,是在中國股市中最流行的信念,而恰恰是這些信念,讓很多投資者走上了錯誤的投資道路。對流行的、腦海中現成的投資觀念進行獨立思考,是走向正確投資道路的第一步。 我在上篇評論《一號法則》的文章中,講到要領悟投資之道,捷徑就是閱讀那些投資大師的著作或者總結投資大師投資經驗的著作。投資大師是如此之多,要領悟每個人的投資精髓,對於初學者不是一個小工程,更重要的還在於,既然投資有一定的規律,這么多投資大家在其成功的投資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共同特性或致勝習慣呢?如果有,那麼這種帶有歸納性的投資共性,就能揭示投資的成功之道,而對於初學者,一開始就能領會投資之道,那無疑是終南捷徑。總結眾多投資大師成功習慣的著作已經有了,這就是馬克·泰爾著的《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兩位大師虔誠奉行的23種思考習慣(也是投資習慣)和方法,雖然本書只是講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實際上,他們兩個人已經涵蓋了林奇、巴魯克、坦普爾頓、菲利普·費希爾等眾多大師的投資習慣,\"所有人都遵循著與巴菲特和索羅斯一摸一樣的思考習慣,無一例外。\"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對這23種致勝習慣進行全部介紹,不過,我可以把我領悟到的精髓寫出來。我覺得這23種習慣的最重要、最關鍵處在於,投資要保持盡可能高的確定性,或者說投資要找到高概率事件。可以說,作者總結出的這23種習慣就是圍繞高確定性建立的一套系統。每一條原則都是在整個系統中運作的,不是單獨的事件,每一條原則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致勝習慣的第一條原則是永不賠錢,怎麼樣才能不賠錢?那當然是賺錢的概率很高的事件了。什麼樣的事件是高確定性的呢?首先一定是你很懂很熟的投資對象,你不懂的行業或公司,你從一些大眾渠道得到的所謂內幕消息,是不具備高確定性的,那就不是你投資的范圍。如果是高確定性的事件,那麼投資就不是冒風險,既然知道不賠錢,那就應該集中投資,能買多少就買多少,而不是去做什麼分散化投資了。如果當初的投資從高確定性變得很不確定了,投資的性質已經改變,那就要從這種投資中退出了。當市場上找不到高確定性的投資對象時,那就只有耐心等待,什麼事情也不要去做,而不是冒大風險去做只有5%可能性盈利的投資了。兩位大師的23條致勝習慣,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告訴投資者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進入市場、確立什麼樣的投資對象、何時盈利或虧損退出、何時監控投資目標等等。 讀完《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一書後,如果你領悟了高確定性或高概率事件的真正內涵,並能在投資的每個環節達到這個目標,那麼你可能會交一些學費,但不會那麼昂貴,離投資成功也就不遠了。 對於高確定性,在巴菲特和索羅斯那裡的具體做法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兩者的投資標准不同。巴菲特的投資標准就是找到高質量的低估企業,這樣的企業具有特權或又深又寬的護城河、優秀的管理層有效地分配資本、較高凈資產收益率,而且價格被大大低估,具有很高的安全邊際。索羅斯的投資標准在於先投資再調查。他通過對市場各種因素的觀察,發現市場的某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只是一種假設,先小量的資金買入,如果市場的表現跟假設一致,那麼再大量買進,如果市場表現跟假設相反,那就趕快撤出。因為在小量買進之前,已經用自己長年累月的經驗所形成的無意識能力考察了市場的方方面面,出錯的概率已經很小了,小量的試驗,即使出錯,也不會帶來巨額損失。 不管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他們建立的那套投資標准都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辛勤勞作,長期專一於同一件事情,對這個領域的所有方面甚至細節都非常熟悉,這種認識投資對象的能力從有意識變成無意識,以至於他們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在外人看來可能過於膽大了。巴菲特用10分鍾時間就可以做出一樁收購一個1億美元公司的決定,而索羅斯則可以在會談中間,做出一個數億美元的投資決策。而具備這種能力,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學習多方面的知識。 實際上,學習大師的投資習慣,最終需要的是勤奮而不懶惰,這不僅是行為上的勤奮,更多的是思考上的勤奮。大多數人不能容忍別人行為上的懶惰,卻對別人思維上的懶惰網開一面,讀後感《《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而在投資這項事業上,沒有思維上的勤奮,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只有從思想上領悟到,投資是買入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是股價的高低變化,你才會去尋找好的公司,再尋找各種渠道去考察公司。先有思考上的勤奮,行動上的勤奮才有價值。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投資成功之道越來越遠。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馬克·泰爾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 選股和耐心成就股市贏家 --《戰勝華爾街》書評 文/周年洋 很多人認為要在股市中成為大贏家,必得有很高的天賦才行。像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奇才肯定是天賦了得。不過,大眾的意見很多情況下是錯的,這回也一樣。當彼得·林奇第一次上《華爾街一周》節目,他向主持人介紹自己投資成功的秘訣時說:\"投資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很多人都會說,這是林奇的自謙之詞,不能當真。當我讀完他的《戰勝華爾街》一書後,我不認為這句話是客套。勤奮確實是林奇投資成功的底色,這里的勤奮不僅指腿腳勤奮,還得加上思考的勤奮。林奇通過頭腦和腿腳的勤奮選出了優秀的公司,以此為基礎勇敢下重注,並耐心持有。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訣。 我相信很多人不認同我對林奇的解讀,因為林奇以選股靈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種\"的美稱,在他的投資生涯中,買賣過股票有15000多隻,給巴倫周刊推薦股票時,動輒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似乎沒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別是在他基金經理生涯的起初階段,換股頻繁,買進賣出像走馬燈似的,跟今日中國普通股民沒有什麼兩樣。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樣頻繁買賣股票的人,大多數情況下是只賠不賺。 對於林奇的投資生涯,要分階段去看,在早期階段,由於麥哲倫基金面臨投資者大量的贖回壓力,林奇不得不頻繁買賣股票以應對投資者贖回的壓力,但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備階段,這或許鍛煉了林奇的選股感覺。但我以為,林奇選股的靈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礎是勤奮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沒有勤奮,他的買賣股票的靈活性將成為他的災難,而不是他的輝煌業績。他自己說:\"我的選股方法是藝術、科學加調查研究。20年來始終未變。\"所謂科學就是要看財務報表,要進行數量分析。藝術則是需要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這兩個方面在選股時都很重要,但過於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非常危險的。數學分析也好、藝術靈感也好,最終還是要到上市公司進行實際調查,要跟其管理層交流、對話才可以真正懂得這個公司,才可以決定是否對其進行投資。 選股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面找小蟲子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只會找到一隻,翻開20塊石頭可能找到兩只。\"而林奇每年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找到足夠的石頭,滿足麥哲倫基金龐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奮是有數據可查的。一年要走訪500-600家公司,每天6點就去辦公室,晚上7點多才回家,路上的時間都是在閱讀。每天午餐時都跟一家公司進行洽談。在平常陪妻兒購物時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時,也是隨時在進行公司調研。\"1980年我總共拜訪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減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勞動,豈能說林奇只是靠靈感,靠表面的頻繁換股的靈活性獲得投資成功呢! 選到了好股就未必一定就會成功。華爾街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個投資者買了一隻漲幅200倍的股票,最後卻跳樓自殺了,因為他只買了100股。選到了好股,還要敢下重注才行。林奇投資生涯中最成功的幾只股票都是他的重倉股,往往是達到了一隻基金可以達到的總資金5%的上限。1982年買入的克萊斯勒就是這樣一隻重倉股,還有沃爾沃和房利美。從克萊斯勒公司身上賺了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沃爾沃獲得了7900萬美元,最神奇的是房利美,一隻股票為麥哲倫基金賺了5億美元。這是選到好股重倉下注,贏取巨額利潤的最佳案例。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耐心持股。在這個方面,在林奇投資生涯的初期有切膚之痛。他很早就發現了家得寶建材公司,當時股價只有25美分,他買進持有一年後就賣掉了,15年後上漲了260倍。同樣的股票還有玩具反斗城、阿爾伯遜、聯邦快遞,都因為沒有耐心持股而錯失幾十倍幾百倍的收益。由於有了早期的教訓,林奇在後來的投資生涯中,一旦找到好公司都是長期耐心持有,1982年買入的克萊斯勒一直持有到汽車股一個周期的結束,而林奇1977年開始買入房利美,中間有過反復,等他認定這是一隻可以放手一博的好股後,就逐年增倉,成為第一重倉股,耐心持有,1991年林奇離開富達基金依然未變。 從《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來看,選股、重倉、耐心持有幾乎是成就彼得·林奇基金奇才的基本步驟。但是,很多普通投資者會認為自己缺乏林奇那樣的接觸公司大人物的機會,沒有辦法考察上市公司,所以林奇的經驗對他沒有用。但是,林奇在書中多次強調,個人投資者比基金投資者有更多優勢,在選股這件事上同樣如此。\"作為業余選股者,根本沒有必要非得尋找50-100個能賺錢的好股票,只要10年裡能夠找到兩三隻賺錢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而至於能不能見到公司高層,這並非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只要我們隨時留心日常生活,注意吃穿用的生活用品,有可能比基金經理更早發現好股票。林奇在書中詳細講到的美體小鋪的例子就非常典型,而《零售業選股之道:邊逛街邊選股》幾乎就是林奇專門為普通投資者選股做的示範,個人投資者如果想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挑出好股,這一章非得多閱讀幾遍不可。

D. 美國的「兩房」是指

""兩房」一般是指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個公司。房利美,即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是最大一家GSE企業,創立於19世紀30年代。
房地美,即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是GSE中第二大的企業,商業規模僅次於房利美。它於1970年由國會成立。

最近幾年的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即肇始於這兩個企業的倒下。

E. 結合實際,談談如今的中國股市。

當前股市,還是屬於熊市,就未來能否走出牛市行情,還未見到任何希望,所以,操作上,可以搶反彈,假若水平一般,那麼還是空倉觀望為宜,等待趨勢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