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勵志的名人名言
1、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中。——(蘇聯)凱洛夫《教育學》
介紹:強烈的志向是工作的動力。
2、生活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志願,充滿著求知和斗爭的志向,充滿著希望信心和青春。——(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暴風雨所誕生的》
介紹:生活賦予我們青春。
3、志向不過是記憶的奴隸,生氣勃勃地降生,但卻很難成長。——(英國)莎士比亞《奧賽羅》
介紹:志向很難保持。
4、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蘇聯)贊科夫《教學與發展》
介紹:能夠理解學生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5、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德國)歌德《浮士德》
介紹:有了志向和熱愛,才有前進的動力。
6、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經過熱愛勞動的雙手培育,在肥田沃土裡將成長為粗壯的大樹。不熱愛勞動,不進行自我教育,志向這棵幼苗也會連根枯死。確定個人志向,選好專業,這是幸福的源泉。——(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誕生》
介紹:確定好志向並為之努力,才是走向幸福的正確道路。
7、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美國)朗費羅《夜吟》
介紹:失敗不可怕。
8、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夠成功立業的人,都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而致默默無聞。——(法國)莫泊桑《一生》
介紹:珍惜時間的人才能夠成功。
9、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時機去發掘開拓的人。——(古希臘)蘇格拉底《智士篇》
介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是成功的人該做的事情。
10、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中國明代)王陽明《大學問》
介紹:不確定好志向,就不會成功。
Ⅱ 尋找一部電影
http://mimq.didica.com/mq.php?ref=l4Q74W4jyR
【影片片名】:香港影片~特區愛奴~珍藏版 (粵語中字)
【影片大小】:583 MB
【影片時間】:01:31:24
【影片格式】:RMVB (700x484)
【影片尺度】:三級
【影片演員】:葉子楣.李月仙.林正英.午馬.曹查理.程嘉玲.等.
【檔案數目】:1個RMVB+7個圖片群
【語種發音】:粵語發音.中文字幕.(無任何浮水印)
【影片類型】:時裝,劇情,寫實.DVD轉RMVB.
【影片片商】:群雄暘業有限公司.
【驗證碼】:
Ⅲ 《家》《堂吉訶德》《歐也妮葛朗台》《復活》《子夜》《巴黎聖母院》《紅樓夢》《三國演義》
巴金的《家》
作者:司馬長風
巴金自己偏愛《霧、雨、電》,但最受讀者歡迎的則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關於愛情三部曲,劉西渭在《咀華集》里已有透闢的分析和批評,這里評介一下新文學史上擁有最多讀者一部小說棗《家》。
我最初讀的巴金作品,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給我的印象很壞。不但文字談不上精美,所寫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為中國從沒發生過它那其主義的革命,對那些虛無而瘋狂的角色無從理解。因此,巴金自己雖然每讀一遍便「淚浪滔滔」,但是在絕大多數讀者則味同嚼蠟。《家》則完全不同,所寫故事、人物、場景、園林的幽與美,梅花的色與香,缺乏陽光的古屋,連吐在地上的濃痰,讀者不但熟悉,並且有好多東西,直到今天還附在父輩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從家族本位社會向個人和國家本位社會的變革。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戚相關、福禍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國人的安樂窩,在新時代的風暴里則成了牢籠)掙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這一大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是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書的火焰還沒有熄滅,許多讀者還可以從《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歡。
假如我們單從題材的風上,變革的典型來肯定《家》這部小說,未免太不公道,太輕視它了。其實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大多數的小說,都在描寫上述的變革,可是為什麼《家》獨擁有最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呢?我們必須化點功夫去探求。這里先概述一下全書的梗概。……
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
「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間去。」
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之後,使人不能立刻離開書中的世界。
《家》雖然有不少缺點值得推敲,卻不愧是三十年代長篇小說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諸大家並耀爭輝。
《家》的主要缺點是通篇缺乏藝術錘煉。我手頭的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訂本,已改去「用字不妥當的地方」及「刪去一些累贅的字句」,可是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咽。總括說來這部小說,描寫和敘述參半,「難以下咽」多在敘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讀來好象聽演講。
這些缺點與當時巴金的文學觀點有關。他無數次的表白:「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讀過一本文學的書。」又:「 我不是為做作家才來寫小說,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可知他對文學的粗暴和輕蔑。這當然是一種無知的幻稚。不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寫小說,只要你當做文學作品出版,投進文學的世界,你就要受藝術尺度的衡量。
正因為在寫《家》時(當時二十八歲),巴金還對文學這樣蒙昧無知,居然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見他天賦之高。這部小說的魅力在左列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變革時代的焦點,抓住在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換個方式說,《家》的角色、情節和主題三者的配搭甚是勻稱、和諧。由於整體的結構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澀和粗糙顯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盡量接近真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寫道:
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滿溢著純潔的青春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吁。這不是藝術,而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寫的《激流》總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樣意思的話重復了三次:(1):「這裡面有愛,有恨,」(2)「我有我的愛,有我的恨,」(3)「……可以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後記中,無數次的重復類似的話。讀者或許誤解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不,他是愛得深,恨得淺,愛得如火燒,恨得如雪融的人。換言之,他愛得認真,恨得軟弱。這因為他的恨根源於愛。因此在《家》里,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里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那兩句話,《家》具有這兩種恰到好處之美。
1.堂吉訶德大戰風車:
他遇見的第一件事是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風車。這是西班牙農民借用風力推轉石磨,磨麥子和飼料的。堂吉訶德卻把它當作三、四十個巨人,把風車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廝殺。盡管桑丘大喊這是風車,要阻擋他,但堂吉訶德腦子里裝滿了妖魔鬼怪一類的東西,連理也不理。他向第一架風車撲去,用長槍刺進了風車的翅翼。剛好這時起了一陣風,那風車把他的長槍折做了幾段,堂吉訶德連人帶馬都被摔了出去。虧得桑丘上來攙扶,他才好不容易從地上爬了起來。當天,他們在林子里度過了倒霉了一夜。
2.堂吉訶德大戰羊群
大路上趕來了兩群羊。堂吉訶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喚,當成是「蕭蕭馬嘶、悠悠角聲、咚咚鼓響」,把羊群看成是出現在他面前的左右兩支軍隊。他便緊握長槍,象一道電光似地沖了上去,舉槍亂刺。這樣一來,被他殺傷的羊可真不少。最後,他也被牧羊人亂石打倒,還磕掉了三、四個牙齒。這事發生時,桑丘在一旁直揪自己的鬍子,咒罵自己的倒霉,跟隨了這樣一個瘋主人。等到牧羊人走後,他才上去,把堂吉訶德扶了起來,並抱怨主人不該自招煩惱。堂吉訶德對他解釋說,他被魔法師作弄了。魔法師由於妒忌他勝利,便把敵對的兩軍變成兩群羊。晚上,堂吉訶德又沖散了一隊送葬行列,因為他把車上的死人看作是被害的騎士。
3.堂吉訶德如何獲得頭盔
4.堂吉訶德的第2次出征
堂吉訶德第二次出外當游俠是在十五天之後。他勸說了一個又矮又胖、滿臉鬍子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仆從。堂吉訶德允許將來封他做海島總督。桑丘家裡很窮,正想出去碰碰運氣,加上當仆從是賺工錢的,他便答應了。於是桑丘騎了一匹自家的騾子,跟在堂吉訶德的瘦馬後面,一同出發了。
5.
簡述堂吉訶德人物特徵
首先,我們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脫離現實、耽於幻想、行動盲目的這樣一個人。他因讀騎士小說入了迷而想入非非,喪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騎士小說的描寫當成現實生活,無視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時代,企圖以自己的游俠行為來復活過時的騎士制度,把單搶匹馬打抱不平當做主持正義、改造社會的途徑。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喪失了對現實的感覺和判斷:他把窮旅店當作城堡,把妓女當成貴婦,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在他眼裡,處處有妖魔為害,事事有魔法師搗亂,因此他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對著臆想出來的敵人橫沖直撞,亂劈亂刺。結果呢?雖然他是出於善良的動機,懷著滿腔的真誠,但卻只能是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們為堂吉訶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愛情夢幻。《堂吉訶德》中寫了許多的愛情故事,但這樣的愛情故事沒有一件是發生在堂吉訶德的身上。他夢幻中的心上人杜爾西內亞,可以說是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但我們又看到她無時不在堂吉訶德的左右――他成功時夢到她,失意時想到她,寂寞時想到她,熱鬧時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別人對杜爾西內亞美貌的懷疑; 他在冒險途中遇到過無數個美女,但他認為沒有人能和他的杜爾西內亞相比。直到最終他被擊敗,他還在為杜爾西內亞的美麗辯護――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的榮譽和生命。堂吉訶德在最後一次返鄉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經被毀掉的名聲,而是愛情給他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當然只有他想像中的杜爾西內亞給得了他。堂吉訶德沒有愛情,有的只是一個愛情夢幻,至多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但他為此卻受盡了磨難,嘗盡了屈辱,這又是多麼的可笑、可悲、可嘆!
其次,我們又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痛恨專制殘暴,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嚮往自由,把保護人的正當權利與尊嚴,鋤強扶弱,清除人世間的不平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許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騎士道,但他對此是如此的迷戀和執著,如此的不可思議,已完全變成偏執;而且這種偏執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經是全部了。因偏執而行為變得瘋狂,於是大家都把他當瘋子,覺得他可笑。但他從不怕人們議論與譏笑,更不怕侮辱和打擊,雖然四處碰壁,但卻百折不悔,一片赤誠,無論什麼都不能使他改變初衷。對於他來說,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說,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活著是為別人,為自己的弟兄,為了鏟除邪惡,為了反抗魔術家和巨人等壓迫人類的勢力。他堅信自己的理想,願意一片摯情地為這個理想而盡忠。
再有,我們可以這樣說,堂吉訶德為實現理想而奮不顧身的精神令我們折服,他是一個永不妥協的鬥士。堂吉訶德敢於為主持正義、清除罪惡而忘我斗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敵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縮。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毫不猶豫地挺槍拍馬沖過去;他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的提矛殺去;他把羊群當作魔法師的軍隊,縱馬大加殺戳。他跟比斯蓋人進行惡戰,跟楊維斯人進行搏鬥; 他為一個被曾經誘騙她的人無情拋棄的女人,而和拋棄她的人進行決斗;他甚至敢單槍匹馬面對一頭兇猛的獅子而毫無畏懼之心。
總之,堂吉訶德敢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即使大多數情況下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這種不屈不撓、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實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總結以上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堂吉訶德是一個性格復雜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 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 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具有雙重性格組合的人物形象。
《歐也妮葛朗台》
本作品出版於1833年,反映的是19世紀初的法國外省生活,主要描寫資產階級發家史和當時的人情關系。
葛朗台的形象是作品最大的成就。這個人物最明顯特徵是嗜錢如命和極端的吝嗇。然而,讀者千萬別以為他只是個老式地主和吝嗇鬼,作者塑造的是一個法國大革命後起家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形象。他比舊式地主精明、也更兇狠,聚財方式更充斥著血腥味。他靠投機革命發了財,當過行政委員、市長,任職時期,利用職務,大撈油水,僅十幾年就成為索漠城首富,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機買賣,利用債務和商業信用大把賺錢。他兼有大土地所有者和金融資產者的特徵,他的得勢反映了復辟王朝時期土地、金融資產階級主宰一切的社會現實。
作品還圍繞著歐也妮的婚事,對金錢腐蝕人心,侵害人際關系作了深刻揭示。克羅旭和格拉桑家為娶歐也妮展開針鋒相對斗爭,葛朗台心裡明白,他們為他的財產來,他便利用他們「釣魚」,最後歐也妮答應了蓬風先生的求婚,他激動得哆嗦著連連表示願做她的「 奴隸」,這場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已無情地揭去了美麗而神秘的愛情面紗。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離我們雖然已有兩百多年,但作品所揭示的社會現實仍然令人深思
小說情節曲折生動,布局嚴謹,語言個性化都十分突出。全書在不長的篇幅里安排了葛朗台家、侄兒查理、歐也妮與求婚者三條線索,但作者並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開始就把三者扭在一起描寫,至家庭糾紛後立即推向高潮,又突然收尾,在多線索中顯得條理清晰, 主次分明,令人叫絕,至於葛朗台老頭富於個性的語言,更令歷來理論家百談不厭。
[編輯本段]
寫作背景
19世紀上半葉是法國資本主義建立的初期,拿破崙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敗北,由此波旁王朝復辟,統治一直延續到1830年。由於查理十世的反動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僅僅三天便推倒了復辟王朝,開始了長達18年的七月王朝的統治,由金融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歐也妮•葛朗台》發表於1833 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剛過去的復辟王朝在人們的頭腦中還記憶猶新。復辟時期,貴族雖然從國外返回了法國,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可是他們的實際地位與法國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因為資產階級已經強大起來。剛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頒布新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向資產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搖搖欲墜的政權。資產階級雖然失去了政治權力,卻憑借經濟上的實力與貴族相抗衡。到了復辟王朝後期,資產階級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貴族保持廣泛影響的農村,都把貴族打得落花流水。復辟王朝實際上大勢已去。巴爾扎克比同時代作家更敏銳,獨具慧眼地觀察到這個重大社會現象。
[編輯本段]
故事梗概
葛朗台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這座城市盛產葡萄酒,因此,酒桶的市價很不壞。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時,葛朗台已經是個富裕的箍桶匠了。他認得字,能寫會算,四十歲時娶了木板商的女兒為妻室;買下了區里最好的葡萄園;他向革命軍承包葡萄酒,狠撈了些錢。
拿破崙執政時期,他當上區長,還得到拿破崙頒發的榮譽團十字章。一八○六年,他又從丈母、外婆、外公處得到三筆遺產,成為州里「納稅最高」的人物。在收成好的年景,可以出產七、八百桶的葡萄酒,他還有十三處分種田,一百二十七阿爾邦草原。他由原來只有二千法郎的商人變為擁有一千七百萬法郎的大富翁。
葛朗台精明狡猾,他搞投機買賣,預計得「象天文學家一樣准確」;論起他的發財本領,「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條巨蟒:他會躺在那裡,蹲在那裡,把俘虜打量半天再撲上去,張開血盆大口的錢袋,倒進大堆的金銀,然後安安寧寧的去睡覺,好象一條蛇吃飽了東西,不動聲色,冷靜非凡,什麼事情都按部就班的。」在做交易時,他討價還價,裝口吃期期艾艾,把對方弄得暈頭轉向而陷入他的圈套,結果他讓別人吃虧了,自己討得了便宜。
由於吝嗇和愛財,葛朗台在家庭生活中是個錙銖必較的人物。他指揮一切、命令一切,親自安排一天的伙食。連多用一塊糖,多點一根蠟燭也不許可。他的妻子象奴隸般的順從。為了省錢,全家的衣服都由妻子、女兒縫制。她們整天做著女紅,女兒已二十三歲了,葛朗台根本還沒想到過要給她對親。家裡雜務由女僕拿儂包辦,她「象一條忠心的狗一樣保護主人的財產」。她身軀高大,象個擲彈兵,雄赳赳的臉上生滿了疣。
經常出入葛朗台家門的客人有兩家六個人:公證人克羅旭一家(公證人、神甫克羅旭夫婦和他們的侄子特·篷風)和銀行家台·格拉桑一家(格拉桑夫婦和他們的兒子阿道夫)。這兩家人上葛朗台家來,目的是為了葛朗台的獨生女兒歐也妮。這一切,老奸巨猾的葛朗台都看在眼裡。他知道他們為了金錢和賠嫁,才爭奪他的女兒。於是他將計就計,利用女兒作為釣餌來「釣魚」,以便從兩邊撈到好處。
葛朗台在巴黎的同胞兄弟因無錢償還債務,破產了。他准備自殺。臨死前,他打發兒子查理來投奔伯父。查理二十二歲,比歐也妮小一歲。他是個俊俏的後生和花花公子。他帶了「巴黎最漂亮的獵裝,最漂亮的獵槍,最漂亮的刀子,最漂亮的刀鞘。他也帶了全套最新奇的背心」來到伯父家。
歐也妮自出生以來,沒有離開過索漠城一步,她整天只知道縫襪子,替父親補衣裳,在滿壁油膩的屋子裡過生活。家裡也難得來生客。初次見到這樣一位標致的堂兄弟,弄得她神魂顛倒。她認為查理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妙人兒」。他那光亮而鬈曲有致的頭發散出一陣陣的香氣。她盡量聞著、嗅著,覺得飄飄然。他那漂亮的精美的手套,她恨不得去摸它一下。她也羨慕查理的小手、皮色、面貌的嬌嫩與清秀。查理的來到,使公證人和銀行家都憂心忡忡起來。他們擔心歐也妮會被堂兄弟查理奪去。
歐也妮高大健壯。她沒有一般人喜歡的那種漂亮。但她的美是一望而知的,只有藝術家才會傾倒。她的「前額帶點兒男相,可是很清秀,象斐狄阿斯(希臘大雕刻家)的邱比特雕像。貞潔的生活使她灰色的眼睛光芒四射」。恬靜、紅潤的臉上放著光彩,象一朵盛開的花。她對堂弟表現出異常的關心。她瞞著父親盡量招待堂弟吃喝得好些。並把自己的私蓄掏出來待客。葛朗台卻不願意多花錢。他要女僕拿儂用烏鴉做湯招待侄子。拿儂說烏鴉是吃死人的。葛朗台說:「我們便不吃死人了嗎?什麼叫遺產?」
葛朗台從弟弟來信中,得悉弟弟破產了,把兒子托給他監護。然而,葛朗台不願承擔什麼義務,更不願把查理這個包袱背在身上。他打算立刻把查理打發到印度去。可是,當天夜裡,他又轉了個念頭,表示要挽回亡弟的名譽。只是這事要做得自己不花一個子兒,又博得了「有義氣的哥哥」的好名聲。
於是,葛朗台有生以來舉行了第三次請客。客人自然又是公證人和銀行家兩家。因為有求於人,葛朗台又裝口吃。他結結巴巴地說:他要清理弟弟在巴黎的債務,不被宣告破產,但必須把債權證件抓在手裡。公證人克羅旭表示願意到巴黎去辦這件事,但來往旅費要葛朗台出。銀行家則表示不要葛朗台付旅費,他可以到巴黎去照辦。葛朗台自然是贊同銀行家的主張,並且感到滿心喜悅。在銀行家上巴黎後的第三天,葛朗台讓查理簽了一份放棄父親遺產繼承權的聲明書,然後要他填寫一份申請出國的護照,把他打發到印度去。
歐也妮偷看了查理寫給朋友的信件,更加引起她對破產堂弟的同情。她把自己全部積蓄六千法郎送給堂弟作盤纏。查理回贈給他一個母親留給他的鑲金首飾盒。他們私訂了終身。歐也妮表示一定要等他回來,查理也表示了同樣的決心。然後,他便啟程到印度去了。
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兒積蓄的習慣。一八二○年新年到了,他見女兒的積蓄不翼而飛,便嚴加追問。歐也妮只好承認她把錢送給了堂弟。於是葛朗台大發雷霆。他把女兒鎖在房裡,只給她麵包和冷水。無論誰來講情,他都置之不理,「他頑強、嚴酷、冰冷,象一座石頭。」為此,妻子被嚇病了。
公證人克羅旭以利害關系勸葛朗台和女兒講和。他說,如果葛朗台的妻子一旦死了,歐也妮可以以女兒的身份繼承母親的遺產,而他們夫婦的財產是從未分過的。葛朗台害怕了,才把女兒放出來。
有一天,歐也妮母女正在欣賞查理贈送的首飾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見了。他看到首飾盒上的金子,眼睛裡發出亮光,把身子一縱,向首飾盒撲去,「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他把首飾盒抓在手裡,准備用刀子把金子挖下來。歐也妮急了,她聲稱如果父親敢碰盒上的金子,她便用這把刀子自殺。父女爭執起來。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暈過去,他才住手。此後,葛朗台的妻子的病便一直沒有好過。一八二二年十月。這位可憐而懦弱的太太死了。葛朗台通過公證人讓女兒簽署了一份放棄母親遺產繼承權的證件,把全部家產總攬在手裡。
一八二七年,葛朗台已經八十二歲了。他患了瘋癱症,不得不讓女兒了解財產管理的秘密。他不能走動,但坐在轉椅里親自指揮女兒把一袋袋的錢秘密堆好。當女兒將儲金室的房門鑰匙交還他時,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裡,不時用手撫摸著。臨死前,他要女兒把黃金擺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著,好象一個才知道觀看的孩子一般。他說:「這樣好叫我心裡暖和!」神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親吻,葛朗台見到金子,便作出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它抓到手。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後他喚歐也妮前來,對她說:「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他死了。
歐也妮已三十歲了,還未嘗過人生的樂趣。葛朗台死後,她變得富有了,但她仍是孤單一人。對她來說財富並不是一種安慰,她需要的是溫暖和愛情。七年來,她一直盼望著查理歸來。她把他留給她的首飾盒,當作隨身的寶物。可是,他去後連個音訊也沒有。
查理在印度發了財。他從事人口販賣、放高利貸、偷稅走私,什麼都干。只要能發財,他心狠手辣,貪婪到了極點。真不愧為葛朗台的子孫!他和各種膚色的女子鬼混,早把堂姊忘得一干二凈了。一八二七年,他帶著百萬家財,搭船返回法國。在船上,他認識了一個貴族特·奧勃里翁侯爵。侯爵有一位奇醜而嫁不出去的女兒(長得象只蜻蜓)。查理為了高攀,竟和侯爵小姐訂了終身。他寫信給歐也妮,並寄還六千法郎的贈款,外帶二千法郎的利息。
歐也妮被查理無情的行為嚇呆了,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刺激。最後,她答應嫁給公證人的兒子,初級裁判所所長特·篷風,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因篷風只為了錢才追求她,她可以把錢給他,而情感上則讓她自由。幾年後,特·篷風當了法院院長。可是當他當選為索漠城議員的第八天,他死了。歐也妮三十三歲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萬法郎償清了叔父的債務,讓堂弟過著幸福、名譽的生活。她自己則幽居獨處,過著虔誠慈愛的生活,並「挾著一連串的善行義舉向天國前進」。
沒有毒葯,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
整部小說形象地再現了19世紀初期法國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影響世界的經典著作
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的豐碑
《歐也妮·葛朗台》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中的一部傑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內部日常生活中展開的,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是一出"沒有毒葯,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而其慘烈的程序卻不亞於古典悲劇。
巴爾扎克的這部代表作,描寫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塑造出葛朗台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吝嗇鬼形象。據說,這部小說是巴爾扎克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俄國貴婦韓斯卡夫人熱戀時的產物。巴爾扎克本人非常珍愛這部小說,稱它為"最出色的畫稿之一"。一百多年來,這部作品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學美學價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因此贊譽巴爾扎克是"超群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