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技巧 » 《音樂之聲》電影配音
擴展閱讀
股票代碼錢加xd6 2025-01-21 15:25:24
大眾a股票代碼 2025-01-21 15:20:25
山東東阿阿膠官方網 2025-01-21 14:53:46

《音樂之聲》電影配音

發布時間: 2024-08-07 04:11:22

Ⅰ 適合五個人配音的英語電影,最好簡單一點的

五個人配音的電影包括: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於1965年上映。改編自瑪利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電影講述了1938年,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德國納粹吞並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並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1] 。
影片上映後當年票房達到1.59億美元,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22歲的瑪利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
音樂之聲電影劇照(20張)
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女院長(Mother Abbess)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利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利亞到達馮·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這里指喪偶的男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利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師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利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利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休閑的服裝,帶領他們到花園水池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謹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埃爾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對瑪利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利亞把從他妻子去世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利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即孤獨的牧羊人,上校為瑪利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利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又譯:蘭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
音樂之聲宣傳海報(11張)
上校走過來和瑪利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利亞回修道院。瑪利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陷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利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利亞卻沒能見到她。瑪利亞向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鼓起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利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利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利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利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連大女兒麗莎深愛的小夥子羅夫也成了納粹下的一員。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而上校和瑪利亞不同意在自己家掛納粹國旗,但當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利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借著音樂的掩護逃離演出現場,納粹尾隨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但被羅夫發現,並且漏了行蹤,之後開車躲過納粹的追蹤,而納粹的車卻被修女們拔掉了電動機,不能發動追趕,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Ⅱ 畢克的人物簡介

畢克(1931—2001),中國著名譯製片配音演員、導演;原名畢德泉,又名德全;山東濟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學肄業,1949年參加工作,先後在上海金雞旅行劇團、廣西宜山地委文工團話劇隊任演員。
1952年進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制廠任配音演員、導演、廠藝委會主任、顧問。先後為《追捕》、《鴛夢重溫》、《鐵面人》、《現代啟示錄》、《卡桑德拉大橋》、《尼羅河上的慘案》、《老槍》、《霧之旗》、《幸福的黃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新干線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鬧天宮》、《毛竹》、《知識老人》等約五百部譯製片、美術片、科教片配音。
其中擔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於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後兼任譯製片導演,執導了《兆治酒館》、《鐵面人》、《罪行始末》、《總統軼事》、《威尼斯麵包師的兒子》、《十四個冬春》、《遠山的呼喚》、《謎中之謎》等譯制影片。
其中《遠山的呼喚》(兼主配)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譯製片獎;《謎中之謎》(兼主配)獲1989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譯製片獎。
畢克先生生前為上海電影譯制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一級演員、電影譯制導演、上海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此外他還擔任上海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表演藝術學會常務理事、顧問。 畢克先生於1931年出生在濟南,一直喜歡戲劇與電影。1952年考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即今天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開始從事電影譯制配音工作,當時只是配各種配角,畢克仍仔細揣摩每一句台詞,一絲不苟,如《孤星血淚》中的鐵匠,戲很少,卻給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大量閱讀名著,理論書籍和廣泛向其他演員學習,這一階段為後來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9年為了給即將召開的第三屆文代會獻禮,上海電影譯制廠翻譯製作了民主德國影片《陰謀與愛情》,畢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讓人感到聲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細膩,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很多愛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瓊宮情史》中的西班牙使節,《鴛夢重溫》中的失憶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個為了錢竟心甘情願接受將軍的情婦做自己新娘的年輕的將軍秘書。
這一階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樂之聲》中的配音馮屈普上校,對唱和台詞之間的銜接處理的極為精當,影片公映之後風行全國,至今仍被視為譯製片經典之一。 從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開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類型化為目標,從配感情細膩的愛情片男主角轉變為配正直,堅毅,智慧的角色,如災難片《卡桑德拉大橋》中鎮靜勇敢的張伯倫醫生和《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
這一時期畢克完成了他對兩個角色的經典配音:《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比利時大偵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檢察官杜丘冬人。
尼羅河上的慘案集中了當時所有的上譯配音精英,被成為「譯製片的盛宴」,畢克把波洛的慵懶、自負、智慧的性格氣質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最後長達近三十分鍾的近乎波洛獨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畢克處理的扣人心弦,他歷數在座的每個人都有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但他們都不是兇手,直到最後,他詳盡地敘述了真正兇手的作案過程,終於使兇手無處逃遁。在嚴密推理中又透出一點幽默與調侃。
在《追捕》中將高倉健冷峻、剛毅的風格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天台上與邱岳峰配的堂塔醫生的最後對決更是被人稱道。
畢克也曾為反面人物配過音,如《金環蝕》中的神谷,《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於朝鮮電影代表團來上譯廠訪問時曾驚呼:「怎麼你們選的演員跟我們的演員聲音那麼像,簡直就像我們那些朝鮮演員自己在講中國話。」
另外,畢克還參與了很多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的配音,如《哪吒鬧海》中的李靖,《天書奇譚》中的袁公,《國王與小鳥》中的很有哲學意味的鳥等,特別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採用一種表面謙卑恭順而暗藏調侃和諷刺的聲音充分表現了阿凡提對地主高利貸者的戲弄。
他與另一位配音大師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與巴依老爺的對手戲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詞膾炙人口。
除了為角色配音,畢克還擅長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達克斯》里均擔任旁白,特別是他為《悲慘世界》配的旁白,不僅推進著情節的發展,更完美的再現了原作濃厚而沉重的歷史感;最令人值得紀念的是,畢克先生生前的最後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擔任旁白——經典電視連續劇《圍城》(1990年)。 1980年代初開始畢克逐漸也從事譯制導演工作,在不影響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時,和著名配音員,譯制導演蘇秀合作翻譯製作了《遠山的呼喚》和《姿三四郎》等電影和電視劇,其中《遠山的呼喚》獲得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姿三四郎》轟動一時。他盡心幫助和輔導青年演員,善於啟發演員,愛護演員的情緒,同時又十分的嚴謹,一絲不苟。
著名配音員曹雷曾經回憶在配一個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聲時,因為不用對口型,她醞釀好感情轉過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畢克叫停,因為她哭的節奏和屏幕上演員肩膀的抖動頻率不同。
1980年代末畢克患上了喉部疾病,這使得他不得不徹底離開了配音這個職業;在他的晚年,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曾希望他為自己的新片《鐵道員》配音,畢克也曾試圖接受,但嚴重的疾病讓他不得不放棄。
疾病惡化後,他已經說不出話,就給年輕演員做口型,做翻譯,通過在紙上寫字做指導;2001年,一代配音大師畢克先生與世長辭,終年70歲。
為了紀念他對配音事業的貢獻,畢克逝世後,追悼會上沒有演奏哀樂,而是用他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喬榛感慨萬千地追憶起與畢克老師的無數次難忘的合作經歷,喬榛清晰地記得與畢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給《紅菱艷》配音。他在話筒前的感覺與片中的角色驚人地相似,整個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圍中。盡管那個美術設計師並非主角,但他卻認真地對角色進行反復琢磨。這種對自己近乎苛刻的創作態度,影響著每一個與之合作的演員。」
畢克先生病重之時,蘇秀曾特地從杭州趕來上海到醫院看望畢克,他人很消瘦,由於完全喪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開氣管,依靠呼吸機幫助維持生命。可是他頭腦清晰,思維活躍,對很多往事都記憶猶新。但過些時候再去看他時,他已經人都變了形,醫生說他上次病危搶救過來以後,耳朵聾了、渾身都腫了,但他心裡依然明白。蘇秀在板上寫「醫生說你比前一陣好很多。」他苦笑著搖搖著,口型清晰地說「不可能。」
蘇秀說,有一段時間,電視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譯製片。像《音樂之聲》、《瓊宮恨史》、《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等,都是由畢克擔任主要配音演員的。蘇秀還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問他「胃口好嗎?」「睡得好嗎?」而是跟他談談當年配音這些影片時的趣聞逸事,讓他能得到一點短暫的歡樂。「但我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他卻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