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呷哺呷哺高層動盪,資本退潮,且看創始人如何打響「翻身仗」
撰文/呂明俠
出品/每日財報
呷哺呷哺(0520.HK)管理層餘震未了。6月28日晚間,一份來自趙怡的3000字長文在網上傳開,聲稱自己在5月20日,在沒有任何事前通知的情況下,被董事會罷免了所有職務,且字里行間均為駁斥呷哺呷哺針對她的「若乾子品牌表現未達到董事會預期」 指控。
而事發當時,她稱正在高鐵上,因為沒有空間可供參加遠程會議,因此不得不跑到廁所,抱著筆記本「蹲」了近一個小時。不出意外的話,這大概也是有史以來,最有「味道」的總裁罷免過程了。
此事一發,呷哺呷哺股價大跌,除了有高層人事動盪帶來的影響,想必也與其過去表現和未來的重大不確定性脫不開關系。而一系列纏繞著呷哺呷哺的問題和矛盾明面化的開始,也不禁讓外界感嘆:曾經那個開創小火鍋先河的呷哺呷哺為什麼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變化了。
佳話總會落幕 資本終將退場
為什麼會突發解僱總裁?
根據公開資料,2012年,趙怡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加入呷哺呷哺負責財務相關的事務,擔任首席財務官。在此前,其在聯合利華、索尼愛立信、麥當勞都曾擔任過高管職務,在她的帶領下,呷哺呷哺於2014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可以說,呷哺呷哺能夠從一家私人企業,成長為如今面向公眾的大集團,趙怡功勞巨大。這一點,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也親口承認過,不僅稱贊她為「天才」,更是在2019年的時候,力排眾議,將她推上了行政總裁的位置。
如果故事到此為止,倒也是一段商界佳話。
可如今的趙怡,已經不被允許參與呷哺呷哺的公司管理。繼5月21日預期未達標解任行政總裁的職務後,6月14日,呷哺呷哺再次發布公告宣布了免除其執行董事職務的「議案」,理由是趙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存在重大差異,同時由創始人賀光啟接替其職務。
顯而易見,如此突然解職高管,反映出公司內部矛盾或許已經進一步激化。之所以說「進一步」是因為高管離職、股價暴跌的戲碼,在呷哺呷哺身上,上演了可不止一次。
今年4月16日,呷哺呷哺宣布張振緯辭去湊湊CEO一職,同時辭去公司所有職務。張振緯離開之後,湊湊各部門以及各區域負責人將直接向賀光啟匯報工作。4月19日,也就是在張振緯離職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呷哺呷哺股價大跌,跌幅一度超20%,股價最低達11.26港元,創近半年新低,公司市值直接蒸發21億港元。
伴隨著股價跌、高層走,如今的呷哺呷哺頗有「樹倒猢猻散」的意味。不僅如此,今年3月,高瓴資本將旗下兩大基金合計持有的近1.14億股呷哺呷哺股份全部清倉。同時,大摩也將所持有的1.04億股份,減持到0.12億股份,持股比例由9.25%降至0.93%。
業績盡顯疲態 新品難挑大樑
呷哺呷哺如今的慘淡,不光可以證明近年來的衰退,也一定將深深的影響到未來。
《每日財報》了解到,呷哺呷哺近年財務數據慘淡,且疫情後期也並無明顯好轉。財報顯示,從2018年開始,呷哺呷哺就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利潤連續三年下滑,2020年呷哺呷哺業績受疫情影響嚴重,營收54.55億元,同比減少了9.5%;凈利潤僅為1837萬元,同比減少99.4%,距離虧損並不遙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凈利潤增速已連續五年呈下降趨勢。2016年-2020年,呷哺呷哺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9.74%、14.17%、10.07%、-37.71%和-99.36%。
(制圖:每日財報)
最糟糕的是,因為在上市後盲目擴張,以及錯判形勢進行消費升級,價位越來越高的呷哺呷哺,口碑飛速下滑,顧客上座率也越來越低。
一般來說,翻座率是任何餐飲企業考察餐廳經營狀況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翻座率高,意味著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營業時間內,讓座位的流動率提高,營收也會成倍提升,反之亦然。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其翻座率分別為3.3、2.8、2.6和2.3,也是逐步下滑的。
「駁斥」是表面的,「行動」是誠實的。我們發現,大概是趙怡也早就對呷哺呷抱有悲觀態度,其在今年的1月份和4月份兩次減持自己手中的股票,累計套現達3000多萬港元。
《每日財報》留意到,面對消費升級大趨勢,以及平價火鍋的發展瓶頸,呷哺呷哺曾試圖向「網紅」「高端」「輕奢」的路線靠近,開創品牌「湊湊」,擬在品牌形象、產品結構、門店環境、服務模式等方面均作出調整。可是用錢打造的「精緻感」,必然反應在客單價上。事實上,如今126.6元的客單價,已經超過了海底撈110.01元的客單價。甚至有網友稱「有這錢我不如去吃海底撈,至少服務好。」
市場競爭激烈 老將難有新「方」
據《2020—2021中國火鍋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火鍋市場總收入將達到8880億元。而作為標准化程度高、業態成熟且整體格局依然比較分散的品類,火鍋成為很多餐飲創業者的首選。
但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行業的集中度卻並不高,2019年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海底撈其市佔率也僅有2.2%,呷哺呷哺佔有不足1%,前五名只佔了火鍋市場5.5%的份額。
如今,創始人賀光啟重新出山,卻面臨不一樣的市場光景,當下的火鍋江湖可謂「高手林立」,各具特色的火鍋店、網紅店層出不窮。
幾家熱門的火鍋品牌,幾乎都靠著「火鍋+特色單品」的模式圈住了屬於自己的忠實顧客。比如主打鴨血火鍋的「譚鴨血」;獨具特色的鹵味火鍋「賢和庄」;以毛肚出名的「巴奴」,這些品牌打出了自身的差異化運營,在火鍋賽道中站穩了腳跟。
另外,「宅家吃火鍋」的消費模式異軍突起。瞄準居家火鍋的鍋圈食匯、懶熊火鍋、餐爆食材等品牌,目前也已獲得了千萬等級的融資。甚至於盒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新型生鮮電商,依託於自己的供應鏈、物流優勢,也在提供送火鍋到家的服務。
縱使火鍋行業市場龐大,但是面臨如此多背景的競爭者,呷哺呷哺也難說輕松。眼下,其兩名高管接連離職,呷哺呷哺需要一個能夠讓其擺脫增長乏力困境的掌舵人,而創始人賀光啟時隔九年再親自上陣可能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