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蘭是誰
羅蘭,本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1948年去台灣,同年便開始在台灣警察廣播電台當主持人。《羅蘭小語》、《羅蘭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廣播電台做主持人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教誨、或交流心得體會談心式的作品。由於它充滿關愛,充滿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僅廣受台灣青少年的喜愛,而且經過歲月沉澱之後,又在大陸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熱潮。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其獨特的小說風格,吸引著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它的作者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誕生於法國的一個律師家裡。羅蘭童年時代就很聰慧,特別喜愛音樂和文學。1889年從高等師范畢業,作為官費生錄往羅與研究歷史。1892年回國後,先後在巴黎幾家中學和巴黎大學教授音樂史課程。在90年代中期發生的德雷湯斯事件的影響下,一向信守個人主義的羅蘭,不由自主地為社會主義思想所吸引。不過,他要的是「個人主義的社會主義」。他的思想是充滿著矛盾的。
羅蘭的初期創作活動集中於歷史劇的創作。先後寫了四部劇本,他原想建立起一種不是供少數人消遣而是為群眾提供精神參料的「人民戲劇」,還為此寫了一系列論文,但是他的努力都受到資產階級指責,這使他感到被利己主義腐蝕著的資產階級社會空氣的齷齪。「讓我們把窗子打開!讓我們把自由空氣放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他這樣大聲疾呼著。在這種動機指導下,他寫成了關於貝多芬、未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3部偉人史。與此同時,他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些作品中,羅蘭既憎恨資本主義社會,卻又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看問題,他的世界觀的矛盾是很明顯的。
直至1931年,羅蘭經過20多年的痛苦探索,終於給出了自己的抉擇。他發表了《與過去告別》,表示自己決心站到斯大林領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隊伍里來」,跟新生的力量一起投入戰斗。之後,他積極投入進步的政治活動,出任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以巨大的創作熱情從事寫作,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Ⅱ 關於羅曼·羅蘭有哪些生活背景的介紹
羅曼·羅蘭這種別具一格的創造,把音樂與小說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文藝結合在一起,產生無窮的魅力,因為他本人就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一位有名的音樂藝術史家、音樂評論家和音樂傳記作家。這位世界聞名的反戰主義者和進步作家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美西城一個中產者的家庭。羅蘭五六歲時,就從愛好音樂的母親那裡得到對貝多芬的認識,接受了音樂的啟蒙教育。在大學里,他主要攻讀的是文學和歷史。由於對社會前途的懷疑,青年時代的羅曼·曼蘭是彷徨和痛苦的。22歲時,他寫信給早已蜚聲世界的文壇泰斗托爾斯泰,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他開始根本沒有期望托爾斯泰會給他這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以任何迴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久後竟收到了長達幾十頁的托爾斯泰的親筆回信。他鼓勵羅曼·羅蘭為人類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他說:「一切使人們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們分裂的,是惡與丑。」大師的精神令年輕的羅蘭深受鼓舞,在人品上、學識上,羅蘭都看到了人類的典範。
Ⅲ 羅蘭·艾默里奇的個人生活
在生活中,艾默里奇是一位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女權運動而積極籌款的公益家,而自從導演了《後天》之後,他就一直致力於喚起公眾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關注的各項工作。
Ⅳ 羅蘭的個人經歷
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一個平凡的家庭里有一位平凡的少女名叫盧燕英。小燕英不算特別漂亮,也不算特別聰明,但是為人誠厚,做事踏實,讀書也非常認真,可惜由於家境貧寒,中學未畢業就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之後好長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經常在街頭閑逛,偶爾也會和朋友一起,跑去片場看拍電影。後來去做了臨時演員。1960年,她的表演受到嶺光製片公司老闆黃卓漢的賞識,認為她很有成為超級大反派的潛質,於是簽了她作為正式演員,並為她取了一個藝名叫做羅蘭。從此開始了她的電影傳奇。
當時的香港影業正在邁向騰飛階段,中聯、新聯、華僑、光藝等大型電影製作公司陸續崛起,粵語片和國語片各擅勝場,全年產量達200部左右,電影成為香港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興旺的市場需要大量的片源和演員,於是,在片場旁觀的盧燕英就和許多群眾演員一樣,經常給工作人員請去扮演一個兩個小角色。就算扮演一個只露一面完全沒台詞的過路人,片酬也有三元港幣之多(當時可以買三十個麵包或十碗雲吞面);演一個會喊一句「小姐」的丫環則可以拿到十元錢,實在令小燕英開心不已。就這樣,盧燕英漸漸成為正式的臨時演員,每月參演三十多部電影,片酬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五十元,不僅可以養家,也可以交學費供自己去學校讀書了。
本來打算「以演供學」,讀到中學畢業去做白領,但是盧燕英的臨時演員事業竟是出乎意料地順暢,由路人甲路人乙開始出演「表妹」「情婦」「探長太太」甚至男主角的女朋友。1960年,她的表演受到嶺光製片公司老闆黃卓漢的賞識。取羅蘭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好聽,也不僅是想借借已退休的大明星羅蘭的光彩,用黃老闆的話說:「羅蘭這名字像個上海交際花,你演反派取這個名字最合適不過啦!」
盧燕英個性隨和,對這個不討好的標簽渾不在意,安心做起了大反派兼大配角羅蘭。之後的十年間,羅蘭演出了一百多部電影,與當紅大明星陳寶珠、蕭芳芳、嘉玲、南紅等均有大量合作,共同見證了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橫掃天下的浪潮。七十年代國語片興起,羅蘭轉投小熒屏,先後在麗的電視和無線電視演出劇集,大都仍然是演配角。有趣的是,這位香港觀眾熟知的大反派到了電視劇里卻經常扮演慈祥母親,其親切、朴實、用心良苦的形象和從前妖艷、陰險、花枝招展的形象一樣深入人心。她也以其中印混血的鮮明輪廓和嫻雅的氣質多次扮演西洋貴婦甚至英女皇,不過最擅長最不可替代的依然還是性格怪異的角色,在無線電視台屢拍不厭的金庸武俠劇中,裘千尺、譚婆、歸二娘等幾個著名的凶婆婆都當仁不讓地由她扮演。
時光進入八十年代,粵語片重新振興,演藝經驗豐富、戲路寬廣又極具專業精神的羅蘭再次成為大銀幕的搶手人選,繼續投入大反派兼大配角的生涯。這時候的她已經年近半百,從「妖女」全面升級為「妖婆」,演出了一系列盲婆婆、惡婆婆、垃圾婆、神經婆的角色,尤以《七月十四》、《七月十三之龍婆》系列中的龍婆角色最具震撼力。龍婆是一個香港民間常見的神婆形像,在影片中具有溝通陰陽的超能力,羅蘭將這個外表並未有特別之處的老太婆演繹得極其生動而傳神,大大增強了影片陰森恐怖的效果,不僅奪得了兩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且使這個角色在以後的香港鬼片中反復出現,成為令人疑幻疑真的經典角色。此後,羅蘭繼續在受歡迎的鬼片《陰陽路》系列中常演常青,堪稱香港神鬼電影的中堅人物之一。
從影四十餘年,演出了大半輩子的反派和配角,或許影界、觀眾和羅蘭自己都以為她的演藝生涯就將沿著這樣的道路走進歷史,但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這位光彩特異的綠葉卻在五十七歲高齡之際以一個正面角色拿到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相信是羅蘭電影事業中最為傳奇的一個片段。1998年,羅蘭已經64周歲了,受葉偉信導演的邀請,在影片《爆裂刑警》中扮演一個患有痴呆症的老婆婆。這個角色的戲份不是很多,性格之怪異也與羅蘭以往扮演的角色有所雷同,但是羅蘭的演出細致入微,使這位老婆婆的表現既突出又不搶戲,既令人敬畏又惹人愛憐,為這部刻劃人性溫情的影片添加不少分數。這部電影使男主角吳鎮宇獲得第六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也使羅蘭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雙料影後桂冠,當她在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拿到影後獎座時,全場掌聲長久不歇,香港影人以此表達了對這位敬業樂業常年如一的影壇前輩由衷的敬佩。
銀幕下的羅蘭,至今未婚,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以弘揚教義、扶助眾生為人生樂事,經常參與慈善活動,也是圈中人尊敬愛戴的大姐。對於眾多新人關於演技的請教,羅蘭保持著一貫的謙遜:「其實資歷與演技無關,有些業余比賽里的演員演技好得驚人,叫人意外,都分不清專業與業余的區別。」對於圈內圈外關於影後桂冠的贊譽,羅蘭更是淡然處之:「獎項並不重要,那是額外的賞賜;拍戲有金錢才可,所以錢才重要。」或許正是這份淡然的態度,使羅蘭在漫長星旅中始終寵辱不驚,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反而贏得了從未企望過的名和利。2005年香港電影月期間,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香港舉行了「百年夢工場之最觸動你心靈的演員及電影」全民選舉,羅蘭贏得了「最佳綠葉獎」——這個獎真像是為她度身定造呢,在這個充滿競爭與傾軋的世界裡,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實至名歸。
Ⅳ 羅蘭.英格斯.懷德
羅蘭·英格爾斯·懷德
羅蘭英格斯懷德 一般指本詞條
羅蘭·英格爾斯·懷德(1867—1957),出生於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代表作品有《草原上的小木屋》等。
中文名
羅蘭·英格爾斯·懷德
外文名
Laura Ingalls Wilder
國籍
美國
出生地
威斯康新州的大森林
出生日期
1867年
快速
導航
早期生活婚姻作者的榮譽
人物介紹
羅蘭·英格斯·懷德童年時的生活足跡幾乎遍及美國西部,15歲時就為拓荒者們開辦的小學執教。婚後遷往密蘇里州曼斯費爾德,撫養女兒羅絲成人。1922年羅蘭獲得歐亨利獎。1932年勞拉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從65歲開始到她90歲去世的25年間,她總共出版了9卷系列圖書,包括《農庄男孩》(Farmer Boy)、《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在梅溪邊》(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在銀湖岸》(By the Shore of Silver Lake)、《好長的冬天》(Long Winter)、《草原小鎮》(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快樂的金色年代》(These Happy Golden Years)、《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被後人稱作「小屋系列」(Little House Books)。
早期生活婚姻
出生於威斯康星州大森林(大伍茲)的丕平村附近,父親查爾斯·菲利普·英格斯,母親卡羅琳·萊克·奎奈·英格斯。她是五個孩子中的老二,她的兄弟姐妹有瑪麗·阿梅利亞,雙目失明;卡羅琳·加勒斯蒂亞,昵稱卡麗;查爾斯·弗雷德里克,9個月時就夭折了;還有格萊斯·珀爾。羅蘭的出生地上有一座以前遺留下來的小木屋,被人稱為「路旁的小木屋」,是用來紀念她的。
羅蘭姐妹的合影
在羅蘭很小的時候,爸爸將家安置在堪薩斯州獨立鎮附近的印第安人領土上,可是那裡還不能分地定居。在好多年裡,她的爸爸不知疲倦地領著他們不斷地搬家,後來為了優先認領土地而到了明尼蘇達州的核桃林,與明尼蘇達州南特洛伊附近的親屬生活在一起,幫助他們經營一家位於愛荷華州奧伯爾的旅館。從伯奧克搬回核桃林後,查爾斯·英格斯當過屠夫和治安法官。1879年春天,查爾斯找到了一份鐵路工作,於是他到了達科他州東部。1879年秋天,查爾斯的家人也來到這里。從1879年到1880年的冬季,查爾斯·英格斯抵達南達科他州的德斯梅特申請宅地定居,在這里他和妻子卡羅琳、女兒瑪麗渡過了餘生。1880年那裡還是一片大草原,那年冬天他們只能住在鐵路測量員的房子里,後來德斯梅特逐漸發展成為小鎮。隨之而來的1880年到1881年的冬季,是達科他州有史以來最嚴酷的冬季,後來羅蘭在她的一部書——《漫長的冬天》中有提到過。當他們定居在德斯梅特之後,她就開始上學,交了不少朋友,並遇到了來此申領土地的阿曼樂·懷德(1857-1949)。這一時期的生活,在羅蘭的「小木屋」叢書中有詳細的記錄。
15歲時,羅蘭獲得了她的第一個教師職位,在一所僅有一間教室的學校里教了三個學期的課,而她自己則無法在德斯梅特的學校上學了。後來她承認,她不是特別喜歡教學,但覺得從小就有責任在經濟上幫助家裡,而女孩子獲得工資收入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1885年8月25日羅蘭和阿曼樂·懷德結婚後,她就不再去教書。19世紀80年代初期的氣候很適宜,阿曼樂申領宅地的要求已經快要成功,兩人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羅蘭與阿曼樂婚後住在德斯梅特北部放領地上的新家裡,她願意幫助阿曼樂實現分地定居的願望。1886年12月5日,她生下了羅斯·懷德(1886-1968)。1889年,她又生下一個男孩,沒有取名,生後不久就死了。
婚後的最初幾年他們經受了許多考驗。阿曼樂感染了嚴重的白喉,落下了偏癱的後遺症。雖然他的腿幾乎完全康復,但在餘生中他仍然要藉助拐杖來行走。禍不單行,他們還經受了其他的災難,包括兒子的死,家園被大火燒毀,持續數年的嚴重旱災,這讓他們債務纏身,身患疾病,無法依靠320英畝(1.3平方公里)的土地謀生。關於他們在農場遭受不幸的故事,可以在羅蘭的《新婚四年》里讀到,這本書的手稿在她的女兒羅斯·懷德·萊恩死後才被發現,並於1971年出版。它詳細地記述了他們婚後四年時間里,在達科他州大草原上艱難拼搏的故事。
大約在1895年,羅蘭一家離開南達科他州,到明尼蘇達州阿曼樂父母辦得很紅火的農場里休養了一年,然後又搬到佛羅里達州的韋斯特維爾短暫居住。他們想藉助佛羅里達州的氣候改善阿曼樂的身體狀況,但由於已經適應了乾燥平原上的生活,在南部高溫潮濕的氣候中,阿曼樂的病情更加嚴重了。1892年,他們回到德斯梅特,買了一座小房子(後來萊恩錯誤地指出這是租用的)。羅蘭夫婦得到特別許可,可以讓他們聰穎的女兒很早就去上學。阿曼樂打零工,羅蘭做裁縫,這使他們能夠積攢下足夠的錢,重新開始經營農場。
1894年,捉襟見肘的年輕夫婦最後一次搬家,這次是搬到密蘇里州的曼斯菲爾德,用自己的積蓄付定金在小鎮郊外購買了一塊尚未開發的土地。他們將這里命名為落基嶺農場。一開始僅有約40英畝(0.2平方公里)覆蓋著茂密樹林和石頭的坡地,一座沒有窗戶的小木屋。在以後20年的時間里,這里發展為一個面積為200英畝(0.8平方公里),擁有家禽、奶牛和果園的繁榮農場,破敗的小木屋最終也被一座有10個房間的大房子及其他建築所取代。
羅蘭夫婦從貧困到富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僅有的收入來自從農場里清理出來的柴禾,阿曼樂把它們一車車拉到鎮上,每車可以賣50美分。從地里清除樹木和石頭的工作雖然艱苦,但使農場逐漸變為肥沃的農田和牧場。蘋果樹七年也沒有結出果實。住在新農場里幾乎無法維持生計,19世紀90年代末,羅蘭夫婦決定搬到曼斯菲爾德附近,租下一座小房子。阿曼樂找到了做石油推銷員和送貨員的工作,而羅蘭則給本地鐵路工人送飯,並在外面寄宿。他們的所有空閑時間,都用在改善農場和規劃更加美好的未來之上。
羅蘭和阿曼樂的合影
大約在這個時候,阿曼樂的父母來看望羅蘭夫婦,並把他們在曼斯菲爾德租住的房子買下來,作為禮物送給他們。這對於他們的經濟狀況來說,是一個很及時的援助。他們最後賣掉了小鎮上的房子,這些錢使他們能夠搬回農場長期居住,並經營好洛基嶺農場。
農場經營多樣化
到1900年,羅蘭夫婦回到洛基嶺農場後,開始集中精力專注於提高農場的生產率和產量。宏偉的有十個房間的大房子竣工於1912年,它們不僅是羅蘭夫婦艱辛勞動的象徵,同時也代表了他們從一片空地上建起一座舒適而可愛的家的決心。
鑒於在南達科他州只重視小麥種植的慘痛教訓,洛基嶺農場成為一個包括家禽、奶牛和大蘋果園的多元化農場。羅蘭總是積極參加各種俱樂部活動,還是幾個地方農業協會的倡導者,被大家認為是在家禽養殖和農村生活方面的權威,因此經常受到邀請,到地方上的社團里進行演講。
老年的羅蘭和阿曼樂
當女兒羅斯·懷德·萊恩開始寫作的職業生涯以後,羅蘭也被激勵著要自己寫點兒東西。1911年,密蘇里州《田園生活者》雜志邀請她寫一篇文章,此後她便長期成為這家雜志的專欄作家和編輯,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她還在農業貸款協會做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職責是在農場辦公室給農民發放小額貸款。
羅蘭在《田園生活者》雜志的專欄「一個農婦的所思所想」,把她介紹給歐扎克鄉下的忠實讀者,他們非常喜歡讀她的專欄。羅蘭專欄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家鄉、家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其他國際事件,以及她女兒十分有趣的世界旅行和她自己關於擴大那個時代婦女權利的思考。
直到「小木屋」系列叢書暢銷以後,羅蘭一家才真正富有起來。而此時,農業勞作以及羅蘭從寫作和農業貸款協會獲得的收入,讓她們一家有了穩定的生活,最終使他們躋身曼斯菲爾德的中產階級行列。
羅蘭在俱樂部的女會友大多是企業主、醫生和律師的妻子,她在俱樂部活動占據了大量時間,萊恩鼓勵媽媽應該效仿自己利用這些時間給全國性雜志寫稿。但羅蘭似乎不能或不願放棄密蘇里的《田園生活者》,給稿酬更高的雜志撰寫文章。她僅有為數很少的幾篇文章在這些雜志刊登,而且還是經由女兒大量修改後,依靠她在出版界的關系才實現的。
退休
羅蘭的女兒萊恩長期在國外居住(包括她深愛的收養了幾個孩子的阿爾巴尼亞),而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她一直和父母住在落基嶺農場。由於她的自由寫作生涯發展得很順利,使她能夠在欣欣向榮的股票市場成功地投資。
滿頭白發的羅蘭
萊恩經濟上的寬裕,使她能夠更多地承擔贍養年邁的父母的責任,同時她也為在阿爾巴尼亞和曼斯菲爾德「收養」的幾個年輕人提供接受大學教育的資助。萊恩接管了父母早年建造的農舍,還建了一座漂亮的現代化的房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們。但是,當幾年後萊恩離開農場,羅蘭夫婦因為想念自己親手建造的屋子,又搬了回去,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到20年代末,他們大大縮減了農業經營,羅蘭也從密蘇里州《田園生活者》雜志和農業貸款協會辭職。這時阿曼樂已經七十多歲,不能再自如地管理農場。他們僱人住在萊恩建起的房子里,幫忙照顧其餘的農場工作。
他們的退休生活似乎是舒適無憂的,而到1929年,股市大崩潰摧毀了他們一家的投資。夫妻二人還擁有200英畝(0.8平方公里)的農場,但他們辛辛苦苦積攢的大部分積蓄都經由萊恩之手去投資了。現實是嚴酷的,萊恩必須在市場低迷的狀態下寫出更多的作品去出售,以使她能繼續承擔她所肩負的經濟責任。羅蘭夫婦也把萊恩看作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依靠她來生活。
1930年,羅蘭完成了她關於拓荒時代的童年故事的自傳手稿,並徵求女兒萊恩的意見。美國的「經濟大蕭條」,以及1924年母親的去世,1928年姐姐瑪麗的去世,似乎都在督促她記錄下關於「拓荒女孩」的「生命故事」的記憶。她也重新點燃了用寫作來賺取一些收入的希望。她的第一部書的最初題目叫《當奶奶還是小女孩的時候》,也就是後來的《大森林裡的小木屋》。這部書取得成功以後,羅蘭繼續寫作。妹妹琳琳與她一起分享童年時代的記憶,給她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
合作完成「小木屋」叢書
萊恩在其母親著名的「小木屋」系列叢書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圍繞著這個問題有一些爭論。一些人認為羅蘭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寫作天才」,她主要依靠女兒的鼓勵以及女兒與出版商和文學經紀人之間的聯系。另一些人主張萊恩拿到母親每一部未經潤色的粗糙手稿,然後把加工成我們所知道的系列叢書。
羅蘭和阿曼樂的墓地
事實可能介於這兩者之間:在寫作「小木屋」叢書20多年前,羅蘭作為一名農村新聞記者和隨筆作家就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而萊恩作為一名編輯和作家的超凡寫作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
現有的證據(包括雙方關於該系列圖書寫作進展的通信,萊恩內容廣泛的個人日記以及羅蘭以第一人稱寫作的手稿)都揭示出她們之間存在著共同協作的關系。我們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羅蘭的優點在於她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人,而萊恩則在戲劇節奏和營造沖突的文學構思上具有傑出的才能,這兩個天才而富有主見的女人合作的結果是豐碩的。事實上,合作在兩個方面起了作用:萊恩最成功的小說中的兩部——《讓颶風咆哮》(1932)和《自由的土地》(1938),是與「小木屋」系列書籍同時寫作的,基本上是以成人的視角重述了英格斯和懷德兩家的故事。她們的合作也給洛基嶺農場帶來了收入,彌補了她們在股市中的投資損失。簡單地說就是:如果羅蘭不寫這套書,它們就不會存在,因為萊恩根本沒有興趣寫她認為是所謂「青少年」的東西;但是如果不是萊恩修訂這套書,它們就決不可能被出版,更別說成為名著了。自1931年《大森林裡的小木屋》首次出版之後,這些書不斷重印,並被翻譯為40種文字。
雖然曾有人提出過羅蘭和女兒合作的問題,但從來沒有人公開討論過。羅蘭的第一次也是最少的一次版稅,是從哈珀出版社領到的500美元,相當於2007年的7300美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小木屋」叢書的版稅給羅蘭夫婦帶來了穩定而逐步增長的可觀收入,這是兩個人結婚50年來從未有過的。各種榮譽、大量讀者的信件以及贊譽都給予了羅蘭·英格斯·懷德。羅斯·懷德·萊恩在20世紀30年代的小說和短篇故事也代表了她文學創作的巔峰。她的名字被顯著地印在發表她的小說和文章的雜志封面上。《星期六晚郵報》支付她30000美元(約相當於2007年的40萬美元)連載她的暢銷小說《自由的土地》,而此時《讓颶風咆哮》的銷量也在海倫·海耶斯主演的廣播劇播出後穩步增長。如今這部書仍以《青年拓荒者》的名字在重印。
作者的榮譽
20世紀30年代末期,萊恩離開了落基嶺農場,在得克薩斯州的哈靈根和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她最終停止了小說創作,把她的餘生花在寫作和推廣她的個人自由的哲學思想上。她成為20世紀中期美國較有影響的自由主義者之一。這些年來,羅蘭和丈夫經常獨自居住在落基嶺農場。周圍大部分土地(包括萊恩為她們建造的石頭房子在內的財產)已經賣掉了,但仍保留一些家畜,照料花圃和菜園。幾乎每天都有一群群的讀者來拜訪,渴望見到「小木屋」故事中的「羅蘭」。羅蘭夫婦獨自生活,經濟上毫無後顧之憂。1949年,阿曼樂去世,享年92歲。羅蘭非常悲痛,但決心要獨立生活,並留在農場,拒絕了萊恩讓母親與她在康涅狄格長期生活的請求。在接下來的8年裡,她獨自生活,由鄰居和朋友照顧,這些人無法相信他們的「懷德夫人」就是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在曼斯菲爾德,大家都認識她。她會讓司機定期送她去鎮上、去教堂或訪問朋友。那時的她還與編輯、讀者和朋友頻繁地通信。
羅蘭的手跡
在20世紀50年代,萊恩經常回到密蘇里陪母親過冬。有一次,羅蘭飛往康涅狄格去探望萊恩。在1956年秋天,萊恩到曼斯菲爾德過感恩節,發現她89歲的母親患上了尚未確診的糖尿病和心臟衰弱,病得很厲害。在醫院住了幾個星期後,情況似乎有所改善,使羅蘭能夠在聖誕節第二天回到家中。不過她年紀太大,病得又重,從那以後身體狀況迅速變差。但羅蘭的精神極其堅韌,就像一個回到校園的孩子。她曾經對許多人說她要活到90歲,「因為阿曼樂活過90歲」。她沒有食言。1957年2月10日,90歲的生日剛剛過了三天,在曼斯菲爾德的農舍里,羅蘭·英格斯·懷德於睡夢中去世。
隨著1957年羅蘭的去世,洛基嶺農場的使用權又回到了之前購買周圍土地的農民手裡。當地居民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社團買下這里的房子和土地,為了作博物館用。萊恩認識到房子是比書籍更好的紀念地,她相信建一座博物館會吸引人們長期關注母親的那些書。她捐款買房子,建起博物館,願意每年捐很多錢來進行維護,並拿出家裡的許多物品。這個博物館受到人們的歡迎,現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來曼斯菲爾德。
按照羅蘭的遺願,萊恩只在她有生之年繼承「小木屋」叢書的著作權,在她去世後著作權交給曼斯菲爾德圖書館。1968年萊恩去世後,她的繼承人羅傑·麥克布賴德獲得了版權。麥克布賴德是萊恩非正式收養的孫子,同時也是她的經紀人、律師和繼承人。麥克布賴德的所有行為顯然得到了萊恩的批准。事實上,根據萊恩的要求,在羅蘭和萊恩去世幾十年後,當「小木屋」叢書中每一本書以及她自己的文學作品的最初版權過期時,這些書的版權又都以麥克布賴德的名字獲得了延期。
麥克布賴德1995年去世後出現了爭論。當時密蘇里州曼斯菲爾德科賴特縣圖書館羅蘭·英格斯·懷德分館(羅蘭幫助建立)決定要回「小木屋」叢書的版權。隨後的法庭審理採取的是不公開的形式,但麥克布賴德的繼承人保留了著作權。圖書館也獲得了足夠的援助,開始謀劃建造一座新建築。
這些年來,「小木屋」叢書越來越受到歡迎,締造了數百萬美元的銷售數量,還有後續的系列叢書(有些是由麥克布賴德和他的女兒寫的),以及長期播出的由邁克爾·蘭登主演的電視節目。在電視系列劇中,羅蘭·英格斯·懷德先後由梅麗莎·吉爾伯特(1974至1984年),梅雷迪斯·門羅(1997年和1998年)和凱爾·查瓦里亞(2005年在電視連續劇)扮演。
羅蘭曾經說過,她寫這些書的首要原因是她想為以後的孩子保留下她童年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了在她那個時代美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1993年,羅蘭躋身密蘇里名人堂,她的半身青銅塑像永久陳列於密蘇里州議會大廈圓形大廳。
2006年,羅蘭的名字載入密蘇里州曼斯菲爾德星光大道,大衛·英格斯——羅蘭的一位親屬,參加了慶祝儀式。
Ⅵ 羅蘭的公司簡介
羅蘭整體卧室涵蓋整體衣櫃、木門、床三大品類,構築整體卧室主體,為整體卧室提供了解決方案。
羅蘭是全球整體卧室的締造者。羅蘭不但顛覆式地創造了一個全新品類,同時也創造了一片藍海,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巨大市場。羅蘭整體卧室將深刻地影響中國整體家居的格局和未來,引領消費者從未擁有的整體卧室體驗。由於羅蘭在整體卧室的卓越成就和影響力,成就了整體卧室第一品牌。
憑借「意式設計」、「德式品質」的核心競爭力,羅蘭成為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整體卧室供應商;問鼎中國建築工程質量的奧斯卡—魯班獎;榮膺中國整體衣櫃十大品牌;基於羅蘭與德國政府在環保領域的探索和傑出成就,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給予羅蘭高度贊譽。
作為整體卧室的創導者,羅蘭品牌基因與中國文化唇齒相依,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羅蘭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生活美學的羅蘭整體卧室已經成為「簡約、時尚、優雅」生活方式的象徵。
Ⅶ 羅蘭原名叫什麼
羅蘭(1919~),原名靳佩芬,河北寧河人,畢業於天津女子師范學院,後任音樂教員、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人、編輯等職。1948年赴台。羅蘭長於散文創作,出版《羅蘭小語》、《寄給飄落》、《早起看人間》、《寄給夢想》、《夏天組曲》、《生命之歌》、《寂寞的感覺》、《現代天倫》、《訪美散記》等十餘本散文集,也寫作小說《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歲月沉沙三部曲》、《薊運河畔》、《蒼茫雲海》、《風雨歸舟》等。
與同時代的女作家一樣,羅蘭的散文選材於親身經歷的生活瑣事、隨感雜思。電台節目主持人的工作使她更接近社會現實生活,接近普通大眾。她的散文創作充溢著強烈的現實感和大眾意味。羅蘭以現代都市女性熱切關注現實生活的眼光寫出一批評論社會,追蹤熱點的散文,以中國知識女性溫柔豐富的情懷寫出一批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表現出知性與感性交融的藝術風貌。
Ⅷ 羅蘭的老公是誰
姓名:索菲亞·羅蘭
英文名:Soplia
出生年份:年
出生地點:義大利羅馬
簡介:
索菲婭·羅蘭是久負盛名的義大利紅星,從五十年代起,她就以自己獨特的氣質和傑出的演技,名揚天下。曾經有人這樣形容羅蘭:&uot;如果羅蘭是花,她將不會是小巧精緻,有色無香的西洋菊,而是粗枝大葉,清遠香溢的荷花。&uot;
索菲婭·羅蘭生於羅馬的一個小鄉村,由於是私生女,她從小受人鄙夷。屈辱與痛苦使她比別人更愛看電影,銀幕上那種神奇動人的畫面,使她樂而忘憂,明星們精彩的表演更使她著迷入痴。她的內心深處潛藏著一股力量,促使她關注著銀幕;因為只有在銀幕上她才能找到生活的歡樂。五十年代初,她在那不勒斯的選美競賽中,登上了亞軍的寶座。通過這個階梯,她跨入了久已嚮往的電影界。從走上銀幕的第一天起,羅蘭就清醒地認識到:&uot;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uot;為此,拍片之餘,她去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攻讀表演。當時,人們並沒有注意這位大眼睛、長腿、細腰,臉帶愁容的姑娘,但她兢兢業業地在影片中演些小角色。不久,義大利極有經驗的導演卡洛·寵蒂發現了她,覺得她是個天生的藝術家,因為在她的表演中總是釋放出某種內在的真情實感,使人陶醉。於是卡洛·龐蒂決意栽培她,讓她相繼在自己執導的《海底的非洲》、《阿伊達》等影片中擔任角色。在卡洛·龐蒂的精心指導下,羅蘭的表演日趨成熟。終於在影片《那不勒斯的黃金》一片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脾氣暴躁又俗不可耐的潑婦,引起人們的關注。
六十年代初,羅蘭又幸運地結識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德·西卡。德·西卡對羅蘭十分賞識,他覺得羅蘭的表演不僅充滿著義大利民族健康的幽默感,而且熱情潑辣,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在以後的十幾年中,他倆密切合作,共同創作了許多具有國際聲譽的佳作。年,羅蘭在德·西卡執導的影片《兩婦人》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在戰亂中因保護女兒免招侮辱而心力交瘁的母親,從而榮獲同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接著,羅蘭又與德·西卡拍攝了影片《昨天,今天和明天》。此片上映後,一炮打響,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從此,羅蘭來往於美、英、法、意之間,成為&uot;在混亂中誕生的一顆巨星&uot;(卓別林語)。
羅蘭在從影的卅年中,已在七十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各類婦女的形象,其中有:《義大利式的結婚》、$《向日葵》$B$、《旅程》、《香港女伯爵》、《黃銅靶》、《火力》和《血仇》等影片,在國際上有著廣泛的影響。
索菲婭·羅蘭在藝術上執著追求,對愛情也很專注。她與長自己廿歲的卡洛·龐蒂相愛數十年,感情上幾乎沒有產生過裂痕。如今,羅蘭很少拍戲,與心愛的丈夫及兩個兒子,住在巴黎,享受著天倫之樂。羅蘭希望自己能活到八十歲,因為這一天,她要向百歲的丈夫祝壽。
65歲的索菲亞·羅蘭最近擊敗了多名年輕貌美的超級名模,獲選千禧美人。她的照片將被放入一個「千禧時間囊」內,流傳百世。
她的出現給好萊塢式的審美觀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並把人們的眼光從引向了義大利。她的五官粗曠,毫無細致可言, 然而舉手投足之間的那份性感,卻讓人無法抗拒。索非亞至今仍活躍在各種舞台上,她用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健康和自信才是擁有永久性感的不二法門。
Ⅸ 羅蘭是誰(作家)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其獨特的小說風格,吸引著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它的作者羅曼·羅蘭,1866年1月29日誕生於法國的一個律師家裡。羅蘭童年時代就很聰慧,特別喜愛音樂和文學。1889年從高等師范畢業,作為官費生錄往羅與研究歷史。1892年回國後,先後在巴黎幾家中學和巴黎大學教授音樂史課程。在90年代中期發生的德雷湯斯事件的影響下,一向信守個人主義的羅蘭,不由自主地為社會主義思想所吸引。不過,他要的是「個人主義的社會主義」。他的思想是充滿著矛盾的。
羅蘭的初期創作活動集中於歷史劇的創作。先後寫了四部劇本,他原想建立起一種不是供少數人消遣而是為群眾提供精神參料的「人民戲劇」,還為此寫了一系列論文,但是他的努力都受到資產階級指責,這使他感到被利己主義腐蝕著的資產階級社會空氣的齷齪。「讓我們把窗子打開!讓我們把自由空氣放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他這樣大聲疾呼著。在這種動機指導下,他寫成了關於貝多芬、未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3部偉人史。與此同時,他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些作品中,羅蘭既憎恨資本主義社會,卻又站在資產階級立場上看問題,他的世界觀的矛盾是很明顯的。
直至1931年,羅蘭經過20多年的痛苦探索,終於給出了自己的抉擇。他發表了《與過去告別》,表示自己決心站到斯大林領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隊伍里來」,跟新生的力量一起投入戰斗。之後,他積極投入進步的政治活動,出任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以巨大的創作熱情從事寫作,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Ⅹ 羅曼羅蘭和羅萊哪個好
這個應該是看個人吧,我們一直都是用的羅曼羅蘭,質量好,顏值高。兩者相比反正我喜歡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