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整治互聯網咨詢 智能投顧受限P2P轉型去哪兒
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系自查重點。「通知」強調,提供互聯網投顧平台的機構有義務對通過其平台開展投顧顧問服務人員的資質進行審核;提供投顧平台需取得證監會許可,未經證監會許可開展此類業務屬於非法經營證券業務的活動。
今年以來,智能投顧領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甚至不乏有重量級的選手,分別包括平安、京東、宜信、網路等。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目前宣稱具有「智能投顧」功能或正在研發該功能的理財平台已超過二十家,並且還有平台在陸續跟進,加入智能投顧大軍。
特別是在P2P監管趨緊、業務受限的大背景下,不少平台紛紛開始嘗試轉型,其中,智能投顧平台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向。但眼下這條路將再度遭遇監管收緊之虞。
智能投顧納入監管視野
6月13日,大成律師事務所互金委員會副主任肖颯律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上述通知表明監管層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咨詢業務中存在的問題,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智能投顧本質上屬於證券投資顧問業務。真正的智能投顧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與科學技術引入證券投顧業務營銷,但其沒有改變我國法律范疇內證券投顧業務的本質,應當受到《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等國家規定管轄。」肖颯說。
截至目前,在已推出或擬推出智能投顧產品的平台中,包括平安一賬通、京東金融、聚愛財Plus、錢景私人理財、小金所、藍海財富、微量網、網路股市通、資配易、勝算在握、慧理財等平台,均有涉足公募或A股市場。
不過,迄今國內僅84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獲得了執業資格,但尚未發現有智能投顧平台獲得證監會頒發的咨詢業務牌照。
據肖颯分析,《暫行規定》可理解為監管部門下發的規范性文件,智能投顧業務如果有涉及證監會管轄范圍內的產品,那麼其合規性將存在問題。
「自查或許是為了看各方面反應,收集意見,為將來部門規范性文件上升為部門規章甚至提升到國家法律、法規提供參考。現在的監管新動向是,對於機構主體的監管轉變為對機構行為的監管,或為將來的統一監管打下基礎。」肖颯認為。
隆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袁立志律師則稱,「根據目前的互金監管口徑,個人傾向於認為,僅提供金融信息中介服務不需要牌照。」
「目前,很多企業在探索開展上述業務,如果要求它們取得牌照,則會使它們失去生存空間。可能需要在防範風險和鼓勵創新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袁立志說。
P2P平台轉型前景不明
此前,積木盒子、PPmoney、挖財、人人貸等P2P平台亦公開宣布擬進軍智能投顧領域。當天,萬惠金科(430705)董秘徐鐵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旗下PPmoney的智能投顧平台目前還沒有上線,但並不經營國內證券業務,主要針對境外資產配置。我們會有相應牌照。」
在P2P平台龍頭中,宜信亦率先推出了針對P2P網貸產品、全球ETF投資組合的智能投顧產品。
不過,在神仙有財CEO惠軼看來,「單純的綜合理財組合或者基於P2P資產上的智能投顧組合,這個東西不會有特別多的技術含量。主要是拼運營和獲客,本質上還是流量變現。」
惠軼稱,P2P去做組合模式提供的價值特別薄,增值也特別薄,純靠兩端價差,去彌補獲客成本,短期內是幾乎不可能的。「長期來看,即使有規模,價值也很小,只是在獲取資金客戶那一端有一點價值,但是目前市場對這部分的價值認同也是在變小的。」惠軼說。
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網貸平台例如積木盒子、PPmoney、人人貸在智能投顧這塊都還在研發階段,需要大量的金融和計算機人才投入,對平台的資金和人才儲備要求較高。」此外,張葉霞認為,網貸平台在這塊發展前景目前還不清晰之處在於,一是受合規性制約。P2P平台不能發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託產品,對開發智能投顧並直接提供資產配置服務的平台需要更復雜的公司架構,並取得相應牌照。
二是雖然智能投顧運營成本隨著資金規模的增大而下降,但金融不同於實體經濟,規模越大風險也會集聚,所以需要機器人理財服務的公司要不斷擴大資產配置的品類范圍和地域分布,控制極端損失。
「最後,智能投顧比拼的是資產配置模型,可以穩健地獲得高收益是其存在的價值,需要不斷加強模型開發和迭代,積累金融和計算機人才。」 張葉霞如是說。「實際上,此次自查與P2P摸查也差不多,估計也是分類,判斷平台風險,實力弱、合規差的直接清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