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明年取消,這對汽車行業有哪些影響
在乘用車領域,汽車合資比例的開放已經進入倒計時,外商投資汽車行業的限制即將完全取消。在汽車製造領域,與2020年版相比,新清單明確規定,乘用車製造的外資所有許可權制將被取消,以及同一家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兩家或兩家以下合資企業生產相同汽車產品的限制。1994年頒布的汽車產業政策設定了“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為50%”,並將於2022年1月1日退出舞台。近年來,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外資市場准入不斷放寬,金融、汽車等領域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對外投資空間更加廣闊。
雖然全面取消外資對汽車行業的限制將對中國汽車製造業產生重大影響,但這不會改變國內自主汽車品牌產品的發展趨勢。自主品牌探索這一趨勢是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這一發展目標不應放棄,而應根據客觀形勢、宏觀經濟現狀進行調整和修正。相信政府將出台一些促進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促進汽車消費,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進一步放寬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使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更具活力。
❷ 為了博取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對法西斯政權的廣泛支持,墨索里尼進行了哪些舉動
為了博取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對法西斯政權的廣泛支持,墨索里尼在1922年11月1日由其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內閣會議上,把統治階級所關心的殖民地和經濟政策等問題作為中心議題。會議決定,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採取更加有力的行動,鎮壓利比亞人民的抗意愛國運動和「把公用事業重新交給私人企業」;宣布取消在工業生產方面的各種限制,廢除股票記名法等等。
會後,墨索里尼即會見義大利實業界的頭面人物,親自告訴他們,法西斯政府將實施「新經濟進程」。其中包括:「大力壓縮政府的經費開支,使大量資金得以用於工業投資」;取消戰時和戰後歷屆政府對大工業的一切約束,降低直接稅,撥款20億里拉,對那些瀕臨破產的大公司予以資助。
與此同時,為表明其放棄反對君主制和反教權立場,墨索里尼派人向封建殘余勢力的權勢人物保證,法西斯政府將停止實施《農業改革法》,取消對地租的限制和下令廢除佔領荒地合法化的法令。
墨索里尼的這一系列舉動,不僅消除了權勢集團對他的戒心,而且使他們將他視為自身利益的維護者,因而增加了對他的信任。1922年12月25日,眾議院批准授予他為期一年的「執政全權」,以恢復國家秩序。墨索里尼在取得為期一年的獨裁權後,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下令解散國民軍以外的所有武裝,建立法西斯民兵。
❸ 羅斯福新政是什麼
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一、羅斯福是如何實施新政的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業破產, 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 1044億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 150 萬猛升到 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 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農民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 (Recove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間制訂的15 項重要立法中 , 有關金融的法律占 1/3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 , 允許盡快復業。從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 1929 年危機爆發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 , 美鈔停止兌換黃金 ;4月19日 , 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 30 億美元紙幣 , 並使美元貶值 40.94% 。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 , 對穩定局勢 , 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 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 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 , 他們的貢獻將是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1933 年 5 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 1700 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 18 歲到 25 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萬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 200 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 740 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 9 個月,月 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 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後撥額 40 多億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資近 10 億美元 ) ,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 , 先後吸引了 400 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 50 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 2300 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 180 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 1000 座飛機場、12000 多個運動場、800 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 1935 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 65 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 , 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 1 %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 年5月24日 , 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 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 1937 年 10 月 12 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 ( 又稱《工資工時法》 ) ,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 40 小時工時,每小時 40 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 16 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 18 歲以下工人。關 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 5 萬美元純收入和 4 萬美元遺產徵收 31 %, 500 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 75 %;公司稅過去一律是 13.75 %,根據 1935 年稅法,公司收入在 5 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 12.5 %, 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 15 %。 到 1939 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 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 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 和社會生活的脈博,「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二、我們應怎樣借鑒新政 盡管我國經濟已經實現軟著陸,發展的勢頭良好,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相當多的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下崗和失業人員增多,就業壓力加大;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經濟建設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比較普遍,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金融監管不夠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較混亂;地區發展差距仍然明顯存在,收入分配關系還沒有理順,城鄉都有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對 5.8 萬戶國有工業企業追蹤監測表明 , 「 1 至 4 月份國企指數再度下滑,達到- 109 點,比 1 至 3 月份下降 28 點,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 點……國有虧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 , 虧損面擴大 , 虧損額上升 ,1 至 4 月份虧損額 上升 31.6 %,造成全部國有企業凈虧 88.7 %億元。」又據一九九七年 度勞動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公有經濟吸納就業人數減少,到去年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尚有下崗未就業人員 634.3 萬人」 , 在全國 8.46 億勞動力中,每年新增就業人員就有 710 萬 , 占勞動力總數 8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又常常處於間歇性待業狀態。應當明確,這些問題的出現是我們在改革深化、經濟發展中的必然現象,是前進中的問題,根本不同於西方國家經濟危機時期發生的大量失業現象,也有別於我國六十年代經濟困難時出現的就業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立足現階段實際,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措施。現實是歷史的重復和延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三十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的「新政」措施,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美國的國情和我國當前面臨的情況也大不相同,但其對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尤其是啟動市場和實施「再就業」工程,還有諸多可資借鑒之處。1 、強化金融監管力度,實行正確的貨幣政策,防止金融風險。 現代金融政策對國民經濟具有極大的調節作用,而現代經濟危機也多由金融界的混亂引起。去年以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波及許多國家,我國由於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場和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但必須從中吸取教訓,採取積極措施,努力防範和化解可能出現的消極影響。實際上,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大量的產品以出口東南亞國家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影響也是明顯的,會使一些企業的經營形勢更加嚴峻,導致下崗、失業的職工人數越來越多。這也警示我們,要時刻注意虛擬資本急劇膨脹的負面影響,預防「泡沫經濟」的出現,保持適度外匯儲備,加強金融監管力度,及時發現和疏散金融風險,在開放外資和金融市場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同時,要在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上狠下功夫,盡快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消除投資膨脹、房地產和股市過熱、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急劇增加等因素對經濟發展造成的隱患,從多方面做好抵禦金融危機的准備,防止由於金融政策的失誤對國民經濟和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2 、以工代賑 , 啟動市場。政府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 通常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起到經濟學上所說的「乘數效應」。這方面,「新政」通過興辦基礎設施和公共項目促進經濟復甦並藉此幫助失業者的做法堪稱典範,世人有目共睹。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也使通過增加國內投資和國內需求來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顯得更迫切、更有必要。推行這個戰略措施,我們有許多有利條件:城鄉居民儲蓄余額近 5 萬億元,儲蓄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有外匯儲備和外幣存款 1800 多億元,社會上還有數萬億元手持現金和流動資金;有各類庫存、積壓物資近千萬元,糧食儲備豐富;全國轉產的國有集體企業有數萬億元資產的廠房、設備、場,有條塊分割體制下形成的盲目建設、重復投資項目和半截子工程等等。同時,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亟需在這些領域施展才能,開辟新的就業門路。中央已經根據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需求,在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等方面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提出了三年增加政府投資 7500 億美元的計劃。現在要緊的是加強投資啟動,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金向社會發行建設公債,在全國有計劃地逐批興建農田水利、鐵路、公路、文化體育設施及其它公共工程項目,開發一批投資小、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全體國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費,促進生產,盡快形成「經濟增長、財富增加、收入提高、需求擴大」的良性循環鏈。 3 、注重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由於國家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三資」這些年呈現出急劇上升的勢頭,對增強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產品更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給民族工業的發展以擠壓。毫無疑問,我們應當繼續實行吸引外資的政策,但制定保持民族工業的政策更是我們國家長久發展的大計。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為他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提供優惠的政策,特別是信貸政策,促其更快更好地發展。只有給民族工業創造更加適宜的政策和社會環境,給民族工業減輕稅負,重視科技改造、科學管理,才能逐步增強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資源流向工業,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4 、重視農業,強本固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人民的小康。羅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榮和鄉村的振興聯在一起考慮,強調「如果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購買鞋子、衣服、汽車,那麼工業 中心也要受苦」。在政策上則重視對農業的救濟、植樹造林,由政府開發電力資源等等。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居住在農村。近年來,農業的基礎地位在一片「加強」聲中實際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農村市場遠沒有開發起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但對農業不合時宜、不分章法地亂干預,農副產品的賣難和不斷加重的農民負擔又在不時地抵銷著這種實惠。農村存在著大量剩餘勞動力,卻又有大量的草場、荒漠、荒山、灘塗等資源無力開發。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市場的萎縮是整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的重要因素。無論從社會穩定、城鄉協調發展,還是從提高中華民族素質、文明水平的角度來看,都必須重視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問題的研究,從宏觀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經濟發展計劃,在政策上給予農業、農村、農民進一步的扶持、引導和幫助,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當前,在啟動農村市場、鄉鎮企業二次創業、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開發利用農村閑置資源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潛力,除了政策、科技、投入以外,積極引導、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下崗分流人員投身這些領域,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5 、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大力促進再就業工程。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實際是自八十年代農村改革以來的第二次生產力解放運動。勞 動力始終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因素。充裕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特而巨大的投入要素。一個窮困潦倒的天才,如果生活的唯一目的是考慮如何才能不再挨餓,那麼縱然他是蓋世英雄,也難有用武之地。在我國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大量的被精減幹部和下崗職工中,絕大部分是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起碼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熟練勞動力。在原有體制下,這些巨大資源並沒有得到合理配置,有些被長期閑置,甚至有些在逆向運動,產生負面經濟效益,這是最大的浪費。回顧農村改革的歷程,成功的關鍵之一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目前分流下崗的勞動力群體,從總體上看,與農村勞動力相比,無論在知識結構、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內外交往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優勢,是一筆寶貴財富。一旦這些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優化組合,將是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一股巨大力量。用好、用活這些人才資源,各級政府責無旁貸。政府各部門應該以此為目標,根據各自職責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逐步建立完善系統的再就業機制,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加快勞動力市場的建設,建立和完善勞動力供求信息網路,為下崗職工提供求職、招聘信息,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引導下崗職工自主擇業、自強創業、依靠市場找職業,從多方面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為實施再就業工程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力爭使全國絕大多數勞動者「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活干」。 6 、建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國的下崗分流人員中,國有企業職工占絕大多數。幾十年來,他們為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企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造成目前許多國有企業隱入困境、富餘人員過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我們在就業模式、就業制度上,對勞動力實行由國家主要是由國有企業包下來的辦法,還有如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導致產品沒有市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有的由於企業用人不當,管理不善造成企業停產停工,職工不得不下崗待業;有的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變慢,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有的是由於企業產品、技術和經濟結構調整而導致職工調整和轉移就業崗位,等等。現有政府機關也大多是計劃經濟時 期的產物,數次改革都沒能走出「膨脹-精減-再膨脹-再精減」的怪圈,導致人員越來越多,而職能沒有大的轉變,甚至有些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起到了一些負面作用。企業和政府機關的這些 富餘人員必然要在改革進程中首當其沖,率先加入下崗待業的行列,這是大勢所趨。但這部分人決不是社會的包袱,他們用自身下崗的實際行動為國家各項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用特殊的方式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政府和全社會要盡全力解決他們的困難。羅斯福「新政」的最初措施就是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由政府撥出專款用來給失業者提供工作,一時找不到工作則作為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費用。我們欣喜地看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此已有明確的認識,並正在付諸於各種實際行動。最近召開的全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會議已作出相應的部署,明確了政府、企業、社會分別承擔的責任。在我國,由於下崗、失業現象出現的時間短,而政府的再就業機制、措施還不完善、不配套,在下崗失業職工沒有找到新的就業崗位以前,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費用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顯得尤為重要,事關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務必高度重視,切實抓好。 7 、健全法律法規,保證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現代經濟的發展與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是分不開的。羅斯福新 政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在推行過程中頒布實施了一整套法律法規,把新政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如先後頒布的《農業調整法》、《全國工業復興法》、《社會保障法案》、《工資工時法》等。在向市場 經濟體制轉化過程中,我國的就業政策已由「統包統配」變為指導就業,由政府安置變為市場調節。伴隨國企改革的深入,下崗、失業和再就業日益成為新的經濟現象,亟需政府部門全方位建立社會保障,為下崗失業職工進行失業、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等,尤其 需要以法律手段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這樣有助於廣大職工在失業下崗後既可不過分依靠救濟,又能維持基本的購買力,緩解經濟困難對他們的沖擊。要努力保持各項政策、法規的嚴肅性,確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同時又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避免執行不一,出現互相撞車的現象。如我們既然鼓勵下崗失業職工積極從事個體私營經濟,就要同時保證堵住向他們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的口子,真正使他們的正當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8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公民充分就業是政府的應盡職責。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政府的正常干預和宏觀調控。回顧人類發展歷史,人們會發現,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否則,便會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每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政府的制度就必然發生相應的變革。我國現行政府機構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計劃經濟條件下逐步形成的。過去雖然進行過多次調整和改革,但由於歷史條件限制和宏觀環境制約,很多問題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已經明確了政府機構改革的基本思路,自身改革已逐步納入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機構改革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裁撤機構、削減冗員,而在於徹底轉變傳統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採用先進科學的方法,迅速適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根據這個要求,本著精減、統一、效能的原則,著重在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上下功夫,對政府部門該加強的加強,該合並的合並,該撤銷的撤銷,並按照權責一致的要求,合理調整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督部門,明確劃分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決不能允許幾個部門辦同一件事的現象繼續存在下去,為改革發展穩定創造良好的環境。
❹ 跪求!!!高分質疑!!!!煙草的疑惑
1,國外(美國,歐盟,日本等發的國家)煙草也是國家專營嗎??
鑒於煙草及其製品是特殊商品,各國政府對煙草行業的管理都比較其他行業更為嚴格。不少國家對煙草企業實行「寓禁於征」的專賣制度。為適應政府對煙草實行不同的政策措施,各國煙草企業在管理體制,包括、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現就國際上幾家主要的跨國煙草企業的管理製作一比較分析,希望能為我國現有煙草管理體制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日本JT公司管理體制
日本JT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6月1日成立的日本專賣公社。根據1898年日本政府頒布的《煙葉專賣法》和1904年實施的煙草專賣法的規定,日本專賣公社對全國煙草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壟斷經營管理。到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迫於歐美要求開放市場和國內行政改革的壓力,於1985年決定廢除專賣公社,逐步實現卷煙進口自由化,4月1日成立了日本煙草產業株式會社(JT),注冊資金1000億日元。經過十幾年的改革和發展,JT成為擁有22100多名職工的世界上第四大卷煙生產公司,目前約生產120種香煙。
1、組織形式
日本公司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由1984年8月10日頒布的《日本煙草產業株式會社法》和《煙草事業法》決定。按這些法律的規定,日本政府應-保有JT公司發行股標總數的二分之一上的股票(目前實際為三分之二),實行國家控股,公司要發行新股票時,應取得大藏大臣的批准;選任或解任公司董事(取締役)及監事(監查)的議,在取得大藏大臣的批准後方可生效;公司章程的變更、利潤分配、合並及解散的決議,每營業年度的事業計劃,在取得大藏大臣的批准後,方可生效;JT公司要及時向大藏大臣提出財務報表等:JT公司應收購按國內合同生產的全部煙葉,銷售進口香煙的營業者、零售香煙的營業者,應取得大藏大臣的許可,批發香煙者,應暫時取得大藏大臣的許可;JT公司以外的人不得生產香煙。
公司為股份制跨國企業,最大的股東為日本大藏省,1994年第一次發行股票,共發行200萬股,其中66%即134萬股歸大藏省持有,公開上市發行66萬股,每股面值1萬日元。
2、組織結構
JT公司實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分立、權責明確的內部組織結構。最高權力機關為股東大會,每年5月份召開一次,決定全公司的重大事宜,下設董事會,董事會由24名董事組成,董事會每月召開一次,決定投資計劃等。JT公司最高執行官為社長,社長下3名副社長的秘書室,協助社長開展日常具體工作。監事會由2名專職監事和2名一般監事組成,監事會由2名專職監事和2名一般監事組成,監事由股東大會從社會和JT內部選舉產生,監事會負責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審查,監督董事業務執行情況。日常工作由監事室負責。
3、運行機制
JT公司實行事業部制,1994年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組織機構改革,建立了任務責任型組織結構。現在JT公司下設綜合部門和事業部門兩大部分。前者包括企劃部門兩大部分。前者包括企劃部、廣告部、公關部、人事勞動部、財務部、總務部等11個部,後者由醫葯、食品、印刷、機械、不動產開發等7個部門組成,其中專門設立了煙草事業本部。煙草事業本部為最大的部,其下又設立了事業企劃室、商品部、研究開發統括部、原料統括部、製造統括部、營業統括部等8個部室。煙草部還下轄31個分店、10個地方原料部、25個卷煙廠、6個打葉復烤、煙草中央研究所和2個海外辦事處等。企劃室負責「商品」、「研究開發」、「經營」的發展方向,制定煙草事業本部的「最大盈利」中長期計劃等整體性戰略計劃,改變了過去部門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運作的端。商品部的設立進一步促進了市場部門與產品開發部門的協作。煙草事業本部的設立把原來的銷售、生產、原料三部制重組為「商品」、「研究開發」、「經營」三個基本機能,對國內煙草工作的經營方式進行了根本改變。同時,JT公司還按照「異創挑」和精簡、高效的精神,重新明確了各綜合部門的職責范圍,完成了由以往對業務部門和統制型的間接部門向以制訂全公司發展戰略和站在專業立場對各業部門進行支援機能為中心的轉變,從而最終確立了名副其實的商業化企業型的總公司體制。
4、管理模式
(1)煙葉生產購銷管理
JT公司對煙葉生產購銷採取集中統一管理的辦法。根據《煙草事業法》的規定,日本煙葉實行「以銷定產、計劃種植、合同收購、全量購買」的辦法。JT公司和全國煙審議會根據卷煙生產和需要,及時研究種植面積和價值等計劃,然後由有關組織分別與煙農簽訂種植合同,在大藏省令中確定煙葉等級。
JT公司根據審議會的結論正式研究煙葉種植計劃的收購價格,將其分解下達到支社和原料部門,再由原料部門通過當地煙農協會分解給煙農。原料部門直接與煙農簽訂合同。原料部門上的合同義務是按照其種植面積數量,負責提供良種和進行技術指導,並全部收購他們的煙葉。
(2)卷煙生產銷售管理
JT公司現有25家卷煙廠,分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卷煙廠為北關東工廠。年產卷煙約320億支(64萬大箱)全國平均每家工廠年生產卷煙22萬大箱。
JT公司的卷煙廠只具體負責卷煙生產,是一個典型的生產車間和加工點,實施本部下達的各項計劃和指標,不搞經營。工廠不是法人,不搞獨立核算,而由本部統一核算。工廠的一切財務收支都由工廠作出預算後經本部批准執行,執行過程中若有超支,要經本部批准後才能追加。工廠的生產計劃、固定資產的投資、銷售戰略等均由本部決定下達,產品由本部統一負責銷售,原材料、零配件等都由本部按時分配、調撥運送到工廠,與供貨單位不發生結算關系。這是一種典型的預算管理和報帳制辦法。
工廠的生產牌號、配方、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新產品開發、新產品的試產、產品質量標准、工廠的對外協作、都由本部負責制定或決定,工廠只是一個生產車間,其任務就是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本社下達的任務。
(3)煙草物資管理
卷煙生產所需的一切物資都由JT公司本部負責送貨上門。工廠物資貯備很少,其中儲備最多的是煙葉,但貯備量也只有能滿足一個月的使用,其它物質儲備就更少,最少都只能滿足3天的需要,這是典型的零庫存管理思想的體現。
二、菲·莫公司的管理體制
菲·莫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企業。公司在世界各地擁有15萬員工。菲·莫公司下屬436家公司。分布在74個國家和地區,其業務拓展到182個國家和地區。菲·莫公司的主要產品是帶外包裝的消費品,包括煙草、食品和啤酒。
1、組織形式
菲·莫公司是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州法律組建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菲·莫公司為上市公司,現有24億股股票,市場價值1000億美元。菲·莫公司的股東包括投資公司、公眾股票持有人及其他公司。
2、組織結構
菲·莫公司設有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層。
股東會負責發行新股份、作出重大交易、修改公司章程、選舉公司董事。
董事會負責制定公司政策、作出重大決策、確定公司利潤分配方案,決定公司行政人員任免。董事會有主席1人,副主席1人,公司以外兼職董事13人。他們分別為大學教授、投資銀行家、證券交易所主席、公司總裁、新聞公司主席、航空公司總裁。董事會內設行政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員工待遇委員會、公共事務及社會責任委員會、提名及公司治理法規委員會、公司員工及發展計劃委員會。董事會每月召開一次會議。
公司行政管理層在總裁領導下分為兩條線,即一般管理和職能部門。職能部門包括財務部門、法律部門、計劃部門、公司事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
3、運行機制 菲·莫公司在組織結構上採用事業部與矩陣制,即按產品和地域,設有菲·莫公司美國集團、國際集團、卡夫食品公司、美樂釀酒公司、菲·莫管理公司。
4、管理模式
菲·莫公司的管理途徑包括策略管理、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策略管理主要是制定長遠計劃,包括本年計劃和跨年度計劃。業務管理主要是制定預算、每年編制、修改預算、財務管理主要是公司的投資和資本支出,包括購買股票、長期債券、土地租金、機械設備等。
菲·莫公司的內部控制及監督內容包括長遠規劃、預算、投資審批。控制方式主要通過從股東到董事會再到行政人員的途徑實現。公司遵循公平交易原則,包括在商業、財務、資本活動中,在兄弟公司、母子公司之間。公司內部的信息交流渠道包括直線管理的報告的職能部門的報告。公司的財務控制主要通過財務部門、內部審計部門、獨立審計員三方面實現。財務部門每月、每季、每年都要有財務報表,逐級上報;內部審計部門向菲·莫公司集團全球財務主管和菲·莫公司集團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報告工作。菲·莫公司獨立審計員由永通會計公司擔任,對菲·莫股東、董事及管理人員負責。菲·莫公司對員工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內部激勵機制,工資取決於工作時間,工會的制約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固定工的工資取決於一個人表現及業務單位的經營情況。對公司管理人員,公司每年都有一些激勵性的補償,包括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享有認股權;對一般員工有一些獎勵政策的獎金。
2.既然有煙草專賣局送貨,那煙販子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樣的??
煙草的利潤空間很大的。尤其是賣外省的煙
還有假煙利潤更大!一年賺幾十萬一百萬沒什麼出奇
3,煙草存在竄貨,砸價格嗎??
一般不會,這個價格市場比較平穩,大家拼得是渠道,進貨渠道!
價格很透明,沒什麼讓利降價空間。
❺ 求荷蘭的歷史介紹詳細一些,謝謝了
在歐洲西北部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它的面積僅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他的名字叫做荷蘭。在800年以前,這里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位於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的復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三百多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確實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人口僅有150萬的國家,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的第一強國」。荷蘭人創造奇跡的故事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敘述呢?大海總是在最平靜的地方掀起波濤,歷史像大海一樣總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創造奇跡。荷蘭人創造奇跡的故事要從銀白色的鯡魚開始講。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年夏天都會有大批的鯡魚迴流到荷蘭北部的沿海,荷蘭人每年可以捕獲到超過1000萬公斤的鯡魚。鯡魚對荷蘭的經濟很重要,很多人以此掙錢而生存。14世紀,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約有20人從事鯡魚的捕撈業,小小的鯡魚為五分之一的人提供了生計。但是,鯡魚是一種自然資源,造物主從來沒有給予荷蘭人獨享的權利,北海附近也有其他種族都組織了捕撈鯡魚的船隊。為了爭奪漁場,荷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爆發過三次戰爭,是什麼力量使荷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1358年,在荷蘭的一個小漁村中一個名叫威廉姆·博客爾斯宗的漁民發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魚腸子的方法。把魚肚子拋開,取出腸子,割掉魚頭,用鹽放在裡面,這樣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時間(當時沒有冰箱),因此荷蘭的鯡魚能夠在全歐洲暢銷,尤其是在英格蘭。荷蘭人用一把小刀將這種人人可以染指的自讓資源轉變成荷蘭獨占的資源,直到今天荷蘭食用鯡魚仍然保留著幾個世紀來形成的傳統形式習慣:鯡魚被取出內臟之後不經過任何烹調直接提著魚尾一口吞下。從捕魚業開始,荷蘭產生了和東北歐、英格蘭、南歐、非洲薯譽的貿易,由捕魚的傳統產生了海上貿易的傳統。藉助鯡魚,荷蘭人開始了他們的商旅生涯。如今在鹿特丹的一些古老建築上仍可以見到鯡魚的圖案,這些不起眼的圖案似乎在提醒人們注意,鹿特丹曾經作為世界第一大港的歷史就是從一隻只裝滿咸鯡魚的大缸開始的。一旦以貨物的流通和交換為謀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開始先露出巨大的優越性:地處西北歐的荷蘭,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廣袤的歐洲大陸,歐洲的兩條主要水道從這里入海,為了排澇荷蘭人修建了多條運河,構成了歐洲當時最發達的水上交通網路,這些優勢使得荷蘭具有成為歐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各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機遇。如果說最早開始遠洋探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主森昌要是依靠暴力來進行赤裸裸的財富掠奪,那麼緊隨其後的荷蘭由於缺少強大的王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而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通過商業貿易來積累財富,同時也積累著足以讓自己強盛起來的競爭技巧和商業體制。作為中間人、代理人、加工者和經銷商,荷蘭人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那裡裝載香料、絲綢和黃金,把他們轉銷到歐洲各地,返航時他們又為這兩個最早的海上霸權國家運去波羅的海產糧區的小麥、瑞典的鐵器數春段、芬蘭的木材以及自己生產的海軍補給品。但是荷蘭商人很快發現,在這項利潤豐厚的貿易中,荷蘭商人不得不面對來自英格蘭商人強有力的挑戰。當時英格蘭的面積比荷蘭大三倍,人口是荷蘭的五倍,作為大西洋中的島國,英格蘭有著更加優越的地理位置,荷蘭人是一口什麼樣的手段擊敗了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呢?就像發明一刀取出鯡魚腸子的方法一樣,荷蘭人打敗英格蘭是從設計一種造假更加低廉的船隻開始的。英格蘭的商船都是攜帶武器的,他們造船也都用足夠硬的木頭;而荷蘭的船幾乎沒有武器裝備,因此,荷蘭的造船成本更低,用荷蘭船運貨也很便宜,於是荷蘭就成為了歐洲的海上馬車夫。在此之前的歐洲商船都建造可以架設火炮的炮台以防止海盜襲擊,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可裝載火炮的商船,這樣走的代價就是每一次航行都要成為一場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但他的好處就是造船成本低,價格只有英國船隻的一半,於是貨物的運費也低。即使這樣,荷蘭人還不滿足,為了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他們又在船隻上加上了一種特殊的設計:他們的設計使得船身很高,船的肚子很大,而甲板很窄,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斯堪的納維亞,對於貨船的征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甲板越窄,稅收就越少,利潤也就也越多。在很大程度上,荷蘭人就是靠著這種船贏得了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但是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僅僅依靠特殊設計的船隻顯然不夠,關鍵還要看駕駛那些船隻的人。1596年-1598年,有一個名叫巴倫支的荷蘭船長,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他經過了三文雅(現在俄羅斯的一個島嶼),但是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三文雅地處北極圈內,巴倫支和17名荷蘭水手在這里度過了8個月的漫長冬季,他們拆到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地方保持體溫,他們靠打獵來取得勉強取得生存的衣服和食物。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卻做出了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義務和葯品。冬去春來,倖存下來的荷蘭商人完好無損地將商品送到委託人手中,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堅守信念,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在當時,這樣的信念也為荷蘭人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阿姆斯特丹荷蘭海運博物館,每個星期天都要在那裡舉行一次特殊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切身體驗來學習荷蘭的歷史,這樣的活動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參加也從不間斷,教師有來自不同職業的人志願者擔任,他們一絲不苟的帶領孩子們重溫400多年前荷蘭水手們的生活。今天荷蘭人經常向他們的年輕人重復這樣一句話: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荷蘭人的祖先不僅僅是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實際上在距今500多年前的16世紀末,荷蘭人幾乎是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在某一段時間里,荷蘭人的船隊比英格蘭、法國、蘇格蘭的貨運商船的總量還有多,他們有1800艘船的船隊,能夠把貨物運送到歐洲的每一個角落。伴隨著海運貿易的發展,城市作為交易的市場,儲存貨物的倉庫,維修船隻的工廠,在荷蘭逐漸興旺起來。漸漸的,生活在這片城市中的人們發現一個超越商業貿易甚至超越了經濟生活的難題出現在他們面前,這就是:到底由誰來管理城市?應該怎樣管理城市?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荷蘭城市的主人都是那些貴族們,因為城市總是建立在某個貴族的領地上,貴族們建立起小型的軍隊,名義上是保護城市,實際上是依靠暴力的手段取得稅收,這就意味著在城市裡:有錢人比較有權,他們可以主導討價還價,貴族依靠有錢人,給他們提供財富,商業和城市的興起使得人們產生了對於經濟自由的渴望。日漸富有的富人們最終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他們像購買商品一樣從貴族手裡購買了城市的自治權,從此市民們自行立法,貴族們不能直接向他們征稅。市民自治為荷蘭的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到15世紀末,將近一半的荷蘭人生活在城市中。荷蘭的每一個城市都極力爭取更多的貿易機會,城市被有錢的商人統治,由他們決定城市的管理。在荷蘭建於15世紀的市政廳,每隔15分鍾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歷史畫面:貴族將城市的管理權交給了市民。這個發生在荷蘭歷史上的一瞬間,藉助這個特殊的計時工具成為了永恆。就在荷蘭人忙於建造自己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的政治版圖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憑借著蒙古大軍西征時傳入的火葯,摧毀了騎士們守衛的城堡,建立起像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一樣的君主集權的國家。這些國家有著格局的貴族領地、獨立的商業城邦無法比擬的優勢:他們可以有效的動員和組織起整個民族的力量,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靠著這樣的方式率先進入世界大國的行列。開始的時候,荷蘭人似乎不屑於追隨這種潮流,他們更加習慣於生活在彼此獨立的城市中,這些城市只關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盡可能多的增加財富。像英國、法國、西班牙一樣的有國王統治的國家也會有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國王如果想要擴展就需要大量的錢。但是在1543年,不管荷蘭人情願與否,他們都不得不面對「國家」這個問題,那一年,西班牙國王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荷蘭的統治權。接下來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當西班牙國王宣布荷蘭領土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時候,荷蘭人認同這種說法;當西班牙國王重新劃分荷蘭的行政區域時,他們坦然地接受了;當西班牙國王為荷蘭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也順從地臣服了;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把手伸向他們的錢袋時,荷蘭人奮起反抗了。當時西班牙正在和法國打戰,因此國王菲利普二世需要得到永久的財力保障,而荷蘭人只同意在一段時間內提供部分的錢財。荷蘭人的獨立戰爭爆發了。一開始,西班牙軍隊輕而易舉的粉碎了荷蘭人一盤散沙似的抵抗,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就有15萬荷蘭人死於非命。嚴峻的現實讓各自為政的荷蘭不同省份不得不團結起來。1579年,來自荷蘭北方7個省的代表在一間大廳里簽署了協議,組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敵。從此之後戰局向著有利於荷蘭人的方向轉變,一方面是由於荷蘭人的團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菲利普二世在歐洲四面樹敵,連年的爭霸戰爭耗盡了西班牙的國力。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省的起義代表在海牙鄭重宣布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把國王像不稱職的經理人那樣打發回家之後,他們已經發現他們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個國家,可是這個國家應該交由誰來管理和保護呢?他們並不著急說:我們現在沒有國王,因為當時沒有人那麼做;他們也不敢稱自己是共和制的,因為那樣做台前衛了。對於那些領導獨立戰爭的商人們來說,他們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權利,而是商業利潤,所以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由他來照顧荷蘭的安全,而自己卻照顧好自己的生意。於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出現了,荷蘭人把自己的國家託付給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女王爽快地答應了做他們的君主並派出軍隊保護荷蘭人的生民財產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們很快發現,英國女王收取的保護費實際上比他們趕走的西班牙國王還要高,荷蘭的市民們說:不,我們不這樣認為,也許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但是我們擁有了統治者,而且他的權力不是很大。1588年,在奧蘭治親王威廉的領導下,7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連省共和國,這是在人類歷史上的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富裕商人階層以政治權利的國家。這在荷蘭非常典型,政治權利實際上掌握在富人和知識精英手中,不同的省份尤其是擁有沿海城市的省份有商業精英統治,而整個國家政府這些省的代表和統治者,由這些家族產生,所以可以這樣認為:荷蘭共和國有點像家族的企業。新的國家誕生了,但是他的未來依然處在重重迷霧中。如果用國土資源和人口等條件來衡量,荷蘭幾乎不具備成為國家生存下去的條件,更何況組成共和國的7個省份依然是各自為政。他們的結構很鬆散,各省絕對獨立,他們只能在決定稅收上保持一致,而在其他方面如果意見不一致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有時候可以把它們比作現在的歐盟。這個結構鬆散的小國幾乎就在剛剛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重的危機:在獨立之前,與西班牙的貿易是荷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獨立之後,西班牙國王封鎖了國內所有的港口,禁止荷蘭商船駛入西班牙,經濟的生命線被扼斷了,新生的共和國的出路在哪裡?荷蘭憑借著自己的商業直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因為這片土地上擁有人數眾多,並對財富充滿渴望的商人階層,如果將他們的愛財之心轉化為一種力量,那麼荷蘭就擁有了一種比王權更為強大的武器。根據這個優勢,荷蘭人決定從精明的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靠自己去尋找前往東方和美洲的航線,可是遠洋航行需要的大量資金又從哪裡來呢?1602年,在共和國大會議長奧登巴恩威爾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如今,他們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可以這樣說: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他們發行了股票(不過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股票),人們來到公司的辦公室在賬本上記下自己借出的錢,公司承諾給這些錢分紅,這就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籌集資金的方法。他們籌集了650萬的資金(相當於今天300萬的歐元,而在當時卻值幾十億)他們,用這些錢建立了公司。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荷蘭將社會分散的財富變成對外擴張的資本,甚至當時的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女僕也成為了公司的股東之一。成千上萬的市民自己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這個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一方面是出於對財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政府將一些特權(包括協商簽訂條約、發動戰爭,即使之對外具有獨自主權)摺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印度公司的許可權和信譽。在一切准備妥當之後,東印度公司的船隊起航了,西班牙國王幾乎適用用鄙夷的態度對待這個不自量力的挑戰者。但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內,它每年向海外派出50隻商船,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在成立後的10年內,東印度公司沒有分發股利,因為投資者在此期間內集中資金造船、造房子、在亞洲建立貿易王國,做完這些之後,東印度公司在10年後第一次給股東派發利息。連續十年都不給股東們發紅利,這樣的經營方式為什麼能夠得到股東們的認可呢?這是因為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通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早在400多年前,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產生了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這里曾經成為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股票交易所,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那個面積不足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了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以獲得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相當於200萬噸白銀。當大量的金銀流入荷蘭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建立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多年,是一個城市銀行、存款銀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金額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它發明了我們現代意義上的信用——那是被稱作「想像中的貨幣」。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因此,一個看上去奇怪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正在海上與西班牙開戰時,西班牙貴族的白銀依然可以在阿姆斯特丹銀行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依然可以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不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是為了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而不論歐洲各王室怎樣的相互爭斗,荷蘭一直保持中立,他們更加註重經濟的發展。歷史學家們比價一致的觀點就是——荷蘭的市民是現在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的統一成為了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而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的建立起來,此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在中亞,他們占據著中國的台灣、壟斷了日本的對外貿易;在東南亞,他們把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城構成了今天雅加達的雛形;在非洲他們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新航線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們用荷蘭一個省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國家——紐西蘭;在南美洲,他們佔領了巴西;在北美大陸的哈德遜河河口他們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紐約。那麼荷蘭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呢?在一幅《阿姆斯特丹女神像》的油畫中,女神將自己的手放在了地球上,正如詩歌所唱:「我們的世界 我們的地球 這個世界屬於我們」。馬克思這樣評價道:「1648年的荷蘭已經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正是在1648年,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們決心建造一座新的市政廳,出於對質量的考慮,他們沒有規定工程的完工期,實際上他們一共花費了八年的時間和超過70噸黃金來營造這座宏偉的建築。只有正在創造力使得人們才會有這種追求不朽的野心。1656年,新的市政廳建成了,市民們在那裡進行了連續7天的狂歡。馮德爾,一位荷蘭莎士比亞一般的偉大詩人特意為市政廳寫了一首頌歌:我們阿姆斯特丹人揚帆起航 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 為了愛財之心我們走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海港。在馮德爾創作這首頌歌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外交使團揚帆起航去了遙遠的東方。1656年,荷蘭的外交使團到達北京,剛剛入主中原八年的大清王朝以一種興奮的態度接見了他們,但是荷蘭人遇到當時所有西方使團都會遇到的難題,那就是對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口的大禮。實際上直到18世紀末,幾乎沒有一位歐洲的外交官願意接受這種苛刻的天朝規矩,但是荷蘭人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順治皇帝接見了使團,並高興的賞賜了這個世界上最富庶國家的使團大量禮物。回國後,一位名叫約翰·尼·霍夫的使團成員寫下了他們答應跪拜的理由: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三是重大的利益。荷蘭人的重大利益是什麼?就是通商和賺錢。作為商品貿易的大國,17世紀的荷蘭在海外貿易中獲取的巨額財富並沒有體現在貴族豪奢的宮殿之中,他們被中產階級的商人們用來建造和裝飾自己的住宅。荷蘭人富庶生活圖景被佛美爾、倫勃朗等一批卓越的現實主義畫家真實的記錄下來。17世紀中期,阿姆斯特丹大約有800萬到1500萬張油畫,每個人都喜歡油畫,每個階級的家中都有這些油畫,人們可以在自由市場上購買這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幾乎看不到國王、大臣和貴族,普通人平凡的生活成為藝術殿堂的主角,一貫被隱蔽的芸芸眾生的喜悅、悲傷甚至心中涌動的慾望都被一一描繪下來。一幅出自17世紀的藝術大師佛美爾的油畫描繪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荷蘭清晨,溫暖的色調、穩定的生活秩序構造出平靜祥和的氛圍;主人公身上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只有良好的營養、充足的睡眠才能塑造那樣健康的體型;那樣專注平和的表情只會出現在那些沒有對飢餓的恐懼、不用時刻擔心流離失所、在富足的環境中度過一生的人們的臉上。直到今天,荷蘭人的日子一直像作品中的廚娘一樣富足和安逸;荷蘭這個商業帝國所開創的商業規則仍然在影響著世界。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啟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歷史的發展竟然是這樣巧合。17世紀末期,荷蘭的發展速度慢了下來,荷蘭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權。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威廉三世離開荷蘭到英國都成為了世界中心舞台上一次極有象徵意義的轉移。
❻ 哈默是怎樣成為石油大王
亞蒙·哈默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點石成金的萬能富豪,而在蘇聯和中國,他卻是家喻戶曉的「紅色資本家」,因為他是第一個與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合作的西方企業家,被列寧親切地稱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西方企業家,被鄧小平譽為「勇敢的人」,《哈默自傳》在中國更是成了頗受歡迎的暢銷書。
哈默是俄國移民的後裔,於1898年5月21日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爾是俄國猶太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時以造船而成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時,一場台風引起的海嘯把家財沖刷得盪然無存。1875年,雅各布帶著妻子和兒子朱利葉斯移居美國。朱利葉斯長到15歲時,就放棄了學業,到一家鋼鐵廠當鑄造工,以補貼家用。他年輕力壯,在工人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參加了社會勞工黨,組織工會,成為積極的社會主義者、朱利葉斯19歲時,去應聘當了葯劑師。幾年後,他用積攢下的工資買下了老闆的葯店,後來又開了兩家分店,辦了一家制葯廠。就這樣,這個年輕的社會主義者成了年輕的資本家。但是,朱利葉斯並沒有放棄他的信仰,依然是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忠實追隨者。1897年在一次社會主義者郊遊中,朱利葉斯與一個年輕的寡婦羅絲一見鍾情,不久即結婚。一年後,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朱利葉斯特地給兒子起名為亞蒙·哈默,據稱這取意於美國社會勞工黨的旗徽「手臂(Arm)與錘子(Hammer)」。
哈默出生後僅4個月,父親朱利葉斯考上了哥倫比亞醫學院。在後來的4年中,朱利葉斯既要經營葯店和制葯廠,又要攻讀他的醫學課程,但他不愧是鐵打的漢子,做到了學業和事業兩不誤,終於在1902年畢業。這一成就的取得,對後來哈默的成長影響很大。
朱利葉斯認為治病救人比做買賣賺錢更高尚,便毅然將葯店和制葯廠賣掉,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地區辦了一家診所,成了一名醫生。他行醫一生,曾拯救了5000多個嬰兒的生命。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長大了。哈默是三兄弟中最不聽話的,但也是最富有創造精神的一個。他逃過學,經過父親的教育,他變了,學習從中不溜上升到第一,課余還學會了擺弄無線電,製造飛機模型,並在高中畢業班演講競賽中獲得了金質獎章。此外,他還迷上了諸如洛克菲勒、卡內基等白手起家的美國著名企業家的傳記,開始四處尋找賺錢的門徑。16歲那年,他正在讀高中,就成功地做了第一筆「大買賣」。一天,他在百老匯大街看見一輛雙座舊敞篷車在拍賣,決心要買下來。他向在葯店售貨的同母異父哥哥哈里借款,並胸有成竹地保證不久就償還他。原來,他已從報紙的廣告中找到可做的工作了,即用汽車為一個糖果商送貨,每天可得到20美元的酬金。果然,兩周後,他不僅如數還清了哥哥的錢,獲得了這輛汽車,而且口袋裡還有錢幣在叮當作響。
3年後,即1917年,哈默在完成兩年的醫學預科課程的基礎上,躊躇滿志地來到久負盛名的哥倫比亞醫學院,遞交了入學申請。主管注冊的工作人員上下打量他後說:「你是朱利葉斯醫生的兒子吧?1898年你出生的那年我辦理了你父親入學的申請,今天我又在這里歡迎你。」就這樣,哈默自豪地成為哥倫比亞醫學院的學生,命運之舟載著他似乎正沿著子承父業的方向前進。
然而,有一天,父親來到校園找到哈默,告訴兒子一個壞消息:他傾其積蓄投資的制葯公司瀕臨破產。而且他本人因身體不好,特別是還想繼續行醫,沒有精力去顧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兒子去當公司的總經理,但不許他退學。他強調說:「兒子,我過去就是這么乾的,你也可以這么干。」
其實,父親的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哈默早就躍躍欲試。他極其興奮地迎接了這樣的挑戰。為不誤學業,哈默邀請一個家境貧困而學習優異的同學住在一起,免費供給對方食宿,條件是這位同學每天去上課,做大量的筆記,晚上帶回給他,供他應付考試和寫論文。有了這個學習的「替身」,哈默就可以專心致力於公司的經營了。他改革了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推銷方法,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推銷員隊伍,並把公司名字也改為響亮的「聯合化學制葯公司」。哈默終於把發發可危的公司從破產邊緣拯救過來,雇員從十幾人發展到1500人,產品暢銷全國,公司開始跨身於制葯工業的大企業行列。
時隔不久,哈默成了哥倫比亞醫學院,乃至全國院校中獨一無二的正在大學攻讀的百萬富翁。1919年美國的平均收入是625美元,而那一年哈默個人的凈收入超過1億美元。在學習上,他的大多數考試成績是「A」,並被評為畢業班裡「最有前途的學生」。1921年6月,他取得了童年時就夢寐以求的醫學博士學位。從此,人們始終尊稱他為博士,盡管他以後從未正式行過醫。
這時,哈默決定利用從課業結束到實習開始之間短短半年的間隔,做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即去蘇聯訪問。十月革命後,哈默的父親作為美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對蘇聯十分關注,並向被封鎖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提供過必需品。但由於一次醫療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親受審入獄。這一突然變故,使年輕氣盛的哈默決心完成父親未遂的願望,到父親出生的國家,去幫助蘇聯戰勝正在那裡蔓延的飢荒和傷寒。
於是,哈默以200萬美元的售價賣掉了制葯公司,而花了十幾萬美元買下一座野戰醫院以及與之配套的醫葯用品和醫療器材,還花了1.5萬美元買了一輛救護車,在車身側面刷上「美國赴莫斯科醫療團」字樣。他要把這些作為見面禮物送給蘇聯人。當時的蘇聯與大多數西方國家隔絕,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哈默此行無異於到月球上去探險。就這樣,23歲的哈默走上了一條將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生活的道路。
這位年輕的百萬富翁一路上歷盡艱辛,終於在1921年初夏到達蘇聯。由於旅途勞累,他病倒了。但他毫無怨言,謝絕特殊優待,與蘇聯人民一起過著戰時凄苦的生活。他每天堅持背誦和學習使用100個俄語單詞,以便能很快開始工作。
1921年8月初,哈默隨一個代表團到烏拉爾地區考察。這里的情況令他大惑不解:一方面蘊藏著巨大的寶藏,物產豐富,白金、寶石、毛皮等貴重物品幾乎應有盡有;另一方面飢荒嚴重,餓殍遍野,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奇缺。於是,他問帶隊的蘇聯人:「為什麼你們不出口這些東西換口糧食?」「那不可能,」他們回答,「歐洲剛剛解除對我們的封鎖,要賣出這些東西,進口糧食,所需時間太長。而且要使烏拉爾地區的人民免於飢餓,至少需要100萬蒲式耳的糧食。」這時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哈默頭腦中形成。他聯想到當時美國糧食大豐收,糧價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便提出建議:「我有100萬美元的資金,可以在美國緊急收購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海運到彼得格勒,卸下糧食後,再將價值100萬美元的毛皮和其它貨物運回美國。」哈默的建議很快傳到莫斯科,列寧親自回電表示認可這筆交易,並請哈默速返莫斯科。
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被召到列寧的辦公室。為使年輕的蘇維埃得到休養生息,列寧當時正實行新經濟政策,因此對哈默的提議格外重視。列寧從辦公桌邊站起來歡迎哈默,並用英語與他親切交談。當列寧代表蘇聯政府向哈默表示誠摯的感謝時,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竟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從此,他們之間結下了真摯而深厚的友誼。列寧鼓勵哈默投資辦廠,允許他開采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棉礦,從而使他成為布爾什維克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
美蘇的易貨貿易由此開始。哈默組織了美國聯合公司,溝通了30多家美國公司,他儼然成了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人。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哈默在蘇聯辦起了鉛筆廠。一天,他順便走進一家文具店想買鉛筆,但店裡只有價格昂貴的德國貨。他靈機一動,發現製造鉛筆是一項新的有利可圖的事業。他本人並不懂得怎樣製造鉛筆,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他以高薪從德國和英國聘來技術人員興辦鉛筆廠,用美國的計件工資制度來管理生產,結果短短七八個月,就奇跡般地投入生產,第一年就達到了250萬美元的產值。幾年後,哈默不僅滿足了蘇聯鉛筆、鋼筆市場的需要,而且把20%的產品出口到英國等十幾個國家。這家工廠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鉛筆廠之一,給哈默也帶來了幾百萬美元的收入。
哈默在莫斯科度過了將近10年,蘇聯成了這位億萬富翁的發跡地,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努力支持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
然而,哈默一生中最活躍的時期卻是1931年從蘇聯回美國後開始的。他四面撒網,點石成金,不管從事哪種行業,都取得了成功。他就像一名萬能的魔術師,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從大禮帽里變出一隻又一隻兔子來。他的經營范圍令人眼花繚亂,除了從事藝術品買賣之外,他還涉足無線電廣播事業、黃金買賣和慈善事業;而最能顯示他的才乾的,卻是從事威土忌酒和種牛生意。
哈默回到美國時,正值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但他卻認為是賺錢的機會到了。他的眼睛雖然盯著藝術品銷售的生意,可他的耳朵卻在傾聽四面八方的信息。他捕捉到一個清晰的信息:羅斯福正在走向白宮總統的寶座,如果他一旦當選,實施他的新政,那麼,1919年頒布的禁酒令將被廢除。這將意味著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數量也會呈現出空前的需求,而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酒桶出售。哈默當機立斷,立即從蘇聯訂購了幾船優質木材,在紐約碼頭設立了一座臨時的桶板加工廠,並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禁酒令廢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從生產線上源源滾下之時,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廠用高價搶購一空。哈默不滿足於當一名酒桶供應商,又插手制酒業,開始經營威士忌酒生意。他接連購買了多家釀酒廠,採取大幅度削價和大做廣告等手段,很快戰勝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躍而成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銷售量高達100萬箱。
酒桶把哈默引進了威士忌酒行業,而他愛好吃牛排的習慣又把他引入了另一個領域,即養牛業,並同樣大獲成功。
哈默闖入養牛業也純屬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場上買不到優質牛排,他的一名僱工就建議去買頭牛殺了吃。牛買回來了,卻是一頭懷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認為自己還不至於饞到殺懷孕母牛的地步,於是就把牛放養在庄園里。恰好哈默的鄰居是一位養牛專家,專門培育安格斯良種牛,他不僅替哈默買回的那頭母牛順利接產,而且時隔不久又讓這頭母牛與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種牛優良品質的小牛。哈默對養牛專家感動之餘,也對養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的頭腦中閃現出新的商業腦電波:以釀酒的副產品飼養種牛,不失為化殘渣為黃金之舉。
說干就干,哈默迅速籌建了一家繁殖種牛的大牧場,並花上10萬美元買下了本世紀最好的一頭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隨後的3年中,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1000頭牛犢,其中包括6頭世界冠軍,為他賺了200萬美元。哈默也從此由養牛的門外漢變為種牛業公認的領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歲。他在商戰中積累的財富,多得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他確實打算從商界隱退,攜他的第三任新婚妻子,舉家遷往加利福尼亞,准備平平靜靜地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充滿誘惑力的石油業把他征服了,他又開始過起「人生始於六十」的新生活,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石油巨子。
當時在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家瀕臨破產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實際資產只有3.4萬美元,3個雇員和幾口快要報廢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賣18美分。哈默的一個遠親,是洛杉磯遠近聞名的會計師,他向哈默建議,投資這家石油公司。因為根據美國政府對石油業的傾斜政策,用於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資金無須報稅。對於賦閑的哈默來說,他無意收購這家公司,但卻願意借給西方石油公司5萬美元,讓他們再打兩口井。如能出油,雙方各得50%利潤,如果不出油,哈默投人的這筆資金可作為虧損從應繳稅款中扣除。出乎意料的是,兩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漲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嘗到了甜頭,開始涉足石油業。不久,哈默成了這家公司的最大股東,1957年7月當選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哈默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冒著巨大的風險,開始建立一個石油王國。他招兵買馬,物色到最優秀的鑽井工程師和最出色的地質學家,1961年終於在加利福尼亞鑽探到兩個巨大的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躍上升到每股15元,公司的實力也足以與那些世界上較大的石油公司分庭抗禮了。
那時,世界上的大部分富饒的大油田,早已是號稱「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難以染指。於是,具有冒險精神的哈默,頂住公司內外的壓力,把賭注押在利比亞。在別的石油公司放棄的沒有希望出油的兩塊租借地上,哈默鍥而不舍,1966年底,終於發現了石油大礦脈,開出兩個盛產高級原油的新油田。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經營下,業務蒸蒸日上,利潤逐年上升,石油勘探范圍不斷擴大,從國內到國外,從陸上到海洋,先後在中東、北海、南美以及巴基斯坦、中國南海等地找到了豐富的油源。尤以在北海地區取得的成績最為明顯:他的公司進去最晚,卻最早出油。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為60億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為全美第12個大工業企業,成為緊挨著「七姊妹」的世界第8個最大的石油公司。
為了更好地適應風雲變幻的商界需求,哈默經營的訣竅之一就是從來不在一棵樹上弔死,實行多方位經營。這是他久盛不衰的法寶。
1966年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在利比亞發現石油後不久,哈默就以8800萬元的股票先後買下珀米安與麥克伍德公司、加勒特研究與發展公司。
1968年1月,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上漲到每股100美元以上,哈默及時將每一老股改為三個新股,後來每一新股的價格又升到55美元。哈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以公司的股票當貨幣使用,發展煤炭和化工製品等多種經營。
1968年初,西方石油公司以1.5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美國排名第三的煤炭公司——島溪煤礦公司。該公司年銷售額1.5億美元,原煤蘊藏量達35億噸。1974年,島溪煤礦公司的凈利潤已近1億美元。
1968年7月,西方石油公司又以8億美元優先股的代價買下胡克化學與塑料製品公司,這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最大一筆兼並買賣。
到了70年代,哈默的目光又轉向更廣闊的領域。
1972年,經過許多政治波折和變化後,哈默與蘇聯做成了一項長達20年的200億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蘇貿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應鄧小平同志的邀請,81歲的哈默成為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西方企業家。此後,西方石油公司與我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其中,年產1533萬噸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哈默博士與我國合作的最大項目,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
1981年,西方石油公司同美國兩家主要的肉類加工企業合並,這就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時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生產肉製品的企業。
就這樣,西方石油公司的業務構成已由單一的石油企業發展成為包括煤炭、化學、肥料、金屬處理等多種類的綜合企業。迄今為止,它已在世界5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銷售額近200億美元,從而躋身於美國有名的大企業的行列。
哈默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經營時常與政治聯系在一起,他視金錢如浮雲,似乎更關心人類的和平。在他的辦公室里,擺放著許多珍貴的相片,中間的一幅是有列寧親筆題詞的照片,此外還有他與幾屆美國總統、外國首腦的合影。他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和平與人權會議」的發起者和贊助人。他經常乘坐自己的飛機,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傳遞和平信息,呼籲並極力促進美蘇最高領導人舉行會談,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經常慷慨解囊支持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他創辦癌病研究中心,擔任美國總統3人癌症研究顧問小組主席。他親自率領醫療小組,去蘇聯搶救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他樂善好施,四處捐款,1988年,他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2萬美元。
這位年逾九旬的健康老人,生命力極其旺盛,看上去像60歲,工作起來猶如正值盛年的中年人。他一如既往,四處奔波,過著萬花筒般忙碌的生活,不斷有新的追求,不斷地攀登高峰,被世人譽為20世紀最令人不可思議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