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宇視股票公司
擴展閱讀
基金和股票一個價格 2024-09-19 06:37:02
明輝國際股票相關基金 2024-09-19 05:55:46
溫州城市規劃 2024-09-19 05:39:17

宇視股票公司

發布時間: 2024-09-16 07:10:10

Ⅰ 監視器十大品牌排行榜監視器有哪些品牌


監視器十大品牌:1、Infinova英飛拓;2、Honeywell霍尼韋爾安防;3、HIKVISION海康威視;4、DAHUA大華;5、BOSCH博世安防;6、SONY索尼;7、Uniview宇視;8、Tiandy天地偉業;9、Axis安訊士;10、Techwin韓華。監視器是閉路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監控系統的終端設備,充當著監控人員的「眼睛」,同時也為事後調查起到關鍵性作用。
Infinova英飛拓
Infinova是全球領先的電子安防與光通信設備製造商,股票代碼為002528。公司一直秉承「以科技和敬業服務安全」的經營理念,堅持創新從而為客戶提供極具競爭優勢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產品涵蓋全系列視頻監控設備,包括攝像機、快球、高速雲台、視頻矩陣、IP視頻系統,以及光端機和門禁控制系統,並被全球許多大型安保項目選用。公司已通過ISO9001:2000的國際質量認證,建立了一套嚴格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
Honeywell霍尼韋爾安防
霍尼韋爾安防集團隸屬於霍尼韋爾國際公司自動化控制集團,是世界最大及最富經驗的電子保安系列產品製造商之一,我們的產品及解決方案正保護著全球數百萬的家庭、工廠、企業單位、商業機構、公用事業及政府機關的安全。
HIKVISION海康威視
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擁有業內領先的自主核心技術和可持續研發能力,提供攝像機/智能球機、光端機、DVR/DVS/板卡、網路存儲、視頻綜合平台、中心管理軟體等安防產品,並針對金融、公安、電訊、交通、司法、教育、電力、水利、軍隊等眾多行業提供合適的細分產品與專業的行業解決方案。這些產品和方案面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北京奧運會、大運會、亞運會、上海世博會、60年國慶大閱兵、青藏鐵路等重大安保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Ⅱ 海康威視③:對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的一點思考 | 三省案例26集

視頻監控行業過去20年的發展成就了兩家公司,一家是海康威視,一家是大華股份,兩家公司於2001年相繼成立,2019年海康威視收入達到576.58億,大華股份達到261.49億,位居全球前兩名,中國市場份額約50%。

這次研究海康威視我在思考一個問題:20年前有很多做視頻監控的公司,為什麼是海康、大華脫穎而出?

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海康、大華的過去,但是我想通過「過去」理解未來。

我還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視頻監控行業和白酒行業有什麼區別?

我認為兩個行業最大的區別是變化速度。

白酒行業從釀造工藝看是一個變化特別慢的行業,甚至是不需要變化,「越老越好」,只是在需求端,隨著消費水平提高,為滿足不同客戶,產品結構有一定變化。

視頻監控行業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需求都是一個變化特別快的行業,而「變化快」就是過去20年視頻監控行業發展的主題,誰能適應變化,或者誰能引領變化,誰就能在監控行業里「沖浪」,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都是「沖浪高手」。

技術「浪」

過去20年,視頻監控行業主要經歷四次技術升級:模擬化——數字化——高清網路化——人工智慧化,目前處在人工智慧化階段。

2001年3月,大華有限成立;2001年11月,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兩家公司成立時正好是中國監控市場從模擬化向數字化轉型起步期。

數字化核心產品是數字錄像機(DVR),DVR技術門檻非常高,當時主要由國外產品主導,海康威視2003年推出DVR產品,大華有限2003年推出16路嵌入式DVR(大華2001年開始生產、銷售DVR)。

海康、大華通過DVR進入視頻監控行業,並且很快搭上行業向數字化轉型快車,拉開與其他視頻監控公司距離。

2006年,海康威視在編解碼和後端儲存產品相繼取得成功後,將業務拓展到前端攝像機市場。同年,大華推出球機等產品,進入前端市場。

此後,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繼續主導視頻監控行業技術升級,從數字到高清網路,再到當前的智能化。

兩家公司也從最初的後端DVR產品,擴展到前端、傳輸,再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到現在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

需求「浪」

海康威視、大華股份能夠脫穎而出,不僅因為技術「浪」,還因為需求「浪」,甚至需求「浪」的作用比技術「浪」還要大,中國在安防領域的投入,遠遠高於國外,為海康、大華的成長提供「沃土」。

2004年建設平安城市;

2012年建設智慧城市;

2016年建設雪亮工程。

三大項目投入規模超過2萬億,其中智慧城市投入最大,超過1.5萬億,雪亮工程投入較少,預計在2000億。

2009年海康威視收入21億,2019年收入576.58億,10年復合增長率39.27%;

2009年大華股份收入8.36億,2019年收入261.49億,10年復合增長率41.1%。

隨著技術升級,需求「浪」也開始變化。

2016年之前,視頻監控的目的主要解決公安、交通、企業安防「看得清」的需求。2016年之後技術升級,視頻監控開始能夠「看得懂」,需求開始從政府轉向企業。

面對技術和需求的轉變,2017年海康威視提出AI Cloud,2018年調整傳統安防業務,劃分為PBG、EBG、SMBG;2018年大華股份提出城市之心,業務調整為To G、To B、To SMB和To C。

兩個麻煩

過去10年,在技術「浪」和需求「浪」的雙浪驅動下,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是股票市場的佼佼者,海康威視連續6年ROE超過30%(上市5年以上公司僅兩家,另一家是海天味業),大華股份連續9年ROE超過20%,近10年海康威視漲幅632%,大華股份漲幅713%。

但是近三年,兩家公司似乎碰到一點兒麻煩,海康威視漲幅僅5.11%,大華股份下跌12.64%。

2018年、2019年海康威視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8.93%、15.69%,增長降速,大華股份分別增長25.59%、10.49%,同樣降速。

實際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不是碰到一點兒麻煩,而是兩個麻煩:政府投入降低和新競爭者。

2012年到2017年是智慧城市投入高峰期,2017年之後投入降低,接替智慧城市的雪亮工程,在規模上遠遠小於智慧城市,在政府需求端,增長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

在傳統視頻監控市場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沒有對手,排在後面的宇視、科達、東方網力與頭部企業距離很大,很難撼動他們的地位,但是進入智能時代,視頻的目的不僅是安防,還有很多新應用,所以吸引很多新競爭者,包括演算法公司、晶元公司、雲平台公司,其中華為「雷聲」最大,要做「世界第一」,很多人認為,華為做什麼都能成功。

我認為政府投入降低短期影響較大,視頻監控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政府,現在政府投入已經進入存量階段,但是政府對安防的需求不會降低,隨著技術升級,存量市場的需求潛力依然很大,當然很難像過去50%那樣增長,但是10%、20%的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

對於新競爭,我比較樂觀,如果我們僅看視頻監控在安防行業的應用,那這個市場是不足以支撐這么多企業,但是這些企業進入視頻監控的目的不僅僅是安防,還有更大的物聯網,所以從物聯網的角度看,市場空間非常大,可以容納很多企業。

基於對這兩個麻煩的認識,我對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比較樂觀,他們在供應鏈、渠道、客戶、數據、技術、人才、資金都有很多積累,當然他們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從目前來看,他們還在主導技術升級,而不是被動升級。

三省 評分


海康威視得分75分,大華股份得分66分,我繼續選擇海康威視。

如果不看三省評分,我還會選擇海康威視,兩家公司成長時,大華股份似乎一直扮演追隨者,目前仍然沒有看到有超越的跡象。

估值

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很多公司的數據會很難看,在這種情況下,我首先考慮,疫情有沒有對該公司造成本質影響,如公司無法生存、競爭優勢改變,如果沒有本質影響,我基本忽略2020年的表現,而是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這家公司。

實際海康威視2020年一季度的表現還有一點驚喜,二季度全球疫情蔓延,公司數據將受到影響,但我認為不會影響海康的根基。

我對海康威視3年後的估值是3600億到4500億,合理買入區間在2000億左右,目前海康市值2693億。

海康威視,2020年6月12日,市值2693億,股價28.82元,2019年PE21.55倍。


風險提示:本文僅是作者學習之用,文中可能存在很多錯誤,不能作為投資依據,文中數據來自相關公司公開資料及作者推算。封面來自:海康威視官網。

相關文章:


海康威視②:從安防公司向大數據公司跨越︱三省研究第二十六集



Ⅲ 海康威視的股票最近一直在跌是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公司目前發展不是特別好,而且公司的經營出現了瓶頸期,所以股票才會一直下跌。

Ⅳ 阿里的「交通」局

「大交通」這盤棋里,阿里的野心。

作者 | 高秀松

編輯 | 余快

2013年5月,馬雲在卸任CEO前最後一夜,為阿里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斥資2.9億美元入股高德,成為大股東。

當時,阿里正處於極速擴張的階段,先後投資了微博、陌陌、美團、友盟等企業,而被其視為發展O2O模式最重要的抓手——高德地圖,也自然而然成了囊中之物。

一年之後,阿里再斥資近11億美元,將高德正式收編。

收購高德的效果是顯著的,阿里不僅LBS(基於位置的服務)搞得風生水起,其另一核心——菜鳥網路,接入高德地圖的數據之後,在物流方面也開啟外掛模式,已發展成估值約1900億元的超級獨角獸,電商業務也因此獲益。

雖然阿里收購高德的初衷是為了利用地圖這一流量入口來賦能其O2O業務生態,但高德的意義卻不僅於此。

2016年,阿里在通過追加4億美元的投資之後,成了滴滴出行的大股東,並且簽訂了一份由高德地圖為滴滴出行司機提供地圖導航服務的合作協議。

表面看,這是為了鞏固高德地圖的用戶群和業務,但實際上,這是阿里進入交通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在此之後,阿里在交通出行領域的投資多達數十起,涉及公共交通、車聯網、二手車、自動駕駛等多個業務,從 汽車 生產到生態,從公共出行到 汽車 服務,從智慧高速到城市大腦,已然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業布局,成為名副其實的智能交通「高端玩家」。

氪金之路

「互聯網沒有邊界,就像電一樣。」

馬雲曾如此說道,其意指互聯網通過對各種行業的兼容並包,能夠打造新的「網路經濟體」,讓「個人和企業都從中受益」。

但這同時也表明:互聯網公司的基因,本質上是擴張性的。其表現就是通過投資並購來實現對企業的控制和影響,從而在業務上進行協調配合,最終反哺到整個公司,形成「擴張-盈利-再擴張」的正循環。

阿里在智能交通行業的布局也遵循這個邏輯。

在收購高德地圖之後,阿里又馬不停蹄地投了「快的打車」(後與滴滴打車合並)、「神州優車」、「斑馬 汽車 」等公司。據IT桔子統計,過去十年間,阿里在 汽車 交通領域的投資共41起,其中有33起發生在投資滴滴(2016年)之後,涉及金額達數百億元。

可以看出,阿里的投資比較明晰:以交通出行為核心,圍繞人的用車需求,建立從產品到服務的「車生態」。

智己 汽車 是一個新能源 汽車 品牌,2020年由上汽、阿里和張江高科共同成立,這是阿里在投資小鵬 汽車 之後的第二家新能源 汽車 。

雖然都是投資,但事實上有差別:投資小鵬,就像普通人買股票,更多看中的是投資收益;投資智己 汽車 ,更多是為了發展自身業務,而這又與斑馬智行密切相關。

斑馬智行是由斑馬網路和Ali OS於2020年重組而來,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擔任董事長,阿里副總裁張春輝擔任聯席CEO,是妥妥的阿里系成員。

並且Ali OS的完整技術體系和核心技術人才也被完全納入斑馬智行,由此可見斑馬智行的重要性。

作為阿裡布局車聯網的重要抓手,斑馬智行的主要業務集中在 汽車 操作系統上,Ali OS目前已在上汽榮威、名爵的部分車型落地,而智己 汽車 L7車型的操作系統「Cloud Car」也由斑馬智行提供。

在車已經被視為下一個現象級消費場景的趨勢下, 汽車 操作系統已經被「再定義」,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入口:

從地圖導航到電子支付,從 汽車 娛樂 到車生活服務,這是一個巨大的業務生態,而這都需要一款具備良好用戶體驗的車載操作系統。

但研發車載操作系統並不容易,尤其是在自動駕駛趨勢下,系統與晶元、感測器之間的適配就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智己L7不單使用Ali OS,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主要由速騰聚創、AutoX來提供,而這三家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股東:阿里!

換句話說,沒有直接宣布造車的阿里,私下裡卻不斷搞「小動作」:一邊搞 汽車 操作系統,一邊投資新能源 汽車 公司。而且阿里達摩院也在搞自動駕駛,雖然聚焦於物流場景,但技術上的共通,難保不會使用在乘用車上。

因而,阿里雖然一直很低調,實際上已經完成了自動駕駛的相關布局。

不過,如果說阿里投資智己 汽車 、斑馬網路以及速騰聚創、AutoX等公司並且自研 汽車 操作系統,僅僅是為了搶佔下一個流量入口來拓展其業務生態,這未免太小看了阿里的格局。

2019年5月,阿里斥資35.95億元入股千方 科技 成為二股東,順道拿下了千方 科技 旗下的宇視 科技 。

千方 科技 是智能交通行業里的TOP級玩家,而宇視 科技 則是AI安防的佼佼者。2017年,千方 科技 以45億元的作價收購宇視 科技 母公司交智 科技 ,將這個國內僅次於AI安防巨頭海康、大華的企業納入麾下。

阿里入股千方 科技 的目的很明顯:千方在智能交通建設方面已沉澱多年,與千方合作不僅能更快地進入行業,少走彎路,而且可以高效配合自己的城市大腦。

另外,雖然阿里已經在單車智能方面取得進展,但在車路協同,甚至車聯網的建設中,還缺少一個重要的幫手,千方顯然符合這個條件。

而作為國內第三大視頻監控企業,宇視的作用則在於提供「端」的感知,這是阿里這種互聯網巨頭較少深耕的領域。

監控攝像頭作為路的眼睛,對於實時感知路面情況,比如交通擁堵、事故等,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因此阿里入股千方,其意在一箭雙雕:既能與千方合作搞交通大腦,又能讓宇視參與到感知端的建設。

也就是說,阿里除了在「車」「管」方面下功夫以外,也在「路」上有布局,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車+路+管」的模式,共同為阿里的智能交通戰略服務。

但,這就夠了嗎?

細心的人會發現,阿里不僅投了車和路,還投了網約車、二手車、洗車機器人、 汽車 維修、停車等等與車相關的車生活服務公司。如果把所有的投資項目融合在一起,從城市交通的角度理解,便不難得出阿里的野心:

建立起以交通出行為核心的大交通業務生態。

這個大交通業務生態不單單局限於交通行業,而且可以賦能阿里的其他業務,比如支付、物流、廣告等,從而形成開頭所說的正向循環。

於是「重氪」之下,阿里終於從「職業小白」晉升為「高端玩家」,在智能交通行業,形成了以交通出行為核心的商業版圖。

然而,高玩的核心競爭力,除了人民幣以外,還得有過硬的技術,或者說裝備,才配得上「高玩」的稱呼。

阿里的這些業務就像一個個獨立的點,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卻始終沒能連接成面。就好比一個個散件裝備,缺少了核心,無法融合在一起,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那麼,阿里的核心裝備是什麼呢?

核心裝備

如果把地圖、出行、交通、停車......這些詞寫在紙上,用一個關鍵詞將其串聯起來,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雲計算。

作為AI時代的新概念,雲計算可以幫助人和機器更加高效地處理數據,因而被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技術,對於急需AI賦能的交通行業,也不例外。

不論是城市交通治理,還是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再到交通出行,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而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來賦能交通,就需要雲計算服務。

阿里之所以能夠在智能交通領域一枝獨秀,其核心裝備就是阿里雲。

作為國內雲計算的排頭兵,阿里雲能牢牢占據國內公有雲市場的頭一把交椅,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阿里的城市大腦項目,而城市大腦的建設,最重要的就是交通治理。

2017年,阿里雲城市大腦1.0誕生,其主要功能就是AI信號燈和交通事件自動識別及處置,從通行疏導和事件處置兩個方向來提高通行效率;

2018年,阿里雲推出城市大腦的2.0版本,在交通治理的基礎上,向政務、水務等領域拓展,並且落地全國多個城市;

2019年,阿里雲、千方 科技 與高德地圖三方聯合發布「千方阿里雲城市大腦交管聯合解決方案」,同年推出了城市大腦3.0版本;

除了城市大腦以外,阿里雲在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設上也有實踐項目,包括高速雲控平台、自由流收費稽核、監控管理和視頻上雲、車路協同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阿里的城市大腦已在全球數十個城市落地,而阿里雲參與的國內智慧高速實踐項目達到二十多個。

在阿里雲的賦能下,阿里的智能交通建設如魚得水,2020年成立了「阿里巴巴數智交通研究院」,並且推出「智慧交通操作系統TBOS」。

該系統融合了雲計算平台、數據融合引擎、視覺AI等人工智慧技術,並與阿里生態下的高德、菜鳥高度互聯,可以整合外場硬體和交通運輸信息系統的數據,進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而在這些項目的反哺下,阿里雲也於2020年首次實現盈利,結束了長達11年的虧損狀態。

從本質上看,阿里雲對交通的賦能是技術性的,而交通對阿里雲的反哺則是經濟上的。

如果把阿里在智能交通的投資當作一個個點,那麼阿里雲就是一條線,將這些業務串聯在一起,通過阿里雲來實現整個「大交通」業務生態的閉環。

正是有了阿里雲這件核心裝備,阿里才能在智能交通這條賽道上越走越遠。而在交通強國戰略背景下,智能交通建設將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阿里雲若要實現業務增長,就必然離不開這個巨大的市場,並且還要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

按照一般的 游戲 規則,玩家在氪金拿到核心裝備之後,要想獲得更多資源,就必然要與其他玩家同台競技,憑借硬實力來戰勝對手,從而壯大己身,並且只有競爭,才能進步。

和阿里同台競爭的對手們,都有怎樣的實力?

競技時刻

提起阿里,就不得不說騰訊和網路。

曾經的BAT,憑借著各自的優勢發展為現在的龐然大物,但在智能交通方面,三家的路徑卻有著相似之處:投資!

網路和騰訊在 汽車 交通方面的投資,比起阿里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三者投資的公司都有很強的共性與競爭性。

比如,阿里投了小鵬和智己 汽車 ,騰訊就投了蔚來和恆大,網路則投了威馬和集度。

BAT 汽車 交通生態

可以看出,BAT在 汽車 交通的布局,總體來看差別不大,卻也有各自的側重點:網路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方面,騰訊更多布局 汽車 服務生態,而阿里則主攻城市大腦。

雖然BAT都意識到了「大交通」生態,但阿里顯然提前一步,其城市大腦已經更新到3.0版本,並且在數十個城市落地;網路和騰訊即使也在快速跟進,但落地的項目相對較少,暫時無法與阿里相提並論。

在雲計算服務領域,阿里雲也占據了國內公有雲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場,行業地位較為穩固;這意味著在城市大腦建設過程中,阿里可以憑借積累的經驗和阿里雲的硬實力,在城市項目招標時更具優勢。

目前,城市大腦已經從交通向多個領域拓展。理論上講,基於城市大腦項目,BAT都可以完成其「大交通」業務生態的布局:以導航地圖為切口,打通以車為核心的交通出行服務各個環節;以雲計算為技術支撐,將所有的業務串聯起來,形成集「雲邊端」和服務為一體的智能交通產業生態。

就當前的形勢來看,阿里顯然做得更好一些,但沒有達到一騎絕塵的地步,網路騰訊這兩個老對手,也正在加班加點地錘煉武器。而此時,另一個蟄伏已久的玩家悄然露面了,這個玩家雖然不像他們一樣氪金,但其技術實力卻足以引起重視。

這個玩家就是華為。

作為一家ICT公司,華為屬於技術派,走的是以技術為核心、產品為武器的路徑。

這名玩家性格僻靜,但出手就是狠招:車聯網、自動駕駛、操作系統、車路協同、城市大腦,從設備到系統,從車到路,提供「雲邊端」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其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也已經在多個城市落地。

而華為雲,也正在發力,目前雖然比不上阿里雲,卻能和騰訊雲媲美。這對BAT來說,意味著未來的雲服務,增加了一名強有力的對手。

不過,華為在技術上功力深厚,但其交通業務生態相較於BAT來說比較窄,主要聚焦於智能交通內部,沒有向更多的 汽車 出行服務作外延,這對BAT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

然而在智能交通建設上,BAT已經不能忽視H的存在,這名競爭對手的出現,將使這個市場的競爭趨於多元化。同時,也讓這場 游戲 變得更為有趣。

時代的脈搏

馬雲曾在第四屆浙商大會的論壇上,給予中小企業創業者一個忠告:創業要順勢而為、借勢而為。

文章開頭提到,阿里的投資並購在主要集中在2016年之後,這個時間點其實非常重要。

一是阿爾法狗擊敗李世石之後,AI被徹底引爆;

二是國家提出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目標;

三是阿里雲從幕後走向前台。

如果把這句話套用在2016年,就會發現,上面的「一」是技術趨勢,即以人工智慧技術來解決問題;「二」是政策趨勢,即我國交通行業從「大」向「強」的轉變;「三」則是在兩種「勢」的背景下所作出的改變。

阿里正好是抓准了這個「勢」,並且將技術用得恰到好處,才得以從諸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頭部玩家。

其「順勢、借勢」的思路無疑是值得借鑒的,因為現在恰好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政策和技術的趨勢已經指明方向,可誰也不知這條路上會遇到什麼,發生什麼。

同台競爭的玩家越來越多,誰會成為交通領域的「終極boss」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