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美國的銀行股票中期業績
擴展閱讀
為什麼大除權股票不能買 2025-01-16 04:48:53
股票代碼前加a 2025-01-16 04:32:29
中石化集團股票行情 2025-01-16 04:28:14

美國的銀行股票中期業績

發布時間: 2024-09-22 05:06:18

⑴ VC炒股是一種什麼體驗

由於一級市場的投資有很多保密義務,我想主要用我個人的股票投資來做例子。首先看一下我的股票投資業績圖。下圖中紅色線的是「凈利潤」,藍色線是我的本金的變化,另外我還加了一個綠色的「標普500指數線」 用做業績比較基準。

為什麼他們會「鬆了一口氣」然後賣掉呢?核心原因就是他們受到了一種「非理性的情緒」的影響—— 「被套了」,有點郁悶,期盼著趕緊「解套」。但公司的長期股價走勢是取決於業務基本面的,和這種情緒沒有邏輯關系。

我在Facebook上市38美元的時候也買了一點,之後價格跌了又繼續買,在跌到19美元的時候重倉買入,之後歷經許多起伏都沒有賣,一直到我擔心WhatsApp對它的威脅才賣掉,在它並購了WhatsApp之後我又把它買回來了。我的邏輯見知乎貼"facebook社交網站會受到諸如微信等新的社交工具的影響嗎?"。

股價的波動也會影響我的情緒,但是我的投資決策是依據自己的獨立觀察和對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的判斷,每當股票價格波動或者我有交易的沖動的時候,我都會去看看有沒有新的我沒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審視一下它的基本面(例如用戶增長、黏性、變現潛力),如果我的判斷沒有改變,而股價僅僅是因為市場情緒的波動而下跌,我反而會有「暗自慶幸」的喜悅,繼續買入。

另外一個情緒影響決策的典型例子是「佔便宜思維」。有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讓我推薦股票,我說「好未來」不錯,我從23塊開始一直在買進。他說對啊我也特別喜歡這家公司。然後他把這家公司深刻而准確地分析了一下。我問他,那你買了嗎,他說沒有,主要是市場一直不給他機會,這只股票一直在漲,從來沒有調整過。這種「佔便宜」的心態,讓他不理性地去等待一個價格調整,結果反而錯失機會。

我有一個「基本世界觀」,就是「純理性的判斷」是最高效的,只要「情緒」參與了決策,決策的效率就會降低。然而大量例子證明,人類的本能不擅長在做決策時抵抗情緒的干擾。不但如此,它還常常「偷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它怎麼「偷懶」。



三. 理解真實世界需要「用力思考」,而人類的本能總是傾向於「偷懶」



先分享一個我犯過的錯誤。朋友推薦過一隻股票給我,QIWI。這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俄羅斯公司,是「俄羅斯的支付寶」。我去找了一些投行的研究報告,發現它無論是交易金額,市佔率,活躍用戶數都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並且差距還在繼續拉大。而且它還有17萬個線下終端(相當於ATM和「村淘」的電商代下單終端),壁壘很高。當時的公司股價22美金,市值大約是10億美金,而且市盈率只有10倍多。我覺得它被嚴重低估,於是買入了。買入之後3、4個月就漲了近50%,於是我心中暗喜,又抓到一隻「十倍股」。

沒過多久,QIWI就開始跌了。我很奇怪,於是研究了一下,發現是因為石油和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我想,兩個貨幣的匯率短期取決於消息導致的供需變化,長期取決於購買力平價,而購買力平價的變化是很緩慢很痛苦的,所以俄羅斯盧布肯定會回升。於是我繼續買入。之後俄羅斯盧布果然回升了,我又心下暗喜。可是沒過多久,股價又跌了,而且這一次跌個不停。我再去找各種報告,也沒找到原因,於是繼續持有,又過了很久,我才發現除了俄羅斯盧布的匯率還有兩個別的問題1)俄羅斯出了個新政策,導致QIWI的17萬個線下終端有一部分會被迫關閉,直接影響交易量;2)俄羅斯的年輕人中用QIWI的比例在降低,更多人開始用銀行卡直接支付。

看到這兩個新信息之後,我就斬倉了。不但全部利潤回吐,而且還虧了1/3。這個公司可能其實還是一個很優秀的公司,但是我真的不足夠了解,而且我也沒有時間去了解。說實話,這兩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我其實並不知道。回頭來看,除了一些人口、電商滲透率等統計數字,我對俄羅斯幾乎一無所知。為什麼我在買入和持有期間,覺得自己很懂這個公司呢?是什麼東西給了我這種虛幻的安全感呢?

簡單地總結,就是「偷懶」是人的本能,而我的本能把我給騙了。在這里,我總結幾個本能「偷懶」的例子。

1. 人的本能總是喜歡偷懶地依賴間接的信息,而不擅長獨立觀察、獨立思考。

形式會給人虛幻的安全感。我找到的投行的報告用了大量的繪制精美的圖,數據很豐富,分析很詳實,很「平衡」地指出了許多風險點,而且很「厚」。這些形式上的完美,讓直接相信了它的結論,也讓我更加自信,而忘了我做投資決策的重要原則:我應當有信心比基金經理們更了解一家公司,否則就不要碰它。這個報告的結論本身是一個間接的信息,而它的「形式」也是一個間接的信息。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規則和知識,這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因為「直接學習經驗」比「自己總結經驗」要高效太多。然而,這種便利也讓我們習慣於依賴間接的信息來了解世界。比如,我們會根據一個人的穿著、聲音、相貌來判斷他是否值得信賴,會根據一個公司(銀行)的辦公室的地段和裝修來決定是否和它合作,也會因為滿城人沒戴口罩在外面走來走去覺得「霧霾也沒什麼大不了」。同樣原因,我們會常常簡單地相信 「那麼多人都這么想,那總錯不了」或者「這么多年了都是這么做的,那總錯不了」。

我在這篇文章之初,提了幾個「投資大師」的名字,目的就是讓讀者覺得「這些人很牛,所以這個作者應該也很牛,所以他說的東西應該也很有道理」。這種提供「間接信息」的策略通常很有效(你就承認了吧),但是其實沒有邏輯的必然性,這些大師很牛不代表我牛,更加不能代表我說的有道理。

2. 一切的溝通都是低效的溝通,人的本能會高估語言文字的信息傳遞效率。

我後來發現,QIWI的2013年的年報的「風險揭示」部分,白紙黑字地寫了這兩個風險點(參見[i]和[ii]),但是我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到。不是我沒看它的年報,而是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這些信息,即使我看到了這些文字,也不會真正理解它的含義,因為所有的招股說明書和公司年報裡面都有類似的關於監管風險和用戶行為變化風險的提示。

事實上,人類語言的信息傳遞效率是非常低的。一個人在把事實轉換成語言的時候,就丟失了很多信息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另一個人在把語言轉換成事實時,又加入了自己的想像同時也會遺漏很多信息。問題在於,我們對此總是過於樂觀。而且,現代社會治理、公司管理中的很多制度和規則,也是基於「語言能完美傳遞信息」的假設來設計的。

3. 人們決策所依賴的,是大腦中的一個「真實世界的投影」,這個「投影」其實大部分都是憑空想像,但是人的本能無法分辨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想像。

我在中國、美國、歐洲和新加坡都生活過,但是從來沒有在俄羅斯生活過。我在做研究的時候,看到很多類似人口、互聯網、電商相關的數字,腦子里實際上在同步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往裡「補充」,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俄羅斯的模型」,而這些經驗大量地來自於我對於其他地方的消費者和企業的觀察。我其實無法分辨這個「俄羅斯的模型」中哪些來自我的想像。(順便說一句,人的記憶其實也是這樣,你無法分辨哪些是真的記憶,哪些是大腦根據別的記憶拼湊出來的東西。)

4. 人類的本能會偏向過於自信。

在QIWI這個例子上,股價上升的時候我覺得是因為我判斷准確,股價下跌的時候,我就去尋找股票被市場誤判的證據。我的這種心態,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性地忽略了俄羅斯盧布的匯率波動對這只股票的影響,更沒有想到要去關注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復盤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買入之後的第一次股價上漲也主要是由於俄羅斯盧布匯率的驅動。

許多研究證明,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實,選擇性地忽略和自己願望不一致的事實。然而,人總是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但很難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人類的本能除了這些,還有許多別的「偷懶」的方式,例如它常常被「錨定效應」影響,它不喜歡用統計學的方式思考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在《思考·快與慢》裡面有深入的闡述。想克服本能偷懶的毛病,就要養成「用力思考」的習慣,用一雙「懷疑一切」的眼睛來觀察世界,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和錯誤,並時刻警惕自己在決策時被情緒和無關動機影響。

有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覺得膽戰心驚,人類本能有這么多缺陷,那我還是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來管理吧,他們好歹是一個機構,一群人做決定,總比一個人做決定要更客觀、更理性吧。然而,這可能是個誤解。接下來我們聊一聊「集體決策」的話題。



四. 集體決策傾向於依靠人類本能,人類本能傾向於依靠集體決策



我發現,在需要「用力思考」的情況下,一群人來做決定更加難以做到客觀、理性,人越多越難。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做個思維小游戲(純屬虛構)。請你想像一個場景,有一個五口之家決定要買一套房子。經過幾個月的考察,在總價差不多的兩套房子之間猶豫不決:A——交通方便,但面積較小,單價較貴,而且小區有點舊;B——樓盤比較新,面積比較大,單價便宜,但在遠郊交通不方便,周邊配套也不太成熟。

爸爸是個理性派,考慮因素是交通便利、性價比和升值潛力,選A。媽媽是個感性派,主要考慮樓盤檔次、舒適度,喜歡B。兩個人意見不一致,於是媽媽提議全家討論一下。外婆一看價格,說A的單價那麼貴,還是選B吧。外公不太關心這事情,說隨便你們吧,但是媽媽說不行,必須選一個,於是外公說,那我就選A吧,離我打麻將的伙計們比較近。又是平局,氣氛緊張了。於是爸爸問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寶貝,說,上次我們全家去看了兩套房子,我們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寶貝說,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說,不行哦,我們現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須得搬家,你選A還是選B呢?小寶貝眨了眨眼說,B。

三比二,最後買了B。搬進去以後,外婆就後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時候要陪著外孫坐一個小時公交車去上學,然後坐車回來,下午還要去接,每天兩個來回要花四五個小時。小寶貝也覺得很痛苦,於是吵著著要搬回去。爸爸就說,這可是當時你選的,你當時為啥要選B呢。小寶貝大哭,說,那天來看房子的時候樓下有一隻狗狗很可愛,可是搬過來以後,就再也沒見到它了!

一群人做投資的決定,和這個場景其實非常像。我來總結幾個特徵:

  • 支持或者反對的「人數」、亮點或風險點的「數量」,常常起到決定性因素,但是往往影響結果的一兩個關鍵因素的權重遠遠超過其他因素,而集體討論的時候,大部分人無法按照這個思維模式來思考。

  • 「用力思考」需要花時間,一群人討論的時候「停頓」是很失禮的,只能依靠直覺快速而膚淺地思考。而且很多人只有自己獨處的時候才能正常思考,面前有一個人,就開始有點緊張,有兩個或更多人,尤其是裡面有職位比自己高的,就完全無法正常思考了。還有些人在開「電話會議」的時候思考能力會下降。麻煩的是,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來。這種人在人群中比例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就算一個(工作十幾年了,現在好一點)。在很多集體討論、電話會議中,我覺得自己沒有想明白,就會保持沉默,有時候還會因此遭到誤解。

  • 鼓勵「contribute」,是一種被普遍認同的文化,但其實有很大的副作用,因為術業有專攻,對任何一個行業和一個公司有深入觀察的總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但是他們要麼並不認為自己不懂,或者即使不懂也裝懂。但是,他們的意見的權重是一樣的。

  • 「什麼樣才是好公司」,「股價現在是貴還是便宜」,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所以大家表態的「基準」並不一樣,綜合的結論其實沒有意義。

  • 很多看上去像事實的觀察,例如「產品很受歡迎」,「管理團隊很優秀」,其實都沒有統一標准。一個人發言說的觀察和論點,其他人聽到耳朵裡面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 「和稀泥的中立派」總是聽上去更加客觀、更加正確。

  • 大多數人其實是跟風的。

  • 直接反對,是傷面子的。

  • 總之,集體決策傾向於依靠人類本能,而人類本能喜歡「偷懶」。

    有的朋友可能想說,不對啊,市場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並不是「投票」來決定股票買賣的,就是基金經理決定的。

    確實是,但是每個人都在一個「力場」中身不由己,每一個「力場」其實都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集體決策。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反身性力場」。股市本身,就是個巨大的「投票機器」。只要大多數人(資金)相信一件事(比如漲或者跌),這件事情就會發生。所以每一個參與者,都在一邊觀察和預測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一邊影響其他參與者(用「買」和「賣」來投票)。這種思維方式在短期非常合理,但是長期來看是完全不理性的,一個公司的長期價值取決於行業特性和公司自身的業務發展,和人們相不相信它的股票會漲是基本沒有關系的。人很難完全逃脫這個「力場」的束縛,我也做不到。

    「投資人手銬力場」。有一次我和一個管理了30億美金的基金經理聊天。他說,我真羨慕你們做風險投資的,可以有這么長期的資金。你別看我管了30多億美金,但是只要一個季度業績不好,就有投資人開始撤退,有些老客戶合作了十幾年了,我幫他們賺了好幾倍,但他們撤退起來毫不含糊。有些同行好的時候一片風光,不行的時候瞬間就完蛋。所以我50多歲了還要如履薄冰,天天盯著這些公司下一個季度的財報,一有風吹草動就得趕緊跑路,即使我知道一個公司長期的前景很好,也不敢長期持有。

    「職業經理人力場」。很多基金經理看上去是手握重權,但是其實他們也有老闆,可能還不止一個,比如類似「首席投資官」、「首席風控官」之類的。基金越大,各種「官」就會越多,誰都得罪不起。基金經理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潛意識中需要考慮很多和投資回報本身不相關的東西。

    「勝利者的墳墓力場」。一個基金做得不好則已,如果做得好,必然會越來越大,資金規模大了,就需要投資更多的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的「小基金經理」和分析師來研究這些公司,大基金經理就只能靠「投資研究報告」來了解這個世界,但是他又不敢相信這些「投資研究報告」,就變得很焦慮(自己未必能發現)。怎麼解決焦慮呢?多問幾個人的意見吧,最好大家集體討論一下。

    「文化和人性力場」。其實我們從出生開始已經處於這種力場之中了。對於權力的追求和表達自我的慾望是人的本性。你今天看了我這篇文章覺得我講得有點道理,也同意「集體決策」不能完全理性,但是過兩天你們小區的「業主委員會」里如果有人說「以後你們大家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你還是會投票把他趕下台。如果在一個落後的部落,說不定這個人會被打死。在一個基金裡面也是一樣,一旦一個基金形成了「集體決策」文化(甚至制度),就再也改不回來了。

    讀到這里,有些讀者可能心都涼了:似乎人類沒救了啊,一個人決策效率不高,因為很難抵抗情緒干擾而且本能會傾向於「偷懶」,然後一群人決策效率也不高,因為群體決策傾向於依靠本能,而本能又傾向於依靠集體決策。這怎麼辦啊,你們藍湖資本是怎麼弄的呢?誰實話,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實踐和摸索中。一方面我們限制了投資團隊的人數(目前只有6個,以後也會在個位數),以降低溝通成本,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進行大量的線下一對一的溝通。我統計過,我們投的十六七個項目裡面只有一個是在集體開周會的時候做的決策,其他都是「offline」決策的。

    按照慣例,最後還是給創業者們一些建議:

  • 保持自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常常「用力思考」而不簡單地依賴於經驗和直覺,讓「對抗本能」成為你的本能

  • 不要輕易相信各種內部和外部的「報告」,利用數據和親身體驗來了解你的客戶、員工

  • 設計組織機構的時候,要避免「群體決策」,避免關鍵崗位的決策受到無關動機的影響

  • 相信年輕人,重用有良好思維習慣的年輕人

⑵ 我在除凈日前買左只股,如果我吾放有冇息收一真吾放的話系咪年

每次宣布派息or 派股票, 都系重新收手續費嘅 !
股息確系年年都有得收, 不過 手續費就餐餐收啦 !

除凈日 = 果日就已經系除到乾乾凈凈的日子,
當日就已經減去利息或送紅股的日子
要到除凈日前一天買入而在除凈日當天或者之後賣出,才有息收,
例如: 甲公司, 除凈日前一天 是 $10, 派息 $0.5元
那麼, 到除凈日當天, 股價自動變成 $9.5元
所以, 不用著意於派息前後作買賣股票o
注意: 收息是要手續費的, ( 這是每派一次息, 就重新收一次的手續費 )
以中銀為例;
每款股票所得利息的 0.5% (最低消費 $20),
每手轉名過戶費 $10 (最低消費 $100),
代交印花稅 $50 (最低消費 $50),
另外, 代收紅股每手 $5 (最低消費 $30),
如果在除凈日前一天買股票, 而賣方延誤交來股票, 更要收追收股息費-----o
股息是在截止過戶日之後一個半至兩個月才收到,
所以收息的代價不輕的, 如果股票少, 股息只作扣除手續費啊!!
不過,一般股壇老手唔介意收息,
因為,在除凈日之後,股票價錢自然平 D ,是會減番 D 息嫁.
反正收左息,要給手續費, 而且每次宣布派息or 派股票, 都系重新收手續費嘅 !
例如:代收股息費(有 最低消費 $30,另外,過戶費,每手 $2 ,

所以,我就選擇除凈日之後先至買悉豎蠢,起碼慳番手續費啊!
若以人民幣計息的話,就以派息日的匯價轉成給你港幣,
人民幣 一分 = 一仙 ; 一角 = 一亳
中國香港規定上市公司每半年宣布營業狀況-(業績), 一年之中, 上半年稱為中期業績, 年尾是全年業績.
中期業績派中期息, 全年業績派末期息.
人民幣10仙是派給一股的股票持有人,到時計番港幣比你!

2009-01-06 09:15:56 補充:
最近, 很多朋友問, 依家D 野貴曬, D錢又縮水, 擺響銀行收唔到幾多息,不如買股票啦, 聽講買匯豐都有 5厘幾息收, 股票跌左噤多, 相信買佢就穩陣, 大銀行㖞 ;, 不過, 點解 D 股票有時升到癲, 近排就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呢 ?
其實,經濟是有周期性的, 當環境好時, 公司就容易賺錢, 相反地, 當經濟向差既方向時, 公司就要蝕本,甚至於破產 ; 現時氣氛向梗落, 點解要話因為跌左噤多, 就話底買, 股票既升跌幅度往往比較經濟周期變化誇張 ,究竟股票系乜 ?

2009-01-06 10:00:36 補充:
股票
股--解作事件或物件的一部份o
股票--就是一張證書, 證明閣下是擁有該公司的一部份, 是個睜陪小老闆或小股東o
當公司做生意賺錢, 部份的錢留作再投資, 加強公司未來的賺錢能力, 剩下來部份就分給每個大小股東, 叫「分紅」, 現在稱作「派息」, 派息多少就視乎公司的盈利多少, 及「派息比率」計
即是公司做生意賺的錢 ,派百分之幾多給股東
舉例 : A 公司現在股價 $10
往 年全年每股盈利 (公司做生意賺錢 ) = $1
若「派息比率 」= 30% ( 即是計盈利 $ 1 中 的 30% 作為息= $0.3 )
派息 = $0.3

2009-01-06 10:02:25 補充:
派「息率」= 息 ÷ 股價 = $ 0.3 ÷ $10 X 100% = 3
總結 : 「 派息比率」達30厘------30%
派「息率」 = 周息率 = 舊年一周年度的息率 = 3% ( 你收的息 )
在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就間間公司都易於賺錢, 相反地, 若經濟轉差,
則纖旦間間都有機會蝕本, 自然地減少甚至於無利息派了o
買股票主要就期望公司賺錢一年多過一年, 到時, 派利息就一年多過一年了,

2009-01-06 10:03:06 補充:
所以, 投資一間好的公司, 若干年後, 所派的利息就可能多過先前閣下所買的公司股票的價值 o衡量一間公司股票價值, 除了要看其經營行業, 在那個地方 及至大股東的生意頭腦之外, 就有以下所講的數字作比較及參考
市盈率 : P E
市 = 現在的股票價錢
盈 = 近一年, 公司賺的錢計落每股之上
例如: 公司股票 $10, 每股盈利 $1
市盈率 := $10 ÷ $1 = 10
數字越大, 代表股價越貴, 注意: 平野冇好, 好野冇平 !

2009-01-06 10:03:52 補充:
市盈率只是眾多數據中之一去評估佢平或貴

NAV (Net Asset Value) = 每股資產凈賬面值
將全公司的所有財產,包括物業,現金及設備等等,減左欠債之後,
計落每股身上, 即系每一股的家產

市脹率 :
市 = 現在的股票價錢
脹 = 近一年, 公司每股資產凈賬面值 (NAV) 計落每股之上
例如: 公司股票 $ 10, 每股賬面值 $ 5 ( 即資值溢價一倍,100 % )
市脹率 = $ 10 ÷ $ 5 = 2
例如: 公司股票 $ 10, 每股賬面值 $ 20
市脹率 = $ 10 ÷ $20 = 0. 5 ( 即資值折讓 50 % )

2009-01-06 10:04:28 補充:
買股票, 即如跟一個大老細一起去做生意一樣.
只是佢是大股東, 而你是小股東.
既然是找拍檔, 就要看看對方的能力,
在邊度投資, 攪什麼行業生意呢?
當年和記中國香港四大英資洋行
因為管理層攪得唔好, 幾乎破產.
當李嘉誠買起左之後, 就攪得有聲有色.
那時, 若果買和記洋行 (現改組成為和記黃埔)
看 P/E? 息率? RSI? 定系 布力加通道嗎?還是資產值呢 ?
通通的數據是零, 技術指標差勁.

2009-01-06 10:05:24 補充:
所以大股東的能力是最重要
你投資的公司
1.管理層( 大老闆 ) 要好
2.地點( 正急速發展的祖國 )
3.行業( 寡頭隴斷的金融業 ) 勝在夠穩陣
各行各業的市賬率都不同,如果是同類型的行業, 我就揀貴果間, 因為「有買貴, 冇買錯」唔通其他買股票的人唔識揀「每股資產凈值」嗎 ,點解佢地要揀只貴呢, 梗有理由, 所以唔好襟緊張 D 數字o
揀股的要點並不是只看數字,就說價錢合理不合理, 因為全世界都已經識看那股的數據, 那麼, 明知貴都買, 系唔系 *** , 我以前買股就系專揀底買既平野 , 家陣學精左, 依家就先揀幾間最貴, 最唔底既, 再從「前景」去揀啦 ),

2009-01-06 10:05:58 補充:
如要揀銀行, 我揀招商或交通勒, 一個叻既管理層司以將一間唔掂既公司搞掂, 一個蠢才可以將一間大公司搞跨的o
甚麼是周息率?
凡說周息率即是一周年的利息, 例如: 銀行定期存款三個月,周息 3 厘,
即本金x 3%÷12個月x 3個月= 本金 x 0.75%
甚麼是邊際利潤率?
做左幾多生意, 然後賺左幾多錢
即利潤除以營業額
甚麼是資產回報?
利潤除以公司的身家,唔試下入其他市場?
而家黃金市場賺到既利潤都唔錯呀
本身就可以買升買跌
1蚊 賺780蚊
入場費又唔太高

有問題可以向我查詢
61009237
[email protected],我在除凈日前買左只股,如果我吾放有冇息收?

除凈日買入股票,這股票的這期股息系冇得收.但一直持有便可以

在下期和以後收息,但這是要假定這公司有派股息.例如佢業績吾

好,下期吾派,你持有都系冇

2009-01-06 01:45:33 補充:
除凈日前買,到了除凈日或以後沽出都可以收到這期股息,

⑶ 主權基金是什麼對沖基金是什麼

主權財富基金,其實是類似於中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掌握資金及運作的模式,其資金主要來源於外匯儲備盈餘、自然資源出口盈餘和國際援助基金,這種基金不同於那些簡單持有儲備資產以維護本幣穩定的做法,而是一種全新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積極投資。 目前,全球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主權財富基金,其他一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在醞釀之中。

對沖基金
目錄·對沖基金的起源與發展
·對沖基金的特點
·對沖基金的運作
·對沖基金投資案例
·著名的對沖基金
·關於量子基金
·關於老虎基金

對沖基金(Hedge Fund)

對沖基金的起源與發展

對沖基金(也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起源於50年代初的美國。當時的操作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實買空賣、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對沖基金。雖然對沖基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但是,它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對沖基金才有了更廣闊的投資機會,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世界通貨膨脹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金融工具日趨成熟和多樣化,對沖基金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據英國《經濟學人》的統計,從1990年到2000年,3000多個新的對沖基金在美國和英國出現。2002年後,對沖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對沖基金的規模依然不小,據英國《金融時報》2005年10月22日報道,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對沖基金總資產額已經達到1.1萬億美元。

對沖基金的特點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對沖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風險對沖的內涵,Hedge Fund的稱謂亦徒有虛名。對沖基金己成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的代名詞。即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復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杠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現在的對沖基金有以下幾個特點:
(1)投資活動的復雜性。
近年來結構日趨復雜、花樣不斷翻新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掉期等逐漸成為對沖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這些衍生產品本為對沖風險而設計,但因其低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成為許多現代對沖基金進行投機行為的得力工具。對沖基金將這些金融工具配以復雜的組合設什,根據市場預測進行投資,在預測准確時獲取超額利潤,或是利用短期內中場波動而產生的非均衡性設計投資策略,在市場恢復正常狀態時獲取差價。
(2)投資效應的高杠桿性。
典型的對沖基金往往利用銀行信用,以極高的杠桿借貸(Leverad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礎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擴大投資資金,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對沖基金的證券資產的高流動性,使得對沖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資產方便地進行抵押貸款。一個資本金只有1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以通過反復抵押其證券資產,貸出高達幾十億美元的資金。這種打桿效應的存在,使得在一筆交易後扣除貸款利息,凈利潤遠遠大於僅使用1億美元的資本金運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同樣,也恰恰因為杠桿效應,對沖基金在操作不當時往往亦面臨超額損失的巨大風險。
(3)籌資方式的私募性。
對沖基金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合夥人制。基金投資者以資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不參與投資活動;基金管理者以資金和技能入伙,負責基金的投資決策。由於對沖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因而在美國對沖基金的合夥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個合夥人的出資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由於對沖基金多為私募性質,從而規避了美國法律對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由於對沖基金的高風險性和復雜的投資機理,許多西方國家都禁止其向公眾公開招募資金,以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為了避開美國的高稅收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在美國市場上進行操作的對沖基金一般在巴哈馬和百慕大等一些稅收低,管制鬆散的地區進行離岸注冊,並僅限於向美國境外的投資者募集資金。
(4)操作的隱蔽性和靈活性。
對沖基金與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資者、資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監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別。在投資活動的公平性和靈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別。證券投資基金一般都有較明確的資產組合定義。即在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比例上有確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組合中股票和債券大體各半,增長型基金指側重於高增長性股票的投資;同時,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貸資金進行投資,而對沖基金則完全沒有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貸資金,以牟取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的超額回報。由於操作上的高度隱蔽性和靈活性以及杠桿融資效應,對沖基金在現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

對沖基金的運作

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只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只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漸深入,近年來對沖基金倍受青睞是由於對沖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賺錢。從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損失11.7%,而對沖基金在同一期間每年贏利11.2%。對沖基金實現如此驕人的成績是有原因的,而且它們所獲得的收益並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麼容易,幾乎所有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經紀人。
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
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的交易量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
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合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期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資(即投機);
第三,根據約翰·赫爾的觀點,期權的執行價格越是偏離期權的標的資產(特定標的物)的現貨價格,其本身的價格越低,這給對沖基金後來的投機活動帶來便利。
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他們所掌握的對沖基金便開始改變了投資策略,他們把套期交易的投資策略變為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獲利。

對沖基金投資案例

已經被人們了解的眾多對沖基金投資案例中,對沖基金對金融市場價格的擾動引起對實質經濟和貨幣體系的破壞時,這些價格才會向對沖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續地跌落。同時,被攻擊的國家被破壞得越嚴重,對實施攻擊的對沖基金越有利。其結果,是對沖基金與民族國家之間的一次財富再分配。從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對沖基金的這種行為被認為接近於壟斷,那麼它所獲得的收入則近乎壟斷利潤。經濟學界所公認,市場作為一個配置資源的機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對沖基金操縱價格,不僅輸贏的機會不均等,而且會導致對包括貨幣體系在內的市場本身的破壞,更談不上提高市場的效率了。從經濟學的價值觀來看,既然沒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礎。因為這種行為導致的財富再分配,贏者的收入不僅以輸者同等的損失,而且以輸者更大的損失,以至其貨幣體系及經濟機制的崩潰和失效為代價;從全球角度看,是一種凈的福利損失。
(1)1992年狙擊英鎊
1979年始,還沒有統一貨幣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了各國的貨幣兌換率,組成歐洲貨幣匯率連保體系。該體系規定各國貨幣在不偏離歐共體「中央匯率」25%的范圍內允許上下浮動,如果某一成員國貨幣匯率超出此范圍,其他各國中央銀行將採取行動出面干預。然而,歐共體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貨幣政策根本無法統一,各國貨幣受到本國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時候,連保體系強迫各國中央銀行做出違背他們意願的行動,如在外匯交易強烈波動時,那些中央銀行不得不買進疲軟的貨幣,賣出堅挺的貨幣,以保持外匯市場穩定。
1989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經濟強勁增長,德國馬克堅挺,而1992年的英國處於經濟不景氣時期,英鎊相對疲軟。為了支持英鎊,英國銀行利率持續高升,但這樣必然傷害了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希望德國降低馬克的利率以緩解英鎊的壓力,可是由於德國經濟過熱,德國希望以高利率政策來為經濟降溫。由於德國拒絕配合,英國在貨幣市場中持續下挫,盡管英、德兩國聯手拋售馬克購進英鎊,但仍無濟於事。1992年9月,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歐洲貨幣體制的不穩定只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解決。索羅斯預感到,德國人准備撤退了,馬克不再支持英鎊,於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證金方式大筆借貸英鎊,購買馬克。他的策略是:當英鎊匯率未跌之前用英鎊買馬克,當英鎊匯率暴跌後賣出一部分馬克即可還掉當初借貸的英鎊,剩下的就是凈賺。在此次行動中,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賣空了相當於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馬克,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凈賺15億美元,而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共計損傷了60億美元,事件以英鎊在1個月內匯率下挫20%而告終。
(2)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其後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試圖狙擊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加上當局大幅調高息率,使對沖基金的計劃沒有成功,但高息卻使香港恆生指數急跌四成,對沖基金意識到同時賣空港元和港股期貨,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獲利。1998年8月索羅斯聯手多家巨型國際金融機構沖擊香港匯市、股市和期市,以慘敗告終。然而,香港政府卻在1998年8月入市干預,令對沖基金同時在外匯市場和港股期貨市場損手。

著名的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它們都曾創造過高達40%至50%的復合年度收益率。採取高風險的投資,為對沖基金可能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為對沖基金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失。大規模的對沖基金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關於量子基金

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雙鷹基金由喬治·索羅斯創立,注冊資本為400萬美元。1973年該基金改名為索羅斯基金,資本額躍升到1200萬美元。索羅斯基金旗下有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1979年索羅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為量子公司。之所謂取量子這個詞語是源於海森堡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此定律與索羅斯的金融市場觀相吻合。測不準定律認為:在量子力學中,要准確描述原子的運動是不可能的。而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處在不確定和不停的波動狀態,但通過明顯的貼現,與不可預料因素下賭,賺錢是可能的。公司順利的運轉,得到超票面價格,是以股票的供給和要求為基礎的。
量子基金的總部設立在紐約,但其出資人皆為非美國國籍的境外投資者,其目的是為了避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量子基金投資於商品、外匯、股票和債券,並大量運用金融衍生產品和杠桿融資,從事全方位的國際性金融操作。憑借索羅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膽識,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場中逐漸成長壯大。由於索羅斯多次准確地預見到某個行業和公司的非同尋常的成長潛力,從而在這些股票的上升過程中獲得超額收益。即使是在市場下滑的熊市中,索羅斯也以其精湛的賣空技巧而大賺其錢。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為資產總值近60億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萬美元,即增長了3萬倍。

關於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經紀人朱利安·羅伯遜集資800萬美元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對沖基金——老虎基金攻擊英鎊、里拉成功,並在此次行動中獲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從此名聲鵲起,被眾多投資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資本此後迅速膨脹,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對沖基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節節攀升,在股、匯市投資中同時取得不菲的業績,公司的最高贏利(扣除管理費)達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總資產達到230億美元的高峰,一度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資中失誤,從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間,俄羅斯金融危機後,日元對美元的匯價一度跌至147:1,出於預期該比價將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羅伯遜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賣空日元,但日元卻在日本經濟沒有任何好轉的情況下,在兩個月內急升到115日元,羅伯遜損失慘重。在有統計的單日(1998年10月7日)最大損失中,老虎基金便虧損了20億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機上累計虧損近50億美元。
1999年,羅伯遜重倉美國航空集團和廢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兩個商業巨頭的股價卻持續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創。
從1998年12月開始,近20億美元的短期資金從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總共有50億美元的資金從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資者的撤資使基金經理無法專注於長期投資,從而影響長期投資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羅伯遜要求從2000年3月31日開始,旗下的"老虎"、"美洲獅"、"美洲豹"三隻基金的贖回期改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日,羅伯遜在老虎基金從230億美元的巔峰跌落到65億美元的不得已的情況宣布將結束旗下六隻對沖基金的全部業務。老虎基金倒閉後對65億美元的資產進行清盤,其中80%歸還投資者,朱利安·羅伯遜個人留下15億美元繼續投資。

⑷ 金融危機前,美國3大銀行,5大投行的強項

金融債券銀行都是他們的強項哈,這些都是資本世界的寡頭,他們是做很多業務哈,所以都是強項哈,以下是這些公司的網址:
華旗http://www.citibank.com.cn/homepage/cn/cn_homepage.htm(大中華地區的)
摩根大通http://www.jpmorgan.com/
boa,https://www.bankofamerica.com/
高盛集團官方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 英文

高盛集團中國網站: http://www2.goldmansachs.com/hkchina/ 中文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是控股和被控股的關系:組成紐約摩根擔保信託公司的J·P·摩根公司建於1860年,以J·皮爾龐特·摩根名字命名。創建之初,該公司只是一家個人經營的辦事處,專門買賣外匯。爾後業務不斷發展。1864年更名達布尼·摩根公司,1871年改稱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1895年改為J·P·摩根公司。該公司從早期開始,就同美國金融界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包攬美國對西歐的金融業務,大發其財。根據1933年銀行法,摩根公司改為商業銀行,把原來經營的投資銀行業務交付給摩根斯坦利。1940年以後,摩根公司由合夥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經營信託業務。
美林:http://www.ml.com/index.asp?id=7695_15125_17454
其他的不清楚哈。

具體說下高盛,這幾年和中國政府合作密切,以下是簡介和發展歷程:高盛集團簡介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21日晚間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轉型,意味著「長久以來世人熟知的華爾街的終結」。[1]

2008年09月24日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 Hathaway宣布,計劃對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投資50億美元。[2]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高盛集團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公司亦持續不斷地發展變化以幫助客戶無論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銳地發現和抓住投資的機會
高盛公司的創立
高盛公司成立於1869年,在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資銀行業務開始形成,但與商業銀行沒有區分。高盛公司在此階段最初從事商業票據交易,創業時只有一個辦公人員和一個兼職記賬員。創始人馬可斯·戈德門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然後在某個約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額支付現金,其中差額便是馬可斯的收入。

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成為真正的投資銀行,公司從迅速膨脹到瀕臨倒閉

後來高盛增加貸款、外匯兌換及新興的股票包銷業務,規模雖小,卻是已具雛形。而股票包銷業務使高盛變成了真正的投資銀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還是一個很保守的家族企業,當時公司領袖威迪奧·凱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單一的票據業務發展成一個全面的投資銀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業務,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熱的推動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速度,進入並迅速擴張類似今天互助基金的業務,股票發行量短期膨脹1億美元。公司一度發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100多美元,最後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使得股價一落千丈,跌到一塊多錢,使公司損失了92%的原始投資,公司的聲譽也在華爾街一落千丈,成為華爾街的笑柄、錯誤的代名詞,公司瀕臨倒閉。這之後,繼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著保守、穩健的經營作風,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機」慘敗的高盛恢復了元氣。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帶來的新的增長。

反惡意收購業務使高盛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個大商機,從而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當時資本市場上興起「惡意收購」,惡意收購的出現使投資行業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催發了新的行業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購顧問」的旗幟,幫助那些遭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競價者參與競價、抬高收購價格或採取反托拉斯訴訟,用以狙擊惡意收購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惡意收購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級合夥人萊文去世後,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產業的繼承者。剛開始,華爾街的人們都懷疑這種兩人共掌大權的領導結構會引發公司內部的混亂,很快他們發現他們錯了,因為兩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邁進了世界最頂尖級的投資銀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懷特黑特早就認為公司管理混亂,表現為責權界定不清晰,缺乏紀律約束,支出費用巨大。比如多年來,每天下午4:30,都會有一輛高級轎車專門負責接送合夥人。新領導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貼出了一條簡明的公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慣例——4:30由轎車接送——將不再繼續,即日生效。」 自此以後,合夥人的等級特權將不復存在,費用支出也受到監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終結,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時間。盡管起步緩慢,文伯格和懷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兼並和收購業務的發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購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會盡量吸引或說服對方同意,絕不會公開地強行兼並。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規范的投資銀行業在突然間走到了盡頭,一些主要的美國公司和投資銀行拋棄了這個行業傳統。1974年7月投資銀行界信譽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參與了惡意收購活動。當時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戶國際鎳鉻公司(INCO)參與了企圖惡意收購當時世界最大的電池製造商電儲電池公司(ESB)的行動。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敵對意圖後,打電話給當時掌管高盛公司兼並收購部的弗里曼德,請求幫忙。第二天上午9點,弗里曼德便坐在位於費城的ESB公司老闆的辦公室。

當他得知競購價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9美元)時,建議ESB用「白衣騎士」(受惡意收購的公司請來友好的競價者參與競價,以抬高收購價格)的辦法對付INCO,或進行反托拉斯訴訟,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騎士」聯合飛機製造公司的協助下,INCO最終付出了41美元的高價,ESB 的股東們手中的股票則上漲了100%。從這件事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與反收購斗爭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後是第一波士頓都充當了收購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則是反惡意收購的支柱。

INCO和ESB之間的斗爭給了高盛公司在這一方面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是好運來臨的良好徵兆。人們認為高盛公司是具備實力的,呈上升狀態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進入《財富》500強的大公司並肩戰斗的企業。因為突然之間,美國各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對惡意並購恐懼到了極點,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覺得難以抵擋惡意並購,於是高盛成為了他們的合作夥伴。當然,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高盛經常要幾度登門拜訪,對方才願意接受高盛的服務。 1976年7月,阿茲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敵對性攻擊,但是他們對高盛的服務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請來了律師,並初步控制了事態。弗里德曼建議重新考慮一下自已的決定,並告訴對方高盛的工作小組正在前往機場的路上,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和他們進行私下協商。弗里德曼後來說:「我們火速趕到機場,直飛達拉斯,但對方仍然不願會見我們,於是我們就在他們公司附近住了下來,然後進去告訴對方一些他們沒有考慮透徹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服務』。我們說:『明天我們還會回來』。以後我們每天到附近的商店買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我們堅持留下來等待消息。」最後阿茲合克公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執著精神,同意高盛公司為其提供服務。

參與惡意並購使摩根斯坦利獲得了破紀錄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採取了與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絕為惡意收購者提供服務,相反,高盛會保護受害者。許多同行競爭對手認為高盛這一舉動是偽善行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籠絡人心,而高盛卻認為他們是公司對自己和客戶的長期利益負責。反惡意收購業務給高盛投資銀行部帶來的好處是難以估量的。在1966年並購部門的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到了1980年並購部門的收入已升至大約9000萬美元。1989年,並購部門的年收入是3.5億美元,僅僅8年之後,這一指標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為投資銀行界的世界級「選手」。

高盛公司推陳出新,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

1981年,高盛公司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外匯交易、咖啡交易、貴金屬交易的新領域,標志著高盛多元化開始,超越傳統的投資銀行代理、顧問范圍,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億美元的總利潤中,阿朗公司貢獻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層意識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詢顧問,公司不會持久繁榮。於是他們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依靠股權包銷、債券包銷或公司自身基金,進行5年至7年的長期投資,然後出售獲利。高盛在1994年投資13.5億美元換取一家從事服裝業的拉夫·勞倫公司28%的股份,並自派總裁。三年後,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現到4.87億美元。其餘股份升值到53億多美元。短短三年內,高盛的資本投資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業務投資銀行部只翻了兩番。

投資銀行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一項業務創新並敢冒風險,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債券使德雷塞爾公司迅速發跡,而抵押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大量家庭貸款的打包及轉信業務的出現,使羅門兄弟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盛公司嘗到推陳出新的甜頭後,把「先起一步」與「率先模仿」作為自己的重要發展戰略。高盛的公開發行風波

華爾街最後一家大型合夥人公司股票公開發行的擱淺,給我們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洞悉盈利頗豐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一、公開發行的夭折使高盛元氣大傷。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夥人聚首在公司紐約總部舉行神聖的儀式----兩年一度的華爾街最高成就:高盛合夥人授勛典禮。今年的聚會也許是高盛129年歷史中最奇特的,這是因為:該年的聚會本不該舉行。兩個月前,已不會再有人能成為高盛合夥人----因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開發行,這意味著有50至60位本來即將任命的合夥人,相反卻僅成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祿不菲的雇員。

但是6月份由合夥人表決同意的高盛首次公開發行,於9月末擱淺,並正式「撤回」。此項首次公開發行,本應成為牛蹄聲聲90年代的里程碑,卻不幸淪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的犧牲品。高盛推遲發行是由於一旦股市下跌(華爾街大型證券公司的股價下跌更大),股價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價在4倍帳面值左右,那麼公開發行會將高盛定價為280億美元。9月之後,高盛股票僅較帳面值有少許溢價,將公司估價為7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將公司財富分配給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及其他員工的公開發行的目的。

據公司的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說,推遲首次公開發行是實用主義的決定。柯賽說:「適當的時候我們會重新考慮公開發行,但目前我們只能往前走。」但據高盛的合夥人、員工、客戶及華爾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開發行而進行的大辯論及發行的夭折,對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使高盛的資本結構及業務組合曝光並公諸於眾。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的矛盾,並證實了華爾街上盛傳的謠言----高盛投資銀行家與交易員的競爭關系及兩位行政總裁柯賽和保羅森之間的不和。

二、公開發行的最初目的。

高盛公開發行的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資本結構與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認,許多合夥人,尤其年輕人,與其說是關心高盛的未來,不如說更關心自己資本帳戶上儲蓄的驚人數目。資本的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高盛的股本基礎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1998年中期為66億,摩根士丹利為138億,美林為117億)。但目前的行政總裁柯賽和前行政總裁懷特德都說較少的資本只會使公司能更好地決策,競爭對手也認為高盛並沒有由於資本缺乏而受到限制。 DLJ證券公司的行政總裁萊比說:「我希望能找到由於資本不足而使高盛不利的業務。」

實際上,問題不在於高盛資本的數額,而在於資本結構和資本的穩定性。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他們可以抽回資本;若大批的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可撤回大量資本。這就是為什麼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惡夢的原因。當時債券市場的波動損毀了高盛的盈利,合夥人紛紛逃之夭夭。 (而公開發行的主要倡導者柯賽,於1994年成為行政總裁,並不是巧合)。目前對於這方面的限制更為嚴厲:當合夥人變為有限合夥人時,他們僅僅能撤走一部分資本,其餘的可在至少5年後撤回。但資本還是可以逃離。

另一問題是高盛資本的成本。有兩家外部機構,日本的住友銀行和夏威夷的畢舍普地產公司,在高盛投資了相當大的數目----1998年中期為 15億美元,占總資本的23%。由於高盛稅前利潤的一大部分為這些外部股東佔有,因此很難從留存收益中擴大資本,尤其是當股市不好時。以帳面值幾倍的價格公開發行籌集的股本本應使高盛能以更低成本建立股本基礎。」

三、公開發行所暴露出的高盛的弱點:

1、業務組合過分依賴交易運作,導致盈利不穩定。

甚至連高盛為准備公開發行而進行的最小限度的財務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業務組合並不理想。有一些報表甚至顯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加脆弱。在華爾街最能贏利的收購兼並業務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對手盈利強。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項目金額幾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擔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組合比對手更不穩定,因為它更依賴交易運作。1998年前兩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來自交易,美林為23%,摩根士丹利為28%。年中,高盛的總資產是公司股權的36倍,比對手負債率高。如果將高盛比作一家鋼廠的話,若以100%的生產能力計,可賺大筆錢;若以 60%的生產能力計,就會虧大筆錢。這些事實使華爾街人士將高盛比作對沖基金。因此,一些人認為高盛可能不得不將其公開發行定價為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續以折扣價格交易。

高盛對交易的依賴性在1994年已成為問題,在今天仍為問題。雖然高盛最初的招股書不遺餘力地指出公司的風險管理自1994年以來改進了許多,但也不可能改進到足以抵抗前幾個月波及全球市場的動盪的地步。顯然很少投資銀行能為這樣的慘淡市況作好准備。高盛和華爾街的其他投資銀行一樣,在最近的業績數據報告中,體現出不利市況的影響。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業績還非常顯著。凈收入從1995年的45億美元升至去年的74億美元。稅前利潤(由於高盛是合夥人制,稅項由合夥人支付)從14億增至30億。今年前兩季度,收入增長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過40億美元。但目前每況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稅前盈利從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傳說公司可能損失高達9億美元。毫無疑問,公司對於交易的依賴是高盛的利潤象單擺一樣波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高盛的管理層根本不必擔心,因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辦法淡化虧損程度。一些有限合夥人認為這是堅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開發行則需要高盛放棄目前擁有的多報或少報盈利的靈活性。

2、資產管理業務的不足。

高盛業務組合中的另一弱點是其提供抵擋市場波動緩沖的資產管理業務。雖然資產管理增長很快,但卻並不象其他對手那樣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資產的1/3。高盛4.58億美元的資產管理收入比摩根4億的資產管理凈收入高不了多少。

資產管理可能不象聲勢浩大的成千上萬億金額的投資銀行交易那麼驚心動魄和有利可圖,但它能產生理論上比交易利潤更穩定的以費用為基礎的收入。高盛的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為贏得業務而收費低廉,由於定位不明和人員流動而出師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其中40%來自低費用的貨幣市場基金。

無論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關於資產管理是「醜陋的義子」的看法正在改變。在過去的兩年半中,資產增長了3倍多,高達1650億美元,其中只有 20%是貨幣市場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態度已改變。高盛的資產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員工,而幾年前僅有250人,高盛不僅向聘用的外來人才許諾他們會成為合夥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內部其他部門的明星也轉至資產管理公司。美國金融研究公司說「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評高盛在營銷方面遠勝於投資方面,高盛要成為巨人還長路漫漫。沒有公開交易的股票作為貨幣用來收購,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嶇。

3、公司內部矛盾公諸於眾。

公開發行的舉措加劇並揭露了公司內部的分歧,並將高盛的業務前所未有地公諸於媒體。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夥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權的所有者 ---及有限合夥人之間的矛盾。雖然高盛管理層喜歡用「一邊倒」來形容高盛人對公開發行的支持,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過頭。這一舉動使高盛的一些當今合夥人和108位有限合夥人憤憤不平或持有異見。

有限合夥人中的異見最甚,這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對於合夥制的信念及對交易條件的不滿。最初,他們本將接受超過其股權帳面值25%的溢價,但一般合夥人期望得到將近300%的溢價。發行重組就如何處理有限合夥人的資本這一問題給予他們幾種選擇,其中之一是他們將得到目前股票股權的55%的溢價。若公開發行達到300%溢價,目前的合夥人將得到絕大部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導致發行擱淺的是當市場下跌,300%的溢價下降,乃至有限合夥人與一般合夥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

即使早在發行依然繼續進行時,已有關於高盛兩位行政總裁保羅森和柯賽的傳言。1997年末的營運總監保羅森,本已否決公開發行但卻最終同意,條件是要坐上行政總裁的交椅。甚至傳言公開發行的支持者柯賽,由於公開發行擱淺而受到攻擊。

高盛嘗試的公開發行使「公平」這一詞和公司中層員工的薪酬成為焦點問題。高盛並不一定給中流砥柱的初級行政官支付高額薪酬,雖然這些人埋頭苦幹,並為能加入合夥人以及可能有8位數收入的機會所吸引。憑借公開發行,高盛著重保證將薪酬向中下層員工傾斜。但公開發行的擱淺,令高盛高級合夥人必須馬上重整合夥人制度。這可以解釋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幾位合夥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萬中層員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開發行 ,並問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級官員說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員工尋找工作的電話。

高盛一貫是其他人樂於憎恨的公司,這多半是由於高盛如此出色。那麼為何該公司與其他華爾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眾之處多半在於華爾街上廣為流傳卻少有公司真正擁有的一種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員工步入曼哈頓下區布羅德大街 85號那一刻起,高盛的優越及其對手的平庸即給人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高盛警誡新員工永不能讓公司蒙辱或出現在媒體中。他們一天工作14、16、18小時,明顯是為了獲得加入合夥人這誘人的獨一無二的獎賞而奮斗。

首要問題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沒有進行公開發行,是否錯過了黃金機會,抑或倖免於難?也許答案是後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價現在會大大低於發行價---這對於華爾街的頭號公司來說是恥辱的開端。其實,許多合夥人認為公司躲過了子彈。另一問題:高盛在不遠的將來是否會上市?公司高層依然堅持發行上市的路線。但許多其他人,包括長期的華爾街人士以及現在和以前的合夥人,都認為不可能。目前不僅有一大群新的合夥人----星期一會議後有 25%的新合夥人-----需要被說服,但公開發行擱淺後,那些上次投「贊成」票的人會重新考慮。華爾街極度投機的最近一輪之後,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資者再次相信這些股票會賣成4倍帳面值。

⑸ 海外基金的篩選方法有哪些呢

選擇基金的基本方法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基金定投為了達到較高收益,一般選擇波動較大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不適合定投。初學者可以先選擇大陸基金,隨著投資經驗豐富,在擴展到香港、美國等市場的基金。在選擇股票型基金時,還要進一步選擇是主動型基金,還是被動型基金。對於初學者一般不要選擇主題性基金和分級基金。這兩類基金對投資者要求高,風險比較大。如果選擇主動型基金比較困難,可以先選擇指數型基金開始投資。比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指數型基金。

(2)要選擇中長期業績好的基金。選擇好基金類型後,開始篩選基金,選擇業績好的基金。選擇時先看長期業績,然後是中期業績和短期業績,一般至少選擇長期、中期和短期前四分之一或者前二分之一的基金。選擇基金時可以參考晨星評價,一般選擇四星和五星的基金。根據中國證監會對基金類別的分類標准,6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股票的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主要投資於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但股票投資比例、債券投資比例的下限不符合股票基金、債券基金的基本要求,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的資產配置比例可根據市場情況更加靈活地改變,實現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混合基金的風險和收益水平一般要低於股票基金。混合基金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偏股型(主要投資股票)和偏債型(主要投資債券)。在2015年股災之後,許多股票型基金紛紛改為混合型基金,主要是在股市大幅下跌時,可以降低基金的股票持股比例,來降低風險。因此很多混合型基金都是偏股型的。為了防範股票型基金的風險,可以選擇混合型基金。而且目前大部分股票型基金都是混合型基金。目前股票型基金大約300隻左右,而混合型基金大約有2500隻左右。

⑹ 中報出來後股票是不是都會漲

中報:公司公布的本公司上半年的財務報表。 都7月份了管用嗎??? 用過去數據預測未來簡直可笑吧,所謂中報行情都是忽悠人的,股市提前公布數據,而不是公布數據提前股市. 公布數據都被借機炒作而已

⑺ 分紅派息最高的前十隻股票

分紅派息最高的前十隻股票

答:每年都不一樣。2020年前十隻股票分別為中石油、平安保險、中石化、格力集團、國泰君安、中投證券、溫氏股份、領益智造、中聯重科、中國人民保險。

(一、關於股票的分紅派息的時間)

一、關於股票的分紅派息的時間

每個股票時間並不相同;在分紅派息前夕,持有股票的股東一定要密切關注與分紅派息有關的4個日期,這4個日期是:

1股息宣布日,即公司董事會將分紅派息的消息公布於眾的時間。

2股權登記日,即統計和認參加期股息紅利分配的股東的日期,在此期間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方能享受股利發放。

3除權除息日,通常為股權登記日之後的一個工作日,本日之後(含本日)買入的股票不再享有本期股利。

4發放日,即股息正式發放給股東的日期。根據證券存管和資金劃撥的效率不同,通常會在幾個工作日之內到達股東賬戶。

二、股票分紅是怎麼算的?

上市公司每年的利潤都會有一部分,作為投資者的回報,回饋給投資者,通常有送轉股和派息兩種方式,稍微大方點的公司兩種方式的分紅都會提供。

比如我們常看到10轉8派5元,意思就是如果你持有A公司10股的股票,那麼在發布分紅公告後你的賬戶里將會額外得到8股的股票和5元的現金分紅。

謹記,在股權登記日收盤前購買的股票才能參與分紅。

三、分紅類別

分紅分為兩種,一種是現金分紅,一種是股票分紅,雖然都是分紅,但是兩者還是有差別的。

現金分紅是指公司以現金的形式向股東派發股利,而股票分紅是公司向股東發放股票,會經常看到送紅股。

由於公司分紅配股引起公司股本以及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的實際價值(每股凈資產)的變動,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以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即除息,除息之後才是你最終得到的,有的時候,除息和分紅交稅之後,股票的實際價值並不見得比分紅之前的價值高。

哪些股票歷史分紅最好?以後分紅也非常好的?

分紅最好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石化、中國平安、中國神華、中國石油、招商銀行、上汽集團等。

歷年分紅最多的股票簡介(部分股票)

工商銀行601398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公司和個人的金融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資金業務等,除此之外該銀行還提供金融租賃、信託、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同事他也是現在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是全球客戶存款第一、盈利最多以及市值最大的上市銀行。公司還曾經獲得中國最佳企業公民、最佳履行社會責任銀行獎等獎項。

建設銀行601939公司主要從事於銀行業相關的金融服務,銀行的主要產品包括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私人銀行業務、借記卡業務、信用卡業務、個人貸款業務、個人存款業務、小企業業務、公司貸款業務、公司存款業務等,2019年的時候公司被美國《財富》評委世界五百強的第31位,被美國Interbrand評為中國品牌五十強中的第三位。

農業銀行601288公司屬於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公司業務包括資金業務、個人銀行業務、公司銀行業務等,主要產品和業務包括公司類貸款、票據貼現、公司存款以及中間業務產品和服務等。2019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世界五百強第36位。

中國銀行601988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是從事吸收人民幣存款、發放長期、中期和短期貸款等,是我國的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它還擁有最廣泛地海外分支機構網路等,而且在多種業務領域(銀行卡、外匯資金、國際結算、外匯存貸款)都是位於領先地位

中國石化600028公司主要是從事天然氣和石油的勘探開采、運輸以及銷售,生產和銷售化纖、煤化工、石油化工、石油煉制等一些化工產品,還從事於石油化工、石油產品、天然氣和石油等產品得以及技術得進出口等。公司是我國的大型油氣生產商,在我國,公司的煉油能力是排名第一的,也是我國最大的成品油供應商。

a股的銀行股分紅通常都是一年一次的,持有銀行股票的股東在分紅股權登記日時,就可以享受到分紅了,不過要是你是在股權登記當天買入的銀行股就必須要等到下一年才可以得到分紅。

通常在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天,銀行股會發布年報告,年報告中會對派息多少進行披露,股東大會審議之後就會派息了,也就是兩個月時間(六月或者七月)之後派息。

綜上,歷年分紅最多的股票其實就是銀行股,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民營銀行概念股,當然了,股息雖然可以判斷股票價值但並不是唯一的,僅僅是其中一個參考。

分紅派息最高的股票有哪些

07年分紅所佔利潤比較大的股票:

中國船舶,中國茅台、滄州明珠、宏達股份、鹽湖鉀肥 、水井坊 、張裕A 、雙匯發展 、南寧糖業、新華百貨 、全聚德 、永新股份、桂東電力、宇通客車 、雲鋁股份 、萬力達 、潞安環能 、山東黃金

歷史分紅情況現在很多發生變化。分紅多少的關鍵有2個:

1 公司業績:如果公司業績不好,拿什麼分?

2 公司分紅政策:業績好了,公司也可能不拿出來錢給股民,而放在公積金或者再生產,當然,早晚也會還於股民的,因為仍然用於公司資產的話,股票背後的凈資產也會增加得,只不過不以現金形式到帳

去年分紅最多的是 佛山照明,公司業績優良並且慷慨大方,還利於股民。但是市場的態度怎麼樣呢? 基金對於公司還利於股民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表示不買佛山照明的股票,盡管它業績非常好。因此大牛市裡,佛山照明股價波瀾不驚,沒有得到市場主力炒作。你持有這樣的股,分紅確實多了幾毛,但是你的股價本身卻沒有很大的增值

可以預計今年為了提振股市的吸引能力,為了挽救投資者的信心,分紅是一定會增加的尤其是實力較大的央企和良好業績的民企:

比如 金融板塊,工程建築板塊,機械製造板塊今後都會不錯的,良好的業績保證利潤來源,而結合今年的政策和過去的分紅歷史,象銀行和中鐵,人壽這些藍籌都會分較多的

現在分紅最好的是哪幾只股票業績最好的是那幾只股票

最高的可能是貴州茅台。

截至3月底,已有773家公司公布了2017年度股東的分配提議或公司分配預案,其中貴州茅台(600519)的分紅方案尤為引人注目。該公司2017年度每10股擬分紅10999元,創下A股新紀錄。擬分配現金規模達13817億元,派現總額佔到了當年凈利潤的5102%。(資料參考網頁鏈接)

分紅最多的哪些股票

不少股民一聽到股票分紅就心動了,一般情況下,只要上市公司是在盈利的狀態,那麼就有可能會分紅。那你知道哪些公司是分紅一次,那些公司分紅多次嗎?分紅的計算方式到底是什麼呢?下面為大家全面地總結一下。

感興趣可以先看看每年分紅都不少的牛股有哪些: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1)股票分紅是怎麼算的?

每年上市公司盈利的時候,也是投資者盈利的時候,因為投資者會收到上市公司的回報,通常有送轉股和派息兩種方式,稍微大方點的公司的分紅方式涵蓋了這兩種。

比如我們常看到10轉8派5元,意思就是如果你持有A公司10股的股票,那麼在發布分紅公告後你的賬戶里將會額外得到8股的股票和5元的現金分紅。

謹記,在股權登記日收盤前購買的股票才能參與分紅。

(2)股票分紅前買入好還是分紅後買入好?

不論是分紅前購買還是分紅後購買都不要緊,對於做短線的投資者來說建議等個股分紅後再入場比較合適。因為賣出紅股還需要扣除相應的稅,分紅後,如果沒過多長時間就賣出,就整體來看,是虧錢的,而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正確選擇股票才是第一重要的。

抽不出時間去仔細觀察某隻個股的朋友,不妨點擊下面這個鏈接,輸入自己想要了解的股票代碼,進行深度分析: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3)對分紅的股票後期要怎麼操作?

一般而言能分紅表明了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所以如果持續看好,則一直持有,等待分紅後期的上漲填權。

但如果買在了很高的位置就有可能會面臨回調。後期一旦發現走勢不對,這時就應該提前准備好止損位來及時止損。

不過對於買股票的小夥伴言,最好不要只從分紅這一方面來看,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不妨領取炒股神器大禮包,之後買賣股票將會更加得心應手,點擊鏈接即可獲取: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1、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749億元人民幣,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

2、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2009年1月6日在原中國網通和原中國聯通的基礎上合並組建而成,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是中國唯一一家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同時上市的電信運營企業,連續多年入選「世界500強企業」。

3、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長安汽車是中國汽車四大集團陣營企業,2014年長安品牌汽車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2016年長安汽車年銷量突破300萬輛,2017年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成為中國汽車品牌行業領跑者。

4、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4年6月30日,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在中國全國范圍內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大型發電廠,截至2007年6月30日擁有權益發電裝機容量31747兆瓦,可控裝機容量為36024兆瓦,是中國最大的上市發電公司之一。

5、上海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2004年11月29日,簡稱上汽集團,前身是上海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於1997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600104。2006年經過重組,上海汽車成為中國A股市場最大的整車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底,上汽集團總股本已達到110億股;同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達到5106萬輛,同比增長137%,繼續保持國內汽車市場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