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建設銀行推薦的有美好金生的理財產品有風險嗎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在哪裡呢?
1、自發與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分兩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一類是代理銷售第三方的。
雖說兩類理財產品都有風險,但如果銀行只是代銷理財產品,作為一個渠道商的話,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是不會為此負責的,換句話說,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相對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風險更高。
而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並從中獲得高額的傭金提成的現象,叫飛單。
2017年民生銀行就發生過一起涉案30億的「飛單」案件,民生銀行的某支行行長私下向客戶推薦理財產品。
但該理財產品並不在銀行官方理財產品資料庫中,所募集的資金被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最後民生銀行也因此被罰2750萬。
所以不能單純認為因為是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就覺得銀行要為你買的理財產品兜底。
而要怎麼辨別自發和代銷理財產品呢?
首先要看理財產品的登記編碼,銀行自發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登記編碼一般是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編碼。可以通過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登記編碼,如果沒有則不是銀行自發產品。
其次要看理財產品的管理人是否是銀行,觀察理財產品的發行方是否是銀行,有無銀行公章等等。
2、保本與非保本
即使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也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種類型,按照收益還可以細分為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
保證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和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即保證本金但不保證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顧名思義,也就是既不保證本金也不保證收益。
因此買銀行理財產品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全部產品都是保本的,這取決於你買的到底是什麼產品。
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實際情況也沒有那麼美好,資管新規出來,銀行理財逐漸要打破剛兌,往凈值化的方向發展,最後產品賺多少虧多少由投資人承擔。
防範這類風險就需要投資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看清楚自己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了解清楚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屬於哪一種類型。
3、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是不同的。預期收益率是一個理論上的預估值,實際收益率是要通過實際到手有多少錢來計算。
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的預期收益率不符合投資人的期望的話,投資人就會覺得銀行忽悠人。
所以,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就要詳細了解是否還有其他費用,比如手續費、託管費等等。
並通過結合預期收益率、手續費率、託管費率等等大致判斷出自己的實際收益率,再去考慮是否要選擇該理財產品。
這樣就能避免因為預期收益率和實際收益率的不一致產生收益損失風險。
4、募集期與清算期
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會使得資金站崗。
一般情況銀行理財產品在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是不計算收益的,而是按活期存款利息來算的,所以如果你在產品募集期第一天就買入的話,不僅沒有獲得收益,還失去了資金流動性。
同樣,當理財產品到期之後,還需要經過一個清算期,資金在這時期又會站崗。
因此,資金站崗也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值得注意的一個地方,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需要判斷好自己投資的錢可以投多長時間。
另外,資金站崗的話就需要使用實際佔用資金的時間來計算實際收益率。
銀行理財產品看起來帶著銀行的光環,但小財迷我覺得只要是投資理財,都不能只看錶面的光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