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花旗銀行股票評級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蠟燭圖復位 2024-11-25 05:36:58

花旗銀行股票評級

發布時間: 2024-11-25 02:56:04

① 驚呆!大牛市,這家券商凈資產收益率居然不到1%,連續三年!

凈資產 收益 率(ROE)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本文主要通過ROE來探討證券行業的盈利能力以及未來業務增長空間。

日前,主要上市券商2020年的工作成績基本出爐,盈利能力還是有所分化,多家頸部券商凈資產收益率水平明顯領先,頭部券商業績受到「壞賬」影響。已經披露2020年報的36家券商,平均ROE為8.01%,中信建投以15.3%的ROE水平一馬當先,中金公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的ROE水平也超10%。

透過2020年年報披露的戰略方向來看,券商行業增厚盈利的來源,正在從傳統經紀業務擴散到財富管理、投行、FICC、場外衍生品等多個維度。

2020年ROE平均8.01%明顯增長

截至4月22日,已有36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2020年年報基本披露完畢,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申萬宏源、國信證券等主要券商都已發布。

2020年資本市場大發展,券商行業明顯受益。36家券商2020年算術平均ROE為8.01%,同比口徑2019年、2018年這36家券商ROE分別為5.98%、3.61%,相比前兩年的情況,券商ROE水平明顯連年增長。並且凈利潤在2020年明顯增長,普遍增速在30%以上,中位數增速為37.64%。

這其中,此前備受資本市場追捧的中信建證券,果然ROE水平表現出眾,以15.3%的ROE目前位居行業首位;其次投行貴族中金公司也有12.02%的ROE在行業排名前列,興業證券為11.09%,廣發證券為10.6%,也都是在主要券商中排名比較靠前的。從凈資產來看,這幾家券商並不是行業最頭部,屬於頸部券商。

這幾家券商當中,中信建投這幾年盈利能力都是在行業前列,2019年ROE為10.56%,也是在行業最前列,2018年6.76%也很靠前;中金公司同樣如此,2019年、2018年ROE分別為9.37%、8.85%,也都在行業前面;廣發證券這幾年也不錯,2019年8.55%,2018年也有5.06%。

興業證券則是經歷了2018年的低迷之後,不斷發力向前提升,盈利能力已經走出此前股權質押業務爆雷陰影。2018年遭遇爆雷的興業證券的ROE僅為0.41%,到2019年就上升到5.27%,2020年再大幅提升到11%的水平。

最頭部券商的中信證券,2020年的ROE為8.68%;同樣是凈資產規模比較前面的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等ROE水平也差不多都在8%上下的水平;這幾年反倒最頭部的券商沒能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現出最頭部特徵。

平安證券分析師王維逸表示,2020年券商各項業務全面開花,市場先抑後揚帶動交易活躍,投融資熱情高漲,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推進,股權融資規模大幅增長;基金代銷業務業務火熱,財富管理也在見成效。從各類業務增長來看,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增速明顯高於其他業務。

幾個數據可以反映資本市場2020年熱情。全年上證綜指漲 13.87%,創業板指大漲64.96%;全年A股市場日均成交額達 9072億元,同比增長62%;兩融余額達1.62萬億元,比前一年底增長59%。

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王一峰表示,不同券商的ROE差異主要體現在經營效率以及杠桿水平兩個方面。「ROE高的券商主要由於三個原因,一是受益於權益市場向好,傳統的經紀、投行等通道業務收入提升;二是受益於股票市場回暖,自營投資收益提升;三是經營杠桿的進一步提升,主要受兩融業務的推動。」

不過,雖然2020年屬於大年,券商的ROE水平相較其他金融行業,仍然不高。相比同為金融行業的銀行、保險,即使銀行業經常受到「壞賬預期」的困擾,但還是保持著較高的ROE水平。已經披露2020年報的23家A股上市銀行,平均ROE為10.3%;已經發布年報的5家保險公司,平均ROE更是高達14%。

「2020年在資本市場回暖的背景下,行業ROE較19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位於近四年新高。未來隨著資本市場的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以及機構、居民等投資人對於權益配置的增強,券商行業的ROE中樞預計將小幅穩步提升。」王一峰表示。

盈利能力領先券商的

投行+財富管理突出

雖然過去幾年券商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ROE水平在不斷提升,但行業內部的分化也還是比較明顯,即使這幾年行情向好,仍有一些券商盈利依然較低。這背後,是不同券商的經營能力,以及業務發展模式的差距。2020年盈利能力強的券商,在投行和財富管理方面表現突出。

與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券商保持在同行較強盈利能力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中原證券、錦龍股份、華創陽安、國海證券等的ROE這幾年卻持續低迷。中原證券2018年到2020年連續3年的ROE都低於1%,也就是每年以100元的凈資產賺不到1塊錢,比買貨幣基金還低。旗下有中山證券、東莞證券的錦龍股份,2020年的ROE為1.96%,2019年為2.08%,2018年更是為負的5.06%。

落後的券商各有各的問題,領先的券商已經在重要的業務板塊優勢明顯。恰逢注冊制推進和資本市場大發展,2020年股權融資業務發展勢頭迅猛,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在投行業務和財富管理方面表現強勁,是ROE領先的重要因素。而最頭部的中信證券,雖然在2020年曝出減值大雷,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高達65.8億元,但當年仍有544億的營收和149億的凈利潤,ROE還有8%以上。

中信建投證券的投行實力強,趕上注冊制風口2020年增速很高。2020年公司投行業務實現收入58.43億元,同比增長58.99%;公司全年完成股權融資項目68單,主承銷金額1618.78億元,均位居行業第2名。有券商分析師表示,中信建投證券投行項目儲備數量豐富,有望藉助注冊制改革契機進一步釋放投行業績。作為投行貴族,受益於注冊制改革深化、中概股赴港上市熱潮以及公司自身國際化投行能力,中金公司2020年實現投行業務 手續費 凈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40%。

各大券商也都在發力財富管理。中信建投2020年財富管理收入54.39億元,同比也增長33.07%,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43.4億元增速54.0%,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5.4億增速276.4%,公司融資融券余額人民幣551.52億元增速88.34%。在收購中投公司補全零售短板後,中金公司的財富管理業務高速增長。2020年實現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46.1億元,同比增長55%,財富管理業務營業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74%。截至2020年末,客戶數量達到369.4萬戶,客戶資產總值達到2.6萬億元。

新商業模式或助推ROE抬升

透過2020年年報披露的戰略方向來看,券商行業增厚盈利的來源,正在從傳統經紀業務擴散到財富管理、投行、FICC、場外衍生品等多個維度。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同的券商在新業務拓展的深度和廣度不同,核心競爭能力也不同,龍頭券商有望率先跑出。

以財富管理業務為例,其轉型的路徑正在逐步從傳統傭金模式轉型為服務傭金模式,而基金投顧將成為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抓手。而從去年行業情況來看,經歷幾年沉澱的財富管理業務正在逐步為券商貢獻收入,有望成為未來券商擺脫「看天吃飯」模式的新盈利增長點。

國泰君安基金投顧業務負責人認為,基金投顧服務模式的不斷推廣,將為國內資產配置服務帶來創新性歷史機遇。但公募基金投顧不是單一的服務,券商需要為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公募基金投顧是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同時,隨著各家機構在信息技術投入的規模逐步放大,金融科技賦能財富管理的優勢也逐步顯現出來。據年報數據顯示,華泰證券官方APP已經發展成為月活超千萬的優質客戶端,招商證券已通過小程序銷售金融產品規模超過17億元。不少券商通過智能投顧布局為客戶提供全生命流程、一鍵式資產管理配置服務。

日前,花旗將東方證券評級升至「買入評級」,核心理由在於看到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潛在市場。數據顯示,中國財富和資產管理行業仍然很不發達,截至2019年底,總資產管理規模僅為86萬億港元,而中國家庭的可投資資產估計達到200萬億港元。內地家庭愈來愈多地利用基金投資增加股市的敞口,對專業財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建議和資產配置需求也不斷增加。

花旗研報指出,以東方財富為代表的互聯網券商市值大增長,這是基於渠道等給出的估值,從花旗銀行對東方證券給出的買入評級來看,主要依據是「市場或低估了東方證券在財富管理方面的能力」,顯然,以東方證券為代表的券商財富管理業務正為上市券商贏得新估值。

與此同時,投行業務的發展也將有望迎來黃金時期,成為券商賺錢收益的重要來源。中金公司指出,創業板注冊制試點等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有望使券商股權承銷業務實現明顯增長;交易機制的放寬以及更多新經濟企業的上市有望提振交投活躍度,增厚經紀相關業務收入;科創板的推出及創業板注冊制的實施使得一級市場投資退出通道更通暢,券商直投業務以及創投企業有望受益。

此外,包括衍生品業務、FICC等高價值、輕資產的創新業務發展,也將成為未來券商盈利的新增長點。

王一峰指出,受益於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力度的加大,未來券商的業務發展空間廣闊。具體而言我們認為未來在海外業務領域、衍生品業務領域以及直投業務等方面可以提升ROE水平。

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境內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業務新增名義本金累計4.76萬億元,累計交易高達11萬筆。其中,收益互換2020年累計新增名義本金2.16萬億元,場外期權2020年累計新增名義本金2.6萬億元。

多數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衍生品是券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是提升券商資本金利用效率的工具。做大資產負債表以提升利潤中樞,短期來看是券商行業的競爭路徑。招商證券衍生投資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場外衍生品業務相對於經紀、投行、投研以及自營等券商傳統業務而言,更能滿足機構客戶的個性化投資以及風險規避的需求,有利於增加券商的機構客戶粘性進而豐富券商的收入來源,提高券商的綜合服務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

而在FICC新賽道上,龍頭券商也開始跑馬圈地、搶佔新市場蛋糕。從近期披露的券商融資項目進展看,在資本中介業務發展的同時,FICC業務的市場競爭也已啟動。比如紅塔證券披露80億配股預案,其中40億將發展FICC業務;此前海通已經連續投入超100億資金投入FICC業務。

華泰證券分析師沈娟指出,FICC業務核心是為機構客戶提供跨風險類別的綜合金融服務。FICC業務完善券商全產業鏈,並將串聯券商買方和賣方業務,通過拓寬業務邊界、發力重資本業務和構築行業壁壘助力高階轉型。FICC業務順資本市場大勢發展,有望成為國內券商創新業態核心突破口。「券商需加快構築資本實力、產品創設、交易、投資、風控、科技、業務協同七大核心競爭力,以專業實力逐鹿天下。」

王一峰表示,目前A股券商行業平均估值在1.6倍PB左右,估值處於歷史中樞以下的區域,並且未來有資本市場改革、業務進一步對外開放等催化劑,投資的價值相對較高。

記者觀察:

券商模式輕重資產的選擇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莉

很多人會疑惑,一直被稱為「牛市旗手」的券商行業,為什麼其盈利能力表現長期無法逃開市場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喊了這么多年的行業轉型,到底是什麼業務在發生變化?

回答這些問題,其實需要從證券行業本身的商業模式來觀察。在券商各分支條線業務的盈利表現背後,輕資產業務和重資產業務的不同路徑選擇,正在深刻影響著行業整體的估值評價和盈利能力。

所謂輕資產業務主要是指依靠券商牌照來實現利潤的業務,包括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等。過去,金融行業的核心商業模式多數被視為「牌照業務」,證券公司藉助傭金模式實現市場拓展,更是形成了明顯的「靠天吃飯」生意模式。

「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正是券商傳統經紀業務周期性表現的生動寫照。而從往年的A股行情變化及財務報表上,也不難發現,這一規律也已經成為投資者判斷券商股估值空間的重要指標。

在2015年大牛市行情翻篇後,券商機構逐步開始意識到傳統傭金模式的利潤空間正在變得日漸稀薄。這是因為,牌照管理限制放開,經紀業務的稀缺性不再,導致瘋狂的價格戰和激烈的行業競爭。

有券商投行人士曾感慨:「哪怕是龍頭券商,在投行項目中火拚價格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這意味傳統的輕資產模式背後行業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這樣的項目誰能掙錢?!」

從2010年3月和2013年5月,資本市場試點的融資融券和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讓券商開設了新的業務模式,其資產負債表也得以快速擴張,同時盈利模式也開始經歷明顯的重資產化過程。資本中介和股權投資類業務比重抬升,無疑成為券商模式逐步向「重資產化」轉變的印證。

所謂重資產業務是指券商更多的依靠資產負債表的擴張獲取利潤的業務,如自營、做市、直投以及資本中介業務。中證協公布2020年證券業經營數據顯示,2020年度行業實現營收、凈利同比分別增長24.41%和27.98%。截至2020年末,行業總資產、凈資產同比分別增長22.50%和14.10%。

這一輪券商資產擴張中,資本中介和投資類業務貢獻佔比快速飆升。比如中信證券公布280億配股計劃中,大部分融資將投入到資本中介等業務。與此同時,國海證券、東興證券、國聯證券先後公布的再融資計劃中,也將融資融券等信用交易業務規模抬升作為資本擴張的重要落腳點。

中信證券明確表示:「資本中介業務具有客戶廣泛、產品豐富、利差穩定、風險可控的特徵,是公司近年來重點培育的業務方向」。在業內人士看來,券商目前通過多種方式募集資金,做好資金上的准備,將來有利於提升券商的利潤,同時提升業務收入。

與此同時,在注冊制改革的深刻影響下,券商競爭IPO項目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投行+直投」模式;同時,圍繞 上市公司 需求開展的產業基金、並購基金也成為投行業務外延的方向,這些業務的布局背後也將意味著巨量資金的投入。從當前行業狀況看,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這三家「投行先鋒」優勢突出,其融資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

即便是以輕資產運作為業務亮點的東方財富證券,這兩年也開始提出了要重視融資融券等重資產業務的戰略目標。2020年,其母公司東方財富兩度發債融資,累計融資規模達231億元,其中投入信用交易業務、擴大兩融業務等重資產業務的資金高達205億元。

對於融資原因,東方財富表示,隨著東方財富證券業務規模的快速擴張,相較經紀業務規模接近的可比券商,東方財富證券在凈資本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同時,資本規模不足的短板又進一步限制了東方財富證券的債務融資能力,導致東方財富證券的業務拓展日益受到資金瓶頸的嚴重製約。

在重資產化過程中,券商的估值方法也將迎來調整。據國信證券研究分析,重資產業務在提升券商經營杠桿的同時,也拉低了行業ROA水平,整體上體現為ROE彈性的下降。行業適用估值方法由業務模式決定,重資產模式之下,盈利源於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所以凈資產的體量基本決定了其盈利能力,券商行業估值將無疑更適用於PB估值法。「較低的估值水平和清晰的公司戰略定位,是我們推薦券商板塊的主要邏輯。」

此外,參考海外投行的發展歷程來看,券商機構杠桿率的抬升和重資產化模式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券商商業模式的逐步重資產化,資本中介業務和機構交易業務逐步發力,意味著未來行業ROE水平將迎來明顯的拐點機會,頭部券商更是成為資金關注的焦點。

② 美國3大銀行,4大投行各自的業務分類是什麼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Morgan稱號的金融機以前都是約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團下屬的,後來由於美國大蕭條後出的反壟斷法被分割,現在比較出名的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摩根大通是J.P.摩根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並的產物,摩根大通是個全能金融集團,而摩根斯坦利是專業的投資銀行。從規模上來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並而成。摩根大通銀行是其在中國的注冊名稱。而且去年年底已經與美國排名第四的美一銀行合並(bank one)合並了。不過即使在沒合並的時候,以商業銀行業務論其也是美國第一的商業銀行。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大型的資本投資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J.P.摩根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美國)商業咨詢委員會

華爾街老牌投行貝爾斯登的轟然倒下,成為今年以來次貸風暴中金融行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僅僅是因為貝爾斯登破產對金融市場產生的直接沖擊,也包括對市場預期的顛覆,一年之前,有誰會知道一個有著85年歷史的傳統投行在傾刻之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而且,貝爾斯登的慘劇引發了市場更多的猜想:會有更多的投資銀行加入到貝爾斯登的行列嗎?在目前美國的四大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最為艱難,之前該投行預計需要募集高達100億美元的資本金來支持其資產負債表,截止到7月30日,雷曼兄弟的股價今年已經下跌了72%,同樣遭受了大幅資產減記的美林跌幅位居第二,今年以來股價跌去了近一半,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現稍好,今年以來股價分別跌去了25.9%和12.9%。從估值的方面看,四家投行的08年P/E已經跌入10倍之內;次貸危機中損傷不大的高盛的市值按7月30日收盤價為737億美元,幾乎等於其餘三家投行的市值之和。雖然股價大幅下滑,但四大投行受基金青睞的地位並沒有太大改變,基金在四家投行的持倉比重在33%到44.5%之間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倉比重最高。

表1 美國四大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 市值(十億美元) 08年P/E今年以來回報% 基金持倉比重%
雷曼兄弟 12.64.97-7244.49
美林 26.57.34-48.941.31
高盛 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42.66.8-25.933.55

數據來源:Morningstar晨星 數據截止到2008-7-30
目前,貝爾斯登已經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購,為了進一步了解和透視那些重倉於這些投資銀行的基金的表現,晨星為投資者精選了美國十隻最重倉於上述四家投資銀行的基金。我們的篩選條件排除了行業基金,集中投資於金融行業的基金,它們在四家投行的倉位比重可達到總資產的10%以上。

當貝爾斯登的兩支對沖基金在今年夏天倒閉後,華爾街大搖其頭——這種情況看起來是那麼難以避免:兩支基金的杠桿高達1:10。這樣高風險的杠桿固然能在市場繁榮時創造奇跡,但在衰退時則會導致災難。這正是華爾街眼下對貝爾斯登的現狀憂心忡忡的原因——該公司整體的杠桿已是令人震驚的1:29.9,每1美元的資本,都對應著29.9美元的杠桿。

華爾街大行的交易員們再次被愁雲慘霧籠罩,惟恐陷入以前在流動性危機中倒台的同行們的噩夢:從邁克·米爾肯內部交易丑聞爆發後破產的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到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終被瑞信(Credit Suisse)收購的第一波士頓(First Boston)。

投資者和分析師或許還能自我安慰:貝爾斯登只是遭遇重創,但還並沒有出局。投資銀行業的特點從來當是振盪劇烈,財富倏去倏來。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華爾街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定義了今日的華爾街,但眼下,他們的境況就像那些陷入次級抵押貸款麻煩的借款人,買了超過自己經濟能力的房子。他們的麻煩緣於讓自己同花旗和摩根大通這樣的全能銀行區別開來的努力。為此,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偏離投行主業,進入一個風險更高的細分市場,並用自己的資金投下重注。曾幾何時,這種轉變是高回報的,但是現在,基礎正在逐漸坍塌。

10月底,美林宣布在第三財季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重估及其他沖減給它造成了84億美元的損失,使得該公司在第三季共虧損22.4億美元。美林強勢CEO斯坦·奧尼爾(Stan O'Neal) 被迫下台,成了他所言今夏以來「史無前例流動性危機」的犧牲品。而在此前,他被廣泛視為在近幾年將美林從低谷中拉出來的功臣。

奧尼爾或可寬慰自己。這次,他是敗在了凱恩斯所言的「慣例之下」——僅一周內,全能銀行霸主花旗集團也「史無前例」地蒙羞:在第三財季業績中已沖銷了約22億美元的抵押貸款相關資產損失後,它在11月初宣布接下來還需再做80億至110億美元的沖銷。自2003年從花旗集團傳奇掌門人桑迪·韋爾接過權杖後便一直處於爭議中的CEO查爾斯·普林斯由此黯然下台。沒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在第四財季中沖銷37億美元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資產。

一片悲歌聲中,只有高盛眼下仍維持著令人目眩的利潤,證明它仍是華爾街最聰明的交易商,不但主宰著華爾街,甚至主宰著世界。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如果評級公司接下來對抵押債券評級再進行大規模下調,它可能也不會倖免。隨著各大行第四財季報告的陸續公布,分析人士預計華爾街大行需總共沖銷掉逾600億美元的資產——自1987年股災以來,華爾街大行的日子從沒有像眼下這么難過。

在分析人士看來,他們中的一兩家會不會被迫合並是個懸念。更大的疑問則在於,他們的商業模式,在本質上是否就是缺陷的。

交易員時代

在人們的通常想像中,華爾街投行由一群傲慢而不受拘束的傢伙組成。沒錯,他們的確有很強的冒險精神,但其核心業務——承銷和收購兼並這樣利潤非常豐厚的投行業務——卻是一個相當安全的業務。

不過,從1990年代末開始,情況開始變化。股票承銷業務開始商品化,使得來自公司支付的傭金看起來好像縮水了。同時,像花旗這樣同時擁有投行和商業銀行業務的全能銀行由於資金雄厚,可以用通過提供貸款的辦法誘使企業向他們尋求投行服務,專業投行的優勢地位受到挑戰。

接下來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真正出現下滑的是那些全能銀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業務縮水,美洲銀行則放棄了投行業務,德銀和瑞信的表現也只能說勉強。相反,自市場從網路泡沫破滅的打擊中恢復來後,絕大多數專業投行枝繁葉茂,利潤和股東回報飛速上升,正如他們的股票價格一樣。從2002年底到今年中,高盛的股票上漲了240%,同期雷曼兄弟股票上漲200%,在危機爆發前,貝爾斯登的漲幅也高達175%,全部跑贏大市。

投資者注意到了專業投行的驕人戰績以及不敗能力。成立於1923年的貝爾斯登宣稱其從來沒有遭遇過沒有盈利的年份。雷曼成了固定收益和抵押市場的贏家。而高盛,則成了王者中的王者。

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拿更多自己的錢去冒險。當然,他們仍舊提供一流的投行業務和經紀業務,但其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他們在公司內部成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在做市和自營交易業務上投以重注。在雷曼,自有資金投資收益佔到總收入的55%,而從1999年到2004年,這個數字平均維持在44%。

將高盛比喻成是一家對沖基金已不是新鮮的提法了。當然這不是說這個比喻有什麼不對。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門的收入貢獻佔到了68%。而在1999年到2003年,這個數字從來沒有突破50%。

正是高盛,確立了交易員在華爾街最近10年的主導地位。這一點可從最近幾任高盛掌舵人的變遷見端倪。

1999年高盛上市前夜,在一場「宮廷政變」中,交易員背景的聯席CEO約翰·科贊被迫離職,投資銀行家背景的亨利·鮑爾森成為惟一的CEO。原因?當時高盛收益近30%已是自營交易。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崩潰,也打擊了在交易領域頗為活躍的高盛,讓其被迫推遲上市計劃。高盛需要向投資者表明,其商業模式是建立在穩健的投資銀行業務之上的,而非交易業務。

鮑爾森當時辯稱:「投行業務與交易業務對高盛一樣重要。」但正是在他治下,高盛成了一個更純粹的交易機器。在高盛的三大部門中,交易部門的收入自1999年到2006年翻了4番,去年為250億美元;資產管理佔到總收入的17%;傳統的投行業務比例最小,為15%。去年,高盛為其2.65萬名員工平均支付了62萬美元的薪資,堪稱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機器。

其樂融融背後,是交易員開始成為真正的主角,投資銀行家們的影響力大不如以前。當鮑爾森在去年離職赴白宮任美國財長時,接替他的正是讓固定收益商品部(該部門從事抵押債權、原油和貨幣等大量商品的交易)這一高盛支柱部門笑傲同儕的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從2002年開始,隨著黃金交易員起步的布蘭克費恩在高盛內部迅速崛起,鮑爾森最初掌管高盛的左右手約翰·桑頓和約翰·賽恩相繼掛冠而去。在布蘭克費恩成為CEO後,包括副董事長蘇珊·諾拉·約翰遜(Suzanne Nora Johnson)在內的幾位投行高管也離職。

高盛把弱化的投資銀行業務視為公司的「前端」。作為公司客戶初次接觸高盛的部門,投資銀行業務建立的關系能使這些公司會成為高盛交易部門的客戶,交易部門既為這些客戶也為高盛自己的賬戶創造利潤。資產管理部則把投資者的錢投入到高盛的投資銀行家們做顧問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時吸引由高盛承銷或做並購顧問的公司客戶中富起來的人成為資產管理部的新客戶。高盛自己的明星玩家,則會把個人財富也放到賭注里。

這就是高盛的內部杠桿機制。在杠桿收購領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資者,也是顧問。根據Dealogic的估計,高盛的私人資本運營業務與其它業務融合的是如此無間,以致去年高盛的投資銀行家們僅從其私人資本收購的交易中就賺取了1.05億美元的傭金。

這一模式本身也有其問題:與自己客戶的利益沖突。比如,一家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資銀行部的客戶,也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資本運營部的競爭對手。一些銀行家感覺,高盛越來越把其作為投資者的利益放在了客戶利益之上。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交易業務本身的高風險特徵,這讓一些投資者對高盛的態度非常謹慎。盡管高盛擁有作為風險管理者的出色紀錄,一旦市場由熱轉涼,或是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爆發,它便會發現自己處於極大的風險之中——畢竟,固定收益商品部的損失差點讓它在 1994 年和 1998 年瀕臨絕境。

在其它華爾街大行這里,看到的只是效仿的動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出任CEO後,麥晉桁(John Mack)一直在公司內外宣講要利用公司的資產進行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作為結果,華爾街五大行去年45%的收益來自它們的自有資金投資。1999年科技股熱潮達到頂點時,其交易部門的收入貢獻比例只有30%。從那時開始,大行們的資產負債表膨脹起來,並幸運地迎來了市場機會絕佳的7年。投資者願意投入資金並承擔風險,這讓大行有充裕的資本,資產價格開始攀升,大家在全球尋找投資機會,並更多地使用杠桿。

然而,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高買」——顯然不是一個多棒的商業模式的范疇。當然,大行們也為自己的風險做了對沖。即便考慮到這個因素,他們仍使自己置於高風險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桿比率為24.5,2003年底的比率則為18.7,雷曼在第三季度的杠桿比率為30,一年前的數字則是25.8。可資比較的是,1998年崩潰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杠桿比率為25。在最近一個季度,投資者才意識到這個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貝爾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門都受到重創。

另外次貸中,誰的QDI投入成份越大,貸款貸得越多誰就損失越慘重

③ 花旗銀行 真的 破產了嗎

據稱花旗財報負資產按揭可能高達754億美元 花旗將申請破產保護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約為2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到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現旗下公司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等。1902年5月,花旗銀行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目前是中國最具全球性的外資銀行。

據報道,華爾街目前盛傳花旗集團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因為該公司並沒有收到來自中東投資者,特別是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75億美元的投資。

這一傳聞真假尚難判斷,但似乎像是某些交易機構為操作花旗短期股價而放出的虛假消息。花旗集團為平衡資產負債表正在積極地做著努力,其宣布獲得阿布扎比基金投資已超過一個月,且上周宣布的29億美元公開市場增發股份已經被搶購一空。

花旗上周的業績報告顯示,相關次按的撥備達181億美元,使虧損達98.3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使花旗成為次貸危機中受傷最重的銀行之一。業績報告出台之後,標准普爾將花旗的信貸評級降為AA-。

而一位摩根士丹利不願意公開姓名的分析師表示,「花旗財報埋伏著很多炸彈,僅負資產按揭一項可能就相當嚴重。」

在國內消費信貸方面,花旗產生了41億美元的損失,主要包括6.9億美元的高等級信貸凈損失和33.1億美元的凈貸款損失准備。信貸損失的增加主要包括一次住房按揭和二次住房按揭的違約率增長,以及未保護的個人貸款、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等方面。

目前花旗的一次樓按和二次樓按的信貸規模一共2144億美元。業績報告上的LTV指標 (指樓按對樓宇價值的比率)顯示花旗按揭有很大的比例已經暴露於風險之中,樓價下跌將對銀行產生很大影響,一次、二次樓按可能變為負資產按揭的規模高達754億美元。

如果經濟陷入衰退,隨著消費者無力償還信用卡和汽車貸款,花旗和其他銀行可能需要計入更多虧損,為此,花旗在第四財季計提74億美元潛在貸款損失准備金可能遠遠不足。

另悉,花旗集團現正在英國裁去400名投資銀行事業員工。

報道指出,此為花旗在全球裁去4200人的一部分。目前花旗在英國約有1.1萬名員工。

而除英國的部分外,其餘裁員可能為美國的消費金融事業、印度及亞洲其他地區。花旗集團發言人丹努南未回復媒體的訪問電話。和訊

美國銀行欲賣建行股權救急

受次貸危機影響,參股中資銀行的外國銀行開始考慮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部分股權,來拯救其因次貸危機而重創的資產負債表。有報道稱,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已表示,正考慮兌現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部分股權。

此前,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已於去年減持2.8億股建行H股和10.82億股中國銀行H股,共套現7.92億美元。

將持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名單排列起來就像是次按危機「受害名人錄」。除了美國銀行,名單中還包括花旗集團、匯豐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

另有報道稱,匯豐控股和花旗集團,有意提高其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瑞銀集團中國證券交易主管表示,外資機構面臨兩難,即出售持有的股份套現,還是繼續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加大投資,來彌補其他地方損失。

④ 花旗評級靠譜嗎

不靠譜
這是個十足的詐騙平台,可千萬別在充值了,把錢都沖到騙子們的口袋裡去了!花錢買個交易,以後可千萬別在網上投資理財了!
花旗集團(Citigroup):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並,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⑤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以下信息來自華爾街日報11月25日的頭版頭條。日期後面的是花旗當日收市價。

07/10/01 $46.67
花旗發出第三季盈利警告。

07/10/11 $47.14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Pandit為部門CEO。

07/10/15 $47.87
花旗公布第三季盈利只有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

07/11/05 $37.37
Prince卸任CEO一職,花旗警告未來的次貸虧損將高達110億美元。

07/11/16 $34.58
花旗替換其首席風險官。

07/11/26 $31.70
花旗從阿聯酋融資75億美元。

07/12/01 $34.77
花旗任命Pandit為CEO。

07/12/13 $31.47
花旗把490億美元的陷入困境的表外資產劃入其資產負債表。

08/01/14 $28.56
花旗任命前戴爾執行官為人才管理部門主管。

08/01/15 $29.06
花旗公布第四季度虧損98億美元,縮減股息達41%,並宣布計劃從國有投資基金和其他投資者融資145億美元。

08/01/29 $27.65
花旗任命Edward Kelly為另類投資部門主席。

08/02/27 $25.72
花旗再次替換其首席風險官。這次提升的是CEO Pandit 的長期夥伴Brain Leach。

08/03/03 $23.71
花旗重組資產管理部門。

08/03/04 $23.09
一名迪拜的國家投資基金官員稱花旗需要更多的融資。花旗股價跌穿賬面價值。CEO Pandit在香港與花旗全球的高層執行官舉行電話會議,保證花旗有足夠的資金。

08/03/06 $22.15
花旗宣布計劃縮減其房屋貸款部門,出售450億美元的房屋貸款。

08/03/17 $19.78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CEO Pandit的心腹John Havens為該部門CEO。

08/04/18 $24.03
花旗公布第一季度虧損51億美元,警告其消費者部門面臨更多的麻煩,並宣稱不排除進一步的融資。

08/04/21 $25.11
花旗發售60億美元優先股。

08/04/22 $25.03
花旗召開年度股東大話,CEO Pandit被憤怒的投資者嚴厲指責。

08/04/30 $26.32
花旗發售45億美元普通股,出乎投資者和分析師的預期。

08/05/06 $25.75
花旗再發售20億美元優先股,進一步提高資金持有量。

08/05/09 $24.30
Pandit告訴投資者他無意拆分花旗這個金融巨頭,盡管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花旗會出售大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

08/06/20 $20.17
花旗警告第二季度其房屋貸款投資將面臨進一步的減記。

08/06/23 $19.30
花旗宣布在全球的投資銀行部門裁員數千人,計劃把65000名員工縮減10%。

08/07/18 $17.97
花旗公布25億美元虧損,比分析師預期要好。

08/08/06 $19.92
花旗與美林答應贖回170億美元的拍賣利率證券。

08/08/22 $17.47
花旗開始檢討其投資銀行的資本市場部門的結構。

08/09/22 $20.65
花旗的資產管理部門主管Sallie Krawcheck下台。

08/09/30 $17.75
花旗同意在政府幫助下以20億美元收購美聯銀行。

08/10/03 $22.50
花旗收購美聯銀行的計劃被富國銀行打斷。

08/10/10 $12.93
花旗退出收購美聯銀行。

08/10/16 $16.23
花旗公布第三季度虧損28億美元,連續四個季度虧損。

08/11/13 $20.65
花旗的高級執行官團隊與高層主管關系緊張,令部分主管考慮替換主席Win Bischoff。

08/11/19 $6.40
花旗收購其結構化投資工具剩下的174億美元資產,導致11億美元的資產減記。花旗股價下跌23%。

08/11/20 $4.71
沙特王國控股公司的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王子增持花旗股票到5%,力挺Pandit。但是花旗股價在略微反彈後繼續下跌,跌幅達26%。

08/11/24 $5.95
聯邦政府在星期天較晚時候宣布拯救花旗集團,承擔花旗不良資產帶來的損失,並注資2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