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拉丁美洲出口銀行的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鋼鐵股票代碼多少 2025-02-23 21:22:23
中信銀行股票派息 2025-02-23 21:21:44
如何進行股票閃買閃賣 2025-02-23 21:07:08

拉丁美洲出口銀行的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5-02-23 16:09:45

『壹』 桑坦德銀行在中國有幾家分行

10000分公司和260萬股東。西班牙國際銀行(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也叫桑坦德銀行。西班牙國際銀行是全球知名的多功能銀行。該銀行在全世界排名第九,在歐元區排名第二。其北京代表處成立於1993年。北京代表處同中國的銀行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系,在業務上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業務范圍:在符合中國金融法規的前提下,西班牙國際銀行有限公司通過代表處的平台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出口,貿易融資等。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和建立的聯系令我們的客戶在貫徹其商業目標時受益匪淺。
拓展資料:
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於2008年09月10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劉建偉,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辦理國內外結算;買賣、代理買賣外匯;代理保險;從事同業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務;提供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等。
桑坦德西班牙中部小組創立於1857年,是總部設在西班牙的桑坦德。歐洲和南美擠兌五支柱系統所組成以客為尊的管理效率,使其信用風險質量、資金違紀"multilocal"管理與全球眼光。桑坦德西班牙中部小組有12.6萬職工和63所客戶,即側重於零售銀行業務為主。桑坦德西班牙中部小組包括一個組織龐大的網路銀行同他們大多是歐洲和拉丁美洲。該集團在德國的歐洲業務范圍包括,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 拉丁美洲業務范圍包括桑坦德西班牙中部小組,還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普埃托里科、烏拉圭和委內瑞拉國家。

『貳』 經濟大蕭條時期什麼最賺錢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什麼最賺錢的問題,實際上與市場結構緊密相關。行業集中度較低的領域往往能在該時期展現出更強的韌性,因為這些行業的市場競爭和壟斷程度相對較低,從而更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來。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首先,讓我們糾正一些關於經濟大蕭條的歷史事實。經濟大蕭條始於1929年,其影響之深遠超過了此前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這場危機最初由農產品價格的下跌觸發,尤其是木材(1928年)和加拿大小麥(1929年)的市場過剩。然而,農業衰退因金融市場的崩潰而加劇,尤其是美國,那裡的股市投機導致大量資金撤出歐洲,最終在1929年10月引發了華爾街的恐慌性暴跌。
1931年,法國銀行家撤回了向奧地利銀行的貸款,這一舉動加劇了中歐和東歐國家的金融危機,導致德國和英國銀行家也受到了影響。全球范圍內的資本短缺導致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急劇下降,進而引發了工廠關閉、貨物減少和運輸業受損。經濟衰退還導致了大規模失業,美國失業人數高達1370萬,德國為560萬,英國則為280萬(1932年的數據)。
拉丁美洲也感受到了大蕭條的強烈沖擊,外資和商品出口的減少使得該地區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美銀行家和商人的資本和市場。據估計,在大蕭條期間,全球財富損失高達2500億美元。
1929年10月29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民們紛紛拋售股票,導致股指平均驟降40個百分點,無數美國人看著他們的畢生積蓄在數天內蒸發。這一天不僅是美國證券史上的黑暗時刻,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影響最深遠的經濟事件之一,其影響波及到了西方國家乃至全球。因此,這一天被永遠地標記為經濟大蕭條的開始,由於發生在星期二,故得名「黑色星期二」。

『叄』  投資環境分析6

1.社會經濟發展與政局穩定狀況評價

玻利維亞位於南美洲中部,是個內陸國,也是南美地區最貧困的國家之一。普通玻利維亞人的年收入(1000美元)僅相當於拉丁美洲人的三分之一,大多數人還非常貧窮。玻利維亞經濟結構單一,沒有發達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缺少高附加值的礦產品及其它產品的出口,農牧業基礎設施落後,因此,玻利維亞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外國的援助,包括糧食和大多數日用消費品均需從國外進口。90年代以來,玻利維亞政府在經濟和金融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出口產品從單一的礦產品向非傳統產品轉移。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1.31億美元,商品出口總額為11.01億美元,1990-199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5.4%;進口總額為14.24億美元,1990-199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18.9%。1995年國際儲備總額10.05億美元,外債52.66億美元。1997年玻利維亞國內生產總值是79.68億美元,人均約1000美元,外匯儲備10億美元,外債45億美元,通脹率6.7%,外貿總額30.72億美元,其中進口18.50億美元,出口12.22億美元。玻利維亞出口的主要產品有鉛、錫、鋅、黃金、銀、天然氣和石油等礦產品以及農產品等。進口產品為原材料、中間產品、工業設備、消費品和汽車等。玻利維亞的主要貿易夥伴是阿根廷、巴西、歐盟、美國以及安第斯共同體和南錐體共同市場國家。

農業是玻利維亞的支柱產業之一,就業人數佔全國勞動力人口的47.4%。主要農作物有大米、土豆、玉米、小麥、甘蔗、棉花、咖啡和大豆等。農業發展遲緩,糧食長期依賴進口。

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製鞋、卷煙等工業,且多為半手工業式的生產。冶金、石油化工和鋼鐵工業處在開始興建或籌劃階段。在獨立後的160多年中,經歷了190餘起政變,更換了近70名總統。1982年9月在國內群眾運動和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壓力下,軍政府被迫提前交權,同年10月恢復了民主政府。

目前的聯合政府繼承了前屆政府的宏觀經濟改革政策:自由市場經濟信念、管理的非集權化、國有財產的私有化、加緊貨幣控制、通過促進教育和良好的健康來減少貧困。這些決策都得到了眾多的支持。

在2000年4月,由於一項可能使水費上漲的供水工作工程計劃引發了玻利維亞政局的動盪,政府在4月8日宣布持續90天的緊急狀況進一步激化了沖突。

2.與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玻利維亞共和國於1985年建交。1988年11月在玻利維亞拉巴斯舉行了第一屆雙邊經貿混委會,1992年3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二屆雙邊經貿混委會。1992年5月,中玻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玻利維亞共和國政府貿易協定》。中玻經濟貿易得到加強和發展。

中玻兩國早有民間貿易往來。60年代我向玻年均出口數十萬美元,但無進口。80年代初期,中玻雙邊貿易額增長較快,我向玻每年出口500萬美元左右。同時,由於我間接從玻進口棉花,雙邊貿易額曾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但近年來,因玻經濟困難,雙邊貿易有所下降。我向玻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機械設備、汽車、拖拉機、輕工、紡織和日用品等,我輕紡產品在玻市場很受歡迎,但玻可供我商品很少,自停止進口棉花後,我從玻一直無進口。

近年來,我國在玻利維亞開發了一系列互利合作項目,雙方企業界成立了一些合資合營公司。

3.鼓勵外商投資政策分析和評價

自1982年以來,軍方已停止對政治的直接干預。此後歷屆玻利維亞政府的經濟政策都趨向於吸引國內和國外投資向亟需的領域投資,以促進私營經濟部門的發展,使得公共投資能夠集中在社會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上。作為這種改革措施的一部分,便是1991年的礦業法所確立的在礦產勘探和開采准許方面給予國內和國外公司的自由政策,以及更加透明的稅收制度。玻利維亞新的礦業法規定采礦要進行土地登記,以減少令人煩惱的爭奪土地的官司。同時,該法規也明確規定了采礦人的環境保護責任,並採取更加透明的稅收政策,極大地鼓勵了礦產勘探活動。根據該法規,采礦利潤要上交25%的收入稅,或上交毛收入的3%~7%的礦區使用費,這兩項中取其中較多的一項。礦區使用費可抵消收入稅。

玻利維亞政府於1991年2月通過了投資法。投資法的主要內容有:鼓勵和保障本國和外國的投資,承認外國投資者與本國投資者在權利、義務和保障方面的待遇相等(國民待遇原則),資本自由匯進、匯出,貨幣兌換自由,進出口自由,簽訂投資保險合同自由,糾紛仲裁自由,允許簽訂合營公司合同,在確定月工資收入方面僱傭者與被僱傭者可直接簽訂協議。根據有關政策規定,玻對外國投資者的外匯的匯出與匯入不受任何限制,以低稅率建立簡單的財稅系統。開辦貿易自由區,在自由區內投資建廠,其資本在20萬美元以上者,五年內免稅,包括地方稅和綜合稅,如投資辦農場,將長期免稅。玻利維亞政府特別歡迎能提供就業機會的投資。

玻利維亞政府十分重視利用外資。截至1996年,已有約50家外國礦業公司在玻利維亞經營礦山,是1990年的5倍。近年來,美國、歐共體和日本等相繼在玻利維亞投資,美國在玻利維亞的投資著重於建築業和采礦業,歐共體國家的投資傾向於生態環境和土木工程業,而日本的投資則著重於製造業和大型建築工程。

4.工商管理政策

玻利維亞對外國人在該國興辦股份有限公司、責任有限公司和外商分行的規定,大致相同。如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剛開始時,需由股東們簽訂法律契約,註明股東姓名、住址、公司名稱、管理員姓名、資本結構、利潤分配的規定、合作期限、終結規定、爭執調解辦法和其它公司的有關規定,然後依照法律向主管部門進行登記注冊。有限責任公司的籌備需有合夥契據,並向商業部登報或宣布成立。如果外商在玻設立分支機構,需要任命一個當地代表,辦理設立、經營、破產程序與當地公司一樣。

設立外貿公司的規定

在玻利維亞設立公司代表處,手續十分簡便,一般只需到主管部門注冊代表處名稱、資本和合法住址即可。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注冊公司的程序:在稅務局登記,申領納稅人唯一登記證;在所在地區市政府登記;在貿易與股份公司登記處登記;在相應的商會登記(自願)。②我國在玻國注冊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另需准備的文件:國內派出公司批准成立的文件;國內派出公司章程、營業執照、營業證書;國內派出公司法人代表派出合資公司法人代表的授權書;國內派出人員無犯罪證明和身份證明;國內派出人員職稱證明(自願),以及派出公司認為需要准備的其他文件。

以上文件均需由翻譯公司全部譯成西班牙語,在公證處進行公證,送外交部領事司認證,再送玻國駐華使館認證,到玻利維亞後還需送外交部再認證。

以上所有資料備妥後,應委託在玻利維亞正式開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玻國成立公司的有關程序申辦公司。

因公赴玻普通人員申辦簽證手續規定

根據雙方政府簽訂的互免簽證協議,我方持有外交、公務護照者可免辦簽證。持因公普通或普通護照人員需辦簽證和反簽手續。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所需時間:需提前1個月向玻利維亞駐華使館申請。②要求項目:照會或公函上應註明邀請人姓名、單位名稱及申請人出生日期及地點、工業單位和對外身份。提供邀請函、電。③簽證情況:玻利維亞一般發給3個月有效的一次出入境簽證。凡經玻利維亞赴第三國者必須申辦簽證。④反簽手續:訪玻經貿團組需提前將去訪者的姓名、護照號、職務、訪玻目的、停留期限及辦理反簽的申請傳真至我駐玻使館經商參處。憑上述材料及我駐玻使館的照會在玻利維亞外交部領事司受理並同意後將結果書面通知玻駐華使館。一般情況下,反簽手續辦理時間為20天左右。

5.稅收制度

玻利維亞的稅收政策如下:

增值稅13%;交易稅為成交額的3%;企業所得稅是企業每年財務決算中獲得利潤的25%;國外受益人稅:對外匯出源於波國所得收入時,需繳納12.5%的國外受益人稅;礦業附加稅:礦山企業不再繳納企業利潤稅,而改為繳納礦業附加稅;碳氫化合物補償費: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和銷售風險合同中規定玻國石油公司的參股和給予有關部門的補貼辦法。經政府批准,可採取加速折舊以提供稅收優惠。利潤和分紅再投入礦業可以完全免稅。

6.金融及外匯管理制度

外匯自由兌換,自由匯出。允許外國投資者將所得的利潤、股份轉讓等收入以可自由兌換的外匯匯往國外。

7.對外貿易管理及政策

限制進口的商品

未在玻國注冊的葯品,正在患病的活動物,攜帶病菌或有害寄生蟲或由農業部宣布含有毒物質的植物、水果、種子以及其它植物類商品,外國的彩券,廢舊布料、麻繩、紡織類商品,有毒的、含放射性的礦物廢料,仿貨幣、銀行票據、郵票或其它有價證券的廣告,不包括介紹錢幣和郵票知識的書籍。

需提前呈請報批的商品

武器、彈葯及相關的零部件、炸葯及爆破品需報國防部審批,製造錢幣、郵票、有價證券和股票的機械或儀器、硬幣和紙幣需報財政部審批,基礎教育課本報教育部審批,電台和電視台的發射和接收裝置、雷達裝置、直升機、飛機報交通運輸和民航部審批,麻醉葯品、治療神經性疾病葯品、生物鹼及附屬葯品報衛生部審批,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威脅或含毒性的商品報持續發展和環境部審批。

8.關稅政策

玻利維亞於1990年9月8日加入關貿總協定。近年來,玻利維亞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靈活貿易政策,取消了關稅統一規定,對部分產品徵收出口稅,簡化出口手續。各類商品進口無需許可證,進口物品徵收增值稅,以物品的CIF價徵收。如果進口的原料已繳了進口關稅,在加工製造和出口後退稅,加工過程中對使用當地材料無限制。鼓勵各國公司在玻利維亞搞來料加工及臨時保稅倉儲和批發業務。

關稅

玻利維亞現行統一關稅稅率為10%,書刊、雜志的稅率為2%,資本貨物的稅率為5%。

保稅區

工業保稅區,建在政府特別劃定的區域內,為全封閉式並配套有開展各類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在工業保稅區內主要是組裝加工業;貿易保稅區,主要職能是商品的限期倉儲,同時可向玻利維亞國內市場分撥商品。

9.經濟司法與仲裁製度

玻利維亞企業和居民個人受制於市場的這三重罪惡,腐敗、犯罪,以及幾乎不能給追索權帶來什麼前途的不具有預見性的司法體系。

玻利維亞司法系統嚴重缺乏效率、普遍腐敗且面臨政治干預問題。為了使新的立法和行政機構能更有效地運行,司法系統必須公正有效地運行。在玻利維亞已經進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包括法制教育、完善司法管理和案例流動管理,以及包括替代的庭外爭端調解系統發展之類的程序改革。它們還需要加強刑事司法系統,以解決與該區域毒品走私有關的日益嚴重的犯罪和暴力問題。

『肆』 阿根廷經濟走勢如何阿中貿易前景如何阿根廷是否仍有可能暴發金融危機

A、阿根廷金融危機的由來及前景
1982年拉美國家債務危機的悲劇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為拉美第三大經濟實體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來已經發生8次貨幣危機。2001年初以來,阿金融形勢不斷惡化,數次出現金融動盪,7月份危機終於爆發。證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個國家信貸風險度的國家風險指數狂升不止,資金大量外逃,國際儲備和銀行儲備不斷下降,同時,政府財政形勢極端惡化,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
一、危機的過程
2001年7月,由於阿根廷經濟持續衰退,稅收下降,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面臨喪失對外支付能力的危險,醞釀已久的債務危機終於一觸即發,短短一個星期內證券市場連續大幅下挫,梅爾瓦指數與公債價格屢創新低,國家風險指數一度上升到1600點以上,國內商業銀行為尋求自保,紛紛抬高貸款利率,其甚至達到250%~350%。 ①幾天來,各商業銀行實際上停止了信貸業務,布宜諾斯艾利斯各兌換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匯儲備與銀行存款開始嚴重下降,外匯儲備由年初的300億美元下降到不足200億美元。危機爆發後短短幾個星期內,阿根廷人已從銀行提走了大約80億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達到250%~300%的天文數字。受此影響,紐約摩根銀行評定的阿國家風險指數曾一度突破2500點。12月,阿實施限製取款和外匯出境的緊急措施,金融和商業市場基本處於停頓狀態,並進一步削減公共支出,加大稅收力度。同時,阿政府與IMF有關12億美元貸款到位的談判陷入僵局。有關阿陷入債務支付困境和貨幣貶值的謠言四起,銀行存款繼續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沒有按時償付一筆2800萬美元的債務,正式開始拖欠該國高達1410億美元的債務。1月6日,阿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經濟改革法案,為放棄執行了11年之久的聯系匯率制和比索貶值開了綠燈。此後,在國會的授權下,阿終於宣布放棄了比索與美元1∶1掛鉤的貨幣匯率制,阿比索貶值40%。目前,由杜阿爾德總統領導的新政府正號召全國團結起來,積極配合國際經濟組織,尋求國外援助,盡快擺脫經濟崩潰的厄運。但阿政府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新經濟措施的實施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危機的影響
盡管阿目前的債務危機沒有如1982年墨西哥債務危機那樣迅速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引發國際性的經濟危機,但其影響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銀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債已達1322億美元,其中946億美元為政府債務,其餘為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並且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僅2001年上半年財政赤字就接近50億美元,由於一再突破國際貨幣組織規定的財政赤字指標,其與各國借款銀行及貨幣基金組織的借款談判舉步艱難。與此同時,阿銀行面臨擠兌危機,各大銀行門前紛紛出現排隊提款的現象,於是政府不得不實施金融監管,直到目前下令凍結個人存款,甚至出動警察搜查外資銀行,防止大量資金的外逃。
其次,債券市場大幅波動。梅爾瓦股票指數幾經反復,政府公債價格一路下跌,在紐約上市的布雷迪債券價格也遭受相同命運,銀行貸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漲。再次,波及周邊國與債權國。首當其沖的是阿根廷鄰國,巴西及智利貨幣兌換美元迭創新低,盡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預,但是其貨幣雷阿爾仍大幅貶值。阿放棄比索與美元1∶1匯率而將比索貶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產生了連鎖反應,這兩個國家目前已相繼宣布貨幣貶值,以減少阿比索貶值後阿商品的競爭沖擊。與此同時,歐洲、中東及非洲等地新型債券、貨幣及股票市場,在波蘭貨幣茲羅提及南非貨幣蘭特的帶動下全面大跌。
最後,引發社會動盪。阿債務危機爆發後,阿政府數易總統及經濟部長,經濟政策也屢屢調
整,但成效不大。政府先後採取的提高稅收,削減公有機構員工工資和補貼,凍結個人存款
等極端措施,遭到民眾的強烈反抗,騷亂時有發生。
B、關於阿根廷金融危機的分析與思考

眾所周知 , 阿根廷於 2001 年至 2002 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 , 並同步發生財政危機、企業危機、政 治危機、社會危機、體制危機。對此, 阿根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努力走出危機陰雲, 使 GDP 逐季增長 , 增幅超過 0.5%,2002 年第四季度曾高達 2.0%,2003 年 GDP 估計增長 6%, 2004 年預計增長 5% 。財政經常 性賬戶從 2002 年 5 月起出現盈餘, 收支逐月增加。
一年多來, 阿根廷政府為化解金融危機, 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在金融危機初期 , 被迫採取了兩項措 施 : 一是通過《公共緊急狀態和匯率體制改革法》 , 賦予新總統幾乎不受限制的經濟權力以應對危機。凍結 銀行存款和對美元存款按 121.4 的匯率強制比索化。 二是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倒賬」( 即暫 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本息 )末日與國際金融機構等國際機構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談判等形式, 獲取貸款援助, 減輕和延緩債務償還負擔。
金融危機之後 , 採取四項措施 : 一是在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的談判要求下 , 在 2004 年前先確定一個貨幣發行控制在 30% 的增幅內、通貨膨脹 5% 的漲幅內的貨幣 政策目標 , 然後從 2004 年 1 月 1 日起 , 根據通貨膨脹 預期確定保持穩定的浮動匯率制。二是努力恢復人們 對銀行的信心。危機發生時 , 全國銀行由 90 多家減少 到 50 多家 , 員工收入水平也下降一半 , 凍結存款和強 制比索化等措施對儲戶傷害較多 ( 比索存款貶值 2/3以上 ), 人們不願也不敢向銀行存款。危機之後 , 政府 向人們發出恢復對銀行信心的號召時 , 人們響應了政 府的號召 , 儲蓄很快回升 ,2003 年 6 月已達 6472 萬比 索 , 較最低的 2002 年 7 月的 54 包 0 萬比索增加 992 萬 , 月均增長 1.7% 。三是鼓勵銀行向私營部門增加貸款 , 根本改變危機前要求銀行過多向公共部門增加貸款的 做法 , 促進經濟恢復。四是嚴格限制美元匯出和商品進 口 , 鼓勵農產品出口 , 吸引國外遊客來阿旅遊 , 以增加 經常性賬戶盈餘。四是在改革稅制、加強征管的同時 , 努力控制財政支出 , 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或盈餘。

阿根廷金融危機成因的分析

( 一 ) 僵硬的貨幣局制度使本幣價值被嚴重 高估, 削弱了阿經濟競爭力。問根廷之所以在 1991年選擇與美元掛鉤的貨幣局制度 , 即貨幣發行量以國 際儲備為基礎。 1991 年之前常用發行鈔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 加上其他因素 , 致使通貨膨脹長期居高不下 ,1989 年曾高達 49% 。 1991 年採取貨幣局制度後 , 通脹很快得到控制, 1994 年消費品價格僅增長 3.9% 。但 在注重控制通脹的同時 , 沒有注意美元的走向 , 使得比索也隨之被逐步高估, 商品進口便宜 , 出口較貴 , 進而 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 經常性收支長 期處於赤字狀態 , 國際儲備逐步減少 , 實行貨幣局制度的基礎也就薄弱起來。
( 二 ) 金融監管過於簡單化、行政化。阿是全面實行金融自由化的國家 , 銀行不僅私有化 , 而且為 外資控制 ,10 大私有銀行中 ,7 家為外資獨資 ,2 家為外資控股, 外資控制了商業銀行總資產的近 70%, 資本也是自由流動的。在危機發生之前 , 一些引致危機的因素已經發生了量變, 大量的外資抽逃, 但政府缺乏金融 風險預警體系, 金融監管不力 , 以致沒有做好應有的防範。危機發生後, 政府倉促行動 , 採取了一些過於簡單化、行政化的措施, 如限制居民提取存款, 控制資本流動 , 暫時停止支付到期外債, 大幅度削弱工資和養老金等, 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反而激化了矛盾 , 加劇了危機。
( 三 ) 國家財政支出難以控制 , 收支狀況逐 步惡化。阿根廷公務員隊伍龐大 , 公務員工資高、福 利好 , 財政支出居高不下。阿全國人口 3600 萬 , 其中 公務員 200 萬。 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 , 盡管政府曾通過 發行貨幣的方式彌補收支缺口 , 但經濟基礎還比較好 , 稅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實行貨幣局制度後 , 政府 很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重要的替代收入來源 , 即在 1990-1995 年通過對 123 家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獲取 了 184.5 億美元的收入。 1996 年以後 , 這筆收入就銳減了 , 而阿根廷梅內姆總統為了第三次連任 , 中央政府支 出不僅不能減 , 而且還要繼續增加 , 對地方政府不願也 難以進行控制和約束 , 這使各級財政收支狀況逐年變化 , 不得不通過舉債為繼。
( 四 )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政府不得不「倒賬」。各級政府為了彌補公共財政收支缺口 , 大量舉借外債 , 中央政府債務從 1996 年的 900 億美元急速上升 到 2001 年的 1550 億美元 , 占 GDP 的比例超過40% 。 按照國際通行的60% 的警戒線 , 這一比重並不算高 , 但主要問題是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 債務結構不合理 , 還本付息期限集中在 2001-2004 年 , 且利率較高 , 加重了債務負擔。同時地方政府債務也較多, 因為阿憲法規定 , 省政府不必經中央政府批准只須省議會批准就可自行舉債。這樣, 阿根廷各省就直接在國內外舉債和發行代幣券 ( 即准貨幣發行 ) 。當借新債還舊債的鏈條斷裂時, 債務危機也就爆發了, 阿政府不得不宣告暫時停止支付到期本息。金融危機後 , 中央政府為進行債務重 組 , 加強外債管理 , 統一接管了地方政府主權外債。
( 五 ) 脆弱的財政經濟基礎抵擋不了外部環境沖擊。近年來, 由於阿根廷經濟不景氣 , 進出口能力大幅下降, 在阿的外商投資企業和銀行贏利能力下降, 加上比索價值高估, 大量外資抽逃, 吸引外資的難度加大 ,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沖擊下, 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國內政局不穩是果也是因。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阿軍政府實施「還政於民」的策略以來 , 政治民主化不斷發展 , 黨派之爭也日趨激烈 , 出現經濟問題 政治化傾向。執政黨欲推行的一些經濟政策受到很大掣肘 , 難以落實 , 不僅中央政府債務管理失控 ,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也失控。由於國內問題的累積 , 政府高層也 產生了矛盾 , 過於簡單化、行政化應對危機的措施使民眾對政府大為不滿 , 導致政權頻繁更迭 ,12 天之內換了五位總統 , 炙手可熱的總統寶座一時成了燙手的山芋。 政治危機又使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加重。

阿根廷金融危機留給我們的思考

( 一 ) 金融穩定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穩定至 關重要。在現代經濟社會中 , 金融一活全盤皆活 , 金 融一亂全盤皆亂。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 社會動盪和政權更迭已經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 在加 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的我國 , 金融發揮著越 來越重要的作用 , 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 維護金融穩定 對於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 順利實現全面 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 , 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 , 保持警惕 , 未雨綢繆 , 標本 兼治 , 確保金融穩健、高效運行。
( 二 ) 不斷增強民族經濟競爭力是實現金融
穩定的重要基礎。 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從我國 東南邊國家蔓延到俄羅斯和拉美 , 我國安然無恙 , 主要原因有二 : 一是實行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重的外資 引進戰略 ,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 形成了強大的外匯儲備;二是在因周邊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外需不振的情況 下 , 及時啟動了擴大內需的政策 , 迅速收到成效, 不僅 通過擴大內需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企業技改投資等方儼式 , 強身健體 , 增強了發展後勁。
( 三 ) 切實管好政府債務 , 特別是主權外債
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內容。大力吸引外資 , 有利 於緩解國內資金的短缺 , 促進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 但借債是要還本付息的 , 因此借債要考慮項目的使用 效益和償還能力。阿根廷的教訓告訴我們 , 政府舉債規 模必須有所控制 , 舉債許可權必須集中到中央政府。盡管 我國實行分級財政, 地方也多次呼籲自行舉債 , 但我們 認為對舉債許可權問題仍應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 避免地 方政府行為短期化 , 避免債券市場出現混亂。中央財政應切實履行統一管理政府主權外債的職責, 相關部門 要做好配合工作; 政府債務特別是主權外債的結構要 合理 , 規模要適當, 必須與政府的償還能力相適應。在加強政府主權外債管理的同時, 對其他外債也要借鑒 國際慣例進行管理和運作。
( 四 )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是實現金融穩定的 重要措施。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 匯率成為一個重要的紐帶, 成為國家調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實 行固定匯率制的最大感受就是對控制通貨膨脹非常有力 , 但「進去容易 , 出來很難」, 即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拋棄 , 在困難的情況下拋棄很難 , 一旦拋棄 結果很糟。我國現在成功地實行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 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 主要因為我國有較多的外匯儲備 , 並且只放開經常性項目收支。他國教訓和我國經驗告訴我們 , 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 同時在深化金融改革中進一步探索 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金融自由化, 特別是資本 項目自由兌換、金融開放化 , 要在完善監管的前提下穩步推進。
( 五 ) 建立穩固、強大的國家財政是實現金融穩定的重要保證。綜觀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 金 融風險最終要反映和體現到國家財政上來。因此 , 政府 在注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 要注意加強財政 收支管理 , 壯大財政實力。當前我國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 面臨的各種風險也在累積 , 因此 , 必須清醒地認識 到警惕和防範財政風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不僅要對 中央政府預算內的顯性債務 , 而且要對中央政府預算 外的顯性債務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 , 進行全口徑預算管理 , 還要對公共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各種欠賬、掛賬、虧損、不良資產等隱性和或有債務進行有效監 控 , 並研究制定各種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的積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