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託最壞會虧到什麼程度
一、信託最壞會虧到什麼程度
信託不是保本型產品,有虧損本金的可能,虧損本金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
信託產品的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違約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對信用風險信託產品主要採取擔保的方式加以控制。根據《擔保法》法定擔保形式有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和定金五種信託產品設計上常用的是前三種,其中信託產品中運用的保證措施主要是第三方提供擔保為信託產品提供擔保的,第三方在實踐中已出現的主要有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大型企業地方政府較特殊。
根據《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信託投資公司不得發行委託投資憑證、代理投資憑證、收益憑證、有價證券代保管單。這意味著現有的信託受益權只能以合同而不是信託受益憑證方式成立。且不能標准化分割。信託合同的私募性質和200份限制,使得信託產品二級市場交易成本極高。現有的網上轉讓、銀行等轉讓方式無法滿足流動性的需求。
二、信託最壞的後果?
眾所周知,任何投資產品都面臨一定的風險,對信託而言,如果發生最壞的情況,信託投資失敗可能本金打水漂么?
很多剛開始了解信託的客戶,一想到這個,還沒開始看項目,就被「血本無歸」「本金打水漂」
唬得不知所措。信託動輒100萬,300萬的門檻,萬一發生最壞情況,會不會打水漂,本金都回不來?
在此,要明確說明的是:
「信託」被稱為「實業投行」,擁有最為寬松廣泛的投資范圍。
信託牌照被稱為「最稀缺」「最全能」的牌照,因為國內金融管制,信託牌照擁有非常廣泛的投資范圍,可以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實業市場配置資產,能夠整合運用幾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開展投融資、股權、資產管理,開展融資、貸款、證券投資、債券承銷、股權投資等各類金融業務。
目前信託市場上,大類可分為主動管理,被動管理,事務管理三大類。
又可分為債權信託,權益類(股權,定增,二級市場等)、慈善信託、藝術品信託,家族信託等。
但普通投資者最常見到的是債權型資金信託計劃。
因此,當看到「投資信託失敗,血本無歸」這些消息或報道時,要先弄清項目的性質,到底是哪類信託沒有收到錢,為什麼沒有收到錢?和自己准備投的項目類型有聯系么?
實事求是的說,真有投資失敗大幅折本的情況
諸如:
一,被動管理
被動管理型信託:信託公司不具有信託財產的運用裁量權,而是根據委託人或是由委託人委託的具有指令許可權的人的指令,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和處分的信託。
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信託設立之前的盡職調查由委託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自行負責。信託公司有權利對信託項目的合法合規性進行獨立的盡職調查。
(2)信託的設立、信託財產的運用和處分等事項,均由委託人自主決定或信託文件事先明確約定。
(3)信託公司僅依法履行必須由信託公司或必須以信託公司名義履行的管理職責,包括賬戶管理、清算分配及提供或出具必要文件以配合委託人管理信託財產等事務。
(4)信託終止時,以信託財產實際存續狀態轉移給信託財產權利歸屬人,或信託公司根據委託人的指令對信託財產進行處置。
在此,信託公司沒有主動操盤運作,僅提供通道,客戶資金打入另一機構賬戶,再由機構和信託公司對接,客戶不直接和信託公司;類似於委託貸款中銀行做為放貸通道這個意思,出問題了,信託公司肯定不背這個鍋的
二,事務管理
如通過設立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股權代持信託、家族信託、遺囑信託等產品,幫助客戶解決稅務籌劃、事務管理等問題。以服務為主,不是為了賺錢哈。事務管理項目好意思談錢談收益?俗啊
三,權益類
1,表面光鮮亮麗的股權項目
股權項目,一直以水深為著名,號稱投資於准備上市的企業股權,如果一切順利,目標公司有後續融資,能拉到其它資金來接盤,托底,或IPO或被上市公司並購,翻好多倍,躺著數錢就好了;萬一輸了沒上市,沒被上市公司並購呢,怎麼辦?就算以信託名義發出來的股權項目,照樣脫離不了股權行業高風險的事實,典型的有了高風險卻不一定有高回報。
實務中,項目估值縮水,找不到接盤方,無法退出,或目標企業經營失敗,破產倒閉,投資者就可能會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情況,這類情形數不勝數。
2,投二級市場的信託,典型的如拿錢炒股票,陽光私募,股市常勝將軍?難得一見。
對於普通投資者最常見到的債權型資金信託計劃
由於此類項目的性質,屬於「欠債還錢」,的債權債務關系。
和權益投資不是一回事兒。而且這類項目風控中,一般還有「抵押物」「質押物」「擔保方」「回購方」等多重風險控制措施。萬一真出現風險,信託公司也有一定的能力及時處理風險,化解風險。如變賣抵質押物,擔保代償等,多數能收回絕大部分的款項目,較少出現「打水漂」的情況。以上只是簡要的分析,普通的資管,基金沒信託公司龐大的售後處置團隊和經市場檢驗過的豐富經驗,往往難以辦妥。
而且就算是信託公司出面,也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時間來溝通談判,抵押物處理也沒那麼快,不像菜市場賣菜;投資者不願意持續等待時。信託公司如果想息事寧人,先用自有資金或安排關聯第三方資金先兌付給投資者,把相關受益權轉讓過來,然後再慢慢跟融資方打官司磨錢,「剛兌」的由來即是如此。投資者可通過企查查等公開查詢系統查詢,大多數信託公司都有一堆涉訟信息,多是和融資方打官司要錢。
實際情況如:
【XX信託-遵義匯川】:201901爆出延期違約後,經1個月時間,就全部本息兌付了。
【XX信託-創贏XX號台海】:201905延期後信託公司董事會對外公告保障100%全額兌付。
其他例子也很多,此類信託項目延期後,信託公司與融資方協商處理,由於有「抵押,質押,擔保,回購」等多重風控措施,債權項目投資者「血本無歸」「本金打水漂」的案例並不多見。
網上熱傳的「投資XX萬買信託血本無歸」,如果仔細分析,大部分都是買了假信託,通道類或者股權類,二級市場類信託,但媒體以博關注為要義,很少主動解釋。
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01季度統計,信託行業風險項目1006個,規模為2830.59億元,對應信託資產22.54萬億,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26%,其中,類信託佔比61.57%,
協會給出的原因:
這主要源於去年金融「去杠桿、強監管」政策下,銀行表外資金加速回表,同時平台公司舉債受到限制,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少數信託公司展業比較激進,信用下沉較大,導致逾期甚至違約事件增多。自「資管新規」出台之後,信託公司普遍加強主動管理能力與風控能力建設,信託行業總體風險可控。
正本清源,回歸底層資產風控。
可以發現:【風控措施】可謂債權信託的安全墊。萬一出現風險,風控措施可以馬上進入處置環節,保障項目本息順利回歸。
所以,選項目時,對行業大勢,交易對手的全盤了解;對風控措施可執行性的關注都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經濟尚未全面復甦,信託也開始兩極分化,加之項目結構設置復雜,評估風控是否到位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積累;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找到一個專業、獨立、靠譜的理財經理是更現實的選擇。
三、信託最壞會虧到什麼程度
信託不是保本型產品,有虧損本金的可能,虧損本。
信託產品的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手違約而造成損失的風險。對信用風險信託產品主要採取擔保的方式加以控制。根據《擔保質押留置和定金五種信託產品設計上常用的是前三種,其中信託產品中運第三方提供擔保為信託產品提供擔保的,第三方在實踐中已出現的主要有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大型企業地方政府較特
根據《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信託投資公司不得發行委託投資憑證、代理投資憑證、收益憑證、有價著現有的信託受益權只能以合同而不是信託受益憑證方式成立。且不能標准化分割。信託合同的私募性質和200份限制,使得信託產品二級市場交易成本極行等轉讓方式無法滿足流動性的需求。
四、投資固定收益信託產品有哪些風險?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最大風險是信譽風險,信譽對於信託行業來說是最重要的,所以信託產品一般都有嚴密的風控措施,融資方的抵押、擔保等曾信措施。對於得到新的金融許可證的信託公司都是值得相信的。
最壞結果,就是您的預期收益沒有達到,本金不必擔憂。建議選擇一些資金實力雄厚,有政府背景的信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