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美聯銀行
2008年9月29日,美國花旗集團宣布,該公司已在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協助下與原美國第四大商業銀行美聯銀行達成原則性收購協議,花旗集團將以總價5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根據協議,花旗以換股以及購買對方債務的方式收購美聯銀行,花旗將支付給美聯銀行21.6億股股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將為花旗的收購提供保護。2008年10月04日Wachovia Corp.同意作價154億美元將自身出售給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此項交易無需政府幫助。這一交易的達成使此前在聯邦政府支持下的花旗集團收購案破裂。
美聯銀行(Wachovia Corporation)目前是美國第四大銀行,總資產為7830億美元( 2007年),總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美國銀行業目前名列前三位的銀行分別是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
美聯銀行(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WB)是美國最大的多樣化金融服務公司之一,向1340萬個家庭和企業客戶提供銀行業務、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產品及服務。美聯銀行作為Wachovia Bank在15個州(從康涅狄格州到佛羅里達、西到得克薩斯州)的3,131個辦事處運營,在兼並整合活動完成前,該公司作為加州 Western Financial Bank 運營。美聯銀行證券品牌名下運營的兩個核心業務包括:在49個州和6個拉丁美洲國家中的零售代理業務,以及在美國精選行業中的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在全球,美聯銀行通過40多個國際辦事處為客戶服務。
One Wachovia Center headquarters in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Wachovia Corporation (NYSE: WB), based in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is a diversified financial services holding company provided via its operating subsidiaries a broad range of banking, asset management, wealth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procts and services.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providers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perating financial centers in 21 states and Washington, D.C., with locations from Connecticut to Florida and west to California. It also serves retail brokerage clients under the name Wachovia Securities nationwide as well as in six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investment banking clients in selected instries nationwide. Wachovia provides global services through more than 40 offices around the world. Presently it is the fourth-largest bank holding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otal assets.
On September 29, 2008, Wachovia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sell its banking operations to Citigroup for $2.2 billion in an open bank transaction facilitated by 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FDIC, Wachovia "did not fail." Wachovia would have continued to operate as a separate, publicly traded company as the owner of Wachovia Securities, AG Edwards and Evergreen Investments.
On October 3, 2008, Wells Fargo and Wachovia announced they had agreed to merge in an all-stock transaction requiring no FDIC involvement, apparently nullifying the Citigroup deal. Wells Fargo announced it had agreed to acquire Wachovia for $15.1 billion in stock. Wachovia prefers the Wells Fargo deal, as it is a much higher valuation than the Citigroup deal, and it keeps the banking and brokerage businesses together. Citigroup is exploring their legal options, demanding that Wachovia and Wells Fargo cease discussions, citing an exclusivity agreement between Citigroup and Wachovia. The deal still requires shareholder and regulatory approval.
On October 4, 2008 a New York judge issued a temporary injunction blocking the transaction from going forward while the situation is sorted out.Wachovia is contending that the injunction does not have "any effect on the validity of the Wells Fargo agreement with Wachovia."
Corporate information
Wachovia is divided into four divisions: General Bank, Wealth Management,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ing.
The general bank services retail, small business and commercial customers. The bank is number two by national deposit market share. Wealth management serves the high net worth, personal trust, and insurance business. Wachovia is the fourth largest wealth manager in the United States. Capital management provides asset management, retirement, and retail brokerage services. Wachovia is currently the third largest full service retail brokerage house. The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 is a fully integrated capital raising, market making, and financial advisory services bank.
Origin of corporate name
Wachovia, pronounced (wah-KO-vee-yah), has its origins in the Latin form of the Austrian name Wachau. When Moravian settlers arrived in Bethabara, North Carolina, in 1753, they gave this name to the land they acquired, because it resembled the Wachau valley along the Danube River. The area formerly known as Wachovia now makes up most of Forsyth County, and the largest city is now Winston-Salem.
Corporate history
Today's Wachovia Corporation was originally created by the merger of the legacy Wachovia Corporation and First Union Corporation. While the transaction was billed as a union of equals, the transaction was actually a purchase of the legacy Wachovia by Charlotte-based First Union. First Union then took the Wachovia name.
Wachovia National Bank
Legacy Wachovia logo
Legacy Wachovia Corporation traced its history to 1879, when it was established as the Wachovia National Bank in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The bank merged with Wachovia Loan and Trust (founded 1893) in 1911 and remained located in Winston-Salem. On December 12, 1986, Wachovia purchased First Atlanta. Founded as Atlanta National Bank on September 14, 1865, and later renamed to First National Bank of Atlanta, this institution was the oldest national bank in Atlanta. This purchase made Legacy Wachovia one of the few companies with al headquarters: one in Winston-Salem and one in Atlanta. In 1998, Legacy Wachovia acquired two Virginia-based banks, Jefferson National Bank and Central Fidelity Bank. In 1997, Wachovia acquired both 1st United Bancorp and American Bankshares Inc, giving its first entry into Florida. In 2000, legacy Wachovia made its final purchase, which was Republic Security Bank.
First Union
Longtime First Union logo
First Union Corporation had its beginning as Union National Bank on June 2, 1908. The bank merged with First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Company of Asheville in 1958 to become the 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of North Carolina.Over subsequent decades, but particularly ring the 1990s, First Union purchased over 80 other banks before purchasing Wachovia.
CoreStates Financial purchase
CoreStates logo
CoreStates Financial Corporation, headquartered in Philadelphia, was acquired by First Union in April 1998. At the time, this was the largest merger in US banking history. The company traced its history to 1781, when the first bank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chartered as Bank of North America.
After the First Union-CoreStates merger, First Union began claiming a 1781 founding date. The Bank of North America's first branch, opened in 1782, is still operated by Wachovia today, making it the longest continuously operated branch in America.
This acquisition was burdened with many problems. Many of these problems arose when First Union attempted to rapidly integrate CoreStates' systems into First Union's. CoreStates tellers did not receive sufficient training with the new systems and First Union and CoreStates' systems were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is led to such problems as account access issues and payments not being correctly applied to loans.
The Money Store 美聯銀行企業及投資銀行集團簡介
美聯銀行企業及投資銀行集團為上市和非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金融機構和擔保人社區提供全套產品和服務。投資銀行和全球市場業務(固定收益、證券和研究)在美聯銀行證券 (Wachovia Securities) 品牌下運營,通過提供全面的咨詢、籌資、構建、研究和執行服務,該業務已成為資本市場的全球主力軍。美聯銀行企業及投資銀行還包括美國第三大理財服務公司以及一流的基於資產的貸款和全球代理行服務。該公司建基於鼓勵向所有客戶提供創新思想、資本解決方案和富有經驗的意見的具有凝聚力的文化上。
美聯銀行證券是美聯銀行及其子公司旗下公司、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和機構證券業務的交易名稱。這些業務通過下列機構運營:Wachovia Capital Markets, LLC (WCM)、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 (NASD) 成員、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和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 (SIPC)、金融服務局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在英國批准和管制的 Wachovia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以及美聯銀行旗下其他銀行和非銀行經紀人/代理商子公司(包括在香港獲批有限制牌照銀行並受香港金融管理局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管制的 Wachovia Bank, National Association)。
❷ 比亞迪已帶給巴菲特40倍收益,「股神」真的要賣比亞迪嗎
今天是7月21日,根據最新報道顯示,來自外網的消息,世界的股票之神巴菲特,竟然可能會選擇將已經給其帶來40倍收益的比亞迪的股份賣掉,要知道,雖然目前比亞迪的整體的市值只有特斯拉的三分之一,但是實際上,比亞迪剛剛拿下了全世界年度的電動汽車銷售冠軍,並且在新能源領域比亞迪的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那麼這次股神巴菲特真的想要賣比亞迪的股票嗎?
希望比亞迪能發展的更好!
❸ 歷史花旗銀行經營特點
1.花旗銀行相關知識介紹
花旗銀行簡介 文章出處:新元網新聞中心 2003-07-14 17:00 --------------------------------------------------------------------------------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
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
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 *** 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
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
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
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腔臘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空笑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斗圓含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
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
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
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
2.花旗集團有哪些經營優勢
1、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2、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3、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4、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
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3.花旗銀行的歷史及其投資的范圍主要是那些
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 *** 的第一任財政總監(missioneroftheU.S.Treasury)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bankofNew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
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
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4.美國花旗集團的歷史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 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 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 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 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一。該企業在2007年度《 財富 》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 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 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 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 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 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 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
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 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 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 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 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 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 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
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 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 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 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 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 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5.花旗銀行的發展
在花旗的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名字:花旗銀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它代表著花旗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花旗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務於紐約商人的金融機構。花旗銀行的總部設在華爾街,到了19世紀末,已在美國的其他州和海外開設分行。
同時花旗銀行也是第一個成立國際部的美國銀行,在1904年第一個推出旅行者支票。1902年起,花旗銀行開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後分別在新加坡、英國、中國、香港、日本、菲律賓和印度開設分行(這時花旗在美國不可跨州開展業務,卻跨國開設分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美國 *** 第29號特許狀,國民銀行執照,改為花旗銀行。該名稱當時沒有叫起來,同時有混用現象。
但美國花旗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紐約第一城市銀行,美國花旗公司,國際銀行,萬國寶通銀行都屬於花旗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該行,將它作為美孚石油系統的金融調度中心。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紐約花旗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自成系統。當時,由於業務每況愈下,曾一度依附於摩根公司。
到了40年代,紐約花旗銀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大力恢復和擴充業務。戰後,紐約花旗銀行業務不斷擴展。
5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企業兼並浪潮,紐約花旗銀行在競爭中壯大起來,於1955年兼並了摩根財團的第二大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隨後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此時該行資產急劇擴大,實力增強,地位迅速上升,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銀行,資產規模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花旗公司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
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
數十年來,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
通過這一發展戰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花旗集團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藍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爾街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
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 *** 的第一任財政總監(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
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
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
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
6.美國花旗集團的歷史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 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 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 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 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 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一。該企業在2007年度《 財富 》 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 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 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 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 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
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 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 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 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 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
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 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 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 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 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 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 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
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 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 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 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
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 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 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 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7.求美國花旗銀行的簡介
一、歷史背景和發展概況 1812年6月16日, 紐約州特許設立花旗銀行, 其英文名稱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銀行在華爾街52號開業,為紐約的一些商戶提供服務。
銀行總裁是塞繆爾.奧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獨立戰爭中與喬治.華盛頓並肩作戰。 1822年農業火險及貸款公司成立, 這是美國每一家股份制信託公司。
1835年,該公司改名為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1929 年與花旗銀行合並。其後,花旗銀行的英文名稱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擔任總裁,任職長達26年。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
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 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 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 *** 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准。
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1893年,花旗銀行就其存款及資產而言, 名列紐約市各銀行之首。
1897年,花旗銀行在美國銀行業率先設立外匯部, 開始從事外匯買賣業務。 1902年,在倫敦、上海、香港、橫濱、馬尼拉、新加坡及舊金山開設分行, 成為1918 年收購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國際業務網路的核心。
1904年,花旗銀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銀行於創立96年後,遷入位於華爾街55 號的前美國海關大樓。
1914年,根據在阿根廷設有分支機構的美國公司的建議, 花旗銀行於11月10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設立分行, 成為美國國民銀行在該國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銀行成為美國首家按復利計算儲蓄賬戶利息的銀行。
1928年5月3日, 花旗銀行又向儲戶推出另一具有創意的業務;無擔保個人放款。 1929年,花旗銀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業銀行。
兼並進一步加快了銀行的擴展:農業貸款及信託公司成為花旗銀行農業信託公司。為滿足業務發展的需求,銀行在交易廣場20號興建了摩天大樓。
1930年--1936年,盡客處於大蕭條時期, 花旗銀行仍通過在中國的業務收入維持了股息。 1933年,由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頒布, 花旗銀行同其他美資銀行一樣,也注銷了其投資公司。
1935年, 花旗銀行為小型企業提供月度支付貸款業務。1936年, 花旗銀行在紐約市率先開辦無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賬戶業務。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個國家開設了100個辦事機構,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性銀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花旗銀行在歐洲及亞洲的許多業務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收入的提高, 各種新型的個人銀行服務應運而生,銀行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 個人支票賬戶及消費貸款激增。
1955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更改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銀行在商業貸款部安裝了首台計算機。
1961年,花旗銀行創立 可轉讓定期存單。 新成立的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成為該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控股公司。
位於公園大道399號的新總部落成。 1968年--1974年,1956 年《美國銀行控股公司法》對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銀行的作法加以限制。
1968年, 花旗銀行成立了針對一家銀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擴展並提供新的金融服務。 其他銀行紛紛效仿。
1974年,為更好地適應其全球性業務, 該控股公司更名為花旗集團。同年,花旗集團將浮動利率債券引入美國金融市場。
這一革新已於10年前由花旗銀行在歐洲市場推出。 1975年,花旗銀行成為在歐洲共同市場9國設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資銀行。
1976--1980年,1976年,花旗銀行英文名稱改為Citi Bank, N.A.。1977年,花旗銀行設立花旗卡業務中心,通過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動櫃員機和花旗卡,使其頗受歡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時服務」廣告宣傳成為現實,一舉改變了美國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面貌。
1981年--1982年,進入80年代, 花旗銀行注重發展消費者銀行業務。銀行在而達科他州及特拉華州開設了分行, 以促進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並收購了大來信用證。
花旗集團在收購了舊金山忠實聯邦儲蓄及信貸銀行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控股公司。 1984年,約翰.雷德當選為董事長。
1985年,花旗銀行將客戶的私人計算機與其系統相連, 方便客戶直接辦理銀行業務。 1992年,花旗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
它的名稱即意味著獨具創意的銀行業務。花旗集團的分支機構及辦事處遍及90多個國家,成為業務覆蓋面如此之廣的惟一一家國際性銀行。
1993年, 花旗銀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及消費卡的發卡行和服務行。同年,花旗銀行兼並了80年代成立的數家儲蓄銀行, 貫以統一的名稱Citi Bank,FSB。
花旗銀行還推出其「風險之窗」管理模式,以國別、行業、產品及客戶為重點,從內部評估及管理花旗集團的總體風險。 1994年,花旗銀行在俄羅斯開辦了第一家外國獨資商業銀行。
花旗集團恢復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這一項業務曾暫時中斷。 1995年,花旗銀行慶祝其開辦消費者銀行業務20周年。
當時, 銀行推出這項業務旨在全球范圍內為消費者提供銀行服務, 與消費者建立紐帶關系。
❹ 08年看好什麼板塊的股票
5500肯定是近期連續上漲後遇到的壓力比較大的一個關鍵點位,股市調整有很多種震盪走高過程中的短期調整2、3天就結束,短期波段調整5天左右,中級調整2個月左右,熊市調整1年左右。現在是第一種短期調整。 前兩天大盤採用這種宣洩的方式低開低走,和全球股市大跌有關 ,中國股市現在對全球股市的同步率越來越高,而美國次級債危機並沒有結束,隨著美國銀行業龍頭花旗銀行宣布年終會因為次級債的影響巨虧90多億美元,美林集團巨虧90多億美圓,而導致的這波全球股市暴跌中國也難以倖免,受到波及,今天的反映就比較明顯,但是從盤面上看,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跌停的情況,並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恐慌情緒,量能也只是輕微放大,可能要防範主流資金借這個全球股市大跌的機會故意清洗散戶,其意圖是加快散戶的清理速度和增加散戶的持倉成本。近期大盤可能都會出現這種反復的上下波動,如果你手中的股票素質優良有跑2~4月份業績浪的資質短期可以不用介意主力的這種惡意的洗盤行為!而花旗銀行已經快速在全球募集到150億美圓的彌補資金來彌補負面影響,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也步調一致的宣布將通過1000億美圓的次級債危機的挽救資金,相信後期隨著美國股市的回穩,中國股市的外圍環境也會恢復正常。而受次級債波及最厲害的中國銀行請注意迴避風險,該公司這次美國次級債直接損失高達70億人民幣,而國家也將該公司的放貸額度降低了200億人民幣,這對該公司的業績影響較大!在加上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上調也加重了下跌的勢頭!但是,這幾天空方已經釋放比較充分,不要盲目殺跌,在春天就要來的時候把樹砍了。 2008年的股票將會嚴重分化!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請遵守價值投資的理念才能保證08年的利潤穩定最大化! 5300點的附近基本上是個很好的介入點位了,反復的大幅度波動是主力資金調倉導致的,所以現在散戶要做的是在主力發動08年大行情前提前進入業績優良具有成長性且,主力資金重倉的股票 ,如果現在仍然不選擇那些將來的潛力股仍然去追逐垃圾股,一旦行情放動,散戶可能會錯過大盤的主升浪,利潤成了最小化,輸在了起跑線上。 由於支撐股市繼續上揚的眾多原因仍然在,所以,現在的波動是主力資金的短期行為而已,08年大行情8000點不是夢!但是要上10000點我認為可能性不大!今年下半年大盤到達8000後請注意 風險,建議改為半倉操作,規避風險!而下周由於短期上漲幅度偏大有修正指標的要求,可能會在5400~5750之間震盪洗浮籌!而春節股市也大概在6000上下小幅度震盪,持續洗籌,為沖擊8000點蓄勢!二、三月份應該是很多業績預期良好的股業績浪的最好的階段。而真正要談風險較大的月份,四月份的風險應該才是最大的,業績浪差不多到那個時候有褪潮的趨勢了,個股的分化將迅速加大。股市長期的記錄也顯示四月才是應該留意的一個月,在該月要把部分業績提前透支的股票換掉!奧運會可能會成為股市的分水嶺但是不是股市的結束! 其實不存在牛市是否結束的擔憂,股市有漲就有跌這是規律,如果08年最高沖到8000了,那奧運後經過調整跌到5500左右,經過一定時間的沉寂後,中國股市還會去挑戰新的高點,只要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沒有停步,中國的股市也不會止步,當很多年後中國股市站在20000點高位的時候,可能我們才會發現原來8000點只是中國股市征途上的一個歇腳點。 而人們應該最關注的行業主要還是,奧運、消費類、軍工、3G、醫葯、化工和受國家政策長期利好的環保以及農業、新能源、,而鋼鐵、紡織、金屬、地產、電力....等由於受國家政策的長期利空,將受到很大的打壓。請緊跟投資的主流,這樣才能收益最大化! 人們應該最關注的板塊最新態勢補充!2008年1月19日 安全提示:(游資的特點就是找到題材後快速建倉拉高後就出貨,講究的是快進快出,散戶追高的風險很大,現在很多這方面的股漲幅已經超過100%游資獲利豐厚,他們出貨的速度很快,一、兩天內就能出完)現在這些板塊中近期受游資猛攻的農業類和奧運類,化肥、鹼、糖類漲價等各類題材炒作的 「部分股」近期有主力出貨的跡象了,主題材股可以暫時持有觀望,但是不適合追漲了,風險太大,散戶請謹慎追高,而部分題材跟風股不建議繼續持有,更不建議介入,風險大於利潤! 基本上每年1月到4月之間都能產生比較好的業績浪持續時間也比較久是大盤的主浪的驅動能量這和上面談到的純粹游資推動的題材行情差別很大!現在基本上要把選股重心從前期的爆炒農業、奧運、化肥、軍工、糖、鹼、鉀肥漲價的短線題材炒作,逐漸提前轉移到業績優異的股中,為隨時可能爆發的業績浪提前布局了,這樣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而電力板塊由於國家最近宣布將對電價進行長期的限價措施,這對該板塊是利空消息,調低對該板塊的盈利預期! 而最新公布的46家(一共有363家基金公司)基金調倉情況顯示,他們去年四季度的布局重點是從地產和金融撤資轉向了中小板和化工板塊,而這只是局部的基金公布的情況不能代表所有的,還有200多家基金尚未公布建倉情況,這只作為參考信息! 由於尚福林公布爭取上半年將把創業板塊推上市而引發的游資對創投板塊的狙擊行情是否具有持續性還有待觀察,請散戶朋友謹慎追高!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操作,祝你好運! 近期發現有一些股友隨意轉貼我以前的股票評論,由於評論存在時效性國家政策的變化和板塊的具體情況在變化,形勢就存在很大的變化,具體的操作策略也得進行調整,不希望喜歡該貼的股友原封不動的任意復制以前的貼來轉,這容易使採用該條評論的股友的資金存在風險!都是散戶錢來得不容易,請多為他人著想!謝謝支持喲!
❺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以下信息來自華爾街日報11月25日的頭版頭條。日期後面的是花旗當日收市價。
07/10/01 $46.67
花旗發出第三季盈利警告。
07/10/11 $47.14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Pandit為部門CEO。
07/10/15 $47.87
花旗公布第三季盈利只有2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0%。
07/11/05 $37.37
Prince卸任CEO一職,花旗警告未來的次貸虧損將高達110億美元。
07/11/16 $34.58
花旗替換其首席風險官。
07/11/26 $31.70
花旗從阿聯酋融資75億美元。
07/12/01 $34.77
花旗任命Pandit為CEO。
07/12/13 $31.47
花旗把490億美元的陷入困境的表外資產劃入其資產負債表。
08/01/14 $28.56
花旗任命前戴爾執行官為人才管理部門主管。
08/01/15 $29.06
花旗公布第四季度虧損98億美元,縮減股息達41%,並宣布計劃從國有投資基金和其他投資者融資145億美元。
08/01/29 $27.65
花旗任命Edward Kelly為另類投資部門主席。
08/02/27 $25.72
花旗再次替換其首席風險官。這次提升的是CEO Pandit 的長期夥伴Brain Leach。
08/03/03 $23.71
花旗重組資產管理部門。
08/03/04 $23.09
一名迪拜的國家投資基金官員稱花旗需要更多的融資。花旗股價跌穿賬面價值。CEO Pandit在香港與花旗全球的高層執行官舉行電話會議,保證花旗有足夠的資金。
08/03/06 $22.15
花旗宣布計劃縮減其房屋貸款部門,出售450億美元的房屋貸款。
08/03/17 $19.78
花旗調整投資銀行部門,任命CEO Pandit的心腹John Havens為該部門CEO。
08/04/18 $24.03
花旗公布第一季度虧損51億美元,警告其消費者部門面臨更多的麻煩,並宣稱不排除進一步的融資。
08/04/21 $25.11
花旗發售60億美元優先股。
08/04/22 $25.03
花旗召開年度股東大話,CEO Pandit被憤怒的投資者嚴厲指責。
08/04/30 $26.32
花旗發售45億美元普通股,出乎投資者和分析師的預期。
08/05/06 $25.75
花旗再發售20億美元優先股,進一步提高資金持有量。
08/05/09 $24.30
Pandit告訴投資者他無意拆分花旗這個金融巨頭,盡管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花旗會出售大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
08/06/20 $20.17
花旗警告第二季度其房屋貸款投資將面臨進一步的減記。
08/06/23 $19.30
花旗宣布在全球的投資銀行部門裁員數千人,計劃把65000名員工縮減10%。
08/07/18 $17.97
花旗公布25億美元虧損,比分析師預期要好。
08/08/06 $19.92
花旗與美林答應贖回170億美元的拍賣利率證券。
08/08/22 $17.47
花旗開始檢討其投資銀行的資本市場部門的結構。
08/09/22 $20.65
花旗的資產管理部門主管Sallie Krawcheck下台。
08/09/30 $17.75
花旗同意在政府幫助下以20億美元收購美聯銀行。
08/10/03 $22.50
花旗收購美聯銀行的計劃被富國銀行打斷。
08/10/10 $12.93
花旗退出收購美聯銀行。
08/10/16 $16.23
花旗公布第三季度虧損28億美元,連續四個季度虧損。
08/11/13 $20.65
花旗的高級執行官團隊與高層主管關系緊張,令部分主管考慮替換主席Win Bischoff。
08/11/19 $6.40
花旗收購其結構化投資工具剩下的174億美元資產,導致11億美元的資產減記。花旗股價下跌23%。
08/11/20 $4.71
沙特王國控股公司的阿爾瓦利德·本·塔拉爾王子增持花旗股票到5%,力挺Pandit。但是花旗股價在略微反彈後繼續下跌,跌幅達26%。
08/11/24 $5.95
聯邦政府在星期天較晚時候宣布拯救花旗集團,承擔花旗不良資產帶來的損失,並注資2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