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合肥正茂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南山控股的股票價格 2025-04-07 10:55:11
買10元的股票會賠多少 2025-04-07 10:34:18
90年初現金買股票 2025-04-07 10:32:49

合肥正茂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5-04-06 12:37:31

⑴ 北汽是國企嗎

賢集網新聞頻道機械工業
北汽集團是國企嗎?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匆匆乍現 發布時間:2020-01-08 15:11:02
作為中國五大汽車集團之一的北汽集團,在業界一直以「實力」說話,不論是研發還是銷售,其實力可謂是非常強大的。就是這樣一家實力強悍的企業,但還是有不少人對它並不了解,甚至有人還提出過「北汽集團是國企還是私企?」這樣的疑問,對此,賢集網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北汽集團是國企嗎?並介紹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及北汽集團旗下九個品牌,以供大家參考了解。

北汽集團是國企嗎?是

北汽集團的公司性質是國有企業,北汽集團是原"北京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的簡稱,2000年9月改為現在的「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11月更名為「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北汽集團是國企嗎?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9月28日,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首鋼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現代創新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產經營管理中心和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組成,公司注冊資本56億元,員工總數超過22000人,是北汽集團乘用車整車資源聚合和業務發展的平台,是北京市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企業。

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

徐和誼(1957年11月-),北京市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現任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衛華誠、張夕勇、沈安東、韓永貴、石喜軍、張輝、李峰、高原、張健、蔡速平、葉正茂、陳江、張欣、孔磊,集團老領導張東升、馬傳騏、馬童立,監事會主席吳文學、監事張裕國、王普升,外部董事李玎、呂健、陳幻中。

北汽集團旗下九個品牌

品牌一:北汽紳寶

北汽紳寶是一家北京汽車旗下的公司。2013年5月11日,北京汽車宣布旗下首款中高級轎車紳寶正式上市,並於5月11日起率先執行國家標准「三包」政策。紳寶不僅完整繼承了Saab「人車合一,貼地飛行」的性能基因,並進一步結合國際前沿造車趨勢與中國市場需求,凝練形成了「Turbo動力,Equipment配置,Safety安全、Control操控」獨有的「TESC」四大產品優勢,同時在外觀造型、內飾設計、駕乘舒適、智能科技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升級。

品牌二:北京賓士

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汽車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中德合資企業,成立於2005年,總部位於北京。

品牌三:北京現代

北汽集團是國企嗎?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10月18日,由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和韓國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出資設立,注冊資本20.36億美元,中韓雙方各佔50%,合資期限為30年。北京現代坐落於北京市順義區北京汽車生產基地,擁有三座整車生產工廠、三座發動機生產工廠,和一座技術中心,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105萬輛。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引下,2015年,北京現代先後啟動建設河北滄州工廠和重慶工廠。

品牌四:北汽福田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福田汽車)是中國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商用車企業。福田汽車成立於1996年8月28日,1998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166。現有資產861多億元,員工近4萬人,2017年品牌價值達1328.67億元,連續14年蟬聯商用車行業第一位;累計產銷汽車800萬輛,連續多年中國商用車銷量領先;海外累計出口56萬輛,連續6年位居中國商用車出口第一。福田汽車是中國汽車行業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現已經形成了集整車製造、核心零部件、汽車金融、車聯網、福田電商為一體的汽車生態體系。

品牌五:福建賓士

福建賓士汽車有限公司(簡稱福建賓士,原名福建戴姆勒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6月,由戴姆勒輕型汽車香港有限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而成。福建賓士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青口投資區內,總投資4.346億歐元。

品牌六:北汽昌河

昌河汽車是一家汽車製造企業,成立於1999年,總部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

品牌七:北汽幻速

北汽幻速」作為北汽西南基地獨立產品乘用品牌,在北汽集團大自主戰略框架下將取得多種手段的快速發展,與北汽集團旗下乘用車品牌———「北京汽車」及交叉型乘用車品牌———」威旺」形成差異化的互補,豐富品牌規劃及產品線。

品牌八:北汽新能源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世界500強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發起並控股,聯合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設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平台。北汽新能源已形成輻射全國的產業布局,大大增強了技術實力和研發實力。主要推出的車型有EU5、EX360、EC200、EC180、EU260、EV160、EH300、物流車等。

品牌九:北汽威旺

北汽集團是國企嗎?北汽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北汽威旺是北汽集團推出的一款微客產品。以「威旺」命名,取意「威天下、旺未來」。北汽威旺306以空間、安全、動力、設計和人性化配置為核心賣點,它是國內第一款通過官方安全碰撞試驗的微客,第一款採用FSS+BSS全面安全防護結構的微客,第一款具有10餘種改裝車型,堪稱「百變金剛」的微客。

⑵ 鋼鐵大王李海倉的去世,對其集團有何影響

在這個世界總有無數的英才誕生。有的可能會像仲永一樣早早地耗費掉了全身的才氣,最終只能泯然與眾人之間。有的年少成名,最終還是淪為普通人。有的人在名聲顯赫之時,卻不得以結束此生。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安然度過一生。李海倉就是那少數人的其中一個,他成就了一個走在國家前沿的企業,塑造了一個鋼鐵帝國。可惜的是年僅47歲的他,在風華正茂之時,就死於非命,對他一手創立的集團影響巨大。

⑶ 牛根生的主要成就

蒙牛乳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我國乳業史上的一個顯著品牌,牛根生伴隨著蒙牛乳業一舉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視2004年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牛根生猛砸3.1億元,一舉奪取了「標王」。外界在評論牛根生領導下的蒙牛集團高速成長時常用的一個詞彙是:「奇跡。」這個「奇跡」的軌跡是:3年時間,蒙牛乳業從行業排名千名之外到躋身四強,並成功打造出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當蒙牛以3.1億元人民幣的中標額連續奪得《新聞聯播》後、《焦點訪談》前和21點檔電視劇中插等廣告位置,成為2004年央視廣告標王後,蒙牛不容置疑地成為2004年中國乳業發展的標桿。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踴躍,認購價落在價格區間的最高端定價,即每股3.925元,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個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間身價過億。
蒙牛完成融資後,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後會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的一系列運作收購兼並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業,收購後蒙牛會繼續使用這些品牌,然後再慢慢統一到蒙牛的品牌上來。牛根生曾經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壯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對手拋在後面。牛根生的目標不單是要做到全國前列。他對能夠參加APEC會議感慨萬千:「一個賣牛奶、賣雪糕的可以參加這個國際盛會,不容易啊!」他說蒙牛是代表中國120萬名奶農,走向國際市場。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於他的速度,短短幾年跨越千倍的成長;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於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環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於他的嗅覺,無論商業的、還是政治的機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萬。2002年,蒙牛乳業被北京一家著名財經媒體評為中國市場成長最快的企業,從4000萬元到85個億,用了不到24個月,財富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巨無霸的微軟帝國,締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業飛速成長的原因時,有個身影一直牢牢占據著我們的視線,他就是蒙牛掌門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誰,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麼。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個月,就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牛姓人家。牛姓父親的職業是養牛,從此他的生命便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未生孩子,養父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後,給他取名「根生」。
敗走伊利,萬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團的副總裁,也是當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他主管的事業部。牛根生在伊利員工當中的威信也相當高,人們對牛根生的信服來源於他的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在使用資源方面卻感到了某種不順暢,就是調動很小的一部分資金,也有眾多部門來掣肘。最極端的時候,連買把掃帚都要打報告審批。牛根生找到總裁鄭俊懷反映問題,第一次從老大哥眼神讀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識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勢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鄭俊懷遞交了三次辭呈。前兩次,鄭俊懷都說了一些挽留的話,牛根生收回了辭呈。牛根生發現自己的環境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惡劣。牛根生第三次遞交辭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會上。
牛根生將辭呈放到鄭俊懷的面前,他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企業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些難看,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牛根生說了:「那我就收回這個辭呈!」他伸手去拿辭呈時,鄭俊懷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對牛根生說:「你先迴避一下,我們討論後再做決定!」牛根生一離開,很少激動的鄭俊懷突然流著淚對在座的人說:「伊利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事隔多年後,牛根生回憶起這件事情都心如刀絞,他說:「我當時非常難受,一生當中我非常難受的有那麼三次、兩次,這是其中的一次,幾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鄭俊懷何以對輔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內憑空打造出蒙牛?
揭竿而起,暗渡陳倉
牛根生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後,回到了北京大學進修。在北京大學的那段時間里,牛根生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40多歲的「老牛」坐在教室里聽課,望著身邊那些風華正茂,甚至略顯稚氣的「同學」,內心非常難受。「我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牛根生在心裡如此告誡自己。在北大進修的過程,他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經過在北大的沉澱與升華,「蒙牛王朝」的宏偉藍圖在心底醞釀成熟。
牛根生從北大出來,正好自己原來的那幫部下被伊利免職。他們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帶領他們重闖出一條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財務的負責人,伊利各個事業部的頭都到了牛根生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一成立,許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
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裡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傳奇由此拉開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勢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也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凌、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面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採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因為伊利從中作梗,開始「虛擬經營」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這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8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較近的地方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奇招迭出,血路拼殺
伊利統治了市場,蒙牛隻能夾縫中求生存,要想擴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賴於常規的營銷手段,難以實現重大突圍,只能以奇招制勝。蒙牛提出了「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創意。當時內蒙古乳品市場的第一品牌當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見經傳,連前五名也擠進不去。但是,牛根生的過人之處就表現在此,蒙牛通過把標桿定為伊利,使消費者通過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個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而300塊廣告牌同時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場巨浪。「蒙牛」成了內蒙古老百姓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人們記住了蒙牛,也記住了蒙牛是內蒙乳業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蒙牛」的余熱未散之時,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當然明白這是伊利人乾的,聰明人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牛根生利用廣告牌被砸事件讓社會關注蒙牛的熱情再度掀高,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廣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廣告印在產品包裝紙上,對手應該無可奈何了吧。於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裝上,打出「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蒙牛表面上似乎為伊利免費做了廣告,實際上為自己做廣告,默默無聞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業的「勢」,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乳業憑借著牛根生的過人智慧,實現了高速地發展,從原先的「借勢」蛻變成了「強勢」。
乳業奇才,鑄就輝煌
2002年,蒙牛贏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長,短時間內成為強勢品牌的目標。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順利返回,6時46分,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幾小時之後,伴隨著「舉起你的右手,為中國喝彩!」的口號,蒙牛「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全國3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廣告隨處可見;蒙牛的電視廣告也出現在了全國幾十家電視台的節目中,「發射——補給——對接篇」在央視和地方台各頻道同步亮相,氣勢奪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電視廣告攻勢;「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一時之間占據了中國大大小小的超市各個顯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屆「超女」比賽時,對於蒙牛決定作冠名贊助商的選擇,廣告業和乳業的大腕們嗤之為「離經叛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牛奶品牌總是與賢惠的主婦、健康的孩子、溫馨的家庭等等傳統元素聯系在一起。
2005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歷過無數挫敗與成功後,牛根生已經是寵辱不驚,淡定自若。從有到無的財富渙散,這需要強大的事業心與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作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歲時,從董事長的職位退下來,而那時的蒙牛搭乘奧運會的列車,定能完美地把「中國牛」演繹出「世界牛」的風采!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年度:2003年度
獲獎者名單如下:
網易創始人及首席架構執行官丁磊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
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運祥
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
年度人物大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年度新銳獎: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天橋
年度社會公益獎:重慶市雲陽縣人和鎮農民熊德明
2003年,被評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3-2007年,連續5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2005年,獲「首屆中國十大年度環保人物」榮譽稱號。2007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十大慈善家」榜單,並在中國改革人物頒獎大典上榮獲最高獎「中國改革年度人物大獎」。200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經濟30人」。2009年,入選「共和國60年影響中國經濟60人」。2010年獲中國慈善排行榜首次設立的惟一的「慈善終身成就獎」。 企業崛起後,牛根生逐步由企業家轉型為慈善家。2004年,創立「老牛基金會」。2005年1月,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成為「全球捐股第一人」。2006年2月,辭去蒙牛集團總裁職務,主要精力轉移至慈善事業;2009年8月,辭去蒙牛集團董事長職務,成為專職慈善家。《鳳凰周刊》將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牛根生並稱為「全球四大捐贈巨頭」。
老牛基金會以「發展公益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創立以來已發展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公益慈善項目50多個,呈現出七個特點:
一是致力於做「母式基金會」,為各類基金會當好「助產士」或「助跑者」。如發起設立「中國李連傑壹基金基金會」,創立「老牛師大英才培養基金」,為呼和浩特市慈善總會捐贈「創始基金」,資助東北財經大學建立「教育基金會」,支援姚(姚明)基金,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內蒙古慈善總會、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等共同開發公益慈善項目。
二是致力於發展「基因式慈善模式」,通過改造「文化基因」來改造整個社會。如支持北京大學成立慈善、體育與法律研究中心進行立法研究,與壹基金等聯合創立「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為公益慈善提供「策源地」等。
三是致力於環保事業,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如與大自然保護協會攜手「給地球添衣」: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規定限額內,老牛基金會在綠化上每出資1元,總部位於美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配套資金1元,首期兩家合計拿出6000萬元,用於中國西部的生態恢復。
四是致力於教育事業,讓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獲得幸福的童年。如在全國捐建20多所小學,捐建6所圖書館,支持高校學位點建設,資助「山花工程助學行動」,資助公益小天使愛心教育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入學經費,資助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一個完整學年的辦學經費等。
五是致力於醫療事業,給疾患人群雪中送炭。如在偏遠的草原牧區建立2所流動醫院,資助120醫療急救事業,資助聾兒進行人造耳蝸手術等。
六是致力於三農事業。如援建廣西旱災地區100個家庭100口水窖,援建貴州旱災地區兩個村鎮水窖引水工程……
七是致力於賑災及扶助弱勢群體,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援助南方雪災,在四川地震災區建立收養「三孤人群」的「根生博家之家」。
牛根生是「基因式慈善模式」的首倡者。他認為,國內外的慈善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是「輸血式」,一種是「造血式」;「輸血式」是「授人以魚」,「造血式」是「授人以漁」。所以,他於2007年首次提出並開始倡導第三種慈善模式,即「基因式」——它是著眼於改造「社會基因」(尤其是「文化基因」)的一種慈善模式,比如把慈善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度研究、文化研究等納入慈善事業的支持范圍,因為一部好的法律、一項好的制度、一個文化範式所改變的往往是整個國家的全貌,如有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取代計劃經濟制度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與家人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創立「老牛基金會」。
2010年12月28日,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公司創始人牛根生已將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權資產全數轉讓給Hengxin信託,以貢獻公益慈善事業。

⑷ 華揚聯眾關聯新三板企業有哪些公司

1、華揚聯眾IPO獲得批准,擬募資超10億元
在證監會網站昨日晚間披露的《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92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顯示,華揚聯眾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獲通過。其招股書披露,公司擬在上交所公開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本次IPO合計募集資金10.71億元,其中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1.7億元償還銀行貸款,共計3.2億元,佔比29.88%,剩餘部分用於全國服務網路擴建項目、技術系統升級項目。公司創始人蘇同擁有超高的控股股權;而同時,IPO前騰訊、網路、新浪、人人網和搜狐,五家都分別持有華揚聯眾均等的2%的股份。
華揚聯眾自2002年以來一直專注於為客戶提供互聯網金融綜合營銷服務,目前也是國內數字營銷領域內具有競爭力的代理商之一。
網路上,流傳其市值估計要突破100億的

2、和華揚聯眾同期的早期數字營銷公司都咋樣了
和華揚聯眾同期的數字營銷公司都混的怎麼樣了?
好耶:曾經揮斥方遒,最終落得屢次被賣的下場
好耶成立於1998年10月,一個月後馬化騰在深圳成立騰訊公司,一年後,李彥宏、馬雲相繼成立網路、阿里。
作為網路廣告的先行者,曾幾何,好耶也站在行業的巔峰,風華正茂,揮斥方遒,也曾多次距離上市僅僅相差一步之遙。
19年的風雨,好耶與資本一直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曾經在資本的助力下,好耶的發展一日千里。但資本也曾成為發展的羈絆,讓其裹足不前,錯失大好良機。
好耶是這個行業里最早接受資本的企業,同時也是第一個拿到美國投資的公司。發展到今天,好耶基本上一直處在被資本青睞的這個陣營里。
2000年初,成立剛剛一年多的好耶拿到了國際著名風險投資商IDG的天使投資,在之後的五年裡,好耶保持了每年超過50%的高速增長。
2005年9月,IDG與OAK投資合夥基金對好耶追加投資3千萬美金。
2007年3月,分眾傳媒分別以7000萬美元現金和1.55億美元的分眾股票並購好耶。但分眾對銷售和利潤的追求,也讓好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隨著上市再次折戟,加上自身的危機,2009年分眾選擇將好耶出售。
銀湖基金的接手,讓好耶有了喘氣的機會。銀湖把好耶從深重的體系中剝離出來,希望其能夠成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從2009年開始,好耶又獨立了出來,一直發展到今天。
2015年好耶得到本土資本——華誼嘉信的垂青。
三次!每次出售後都可能再也沒有『好耶』這個名字了。

騰信股份:深圳創業板上市
騰信股份成立於:2001年12月.
騰信股份:2014年9月在深圳創業板上市
發展三部曲
2001-2002 創立期
· 騰信創新成立
· 奠定網游營銷咨詢機構領先地位
2003-2006 擴張期
· 進軍全行業營銷咨詢領域
· 上海分公司成立
· 建立互動營銷整合服務架構
2007-至今戰略發展期
· 贏得業內領先地位
· 多家投資商入資,成立深圳辦事處
· 鞏固並完善整合型互動營銷服務定位
· 收購新媒體營銷Feedsky團隊
業務分析
互聯網廣告服務和互聯網公關服務。
公司以「技術+客戶+媒介」構建核心競爭力。
在快消數字營銷領域保持了領先位置,同時擴大了在汽車數字營銷領域的影響力。為降低客戶集中度,減少客戶流失風險,公司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發力拓展汽車行業的客戶。2015年以來先後投資車風網46%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車風網是國內唯一切入汽車交易環節的汽車電商平台。
2016年公司客戶數量為90個,客戶行業分布仍以快速消費品為主,擴大汽車行業市場布局,開拓了旅遊地產類的客戶。2016年公司對單一大客戶依賴的情況已有所緩解,非快消客戶已經佔到營業收入的一半。
資本分析:

美通互動:新三板上市
公司簡介:
美通互動,證券代碼836424;

成立於2002年,於2016年4月正式掛牌新三板。

最初聚焦於互聯網廣告服務,後來經過不斷發展,目前形成了數字營銷、傳統廣告、公關服務和其他技術服務四大主營方向。

管理團隊:

美通互動擁有穩定的管理團隊。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遵會從業17年,曾在新浪、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擔任廣告總監,目前負責公司整體戰略方向、運營方針的制定以及客戶服務的統籌;副總經理張麗麗從業11年,也曾在新浪、網易等大型門戶網站擔任廣告總監;媒介總監王嬙從業16年,曾先後供職於科思世通、華揚聯眾等大型互聯網營銷集團;技術總監孫懷印從業15年,曾加入2008北京奧運會技術項目小組,帶領團隊服務過人保、建行、農行、工行等單位。

核心服務:

特別是數字媒體營銷方面,公司在線上廣告的全案代理、新媒體營銷活動、社會化媒體和自媒體傳播以及大數據精準營銷等方面培育了高質量的客戶群。

核心技術:

包括MT-DSP(美通互動廣告精準投放管理平台)、MT-NMS-輿情監控(美通互動網路熱點信息聚類提取分析系統)、MT-DMP(美通互動廣告數據分析管理平台)、MT-PMP(美通互動跨平台終端廣告定向投放平台)、MT-CMS(美通互動網站內容管理發布系統)、MT-MADS(美通互動移動端廣告管理平台)、MT-AdMeasure(美通互動廣告媒體效果監控系統)、MT-LEBP(美通互動輕電商平台)。

行業地位:

美通互動成立以來深耕於行業壁壘較高的金融服務領域,並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同時,2015年美通互動在金融服務領域完成了1.37億元的收入。美通互動也服務於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為金融行業合作夥伴提供從策略創意到營銷執行的一站式服務。

目前,美通互動也在積極開發金融領域以外的新行業客戶,比如快消、電商等,從多平台到大數據,從PC端到移動端。

優質客戶:

美通互動的客戶涵蓋了銀行、保險、基金、電商、汽車、地產、家居等行業,包括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華夏基金、英菲尼迪、保利地產、美克美家等。

戰略規劃:

一橫一縱:橫向擴展服務行業領域,從金融、電商到快消、交通領域;縱向提升經營與服務質量,做到技術創新、流程優化、創意提升。

一內一外:內部,繼續培養和引進人員,開始設立區域子公司;外部,兼並和收購具有產業鏈協同效應的公司。

財務表現:

美通互動2016年度業績報告:公司營業總收入4.7億元,比去年同期1.37億,增長244.47%;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0萬元,比去年同期871萬元增長147.96%。

科思世通:被安吉斯全資收購
成立時間:2002年
科思世通廣告主要業務:
創辦於2002年的科思世通是一家提供全案服務的數字媒介營銷代理商,其提供的服務包括數字媒介策劃和購買,以及涵蓋一系列數字營銷相關的創意方案和社交媒介服務。
專精於汽車和金融服務行業,其客戶多為跨國企業和本地公司,如奧迪、日產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興業銀行及相宜本草等等。
科思世通是中國領先數字廣告代理公司。
資本情況:
北京-安吉斯集團宣布正式收購北京科思世通廣告有限公司和上海科思世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稱「科思世通」)。
2012年7月20日,安吉斯宣布全資收購前者。當時的新聞稿稱:安吉斯集團支付給科思世通的首期款為5520萬英鎊(約合5.5億人民幣),如果四年期的earn-out計劃管理層能夠完成指標,最終的總收購款將最高可達9520萬英鎊(約合9.494億人民幣)。
並購之後,科思世通在中國地區將作為一個獨立的代理商品牌運營,與安吉斯旗下其它幾個全球性品牌-凱絡、偉視捷、安索帕、安布思沛和博仕達一同為客戶提供服務。
不知道現在對賭完成沒有。
互動通:走過了17年,啥風雨都經過了
創立於1999年的互動通控股集團到今年已經整整17年,作為一個「老牌」的數字營銷公司,互動通仍然屹立而不倒,仍然很繁榮。走過了17年,啥風雨都經過了.
互動通創立於1999年,是中國最早的數字廣告平台之一。
已為數千個國際及中國的行業領導品牌提供專業服務。投資機構包括成為投資、紅杉投資等。
引領 2002年推出中國第一支富媒體廣告,是中國富媒體行業開拓者;率先推出程序化廣告營銷平台,最早接入主流交易平台與供應端平台,最先支持移動、視頻和富媒體廣告資源的標准接入;是國內首個與第三方獨立數據調研機構合作的數字廣告平台,提供公正、透明、務實的投放數據及效果報告。
多元 跨終端數字整合營銷平台,覆蓋PC、移動、視頻、智能電視等多終端,全方位支持程序化購買RTB、PMP(PDB、PD、PA)等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廣告主的需求;完善布局程序化購買生態鏈,在DSP、DMP、視頻及智能電視、移動營銷領域精耕細作。
高效 整合程序化購買平台,為媒介購買提供一站式流量管理服務;通過數據的有效管理與分析,實時優化廣告投放,不斷完善投放效果;採用高效創新的媒介策略與創意、快速的落地執行,支持多樣化的投放需求。
互動通作為跨終端數字整合營銷平台,旗下擁有:
hdtMEDIA 數字廣告平台
hdtDXP 程序化廣告營銷平台
hdtOTV 程序化視頻廣告平台
hdtOTT 智能電視廣告平台
hdtMobile 移動數字廣告平台
hdtDMP數據管理平台
H2 網路廣告交易平台

藍門數字營銷:被省廣收購
2004年廣州藍門廣告成立。
藍門經歷了12年的沉澱,藍門不是網站建設公司更不是廣告代理公司,而是有自己獨特營銷工具並具備應用軟體開發實力的整合型行銷顧問公司。藍門利用創新的互聯網應用技術,電子郵件,無線互聯平台,寬頻技術和藍門行銷工具(Blue Tools),根據用戶整體的需求通過數字技術提供度身定做的互動行銷方案,幫助客戶挖掘更多的潛在商機。所以藍門提供的不是一份策劃案,而是與企業攜手從品牌建設到銷售終端的全程互動行銷解決方案!
主要客戶
尼桑、英菲尼迪、斯巴魯、亨氏、東風商用車、三星電子、伊卡璐、賓利、中國銀行等
資本情況:
2015年9月16日,藍門數字營銷集團宣布向廣東省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轉讓51%股權,藍門旗下擁有藍門數字、藍門精睿數字商業、藍門信息科技、夢潔寶貝藍門數字商業四間子公司,其中夢潔寶貝藍門數字商業是藍門與另一上市公司湖南夢潔家紡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省廣股份控股藍門數字營銷集團後,將保持藍門獨立經營並幫助藍門提升其財務管理水平。
在過去的數字營銷這十幾年,資本的狂熱與漫亂有目共睹,在一輪輪的資本熱潮中,眾多數字營銷公司都無法改變被資本洗禮的命運,並且有很多老牌廣告公司因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從早期的數字營銷公司命運來說,國內數字營銷公司「賣身者」居多。從另一個角度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僅做參考,不做實事依據。

⑸ 從草根一族成長為知名人士的事例

袁隆平故事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土裡土氣。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和土氣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系並且積極影響著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著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 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裡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獲,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誰能夠想像到,一個關系著16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偉大的探索與成功,就這樣由袁隆平的一個意念而開始並最終誕生了。

為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為了那夢寐以求的雜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為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連續兩年的酷暑季節頂著烈日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裡,在前後共檢查了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後,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典遺傳學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生優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著的夢想。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後,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志《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標志著在國內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啟動,而且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 袁隆平 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著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於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著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糧食400億斤,相當於目前國內一個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麼,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為800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光能的1�2%,通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著畝產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並推廣後,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增至1200~1300斤。現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你說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夢,誕生於兒時那片美麗的園藝場

然而,回眸 袁隆平 的成功之路,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他之所以會如此義無反顧的選擇以農業作為自己奮斗一生的事業,竟只是緣於兒時感覺到的剎那間的美麗。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於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主要是在武漢和重慶度過。對於這樣一個生長在大城市,並自小就上教會學校的人來說,在風華正茂的時候違背母親的意願選擇學農,實在是出人意料。

「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場。滿園里鬱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沒有指點江山的豪情壯志,沒有功成名就的意氣風發,有的只是質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對美麗的特別感悟與無悔執著。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可見當年那片花果鮮艷的園藝場,在風雨飄搖、國事艱難的年代,曾是多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純真的心。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袁隆平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與夢幻,使他從此與「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片美麗的永遠,最終改變了袁隆平一生的命運,並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16億中國人的命運。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

在安江農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顧在安江農校的教學生涯,袁隆平感觸良深:「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的生物學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在以後的作物育種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為將來的科研打下了基礎;同時,一場夢魘般的飢荒最終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編織雜交水稻夢。安江農校成為袁隆平騰飛的起點。

一生的付出,為的是戰勝記憶中那夢魘般的飢荒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場罕見的飢荒席捲神州大地。安江農校寧靜的校園也無法倖免。袁隆平為這沉痛的現實深深感到不安。在這種情況下,青年袁隆平響應黨的號召,和學生們一起來到黔陽縣的硤州公社秀建大隊支農。生產隊長老向企盼地對他說:「袁老師,聽說你正在搞科學試驗,如果能研究出畝產800斤、1000斤的新稻種,那多好啊!我們就可以不怕飢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結束了。」老隊長的話又一次喚醒袁隆平蘊藏在心底的童年之夢,從那一刻開始,他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生的追求。

「三年困難時期,我親眼見過有人餓死倒在路邊、田坎上,很多人因飢餓得了浮腫病。當時我們農校的老師被下放到艱苦的地方鍛煉,在集體食堂里,我們吃的菜就是一大鍋紅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來煮,跟豬食差不多。飯是雙蒸飯,用水蒸了兩次,飯粒兒看起來大,吃下去一會兒就餓,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頓飽飯就好了。

「人類能否戰勝飢餓?我認為主要靠科技進步,再有一個和平環境,通過不斷研究,取得農業科技的不斷提高,就能解決飢餓問題。我是學農的,每年做點優產育種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曾經做過一個好夢,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種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帚那麼長,粒子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幾個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回憶起當年的那場災難,袁隆平那種濟世情懷,那種對生命的真摯的呵護與關愛,讓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偉大科學家內心的崇高與博大。

夢當然只是夢。為了通過科研的力量在實踐中一步步接近這個夢,袁隆平以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一頭扎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中。不為別的,就為了讓現實中落後、貧困的農村能變得富饒而美麗。為此,他所經歷的困苦與磨難超出了常人的想像。但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努力著,「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痴,認準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雜交水稻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育雜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強的音符

對於一個幾千年來受貧窮與飢餓折磨的民族,有著高產量的雜交水稻良種來幫助解決吃飯問題,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貢獻啊。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農校的一名普通教師,終於登上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殿堂。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輝煌、榮耀、名利,卻絲毫也沒有使 袁隆平 發生任何改變,他還是始終如一的戀著雜交水稻事業。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僕僕的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爭的察看著育種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試驗,只有他的雜交水稻。

「通過科技進步,現在我國常規水稻的畝產平均為700斤左右,我們培育的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800斤左右。我們正在研究一種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將達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內培育成功,那時又將推動全國的水稻產量上一個大的台階。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報一次數據,這樣我就可以隨時對情況進行分析。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1998年,國家國資局對「袁隆平」品牌進行了無形資產評估,認定其價格達1000億元人民幣。對此,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各方面給予積極評價,並譽為昭示著中國知識經濟的風暴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時代的真正到來。

「農平高科」上市後,社會上有人稱「袁隆平一夜之間變成了億萬富翁」,他卻很平靜,對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試驗田地里。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還有兩大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積應用於生產,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讓雜交稻進一步由中國走向世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雖已屆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牽夢縈著雜交水稻;雖已沒有了園藝場的美麗與繽紛,但那種淳美與質朴,卻更能透出一種科學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質與境界。

⑹ 北京江河幕牆股份有限公司的劉載望

江河創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篇文章對他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人或許可見一斑。
從平凡走向卓越
36歲之前,劉載望做了兩件讓世人刮目相看的事:一是創立了一個行業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二是打造了一支可以匹敵任何競爭對手的優秀團隊。
他年輕有為,21歲投身商海,25歲正式起步,27歲正式創業,35歲打造世界幕牆領域航母。十年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
他懂得把握先機,2001年,當北京奧運申辦成功的消息傳來,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江河快速發展的最佳契機——公司業務正式打入北京市場,北京金融街(8.57,-0.35,-3.92%,吧)富凱大廈成為江河在北京高端幕牆市場的開篇之作。
白手起家,忍常人不能忍,容常人不能容。
在最初的兩年中,劉載望幾乎是在北方的幾個主要城市「流浪」。公司創辦的第一年回家過春節,劉載望面若菜色,身體削瘦,但他沒有透露自己在外地創業的艱難生活。直到母親心疼地一再追問,他才道出了實情。原來,由於資金問題他在北京睡了40多天的地板,連續吃了二十多天的方便麵。
當父母、親人知道他在外面辦公司時,都堅決反對他冒這樣大的風險,並勸他不要走獨木橋。但是風華正茂的劉載望相信事在人為,有追求就會有希望,婉絕了他們的建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北京江河幕牆股份有限公司的雛形企業終於在1997年步入正軌。雖然企業收益還不是很好,但他還是把第一年賺的幾乎所有的盈利都接濟了家鄉的親戚朋友,自己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此後幾年,公司在劉載望大無畏精神和不患得患失的心態打理下取得了顯著發展,逐漸站穩了市場。
1999年,江河公司正式注冊成立。自2004年起,江河連續締造行業傳奇,多次創造並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不斷中標全球體量最大、施工最難、技術最新、合同額最高的行業標志性工程。在高端幕牆市場,全球單體合同額4億元以上的幕牆項目,江河就承建了20項之多。300米以上高樓,有30餘項,全是區域標志性工程。
10年來,江河幕牆堅持專業化發展,依託「技術領先、服務領先、品質領先、成本領先」之競爭優勢,深耕本土市場,同時堅持國際化經營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注冊資本金11.2億元人民幣,在全球建立了50多家分支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有一流的研發設計中心與生產基地。
2005年以來,江河幕牆綜合實力一直位居中國建築幕牆行業綜合實力前兩強,已成為中國幕牆市場成長最快、高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建築幕牆企業,全球建築幕牆領域技術實力最強、最具競爭優勢的專業幕牆公司之一。截止目前,江河幕牆已成為全球高端幕牆行業第一品牌。新的江河創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積極以「系統創造、集成建設」為經營理念,引領全球建築系統發展。
「飲水思源,愛民族,榮江河,利人、利己、利社會」是劉載望的價值觀。為此他提出了為人稱道的「五報」觀點:推動社會進步以報國家;助家鄉、母校與社會,雙向橋梁以報母校與故里;起家建業報父母;誠信開拓,圖強以報學友;利用自己所學實現自身價值以報自己。而劉載望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價值觀。
1998年,為了母校的發展,他先後在東北大學設立了「江河獎教金」及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劉大階獎學金」。每年派出最優秀的員工為優秀的青年教師頒發獎金,2006年,劉載望陪同身患癌症晚期的父親再次來到東北大學,為莘莘學子頒發「劉大階獎學金」,這是劉載望知恩圖報、情系教育的最好見證,也是其父親劉大階先生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永遠身影。而這些光輝折射著劉載望及其父親質朴高貴的情懷,將永遠感動、激勵並鞭策著後來者……
在自己的家鄉岳陽,劉載望先後以個人名義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對岳陽縣教育、基礎設施改善盡心竭力——而這些捐資活動,卻鮮為外界所知。
捐資助學的同時,劉載望組織江河連續5年實行大規模校園招聘,解決了數千名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就業問題。2006年,國家人事部特批江河為「全國首批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示範基地」,成為國內幕牆行業唯一一家入選單位。
自2001年北京成功申辦第29屆奧運會以來,江河公司就積極參與奧運工程建設,先後承建了北京奧運射擊館、北京奧運排球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國家會議中心、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天津奧體中心體育場等奧運主場館項目的幕牆工程。同時,還相繼承建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中央電視台新址、天津時代奧城、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北京南站等一批體量大、影響大的知名奧運配套項目。作為奧運項目的建設者,劉載望帶領江河公司積極響應北京奧組委提出的「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理念,在注重幕牆產品視覺美感的同時,更強調其在節能環保、人居舒適、防噪音、抗震等方面的領先性應用,大膽使用新技術、新工藝,並在具體施工中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奧運場館管委會的一致認可。
2007年,江河公司被評為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自公司創立以來,累計為國家納稅超過10億元。
2008年5月,四川省發生里氏8.0級地震,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劉載望在第一時間設立江河愛心捐助委員會積極組織公司員工捐款捐物達80多萬元,為災區同胞獻愛心,同時對災後重建等工作予以持續關注,將在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四川省汶川縣、什邡市捐資約200萬元修建兩所「抗震」希望小學,並負責教學設備、學生學費等相關費用。
10多年來,劉載望投身的社會公益事業,已涉及教育、醫療、救災、扶貧、新農村建設等。他以自身的實際行動,體現著「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崇高目標。而他本人也收獲了北京市第二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順義區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今日的江河創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1.2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北京,是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的大型跨國企業,股票代碼:601886。目前旗下有江河幕牆、承達集團、港源裝飾三個行業領軍品牌。江河創建以「系統創造,集成建設」為經營理念,堅持「標准化,系統化,全球化」發展戰略,致力於構建以創意設計為驅動,以標准化的製造為依託,以現場傻瓜式安裝為模式的新型綠色建築體系。
-------------------------
劉載望,漢族,36歲,湖南嶽陽人。自幼勤奮好學,1988年進入岳陽三中就讀,1990年,年僅18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張學良將軍一手創建的東北大學采礦系。1993年,他毅然在學業中途走出象牙塔,提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1999年2月,他注冊成立了北京江河幕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企業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為北京江河幕牆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高端幕牆第一品牌。2013年5月28日,江河幕牆正式更名為江河創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起點進軍室內裝飾行業,開啟產業相關多元化之路。
劉載望現任江河創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兼任北京市順義區政協常委、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執委、北京市順義區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東北大學董事會常務董事等。榮獲北京市第二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順義區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⑺ 上交所擬打造新藍籌市場,A股會誕生類BAT企業嗎

確實,在2016年上半年,映客風華正茂,眼中無人。

但從2016年9月開始,整個直播行業在嚴苛的政策整頓下,一落千丈,不但融資消息少的可憐,甚至屢屢傳出下架和整頓消息。

不完全統計,去年9月昆侖萬維甩賣映客3%股份套現2.1億元後,面向大眾消費的直播平台只有11月的一下科技4億美元融資,這還是看著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集團軍優勢。

況且,一下科技也是背靠新浪微博這棵大樹,秒拍的重量級要遠遠高於一直播。

但事實上,一直播在多個維度的聲勢上現在已經壓過映客。在某些統計層面,甚至虎牙、斗魚、YY直播都要強過映客。

無人接盤的映客面臨估值壓力,也好久沒有了融資消息,聯姻宣亞國際或許是個不得已的策略:退可以拿到幾十億元現金,進可以借殼A股,拿下國內上市直播第一股的名號。

即便這些資本上的如意算盤不順利,映客與宣亞國際的合作還能在業務范疇加速商業化,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眾所周知,帶寬成本居高不下是直播平台的難言之隱,單靠抽成主播無法覆蓋成本,廣告營收能力也非常不足。

宣亞國際的公關公司身份和整合營銷傳播能力以及大量的客戶資源無疑是好的互補。

一則給宣亞國際貼金,增加了直播營銷渠道,更能吸引廣告主;二則廣告主直接導入映客,彌補了映客商業化的短板。

希望,這盤棋下的如意。

⑻ 山東羅欣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魯南制葯哪個更好 更有發展潛力啊

二者都是優秀企業:
魯南是國營底子,技術起家,管理更像國營企業,人才儲備充分;
羅欣靠銷售起家,銷售人員達一千多人,市場觀念更近自由經濟;
羅欣是在香港上市的,魯南則選擇退市,因為魯南真的不缺錢。
魯南的體量比羅欣要大得多,對地方的貢獻也大。
我個人覺得,還是選擇羅欣為好,鍛煉機會多,估計收入也會比魯南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