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ACCA,AIA,CGA,CFA,CPA,CMA都是什麼意思他們有什麼關系
ACCA--偏重會計,特別是工商業會計----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企業會計高層,小編再送一個ACCA考試自學資料包,可以分享給小夥伴,自提,戳:ACCA資料【新手指南】+內部講義+解析音頻
CFA----偏重股票債券分析------美國注冊金融分析-----投資銀行,證券公司
CIMA---偏重管理會計-----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企業會計高層免考關系:
如果ACCA考出來(14paper)
CFA----無免考 因為英美會計制度差異較大.
CIMA----免11門,即考完ACCA只要再考4門即為CIMA難度比較:
ACCA: 14門,一階段大多有免考,二階段對於中國人來說2.3比較好過,2.4 2.5較難,到了3階段難度明顯加大,尤其是3.1和3.2, 題目很妖.....如果過了前面的考試,最後三門(要求一起考)就會相對來說不會很難,(注意,,,,,難度還是不小的...)..但是大家想一想有多少人能熬到考最後三門......
有些人說國內考試比ACCA難, 這絕對是一個誤解.國內注會考試出庭越來越偏,什麼偏出什麼,偶個人認為已經逐漸偏離了考試目的,只為了控制通過率就出一些很偏的題目.
ACCA難是難在考學生分析能力,和實踐的結合.比如ACCA考試中,通常是給出一段話,讓對該企業的會計報表進行分析,而且給企業建議.國內CPA考試中成本管理和會計中也設計該內容,但是要求差距很大.ACCA是要求寫出一篇essay,對企業的各項能力做綜合分析,同時結合企業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國內CPA在這部分的要求....偶認為較膚淺.偶說這些話不是看不起國內CPA,但是為了控制通過率,而一味的把題出偏,而不在該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多花心思,偶覺得這實在不可取.CFA: 3 level,共三個水平考試,第一階段比較容易,偶的一些朋友沒有參加任何培訓自學考下來的到了第二階段明顯變難,揉了6本書在一個考試里,第三階段就更不用提了,到現在為止,偶只知道偶只有一個朋友把CFA考下來了.
CIMA:15門, 單門來說通過率比ACCA高.很注重分析能力,對中國人來說難度比較大.
ACCA和CIMA在中國都被視為會計業的金領證書
但是個人感覺ACCA比CIMA更強,倒不是因為考試更難,而是因為ACCA宣傳攻勢很浩大,而CIMA基本上沒什麼宣傳,所以在國內ACCA比CIMA更受重視.
個人認為到底學ACCA, ICAEW還是考CPA(中國注冊會計師)是要看個人發展意向而決定的.
如果你想將來在英國一直呆下去,學ICAEW比ACCA有用, ICAEW英格蘭及威爾勢注冊會計師,是英國最正牌的會計師.
但是如果你想回國,ACCA絕對比ICAEW管用的多.雖然ICAEW比ACCA在英國人牛,但是你是要回國的,要國內人認才可以,英國人認不認根本不相關.偶一個朋友花了近三年時間讀完ICAEW,回國以後,說自己是ACA(即ICAEW的簡稱),招聘者問他是不是說錯了,是不是應該是ACCA.........這個招聘單位還是國內的四大之一,,,,,,,,,,如果是決定不了自己在中國還是英國**考ACCA,因為雖然在英國ICAEW比ACCA牛,但是根據偶和偶朋友的經歷,也沒牛多少,ACCA相當於高級會計師證書,和ICAEW水平其實一樣,只不過一個有簽字權一個沒有,但是請注意,如果ACCA3.1考過以後就有簽字權利,即=ICAEW 所以其實根本沒多大差別.如果回國,偶就不用多說了,國內人認為ACCA比CPA牛的多....
至於CPA,偶認為如果已經有ACCA,沒有必要考CPA,因為大多數人不會一直在會計師事物所工作,所以有沒有簽字權沒所謂.
而且在國內,用人單位看ACCA比看CPA重視的多,所以偶認為有了ACCA,沒有必要再考CPA.
CFA---投資公司或投資銀行,多從事股票證券分析說句實話,偶個人認為**還是不考CFA,原因如下1.CFA這段時間之所以火,是因為它在這段時間宣傳力度比較大,這段時間之後會怎麼樣,誰也說不準.相比之下ACCA,CIMA,精算師的名聲已經是穩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所以個人覺得其他三種證書比較保險2.考CFA最少也要兩年半,因為level 2,3 是一年考一次,而其他三個證書是一年兩次,機會比較多,雖然paper也比較多,但是相對來說ACCA CIMA一次過三門是可能的.
3, 更重要的是ACCA和CIMA承認中國的本科學歷,門數雖然多,但是免考也不少,所以對於本科是學會計的同學,是比較有希望在小於兩年的時間內拿下的.對於CFA.偶還沒聽說誰拿到過免考ACCA可以同CIMA比較, 但不能與CFA以及精算師比較.
如果你有accounting的background, or interested in accounting, **選擇ACCA和CIMA;如果有finance or investment background, CFA應該比較適合;如果有insurance or mathematics background, 應該選擇精算師.
這幾個證書其實也都存在負面的實際情況.
比如CFA, 具我所知我那個考下CFA的朋友(現在在上海)感覺中國證券公司已經不是很看重這個,因為CFA學的是美國一套理論,但是中國證券股票市場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律,和美國這套理論在中國不能說完全行不通,只能說應用范圍很狹窄.他是從北京跳到上海的,現在北京對CFA已經開始不像今年開頭那段抄了,CFA在逐漸降溫,他本人就是感覺在北京CFA待遇不如上海,所以跳去上海.我說的這個不是一兩個人的特別情況,他在北京幾大證券公司都做過, 他感覺北京普遍對CFA不是很認,上海比北京稍好一些,但也沒有好到哪去. 而且現在中國精算師已經誕生了,以後認不認CFA這套都尚未可知.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學證書一定看其長遠的發展,不要說這一段國內興什麼,我就去考什麼.(注:中國精算師的考試大綱涵蓋CFA的主幹內容)ACCA和cima:
會計師事務所里根本不需要很多注冊會計師,有幾個就可以了,一年的時間能審計多少會計報表?而且就算簽字,連senior都沒權力簽字,誰現在說自己有能力在考下ACCA或者CIMA後就能升到manager or partner? 偶在國內四大的朋友說四大裡面鼓勵你考注冊會計師是因為你對會計的綜合知識會有所提高,不是真說你是注冊會計師就真讓你去簽字.更何況ACCA和CIMA在中國根本沒有簽字權.在這點上ACCA和CIMA的權力的確不如CPA. 即使你考下ACCA,每個月就加500塊錢(KPMG).和中國CPA及碩士是一樣的待遇. 至於有人說ACCA拿下來年薪50萬,我只有一個朋友是這樣,但是他已經工作了5年了,,,,,,所以人家之所以能有這么高收入,很大程度上不是看ACCA,而是工作經驗及能力.
這幾個證書不能說哪個含金量**,因為本來就是在不同領域里的證書. 偶認為難度可以相互比較,但是含金量是比較不出的.我認為現在考這些證書不能指望說,我考下來就能掙多少多少錢,這是不可能的. 考下來以後必須看個人的發展潛力. 這幾個證書只不過是在你和別人競爭的時候給你一個能勝過別人的籌碼比別人多一個機會,你究竟能不能把握住機會就有是另外一說了.小編再送一個ACCA考試自學資料包,可以分享給小夥伴,自提,戳:ACCA資料【新手指南】+內部講義+解析音頻
㈡ 注冊會計師證的考取需要經過哪幾個證書的考取才能報考這個過程需要學哪些內容
獨立執業的注冊會計師無疑是令人羨慕的白領職業之一,而在國外注冊會計師(CPA)是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代名詞。作為取得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的唯一考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它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在此筆者談談自己參加本年度考試的一點經驗,權作拋磚引玉,希望對同在這條路上奮斗的兄弟們有所幫助。
這樣考最合適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在限定期限內(目前為 5 年)全科(共 5 科)通過全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是必要的條件。通過參加今年的注會考試,兄弟我悟出了兩條道理,第一,注會考試很難;第二,想在一兩年內全科通過很難!當初,筆者在報考的時侯也充滿了當年通過全部 5 科的雄心壯志(現在看來是不知天高地厚,每年全國也只有不到 20 人可以當年全科通過),結果到復習時就知道自己錯得很厲害了。所以如果你不是錢多到沒處花,每次就不要報兩科以上!
復慣用書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你不想白交報考費,課本就一定要用當年的新版。輔導書最好選當年 5 、 6 月份出版的最新輔導材料(比如立信出版社出的模擬題集,它常到 6 月份才出版)。依小弟看來,如果還能弄到前一年的課本就再好不過了。因為每一年課本更新的部分都是考試的重點,對照起來看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參加一個比較有口碑的輔導班也是過關的不二法門。
會 計
會計是注會考試的第一殺手!
注冊會計師的《會計》課程,是學好並參加《審計》、《財務管理》的基礎。所以也是不得不過的一道坎。
會計這科的主要特點是書最厚,內容最多。對大家的考驗也最大,不僅考驗智慧也考驗意志。要充分作好吃苦和受打擊的准備,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想要不經歷「一番寒徹骨」,就要「梅花撲鼻香」是絕對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投資、合並報表等是永恆的重點,當然每年新頒布的會計准則也很重要。雖然不太願意承認,不過有些重點確實是沒辦法的事,屬於下了工夫也白費。比如現金流量表,連輔導班的老師也說得不是很清楚,何況你我?因此不但要用功,還要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另一個不太妙的消息是,會計考試將減少客觀題的分數,增加帳務實務處理的分數。所以在用功之餘,賬務還要多練習。
財務成本管理
首先要說的是財務成本管理考試的通過率很低,但說它很難考卻也未必。就筆者的感覺來看,應該說「風險與機遇並存」。財務成本管理考試考核全面,題量較大,而且注重實際。
對你我這樣的在校學生來說,一提到「實際」通常都意味著大麻煩。不過財務成本管理考試一般涉及現行法規,制度較少,所謂「實際」,主要是考查財務數量分析的操作能力(其實多是紙上談兵的東東),因而試題中的計算量比較大。所以不用多說大家也明白了吧?只要多做習題就OK了。說白了算術難得倒你我嗎?當然計算會相對復雜一些,不過只要平時注意理解概念也就行了。
審 計
據考綱說:《審計》科目的考試以「全面考核,突出重點,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考查考生的實務操作能力」為命題原則。但從考試情況來看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就個人的親身經歷來看,通過審計的唯一好方法就是「背」,或曰「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其實只要你背下來了還能理解不了?)。審計重點在前面幾章關於基本審計概念、理論的內容以及最後幾章關於完成審計工作和審計報告的內容,至於中間幾章關於各個循環的具體審計程序,只要知道每個循環的一些重點內容、理解其精神就夠了。考前要特別注意審計報告的部分,多做題,應該很順利地PASS(前提是你的會計必須比較OK)。
經濟法
實話實說,經濟法是比較注重法律知識理解和實際應用的一門。但令人郁悶的是,經濟法考試的特點之一是試題涵蓋了考試大綱以及輔導教材所有章的內容(記住是「所有章」!)。換句話說,整本書你得全背。
經濟法的應用性比較強,注重考核考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所以對你我這樣毫無實踐機會的在校生來說除了背書之外,還得多背題(至少是多看題)。當然,可以把類似的東西聯系起來記憶,如股票、債券、基金、上市條件等等。
近幾年,考題愈發靈活,不再是給出情況然後問「是否正確?為什麼?」而是給出情況然後「請分析……」。其實可以多看一看經濟類的報紙,上面常有一些真實案例。可以給我們這些沒「吃過豬肉」的人,「看豬跑」的機會。
稅 法
其實稅法比較有趣,它的特點和經濟法差不多。不過稅法的考試是真正的「全面考核有所側重」。其側重點就在於企業普遍涉及的一些大稅種。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等。其他象個人所得稅(好好學,對自己也有用)、土地增值稅, 5 個稅收實體法和稅收征管法等也常考,但不如前者重要。
這兩年各種變化比較大,變化的自然是重點。對付稅法也只有一個辦法,多做題、多背題。各種情況都見識了,心裡也就有底了。
復習時的注意事項
在復習迎考時有兩點要注意,第一,每本參考書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錯,所以做習題的時候一定要以教材為准,千萬不要迷信參考書的答案。第二,考前的串講一定要參加!通常都有對考題極為准確的預言。
最後,考試時一定要帶計算器,否則考場上會死得很慘。另外,既然報了名就應該去參加考試。哪怕沒有復習好,也可以感受一下考試氛圍,為下一次考試作準備。
當然,千萬不要嚇到啊,注會考試的出考率一般都是不足 50 %。我考的時候有一科(好象是「財務成本管理」),開考一小時後就只有兩個人了。如果實在不想去,那麼我就代表注協感謝你為中國的CPA事業又作了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