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權收購對股價的影響
股權收購對股價的影響?
收購不一定會讓股票價格上漲。如果上市公司收購重組成功,使上市公司基本面有所提升,會使利好消息,有很大可能導致股票價格大幅上漲。如果上市公司收購重組失敗,低於市場投資者的預期,很有可能導致股票價格有所下降。而且,如果收購的公司是一個發展空間較小、基本面較差、負債較高等問題的公司,那麼對發出收購要約的公司而言,屬於是一種利空消息。上市公司業績很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收購,導致上市公司的業績被拖垮,從而大概率會影響股票價格下跌。但是,如果收購的公司前景很好,而且對發出收購要約的公司有很大幫助,就屬於是一種利好的消息,從而大概率會影響公司股票價格上漲。從市場歷史上來看,大多數上市公司收購重組成功後的股票會出現復盤後會上漲的情況。
股權收購的意義?
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收購是企業資本經營的一種形式,既有經濟意義,又有法律意義。
收購的經濟意義是指一家企業的經營控制權易手,原來的投資者喪失了對該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實質是取得控制權。行業蕭條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可以在對方公司的二級市場進行低價股票收購。
從法律意義上講,中國《證券法》的規定,收購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時發出要約收購該公司股票的行為,其實質是購買被收購企業的股權。
Ⅱ 央企整體上市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央企整體上市本來是央企改革路徑中清晰而堅實的一步,卻由於牽扯到復雜的利益糾葛,在屢清澄清之後成了懸案。但市場行為總有其內在邏輯,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日前發表長文,表示目前一批國有企業整體上市的條件基本具備,條件已經成熟,有條件的大型央企應積極以A+H的途徑來實現整體上市。這不僅重新釐清了央企的改革軌跡,也為資本市場增添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無怪乎投資者普遍將此視作特大利好。 市場並非無的放矢,如果季曉南影響如此廣泛的文章不只代表本人觀點,那就證明以往的澄清只是細節澄清,而不是大局異動,央企只是試圖避免借央企重組為名的市場操縱行為。但見諸現實,央企在中國經濟及資本市場的主角地位不僅未被削弱,反而日漸加強。 早在此輪股改大局初定之際,央企就開始藉助資本市場進行了改革,由於股改使市場承受力增強,使兩者之間形成雙贏互動:對國資來說,資本市場是國資增值與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工具,資本市場的活躍意味著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對投資者而言,央企則是此輪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主要載體,投資者能夠藉由央企整體上市或者從境外市場回遊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股改之後的中國股市對於央企的期盼竟然出乎意料地一致,為央企整體上市奠定了理論與資金基礎。 央企整體上市是對以往分拆上市的糾偏之舉,分拆上市雖然滿足了上市的審批條件。卻使上市公司異化為母公司的資金附庸,割裂了市場,形成短期投機股市文化。央企整體上市無論是否能夠達成市場化的公眾公司的最終目標,起碼是向這個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央企整體上市的威力盡現於當今國內資本市場。央企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作用逐步加大,市場所謂的二八現象或者一九現象,指的就是央企藍籌大象狂舞的獨特景觀。有各種數據可以證明央企風景獨好:2007年年中,滬深1518家公司實現凈利潤3700億元,其中前150家公司實現凈利潤3000億元,占總數的80%;據WIND資訊統計,國資委直屬的198家上市公司今年以來平均累計漲幅高達204.73%,遠遠超過指數同期漲幅;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估算發現,中央企業未來3年有待進入股票市場的凈資產超過3萬億,它們的整體上市將使A股規模大幅度擴張。以2倍市凈率計算,中央企業資產將使A股總市值超過16萬億,相當於再造一個A股市場。近日中國鋁業購買雲南銅業集團49%的股權,說明央企的行業整合已經溢出小行業如鋁業的范圍,而向大行業如有色金屬行業邁進。不僅如此,央企所佔據的資源優勢使央企並購重給具有點石成金之效同,滬東重機在變身中國船舶舶後股價躍上300元,資產注入使外延增值效應開拓至極限。央企同時還在香港市場上演奇跡,今年以來國企指數屢屢站上恆指肩頭,成為探測香港股市涼熱和測試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央企投資熱情的溫度計。 製造藍籌泡沫顯然是一場戰略部署,讓這些藍籌公司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長大為誰也吞不下的巨無霸,相當於讓他們穿上護身盔甲,然後在世界資源市場上與對手平等交易。而在央企整體上市之後有可能代全體國民持股的國資委下屬資產管理公司,顯然也將成為中國經濟中新晉實力部門,從一無所有到富得流油。希望他們在全體國民股東的制約下謹慎而行,行好管家之職,不要誤當主人。 始於2006年、盛於2007年、極盛於2008年的央企注資重組、整體上市,將成為中國經濟史上的壯觀一幕。這一時間節點的推測並非無據,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曾透露,國資委將中央企業在2010年前整合為80家至100家的目標,將提前在2008年底完成。我們可以毫無懸念地在H股回歸後等待紅籌回歸大幕開啟,也可以看到資本市場的並購硝煙從境內蔓延到境外,看到世界貿易戰在資本市場延續。 被打造成中國經濟中流砥柱的央企,必然會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中流砥柱,有關部門寄希望市值全球領先的中字型大小國家隊,能夠在世界上踢一場高水平的賽事,引領中國經濟涉過貨幣自由兌換前的險灘。 一個國家在特個時期都有標志性的企業誕生,他們歷經數個甚至數十個經濟周期屹立不倒,向社會垂範何為價值投資與市場經濟的中堅力量。美國克萊斯勒、通用電氣、IBM、高盛、美林,日本製造業巨頭東芝、豐田等企業,無不如此,並因此形成代代相傳的商業文化。 現在,我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中石油、寶鋼、神華、中國船舶等企業上,希望她們歷經風雨而能傲然不倒,同時以並購、重組中的公平公正與透明,以及嫻熟的生產經營技巧,向中國的投資者證明,確實存在精明與公道並存的交易,也確實存在具有長遠持有價值的體現價值投資的股票。
Ⅲ 國資入股是利好還是利空
1. 股票市場的波動性較大,任何資本市場的變動都會影響股價的波動。
2. 國資入股對股價的影響備受投資者關注。國資入股是指政府參與企業的股份投資,以增強國有經濟的實力。
3. 被參股的公司稱為國有參股公司,政府作為參股者,受到公司法的規范,不同於國有企業。
4. 國有參股公司與一般競爭性企業無異,以經濟目標為主導,沒有強制性的社會公共目標。
5. 國資入股短期內可能會對股價產生利好影響,但股價的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資金流動、政策變化、公司業績等。
6. 散戶投資者由於信息不對等和操作難度,很難從股價波動中獲利。
7. 股票價格受供需關系、資金量、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影響,如供不應求時上漲,供大於求時下跌;資金量增加時上漲,減少時下跌;政策利好時上漲,不利好時下跌;有利好消息時股價上漲。
Ⅳ 國資委入住股票什麼意思
國資委入駐股票意味著國有資本的參與和監管。
詳細解釋如下:
1. 國資委入駐股票的背景和意義:國資委即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負責監管國有資產的政府機構。當國資委入駐某家公司的股票時,意味著這家公司將受到國有資本的參與和監管,通常是為了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促進企業發展。
2. 國有資本參與股票的影響:國有資本的入駐,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不僅帶來了資金的支持,還可能帶來政策、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這有助於增強公司的競爭力,促進公司的擴張和發展。同時,國資委的監管也意味著公司需要更加規范地運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3. 監管與責任:國資委的入駐不僅是為了投資,更重要的是承擔起監管責任。通過監督企業的運營情況,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增值。這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是有利的,能夠推動企業更加穩健地運營,減少風險。
總的來說,國資委入駐股票是國有資本參與和監管企業的一種表現,旨在推動國有企業的發展、改革和保值增值。這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需要企業更加規范地運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長期發展。國資委的入駐和監管也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穩定性。
Ⅳ 國資委控股的股票,對股票本身和散戶來說有什麼意義沒有謝謝!
國資委控股的股票,對股票本身和散戶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根據決策層的決議做戰略性建倉或減倉。但按照相關規定一次增減倉都會有比例額度限制。法人和原始股份都有限售規定,在出售期限和額度比例都有限制。 國資委控股的股票,至少沒有像在股市裡的大戶、小戶一樣炒作。有穩定的一段時期。但不見得就是好的行業股票。
國家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如下:
直接針對股市的政策影響,國家對待股市的態度是決定股市發展前景的根本。建立股市當初是為國企改革服務,實現國企脫貧的目標。為國企提供融資場所成為股市的使命,一直貫穿中國股市十幾年。隨著國企脫貧目標的實現,國家對待股市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十六大定位了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國有經濟在競爭性行業中逐漸退出,健全的資本市場成為政府有效管理國有資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場所。因此,股權分置改革得到了國資委的支持。
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與股票價格的影響非常大。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擴大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對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交易有著積極影響。一方面企業融資成本相對降低,同時也為市場提供了相對充裕的資金,為市場行情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彈葯。但是貨幣供應太多又會引起通貨膨脹,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使實際投資收益率下降;緊縮的貨幣政策則會減少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不利於經濟發展,不利於證券市場的活躍。與寬松貨幣政策相反,緊縮政策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並減少了市場中的活躍資金總量,對行情發展不利。另外,貨幣政策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也非常大,這種影響對股市的漲跌又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