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川漢鐵路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當天買股票的計算公式 2025-01-17 02:35:05
茅台股票行上市價格 2025-01-17 02:31:30

川漢鐵路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5-14 06:22:43

⑴ 橡膠股災是怎樣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使得清廷無暇顧及武昌地區的變化,並且還從武昌分兵使得武昌空虛,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創造了時機,徹底把這個老大帝國拉下了馬。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保路運動的爆發也並非憑空而起,其實和一場“金融股災”密切相關。那麼到底是一場什麼樣的金融災難,成了壓垮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上圖_嚴義彬

這個引起的連鎖反應導致清廷徹底無法補全虧空,川路公司的350萬兩銀子的賬目成了無底洞。

這筆錢可是強行攤派而來的,“一點一滴之膏血,類由傾家破產,敲骨吸髓而來”。

結果清廷只得宣布農民手中的股權作廢,要將鐵路的所有權直接國有化,這瞬間引發了保路運動。

僅僅不到一年,大清國的山河就徹底崩潰,可以說橡膠股災成了清廷滅亡的最後一擊。

⑵ 川漢鐵路股票現存量有多少

SDCSADSADCS

⑶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之前籌集的股金哪裡去了 歷史課本疑點重重。 大談保路運動意義者謝絕評論

四川保路運動籌集資金大部分以運營費用、投資虧空、辦公花銷、火耗為由被經營人員套現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清中央政府也被套了

⑷ 解放初期從省行收得幾張光緒二年發行的股票,請專家指導價值.

到你當地的文物市場,讓老闆代你向收藏家打招呼。自然會有人聯系你的。價值應該蠻高的。

⑸ 京漢鐵路的股票

「粵漢鐵路」股票收藏近百年
曾有媒體報道一名叫孫沂的村民現年50多歲,從祖父那代開始,家中便收藏了一張1913年簽發的股權證明,發行股票的公司是「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公司總理兼總工程師便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的主持者詹天佑。
受委託人、鄰居孫文卿證實,這份股權證明大約是1916年左右,由孫沂的曾祖父孫昭從南洋寄回來的,在孫家收藏了已經近百年。孫家家境一向算不上富裕,而且這近百年間,中國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孫家甚至將孫昭的大量信函都燒掉了,但是唯獨沒捨得毀掉這份股權證明。不過由於世代務農,孫家也沒人想到能從這些股票中獲得收益。直到這些年孫沂的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對股票多多少少有了些認識,才意識到家中原來還有這樣一件「寶貝」。
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
從這張股權證明上可以看出,當時粵漢鐵路公司發行的股票每股為5塊銀元,總共發行了8817562股。孫昭花了60元,購了12股。股權證明後面有詹天佑的印章,上面還印出粵漢鐵路從廣州(羊城)至今日韶關段的線路圖。
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館長簫茂盛表示,由於發行這些股票的「商辦廣東粵漢鐵路有限總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想兌現這些股票的希望只能是落空了。不過,作為上世紀初發行的金融憑證,還是具有收藏價值的。
記錄「保路運動」重要細節
專家介紹,這份股權證明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一頁———「保路運動」的許多珍貴細節,歷史價值不小。
1911年春,清王朝成立「責任內閣」,於5月9日頒發「上諭」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各省的鐵路干線一律「收歸國有」,准備以「國有」為名出賣全國鐵路主權。5月20日,皇族內閣的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同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600萬英鎊的《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境內川漢鐵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廣東3省人民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贖回的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的修築權,又重新出賣,這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舉展開了保路斗爭。6月10日,廣東粵漢鐵路股東召開萬人大會,提出「萬眾一心,保持商辦之局」,並致電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謂「鐵路國有,失信天下。粵路於十日議決,一致反對」。
孫沂手持的這份股權證明上附的《本公司章程摘要》中便寫明,「本公司系華商集股自辦,不收外國人股份,並不得將股票轉售及抵押與外國人。如有私行轉售及抵押致牽引外國人干預者,本公司有權將原股東股票注銷作廢。」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從小小的股權證明中可見一斑。

⑹ 四川紳商挪公款炒股虧300萬為何還有國家出錢補償

1911年的巨大變局中,清政府猝然倒台,不得不說是清政府自己作的死。

但是如果我們細究歷史真相,卻能發現其中鐵路國有化延伸出的保路運動有很多疑點,甚至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保路運動反抗最激烈的四川,四川紳商要國家來埋單自己的挪用和虧空,國家不買單他們就煽動民意進行反抗。

就道德上來看,這些紳商的小九九很難說並無可指責的地方。


這個數據就很誇張了,2年後即1911年,川漢鐵路也就修了40英里,差不多160千米。當時的人嘲諷說按照這個龜速,得用100年才能修成川漢鐵路,而且“後路未修,前路已壞,前款不敷逐年路工之用,後款不敷股東付息之用,款盡路絕,民窮財困。”粵漢鐵路公司也並非盡善盡美,1905年王先謙攛掇起了這個公司,然後就把自己的親朋故舊瘋狂往重要崗位塞。兩湖的鐵路公司也是一個倒霉樣。

當然民營鐵路公司也有外部的原因,地方鐵路公司不能通過外交籌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歧視性政策”,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地方辦企業不讓外資投資一樣。不過基於晚清外交的特殊體制,也不太可能將借款下放到地方,再加上全國的鐵路本就需要統籌規劃,我們很容易理解鐵路國有是實打實的合理政策,我們現在交通事業高速發展,也是因為主要的交通事業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況且當時的鐵路國有政策也並非僵硬,而是主張“干線國有,支線商辦”,還是給民族資產階級留了很多餘地的。

⑺ 1910年的股災是怎麼影響大清國的

20世紀初,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橡膠生產成為朝陽行業,很多沒見過橡膠樹長成什麼樣的人都忙不迭地投資橡膠行業,開辦公司,發行股票。在1909年底,這股熱潮波及到了中國,上海首當其沖。當時上海人稱橡膠為橡皮,所以也將橡膠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橡皮股票」。最早發行橡皮股票的是英商渣華橡膠公司,每股為9兩,但開市不久就漲到了30兩。如此高的收益,使人們瘋狂地投入到其中,推動了股票價格的瘋長。

正是利用這種盲目和跟風,一些外商趁機做局,大肆圈錢。英商麥邊就開設了一家蘭格志橡皮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實際是一家空殼公司,為了向上海市民招股,他採取了一系列輿論宣傳攻勢。還有企業將新加坡一家橡膠種植園的外景攝製成電影,招待上海市民觀看,並宣稱該公司股票每年分紅可達45%。

據上海商務總會估計,當年八成橡膠股被華人買入,華商在1909—1910年初投入橡膠股票的金額約為4000萬兩,上海錢庄的可流通資金,幾乎全部被橡膠股票套牢。

但這股熱潮最終破滅,1910年7月22日,正元、兆康、謙餘三家錢庄同時關門停業,隨後再牽連9家錢庄倒閉,官方監管不力又掀出一批貪 官。金融危機更波及到四川鐵路建設的資金。接下來清政府「國有化」民辦的鐵路,引起四川保路運動,民眾投資打水漂後上 訪,要求中央政府徹查,但被四川總督開槍鎮壓......,這些最終幫了革 命黨 人的大忙,骨牌效應下清朝就此被推倒。

⑻ 一百年前的一次中國股災,引發經濟危機,大清帝國倒下。結果呢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要謹慎。在發達國家,公民通過中介機構進入股票市場是普遍現象。在中國,股票不適合普通人接觸,風險高。股票雖然不是一個普通的東西,但並不代表中國股票的後期出現,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中國,清朝出現了股票,是的,一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居然可以交易股票。

當時,有一個特別的「股東」,石殿章,常年駐扎在上海,是川漢鐵路公司的全部收支。我們都知道,四川是一個富裕的地方。當時,它想要與鐵路相連,但清政府已逐漸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由於國家的長期孤立和割讓補償,國庫空虛,沒有錢建設鐵路。因此,當地政府「眾籌」成立了一家愛國鐵路公司。四川和漢族的商人、農民和地主都做出了貢獻。政府徵收各種稅收和捐款,所以大多數人被迫花光他們所有的錢加入該公司。然而,這家公司尚未成立多年,幾英寸的鐵路,300萬多的錢都是管理水平人用於股市「保值升值」,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錢是空的,都沒有。所以四川和漢人的七千萬人民非常憤怒,等待清政府給予他們公正。








如果一個國家是這樣的,一個人或一家公司怎麼能玩弄股市呢?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判斷投資是否可靠。我們不知道看不見的真相在哪裡。即使你把雞蛋放在許多籃子里,你甚至不能保證所有籃子後面的人不是同一個人!所以,再次說明:股市是有風險的,投資需要謹慎。

⑼ 川漢鐵路

詳情:
從宜昌城往西北方向20餘公里,就在宜(宜昌)秭(秭歸)公路的路邊,一個山洞敞開著,洞口積水成潭,長滿青草與野花,讓人無法進入隧道之中。路邊的人家用抽水機從水潭裡抽出水來,供洗車之用,潭水清涼無比。

洞門之上與公路齊平的是一道弧形的石頭洞壁,上書「上風埡山洞」。洞壁看起來還有幾分嶄新,上面的字也彷彿是在不久之前才刻上去的,然而它確實已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雨,是川漢鐵路為數不多的遺址中的一個。自從保路運動興起、川漢鐵路停修以來,上風埡山洞就一直靜靜地橫卧於此,從來沒能迎接過轟隆而來的火車。

95年前,1911年的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化,將川漢鐵路與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同時郵傳部大臣盛宣懷與美英德法四國銀行簽訂了100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

消息傳到四川,川民群情激憤,提出「商路亡,中國亡」的口號,並於6月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發起了「拒借洋款,破約保路」的保路運動,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本已搖搖欲墜的清政府被最後的稻草徹底壓垮。

在這場關於鐵路該由商辦還是官辦、是否借外債修建的激烈斗爭中,經濟上的排外主義與地方主義者在愛國、保主權的閃亮旗幟下,獲得了壓倒性的輿論上風。主張鐵路國有、舉借外債修路的盛宣懷被斥為賣國賊,一時國人皆曰可殺,他不得不亡命日本。

到此時為止,全長1980公里的川漢鐵路在兩年間才僅僅修了15華里。川漢鐵路從此被擱置起來,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籌建

1903年,四川總督錫良提出自辦川漢鐵路,他是提出自辦鐵路的第一人,並為自辦做了解釋,「所謂自辦者,即不招外股,不借外債之謂也」,「以辟利源而保主權」。錫良這一主張針對的是當時政府因借外債修鐵路而帶來主權旁落、利權流失的現象。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不僅接受了鐵路這一奇怪的新事物,而且把修建鐵路提高到國家自強的高度。與修路的熱情不成正比的是,因戰爭軍費開支和戰後的巨額賠款,政府的財政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盡管如此,清政府仍然決定只用國內資金。

由於國內資金短少,官款無著、商股乏力,清政府事實上不得不主要依靠外債修路,從1896年到1904年間,一共興建鐵路13000餘里。借款合同非常苛刻,張之洞說,「一切用人行政我國不能過問也,且采礦、設警及行使鈔幣等特權亦為其所奪,東清(鐵路)更於前數項之外有伐木征稅築港等種種特權。沿路所經,儼然成一各該國之領土」。

國人對於洋人本來就持不信任的態度,上述這些情況加深了人們對外資的反感和排斥。所以當錫良奏請商辦鐵路時,他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贊同,清政府從1904年開始推行收回鐵路利權、商辦鐵路政策。

1904-1907年間,各省先後共成立了18家鐵路公司,13個商辦,4個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堅持官辦的只有1個。川漢鐵路總公司於1904年在成都成立,起初為官辦,其章程暫定資本為5000萬兩,計劃5年竣工。籌資方式主要有抽租之股、加征捐厘、攤派認購等,名為商辦,實則由官府強制推行。抽租之股為其主要來源,公司章程規定,無論是佃農、自耕農還是小債主,凡歲入十石以上的,均須以百分抽三的比例交納租股。全川7000萬人,無論貧富貴賤,都不得不與川漢鐵路聯繫到了一起。川漢路共集資1670餘萬兩,是各商辦鐵路中較為大額的一筆路款,但這一數目大約僅為所需全部款項的十分之一。

這筆滲透著川民血汗的款項並沒有得到有效的使用,跟洋務派的官辦企業一樣,川漢鐵路公司內部經營管理混亂,任人唯親,貪污腐化,效率極低,直接用到修路上的資金並不多,直到1909年川漢鐵路才象徵性地在宜昌動了工,兩年間才修了15華里,鐵軌沒有鋪出多遠就戛然中斷。

修路

宜昌,曾是川漢鐵路的修建指揮中心。「鐵路壩」這個地名仍然保留至今。按照地圖去尋找時方知,除了公交線路以它作為站名外,這個地名失去了具體的含義,它所指代的那塊面積0.5平方公里的空地,如今已改稱為「夷陵廣場」。這是一個嶄新的廣場,樹木尚未長高。幾乎沒有人知道,它的過去曾與鐵路密切相關。

1909年11月27日,剛剛主持修建完著名的京張鐵路又擔任了川漢鐵路總工程司的詹天佑第一次來到宜昌。12月10日,川漢鐵路開工典禮在宜昌隆重舉行,由詹天佑從粵漢、京張等鐵路線調集的6000多築路工人,聚集於宜昌的雲集路,開始修建宜昌到重慶萬縣段。

次年6月,詹天佑再次到達宜昌,他在城郊選中了「一片寬敞地」(即後來稱為鐵路壩的場子),搭起簡易工棚和倉庫。他就在簡陋的工棚里辦公,指揮川漢鐵路施工。修鐵路所需要的枕木、炸葯、工具、水泥等就堆放於此。

這年的7月13日,由宜昌新碼頭至小溪塔這一路段的路基築成,開始鋪軌,長15華里,詹天佑打下了第一顆道釘。如今的小溪塔車站用的仍是當年的路基。

在鐵路公司內部管理人員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身為總工程司的詹天佑逐漸失去了招標定購材料設備的決定權,行政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混亂的局面。不久又發生了一件丑聞,川漢公司駐上海的經理施典章挪用300餘萬兩路款進行股票投機活動,虧損殆盡。

有人估計,按照這樣的集資速度與建路速度,需90-100年時間才能完成。用當時人的話來說,如此下去,後路未修,前路已壞。

川漢鐵路的諸多問題並非它所獨有,而是全國商辦鐵路的普遍現象,但以它最為嚴重。

到1911年,各省鐵路公司築路總長度為676.2公里(其中包括借入外資的贛路和豫路),僅占當時全國鐵路總長度的7.03%。進展之所以如此之緩,除了各省劃疆而治,各自為政,缺乏技術與管理人才,官紳把持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當數資金不足。沒有資金,再龐大的鐵路計劃也是一句空話,自辦鐵路的行動變得難以為繼。

收路

1906年清政府新設郵傳部,主管全國鐵路行政,由張之洞主持。郵傳部經過對全國商辦鐵路的十數次調查,認識到其中弊端叢生,開始轉向鐵路國有。張之洞通過調查得知鄂、湘集股較少,需款甚急,他認為湖廣若不借外債將無以成路。

1909年6月,張之洞代表清政府與美、英、德、法四國訂立「湖廣路借款合同」草約,借款550萬英鎊,利息五厘,以建造湖廣境內粵漢與川漢鐵路。事後,張之洞頗為得意,稱該約將借款、修路劃為兩事,於中國利權主權毫無損失,折扣之輕更為中國歷來借款所未有。

四個月後,張之洞突然去世,不久盛宣懷接任郵傳部大臣。清政府對於是否鐵路國有一事猶豫不決。地方士紳商民和激進青年仍對外資保持著恐懼感,而且他們有了新成立的地方咨議局作為陣地以抗衡中央的集權政策,他們訴之於道義和愛國熱情,號召全民集資修路,這一已經被現實證明為不切實際的主張仍然博得了廣泛的響應。

盛宣懷以強硬的態度力主鐵路國有,針對湘鄂兩省設立的拒款會,他說,拒絕外資、籌款自辦的號召不過是於實事無補的「徒託空言」而已。他還認為,舉外債修路雖不無弊端,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資金嚴重缺乏、財政困難的國家,只要在談判時「嚴格限定,權操於我」,就可利大弊小。

1911年5月9日,清廷正式發布上諭,向全國發布了幹路國有的定策。該上諭指出,以往「規劃不善,並無一定辦法,以致全國路政錯亂紛歧,不分干支,不量民力,一紙呈請,輒行批准商辦」。其後果是,在廣東「收股及半,而造路無多」;在四川「倒帳甚巨,參追無著」;而在湘鄂,則是「設局多年,徒資坐耗」。上諭稱,如果這種狀況「曠時愈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貽誤何堪設想」。該上諭最後宣布,全國各省集股商辦的干線鐵路,一律收為國有,而支路則仍許商民量力酌行。

到此時,湖廣路的借款事宜已經經過20多輪的談判,盛宣懷堅持了張之洞的主張,並使四國作出了進一步的讓步,於1911年5月20日與四國訂立了《湖廣路借款合同》。合同規定,中國向英德美法四國借款1000萬英鎊,利息5厘,折扣僅為95,借款的半數可以存入中國的大清與交通銀行(草約規定只能存於四國銀行),借款不以日後修成的湖廣境內的粵漢、川漢鐵路作抵,而以湖廣的百貨厘金、鹽厘、鹽捐作抵,在相同條件下優先購買漢陽鐵廠所產國產路料、鋼軌及配件,購買外國材料由外商經理,但核准簽字權握於中國督辦或總辦之手。路成之後,外方不分取餘利,亦不事先取得餘利替代款。

應該說,這項借款合同盡可能地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作為精明的商人和強硬的官員,盛宣懷在談判中做到了毫不相讓、寸土必爭。

鐵路收歸國有上諭和《湖廣路借款合同》並沒有在全國引來一致的反對聲,真正觸犯眾怒、引發保路運動的是收歸國有時所採取的具體舉措。

保路

長約百米的成都岳府街,路北的軍隊大院曾為岳鍾琪府。清雍正乾隆年間,岳鍾琪擔任四川提督,平定過准噶爾、大小金川叛亂,被封為公爵。清末,其後代將宅院賣給川漢鐵路總公司作為辦公地點,保路運動的很多會議便在此舉行。

岳府的宅院已在二十多年前被拆毀凈盡,只有院西的牆基還露出年代久遠的青磚。住在里頭的居民都知道這兒曾是岳提督的府宅,但並不知道川漢鐵路總公司也曾在此辦公,保路運動曾在此興起。

1911年,清廷在宣布鐵路干線國有化之後不久,頒布了贖買股票的具體辦法。由於各省的情況不一,所採取的辦法也因之有別。對湖南、湖北、廣東等省,政府的贖買辦法基本上為股民所接受。

對四川的解決辦法是,僅僅換回實際上用於鐵路建設的股款,而並不換回全部股款。對於因經營不善所造成的虧損,以及被施典章挪用到上海錢庄去從事投機而全部虧空的300萬兩,政府認為沒有必要對此負責。盛宣懷指出,政府沒有權力動用國庫的錢,來填補四川商辦鐵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機損失。

盛宣懷的這種做法在四川激起了普遍的不滿,川人都是股民,原先對鐵路國有持溫和態度的一派也感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損害,認為政府此舉「不但奪路,而且謀財」。加之羅綸、蒲殿俊等激進派在報刊上猛烈抨擊《湖廣路借款合同》,將之形容為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他們堅決排斥外資,將借外債等同於賣國。這些極富煽動性的言論迅速點燃了人們的情緒。

學者蕭功秦認為,保路派的力量在於,經濟排外主義所高揚的道義理念,被商辦公司的地方主義與分利集團勢力所利用,後者以「愛國」的堂皇口號來抵制政府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來建造鐵路的國策,以「反對外國資本侵奪中國主權」為理由來抵制鐵路國有,冠冕堂皇地以此來維護地方分利集團的利益。這樣,他們就在愛國的旗號下取得了「話語霸權」,把民眾中的樸素的愛國情緒激發起來,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混雜著既得利益的自私算計與愛國主義的民眾激情的保路運動。

6月17日,川漢鐵路總公司發起動員大會,成立「保路同志會」,要求拒債廢約保路,會上人人情緒高昂。兩天後,四川護督王人文在給清廷的上書中是這樣描述這次大會的,「到會一千餘人,一時哭聲震天,坐次在後者多伏案私泣。臣飭巡警彈壓,巡兵聽者也相顧揮淚。日來關於鐵路合同攻難之文字演說紛紛四齣,禁不勝禁,防不勝防」,王人文請求朝廷收回成命。

清廷沒有理會他的請求,而是派來人稱「趙屠夫」的趙爾豐接替王爾文的職務。趙爾豐到任後,深感形勢激盪,也兩次要求清廷收回詔命。

然而清廷異常固執,不為所動,反命趙爾豐加以鎮壓。8月24日,成都開始罷市、罷課。不久鐵路公司的會上出示了《川人自保商榷書》,提出不納稅的主張。趙爾豐以「其中條件隱含獨立,尤為狂悖」為由,准備抓人。

9月7日,趙爾豐逮捕了羅綸、蒲殿俊等9人,川人紛紛集於總督府前,要求釋放九人,省府的軍隊開槍射殺,登記入冊的被害者為32人,這一事件被稱為「成都血案」,局面終至不可收拾。清廷派端方從湖北帶新兵入川,端方在路上為士兵所殺。不久爆發了武昌起義。

10月26日,盛宣懷被撤職,亡命日本。

清政府為了早日自強而實行鐵路國有政策,最終卻因此葬送了自身。有意味的是,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命遜位的孫中山任「全國鐵路督辦」。孫中山打算引進外資,用十年的時間修二十萬公里鐵路,這是一個大膽而浪漫的設想,二十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5圈。他的外國顧問適時地提醒他,正是清政府希望通過鐵路國有,再舉外資修建的鐵路風潮,才引發了辛亥革命。

新路

上風埡山洞靜靜地立於風雨之中。6月21日下午,去找它在山那邊的另一個出口,那兒草木繁盛,不一會兒突下暴雨。到村民家避雨,村民們說,那個出口在多年前就塌了。

山洞石壁上還題有「宣統二年六月」與「秀山李稷勛題」等字,李稷勛字秀山,曾任郵傳部參議,在保路運動風起雲涌之時,接受盛宣懷的任命出任了川漢鐵路駐宜昌公司最後一任總經理,被視為投靠賣國賊的叛徒。

武昌起義後,川漢路全部停工。民國2年(1913年),交通部派員接收川漢鐵路,四川商辦鐵路駐宜公司停撤,工程的全部物資包括已築成的那段鐵路的鐵軌、枕木也陸續拆運,移作粵漢鐵路之用。1915年,李稷勛寫了一篇《四川商辦鐵路宜昌工場志痛碑文》,刻石立碑,名為「血淚碑」,碑文有「有清末季,政柄龐歧,初以鐵路許人民得用私財趣興繕,號曰商辦公司……當是吾蜀人方訟保路,而鐵路大工實在鄂境,自東湖歷興山抵歸州越三百里,版鍤相屬,受役之夫數逾三萬。……宜萬工事絕艱,若隧洞,若橋梁,若斜坡,若彎線,皆國內它路所未有也……」此碑置於宜昌東山寺,現已不知下落。

後來的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以及新中國建國後,都曾多次派人勘測這條線路,但因籌款困難或是戰亂而作罷。

但是半途而廢的川漢鐵路並沒有完全廢掉,今日的宜秭(秭歸)公路基本利用了川漢鐵路的路基,漢宜公路沿用了其線路。時至今日,從宜昌入川仍沒有直接的鐵路。2004年,新的宜萬鐵路開始施工,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線路

⑽ 清末川漢鐵路的內幕

川漢鐵路公司內部管理混亂,籌集到的巨額資金沒有用於開工,卻被公司高層挪用300多萬到上海各錢庄保值增值,或者購買股票。清廷宣布鐵路國有時,對於川漢公司高層,或許求之不得,條件是朝廷支付公司已經花費的全部費用。 如同近代中國一切新奇玩意兒一樣,鐵路也不是中國人創造的,而是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物。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了這項發明,但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是停留在爭論鐵路的利弊上,沒有考慮引進,更不要說大規模修建了。 大規模籌劃修築鐵路是在《馬關條約》之後,因為這個條約規定日本臣民可以自由到中國開辦企業。根據利益均沾原則,列強相繼將大量資金投入這個尚未充分開發的廣袤市場。隨著這輪經濟騰飛,物流增加,大規模的鐵路建設也就自然而然提上了日程。 對於甲午戰後的中國來說,大規模鐵路建設遇到的困難,並不是過去所說的什麼傳統、什麼文化沖突,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原因:資金和技術。最終鐵路得以修建,離不開外國資本對中國鐵路建設的高度熱情――當然,這主要出於資本本身具有的贏利沖動。不過,清廷的政治決斷更加重要,如果沒有清廷利用外資修築鐵路的決斷,中國鐵路不可能在甲午戰後幾年獲得突飛猛進的超常發展,基本形成影響至今的中國鐵路路網。 鐵路建設對當時乃至後世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起到不可估量的進步作用,鐵路延伸到哪兒,近代文明的種子就播撒到哪兒;在鐵路沿線很快形成一批中心城市,它們迅速成為近代文明的中心,極大改變了古老中國的文化地圖、社會結構,乃至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但誰也想不到的是,鐵路竟然將一個兩百多年的王朝送進歷史。 民間資本進鐵路 進入20世紀,中國資本在外國資本的示範下也有了一定發展,在民族資本家看來,具有高額利潤空間的鐵路修築當然不該讓外國人獨享。聰明的中國人從1903年開始就醞釀著一場爭斗,他們准備用民族主義的旗幟,以國家安全、民族利益為理由,要求清廷將外國資本驅逐出鐵路修築,最低限度是允許民族資本進入鐵路修築。這就是近代史上所說的收回利權運動,其觸發點是粵漢鐵路修築權。 粵漢鐵路是指從廣州至武昌的鐵路,這是一條貫穿近代中國鐵路史的線路,自1895年決定興建至其建成,始終充滿各種各樣的爭執和故事,其規劃路線也幾經調整。 按照清廷的規劃,粵漢鐵路是交給美國公司主持修建的。但美國人在協議簽署後遲遲不開工,不僅向中國方面要求鐵路沿線的礦產資源開采權,而且私自將其三分之二的股權轉賣給了比利時的公司。這就給中國的民族主義者留下了口實。於是,順著收回利權運動的思路,粵漢鐵路沿線三省(廣東、湖南和湖北)紳民建議,朝廷收回粵漢路權,交給三省自行修建。 對於三省紳民的熱情,朝廷好像甚為感動。1898年初,清廷以高價從美國人手裡收回粵漢鐵路修築權,制定《鐵路簡明章程》,將民間資本引向鐵路建設,並同意湖北、湖南和廣東三省紳民與鐵路總公司會商,妥議辦法,招股集資,承接粵漢鐵路的修築。 就鐵路建設來說,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無疑是件好事。將一個新興產業公平開放給所有資本,既有助於民族資本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助於遏制外國資本一家獨大、挾制朝廷。問題在於,資本的本性就像《資本論》所分析的那樣,從來就以利潤最大化為最高訴求,不會因為民族而更愛國,也不會因為國際而害人。那時中國人沒有對民族資本、國際資本仔細分辨,出於一種愛國主義的熱情,片面相信民族資本更愛國。其實,結果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中國民間資本遠沒有估計的那樣大,各省紳民雖然對介入鐵路信心滿滿,但真的要他們拿出真金白銀,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各省紳民甚至想出了許多出乎情理的手段,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向民間加捐加稅、搜刮財富、籌措資金,弄得民意沸騰,怨聲載道。 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後還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原本大致統一的技術標准在資金來源多樣化之後變得越來越不容易統一,這對於全國路網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如果將來各路建成後無法聯通,那對整個國家發展來說,可能是得不償失。 官商合辦到「國進民退」 1906年,郵傳部考慮制定了一份《統籌全局鐵路折》,確定全國鐵路干線和主要支線的大致走向,傾向於在適當時候由國家統一籌措資金,將鐵路干線收歸國有。根據這個思路,郵傳部稍後出面,將河南、陝西及江蘇鐵路公司集股不多且一直沒有開工的工程作了處理,向這些工程注入一部分官股;將隴海路各段由原來的商辦改為官商合辦。 這個政策化解了這些路段的資金困難,因而在推行之初並沒有遭到反對,許多人相信這或許是化解鐵路建設難題的一個出路。 清廷將這些進展不順的路段收歸官辦,出發點是好的,效果也不錯,但是站在民間立場上說,這顯然侵犯了民間資本的利益。特別是清廷在政策上有個非常大的歧視,即官辦鐵路抵押路權向海內外融資,而商辦鐵路之所以舉辦困難,主要是因為政策上不允許他們抵押路權。因而中央和地方為路權吵得不可開交,一直找不到兩全其美的妥協辦法。 這樣的爭吵一直持續到1911年。這一年5月5日,給事中石長信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奏摺,建議朝廷痛下決心,將涉及全國經濟布局的重要干線一律收歸國有,尤其是粵漢、川漢等路段連接西南邊陲,具有戰略意義,斷非民間資本有能力予以修築。而且,從相關各省進展情形看,這幾條線路也非收歸國有不可,像廣東紳商雖然爭奪路權非常積極,但並沒有在修路上下力氣,而是將路權作為一擔生意,倒來倒去,設法牟利。至於湖南和湖北,經濟原本就落後,指望民間資本去修路無疑望梅止渴,除了加重民眾負擔,讓路權變成地方權貴牟利工具外,毫無助益。問題最大的是四川,四川紳商各樹朋黨,各懷意見,雖然向民眾籌集了大筆資金,但並沒有在築路上賣力氣。更危險的情形可能是,四川紳商將這筆資金挪作他用,許多爛賬估計已很難收回。這不是一般的爛賬,弄不好會激起民憤,引發騷亂。 石長信的理由明白曉暢,解決方案簡單易行,很容易贏得朝廷的認同和批准。而朝廷此時正信心滿滿地准備進入君主立憲新時代,於是在發布責任內閣名單第二天(5月9日)爽快批准了這份建議,宣布此前各省分設鐵路公司集資興辦的鐵路干線由於耽擱已久,即由國家收回,趕緊修築。這意味著幾年前向民間資本開放鐵路修築權的政策廢除。 清廷鐵路干線國有化的本意或許就是為了加快建設,並沒有與民爭利的意思。但是這個政策如果從民間從紳商立場進行解讀,就有國進民退的意味了。在民間資本看來,這個政策太無恥了,不僅堵塞了民間資本介入鐵路投資的通路,而且對已經籌集到的資金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在四川跌了一個大跟頭 5月18日,清廷任命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兩天後,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以兩湖厘金、稅捐為抵押,與四國銀行團簽訂了《湖廣鐵路借款合同》,由四國銀行團貸款600萬英鎊修築粵漢川漢鐵路。 盛宣懷盡管籌措了巨額資金,但他並沒有準備用這筆錢去兌換各省路權。6月1日,他和端方聯名致電四川總督王人文,表示川漢鐵路已用之款和公司現存之款,均可由朝廷一律換發國家鐵路股票,概不退換現款。假如四川方面不能同意,一定要朝廷發還現款的話,那麼就由朝廷另借洋債,而這筆洋債必須以川省財政收入作抵押。即是說,政府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 王人文看了這個方案大吃一驚,以為這個政策一旦宣布必將舉國騷亂,他希望朝廷收回成命,調整政策,妥善解決。然而盛宣懷太自負了,錯誤估計了政府的威望和人民的承受力,一味堅持既定政策不變,一再敦促各鐵路公司清理賬目,准備交接。 盛宣懷的一意孤行激怒了各省人民,湖南人最先舉行萬人大會抗議,緊接著,鄂、粵、川等省都有不同表示。各省督撫順從民意致電朝廷,希望遵從民意,從長計議,不要只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因此引起天下大亂。然而朝廷太自以為是,盛宣懷太自信自己的正確能幹,他與各省一一談判,分化瓦解危機,但沒想到獨獨在四川跌了一個大跟頭。 川漢鐵路公司原本是個官辦公司,成立於1904年,後因紳民呼籲,吸收了一些民間資本,改為官紳合辦。到了1907年,官股退出,成為完全意義的商辦公司,但問題卻越來越嚴重,鐵路如何修、修哪兒,在公司內部一直吵鬧。直至1909年底,宜昌至萬縣段勉強開工。 更為嚴重的是,川漢鐵路公司內部管理混亂,籌集到的巨額資金沒有用於開工,卻被公司高層挪用300多萬到上海各錢庄保值增值,或者購買股票;結果到了鐵路國有化時,這300多萬不僅沒有增值,反而虧損了200多萬。再加上各種損耗,川漢公司籌集到的款項,沒有修路,就消耗損失了近一半。因此,清廷宣布鐵路國有時,對於川漢公司高層,或許求之不得,條件是朝廷支付公司已經花費的全部費用。 精明的盛宣懷當然不會滿足這些要求。公司高層在失望之餘,為了洗刷自己,為了轉移各界對集資款去向的質疑,遂發動中小股東也就是一般民眾起來抗爭。很顯然,川漢鐵路公司高層希望將水攪混,以民眾對朝廷的憤怒掩飾他們的挪用資金的貪婪和始終沒有修築鐵路的無能。由此而來的四川保路運動引發了武昌起義,一個王朝就這樣頃刻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