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蘋果公司股票上市圖片
擴展閱讀
股票升值對公司好處6 2025-02-13 05:12:23

蘋果公司股票上市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8-30 09:24:15

Ⅰ 蘋果的市值達到了3萬億美元,這有什麼意義

蘋果的市值是在逐漸增加的,甚至已經突破了30,000億的大關,這讓很多投資人都很驚嘆。這說明了蘋果已經成為了世界少有的科技型公司,而且體量是很大的,另外蘋果的市值也是由投資人的希望所促成的,這說明了大部分人對蘋果公司都是非常看好的,整個蘋果公司能夠繼續的保持優勢,並且在未來還將創造出更多體系。所以蘋果能有這么高的市值,也是通過自身的價值以及人們的期望共同堆砌,於是就形成了越來越走高的股價,對於很多投資人來說還是比較開心的。

總結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品牌發展的時候,應該考慮一下自身的發展。而且蘋果的市值雖然達到這么多,但是很多人也沒有買蘋果的股票。所以還是要找到一些優質的公司,從而能夠進行投資。

Ⅱ 如果在10年前買入了蘋果,現在大概能賺多少

相信很多人都有使用過蘋果手機,蘋果公司是美國首家市值達到萬億級的公司,放眼全球,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根本找不到幾家,連比爾蓋茨的微軟都只能甘拜下風。



蘋果擊敗亞馬遜成為首家萬億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

Ⅲ 蘋果概念股是什麼受益蘋果概念股的有哪些

蘋果公司股價上升對於蘋果概念股中的安潔科技(002635)、比亞迪(002594)、萊寶高科(002106)來說是利好消息,但是帶動效果不會很明顯。如果在未來不長的時間里蘋果電視和新一代的蘋果手機順利投產且創新效果明顯,對於國內的蘋果概念股來說將是巨大的利好。


蘋果公布的供應商名單涵蓋了其材料、生產、代工等領域97%的采購額,共156家公司,供應商數量最多的子行業依次為IC/分立器件(佔21%),連接器、功能件、結構件(佔19%),PCB(佔9%),被動器件(6%)。

蘋果的IC/分立器件供應商主要集中在美國,部分分布在歐洲,少數在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存儲器、硬碟/光碟機供應商較集中,以日本廠商為主;被動器件的高端領域被日本廠商壟斷,台灣廠商主要提供片式器件等相對標准化、成熟化的產品;PCB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台灣、日本;連接器、結構件、功能件廠商主要是歐美、日本、台灣公司;顯示器件主要由日本、韓國、台灣廠商提供;ODM/OEM主要由台灣廠商承擔。

其中,中國大陸廠商已經加入到蘋果的結構件、功能件供應體系。

安潔科技主要提供絕緣材料模切、PMMA面板印刷等產品;

崑山長運從事鎂鋁合金壓鑄等業務;

立訊精密(002475)子公司聯滔為蘋果供應iPad連接器等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將放棄傳統LVDS方案,使用FPC方案,對立訊精密這類LVDS供應商是不利因素。FPC連接器供應商將有較大機會。

另一個參與度較高的細分器件是顯示器件,蓋板玻璃(cover lens)供應商藍思科技(300433),根據公司網站顯示,藍思科技是一家擁有20多年加工經驗、30多間工廠、40000多名員工的大型企業,注冊地位於長沙。

電池供應商主要分為電芯和電池模組。電芯廠商主要有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於香港,在東莞、寧德等地有子公司);電池模組廠商主要有台灣的順達、新普,以及中國大陸的天津力神等。

Ⅳ 蘋果公司的發展史。

1、1971年,16歲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21歲的史蒂芬·沃茲涅克(Stephen Wozniak)經朋友介紹而結識。1976年,喬布斯成功說服沃茲裝配機器之餘跟他去推銷,他們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組成了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2、同年5月,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訂購50部後來被稱為Apple I的設備,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喬布斯取得了這份訂單後,出售自己貴重物品進行籌款,並且說服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店鋪信用部經理,先給零件後付款,最終喬布斯成功的完成這筆交易

3、1977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注冊成為「蘋果電腦公司」。同年,沃茲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更先進的Apple II。喬布斯想將公司擴充並向銀行貸款,但韋恩因為冒險投資失敗導致的心理陰影而退出了(另一說法為韋恩為了健康選擇放棄瘋狂的工作)。

4、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公開招股上市,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80年代起,蘋果在個人電腦業務遇到新興的競爭對手。他們之中份量最重的是電腦業的「頭號人物」——IBM。

5、1983年蘋果公司推出以CEO史蒂夫·喬布斯女兒的名字命名的新型電腦Apple Lisa,這是全球首款將圖形用戶界面和滑鼠結合起來的個人電腦。1985年,喬布斯獲得了由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

6、1997年,喬布斯創辦的NeXTComputer公司被蘋果公司收購,並且再次回到蘋果公司擔任董事長。2001年,蘋果推出了Mac OS X,一個基於喬布斯的NeXTStep的操作系統。

7、2012年創下6235億美元的市值記錄,截至2014年6月,蘋果公司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蘋果公司在2016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9名。2013年9月30日,在宏盟集團的「全球最佳品牌」報告中,蘋果公司超過可口可樂成為世界最有價值品牌。

8、2014年,蘋果品牌超越谷歌(Google),成為世界最具價值品牌。2016年7月20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蘋果公司名列第九名。2016年9月8日凌晨1點,2016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在美國舊金山的比爾·格雷厄姆市政禮堂舉行。

(4)蘋果公司股票上市圖片擴展閱讀:

蘋果的商標由來:

1976年,蘋果的第一個標志由羅·韋恩(Ron Wayne)用鋼筆畫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牛頓在蘋果樹下進行思考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蘋果也想要效仿牛頓致力於科技創新。但是這個logo圖形復雜並且不容易被記憶,只在生產Apple I時使用,所以很快被蘋果所拋棄。

1976年由喬布斯決定重新指定Regis McKenna公關公司的藝術總監Rob Janov重新設計一個更好的商標來配合Apple II的發行使用。於是Janov開始製作了一個蘋果的黑白剪影,但是總感覺缺了些什麼。

「我想簡化蘋果的形狀,並且在一側被咬了一口(taking a bite)——a byte(一個位元組),對吧,以防蘋果看起來像一個西紅柿,」Janov解釋到。然後,Javov增加了六條彩色的、水平色條,這樣就完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彩色蘋果徽標。

Ⅳ 蘋果股票代碼

蘋果股票代碼是601567

蘋果公司(Apple Inc. )是美國一家高科技公司。由史蒂夫·喬布斯、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和羅納德·傑拉爾德·韋恩(Ron Wayne)等人於1976年4月1日創立,並命名為美國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2007年1月9日更名為蘋果公司,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蒂諾。 蘋果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開招股上市,2012年創下6235億美元的市值記錄,截至2014年6月,蘋果公司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當地時間2020年8月19日,蘋果公司市值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

拓展資料

蘋果公司在2016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9名。2013年9月30日,在宏盟集團的「全球最佳品牌」報告中,蘋果公司超過可口可樂成為世界最有價值品牌。2014年,蘋果品牌超越谷歌(Google),成為世界最具價值品牌。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6名。

蘋果公司創立之初,主要開發和銷售的個人電腦,截至2014年致力於設計、開發和銷售消費電子、計算機軟體、在線服務和個人計算機。蘋果的Apple II於1970年代開啟了個人電腦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續發展。該公司硬體產品主要是Mac電腦系列、iPod媒體播放器、iPhone智能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在線服務包括iCloud、iTunes Store和App Store;消費軟體包括OS X和iOS操作系統、iTunes多媒體瀏覽器、Safari網路瀏覽器,還有iLife和iWork創意和生產套件。蘋果公司在高科技企業中以創新而聞名世界。

Ⅵ 蘋果最大股東是誰持股比例是多少

提起美國蘋果公司,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全球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企業,同時也是手機行業中的龍頭老大。那麼,蘋果最大股東是誰呢?以及持股比例是多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蘋果最大股東占股多少
據了解,目前蘋果公司最大股東是先鋒集團,持股比例為6.63%;第二大股東是貝萊德集團,持股比例4.29%。第三大股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股比例2.52%。數據顯示,前十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僅為25.85%。
公開資料顯示,蘋果公司最早由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共同創辦,兩人各擁有45%股份,但隨著蘋果公司發展,喬布斯股權被稀釋,持股比例下降到11%。目前最大的蘋果個人股東是亞瑟·萊文森,共持有114.7萬股蘋果股票。

Ⅶ 蘋果公司市值這么高為什麼沒有首富

截至2017年9月30日,蘋果公司前20大股東皆為機構持股,前20名機構持股比例之和僅為34.76%,股權比較分散。截至11月3日,持股第一的美國領航集團持股為6.45%,對應市值為564.96億美元。美國領航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基金公司。持股第二的是貝萊德集團,又名黑岩集團,是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集團持有蘋果公司4.29%的股權,對應市值375.76億美元。持股排在第三的是SSGA道富投資管理公司,持有的蘋果公司股份比例為4.11%,對應市值約為360億美元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是蘋果公司第五大股東,持有2.52%的股權,對應市值約為220.72億美元蘋果這樣的上市科技公司,一般能成為首富的都是公司的創始人或者CEO,

為我們所熟知的如微軟的比爾蓋茨、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以及騰訊的馬化騰和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但是像蘋果這樣創始人被自己公司炒掉就比較特殊了。1976年,史蒂夫喬布斯、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羅韋恩三人一起創立了蘋果公司,羅韋恩有10%的股份,但是公司成立不久羅韋恩就把股份賣掉退出了蘋果公司。1980年,蘋果電腦股份價值一路水漲船高,沃茲尼亞克有感於公司同事的付出,將自己名下將近三分之一大概8萬股的股票低價賣給了同事,後來蘋果公司於12月份上市,460萬發行流通股一夜售罄。到了1985年,蘋果公司因為好幾代產品的失敗,董事會將責任歸咎於喬布斯並將他逐出了公司,喬布斯一怒之下賣掉了所有蘋果公司的股份(象徵性的留了一股)。後來蘋果因為喬布斯再度崛起,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和市值。沃茲尼亞克也於同一年離開蘋果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在蘋果公司發展歷程中,CEO換了好多任,加上融資和股權變更,蘋果公司的股權變得很分散,喬布斯去世之前,他所佔有的蘋果股份也只有0.6%,是蘋果最大的個人股東,所以蘋果沒有出現首富。

蘋果公司作為世界上最高市值的公司,之所以沒能產出一個首富的主要原因是:蘋果公司的股權過於分散。

根據通達信軟體顯示的蘋果十大股東持股情況來看,蘋果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美國領航集團,持股比例為6.50%;第二大股東是貝萊德基金管理公司,持股比例4.33%;第三大股東為SSgA財富管理公司,持股比例4.00%;第四大股東為富達管理研究公司,持股比例為2.64%;第五大股東為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持股佔比2.60%。

前五大股東的總持股佔比為20.07%,很明顯蘋果公司的股權較為分散,且公司並沒有控股股東。

此外,蘋果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均為機構投資者,並無個人持股。拿「股神」巴菲特舉例,當我們計算巴菲特的個人財富的時候,他所持有的蘋果的股份市值我們需要這樣計算:蘋果市值x伯克希爾所持蘋果股份的比例x巴菲特所持有的伯克希爾的比例。也就是說蘋果雖然市值高,但是也架不住一直乘以小的百分比。

那除了機構之外,個人持股呢?

數據顯示,蘋果公司的最大的個人股東是亞瑟萊文森,2011年接替喬布斯成為了蘋果的董事長,持股比例為0.03%,第二大個人股東是CEO庫克,他的持股佔比為0.02%。我們按照目前蘋果的9025億的市值分別算一下這二位的身價,萊文森的是2.7億美元,庫克的是1.8億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計算,萊文森所持蘋果的股份市值是17.85億元,庫克的是11.90億元。而目前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的首富比爾蓋茨的個人財富是86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也就是5685.46億元。

所以說蘋果公司的市值雖然高,但因為其股權比較分散的緣故,並沒能造出一位世界首富

Ⅷ 突發!蘋果市值一夜蒸發1.04萬億,背後發生了什麼

股市變化後,該公司下跌5%,進而造成市值蒸發上萬億人民幣。

以2021年的數據為例,去年,全球多個行業迎來復甦階段,尤其是智能設備生產商。蘋果公司憑借著iPhone 13的突出表現,完美獲得高額利潤,進一步展現市值和利潤的雙重提升。

總的來說,這並不是蘋果公司首次迎來因股票而導致市值下降。管理人員和運營人員早已養成良好的發展心態,只需獲得良好時機,蘋果公司仍然可以重回市值巔峰。此外,股票下跌和公司市值下跌並不意味著公司將無法繼續發展。 反觀蘋果公司發展現狀,它始終都在推出新款智能設備,盡顯實力不俗。

Ⅸ 蘋果原始股多少錢一股

是29美元一股。

蘋果公司上市介紹:

1、1980年12月12日,蘋果公司公開招股上市,在不到一個小時內,460萬股全被搶購一空,當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這個收盤價計算,蘋果公司高層產生了4名億萬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萬富翁。

2、當時他們吸引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後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都要多,而且比任何歷史上的公司創造了更多的百萬富翁。在五年之內該公司就進入了世界500強,是當時的最快記錄。

(9)蘋果公司股票上市圖片擴展閱讀:

蘋果公司的發展歷史:

1、蘋果公司創立之初,主要開發和銷售的個人電腦,截至2014年致力於設計、開發和銷售消費電子、計算機軟體、在線服務和個人計算機。蘋果的Apple II於1970年代開啟了個人電腦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續發展。

2、該公司硬體產品主要是Mac電腦系列、iPod媒體播放器、iPhone智能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在線服務包括App Store。消費軟體包括OS X和iOS操作系統、iTunes多媒體瀏覽器、Safari網路瀏覽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蘋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