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股票
擴展閱讀
000001新浪股票行情 2025-02-11 16:53:34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股票

發布時間: 2023-09-06 05:22:33

① 晶合集成ipo終止了嗎

終止了。
經查閱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官網可知,參股的合肥晶合集成因為北京金杜律師事務所被調查,再次中止IPO進程。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合集成」)日前遞交注冊稿,准備在科創板上市。

② 晶合集成ipo終止了嗎

2月15日,資本邦了解到,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科創板IPO恢復審核。

圖片來源:上交所官網

晶合集成主要從事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致力於研發並應用行業先進的工藝,為客戶提供多種製程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晶圓代工服務。公司目前已實現150nm至90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的量產,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的研發。公司所代工的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手機、消費電子等領域。

財務數據顯示,晶合集成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2.18億元、5.34億元、15.12億元;同期分別虧損11.91億元、12.43億元、12.58億元,三年合計虧損36.92億元。從其營收和凈利潤來看,公司營收在不斷的增長,虧損金額卻在不斷的擴大。截至去年末年末,未彌補虧損達43.69億。

2022年1月26日,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上交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2022年2月14日,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因《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以下簡稱《審核規則》)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所列中止審核的情形消除,根據《審核規則》第六十六條規定,上交所恢復其發行上市審核

③ 合肥晶合為啥沒長鑫厲害呢

五百強。
1、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於2015年5月19日在合肥市新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陸禕,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相關產品、配套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等。
2、長鑫存儲公司位於合肥經開區空港工業園,由合肥市政府與兆易創新於2016年5月合資成立,屬於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家半導體大基金也有參與投資,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所以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沒有長鑫存儲公司厲害。

④ 進軍科創板融資120億,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崛起

(文/陳辰 編輯/尹哲)眾所周知,晶元製造主要簡單分為設計、製造和封裝三大環節。其中,晶元製造是國內半導體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隨著產業發展及國際形勢變化,中芯國際一度成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綠燈」下,中芯國際順利登上科創板,成為國內晶圓代工第一股。

如今,繼中芯國際之後,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也擬進軍科創板,以實現多元化發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書(申報稿)已獲上交所科創板受理,並於6月6日變更為「已問詢」狀態。

招股書顯示, 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02億股,募集資金120億元,預計全部投入位於合肥的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

根據規劃, 募投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晶圓代工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

圖源:晶合集成招股書,下同

自12英寸晶圓製造一廠投產以來,晶合集成主要從事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業務,產品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領域,其中包括電腦、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產品。

與此同時,隨著產能持續抬升以及工藝不斷精進,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實現高速增長。

而在這背後, 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也存在系列風險,其中包括產品結構較單一、客戶集中度極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擴產項目能否達成預期業績等

因此,盡管自帶「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企業」光環,但晶合集成未來數年發展走勢如何,仍是一個尚難定論的未知數。而要實現多元化及技術突破,其還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誕生與發跡「錯配」

近十年來,合肥新型顯示產業異軍突起,加劇了「有屏無芯」的矛盾。同時,電子信息企業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約在2013年左右,家電、平板顯示已經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但在尋求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同一個問題——缺『芯』。」合肥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陳軍寧教授曾表示。

為了解決缺芯問題,合肥市邀請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十幾名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論證,最終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此,2015年,合肥建投與台灣力晶集團合作建設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

據部分媒體報道, 這一項目旨在解決京東方的面板驅動晶元供應問題。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圓代工廠

根據總體規劃,晶合集成將在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建置四座12寸晶圓廠。其中一期投資128億元,製程工藝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於力晶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當時遭遇了產能過剩危機重創,便致力於從動態存儲晶元(DRAM)廠商轉型為晶元代工企業。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DDIC)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圓代工廠,也是安徽省首個超百億級集成電路項目。

隨後,晶合集成的產能實現迅速爬升。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內」), 公司產能分別為7.5萬片/年、18.2萬片/年和26.6萬片/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59%。

與此同時,其產品也迅速佔領市場。據央視報道稱,2020年佔全球出貨量20%的手機、14%的電視機和7%的筆記本電腦,採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驅動晶元產品。

對於近五年實現快速發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曾總結為,首先是「選對合作夥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對市場趨勢判斷正確、不間斷的投資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

但稍顯「遺憾」的是,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戶銷售收入分別為2.15億元、4.68億元和12.63億元,占當期總營收比例為98.59%、87.69%、83.51%。

其中,鑒於公司的台灣「背景」及相關資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戶中中國台灣地區客戶佔比頗高。

這也就是說,京東方並沒有大量采購晶合集成的面板驅動晶元。業內數據統計,我國驅動晶元仍以進口為主。2019年,京東方驅動晶元采購額為60億元,國產化率還不到5%,可見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賴境外市場同時,還存在客戶集中度極高的問題。

報告期內, 其源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均約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過半總營收來自第一大客戶。 這顯然對公司的議價能力和穩定經營不利。

國資台資加持主控

誠然,如蔡國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長的確得益於「不間斷的投資」。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國資委發文同意合肥建投組建全資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僅有合肥建投一個股東。隨後,在國內半導體產業以及合肥電子信息產業迅速發展情況下,公司決定大搞建設。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資,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體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後來經過數次減資、增資,晶合有限於2020年11月正式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發行人31.14%股份,並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計佔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國資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權,因而為晶合集成的實際控制人。

那麼,多次出現且持股一度占優的力晶 科技 是什麼來頭?

資料顯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冊在中國台灣的公司。經過業務重組,其於2019年將其晶圓代工業務轉讓至力積電,並持有力積電26.82%的股權,成為控股型公司。

得益於力晶 科技 的較強勢「助攻」,力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迅速實現位居世界前列。

調研機構預估,力積電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2.89億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晶元代工第7名,領先另一家台灣半導體企業——世界先進一個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國資委之外,晶合集成還曾於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資者。

其中, 美的集團旗下的美的創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權。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則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薦機構。

不過,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今年初發布公告顯示,申報前12個月內產生的新股東將被認定為突擊入股,且上述新增股東應當承諾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個月內不得轉讓。

鑒於晶合集成的申報稿是於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創新、海通創新等12家股東均屬於突擊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車。

對此,晶合集成解釋稱,股東入股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對公司前景的長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業已承諾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託他人管理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購在本次發行上市前直接或間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經營業績持續增長

背靠有半導體技術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資金雄厚且自帶官方背書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來在營收方面有較明顯增長。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8億、5.34億和15.12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經濟、遠距經濟等需求大舉攀升,而半導體作為 科技 產品的基礎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業績同比大增達183.1%。

美國調研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統計顯示, 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排名,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值得注意,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陸設廠的外資控股企業,也不包含IDM半導體企業。

不過,相比業內可比公司的經營狀況,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國際營收274.71億元,華虹半導體營收62.72億元,分別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經搭建了150nm至55nm製程的研發平台,涵蓋DDIC(面板驅動)、CIS(圖像感測器)、MCU(微控制)、PMIC(電源管理)、E-Tag(電子標簽)、Mini LED及其他邏輯晶元等領域。

但公司的市場拓展及經營高度依賴DDIC晶圓代工服務,因而主營業務極為單一。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收入,分別為2.18億元、5.33億元、14.8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預計,如果未來CIS和MCU等產品量產以及更先進製程落地,企業的收入和產能還有機會迎來新一波增長。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圓代工量產方面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但工藝主要為150nm、110nm和90nm製程節點。

其中,90nm製程是業內DDIC類產品最為主流的製程之一,而提供90nm製程的DDIC產品服務也逐漸成為晶合集成的主營業務。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90nm製程類產品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2.15%,占營收比重從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其收入結構正在優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研發,預計之後會在55nm製程產品研究中投入15.6億元人民幣,以推進先進製程的收入轉化。

另據招股書透露,2021年,90nmCIS產品及110nmMCU產品將實現量產;55nm的觸控與顯示驅動整合晶元平台已與客戶合作,計劃在2021年10月量產。而55nm邏輯晶元平台預計於2021年12月開發完成,並導入客戶流片。

基於此,晶合集成的企業版圖未來確有望進一步擴充,而營業收入也勢必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滿盤皆負」

雖然持續增收,但作為半導體行業新晉企業,晶合集成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由於設備采購投入過大,以及每年產生大量折舊費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來凈利潤一直在虧損。

報告期內, 晶合集成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91億元、- 12.43億元和-12.58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4億元、-13.48億元和-12.33億元,三年扣非凈利潤合計為-38.35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經審計的未分配利潤達-43.69億元。

對此,在招股書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提示,並稱「預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後,公司短期內無法進行現金分紅,對投資者的投資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為滿足產能擴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續追加生產設備等資本性投入,折舊、 攤銷等固定成本規模較高。這使得其在產銷規模尚有限的情況下產品毛利率較低。

報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產品綜合毛利分別為-6.02億元、-5.37億元及-1.29億元,綜合毛利率則分別為-276.55%、-100.55%與-8.57%。

與行業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遠低於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積電的毛利率遙遙領先。而在大陸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中芯國際及華潤微的毛利率均低於平均值,僅有華虹半導體於2018年和2019年略高於平均值。

不過,隨著產銷規模逐步增長且規模效應使得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與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縮短。2020年,其綜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與此同時,晶合集成各製程產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續改善。

招股書顯示,2020年,公司150nm製程產品毛利已實現扭負為正,而110nm及150nm製程產品毛利率,相對優於90nm製程產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為90nm製程產品工藝流程較為復雜,固定成本分攤比例較高。

晶合集成似乎對未來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書中稱「主營業務毛利率雖然連年為負,但呈現快速改善趨勢... 未來規模效應的增強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進一步改善。」

其實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戰略目標:即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月產能達到10萬片、科創板上市、三廠啟動以及企業盈利。 不難看出其對實現盈利的重視。

但是,參考近三年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並未看出晶合集成的虧損有明顯好轉趨勢。更有行業人士稱,「由於每年設備折舊費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潤,收回成本可能要歷時數年。」

技術研發依賴「友商」

毋庸置疑,晶圓代工行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除需大量資本運作外,對研發能力要求也極高。可以說,研發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般來說,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主要通過研發費用投入占總收入比例、研發人員占總人員比例、科研成果轉化率等評判。

首先,在研發費用投入方面。近年來,盡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發投入總額依然保持著較快上漲。

報告期內, 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31億元、1.70億元及2.45億元。 然而,鑒於營業額的更快速增長,其 研發投入佔比則出現持續下滑,分別為60.28%、31.87%及16.18%

不過,目前晶合集成的研發費用率仍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其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可比公司相對較低,但研發投入維持在較高強度。

其次,在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報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發人員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員工總數比例分別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研發人員分別為2335人、未知、697人,占總人員比例分別為13.5%、未知、7.7%。

由此可見,晶合集成的研發人員佔比超過已知的中芯國際和華潤微,但在研發人員總數量上仍遜色不少。

另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現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輝嘉(總經理)、詹奕鵬(副總經理)、 邱顯寰(副總經理)、張偉墐(N1 廠廠長)、李慶民(協理兼技術開發二處處長)。

然而,根據背景信息介紹, 5名核心技術人員全部為台灣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鵬外,其餘4人均曾任職於力晶 科技 。 這說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術研發極為依賴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擁有境內專利共計54項,境外專利共計44項, 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共71項 。

在行業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國際僅2020年內便新增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布圖設計權總計991項,新增獲得數1284項;累計申請數17973項,獲得數12141項;

華虹半導體2020年申請專利576項,累計獲得中美發明授權專利超過3600項;

華潤微2020年已獲授權並維持有效的專利共計1711項,其中境內專利1492項、境外專利219項。

可以看出,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擁有的專利均超過了1000項,大幅領先於不足百項的晶合集成。

當然,對成立較短的半導體企業來說,這是必然會遭遇的問題之一。但要加強技術專利的積累及實現追趕,晶合集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募資百億轉型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和數字化持續發展,新能源 汽車 、人工智慧、消費及工業電子、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領域的快速成長,帶動了全球集成電路和晶圓代工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為抓住產業發展契機及進一步爭取行業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開始便積極謀劃在科創板上市,預計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這一時程較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具體而言,本次科創板IPO, 晶合集成擬公開發行不超過約5.02億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25%,同時計劃募集資金120億元。據此,公司估值為480億元。

截至6月11日,科創板受理企業總數已達575家,其中僅9家公司擬募資超過100億元。也就是說,晶合集成的募資規模已進入科創板受理企業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資金將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項目。該 項目總投資約為165億元,其中建設投資為155億元,流動資金為10億元。

如果募集資金不足以滿足全部投資,晶合集成計劃通過銀行融資等方式獲取補足資金缺口。

根據規劃,二廠項目將建設一條產能為4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其中,產品包括電源管理晶元(PMIC)、顯示驅動整合晶元(DDIC)、CMOS圖像感測晶元(CIS)等,主要面向物聯網、 汽車 電子、5G等創新應用領域。

在圖像感測器技術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90nm圖像感測器技術的開發,未來將進一步將圖像感測器技術推進至55nm,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電源管理晶元技術方面,晶合集成計劃在現有90nm技術平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BCD工藝平台,輔以IP驗證、模型驗證、模擬模擬等構建90nm電源管理晶元平台,並於二廠導入量產;

在顯示面板驅動晶元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現有的90nm觸控與顯示驅動晶元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工藝製程能力,將技術節點推進至55nm。

招股書顯示,12英寸晶圓製造二廠的項目進度為:2021年3月,潔凈室開始裝設;8月,土建及機電安裝完成及工藝設備開始搬入;12月,達到3萬片/月的產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項目啟動建設一周年,達到3萬片/月的滿載產能。同年, 晶合集成還將裝設一條40nmOLED顯示驅動晶元微生產線。

未來,隨著項目逐步推進建設及產能落地,晶合集成將繼續堅持當前的戰略規劃:

依託合肥平板顯示、 汽車 電子、家用電器等產業優勢,結合不同產業發展趨勢及產品需求,形成顯示驅動、圖像感測、微控制器、電源管理(「顯 像 微 電」)四大特色工藝的產品線。

結語

依託台灣技術團隊及合肥的國有資本等,晶合集成成立僅五年就成為了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驅動晶元代工廠商,並且劍指顯示器驅動晶元代工市佔率第一桂冠。

這樣的成就對國內半導體企業來說,實屬難能可貴。但長年押寶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經營發展無疑潛在較多重大風險。同時,行業的激烈競爭及國際形勢變化等外部壓力也越來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積電等公司任職。

對此,晶合集成近年來正致力於推動企業轉型,並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發展計劃。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接受問芯Voice采訪時,曾透露了公司的具體戰略規劃:

2021年:目標是營收要倍增至30億,公司必須開始獲利賺錢,同時要完成N2建廠、產品多元化以及科創板IPO上市;

2022年:目標是N2廠正式進入量產階段,公司營收突破50億元大關,並維持穩定獲利;

2023年:目標是單月產能要達到7.5萬片,公司營收達70億,並且開始規劃N3和N4廠房的建設。

但在清晰的目標背後,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臨一系列挑戰。

比如現階段半導體代工行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轉劣勢或突圍?在現有企業規模及相關儲備下,其多元化戰略是否還能順利推進並攻下市場?

此外,由於客戶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關鍵國產晶元的自給率?

基於此,即便科創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還需要克服諸多問題及困難,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級工藝、募集資本、招攬人才、推進多元化及應對行業競爭等等。

至於本次募資的12英寸晶圓代工項目是否能達到預期業績,以及相關戰略未來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從而改善當前的系列問題,促使晶合集成進一步壯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⑤ 合肥晶合為什麼還沒上市

產品審查。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合集成」成立於2015年5月,由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台灣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科創板IPO恢復審核。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上市是指首次公開募股,又稱IPO,企業通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增發股票,以期募集用於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

⑥ 半導體四大長期投資邏輯(附細分領域龍頭股)

一、 AIoT黃金時代已至,開啟半導體「千億級」大賽道

AIoT智能物聯網進入發展「加速段」:智能化技術配套已成熟,未來十年快速成長。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帶動防疫+居家雙重需求,助推大量AIoT場景落地。國內AIoT龍頭連接設備量環比快速上升,大量AIoT應用場景快速落地;是AIoT應用成熟需求快速融合的階段,疊加疫情催化智能類產品放量,為快速發展元年;預計未來十年應用持續普及,為黃金十年。

AIoT驅動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500億人民幣。感測器與晶元生產商在AIoT產業鏈中,價值量佔比約為10%;按照2021年全球AIoT市場規模3740億美元計算,預計半導體價值量達到374億美元,約為2500億元。半導體是促進智能家居、智能建築、智能 健康 、智能醫療、智能工控、智能城市等各領域落地與興起,疊加應用落地與需求提升,使其中半導體板塊重點受益。

二、 汽車 半導體價值和量有望同步升級,功率半導體產能短缺成為新常態

汽車 電子所展現的顛覆性趨勢不可小覷,隨著AIOT和新能源 汽車 的加速滲透, 汽車 半導體的價值和量有望同步升級。按照國家規劃的發展願景,2025年新能源 汽車 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保有量將在2000萬輛。預計2030年, 汽車 電子在整車中的成本佔比會從2000年的18%增加到45%,為涉足 汽車 領域的電子及半導體企業提供了莫大的機遇。

功率半導體產能短缺成為新常態,將迎來史上空前景氣周期。 汽車 是功率半導體最大需求領域,佔比近1/3。預計2025年新能源 汽車 相關功率半導體價格超124億元。產能方面,主要功率半導體廠商境內有29條功率半導體產線,9條在建及擬建產線。估算從晶圓廠開建到達產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由此可見擴建的大部分產能對緩解目前供需緊張的情況將在2023年後才能逐步顯現。

三、半導體景氣度持續上行,下半年預計產能持續緊張+旺季更旺

超30家半導體企業2021Q2調漲產品價格。2020年Q3以來,半導體行業熱度居高不下,公司紛紛上調產品價格。普遍因市場需求高速增長及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集體漲價表明半導體需求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芯華虹擴產趨勢明確,晶圓代工成為博弈焦點,未來5年有望持續擴產。大陸半導體製造板塊未來趨勢主線:需求端受益於「萬物互聯+國產替代」,技術端受益於成熟製程工藝不斷進步和先進製程工藝良率不斷上升。晶圓代工作為板塊中資產最重的環節,向上拉動設備材料的研發進展,向下影響設計公司的產品能力,在貿易沖突下備受關注。全球數字化進程持續進行,晶圓代工產能重要性凸顯,逐漸成為戰略性資產。

四、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受益製造產能擴張+國產替代加速有預期上修空間

本土半導體製造有望加速融資擴產,帶動設備材料預期上修。當前時間節點,短期來看半導體設備材料公司由於在手訂單充裕,二/三季度業績可期;長期來看,受益製造產能擴張及國產替代加速,半導體設備材料板塊成長趨勢明確。後摩爾時代,隨著本土半導體製造板塊融資擴產加速,設備材料板塊有預期上修空間。設備和材料板塊在半導體各細分賽道中漲幅居前。我們持續看好半導體設備材料板塊預期上修的機會。

相關標的:

1.AIOT板塊SoC主控: 瑞芯微/晶晨股份/全志 科技 /富瀚微/恆玄 科技 ; MCU微控制器: 兆易創新/中穎電子/北京君正/國民技術; 通信IC: 樂鑫 科技 /博通集成; 感測器: 賽微電子/敏芯股份/蘇州固鍀/惠倫晶體;

2.功率半導體板塊: 聞泰 科技 /中車時代電氣/斯達半導/捷捷微電/士蘭微/華潤微/華微電子/新潔能;

3.製造板塊: 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晶合集成;

4.設備材料板塊: 雅克 科技 /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盛美半導體/精測電子/華峰測控/長川 科技 /鼎龍股份/有研新材/至純 科技 /正帆 科技


6月22日行情預判

周一滬指小幅低開,全天震盪為主,小漲收陽;創業板指走得較強。滬市成交量較上周五稍微萎縮,量能沒能放大,則指數大概率仍是震盪走勢;市場漲多跌少,賺錢效應良好,當前輕指數重個股,把握結構性行情機會。若外圍市場波動不大,預計周二上證指數大概率反彈行情,上方壓力3560,下方支撐3500。

搜集整理資料及創作不易,求轉發,求點贊,覺得好請關注,謝謝!

⑦ 晶元股票龍頭股有哪些

1、士蘭微(600198):晶元概念龍頭股。公司擁有多項核心專利技術,並參與承建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無線網路與晶元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ST大唐(600460):晶元概念龍頭股。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上述核心技術的晶元廠家。3、ST丹邦(002618):晶元概念龍頭股。公司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從柔性材料到柔性封裝基板到晶元封裝組件等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設計、製造、服務的完整柔性互聯及封裝解決方案。晶元概念概念股其他的還有: 左江科技、中穎電子、航錦科技、高德紅外、卓勝微、上海新陽、上海瀚訊、景嘉微、北京君正、海陸重工、航天發展、光弘科技等。

拓展資料:

1、北方華創(002371):世界級半導體設備後備軍!

北方華創主要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主要產品為余帆電子工藝裝備和電子元器件,是國內主流高端電子工藝裝備供應商,也是重要的高精密、高可靠電子元器件生產基地。

公司電子工藝裝備主要包括半導體裝備、真空裝備和鋰電裝備,廣泛應用於集成電路、半導體照明、功率器件、微機電系統、先進封裝、光伏、新型顯示、真空電子、新材料、鋰離子電池等領域;電子元器件主要包括電阻、電容、晶體器件、微波組件、模塊電源、混合集成電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等高、精、尖特種行業領域。

2、中微公司(688012):世界級半導體設備後備軍!

中微爛毀巧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半導體設備及泛半導體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飢鍵司的主要產品有電容性等離子體刻蝕設備,電感性等離子體刻蝕設備,MOCVD設備,VOC設備。

2019年在美國領先的半導體產業咨詢公司VLSI Research對全球半導體設備公司的「客戶滿意度」調查和評比中,公司綜合評分繼2018年的結果之後繼續保持全球第三,在晶元製造設備專業型供應商和專用晶元製造設備供應商評比中均名列第二,並在薄膜沉積設備評比中繼續名列第一。同時,全球晶圓製造設備商評級為五星級公司僅有五家,中微公司是其中之一。

3、大族激光(002008):世界激光設備全場景龍頭!

近年來我國傳統製造業正處於加速轉型階段,國家大力推進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原有激光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激光設備材料成本不斷降低,新興激光技術不斷推向市場,激光加工的突出優勢在各行業逐漸體現,激光加工設備市場需求保持持續增長。

世界各國相繼出台關於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國家級政策,機器人產業發展已提升至各國國家戰略的層面,全球智能製造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由於激光加工設備工作過程具梁鄭有智能化、標准化、連續性等特點,通過配套自動化設備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人工等,未來激光+配套自動化設備的系統集成需求成為趨勢。

4、中芯國際(688981):世界第三的晶元先進代工!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4月3日主要從事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以及相關的設計服務與IP支持、光掩模製造、凸塊加工及測試等配套服務,屬於集成電路行業。

公司主要產品及服務為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設計服務與IP支持、光掩模製造及凸塊加工及測試,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明嫌、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5、兆易創新(603986):世界存儲晶元平台後備軍!

DRAM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是當前市場中最為重要的系統內存,在計算系統中占據核心位置,廣泛應用於伺服器、移動設備、PC、消費電子等領域。因極高的技術和資金壁壘,DRAM領域市場處於高度集中甚至壟斷態勢。公司從2020年開始銷售合肥長鑫DRAM產品,自有品牌DRAM產品預計2021年上半年推出,主要面向消費類、工業控制類及車規等利基市場。

公司感測器業務致力於新一代智能終端生物感測技術的自主技術創新,專注於人機交互感測器晶元和解決方案的研製開發,目前提供嵌入式感測晶元,電容、超聲、光學模式指紋識別晶元以及自、互觸控觸屏控制晶元,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智能移動終端的感測器模組,也適用於工業自動化、車載人機界面及物聯網等需要智能人機交互解激渣手決方案的領域。

6、TCL集團(000100):世界前四的半導體顯示!

半導體顯示產業是本集團的核心業務。公司通過並購中環半導體,布局半導體光伏和半導體材料產業。這兩項核心業務技術門檻高、投資額大、產業周期長,需要有長遠戰略管理能力,穿越產業周期的經營能力和持續融資發展能力;需要保持產品技術領先,達到最佳經營規模;需要以全球領先的目標規劃發展戰略。以上也是本集團的核心能力和業務經營邏輯。

我們之所以選擇這兩項核心產業賽道,是基於中國在半導體光伏產業和半導體顯示產業中的液晶顯示領域,已經形成全球領先的產業規模和競爭力,而中環半導體和TCL華星光電已成為行業頭部企業之一。隨著全球市場需求增長和行業集中度提高,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7、長電科技(600584):世界前三的先進晶元封裝!

長電科技提供微系統集成封裝測試一站式服務,包含集成電路的設計與特性模擬、晶圓中道封裝及測試、系統級封裝及測試服務;產品技術主要應用於5G通訊網路、智能移動終端、汽車電子、大數據中心與存儲、人工智慧與工業自動化控制等電子整機和智能化領域。

8、聖邦股份(300661):中國模擬IC晶元設計龍頭!

目前擁有25大類1,600餘款在銷售產品,涵蓋信號鏈和電源管理兩大領域,其中信號鏈類模擬晶元包括各類運算放大器及比較器、音頻功率放大器、視頻緩沖器、線路驅動器、模擬開關、溫度感測器、模數轉換器(ADC)、數模轉換器(DAC)、電平轉換晶元、介面電路、電壓基準晶元、小邏輯晶元等;電源管理類模擬晶元包括LDO、微處理器電源監控電路、DC/DC降壓轉換器、DC/DC升壓轉換器、DC/DC升降壓轉換器、背光及閃光燈LED驅動器、AMOLED電源晶元、PMU、OVP及負載開關、電池充放電管理晶元、電池保護晶元、馬達驅動晶元、MOSFET驅動晶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