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投可能從美國銀行手中收購建行股票,被人賺了250億後,現在買回來,呵呵
把錢貸給負債累累的美國,拚死拼活的幹活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美國,換人家的美元,南克兄開印鈔機,美元變廢紙,中國那種事乾的還少嗎?
2. 建行上市,為什麼美國銀行賺了1300億
美國銀行是建行的合作夥伴,包括很多產品設計、管理模式、服務理念都是引進美國銀行的。而且它也是建行股份一部分股分的直接持有人。建行上市後,股票流入市場,就會有漲有跌。美國銀行在持有建行股份的過程中賺了這么多錢。
3. 為什麼美國銀行可以低價購買建行的股票
因為當初建行邀請美國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建行時簽訂了增加入股的期權協議。該期權的行權價格為2.42元每股。建行這樣做是位了獲取更大的資金支持,為其上市做准備。或許戰略投資有點專業化,如果你不是很明白的話,打個類似的比方,很多股票發行的之前都有原始股出售,這個戰略投資就好比是原始股,我們一般的人是買不到的。
美國銀行進行戰略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是現在這個風險已經變為很好的收益了,現在農行准備清理其不良資產引入戰略投資實現上市,但是受到很多人的非議,都認為外資把國有資金大把大把的撈走了。所以這戰略投資很在受到的非議比較大
4. 為什麼美國銀行能以低於1港元的價格買入建設銀行的股票
因為中國當初的銀行改ge是讓美國幫忙的,我們向美國大投行和大銀行付了巨額顧問費,然後美國大投行們就負責承銷讓我們的銀行上市,所以他們以這個優惠的條件獲得了最終的暴利,美國人多聰明,國人多麼的…
5. 美林是怎麼得到建行股份的
以協議的方式
以協議商定的價格
為什麼要賣給國外公司:賣給國外的公司未必不是好事
因為當時賣的時候是超過凈資產價格的,而且是作為戰略投資者引進的,不能隨便賣的,賣給外國公司有很多原因,相當復雜,其實真實的原因很難說清楚,中國當時需要美圓、需要2國金融相互滲透,這樣依存越高,戰爭越難開打,另外如果股票價格漲了說賤賣了是賣國,如果跌了,我們是否就可以說是愛國?投資的結果有2面性
為什麼當時不討論這樁買賣?
2005年,建設銀行在「A+H」上市之前,陸續與美國銀行與淡馬錫建立戰略性關系,目的是通過國際戰略資本的引入,將該行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商業銀行。
戰略合作的基礎,依然是資本的引入。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訂立一份投資協議及一份戰略性協助協議,根據該等協議,美國銀行同意於全球發售中購入建行部分股份,並在建行若干業務范疇向其提供戰略性協助。
之後不久的2005年8月29日,作為建行大股東的匯金公司又與美國銀行訂立股份及期權收購協議。
按協議,一方面,美國銀行向匯金公司購入建設銀行股份174.82億股(相等於全球發售前建行在外流通股份的9.0%),該等股份將於全球發售完成後轉換為H股。
另一方面,匯金公司向美國銀行授出一項認購期權,賦予美國銀行向匯金公司購入總數相等於截至全球發售結束日期止建行已發行及在外流通股份19.9% 的建設銀行H股(已扣減美國銀行截至當日止已擁有的任何股份)的權利。這部分認購期權須待慣常條件(包括取得任何必需的同意)達成後方可行使,且在送達一封列明期權行使所涉股份數目的通知書後方會生效,且毋須獲中國監管機構的額外批准。
換言之,作為建行最大戰略投資者的美國銀行,在最初通過支付25億美元現金購入9.0%建行股權之後,還獲得了最高入股該行19.9%上限的權利。按雙方當初的協議,這筆認購期權可於全球發售結束日期後隨時全部或部分行使,並於2011年3月1日到期。
但接下來的事實是,美國銀行除了按約定在當年10月27日建行上市日,繼續購入少量H股之後,在之後近3年中並未行使任何期權,直到近期,其名下建行股份仍維持在191.33億股。
按雙方最初的協議,美國銀行接受了匯金方面提出的行權價格隨時間變化「水漲船高」的建議。雙方約定,2007年8月29日之前美國銀行的行權價均為全球發售項下的每股發售價,這日之後增加至招股價的103.00%;2008年8月29日或之後再度加至招股價的107.12%;2009年8月29日或之後再度加至招股價的112.48%;2010年8月29日或之後則加至118.10%。
按2.35港幣的建行招股價,上述比例分別對應每股2.42港幣、2.52港幣、2.64港幣和2.78港幣的行權價。
除此之外,雙方在協議中還約定,最終的行權價將不低於當時建行每股賬面值的1.2倍。
一位曾參與當初雙方談判的某海外投行人士告訴記者,雙方做此約定的基礎,是考慮建行的股價後市的上漲幅度,即,上市日至2007年8月29日上漲3%,之後三年的漲幅分別為4%、5%和5%。但建行上市後的受追捧程度顯然遠遠超越了談判者的預期。
按曾參與建行引入戰略投資者談判的投行人士說法,如今看來相當「實惠」的行權價格,這在雙方最初的談判中應是有所預料的。但最終選擇這樣的形式,實際上還是來自美國銀行作為其主要戰略投資者的定位,可理解為「學費的價格」。
按建行招股書中的披露,雙方曾簽訂一份獨家協議,美國銀行在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及管理等7個領域向建行提供戰略性協助,並為此向後者派駐約50名人員。
對照建行引入戰略投資者處於相對次要位置的淡馬錫,上述人士更認為,上述豐厚許多的協助職能也是美國銀行最終獨家獲得入股之外的認股期權的重要原因。
然而時光流轉,近一年間美國本土引發的次按風暴,也讓美國銀行未能豁免。按該行2008年1月發布的數據,其次按減記已高達52.8億美元,並拖累2007年盈利急跌95%。而之前的2007年12月,其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Ken Lewis也在公開場合表達了部分變現建行股份「自救」的沖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資大行分析師告訴記者,之所以美國銀行的減持計劃在迄今的數個月中,仍無顯著的跡象,取決於兩個方面——原有股份的鎖定尷尬和認購期權的巨利誘惑。
按最初雙方的協議,美國銀行最初與匯金簽署協議時及建行H股上市時購入的股份,將被鎖定至上市三年後的2008年10月27日。而因行使認購期權而向匯金公司購入任何H股,更被鎖定至2011年8月29日。
「業內都能猜到美國銀行的算盤,可以在10月鎖定期滿後按市價賣出原有的股份,已解其本土業務的燃眉之急;同時加快行權,翻手再以低於市價很多的價格買入,」一位歐洲對沖基金的買方研究員告訴記者,「盡管後者要鎖到2011年,但面對超級豐厚的收益,即便從市場拆借資金,也是非常劃算的。」
美林2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更將此戲稱做「扔在桌上的錢」,報告稱,「即便美國銀行維持現有的持股比例,將相當的60億股在年內賣掉,也將穩賺30億美金」。
另一中資背景的大型投行,則對後市美國銀行的操作存有期待。該行在一份銷售郵件中分析,「美國銀行是否會減持建行股份的關鍵在於其對建行的戰略定位,是否滿意於10%的持股狀態,或希望擁有更多的發言權,達到20%的持股水平。若美國銀行利用認購期權進行股份替換,按照目前建行股價6.65港元和行權價2.42港元計算,將套現約103.8億美元」。
同時,該行亦推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銀行的認購成本將上升,因而認為在8月29日之前,美國銀行有可能逐步增加期權的行使。
然而,盡管種種跡象顯示,此番美國銀行的行使認購期權將加大其10月底拋股的可能性,但海外大行普遍對此表示樂觀。美林將這樣的消息定義為,創造買入機會的短期弱點。瑞銀發布的報告也維持了類似的觀點
6. 美國銀行股有哪些
7.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7)美國銀行持有企業股票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