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部一群歷史學家寫的歷史架空小說,有拿破崙滑鐵盧的,請問這本書
滑鐵盧
(滑鐵盧戰役)
編輯
滑鐵盧鎮距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南大約二十公里。與歐洲其他國家的許許多多小鎮一樣,滑鐵盧鎮古樸而寧靜,並無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卻是響徹世界。即使對它毫不了解的人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掛在嘴邊,說起某人在某場官司或某場比賽中遭到失敗時,就必定會說,某某遭遇了滑鐵盧。1815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崙率領法軍與英國、普魯士聯軍展開激戰,法軍慘敗。隨後,拿破崙以退位結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鐵盧被用來比喻慘痛的失敗。
說起滑鐵盧(Waterloo),人們除了聯想到失敗之外,稍懂歷史的人一定還會想到一個地方和一個人。這個地方就是比利時的滑鐵盧鎮,而這個人就是歐洲的歷史巨人拿破崙·波拿巴。
中文名
滑鐵盧
外文名
Waterloo
地 址
布魯塞爾南二十公里
引申義
成功到失敗的轉折點。
景點
鐵獅峰 鐵獅子
紀 念
滑鐵盧戰役
特 色
古樸而寧靜
目錄
1 主要景點
▪ 鐵獅峰
▪ 鐵獅子
2 英雄之戰
3 失敗者變崇高
4 最大贏家
▪ 展開大戰
▪ 交易所老闆
▪ 情報收集
▪ 意義重大
▪ 內森的商業
▪ 描述
5 古戰場
主要景點
編輯
鐵獅峰
小山叫鐵獅峰,屬於人造山,建於1826年。當時沒有推土機,41米高的山峰據說是當地婦女用背簍從兩公里外的地方背土壘成的。
鐵獅子
滑鐵盧鎮拿破崙雕像
沿226級台階拾級而上,峰頂上迎接人們的是一頭威風凜然的鐵獅子,它的前爪緊緊地抓住一隻象徵著世界的鐵球,兩隻眼睛「獅」視眈眈地盯著南方的法蘭西,於威嚴中透出一股肅殺之氣。這頭雄獅重達28噸,據說是為紀念歐洲聯軍的勝利,用繳獲的法國軍隊的槍炮熔鑄而成的。鐵獅下的碑座上沒有題詞,只刻著「1815.6.18」字樣。但就是這串簡單的數字卻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200多年前的那場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戰爭。
英雄之戰
編輯
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崙·波拿巴(威靈頓評價:「在過去的時代,在現在的時代,在任何時代,最偉大的將軍都是——拿破崙。」)為統帥的法國軍隊和以英國人威靈頓公爵(拿破崙皇帝評價:「公爵的治軍之才不在我之下,而且還有小心謹慎的長處。」)為統帥的歐洲聯軍,在這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雙方投入的兵力14萬多人,戰局幾經反復,廝殺異常激烈,田野一片血紅。這場決戰持續了大約12個小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們此時此刻總算鬆了一口氣,他們終於知道自己的軍隊戰勝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
在世界戰爭史上,滑鐵盧大戰以戰線短、時間短、影響大、結局意外而著稱。正如維克多·雨果所說,滑鐵盧是一場一流的戰爭,而得勝的卻是二流的將軍。至於其中的原因,維克多·雨果也在《悲慘世界》滑鐵盧一卷中作了這樣的描述:大戰的前一天突降大雨,整個滑鐵盧田野變成一片泥沼,拿破崙·波拿巴的作戰主力火炮隊在泥沼中掙扎,遲遲進不了陣地,所以進攻炮打晚了。失敗由此成為定局。如
拿破崙視察軍隊
果沒有那場大雨,進攻炮提早打響,大戰在普魯士人圍上來之前就結束,歷史會不會是另一種寫法?
這一戰,不僅徹底結束了拿破崙·波拿巴的軍事生涯和政治生命,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也使這一大片堆滿了六萬多具將士屍骨的土地永遠載入史冊,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憑吊的古戰場,「滑鐵盧」這三個字也從此成為「失敗」的代名詞而流傳下來,並在全世界廣泛使用。
勝利未使勝利者名利雙收。威靈頓公爵當年的總參謀部就設在滑鐵盧鎮上,那是一座兩層的小樓,現在是威靈頓紀念館。這個紀念館里至今保存著比利時國王關於威靈頓的「授封書」:授予威靈頓滑鐵盧親王一世稱號,並將滑鐵盧周圍1083公頃的森林和土地同時封授。此稱號和封地永遠有效並可世襲。
威靈頓
遺憾的是,威靈頓雖然獲利不小,但卻沒留下什麼威名。對於前來憑弔古戰場的各國遊客來說,尋找威靈頓將軍紀念館並不難。但奇怪的是,遊客中對於這位得勝的將軍似乎並不感興趣,去過他紀念館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而且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威靈頓為何許人。前來滑鐵盧的人只知有拿破崙·波拿巴,不知有威靈頓,這著實是樁耐人尋味的怪事。
在今天的滑鐵盧,除了威靈頓公爵住過的這幢作為聯軍統帥部的紀念館以外,再也找不到一處關於這位凱旋將軍的紀念地、紀念碑或者別的什麼紀念物。滑鐵盧鎮上有許多出售紀念品的小商店,這些紀念品無論是圖片還是紀念章幾乎都是拿破崙·波拿巴的頭像和名字,卻很難見到與威靈頓有關的東西。惟一能聽到或見到威靈頓名字的地方,是鐵獅峰下的滑鐵盧戰爭紀念館,那裡有許多圖片、實物以及音像製品,它們向遊客再現了這場大戰的經過,其中自然要提到交戰雙方軍隊的統帥。許多遊客就是在這里才第一次得知拿破崙·波拿巴在滑鐵盧碰到的對手原來是個英國人,他的名字叫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公爵 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失敗者變崇高
編輯
1815年,滑鐵盧大戰幾天後,拿破崙·波拿巴被再次流放。這次他被遠遠地流放到大西洋一個孤島上,1821年5月5日17時49分拿破崙·波拿巴死於聖赫勒拿島上,死因為砒霜中毒而死,但也有人說是病死的
鐵獅峰中文說明
,說法多種多樣。
然而,「失敗反而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崙·波拿巴彷彿比立著的拿破崙·波拿巴更為高大。」維克多·雨果的話在今天的滑鐵盧得到了確實的印證,在鐵獅峰下的拿破崙·波拿巴紀念館旁邊、進入滑鐵盧鎮的入口處,這個矮子將軍的銅像傲然聳立在一座高高的圓柱形基座上。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國皇帝,身著戎裝,身體略微側斜,兩臂交叉抱胸,兩眼直視前方。那神態瀟灑自信,儼然一副目空一切的勝利者姿態。假如威靈頓在世,不知他對拿破崙·波拿巴的雕像會作何感想。
而對比利時人來說,把一個失敗的侵略者的塑像立在自己的國土上,卻是需要非凡氣度的。這樣做,不只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拿破崙·波拿巴的尊重。在包括比利
比利時滑鐵盧戰場紀念碑
時在內的整個歐洲人的心中,拿破崙·波拿巴雖有其殘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為偉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將軍、真正的英雄。在滑鐵盧戰場上,拿破崙·波拿巴雖然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可是他的名字連同他的氣概以及他的影響遠遠地壓倒了他的對手,從而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象徵意義:拿破崙一直打勝仗,直到在滑鐵盧大敗,之後拿破崙被囚禁。所以滑鐵盧用來形容由成功到失敗的轉折點。
最大贏家
編輯
展開大戰
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和英國將軍威靈頓指揮的反法聯軍
各國軍隊圖示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的滑鐵盧村展開大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滑鐵盧戰役。黃昏時分,反法聯軍控制了戰場的主動權,拿破崙的軍隊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商業情報員悄悄撤離了戰場,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又轉到奧斯坦德港。深夜時分,他跳上了一艘有特別通行證的快船。6月19日清晨,他在英國的弗克斯頓上岸。他的老闆正在那裡親自等候。老闆接過信件,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一下戰報標題,然後就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老闆
這家股票交易所老闆名叫內森·羅斯柴爾德,而這個名叫羅斯伍茲的人,則是受雇與羅斯
內森·羅斯柴爾德
柴爾德商業家族的情報員。羅斯柴爾德商業家族的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他原本是法蘭克福的一名金匠,後來涉足銀行業。到1800年的時候,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成為法蘭克福最富有的猶太家族,內森是梅耶的第三個兒子。1798年他被父親派到英國開拓羅斯切爾德家族的銀行業務。內森是一個城府極深行事果決的銀行家,到1815年,他應經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寡頭,與此同時,內森的大哥阿姆斯洛在法蘭克福打理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的大本營,他的二哥所羅門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了家族的另一家分支銀行,他的四弟卡爾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一個銀行,他的五弟傑姆斯在法國巴黎建立了一家銀行。羅斯柴爾德家族由此成為金融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國際銀行集團。
情報收集
早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的情報人員住在歐洲的各大城市。更關鍵的是,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和准確度遠遠超過了政府的信息網路。正因如此,羅斯切爾德家族才能在第一時間得知了滑鐵盧戰役的結果。
意義重大
滑鐵盧戰役的結果不僅在軍事意義上重大,而且對金融界的影響同樣深遠。如果拿破崙的大軍勝利,則法國就會成為歐洲的主宰,英國公債的價格就將大跌;相反,如果拿破崙大敗,則英國主導歐洲,英國公債就會大漲特漲。
內森的商業
才能在這個時候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回到倫敦股票交易所後,他並沒有大量買進英國公債,而是反其道而行,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由於被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著拋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幾個小時後,英國公債的價格只剩下原價的百分之五,這個時候,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公債。到了6月21日晚11點,英國軍隊在滑鐵盧取得勝利的消息才傳到倫敦。此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因持有大量的英國國債,已經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這意味著英國人以後向英國政府的各項納稅所得,絕大多數都成了羅斯柴爾德銀行的囊中之物,羅斯柴爾德家族也由此控制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命脈。有人估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滑鐵盧戰役之後的一兩天內賺到的錢就超過了拿破崙打十年戰爭的受獲。內森也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之情,他說:我根本不在乎什麼樣的人被放在這個王位上來統治這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誰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誰就控制了大英帝國,而我控制了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
憑借著滑鐵盧戰役的狂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勢力急速膨脹,很快就操控了整個的歐洲金融市場。有人估算,到185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就積累了60億美元的財富,成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金融帝國。此後,他們在家族銀行體系中首先建立了不用實物黃金運輸的賬目清算系統,而這竟成了今天國際金融的通用規則。更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家族竟然長期控制著國際市場上的黃金定價,直到2004年才宣布退出。
1812年,梅耶.羅斯柴爾德去世,去世之前,他立下了森嚴的遺囑,絕對不允許後人向外界透露家族的財產情況,他的遺囑也確實被後人嚴格的執行著,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人能清楚的說出這個家族到底有多少財富。可是在近二百年的時間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控制著歐洲乃至世界的金融業,這一點,從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描述
關於滑鐵盧戰役,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進行過很多激動人心的描述,可是,他們很少提到這場戰役對世界金融業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確實存在、由此可見,我們解讀歷史也要從多面入手。如果遺漏了金融史,那我們閱讀的滑鐵盧就是不完整的。
總之,滑鐵盧雖然只打了一天,但這一天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滑鐵盧戰役之後,反法聯軍很快攻佔了巴黎,聲名顯赫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之後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由於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的英國指揮官威靈頓也因此一舉成名。可是,很多歷史學家指出,滑鐵盧最大的贏家不是威靈頓將軍,而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內森.羅斯柴爾德利用自己布下的強大的信息網,打了一場漂亮的戰爭。某種意義上,拿破崙的滑鐵盧成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凱旋門!
望採納
❷ 出國留學現在要准備些什麼有經驗的進!
1.英國沒有獎學金(可以說英聯邦國家幾乎都沒獎學金)。要獎就只能去美國。
2.去英聯邦考雅思,美國的話一般考托福,不過現在雅思也承認了。
3.沒有一個考試簡單的。SAT可以說是很難。不能想得太美啊~呵呵
推薦網站www.cuus.cn,是在美國讀本科的中國學生自己的論壇,裡面有很多申請經驗。
以下是我以前在網路回答問題總結的一些經驗
http://www.google.com/notebook/public/09349043502962546509/BDUOQIgoQhez8vsUh
http://www.google.com/notebook/public/09349043502962546509/BDSYjIgoQ8aGmjcAh
~~~~~~~~~~~~~~
Q:本科選擇高中畢業後去美國讀,那麼高中階段應該做哪些准備?
A1:要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 有什麼全國性的大賽要盡量拿獎. 學習成績得保持非常優秀. 最好高一的時候就開始准備SAT, 可以到Amazon買些原版的SAT習題來練習(或者到淘寶網搜索SAT看看有沒有二手的便宜貨), 背SAT詞彙. SAT是可以考無限次的,不過國內沒有考點要到香港考試, 一個月有一次考試,但是並不是每個月都有. 可以上http://www.collegeboard.com 查詢SAT考試的具體信息。
高二時把SAT和托福都考出理想成績,高二暑假開始研究學校,准備申請材料。學校如果有early decision那就是11月中旬截止,大部分學校正常申請的截至日期是12月底到一月中旬,排名靠後的學校可能截止日會更晚一些。在deadline前得把所有申請材料都寄到學校。
現在有幾百所學校可以在線申請,具體可以到在線申請的網站「common application」 http://app.commonapp.org 查詢(最近網站在准備開始07年入學的申請,所以暫時無法登陸)。在線申請的好處是可以免申請費,可以只填一次繁復的個人信息表就同時寄送很多個大學。不過每個大學還是有獨立的文章題目要寫,在supplement forms里。這點一定要看清楚。
SAT可以考很多次一直考到自己滿意的成績(不過考太多次也不現實),然後開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校。申請學校的數量沒有限制,SAT每個成績可以免費寄4個學校(具體記不得啦不好意思),如果你申請更多學校,可以向Collegeboard支付額外的寄成績的費用。這個在Collegeboard上有詳細說明和價格。申請學校的多少就看你精力有多好了……每申請一個就要准備很多不同的材料,寫不同的文章。
多申請幾個大學,同時申請獎學金。申請獎學金的過程基本就是填表格
申請的時候可以說明自己的特殊學習經歷,然後申請文章寫得再好點兒。選擇大學的時候不要太集中於名氣在外的學校。可以考慮liberal arts學院(只提供本科教育的私立學校,有時候獎學金機會還很多呢!尤其是中國人申請比較少,學校可能會考慮到多元文化的因素而有意識地想招幾個中國學生)。比如著名的女校wellesley college就是liberal arts學院,smith college(女校)也不錯。liberal arts學院因為專注於本科教育,所以畢業出來的學生大多都能進入優秀的研究生院或醫學院。
——————————————————————
Q:留學美國還是英國?以及雅思考試問題
A:
雅思是去英聯邦國家的。加拿大還是比較認可雅思,但是美國不是每間大學都認可。耶魯是認可雅思成績,但是英語成績並不是唯一的錄取標准。英語成績再好也要看其他方面的素質(SAT成績、高中成績、推薦信、個人申請文章、競賽經歷、特殊經歷等)。
申請美國名校逃不掉的SAT考試,那英語我認為對中國學生來說是是非常難的,詞彙量要求極高。如果你對自己的英語沒有信心,那麼嘗試SAT以後會更沒有信心的…
Q:TOEFL Vs. IELTS
A:如果去美國,TOEFL 和IELTS二選一的話應該是TOEFL比較好。但是現在很多學校可以認可IELTS成績(美國有380所),比如耶魯就認可。SAT I也是必考的。如果想申請好學校,建議SAT II也要考2門。
http://www.ielts.org/organisationsrecognisingielts/organisationsrecognisingielts/default.aspx
上面這個網址是IELTS官方網站上列出來的認可IELTS成績的美國大學。其實有的沒有在此名單上的學校也有可能認可雅思成績,最好直接詢問學校。
雅思和托福考起來感覺很不一樣…我個人覺得雅思容易一點,比較靈活。托福主要靠多做題和狂背~~不過既然要准備SAT…SAT比托福煩得多吶!!背功是一定要練的,逃不掉。尤其是要申請好的學校,那就一定要多努力!
————————————————————
Q:A-LEVEL還是Foundation
要上英國好的大學,建議去讀英國的A-level課程。一般國內是讀完高一或高二過去讀A-level,2年,所有大學都認可A-level成績
如果你要在國內高中畢業考完雅思過去,也不能直接上大學,要先讀一年預科才可以進大學一年級,這是因為英國的教育體系與中國不同,大學只有3年,中國高中畢業過去無法銜接,所以一定要讀預科。但是預科的缺點就是有些頂尖大學不接受讀預科的申請者,他們只認可A-level成績
英國是小學6年,初中3年,GCSE課程2年,A-level 2年然後大學3年,研究生1年。5歲入學。A-level不是每個人都要讀的,也不同於國內高中的概念。A-level是專門為想要考大學的學生准備的課程,全稱advanced level,其實就相當於英國人讀的大學預科。
FOUNDATION是一個一年的課程。基本就是專門針對想到英國讀本科的國際學生。所以班級里的同學不會是英國人。由於教育體制問題(英國大學只有3年),中國高中畢業生、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如果想留學英國,一定要先學習Foundation。
Alevel是一個兩年的課程,稱為sixth form或Year 12& Year 13。雖然叫「Advanced Level」,翻譯過來也是「大學預科」,但是它的課程是與高中相聯貫的,也是在高中校園授課,而不是像Foundation那樣被孤立在高中和大學之間。每個想讀大學的英國學生也一定會讀Alevel,所以留學到英國先讀Alevel可以說是真正經歷英國比較傳統的本土教育。
Foundation有點像是各個大學為招收國際學生而特別設立的課程,所以培訓機構往往隸屬於某個大學。但是讀完某大學下屬的Foundation還是可以申請其他的大學。但是頂尖的Oxbridge和LSE之類的學校不承認Foundation,而且自己學校也沒有開設Foundation,他們只認可Alevel成績。這也是不少中國高中生選擇讀Alevel的原因。
❸ 外國有哪些著名的軍事家
亞歷山大三世 亞歷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前323.6.13)古代馬其頓國王( 前336~前323 ),著名軍事統帥。亦稱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兒子。幼年時受到嚴格的宮廷教育,酷愛兵法。16歲隨父征戰。前338年在喀羅尼亞之戰中率部英勇作戰,取得勝利,為馬其頓在希臘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前336年夏,父親遇刺身亡後他繼承王位。隨後平定宮廷內亂,鎮壓北方部族暴動。繼而揮師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臘諸城邦再次確認馬其頓的霸主地位,並推舉他為希臘聯軍最高統帥。 前334年春率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戰船組成的聯軍開始東征。5月在格拉尼庫斯河畔擊敗波斯軍,乘勝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統率的軍隊。翌年攻佔提爾(今黎巴嫩蘇爾)、加沙,接著進入埃及,被擁為法老(國王)和「阿蒙神之子」。為建立東征的後方基地,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前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殲滅波斯軍主力,繼而南下奪占巴比倫、波斯都城蘇薩和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前330年夏率部沿裏海南岸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在中亞轉戰近三年。前327年夏到達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敗波魯斯王國後停止東進,於前324年春返抵巴比倫(見亞歷山大東征),次年6月病逝。 亞歷山大征戰10年,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他發展了古希臘的軍事體制和方陣戰術,創建既能乘馬又能徒步作戰的「龍騎兵」;戰略上,決策果斷而靈活,善於利用有利態勢孤立和打擊敵人;戰術上,重視步騎協同,發揮騎兵的突擊作用,善於出敵不意和大膽穿插、迂迴包圍。常能以少勝多,速戰速決,把古代軍事學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馬略軍事改革 古代羅馬軍事家和政治家G.馬略 (前157~前86)推行的以雇傭兵製取代公民兵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於羅馬奴隸佔有制的發展、土地兼並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授權征討朱古達,並開始推行軍事改革。他於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 (今法國一帶)南部和義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馬略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突破按財產資格服役的限制,將徵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退役士兵由國家分給土地。擴充軍團人數,由4500人增至6000人;實行新編制,1個軍團包括10個聯隊,1個聯隊下轄3個中隊,中隊下分2個森圖里亞 (又譯百人隊);採用不同武器、兵種和訓練程度為基礎的戰斗隊形,以增進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增加工兵和機械裝備。加強軍紀和訓練。 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同時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重要因素。 橫掃亞歐的帖木兒 帖木兒(1336 ~1405.2)帖木兒帝國創建者,軍事統帥。生於中亞謁石城(在今烏茲別克境內) 附近一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曾任西察合台汗國大臣。14世紀60年代政局動亂時期,周旋於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諸封建主之間。擊敗政敵後,於1370年殺死同盟者海珊,自立為大埃米爾,建都撒馬爾罕。1372~1388年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征服阿富汗、伊朗。1389~1395年三次遠征金帳汗國,同時入侵伊拉克,佔領巴格達;北進南高加索,奪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並侵入俄羅斯境內。1398年進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西征小亞細亞。1402年7月在安哥拉之戰中,打敗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至此,建立起東到北印度、西達幼發拉底河、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北抵裏海和鹹海的大帝國。1404年率兵20萬東征中國。第二年死於進軍途中。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2. 6~1598.8.1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統一全國的武將。生於尾張國中村(今屬名古屋)。原姓木下,後改姓羽柴,賜姓豐臣。早年為尾張國大名(領主)織田信長的部將,屢建戰功。1577年信長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後任征西先鋒,在中國(今本州西部地區)、四國、九州等地指揮作戰,先後平定播磨(今兵庫縣南部)、備前(今岡山縣南部)、美作(今岡山縣北部)、但馬(今兵庫縣北部)、因幡(今鳥取縣東部)五國。1582年進攻中國,包圍高松城(在今岡山市附近),與毛利氏決戰。同年信長被部將明智光秀殺害後,與毛利氏講和,回師討伐光秀,並擁立信長幼孫秀信為繼承人。但信長部將柴田勝家欲立信長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經賤岳之戰消滅勝家與信孝的聯軍。同年建大阪城,作為統一日本的根據地。1584年與信長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聯軍戰於小牧,失利後媾和,並與家康結盟,確立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萬大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出任關白(輔助天皇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軍政大權。1587年興兵30萬進取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進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動26萬大軍滅北條氏,平定奧羽地方,完成日本統一大業。1591年將關白職位讓予養子秀次,自稱「太閣」。1593年將北海道正式劃入日本版圖。1592年和1597年兩次出兵侵略朝鮮(見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598年8月因侵朝失敗,郁悶而死。執政期間,丈量農地,增加貢租;收繳武器,實行農、兵分離;統一貨幣,廢除關卡;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領主統治,為幕藩體制奠定基礎。 庫圖佐夫 庫圖佐夫(1745.9.16~1813.4.28)俄國元帥,著名將領,軍事家。出身將門。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准尉並任連長。次年參加遠征波蘭。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戰爭期間,先後在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麾下任職,作戰勇敢,指揮有方。1774年在戰斗中負傷,失去右眼,得名「獨眼將軍」。出國治療期間,考察普魯士、英國、荷蘭等國軍事。1782年晉准將,1784年晉少將。1792年起先後任駐土耳其大使、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立陶宛督軍和聖彼得堡督軍。1805年俄、奧、英等國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後,率俄軍主力前往奧地利,迎擊拿破崙一世統率的法軍。鑒於奧軍在烏爾姆被殲,指揮俄軍主力後撤400餘公里,從而保存了實力。奧斯特利茨之戰中,俄軍由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干預遭慘敗。1806~1812年俄土戰爭中,於1811年出任摩爾多瓦俄軍總司令,採取退避三舍、相機反擊戰法,在同年8月魯什丘克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土軍主力,迫使土耳其簽訂和約。1812年法俄戰爭中,在俄軍失利情況下出任總司令,面對優勢法軍實施戰略撤退和堅壁清野,在博羅季諾之戰中重創法軍後繼續後撤,直至放棄莫斯科。在人民群眾支持下開展游擊活動並組織預備隊,形成兵力優勢後適時轉入戰略反攻,指揮俄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進攻法軍,殲敵於別列津納河畔鮑里索夫地區。1813年4月率部向法國本土推進前夕,病逝於西里西亞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種語言,知識淵博,馳騁沙場50餘年,作戰指揮經驗豐富。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等進攻作戰思想,而其戰略防禦理論更為各國軍事家所稱道。他強調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應避免不利決戰,以保存實力;主張疲憊和消耗敵有生力量,不失時機地實施戰略反攻。 沒進過軍校門兒的兵學大師——若米尼 A.H.若米尼(1779~1869),又譯約米尼,生於瑞士帕耶訥市市長之家。19歲參加瑞士軍隊,曾任陸軍部長的副官、秘書長及營長等職。25歲轉入法軍服務,曾任M.內伊元帥的副官 、參謀長 。在拿破崙一世遠征俄國期間,先後任維爾諾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總督。1813年轉投俄軍供職,任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軍事戰略顧問達20年之久,為俄羅斯帝國軍事學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將軍銜。晚年定居法國,靠俄國養老金生活,經俄國同意應聘為拿破崙三世的軍事戰略顧問。 若米尼自幼嚮往軍旅生涯,酷愛軍事。1796年在巴黎一家銀行當辦事員期間,為拿破崙 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的勝利所鼓舞,開始自學並潛心研究軍事,大量閱讀軍事著作尤其是軍事歷史著作,匯集整理當時拿破崙軍隊與反法聯盟軍隊的戰況,撰寫軍事行動日誌,記載各參戰國戰況,並對戰局發展進行評論。1798年進瑞士軍隊服役後,通過戰爭實踐逐步走上軍事理論研究的道路,1804年出版第一部軍事著作《大戰術理論和應用教程》。若米尼在該書中運用數學理論論述戰斗隊形、行軍和作戰線等問題,被視為是其軍事思想的萌芽。1805年若米尼到法軍內伊元帥部隊供職後多次參加遠征,在戰火中繼續深入研究戰爭。同年出版《論大規模軍事行動》。1824年撰成《革命戰爭批判軍事史,1792~1801》。1827年出版《拿破崙的政治和軍事生涯》。1830年應俄羅斯帝國皇帝要求將其有關戰爭原則方面的著述匯集成冊,取名《戰爭藝術概要分析》,後經修訂增補改名為《戰爭藝術概論》,1838年出版。該書出版後,不少國家競相翻譯出版,定為軍官必修教材,從而成為若米尼最有影響的代表作。若米尼在書中總結了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經驗,創立了19世紀初期的戰爭藝術理論,提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原則。 若米尼的軍事思想主要內容有: 關於戰爭政策。若米尼認為,戰爭政策是外交與戰爭之間的一切相互關系。他認為,戰爭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 關於戰略。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為入侵別國或保衛本國而在戰場上指揮大軍的藝術,以及把軍隊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戰爭區或作戰地區決定點上去的藝術。 關於戰術。若米尼認為,戰術是指揮戰斗的藝術,即指揮師或獨立支隊獨立作戰,在決定性時間和地點投入主力進行戰斗以及在作戰現地根據條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藝術。 關於戰爭勤務。若米尼認為,戰爭勤務實際上是戰爭准備、保障戰略和戰術使用的科學,也是軍隊移動的應用藝術。 法國大革命產生了一代天驕拿破崙,拿破崙戰爭則培育出若米尼這位近代兵學大師。他撰寫的軍事巨著《戰爭藝術概論》被歐美各國普遍列為權威性軍事教材,曾是美國內戰南北兩軍軍官們囊中的必備讀物。 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 卡爾 菲利普 戈特弗里德 馮 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 1803年畢業於柏林普通軍校。1803年起任普魯士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參加過1806~1807年普法戰爭。1808年起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1809年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 1810當時,一些富有愛國熱忱的將軍和軍官,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博伊恩等反對普魯士臣服於拿破崙1世。克勞塞維茨受他們的委託,於1812年2月起草了一份《日耳曼民族解放綱領》,名為《三個信條》。他在該綱領中提出了聯合俄國、反對法國侵略者的人民戰爭思想。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 阿道夫戰爭、路易14戰爭、菲特烈2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 克勞塞維茨是第一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 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 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於主突方向; 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 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海權論」鼻祖的馬漢 A T馬漢是美國著名的海軍戰略家和歷史學家。他的「海權論」思想使他聞名於世。馬漢「海權論」思想的要旨是:要擁有並運用優勢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實現己方的戰略目的。「海權論」思想對美國以及一些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稱贊他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略家,最後的結局卻是抑鬱而終。 馬漢可以稱得上是將門虎子 。1840年9月27日他出生於西點軍校教授樓。小馬漢的父親老馬漢28歲就成為西點當時最年輕的教授。老馬漢為紀念在西點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塞耶校長,給兒子取名為阿爾弗雷德 塞耶 馬漢。 由於父親是一名軍人,自己又在軍校長大,小馬漢從懂事起,就對軍人的威武羨慕不已。對軍校的一切都耳熟能詳,並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大人們捧腹大笑。 馬漢的父親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父親的書房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那裡有引人入勝的各種戰爭故事。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驚人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一些在軍人看來都算枯燥無味的書,例如《海戰指揮手冊》,他卻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書,他產生了對大海的迷戀、對水手的崇敬和對海軍的嚮往。難怪小馬漢成人後,違背父親的意願,不想考西點軍校,非要考海軍學院不可。 1886~1889年、1892~1893年,馬漢兩度出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他把自己的先進軍事思想投入到學院的教學中,親自給學員授課,把以前分散的各種軍艦戰術協同起來,形成一個包括戰列艦、巡洋艦、撞角艦和魚雷艦在內的艦隊戰術體系。同時馬漢為了教授內容形象直觀,利於學員理解,還親手製作了各種各樣的艦船模型,並用蠟筆染上五顏六色,以區分各個國家的艦隊。實踐證明,在圖板上和「澡盆」里顯示海上作戰,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創造。可以說,它是美國海軍進行模擬演習的開端。 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創建者伏龍芝 伏龍芝,米哈伊爾 瓦西里耶維奇,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卓越的統帥和軍事理論家,蘇聯武裝力量的積極組織者和創建者之一。 1904年加入蘇聯***。1916年伏龍芝被派到作戰部隊進行革命工作。伏龍芝化名米哈伊洛夫在西方面軍全俄地方自治聯合會領導明斯克布爾什維克黨的地下工作,以及第3和第10集團軍中黨支部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後,伏龍芝任明斯克區革命軍參謀長,領導平定科爾尼洛夫叛亂的斗爭。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他組織了一支由舒亞和伊萬諾沃紡織工人和革命士兵組成的2000人的隊伍,率領該隊伍來到莫斯科,參加了十月武裝起義。 此後他被任命為雅羅斯拉夫爾軍區政治委員,為組建蘇軍部隊做了大量工作。 國內戰爭時期,他領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進攻戰役,取得了徹底粉碎敵人的戰果。這些戰役的特點是:主突方向和實施主突的時間選擇得當;大膽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方向;廣泛運用正面和翼側的突擊;實施兵力兵器機動的高超藝術以及預備隊的使用得當。 1922年4月任工農紅軍參謀長和軍事學院(今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1925年1月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而從2月起兼任勞動國防委員會委員。根據黨的決定進行的1924—1925年軍事改革是在伏龍芝領導下制定和實施的。這次改革是建設蘇聯武裝力量和加強國家防禦能力的重要步驟。 伏龍芝在發展蘇聯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戰略學、戰役學和戰術等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在伏龍芝領導下奠定了蘇聯武裝力量軍事科學工作的基礎,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的經驗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情況他撰寫了:《工農紅軍的改編》、《統一的軍事學說與紅軍》、《正規軍與民兵》、《彼列科普和瓊加爾回憶錄》、《未來戰爭的前線和後方》、《我們的軍事建設和軍事學術界的任務》等書。 他對軍事科學和軍事學術問題做出一系列重要結論。他認為進攻是軍事行動的主要形式,但也不應忽視防禦的作用,指出必須精通各種規模的防禦形式,以便使防禦成為積極的防禦,為進攻創造有利條件。伏龍芝在其著作中指出,現代戰爭中後方的作用和科學技術進步的作用大大加強,作為蘇維埃國家防禦能力的基礎——國家後方的准備具有重大意義。認為未來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機器戰爭,所以,給陸海軍裝備技術兵器和加強炮兵、裝甲兵、航空兵的建設,應作為一項首要任務提出。同時,伏龍芝還斷言,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離開人,技術兵器是死的。現代戰爭中人和技術的關系問題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全面論述。 伏龍芝1918年1月起為歷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1年起為俄共(布)中央委員。1924年起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死後葬於紅場。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許多大城市的區和街道,以及帕米爾山的一座高峰都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還有中學、集體農庄、機關、軍艦、軍事院校,其中包括軍事學院和中央蘇軍之家。 二戰名將朱可夫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代表蘇聯最高統帥部接受德國投降的是格奧爾基 康斯坦丁諾維奇 朱可夫元帥。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身於莫斯科西南卡盧加省一鞋匠家庭,19歲時應征入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作戰有功,獲喬治十字勛章兩枚。 十月革命爆發後的次年,朱可夫加入蘇聯紅軍,歷任騎兵旅旅長、騎兵監察部助理、騎兵第4師師長、騎兵第3軍和第6軍軍長、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等職。 朱可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和道德品質影響了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然而,有關朱可夫元帥遭遇的磨難和個人生活上的坎坷,直到今天仍是鮮為人知的。 1939年6月,朱可夫調任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指揮蘇蒙軍隊成功地實施了圍殲日軍重兵集團的哈拉哈河戰役,粉碎了日軍北進的企圖。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之後,一躍而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晉升為大將,並被任命為基輔特別軍區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成為蘇軍的首腦人物。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次日,蘇聯成立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朱可夫成為7名成員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全力保衛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說八道,基輔怎能放棄給敵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駁:「如果你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這里也就用不著我了,我請求解除我的職務把我派往前線。」一陣爭執之後,斯大林決定解除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派他到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以後的戰爭進程顯示了朱可夫的預見,如果當時斯大林採納他的建議,就不會造成基輔戰役中66萬蘇軍被圍殲的悲劇。幾小時後朱可夫就動身去前線擔任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他率領該方面軍在葉尼亞地域成功地實施了衛國戰爭中的首次進攻戰,粉碎了德軍的先頭部隊。 1941年9月,當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時,朱可夫被任名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率該方面軍與波羅的海艦隊協同作戰,有力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挫敗了希特勒要將該城「從地球上抹掉」的企圖。 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調回莫斯科,擔任新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全面負責莫斯科防禦戰的指揮。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堅強的防線,頂住了德第4集團軍的正面強攻。當寒冬來臨之際,蘇軍對疲憊不堪凍德半死的德軍發起強大的反攻,迫使德軍敗退,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他會同華西列夫斯基制定了龐大的反攻計劃,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萬德軍被圍殲。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後,朱可夫被授予元帥軍銜。緊接著他又指揮了列寧格勒破圍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取得了極大成功。 1945年,德國、日本相繼戰敗投降,此時戰功卓著的朱可夫擔任著最高副統帥、國防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等要職。 1946年6月9日,根據羅織的罪名,斯大林簽署命令,指責朱可夫:「不謙虛,過於傲慢,把戰爭期間取得所有重大戰役勝利的決定作用歸功於己。」指出「朱可夫元帥懷著仇恨,准備網羅一些失意者、被撤職的司令員,從事反對政府和最高統帥部的活動」。朱可夫擔任的三個要職被撤銷,從黨中央委員會中被開除,受到降職處分。 朱可夫元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未被平反。直到1995年5月,俄羅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朱可夫的名譽才被徹底恢復,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塑像揭幕儀式剪綵。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美國四星上將巴頓 喬治 巴頓 (George S. Patton),1885年11月11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豪門,1909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1911年12月調入位於邁爾堡的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年底在陸軍參謀部辦公室臨時任職,一度擔任陸軍參謀長倫納德 伍德和陸軍部長亨利 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間他在《陸海軍雜志》上發表改進騎兵軍刀的建議獲得採納,他設計的2萬把「巴頓劍」被配發到美國陸軍部隊,讓他初揚大名。1917年他以軍銜隨潘興將軍赴法參戰,組建了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1939年授命組建裝甲旅,晉升為准將。1942年任第一裝甲軍軍長、少將軍銜,同年8月率4萬鐵騎渡大西洋登陸北非。1943年與英國將軍蒙哥馬利聯手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肅清了北非德軍後,晉升為中將,任第一集團軍司令,指揮了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戰役。1944年任第三集團軍司令,作為第二梯隊參加諾曼底登陸,利用閃擊戰率軍橫掃歐洲,直至奧地利,9個月間,殲敵140萬,解放大小城鎮1.3萬座,且相對傷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擢升四星上將,任巴伐利亞洲軍事長官,15集團軍司令。1945年12月9日,打獵途中遇車禍不治,死於海德堡。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崙」;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 艾森豪威爾歐洲盟軍最高統帥 戰績:1942年6月,艾森豪威爾擔任北非和地中海戰區盟國遠征軍總司令,成功指揮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戰役。1943年2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3年,艾森豪威爾出任歐洲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一職。1945年10月,艾森豪威爾接任美軍總參謀長職務。1946年4月晉升為永久五星上將。1951年4月2日,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北約最高司令。1953年榮登總統寶座,並連任兩屆。 評價:1945年5月8日,德軍無條件投降當天,美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給艾森豪威爾發來電報:「你以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完成了你的任務,出色地指揮了從來沒有這樣集結起來的最強大的軍隊,成功地解決了涉及各種不同的國家利益的一切可以想像得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