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股票公式在主圖上為什麼不顯示畫線呢
通達信里BOLL-M指標本身是主圖疊加的,但有鎖無法編輯,因此可以通過CTRL+F(公式編輯器),找到這個BOLL指標(在路徑型指標公式中)進行編輯,考出指標公式,然後添加MA指標公式即可,注意別忘了「畫線方法」一欄選擇「主圖疊加」BOLL:MA(CLOSE,N);UPPER:BOLL+2*STD(CLOSE,N);LOWER:BOLL-2*STD(CLOSE,N);MA5:MA(CLOSE,5);MA10:MA(CLOSE,10);MA30:MA(CLOSE,30);MA60:MA(CLOSE,60);設置N參數,最小2,最大1000,默認120
2. 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
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於1975年創立微軟之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他在市場上的一統天下使他成了世界首富,但他也一直受到譴責,因為他抑制了競爭,而且微軟的產品本該更可靠、更安全。
2000年,比爾.蓋茨成立了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價值280億美元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ndMelind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G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tesFound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tion)。該基金會每年至少向發展中國家捐獻公司資產的5%,用於抗擊艾滋病、瘧疾與其他疾病。
比爾.蓋茨說:「大約10年前,我意識到我的財富必須回饋社會。一筆規模超乎想像的財富,不要留給孩子,這對他們沒有好處。」
有人說:「如果每次Windows系統崩潰,比爾.蓋茨就能得到10美分……哦,等一下,他已經得到了。」
1.獨到的眼光,不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
整個世界都知道,比爾.蓋茨絕對不是專業技術的者,但最終他成為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從來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商機,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財富。這一點使他與以往的任何一個商業巨子有了很大的差別:以前的巨商們的威力通常僅僅局限在某一行業里,但是比爾.蓋茨卻藉助了軟體的影響,把觸須伸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微軟自己出版的網路全書《英卡塔》中,對比爾.蓋茨成就的解釋是:「比爾.蓋茨的大部分成就,在於他有能力將科技的遠景轉化為市場策略,把對科技的敏銳性和創造性融合在一起。」這對比爾.蓋茨的褒贊是無以復加的,但透過盛贊下的光環,我們還應當看到,比爾.蓋茨也是一個凡人。只不過,他智慧超人,有著超凡的經營遠見和敏銳的商業眼光,以及迫不及待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並將它們轉化成財富。
比爾.蓋茨得以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界的代言人,除了他所具有的創新能力,以及他擁有的豐富知識外,還得益於他那超乎常人的市場直覺、經營手法以及傑出的推銷能力。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財富,這是風險投資家所具備的良好的素質。比爾.蓋茨雖然不算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風險投資家,但是他無意中具備了風險投資家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善於捕捉商機,並迅速利用這些商機,搶占市場,擠得對手幾乎無處容身。他以高人一籌的市場遠見與不凡的經營策略,成功地佔領了信息產業的制高點。業界人士曾無奈地表達他們無比的痛苦:市場里的財富都被比爾.蓋茨佔去了。「的市場就是沒有比爾.蓋茨的市場。可惜,在信息產業界,他的身影無處不在。」
將微軟的成功歸之於搭上了藍色巨人IBM的巨大戰車毫不為過,但這其中不僅僅是幸運。比爾.蓋茨眼光獨到,看出與IBM的交易影響深遠,非常清楚這背後的巨大財富。他知道,如果有了操作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一個通用的平台,而這將可以改變個人電腦的歷史走向。「我們瘋狂地編寫程序、銷售軟體,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客戶都是狂熱的計算機愛好者,不會被功能的弱小、手冊的簡單和先進的用戶界面所影響。這就是計算機軟體當時的狀況。」「一些公司把它們的軟體裝在一個塑料袋中銷售,帶有一張復印的使用說明和一個電話號碼(你可以撥打這個電話尋求『技術支持』)。對微軟公司來說,當有用戶打電話要求定購一些軟體時,誰接到電話誰就是『送貨部』。他們要跑到辦公室的後面拷貝一張磁碟,把它放在郵件中,隨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繼續編寫代碼。」比爾.蓋茨這樣描述自己最初創業的經歷。
即便是一個相當小的軟體作坊,比爾.蓋茨也不放棄對財富的追逐。1975年在阿爾伯克基準備籌辦公司時,他就與第一夥伴艾倫斤斤計較起財富的分配問題,比爾.蓋茨憑借源代碼寫作上的優勢,占據了股份的六譽祥沒成。一年後他們真正簽署協議時,比爾.蓋茨磋商把自己的股份增加一點,性格比較隨和,語氣溫柔的艾倫自然損失一點。於是協商的結果就是比爾.蓋茨擁有微軟股份的64%。這是比爾.蓋茨在牢牢把握財富商機所進行談判方面堅持不懈、令人無法抵禦的威力最早明宴歲證之一。盡管多幾個百分點,或少幾個百分點對比爾.蓋茨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可是比爾.蓋茨認為,每一個百分點都值得努力爭取。
當微軟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告宣布後,比爾.蓋茨更是沒有放棄過能在近期內慶納給自己個人和公司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機會。他開始馬不停蹄地向集團購買者巡迴推銷股票。
在這次巡迴推銷股票活動中,比爾.蓋茨代表公司在10天內到世界的8個城市進行過停留,包括世界貿易中心紐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等。雖然對比爾.蓋茨來說,有點疲於奔命,但為了讓自己的股票有一個好的價格,比爾.蓋茨不但在這些城市逗留,還在每個城市發表演講,把推銷會場搞得像節日舞會一樣熱鬧。
當他乘坐的飛機在英國倫敦徐徐降落時,比爾.蓋茨一行受到了非常英國式的熱烈歡迎:在阿納比舉行了一個盛大的聚餐會,這是大英紳士們典型的聚會。溫文爾雅而又不失熱情,會後還舉行了舞會。整個晚上比爾.蓋茨都樂此不疲。
比爾.蓋茨的辛苦勞作也換回了股民的大把大把的鈔票。1986年3月13日,微軟股票上市時,以每股21美元開盤。第一天,共成交了360萬股,可謂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功。中午時分,每分鍾有大約幾千股成交。最後收盤時,微軟股票上升到了每股29.3美元。也就是說在一天之內,微軟股票就升值了40%以上。
可以說,當天的股票交易市場成了比爾.蓋茨的天下。幾乎所有進出交易大廳的股民都買了微軟的股票,而別的股票無人問津。比爾.蓋茨就在此一役中一躍躋身於身價上億的世界富翁俱樂部。在世界各企業家的發財,能夠在短期內聚集如此神話般財富的,恐怕只有比爾.蓋茨一人。
對於一個成功的商人來說,賺錢的眼光是十分重要的。比爾.蓋茨無疑具備了這種最基本的素質,所以,微軟公司和比爾.蓋茨的財富與知名度一樣節節攀升。如今微軟在軟體行業的龍頭老大地位已經無人可以撼動,比爾.蓋茨在世界首富這個位置上也是一坐就是十幾年,無人撼動過。
2.魄力驚人,敢於冒險下賭注
風險就是指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危險。風險是一種非常有誘惑力的未知數。它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變成閃閃發光的金子,也可能讓我們喪失所有。但是如果沒有風險,就沒有一切。
不知你是否聽說過輪盤賭。對於一個深信賭術的賭徒來說,大賭注可能意味著大輸,也可能是大贏。比爾.蓋茨不是賭徒,但他卻敢於冒險下重注。而這也正是他成功的關鍵所在。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有時就難在抉擇。比爾.蓋茨也曾遇到過一次。在是否發展16位晶元的市場浪潮中,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就像一場賭博,看比爾.蓋茨把賭注押到哪一類機器上。當時有8086晶元,有Z-8000晶元,除此之外,還有摩托羅拉68000晶元和其他一些晶元,很難弄清楚究竟誰將是最後的優勝者。像當時所有商人一樣,為了保險起見,比爾.蓋茨都在上面押下了賭注,但是沒有實現創紀錄的銷售。
其中UNIX2-000晶元在當時是被認為比較有前景的。它是1969年左右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里用C語言創作出來的。它的特點是兼容,不像一些專用的操作系統那樣,必須在特殊機器上才能使用。在理論上,UNIX可以在任何計算機上運行。
由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免費轉讓了教育許可權,這使全世界的學術機構迅速把UNIX2-000推崇成為行業上的一個標准。與此同時,整個世界上也掀起了對UNIX的狂熱。
比爾.蓋茨知道,無論他是繼續普遍撒網,還是最終在UNIX2-000上下重注,都難以脫穎而出。於是,他最終選定了IBM的8088。當時IBM雖然是電腦業的老大,但開發出的這款8088晶元卻並不好賣。比爾.蓋茨把所有的賭注都壓在8088上,在當時看來,這無疑是一次瘋狂的賭博行為,至少也應該在兩種晶元上都下賭注,以防風險。但比爾.蓋茨堅信他的這次冒險肯定能夠取得回報的。
正當大家都在冷眼觀望的時候,比爾.蓋茨已經開始行動了。在1980年比爾.蓋茨與IBM開始合作開發個人計算機,使用的晶元自然是8088。在微軟與IBM的努力下,他們成功了。隨著DOS系統的推出,這種晶元立刻受到顧客的青睞。比爾.蓋茨贏了,他的這次冒險取得了高額的回報。這個結果讓比爾.蓋茨和微軟公司的人都不大不小地吃了一驚,這整整是60萬美元的軟體交易。這為後來比爾.蓋茨財富的快速積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風險之於生意場上的人,就好比是常在大海中航行的弄潮兒遇到暴風雨的幾率一樣。要想成功,勿必需要具有冒險精神。在一門新崛起的工業里更是如此。電腦工業的開發進度就像汽車工業在1910年以後10年間以及飛機工業在20世紀30年代的進度一樣,在成熟之前經歷了根本性的、往往是混亂無序的技術和業務變革。「成熟工業」這個短語暗示著更小的風險,然而在很發達的工業里,雖然銷售商在大部分領域里都接近平等,但冒一下信息技術能改變游戲規則的風險,是做出產品和市場突破的方法。一個基本的競爭勝負的區別標志,就是各公司使用網路工作方式的不同辦法。
不僅僅是電腦行業,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冒險精神,敢於冒險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財富。
3.意識超前,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
加速、加速、再加速,是這個信息時代的顯著特徵。財富就是在贏得時間上獲取的。在節奏快得讓人吐血的現代社會中,時間就是金錢。在比爾.蓋茨看來,時間的重要性是無法形容的。
要想不落後於時代,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時代的領跑者,那麼你就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
1973年6月,在美國哈佛大學。18歲的科萊特認識了與他同齡的一個美國小夥子,這個小夥子長著一副娃娃臉,滿頭金發。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小夥子邀請科萊特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應用軟體,因為教科書中已解決了當時進位制路徑轉換的難題。
這是科萊特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因為他來這里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再說對Bit系統,他們的導師默爾斯博士才教了點皮毛,要開發Bit財務應用軟體,不學完大學全部知識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夥子的邀請。
10年後,科萊特成為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Bit方面的博士;那位退學的金發小夥子則在這一年進入了美國《福布斯》雜志億萬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努力攻讀,拿到博士後學位;而那位美國金發小夥子的個人財產在這一年則僅次於華爾街股市大亨沃倫.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成為全美第二富豪。1995年當科萊特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條件,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體了;而那位金發小夥子則已經繞過Bit系統,開發出Eip財務軟體,其性能比Bit軟體快1500倍,並且在半個月內佔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響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是比爾.蓋茨聚財的秘訣,也是微軟獨占鰲頭的秘訣。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只有完全具備了精深的專業知識才能從事創業,但是,在世界創業歷先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再從事發明創造的人很少。不少世界富翁,都是在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直接對准了目標,然後在賺錢的過程中,根據需要補充知識。創業有的時候靠的是一個契機,假如等到比爾.蓋茨學完所有的知識再去創辦微軟,他還會成為世界首富嗎?
在世界上,創造財富似乎存在著這么一個不可顛破的真理:對一件事,如果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成熟才去做,那麼他也許要永遠等下去,財富也就可能會從他身邊溜走,因此必須時刻保持的地位。
害怕失敗是促使比爾.蓋茨永遠走在時代前列的心理原因。雖然他是世界首富,怕失敗的心理仍然驅使他繼續追求更高的成就。在1990年的一次訪問中,比爾.蓋茨告訴記者說:「我害怕失敗,絕對如此,每天我進到這間辦公室,都自問:我們是否仍然辛勤工作.有人超過我們嗎.這種或那種產品真的很好嗎.我們能不能再加點油,讓東西更好呢.」
這類話從一般人的嘴裡說出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沒什麼,但比爾.蓋茨不一樣,他喜歡速度,他喜歡飛一般的感覺。他喜歡速度快的汽車和遊艇,他擁有兩部保時捷汽車和兩艘遊艇,盡管接到過很多超速罰單。
在21世紀初期,比爾.蓋茨繼續沿用自己的速度飛速向前。20世紀90年代末期,微軟曾經在美國有線電視和電信公司中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並將其研發力量分散在許多領域,其中包括MSN互聯網業務部門和許多消費者Web服務。當然,微軟知道自己的財富來自哪裡,其銷售軟體方面的努力也在一直得到強化。盡管微軟在應用軟體、PC軟體、操作系統上很出色,但是比爾.蓋茨始終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在過去10年,比爾.蓋茨和微軟在不同方向進行嘗試。的優勢讓他嘗遍了甜頭。在創業網路公司時,微軟以10億美元的價值出售了Expedi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而成本創建費用只花了7000萬美元,這在比爾.蓋茨的創業史中,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的成績。
無論是在操作系統領域,還是在機頂盒領域,微軟已經成功佔領全球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在手機領域,微軟現在也正迎頭趕上。在視頻游戲領域,微軟也毫不遜色。搶先領跑使得微軟占盡了天時地利。
如今微軟又推出了平板電腦、C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rPoint、XboxC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rPoint,其中平板電腦在上市第一年就有50萬部的銷售量。蓋茨希望在2010年以前實現他們的夢想,即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都能讓各種規格的設備進行合作,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必把大量時間花在設備間轉移信息上。
而這種設想的雛形已經開始顯現,微軟公司的WindowsXP媒體中心版,就是一種讓人們在房間里享受自己數碼照片、音樂和視頻播放的專用軟體,成為了微軟攻佔所有用戶客廳的最鋒利武器,微軟希望這套系統能像DOS、WINDOWS等操作系統一樣普及整個人類世界。
2007年,比爾.蓋茨的夢想在繼續,微軟的夢想也在繼續,人類的夢想更在繼續。比爾.蓋茨作為領跑者正在用他深邃睿智的目光搜尋著一條通往財富頂端的康莊大道。
4.搭順風車,就要付出必要代價
賺錢的捷徑是跟成功人士合作。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跟成功人士合作,就好像搭「順風車」,能大大縮短自己的行期,即使是不平等條約也要簽。
在生意場上,1+1不僅僅是等於2,有時甚至還會大於2。比爾.蓋茨就是深諳生意場上的這條潛規則,不斷地尋求自己的合作夥伴。其中比爾.蓋茨最有眼光、戰略決策的莫過於搭藍色巨人IBM的車子。這次成功的合作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1980年8月的一天,IBM公司有人給比爾.蓋茨打電話,說有兩個人希望會見他,請他安排一個時間。比爾.蓋茨不以為然,以為不過是一件普通的生意洽談,因為此前IBM公司曾與他商量過購買軟體的事。而他這天剛好有個約會,便告訴來電話的人,說會晤是可以的,但只能定在下周。對方卻沒有理睬他的話,只是說,這兩個人是IBM公司的特使,兩個小時後就將飛到西雅圖。
比爾.蓋茨做夢也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會派特使主動來訪。他馬上意識到事關重大,就毫不猶豫地取消了原來的約會,打起精神准備迎接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即全球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建於1911年。20世紀20年代,它是的時鍾製造商,後來又研製成電動打字機並獨霸市場。從1951年起,這家公司開始經營電腦。到70年代,它控制了美國60%的電腦市場和大部分歐洲市場。由於這家公司數以千計的經營人員身著藍色制服出沒於世界各地,所以被人稱為「藍色巨人」。
到1980年,IBM公司已有34萬雇員,在電腦硬體製造方面獨占鰲頭,占據了80%以上的大型電腦市場。而且他們的軟體也一向自行設計,不依賴微軟之類的軟體設計公司。這也是比爾.蓋茨起初對IBM公司沒有多大熱情的原因。
那麼,IBM公司為什麼派特使「下顧」微軟這家小公司呢.原來,IBM公司一向致力於發展大型電腦,對微型個人電腦不屑一顧。當微型電腦市場呈現蓬勃之勢時,IBM公司才意識到犯了一個大錯誤。為了迎頭趕上,公司決策層打算收購發展潛力的蘋果公司。然而蘋果公司正在走鴻運,並沒有出售的打算。於是,IBM公司決定實行「西洋棋計劃」,組成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開發個人電腦。委員會的成員詳細研究了蘋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這一領域一步的經驗,得出兩個結論:一是鼓勵和支持那些獨立的軟體開發公司,讓它們大量開發軟體;一是建立起一個公開的結構,帶動一大批軟體公司發展。委員會決定按這個路子走。這等於改變了IBM公司過去一切「自力更生」的傳統。為了給日後的宣傳造勢,這個委員會決定與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以取得一鳴驚人的轟動性。
在眾多軟體公司中,IBM「西洋棋計劃」委員會發現微軟公司特別引人注目,該公司包括B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SIC在內的幾個基本軟體已經在微型電腦領域成為標准,它的產品銷售量每年都要翻一番,顯示了很強的發展前景。因此,該委員會決定同微軟公司接觸,這才有了開始的一幕。
雖然比爾.蓋茨對那個電話的確切含義還拿不準,但知道肯定是一件大事。為穩妥起見,他找來史蒂夫.鮑爾默一起商量。鮑爾默也猜不透IBM公司的用意何在。但他也同樣認為,對IBM特使的到來,應該認認真真地對待。
會晤那天,他們穿得整整齊齊,這種情況在微軟公司實在是不常見。在微軟,人們慣常的裝束是圓領衫、休閑褲和耐克運動鞋。也許是沒穿慣西裝的緣故,比爾.蓋茨的西裝很不合適,也沒有派頭。所以一開始,IBM的特使薩姆斯和哈靈頓還以為比爾.蓋茨不過是微軟公司的一個辦事員。
但是很快,他們的想法改變了。他們認為比爾.蓋茨是他們所見過的最了不起、最聰明的人,這就叫做「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
鮑爾默也參加了那天的會談。在會談之前,他們被要求先在IBM公司的協議上簽字。協議規定任何一方都不得泄露專利信息和與IBM合作的秘密,但可以自由地披露討論中沒有限制的內容。
為了保密,薩姆斯和哈靈頓並未透露IBM的「西洋棋計劃」,只是暗示IBM正在考慮某種項目,可能是和另一種電腦一樣的插入式卡,還說這是一個緊急任務。
盡管薩姆斯掌握了微軟公司的許多情報,但他沒想到微軟公司已經有了40名雇員和一個很不錯的辦公室。他掌握的是微軟公司幾個月前的情況,他的確想不到這家小公司的發展會這么快。薩姆斯相信微軟公司能夠成功地為IBM搞出軟體來,但能否按IBM提出的日子交貨,他還是有些擔心。
薩姆斯對安全問題尤其擔心。在他看來,以比爾.蓋茨一夥人的本事,很容易偷竊一兩個IBM技術。為此,他要求比爾.蓋茨必須減少這方面的危險。
薩姆斯和哈靈頓返回IBM時,對微軟公司已有了底,他們確信這伙年輕人的確是能幹大事的人。
比爾.蓋茨對IBM公司的主動要求合作既驚訝又驚喜。這是美國電腦市場上的一家客戶,一個小小的軟體公司能夠同它做成生意,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再看IBM,不論是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管理水平還是市場形象,無一不顯示出一派大家風度。只不過,合作項目到底是什麼,比爾.蓋茨還是猜不透,因為IBM公司的特使並沒有說明。
1980年8月16日,IBM公司終於確定該合作項目是開發8088晶元。此前,IBM公司還給微軟公司送來3頁正式文件,上面詳細說明了微軟公司應履行有關保密責任的臨時條款。
文件上說,對於IBM的機密消息,微軟公司不得泄露給第三方,同時必須採取防止泄密的措施;IBM可以在不預先通知微軟公司的情況下,隨時檢查微軟公司履行保密責任的情況。此外,該協議還規定,IBM不願意接受微軟公司方面的機密信息,因此也不負保密責任。這個臨時條款,的受益者顯然是IBM,而微軟公司卻喪失了很多權利,稍有閃失,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微軟公司不慎泄露了IBM公司的秘密,將承擔法律責任;而微軟公司的秘密為IBM公司所用,連官司也沒法打。盡管比爾.蓋茨知道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還是爽快地簽了字。因為他知道,除非他不想與IBM公司做生意,否則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比爾.蓋茨不僅眼光獨到,而且還相當英明,因為,比爾.蓋茨深知,只有和強者合作才是微軟走向成功的捷徑,也是創造財富最快的道路。
在比爾.蓋茨及IBM的努力下,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就在紐約宣布新型個人計算機問世,並展出了它的第一台樣品。
展出的這台機器帶有一個磁碟驅動器,只有16K內存,初步標價為1565美元,通過拍賣,價格升至6000美元。但是隨機提供的應用程序卻不多,只包括一個普通的擴展表格程序。一個字處理程序,關鍵性的操作系統還沒有推出。此時的微軟正在加速開發DOS的新版本。
這是一個轟動事件,美國新聞界立刻廣為報道,各專家學者也對它紛紛作出評價。影響很大的《華爾街日報》說:「IBM公司以嶄新姿態進入個人計算機這門新興產業,專家們普遍認為,這位藍色巨人能夠在10年內主導這個產業。」還說,「IBM的產品比它的競爭對手的產品能更好地處理較大的課題,並能以清楚明晰的形象來表達信息。」
過了兩個月,IBM公司的個人計算機開始在商店裡正式出售,它的第一個型號裝有一個磁碟驅動器和64K內存。第二年5月,它又推出了一種帶兩個磁碟和320K內存的機型。按照產業分析家們的看法,IBM開發的個人計算機應該算作是第三代產品。第一代個人計算機應是微型工具和測距系統公司的阿爾塔8080機及其他一些大同小異的仿品;第二代個人計算機應是蘋果公司、坦迪公司等生產的8位微處理器機型,它的只讀存儲器(ROM)里裝有B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SIC語言。IBM的產品具有16位微處理器,它是以專業人員為對象而開發的產品。
IBM的計算機以其開放標准贏得了市場,它的硬體在無形中成了這個領域的實際標准。它的銷售主要對象已經不再是業余愛好者,而是各個工作場所。而且公司的宣傳也十分成功,它採用了玫瑰色圖案,令人感到愉快友好。不久,訂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工廠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仍跟不上市場的需求。一年之後,公司就售出了13000多台計算機,收入達到4300萬美元;再過一年,計算機的銷售已經突破50萬大關。而實力雄厚的惠普、數字設備公司、德州儀器公司、施樂公司,都在計算機市場上紛紛被逐,因為它們的機器在兼容性方面無法同IBM相匹敵。
比爾.蓋茨說:「用戶們充滿信心地購買了IBM個人計算機。」1982年,軟體開發者們開始拋出在這個操作系統下運行的應用程序。每一個新的應用程序都增加了IBM個人計算機成為工業界事實標準的潛在實力。很快,大多數新的、的軟體,例如Lotusl—2—3以DOS為平台編寫出來了。米奇.卡帕和喬納森.薩克斯創造的Lotusl—2—3,使製表軟體產生了一場革命。最初電子製表的發明者丹.布里克和鮑勃.弗蘭克斯頓設計的產品VisiC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ls值得大大贊揚,但是Lotusl—2—3一出現,它們就黯然失色了。
IBM公司的一舉成功,更是比爾.蓋茨的成功。自此,美國計算機市場的競爭格局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實力雄厚的蘋果公司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它的競爭對手IBM公司的祝賀,它在《華爾街日報》上刊登了一整版廣告,其中有這樣的語句:「蘋果歡迎IBM」,「將計算機的威力放到個人手中,就可能使他們的工作、思考、學習、通信,以及他們消磨閑暇時間的方式,都得到改善」,「我們期待著競爭帶來巨大成果,使美國這項高技術走向世界」。這是一個頗有點苦澀的祝賀,蘋果總裁約翰.斯考利打趣說:「登這樣的廣告,就好像小紅帽歡迎大灰狼,大公雞歡迎黃鼠狼。」他們看到了IBM的前景和自己面臨的挑戰。不過,蘋果公司也非平庸之輩,它必須背水一戰,開發新產品,擊敗IBM。
比爾.蓋茨概括了IBM公司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他說第一位全球首富——比爾.蓋茨
職務:微軟(Microsof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身價:560億美元,2007年《福布斯》(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一位。
成功理念:真正的財富不是個人電腦,而是運行這些電腦的軟體。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P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ul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llen)於1975年創立微軟之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幾乎壟斷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他在市場上的一統天下使他成了世界首富,但他也一直受到譴責,因為他抑制了競爭,而且微軟的產品本該更可靠、更安全。
2000年,比爾.蓋茨成立了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價值280億美元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ndMelind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G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tesFound比爾蓋茨不同凡響的創業故事tion)。該基金會每年至少向發展中國家捐獻公司資產的5%,用於抗擊艾滋病、瘧疾與其他疾病。
比爾.蓋茨說:「大約10年前,我意識到我的財富必須回饋社會。一筆規模超乎想像的財富,不要留給孩子,這對他們沒有好處。」
有人說:「如果每次Windows系統崩潰,比爾.蓋茨就能得到10美分……哦,等一下,他已經得到了。」
3. 普氏能源資訊的普氏的股東
如果說普氏是一家指數制定機構的話,那麼其母公司麥格希集團(原麥格勞希爾集團)則是一個龐大的金融信息巨頭,在其背後則分散著一個個實力強大的金融財團。無論中國企業對普氏的質疑有多強烈,都已無法阻止普氏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上的步伐。
兩年前,有5名從摩根斯坦利辭職,隨後這5名員工成立了一家名為的投資管理公司。現在,這家公司與摩根斯坦利一起成為了麥格希集團的股東。
作為一家巨型金融信息提供商麥格希集團對金融財團展現出的吸引力,還遠不止於此。德意志銀行、北方信託投資、投資管理公司巨頭貝萊德,以及曾經管理大約1萬億美元資產、經營過謎一樣美洲基金的投資公司CapitalWorldInvestor,都是它的股東。這些公司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擅長原油和礦產資源的投資。這些金融機構不僅持有麥格希集團的股份,同時還握有眾多全球能源、礦產資源巨頭公司的股份。
麥格希集團公司長期以來以出版教育為外界所熟知,實際上它還是一個十足的全球金融信息巨頭,以一份評級報告引發歐美債務危機的標准普爾就是它的子公司。
美國原油巨頭雪佛龍的前10家持股機構中,有7家持有麥格希的股份,分別是麥格希的前三名和第6、8、15、20名股東。在美國康菲石油公司的前10名機構股東中,也有4名是麥格希集團的前10名的大股東,同時這4名還是雪佛龍的股東。而英國石油美國公司的前10名機構股東中,有2名是麥格希的大股東,分別是排第三的StateStreetCorporation和排第6的Price(T.ROWE)Asso-ciatesINC。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的前10名機構股東中,前3名都持有麥格希的股份。能源公司埃爾帕索前10名的股東里,有5名出現在了麥格希集團的前20的股東里。
此外,在礦業巨頭淡水河谷的前10名機構股東中,有3名持有麥格希集團的股份,分別是麥格希的第2、3、8位。必和必拓的前10名股東里,也有一個持有麥格希的股票,是排在第20名的老牌資產管理公司北方信託投資。
麥格希最大的機構持有者是CapitalWorldInvestor,下屬於Capi-talResearchandManagement,而CapitalResearchandManagement則下屬於美國一家極其低調的投資巨 頭 CapitalGroupCompanies。CapitalGroupCompanies,它也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公司之一,管理著大約1萬億美元的資產,曾經經營過美洲基金,不過美洲基金後來倒閉了。這家公司在花旗銀行有投資持股,在原油巨頭雪佛龍公司也有持股。
TheCapitalGroup是控制全球股票市場最強大的股東,至少在36個國家有重大影響力。而CapitalResearchandManagement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持股,2010年農行掛牌當日,它就持有農行H股數量39.3億股,佔到H股總數的12.79%,成為農行H股第二大股東。
麥格希的第二大機構持有者是VanguardGroup,INC.(美國先鋒集團)。該機構還參股了很多礦業公司,如雪佛龍公司、一家位處明尼蘇達米沙比礦場的名為的鐵礦石公司、以及美國鋼鐵和金屬製造商CommercialMetalsCompany以及曾經為美國第一大稀土礦商的Molycorp,Inc.等。此外,在礦業巨頭淡水河谷中,也有先鋒集團的參股。
麥格希的第三大的持有機構是STATESTREETCORPORATION,這家公司也持有淡水河谷的股份,它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之一。
麥格希排名第五的持有機構是一家對沖基金公司 JanaPartnersLLC。排名第六的是一家名為Price(T.ROWE)的投資公司。資料顯示,這家公司在很多能源公司都有持股。此外,它在不少中國知名公司中也有持股,其中包括中海油、中國建材、山水水泥、新浪以及國美電器。
麥格希集團排名第八股東為
-pany(貝萊德機構信託公司)。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這家公司同樣擁有多家能源公司和礦業公司的股票。該公司在2011年7月剛剛獲得中國證監會發放的QFII資格。此外,貝萊德機構信託公司所屬的貝萊德公司旗下擁有著名的世界礦業基金,據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2010年2月月報顯示,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作為其前三大重倉股分別占其總投資的10.0%、9.5%和9.2%。
排名第14的AllianceBernsteinLP(聯博基金),是中國社保基金的境外投資管理人之一。排名第19的德意志銀行,2008年率先推出了鐵礦石掉期交易。
一位業內人士說,金融機構參與到麥格希集團當中,是因為金融力量歷來對這些指數機構或者金融信息機構很感興趣,而這些金融財團也是指數機構的主要客戶。
在上述人士看來,這與金融財團對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的市場參與度有關,目前全球每年在原油的金融衍生品領域產生的交易量是其實貨交易的7到10倍,煤炭領域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是實貨交易的4到5倍,在干散貨領域,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也基本和實物交易持平。而鐵礦石已經成為繼原油之後,最受金融市場青睞的大宗商品。